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5.8
06-21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問孔子:「子路仁嗎?」孔子說:「不知呀。」又問。孔子說:「子路呀,千乘之國,可使治兵賦呀,不覺得他是個仁者呀。」「問冉求何如?」孔子說:「冉求呀,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他當個總管呀。不覺得他是個仁者呀。」「問公西赤何如?」孔子說:「公西赤呀,束帶立於朝,熟悉賓主交聘之事,不覺得他是個仁者呀。」 這章,孟武伯向孔子詢問了孔門三個弟子的情況。從孔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孔門真是人才濟濟!仲由有軍事才能,冉求有政治才能,公西赤有外交才能。然而,孔子對於這三個各有專長的弟子,都說「不知其仁也」,可見孔子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仁」,而孔子從不輕易許人以「仁」。君子不器,雖然孔門也傳授具體的技能——六藝,但這些具體的技能,應該是要在高尚的道德境界——仁——之下發揮其作用的。整部《論語》中,我們看不到顏回有什麼具體的才能,然而他卻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在孔子心目中,顏回應該是最接近於「仁」了。 楊伯峻《論語譯註》中,這章的第一句是這樣斷句的:孟武伯問子路仁乎。楊書把孟武伯的問話作為間接引語處理,這個細節有點意思。仔細看一下,孟武伯問孔門三弟子,「求」、「赤」稱名,而「子路」稱字。孟武伯是魯國大夫,大概楊伯峻先生認為大夫對孔子的弟子不會稱字,所以首句變為間接引語,這樣「子路」就是記錄《論語》的人所稱而非孟武伯所稱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論語》為政篇第二
※論語評註
※朱熹《論語集注》顏淵第十二
※《論語》:孔子
※【共讀】《論語》憲問篇第三十七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