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理財慌」 浙江日報
本報記者楊軍雄 近日,記者在杭州一家銀行營業廳,見到在該行的理財區域內,不少市民諮詢理財產品。一位前來辦理存款轉理財產品的劉先生告訴筆者:「現在把錢存銀行,不但不會增值,反而會縮水。」 利率下行至低位,物價卻顯上升苗頭。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讓許多投資理財無門的人倍感焦慮。記者採訪發現,相對於沒多少積蓄可打理的人群和高收入群體來說,中等收入群體對手頭的積蓄顯得更加憂心忡忡。「低收入者積蓄不多,資產縮水影響不大,高收入者、高凈值人群有私人銀行、私募基金等高端理財渠道。」一位理財分析師這樣評價當下收入夾心層的焦慮症。
理財市場遭遇「滑鐵盧」
存錢不划算了,其他理財渠道也不見得好。
「股市收益怎麼樣?」上半年人們見面打招呼時,都會用這句話代替傳統問候語「飯吃了沒有」。不久前,這句話又被「股票解套了嗎」代替了。今年A股市場的跌宕起伏,讓許多期待分享股市紅利的中等收入者遭遇了投資「滑鐵盧」。「上半年賺了數十個百分點,現在連本金也折損近半。」在杭州一家銀行上班的徐先生對記者嘆氣說,這股市風險太大,再不玩了。
實際上,已經處於高位的房地產市場也顯示出疲弱的一面。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的理財經理孫瀟弘認為,樓市和股市不同,因為沒有經過太大調整,加上目前國內樓市還有大量的庫存需要消化,除了剛需之外,從投資角度來說,沒有什麼盈利空間。
國家貨幣政策的持續寬鬆,還讓許多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下降。其中,寶寶類貨幣基金理財產品首當其衝。餘額寶、理財通等理財產品,目前收益率在3%左右,相比2013年,貨幣類基金動輒7%以上的收益率,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相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比存款產品略受歡迎,但收益也持續下行。記者從工、農、中、建國有4大行和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了解到,大多數收益率在4%至5%之間,投資標的大多是債券和同業市場,與過去偏股型產品7%至8%以上的收益率也差了不少。杭州一家銀行的理財經理說:「受央行降准政策及近期股市波動影響,銀行理財投資規模急劇縮減。未來,理財產品收益還可能繼續下跌。」
去年以來,央行連續多次降准降息,源源不斷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結束了過去時常出現的「錢荒」。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加上社會資本存量大和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高投資回報率甚至暴利的時代或將一去不復返,未來3%至4%的投資回報率或是常態,也意味著「資產配置荒時代」來了。
「負利率」下,市場從「錢荒」到「理財慌」。這讓手頭有一定積蓄的人們患上了理財焦慮症。「炒股怕炒成股東、理財怕理成原告、買房怕買成房東。」杭城一位白領告訴記者。
平和心態接受低回報率
3%至4%左右的收益率顯然難以滿足許多中等收入者的理財需求。許多投資者將目光瞄向了P2P、私募基金、信託產品等。
記者查看了一下一些宣稱高收益的產品,其標識的收益率的確超過了10%,有的甚至高達14%。一位P2P行業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這些看上去很高的收益,大多數是P2P公司的促銷手段,由於公司自己貼錢,數量很有限,要投資很難,基本處於秒殺狀態,還有一部分可能風險比較高。
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近年來,一些宣稱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跑路現象時有發生。盈盈理財負責人熊偉就建議,任何高收益投資品,投資者就應該警惕,向多方面了解該產品的投資標的,平台還款保證、歷史債務清償情況等問題。
經濟大勢難以左右,要化解中等收入焦慮,心安也許就是歸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期間,經濟增長將會減速換擋。高增長內外部的條件都在發生變化,增長的潛力也在下降,人們需要降低心理預期,擺脫速度情節和換擋焦慮。孫瀟弘建議,降低對回報率的期望,只要接近於跑贏「真實通脹」就好(真實通脹大概是M2增速減去GDP增速),保持較好流動性,等待機會。這時候,安全和耐心是最重要的。除了改變心理預期,面對眼下的資產配置荒時期,資產合理配置是核心,做好風險和收益的均衡;國債、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等低風險和更靈活的產品將成為香餑餑。
此外,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理財投資更要投資健康、投資教育、投資自己、投資未來,面對人生風險要有合理的保障方案,與其存錢防老防病不如合理配置保險等等。專家建議:「在經濟低迷時期,這類看似不產生收益的東西,其實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做好健康和知識儲備,蓄勢待發。」
做好資產合理配置
央行幾經降息後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現僅為1.75%,最新的CPI漲幅卻到了2.0%,人們推論得出,我國進入了「負利率時代」。存款負利率、樓市難再輝煌、股市動蕩……,業內人士指出,「負利率」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理財收益率,會給財富保值增值帶來挑戰和壓力。
「東方不亮西方亮,對於高凈值人群,在國內投資市場不景氣時候,還可以騰挪資金到國外投資,尋求高回報。」工商銀行杭州私人銀行中心理財顧問吳倩說,近來跨境投資熱也充分說明這一點。但是,跨境投資門檻高、往往需要委託專業機構投資,對於手頭百十萬資金的中等收入群體來說,沒有全球化配置資產的機會和能力。
如今全球經濟下行,市場風險頻頻出現,過去那樣投資一個產品可以安穩收益的時代已經不再有了。吳倩認為,當前理財,人們應該將目光從預期收益型轉向了凈值浮動型,更看重風險變化下的收益,說通俗點就是性價比。
「對於投資者來說,除了在賺錢上花精力同時,也需要在管理錢包上花些心思。」吳倩說,現在更要了解投資品目前的整體收益情況以及背後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資產配置,很多研究表明一個投資組合的最終收益情況90%是由資產配置貢獻的。」
孫瀟弘建議,「對於有一定積蓄的人們來說,最好是做好一攬子資產配置。」簡單地說,當前,適合將大部分資金(60%以上)用於保本需求,投向保本型或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用於對抗負利率;留一部分資金,伺機投向股市、債市等市場。此外,除了上述資產配置之外,期限上,考慮到因為處於降息通道,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繼續下行,可以盡量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鎖定長端收益。
推薦閱讀:
※洋教授臨安牧羊記 浙江日報
※如何看待陳海賢老師(知乎ID:動機在杭州)從浙江大學辭職一事?
※怎麼客觀評價網上人說的「中國對不起浙江」?
※問題電梯,去留如何 浙江日報
※如何評價浙江日報的文章《宗教建築不是化外之國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