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談鑄劍工藝
製作刀劍離不開兩個元素:
材料與工藝
談材料,現代肯定是完勝的。在材料方面,現代常見的鋅、鋁合金,合成鋼,包括90世紀才被製造出的不鏽鋼。光說鋼的純度,也是過去不能比擬的,但這裡要著重提一下古人的滲碳工藝。
懂刀劍的朋友肯定知道,
刀劍的硬度與鋼材碳含量的多少有直接的關係,
碳含量越高,那麼,硬度便越高。
解析古人滲碳工藝
第一種方法較原始:
是使用木炭燃料進行悶燒。由於木炭溫度最多只能達到1200度左右,因此這種冶煉通常要把木炭覆蓋在礦石上連續燒好幾天。而燃燒是會讓鋼鐵失碳的,但覆蓋木炭進行悶燒這種手段,使得一些未燃燒的一氧化碳經過反應,最終成了滲碳過程,部分地局部地補充了含碳量。
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會侵入的大量的雜質和有害物質,所以工匠一般需要把燒紅的鐵礦砸開,根據經驗分揀,再作不同用途,這也是最原始的滲碳技術之一。
還有一類是在冶煉得到成品鋼鐵後,
在鍛造過程中進行滲碳。
這個過程中的手段就多了
手段之一,是對製品進行固體滲碳。如日本刀製造時,在摺疊鍛打鋼鐵時,會在工件外包裹紙張和草木灰及泥漿等進行鍛打,這是一種滲碳手法。紙張草木灰都是滲入劑,泥漿則是分散劑,可防止碳滲入物黏結不勻、以及幫助析出炭黑。
我國明代《天工開物》里記載的制針方法,也是固體滲碳,但和日本刀製造過程中的滲碳技術比,這是屬於非常高端外熱式箱體滲碳技術,科技樹的高度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技術,是把工件整好形,放入坩堝等容器中,然後蓋上木炭、豆豉、土末,在容器外加熱。木炭、豆豉自然都是滲碳用,土末依然是分散劑。這種滲碳技術的好處,是工件得到的滲碳非常均勻且穩定,且碳勢很高,效率和效果都相當好。其實這種技術到現代也還在用的,就是所謂的「燜鋼法」。
曾有專業機構測試過古代名刀的洛氏硬度,基本上都能超過60HRC(現行內統一認可的刀劍標準硬度是58-62HRC,硬度低了或高了,都算不上是一把好刀劍)
那麼,現代工藝到底進步在哪裡?
說句良心的話,現代鑄劍工藝並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材料上興許有所突破,像現在新興的陶瓷刀,包括刀劍上開始使用隕鐵。(但這些材料做出的刀劍硬度達不到要求,並不具備實用性)
事實上,現代工藝提升的是效率與細節
例如我們熟知的百鍊鋼工藝,開始使用汽錘輔助鍛打,這種方式並不是說刀劍能像流水線那樣量產了,而是進行半手工操作。同樣是拿鎚子錘,汽錘捶打勻了力道省了大批力氣,現在七八十歲有經驗的老師傅也能造刀劍了。
細節上,比如滲碳的比例,時間,深度,比如我們有箱式滲碳,我們可以控制得非常精確。比如淬火,我們有各種控制手段,溫度可以精確到小數點,而古人只能憑經驗,很粗糙,但大的工藝和處理方式還是一樣的。
如果一個現代刀匠拿刀劍性能,例如硬度跟你說事,那他肯定是不合格的。
對於刀劍的硬度,58-62HRC這是基本要求。
所謂能砍鐵筋,噱頭罷了,是要被同行取笑的。
(再差的鋼材製成刀劍,只要是鈍口,也能砍鋼筋)
真正的刀匠,注重的是鍛造工藝,
能用自己的雙手,鍛出獨特富有個性的花紋
就像這幾位大師一樣:
▲羅勒Y.沃羅別夫——俄羅斯
▲John M Cohea 的斧子
▲羅傑伯格的新古典刀劍——瑞典
▲旋焊短匕,作者未知
▼附國內部分刀匠作品:
這些是純粹的藝術品,
充滿了讓你驚心動魄的魅力和美麗,
他們,才是真正的大師。
推薦閱讀:
※陶瓷等工藝製品中所見的月梅紋(一)
※《服裝結構與工藝》內部教學資料 | 穿針引線
※清代順治青花瓷的發展和工藝特點
※別找了,鋁合金輪轂的製造全過程來了,重點工藝都有
※畲族剪紙工藝
TAG: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