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之謎有望揭曉 中國智慧功不可沒
丁肇中團隊的報告當天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這份著名的學術刊物同時刊發署名評論說,新成果具有「史無前例的靈敏度」,儘管現在還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但它「強烈暗示」人們已捕捉到了暗物質的痕迹。
而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背後,中國智慧功不可沒。
阿爾法磁譜儀有顆「中國芯」
3日發表的丁肇中團隊報告,後附一份長長的作者名單。阿爾法磁譜儀項目薈萃了全球54個科研機構的數百名研究人員,來自中國的中科院電工所位列第七。
阿爾法磁譜儀有顆「中國芯」,它最關鍵的大型磁體是由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高能物理所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共同設計研製的,用於區分粒子帶正電還是負電,是磁譜儀的核心部件。
丁肇中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目前阿爾法磁譜儀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此前包括美國費米望遠鏡等項目都曾觀察到過量正電子現象,但數據誤差很大,而阿爾法磁譜儀的誤差只有1%,「相當於肉眼和精密顯微鏡的區別。」
可以說,阿爾法磁譜儀在探尋暗物質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當初,如何將一個桌子大小的磁體送入太空卻困擾了科學家近40年。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丁肇中就踏上了追尋暗物質的征程。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丁肇中在美國一份文獻中看到中科院電工所的論文,發現中國能製造很好的磁體,與其他國家的方案相比,電工所的永磁體方案具有重量輕、無漏磁、無二極磁矩及磁場均勻等優點,不但完全符合實驗要求,更可以使磁譜儀使用壽命長達18到20年。丁肇中把這一方案帶回美國,獲得一致肯定,隨後與中方簽署了合作合同。
「近40年無法解決的難題,最後還是由中科院電工所給解決了,」丁肇中說,「如果缺少了中國科學家,如何將大型磁體放入太空這一幾十年來的難題恐怕現在還無法解決。」
中國科學界貢獻巨大
1998年6月,磁譜儀項目的實驗機阿爾法磁譜儀1搭乘「發現」號太空梭升空10天,獲得了大量重要數據。2011年5月,阿爾法磁譜儀2搭載最後一班太空梭,在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20年的太空探索。
除永磁體系統是中國製造外,磁譜儀項目的整體散熱系統、軌跡探測器熱控系統、地面模擬系統、電磁量能器結構和地面總裝支撐設備的設計研製,也分別由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東南大學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獨立或參與完成;而台灣的中山科學院也為磁譜儀項目設計出了運行速度比美國航天局現行系統快10倍的電子控制系統。
此外,中國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擔了大量數據分析工作,此外,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和山東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亞琛大學、義大利和法國的科研機構等都加入了這一國際合作的大項目。
探尋暗物質,既是各國科研機構和科學家的一場競賽,也是一項合作,而中國科學家正在其中發揮著更多的智慧與努力。
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內容,稿件來源為: 中國經濟網 。新華網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
推薦閱讀:
※價值連城的《易經》智慧(大全)
※新「24孝」的孝道管理智慧
※媒體評述:斯諾登離港顯示中方智慧
※智慧人生:心中有善,眼中有美,處世存真
※日本怒批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與人類智慧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