霍去病墓前的國寶級石刻 三

這一組現在霍去病墓右側陳列。

卧馬。雖作憩息之態,但它昂首警視前方,準備隨時縱身而起的神態,表現出了出征環境中的特殊氣氛。

霍去病墓前石刻現存16件。可辨識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卧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於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現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兩廊內。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為茂陵博物館。

伏虎。虎的形象在古代陵墓雕刻中很常見,但霍去病墓卧虎的單純洗鍊不作張牙舞爪威逼的表現卻極為罕見。通過那如咀如嚼的嘴,銳利的目光,略略聳起的肩頸,微微收縮的前爪和卷向腰背尾巴等。微妙的刻畫使人們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兇猛迅捷的性格特徵。在我國古代的諺語中有:「將奮者足踞,將噬者爪縮。」(《古詩源》)前一句正好說明上述卧馬前右腿後屈,即將奮起的頃刻。後一句則更好的形容這隻猛虎伏卧縮爪正集中注意力,以乘對方不備時猛撲過去,噬吞獵物的神情。

對我來說,最具震撼力的還是這隻石蛙了。巨大的身體,足有半個房間那麼大!但所雕之處只有頭部這簡單幾筆,太出人意料了。雕刻者惜墨如金啊。

蛙背上神秘的紋路。

作品《蟾》選取一塊表面疙里疙瘩的黑色岩石,只是在眼、鼻、口、牙等處稍加點劃,一隻活靈活現的蟾便從石頭中迸發出了生命。

據說,這兩件石魚曾被拿去做過門墩,遭到了破壞,因此沒有評為「國寶」。但這兩件石魚也同樣是寥寥幾筆畫龍點睛,形象呼之欲出。它們凝重沉穩,充滿了自信與堅定。

《蟾》、《石魚》都是在石材表面稍做雕鑿,讓雕刻真正成為一種畫龍點睛的藝術,而其特殊性也就表現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得之自然是藝術之上乘,但自然並不是抄襲表現對象的外表。霍去病墓的群像造型,十分講究寫實與寫意的交互使用,在似與不似之間它們和有意安排的巨石及亂石一起成為亂石中有序的陣勢(據說,這些石刻原來散置於陵墓之上)。霍去病墓的塑造方式是雕刻與環境整體意識的創造與中國傳統雕刻「因勢象形」因材施藝的典型範例,是一座獨具風采的象徵性陵墓,它的雕刻藝術從內容到形式、從整體到局部、從墓形到石刻都達到了高度的完美與和諧。


推薦閱讀:

江雨中的齊梁餘音:丹陽、句容南朝石刻考察記
《石刻史料新編》目錄(六)
(宋)陸遊---《釵頭鳳》石刻  
大足石刻之——六道輪迴圖
上海書評︱陳爽:石刻文獻與北魏史硏究

TAG:國寶 | 石刻 | 霍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