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3
痛 經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周期性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至昏厥者,稱痛經,也稱經行腹痛。 痛經最早見於漢。<<金匱要略方論.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月再現……。」至隋。《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月水來腹痛候》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宋.《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月水行止腹痛》亦主風冷致痛經,並列有治痛經的方劑一一溫經湯,此方由《金匱》溫經湯化裁而來,為後世醫家所喜用。金元時期對痛經有進一步研究,如元.《丹溪心法。婦人》提出痛經有由實、郁滯、瘀血等所致。在辨證上以經將來作痛,經來後作痛分虛實。明.《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指出:「經期腹痛,證有虛實……,實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為虛,拒按拒揉為實」。「凡婦人經期作痛,挾虛者多,全實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後辨虛實,固其大法也」。對痛經在辨證上作了詳細論述。《宋氏女科秘書.經候不調門》說:「經水將來作痛者,血瘀氣滯者,腹中陣陣作痛,乍作乍止,氣血俱虛,治當以行經順氣」,「經水行後作痛者,氣血虛也,治當調養氣.血」。這些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至今仍為臨床所依循。以後,各醫家則更著重痛經治法的研究,如《傅青主女科.調經>)認為痛經有肝鬱、寒濕、腎虛等不同證類,當分別治以宣郁通經湯、溫臍化濕湯、調肝湯。吳謙等著《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歸納痛經機制及治法為:「經後腹痛當歸建,經前脹痛氣為殃,加味烏葯湯烏縮,延草木香香附檳,血凝礙氣疼過脹,本事琥珀散最良,棱丹桂延烏葯,寄奴當歸芍地黃。」 [主要病機] 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不同病因,並與素體及經期前後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其發病機制主要是在這個期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沖任郁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則痛」;或沖任、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其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在痛症.其所以隨月經周期發作,是與經期沖任氣血變化有關。非行經期間,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沖任、胞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不發生疼痛,而在經期或經期前後,由於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變化急驟,致病因素乘時而作,便可發生痛經。 臨床上常見有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濕熱下注,氣血虛弱,肝腎虛損等證候。也有因子宮發育不良畸形,或子宮位置過度不正等而發生痛經的。 現代研究表明,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生殖器官無器質病變者為原發性痛經;因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為繼發性痛經。導致痛經主要有內分泌方面的因素和子宮方面的因素。 內分泌因素:子宮內膜和血內前列腺素含量的增高是一重要因素,月經血中含有較多的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F2。,但痛經患者經血中PGF2.的含量更高. 子宮因素:子宮的痙攣,子宮峽部張力增強,子宮過度傾屈,子宮頸狹窄,膜樣痛經,子宮畸形。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要點 (1)病史:了解患者疼痛發生的時間和性質,即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的徵象是否屬經期或行經前後,有規律的周期性出現,隨後即逐漸消失,下次經期又複發作。同時注意有無精神過度緊張、過度勞累。受冷、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 (2)臨床表現:以伴隨月經周期出現下腹疼痛,或由腹痛而引及腰骶部、或外陰。肛門墜痛為特徵。疼痛一般多發生在經前期1—2天或行經第l一2天,劇烈疼痛歷時約30分鐘至2小時,可伴噁心嘔吐,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甚者可因劇烈疼痛而致昏厥,繼而為陣發性疼痛,12—24小時後逐漸消失,偶有至行經第2—3天或經凈後始發疼痛者.疼痛有輕有重,但迄今尚未有科學儀器測定其程度;臨床多根據患者的訴說並結合其表現以判斷痛經的程度,一般可分為重、中、輕三度。 重度 行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難忍,坐卧不安,不能堅持工作和學習.多伴有腰骶疼痛,或兼有嘔吐、泄瀉、肛門墜脹、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低血壓等,甚者昏厥。 中度 行經期或月經前後,小腹疼痛難忍,或伴腰部疼痛。噁心嘔吐、四肢不溫,采.用止痛措施疼痛可緩解。 輕度 行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明顯,或伴腰部酸疼,但尚可堅持工作或學習,有時需服止痛藥。 (3)婦科檢查:了解生殖道和宮頸的通暢程度,檢查子宮的大小,形態和性質是否正常,兩側是否有腫塊,有無粘連和固定,兩側情況是否對稱。此外,還需注意盆腔內的器官有無觸痛。 (4)輔助檢查:B超掃描對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有幫助,必要時行腹腔鏡檢查,及抗內膜抗體測試。 2.鑒別診斷 應與陰道流血伴有小腹疼痛的異位妊娠和胎動不安相鑒別。 (1)與異位妊娠的鑒別:異位妊娠多有停經史和早孕反應,妊娠實驗陽性;婦科檢查時,宮頸有抬舉痛,腹腔內出血較多時,子宮有漂浮感;B超盆腔檢查常可見子宮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塊存在,後穹穿刺或腹腔穿刺陽性;內出血嚴重時,患者有休克,血色素下降。痛經雖可出現劇烈的小腹痛,但無上述妊娠徵象。 (2)與胎動不安的鑒別:胎動不安也有停經史和早孕反應,妊娠反應。在少量陰道流血和輕微小腹疼痛的同時,可伴有腰和小腹下墜感;婦科檢查,子宮體增大如停經月份,變軟,盆腔B超檢查可見宮腔內有孕囊和胚芽,或見胎心搏動。痛經無停經史和妊娠反應,婦科檢查及盆腔B超檢查也無妊娠徵象。 (因、證、辨、治) 痛經辨證首先識別痛證的屬性,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結合月經的期、量、色、質、兼證、舌、脈及患者的素體情況等辨其寒熱虛實。 辨痛須結合月經情況以審虛實《丹溪心法.婦人》指出:「經候過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或是「虛中有熱,所以作痛」、「經將來作痛者,血實也」、「臨行時腰痛腹痛乃是瘀滯,有瘀血」。《傅青主女科.調經》以「若經水忽來忽斷,時痛時止」、「經水未來先腹痛」、「經前腹痛」屬實;「行經後小腹疼痛屬虛。《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總括為:「腹痛經後氣血弱,痛在經前氣血凝.」這些臨床記載扼要地指出了痛經辨證須與月經情況結合以審定虛實。又如經期如常,量少色黯紅質薄而痛作於經後者,多屬虛;量少、質稠,挾塊而痛作於經前者,多屬實。再結合疼痛的性質、拒按與否以及脈、舌等則更為準確。如苔黃膩,脈滑數,疼痛拒按,經期延長則常是濕熱所致。 辨痛須結合兼證以審痛的程度,痛經疼痛程度很難衡量,臨床上常按疼痛的伴隨證審疼痛的嚴重程度。如疼痛時伴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冷汗淋漓,或噁心嘔吐,或寒熱往來,則疼痛屑實。嚴重者可致虛脫或昏厥。 辨痛須參考素體情況,素多抑鬱易誘發氣滯痛經:素體虛弱者多呈虛痛;素多帶下而痛經者多濕滯痛經;若帶色異常有臭,逢經期作痛者,多屬濕熱蘊結所致。 辨疼痛部位以查在氣在血,屑肝屑腎,痛在小腹一側或雙側多屬氣滯,病屬肝,痛在小腹正中多屬血滯。小腹虛痛引及腰脊多屬腎。 辨疼痛性質以究其寒熱虛實,在氣在血,痛為隱痛。隱痛、墜痛,喜揉按者屑虛,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屬實。灼痛得熱反劇屬熱,冷痛得熱痛減為寒。痛甚於脹屬血瘀,脹甚於痛屬氣滯,持續作痛屬血瘀或濕熱。 上述辨證,一項不足為憑,須全面合參,方能認清證的屑性.如痛在經前,呈絞痛、拒按、不喜熱,經色紅而稠,或挾血塊,素性急躁易怒、脈弦、苔黃,則屬實、屬瘀,為肝鬱化熱所致。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所說:「大多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於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即如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後辨虛實,固其大發也,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於經前亦常有此證,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痛而然」。 指出辨證應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 痛經論治原則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又須根據不同證類,或行氣、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熱、或補虛、或瀉實。方法上治分兩步:經期調血止痛治標,平時辨證求因治本,並結合素體情況,或調肝,或益肝,或益腎,或扶脾,使氣血流通,經血暢行。 經期治標常選擇相應的止痛藥配於方中以助止痛,如寒者選用艾葉、小茴香、炮姜、肉桂、台烏、吳茱萸等溫經止痛藥,氣鬱者,可選享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薑黃、木香、枳殼、檳榔等行氣止痛藥;瘀者,選以川芎、乳香、沒藥、血竭、三七、延胡索、蒲黃、桃仁、五靈脂等活血止痛藥;熱者,可用川棟子、赤芍等清熱止痛. 1.氣滯血瘀證 病因病機 素多抑鬱,經期或經期前後復傷於情志,肝氣更拂郁,氣滯則血亦瘀滯,血海氣機不利,經血運行不暢,發為痛經.《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說:「經前腹痛無非厥陰氣滯,絡脈不疏。」便是指此。若經期雖無明顯情志誘因,但因肝氣素郁,以致「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拂其氣而痛生」(《傅青主女科》).主要證候 每於經前一二日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作脹,或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凈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辨證依據 素性憂鬱,經行小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作脹,經色紫黯有塊,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治法 理氣化瘀止痛。 方葯 膈下逐瘀湯(見「月經後期」節)。若兼口苦,苔黃,月經時間延長,經色紫黯,經質稠粘,為肝鬱化熱之象,當佐以清泄肝熱,上方加梔子、夏枯草、益母草。若兼前後二陰墜者加川楝子、柴胡;若肝鬱伐脾,證見胸悶.食少者加炒白朮、茯苓、陳皮。若痛甚而見噁心嘔吐者,為肝氣挾氣犯胃,當佐以和胃降逆,上方加吳茱萸、黃連、生薑. 2.寒凝胞中證 病因病機 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經水臨行貪食生冷,內傷於寒,或過於貪涼,或生活於濕地,風冷寒濕客於沖任、胞中,以致經血血凝滯不暢;或素稟陽虛,陰寒內盛,沖任虛寒,致使經水運行遲滯。均可使血滯不行,留聚而痛。《傅青主女科》說:「夫寒濕乃邪也,婦人有沖任之脈居於下焦,……經水由二經而外出,而寒濕滿經而內亂,兩相爭而作疼痛」。 (1)陽虛內寒證 主要證候 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脈沉,苔白潤。 辨證依據 素稟陽虛,經行小腹冷痛,喜按,經色黯淡;脈沉,苔白潤。 治法 溫經暖宮止痛. 方葯 溫經湯(見「月經過多」節)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 若手足不溫,面色青白,舌質淡嫩,宜去麥冬、阿膠,以其陰柔礙陽滯血。 (2)寒濕凝滯證 主要證候 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經色黯黑有塊,或畏冷身疼。苔白膩,脈沉緊。 辨證依據 經行內傷於寒,小腹冷痛,按之痛甚;經色黯黑,苔白膩,脈沉緊. 治法 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 方葯 小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小茴香、乾薑、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肉桂、赤芍、蒲黃、五靈脂)加蒼朮、茯苓。 痛甚而厥,證見手足不溫或冷汗淋漓,為寒邪凝閉陽氣之象,宜於方中加附子,以溫壯陽氣而運血行。 3.濕熱下注證 病因病機 宿有濕熱內蘊,流注沖任,阻滯氣血;或於經期,產後(包括墮胎、小產後)而感濕熱之邪,稽留於沖任,或蘊結於胞中,濕熱與經血相搏結,故發為痛經. 主要證候 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骶脹痛;或平時少腹時痛,經來疼痛加劇。低熱起伏,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帶下黃稠,小便短黃,舌紅苔而膩,脈弦數或濡數。 辨證依據 宿有濕熱蘊結,經前小腹疼痛拒按,低熱起伏,經色黯紅,帶下黃稠;舌紅苔黃而膩,脈弦數或濡數。 治法 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葯 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4.氣血虛弱證 病因病機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氣血俱虛,沖任氣血虛少,行經以後,血海空虛,沖任、胞脈失於濡養,兼之氣虛血滯,無力流通,因而發生痛經。《胎產證治>)說:「經止而復腰腹痛者,血海空虛氣不收也」。 主要證候 經後一二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華,或納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辨證依據 素體脾虛,或大病久病,經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色淡質薄,或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補血止痛。 方葯 聖愈湯(《蘭室秘藏》人蔘、黃芪、當歸、川芎、熟地黃)去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血虛肝鬱,證見脅痛、乳脹、小腹脹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烏葯。血虛甚,證見頭暈、心悸、眠差者,加雞血藤、大棗、酸棗仁。兼腎虛,證見腰腿酸軟者,加菟絲子、續斷、桑寄生。 5.肝腎虛損證 病因病機 多因稟賦素弱,肝腎本虛;或因多產房勞,損及肝腎。精虧血少,沖任不足,胞脈失養,行經之後,精血更虛,沖任、胞宮失於濡養,而致痛經。 主要證候 經行後一二日內小腹綿綿作痛,腰部酸脹,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或有潮熱,或耳鳴,脈細弱,苔薄白或薄黃。 辨證依據 稟賦素弱,多產勞房,經行後小腹綿綿作痛,經色黯淡,質稀薄;脈細弱,苔薄白和薄黃。 治法 益腎養肝止痛。 方葯 調肝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山萸肉、巴戟、阿膠、山藥、甘草。 痛及腰骶加續斷、杜仲。兼少腹兩側或兩脅脹痛,乃挾肝鬱所致,宜佐以調氣,上方加川棟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鬱金等. (多種療法) l。效驗方 (1)益母草30g,清水2碗煎藥液l碗,加紅糖20g,煎至糖溶解後1次溫服,於月經乾淨後隔天1次,服3—5次。適用於血瘀痛經。 (2)向日葵花盤60g,紅糖30g,水2碗,煮沸5分鐘左右,每日分2次服。適用於各類型之痛經。 2.中成藥 (1)田七痛經膠囊(羅元愷經驗方):每次口服3—5粒,每Et 3次,開水送服。痛經發作時或經前7天,始服,痛經消失時減量,3個周期為一療程。 功效 調經止痛。 適應證 氣滯血瘀型痛經。 (2)雲南白藥:每次口服0。5一lg,每日3次,開水送服. 功效 活血化瘀。 適應證 血瘀型痛經。 3.食療方 (1)糖醋益母膏:紅砂糖30g,米醋15g,益母草15g,砂仁15g。上藥加清水適量同煎,去渣取汁,分2次服,適用於瘀證。 (2)薑糖飲:生薑片15g,長3cm蔥3段,紅糖20g.上藥加水500ml,煮沸加紅糖,趁熱一次服下,蓋被取微汗。 4.針灸治療 (1)體針: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中極,或針後加灸。 (2)耳針:子宮、交感、皮質下。 5.穴位敷貼 (1)麝香痛經膏:穴位外貼。取氣海、子宮、三陰交或腹部痛點。痛經發作時或經前3—7天將膏貼在上述部位,1—3天更換1次,痛經消失後除去。以行經時敷貼效果較好。 (2)麝香風濕油:穴位按摩。於痛經發作時將麝香風濕油2—3滴滴於氣海、關元穴,按摩3—5分鐘,當患者感到小腹發熱傳時,腹痛減輕。本法對輕、中度痛經有效。 (中西醫應急處理] 在痛經發作期間一般可口服顱痛定片60mg止痛,嚴重者可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嗎啡及度冷丁(哌替啶)等止痛藥物容易成癮,不宜使用。 (預防與護理) 痛經患者應注意精神調養,切勿在痛前有畏懼感,飲食起居須有常,經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忌涉水、游泳。寒涼、滋膩藥物慎用。勸導患者配合醫囑,堅持周期性治療。 (療效判斷標準) 1。治 愈 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見複發。 2。好 轉 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 3。未 愈 疼痛未見改善。
(現代研究報道) 中醫中藥治療痛經有獨到之處,羅元愷教授認為痛經多因於瘀,研製成功田七痛經膠囊,該葯由田七、延胡索、小茴香、川芎、木香、冰片、五靈脂、蒲黃組成,經臨床驗證25l例,總有效率達89.2%,其中氣滯血瘀型173例,寒凝血滯型47例,兩型共計220例,占本組病例總數的87.6%,兩型總有效率為87.6%。並按照羅元愷教授治療痛經的臨床經驗設計的「羅元愷教授辨證施治系統」於1984年通過技術鑒定,該程序把痛經分為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瘀壅滯和氣血虛弱4個證進行辨證施治,為診治痛經開發一種新技術。 朱英用內外配合治頑固性痛經,方法為:①內服方:於經前5—7.天開始服活血通絡湯,由當歸lOg、蒲黃8g、五靈脂8g、乳香8g、沒藥8g、青皮lOg、香附lOg、三棱12—15g、莪術12—15g,延胡索lOg組成。噁心嘔吐加姜半夏lOg,吳茱萸4g;大便溏瀉加焦山楂15g,焦神曲15g;月經量多加三七粉沖服,每天2—3次,每次5~10g、精神不振加黃芪20一30g。②外敷方:溫消拈痛散(細辛、蓽茇、乾薑、肉桂按1:2:1:1比例研粉,裝密封茶色玻璃瓶內備用)用蜜或飴糖調勻,經期外敷下腹部子宮、附件區域,一般外敷4—8小時。子宮內膜散(三七粉、血竭粉、琥珀粉、土鱉蟲粉按1:2:2;2比例裝入0.25g膠囊),每天3次,每次4—5粒。以上用藥7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治療結果:痊癒:佔90.5%,好轉佔9。4%。
推薦閱讀:
※痛經艾灸療法
※痛經的溫灸之法
※大姨媽總是「鬧情緒」
※女經期保健:八個經期瑜伽讓你擺脫痛經
※四個小習慣讓你的痛經雪上加霜
TAG: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