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一夫一妻:人類認識自己的困惑
2016-04-15 08:55:55
一個由加拿大和德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信》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性傳播疾病可能是促成人類向一夫一妻制演化的強大驅動因素,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
關於人類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和現實,歷來有諸多探討。儘管世界上大約有83%的文化允許多配偶制,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願意實踐一夫一妻制,而且在多配偶制文化中也是如此。顯然,一夫一妻已經是人類主流的生活和婚姻模式,但還是有人認為這種方式並非完全有理和適合於人類,看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第三者和性工作者,就足以透露,實行一夫一妻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有些無奈。
不過,按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來看,一夫一妻制的形成當然是人類對待性和繁衍的最不壞的選擇,就像人類社會的政治和公共治理一樣,民主是最不賴的選擇。因此,大量的研究轉向探索為何人類會演化為一夫一妻。其實,如同人們屢屢提及希臘的德爾斐神廟中的神諭——認識你自己——一樣,探索人類一夫一妻的起源和形成與禪宗有相似的神秘性,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在一夫一妻的形成上面,人們都還沒有弄清楚。
可喜的是,關於人類一夫一妻的形成已經有了多種機理的解釋,但是,要從中選擇一種,又讓人茫然。現在出現的這個答案——防止性傳播疾病,只能算是多選項的D,此前已經有過幾個公認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圓其說的答案,可以稱為ABC。
答案A是,雄性必須廝守一個雌性,以免雌性在同類雄性的競爭和引誘下紅杏出牆,通俗地說,就是保護愛情;答案B是,為了更好和更有效地繁殖後代,延續香火;答案C是為了保護後代不被其他雄性殺死。
通過比較這幾個答案的解釋,人們產生了趨向性,即根據事實、原理和邏輯關係進行判斷時,有了側重。多數人認為,在三個選項中,答案B分量較輕,其次是A,最能自圓其說的是C。
就答案B而言,無論是多配偶還是單配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繁衍,一夫一妻的共同培育後代不是原因,而是結果。至於答案A與C,顯然C的份量更重。在人類進化的早期由於還沒有形成一夫一妻制,存在著一種比較野蠻的交配方式,一個雄性為了與一個雌性交配,會殺死這個雌性生出的孩子,此後,雌性才有交配的動力,願意與雄性交配,以便再次生育後代。這一點在今天的獅群表現得特別充分。當然,如果說這只是哺乳動物的例子,不足為憑的話,靈長類動物的例子更為充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克里斯托弗·奧佩等人對230種靈長類動物的統計研究表明,靈長類的一夫一妻制高達25%,當然這其中就包括人類,但是其他哺乳動物只有9%是一夫一妻制。靈長類比其他哺乳動物的單配偶制的比例相當高也意味著,演化的程度越高,動物選擇一夫一妻制的就越多。靈長類選擇一夫一妻的主要原因是,一個雄性與一個雌性配對並養育後代才有利於保護後代,降低殺嬰風險。所以,靈長類在約1600萬年前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
但是,堅持答案A的人並沒有放棄,認為如果實行多配偶制,則雄性無法有效保護雌性,但一夫一妻制則有利於一個雄性保護一個雌性,並確保成為該雌性所有後代的父親。
現在,為了避免患性傳播疾病而形成一夫一妻制的解釋(答案D)則認為,自農耕文化開始後,社會強制性的一夫一妻現象變得越來越多。原因是,農耕文化之前,在一個由20到30個成年人組成的小社會中,成員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性傳播疾病並不是主要威脅。但是,到了農耕社會,人口規模迅速膨脹,一個一夫多妻制的社會群體如果感染性病就有可能導致疾病迅速擴散。為避免性傳播疾病的存在、延續和擴大,較大的社會群體更傾向於一夫一妻制,而且是通過對非一夫一妻者進行懲罰來強制實現。否則,在缺醫少醫的古代梅毒、淋病等性病的爆發是災難性的,可能導致不孕不育或更嚴重的後果。
這種解釋當然也只是一種假說。但是,如果僅從邏輯上推論就可以知道,相較於疾病而言,人的生存和繁衍更為重要。即便性病可能造成災難,但在人類的歷史和疾病史上,性病相較於其他奪人性命的瘟疫,如鼠疫、流感、天花等來說,只是次要的疾病,還威脅不到人的生存和繁衍。
所以,從首先是生存,然後是繁衍,再然後是發展來看,能讓後代比較順利成長的答案C才更有可能是人類演化為一夫一妻的主要驅動力,當然,其他幾項答案也並非沒有起到作用。人類形成一夫一妻的原因也許是多種原因的合力形成,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也許還會一直爭論下去,但可能會離正確的答案越來越接近。所以,僅僅從一夫一妻的形成來看,人類認識自己也主要是靠漸悟。
※不帶迷信的認識釋迦摩尼佛
※認識神煞【羊刃】
※認識庚日主與配偶之傾向
※認識低血糖,防患於未然
※蘇州滸墅關文昌閣大運河邊上的碑文,誰認識這字,來翻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