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5-8)

武平王氏宗親: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談之五

王大良

如所周知,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王姓的著名支派,二者之間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如果深入研究這種關係,便會發現,古人和今人的看法並不相同。其中如在唐宋人眼裡,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是同源關係,關係十分密切。對此,唐朝人王顏在所撰《王卓神道碑》中曾說:「又見近代太原房譜,稱顯姓之祖,始自周靈王太子晉,琅琊房譜亦云太子晉後。」王顏是唐代中葉人,該碑撰於唐朝貞元年間(785—805年),其中既然認為「近代」以來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家譜都自稱是太子晉之後,可見至少在當時就有二者本為一家的說法。不僅如此,前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更說二者是兄弟關係,同出自秦武城侯王離。王離「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也就是說,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王離的後代,其中琅琊王氏出自王離長子王元,太原王氏出自王離次子王威。再如在前引汪藻《世說附琅琊臨沂王氏譜》里,曾引《世說》「王武子與從兄恬不平」一句,說兩支王姓人「則初亦一族」。儘管他這裡是因《世說》版本的筆誤將琅琊王恬(實際是太原王佑)當成太原王濟(字武子)的從兄,但所得的結論仍是基本沿襲了唐代以來二者本為一家的說法。

唐宋人的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本為一家的觀點大約在明清時期被打破,近年隨著「尋根熱」的興起和功利色彩的抬頭再起波瀾。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置歷史事實於不顧,公然提出了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說。為了證實這一偽命題,他們還故意引經據典,說據《國語》記載,太子晉因直諫被廢,子宗敬奔晉,世居太原,人稱王家,改姬姓為王姓,為太原王氏。又說,南齊琅琊王儉編寫《姓譜》,置太原王氏於琅琊王氏之前,可見太原王氏的影響很早就盛於琅琊王氏。還說,《廣韻》載王氏21地望,太原王氏居首。《廣韻》是宋人據隋代韻籍編寫的,可見在隋代之前,已有居21望之首的說法。太原王氏地望太原郡,始於秦,因此又有太原王氏顯於秦漢之說。還說,現在海外王氏家譜中也都記載說,琅琊王氏同屬太原王氏。

其實,以上的幾個觀點大多經不起推敲。今查《國語》所有版本,並沒有宗敬奔晉為太原王氏的任何記載,而宗敬的名字更是在宋代人歐陽修編寫的《新唐書》里第一次出現。即使在東漢人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里記載太子晉「仙之後,其嗣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因氏王氏」,其所避難的平陽也是在現在的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西南部一帶,離今天的太原還有260多公里的路程,與太原王氏所在的太原還扯不上關係。另外,上述說法中所提到的王儉《姓譜》,其實在隋唐時已亡佚,所記內容以東晉劉宋大族為本,當時琅琊王氏早已被確認為僑姓第一望族,而太原王氏是劉宋皇族的死敵,早在東晉末年的動蕩中就被劉宋皇族的奠基人、即後來的宋武帝劉裕滅族,沒有任何理由被琅琊王氏人編寫的書籍放在自己家族的前面;《廣韻》成書於宋代,藍本是隋朝的《切韻》,但絕大部分內容超出《切韻》之外。宋代以前,王姓還沒有21望之說,《切韻》也沒有關於王姓郡望的記載;至於海外王姓人認為琅琊王氏出於太原王氏,也只是受明清以來的啟蒙讀物《百家姓》的誤導,並不能作為信史。

若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為依據,認真考證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便可知道,秦武城侯王離的長子王元因避秦亂,遷到琅琊臨沂,4世孫王吉始家皋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里,王吉子王駿、孫王崇、王游等顯於西漢;王離次子王威的9世孫王霸始居太原晉陽,王霸的20世孫王澤任東漢雁門太守。同時,其中所提及的琅琊王氏世系除在王吉以前有4世無考外,其餘基本連貫不斷;而太原王氏在王威以後有8世無考,到第九世王霸的兒子王咸以後又18世不顯,直到19世才有王澤。由此可見,琅琊王氏作為王離子孫中的長門,顯然是先於太原王氏開族,在各自於史可考的始祖王吉或王霸、王澤以前又以琅琊王氏較為貴顯。因此,至少在兩漢時,同樣作為秦武城侯王離的子孫,出自長門的琅琊王氏遠比出自次門的太原王氏更有代表性。

再者,若從歷史上看,琅琊王氏的實際始祖即西漢昭、宣二帝時期的博士諫大夫王吉,而太原王氏是兩漢之際的王霸,王霸的生活時代也晚於王吉很多。更何況王霸之後的太原王氏實際上又分為祁縣王氏和晉陽王氏兩支,兩支又各有自己的實際始祖。其中,祁縣王氏始祖是東漢獻帝時期的司徒王允,晉陽王氏始祖是比王允更晚的王柔、王澤兄弟。同時,從歷史發展進程上看,祁縣王氏基本上在漢魏時期曇花一現,晉陽王氏也僅在三國末年至東晉末百餘年間聞名,此後雖枝葉眾多,但研究者大多認為屬於假冒,遠不能與琅琊王氏自漢至唐近千年間世系不斷、東晉南朝排名第一相比。故而,在隋唐以前的「四大貴姓」說法中,東晉南朝是王、謝、袁、蕭,其中「王」即指琅琊王氏,排名第一;北朝是崔、盧、李、鄭,還沒有把太原王氏包括在內;隋唐時仍稱「四姓」,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崔、盧、王、謝,其中的「王」仍指琅琊王氏;另則沿襲北朝舊稱,仍然沒有太原王氏。只是在出現較晚的「五大貴姓」說法中才有一個王姓,但是被附在崔、盧、李、鄭之後,稱崔、盧、李、鄭、王,這個「王」才指太原王氏。由此可見,太原王氏貴顯的歷史遠較琅琊王氏為晚,所謂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云云,沒有一點經得起推敲。

對於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歷史及其關係,明朝人王世貞在所著的《弇州集》中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說:「江左(東晉南朝)門高,故稱王、謝,其次則顧、陸、朱、張,梁武以次速侯景之叛。淮北(北朝)則推崔、盧、李、鄭,崔浩宗雖滅而貴不衰。隴西之李居次,唐文息以人主之勢發忿而望不蓋。江左見並於隋,故王、謝小減。琅琊之王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際,太原漸貴,至宋益貴,是亦乘除之數也。」意思是說,琅琊王氏貴顯於隋唐以前,後因亡國於隋而地位微減;太原王氏顯於隋唐之後,於是才逐漸超越琅琊王氏。王世貞的這種建立在歷史研究基礎上所得出的結論,實際上也為我們正確處理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指明了唯一方向,那就是必須尊重歷史事實。

琅琊王氏與開閩王氏的關係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談之六

王大良

一般認為,開閩王氏是琅琊王氏的後裔,出自琅琊王氏的分支固始王氏。但固始王氏究竟怎樣由琅琊王氏演變而來,其間還有一個讓人無法解開的疑團。

關於開閩王氏出自琅琊王氏分支固始王氏的說法,大多出自開閩王氏後代的口耳相傳或其家譜。而在至今可見的唐宋時期文獻中,則多籠統認為與琅琊王氏有關。如在今福州市閩王廟中所立的唐天佑三年(906年)《王審知德政碑》(即《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載:「公名審知,姓王氏,琅琊人也。後以大祖就祿光州,因家於是郡焉。」另一通立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 的《重修王審知廟碑》(即《重修忠懿王廟碑銘》)也說:「公名審知,字祥卿,姓王氏,本琅琊人,秦將翦三十四代孫。高祖曄,唐貞元中,為光州定城宰,有善政以及民,因遷家於是郡,遂為固始人矣。」以上兩碑所記內容大致相同,都認為開閩王氏出自琅琊王氏。其中所提到的王審知高祖王曄,在後世所修的開閩王氏家譜里基本都與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王方慶聯繫起來,說他是王方慶的第五子。王方慶是確切無疑的琅琊王氏,在兩唐書里都有專門的傳記,《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也有他的家族世系表,世系表裡他的名下確實有個叫王曄的兒子,排行第五,並說官至殿中侍御史,有子名儇,挽郎。上述兩通石碑都說王審知出自琅琊王氏,其依據應是基本與此相同的。

但是,有些讓人疑惑的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所記載的王方慶第五子王曄,與上述兩通石碑中所提到的王審知高祖王曄大約只是同名關係。因為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王方慶第五子王曄的官職是殿中侍御史,不僅與上述兩通石碑中所提到的王審知高祖王曄的官職光州定城宰不同,也與《新唐書·王潮傳》和許多開閩王氏家譜中所記載的王審知高祖王曄終於固始令不合;再則殿中侍御史官居從七品下,而固始縣令為七品,二者的品級也不相合。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查閱兩唐書《王方慶傳》便可知道,王方慶是個大約生在唐太宗貞觀末年又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去世的人,他的第五子王曄即使是他的遺腹子,也是唐代中葉以前人,不可能像前引石碑中所說的那樣在「唐貞元中,為光州定城宰」。因為貞元是唐德宗年號,相當於公元785-804年,已是唐代中葉以後。由於生活時代並不一致,王方慶第五子王曄與王審知高祖王曄不太可能是同一個人。

儘管開閩王氏與琅琊王氏的關係還存在一些疑點,但與琅琊王氏有關的說法仍基本得到了認同,即使是在閩國創建或立國時期,王審知等人從中原王朝那裡獲得的封爵名號也是「琅琊」,顯然也是把他當作了琅琊王氏的傳人。而在開閩王氏後裔中,更加認定是由琅琊王氏分衍而出的。福建《岩嶺王氏族譜》直接稱王審知高祖王曄是東晉丞相王導的12世孫,而不再像前述《重修王審知廟碑》那樣追溯「秦將翦」,對琅琊王氏的認同顯然更進了一步。

琅琊王氏與三槐王氏的關係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談之七

王大良

三槐王氏是一個形成時間稍晚於開閩王氏的王姓著名支派,其支派形成以前的歷史與開閩王氏相比更加撲朔迷離。特別是對於其開基祖、北宋名臣王祜祖父王言以前的世系,由於不見於當時的明確記載,究竟是否與琅琊王氏有關,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為一樁懸而未決的公案。

在關於三槐王氏來源的諸多說法中,與琅琊王氏有關的主要有三種。其中之一是在清朝人王庸敬等修《王氏通譜》中,以及《王氏宗譜》、《三槐王氏通譜》、《三槐王氏宗譜》等都記載,三槐王氏開基祖王言出自琅琊王氏,是唐昭宗宰相王摶第四子,「其所自出,載琅邪派中。言因禍占籍魏州莘亭縣。孫祜嘗於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遂號三槐王氏。」《三槐王氏宗譜》附王國棟《修譜辯異》還說:「三槐王氏,系出琅邪。唐季,黎陽令諱言者避難居大名,隱其宗望。然吾祖黎陽令系丞相摶之子,《特晉公傳》中未曾首敘丞相摶,是以後人不能無疑焉。今查桑維翰《題黎陽公像贊》云:『公之先系出太原,嬴秦亂離,避居琅邪,後遭藍田之禍,遂占籍東京。』核之史鑒,唐光化三年六月,丞相摶賜死藍田驛,是藍田之禍,別無他人。」該家譜又敘述自己的家族源流說:「王氏之先,……晉丞相導。導九世孫褒,江陵陷,奔後周,封石泉公,家渭南,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孫摶,相昭宗,封魯國。遭藍田之禍,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上述是說,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其開基祖王言是唐昭宗宰相王摶之子,因為王摶遭遇了「藍田之禍」而不願再提及這段歷史,家族歷史也從黎陽令王言開始。這裡提到的王摶的確出自琅琊王氏併名載兩唐書,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只說他有王倜、王倓、王倫3個兒子,並沒有提到王言。另外,從他3個兒子的名字上還可以看出他們有共用「人」旁的命名特點,如果假定王言是他兒子,也不符合這種命名特點。因此,上述這種把三槐王氏與琅琊王氏及王摶聯繫在一起的做法,至少還存在一些讓人生疑之處。

關於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的第二種說法,同樣是說起源於唐代,但不再說是唐昭宗宰相王摶之後,而是莘縣尉王練的後代,三槐王氏始祖王言是王練的6代孫。如佚名《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說:「方則,光祿卿,再傳至練,為莘縣尉,遂徙莘。曆數傳,至言公,令黎陽。」這裡的方則,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提到的北周石泉侯王褒曾孫王方則,但從生活時代上推斷應是唐朝初年人。王練作為他的孫子,生活時代至少是在唐中葉以前。如果王言是王練的6代孫,生活時代又在唐朝末年,與王練之間似乎不止傳6代,因此這一說法也有值得進一步推敲之處。

關於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的第三種說法,是說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後代。主張這一說法者以清朝人王慶洪等修《延政王氏宗譜》、重慶巴南區南龍鄉《王氏族譜·王氏小引》等為代表。《王氏族譜·王氏小引》說其祖先數傳「至羲之公,徙居會稽山陰縣,十數傳至佑(祜)公……以直道不容於時,嘗手植三槐於庭」,意思是說,其始祖與屬於琅琊王氏的王羲之有關,由王羲之一脈相承發展而來。還有些家譜直接列出了王羲之至王言之間的世系,即王羲之 — 王獻之 — 王靖之 — 王恆之 — 王安之 — 王大之 — 王清 — 王猛 — 王繕 — 王弘 — 王明 — 王御 — 王易 — 王彥超 — 王知仁 — 王昕 — 王冕 — 王言。這段世系中的王羲之、王獻之事迹見於《晉書》,王猛父子見於《南史》,王冕見於兩唐書,其他人則大多僅見於家譜。在這裡,王羲之被當作三槐王氏遠祖,唐名臣王冕被當作三槐王氏開基祖王言的父親,其說法與上述兩說又不相同。

總之,關於三槐王氏的上源是否與琅琊王氏有關,在所見的記載中並不一致,這也是我們今天研究琅琊王氏歷史時必須正視的事實。更何況關於三槐王氏的上源還有出自其他王姓支派的說法,對於這些說法,我們今天都有必要認真研究,認真對待,直到得出既接近事實又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結論。

王大良先生的琅琊王氏研究報告解讀之八: 琅琊王氏的統一固定寫法

建議通過大會倡議或決議的方式,把「琅琊王氏」的寫法固定下來。我們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知道,琅琊王氏的「琅琊」二字寫法很多,有「琅邪」、「琅訝」、「琅琊」等多種,極不統一。在琅琊王氏最為輝煌的漢唐時代,相關史書如《漢書》、《晉書》、《世說新語》,以及宋代人編寫的兩唐書、《資治通鑒》等著作里,「琅邪」是最為通行的寫法,「琅琊」作地名時也有所見。近現代學者研究琅琊王氏,也多寫作「琅邪王氏」。但由於近幾十年來推行漢字簡化政策,「琊」字多被簡化為「邪」,或被自作主張寫作「訝」,琅琊王氏於是又被寫作「琅邪王氏」、「琅玡王氏」。如今,「琅琊」二字早己成為特定的歷史地名,但「邪」字則有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僅在作地名時與「琊」相通。因此,為了避免繼續產生歧義,更加便利於科學研宄,建議從本次大會開始,發出倡議或作出決議,把「琅邪王氏」、「琅訝王氏」等寫法統一固定為「琅琊王氏」。

關注武平王氏宗親


推薦閱讀:

傳奇剩女呂碧城驚艷了太原城,轟動了一個時代!
太原學區房真的那麼好?或許你真的想錯了
【揭秘:孩子長個子高峰在夜間 幾點睡覺才能長高個】太原政務網
帶你重走老太原, 去追憶那些年的老建築

TAG:太原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