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待人治事克敵智謀大全(二)

文/安東 編輯製作/荷花小女子

處世待人治事克敵智謀大全(二)目錄第二部分:待人智謀古人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正在流動的水,有時是無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靜止的水,卻像是一面鏡子,能夠真實坦白地反映一切事物發展的規律。01、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1)02、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2)03、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3)04、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4)05、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5)06、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6)07、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7)08、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8)09、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1)10、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2)11、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3)12、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4)13、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5)14、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6)15、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7)16、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8)17、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9)18、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10)19、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11)20、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1)21、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2)22、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3)23、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4)24、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5)25、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6)26、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7)27、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8)28、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9)29、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1)30、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2)31、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3)32、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4)33、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5)34、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6)35、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7)36、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8)37、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9)38、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10)39、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1)40、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2)41、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3)42、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4)43、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5)44、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6)45、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7)46、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8)47、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9)01、 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1)先知三日,富貴十年。借鑒歷史 明鏡止水古人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正在流動的水,有時是無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靜止的水,卻像是一面鏡子,能夠真實坦白地反映一切事物發展的規律,而歷史,就是這樣一面所謂的「明鏡止水」,能夠以寧靜坦誠的心態向我們提示過往和未來的一切事物的真相和境界。因此,所謂的料事如神,並不是憑空「頓悟」出來的能力,而是首先通過對歷史事物的深刻了解,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因此能正確預測所面對的事物背後的發展趨勢和結局。春秋時,齊國攻打宋國。宋派臧孫子到南方向荊(楚國古稱)求援。荊王聽後非常喜悅,答應前去營救。隨臧孫去的人都很高興,唯有他面有憂色。他的車夫說:「求援已經得到了回答,你為什麼面帶憂鬱呵!」臧孫子說:「宋國小,齊國大,因救小宋國而得罪了大齊國,這是一般人都有顧慮的。荊王面帶喜悅,一定是做給我們看的,為的是讓我們堅持住。我們堅持作戰,齊國也將疲憊,荊國就可以坐收漁利了。」後來,臧孫子回到宋國時,齊國已佔據了宋的五座城市,而荊國的援宋之兵仍沒有到。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觀察別人不能僅靠對方說的話,更要觀察對方言行是否一致。一般地說,心有憂患時神色一定疲乏而枯槁。荊王因小國得罪大國本應該憂心忡忡,但卻面露喜色,就是言行不一,因此其許諾必須是假的。曹操是一位雄韜武略過人的大英雄,更是一位善於審時度勢,料事如神的智者。何進與袁紹謀劃誅殺太監,何太后不同意。何進於是想召董卓帶兵進京,以兵力來脅迫太后。曹操聽說後,冷笑著對人說:「宦官古今各朝代都有,但當世之主不應該給他們權力和寵幸,使他們到這個地步。治他們罪時,應當誅殺元兇,這隻需要一個武士就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將呢?想殺盡宦官是不可能的,事此一定會敗露。」果然,董卓還未到,何進已被宦官所殺。我國清末思想家魏源認為,智慧的真正來源是自己和別人的實踐,而不是死的書本。他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披(即閱讀)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指海外貿易商人)之一瞥;疏(即注釋)八珍之譜(名貴菜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品嘗)。」每個人經歷的事情可以提供判斷的依據,然而人的一生畢竟有限,要想能在遇到問題時舉一反三,還必須學從歷史的經驗中學習。南宋初年,金國太子兀朮在朱仙鎮戰敗後,想要放棄汴京撤軍回國,有一個書生在金兀朮的馬前,攔住他說:「太子不要走,岳飛快要退兵了。」金兀朮不相信,說:「岳少保用五百兵力打敗了我十萬大軍,汴京的百姓日夜盼望他的到來,我憑什麼能守得住汴京呢?」02、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2)書生說:「自古以來,沒有專權的大臣在朝而大將軍能夠在疆場立功的。岳少保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以保全,何況成功地收復汴京呢?」金兀朮恍然大悟,於是沒有撤軍。不久,岳飛果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被斬於風波亭。上面必個例子都是從人生和歷史的經驗中推斷出的正常結論,其前提是歷史的相似性。但另一方面,要真正探知事情的真相,也必須發現其不同尋常之處。晉國的智伯要攻打衛國,就先給衛國君王送野馬四百匹,璧一塊。衛王大喜,大臣們紛紛祝賀,只有南文子偏偏面露憂愁。衛王問:「大國向我們贈送禮品,大家都高興,你為什麼憂鬱呢?」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有出力而得到禮遇,不能不弄清對方的用意。野馬四百,玉璧一塊,這是小國給大國送禮的規模,而今是大國送給小國,大王您要警惕呵!」衛王認為他的話有道理,於是轉告給邊境駐軍。以後,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國,到了衛國邊境,見其已有準備,就返了回去,並說:「衛國一定有賢能的人,他能預先知道我的計謀。」料事知人 防患未然東海有個姓錢的老翁,從一個小戶人家發財致富,想在城中買房子定居。有人告訴他:「某處有一座房宅,眾人已經出價到七百金,馬上就要出售,你趕快去看看怎麼樣吧!」錢翁看了房子,又向當地人了解當地市場的情況,竟然用千金買了下來。他的兒子說:「這座房屋的價錢本來已經有了定論,你現在驟然增加三百,豈不是太便宜那個房主了嗎?」錢翁笑著說:「這當中的道理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我們是小老百姓,房主違拗眾人而將房屋出售給我,不稍稍多出些錢,他拿什麼話去堵住眾人的嘴巴?而且那些想買又沒有得到滿足的人,一定會想辦法來阻止我們得到這座扇子。我用千金買下他們出價七百金的房子,房主的願望既得到充分滿足,其它人對我這座房子也無利可圖了。管他們笑也好,哭也好,反正從此後,這座房宅就是我錢氏的世代家業,再沒有什麼隱患了。」後來,很多房產因為競爭激烈或轉手贖回,引起很多糾紛,只有錢家的房產因為是吃虧買下來的,沒有人眼紅,因而也沒有任何糾紛。大凡發生變故,一般都是先具備某種趨勢,然後慢慢發展而成。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趨勢不同,表現出來的特點也不同。只有對這種趨勢的特點洞若觀火,才能相應採取對策,防患於未然。戰國時,秦國王稽奉命出使魏國,回國時,偷偷帶著范睢一同乘車到了湖關。這時遠遠看見一隊車馬從西邊馳來。王稽說,「是秦丞相穰侯到東邊各縣城巡視。」范睢說:「我聽說穰侯這人在秦國很專制,厭惡諸侯國的來客。恐怕他要羞辱和難為我,我得藏進車裡。」03、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3)一會兒,穰侯車趕了上來,慰問王稽後就便站在車旁問:「關東一帶有什麼情況嗎?」王稽回話:「沒有。」又問:「請問您這次是否同諸侯國的客人一起來的?帶他們沒有什麼好處,只會擾亂別人的國家而已。」王稽答:「我不敢這樣做。」隨後,穰侯離去。范睢從車中出來說:「穰侯是個有智謀的人,但他判斷事物要慢一些。剛才他懷疑車中有人,卻忘了尋找,過後一定會後悔。」於是范睢下車跑掉了。他走了幾里地後,穰侯果然派騎兵找王稽查人,聽說騎兵沒查到人才放心離去。以後范睢才得以和王稽一同潛到秦都咸陽。穰侯的舉止不出范睢的意料,所以穰侯的行動無法跳出范睢的預測,而范睢能做到防患於未然,使自己一直處於主動地位,就是因為有對穰侯行動的先見之明。情勢不同 表現必異在不同的時間和地方,每個人的表現不同,在不同的環境里,情勢就會不同,人的表現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反,萬不可為一時一地的表現而迷惑,憑著特定環境里的表現,而斷定一個人的品質。以儉樸和謙恭的品質來說,貧窮的人無須學習儉樸,卑賤的人無須學習謙恭,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處境決定的。所以要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儉恭,必須在富貴人身上才能鑒別出來。藺相如曾經是宦官頭領繆賢的門下食客,繆賢一次闖了禍,把相如找來商量。事情起因是這樣的。有一天,一位遠方客人來到繆賢的府前,拿著一塊玉璧叫賣。繆賢見此璧白潤無瑕,寶光閃爍,就花了五百金買下。後來繆賢讓玉匠前來相玉,玉匠大吃一驚,說這就是和氏璧。繆賢異常驚喜,連忙秘藏起來。但早已有人將此事報告了趙惠文王,趙王向繆賢索取,因為繆賢非常喜愛和氏璧,所以沒有立即獻璧。趙王大怒,趁出獵之機,突然來到繆賢家裡,搜走了和氏璧。繆賢十分害怕,準備要逃到燕國去。相如問:「您怎麼知道燕王可靠呢?」繆賢說:「我曾隨趙王與燕王在邊境上會見,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說:『我願與你結為朋友。』因此敢去他那裡。」相如勸說他道:「那時趙國強,燕國弱,而你受到趙王的重用,所以他為保持住寵幸想結識您,如今,你是從趙逃到燕,燕一向怕趙,一定不敢留您,而要把您押送回趙。您不如袒胸背斧到趙王那去請罪,才會倖免。」繆賢採納了相如的計策,終於得到了趙王的原諒。從這件事看,可以說藺相如已洞徹到了人情的細微隱蔽處。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春秋末年晉國的中行文子身上。當時,中行文子獲罪於國君,被迫流亡在外。03、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4)有一次,經過一座小城時,他的隨從提醒他道:「主公,這裡的官吏是您的老友,為什麼不在這裡休息一下,等候著後面的車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錯,從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時間喜歡音樂,他就送給我一把鳴琴;後來我又喜歡佩飾,他又送給我一些玉環。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夠接納他,而現在我擔心他要出賣我去討好敵人了,我們趕緊走。」果然,不久,這個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後面的兩輛車子,獻給了晉王。另外一個故事則更發人深思。東晉大將軍王敦去世後,他的兄長王含一時感到沒了依靠,危險一步步逼近,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兒子王應在一分勸說他父親去投奔王彬,王含訓斥道:「大將軍生前與王彬有什麼交往?你小子以為到他那兒有什麼好處?」王應不服氣地答道:「這正是孩兒勸父親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強手如林時打出一塊天地的,他能不趨炎附勢,這就不是一般人的見識所能做到的。現在看到我們衰亡下去,一定會產生慈悲憐憫之心;而荊州的王舒一向明哲保身,他怎麼會破格開恩收留我們呢?」王含不聽,徑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將王含父子裝入麻袋,沉到江里。而王彬當初聽說王應及其父要來,悄悄地準備好了船隻在江邊等候,但沒有等到,後來聽說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後慘遭厄運,深深地感到遺憾。反激試探 巧得真情所謂反激,就是運用激將法使人感情心念有所動,而按刺激信號行事。它是一種駕馭人,調動人的計謀手段,所以又稱為激將計。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就是這個意思。反激的手段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行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挑起被激人有所動,這種動可以表現為好奇、生氣,可以表現為怒,也可以表現為其它感情。無論好奇也好,怒也好,羞辱也好,只要他按照我的意願去行事就成。所以,行反激之謀的人能享受一種暗中觀察人隱秘思想的快樂。五代時南唐的趙王李德誠鎮守江西,有一位算卦先生自稱對於世上眾人的貴賤,能一眼就分辨出來。趙王讓幾個歌女與他的夫人在一起,穿戴打扮都完全一樣,站立在庭院中,讓那位算卦先生來分辨這些婦女的貴賤。那算卦人彎著身子進來說:「夫人頭上有黃色的雲。」那幾個歌女都不自覺地仰頭看夫人頭上,而唯獨夫人自己微微抬頭向上看。算卦先生馬上就指出,那幾個歌女所注視的那一位便是夫人。這是以言語引導來探知真情。在這方面,也可以來一點逆向的考察手法,也可以探得一點虛實,比如對專愛說好聽話的人,偏不聽他的,偏不重用他,甚至讓他吃點苦頭,到時再看他的反應。恐怕多數人難過這一關,會說出實話或表現出真正的想法。04、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5)樊舉人是壽寧侯的門客。壽寧侯以尊貴的地位和顯赫的權勢,名震天下。樊舉人倚仗權勢,結交勛戚貴臣,府中一切給君主的奏章,都出自他筆下。然而因一些奏章沒有事實根據,招致人們的怨恨,他被告發了,朝廷將事情交由刑部處理。刑部郎中韓紹宗了解樊舉人的全部情況,準備把他抓起來。當時樊正躲在壽寧侯府中,雖然藏得很隱秘,韓紹宗還是千方百計把他挖出來了。樊舉人下獄幾天後,一天早上韓紹宗出門,見地上有捲紙,拾起一看,上面詳細羅列了樊舉人的條條罪狀,而且說他罪大惡極,必須把他處死,不死不行。韓紹宗看後,笑著說:「樊舉人為人聰明機變,卻有人把他隱秘的事情都寫得如此清楚,一定是樊舉人自己所寫的。」經審問,他果然承認是自己寫的。樊舉人的獄友聽說此事,感到很納悶,就問樊為什麼要這樣做,樊回答說:「韓公這個人,是不容易受到別人影響的,更不可能用權勢使他改變主意的。向他祈求生路,則必定讓你死;現在別人一味說該死,則有可能得到生路。這只是我的一種計策,想碰碰運氣。」韓紹宗則對他說:「不必這樣做,你的罪行原來就不至於處死。」於是,把樊舉人發配到遼地戍邊去了。樊舉人和韓紹宗都是聰明人,所以能夠由反激而演化出令人擊節讚賞的智能棋局,其中所包含的智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到的。下面這兩個故事也是反激智謀的應用。楚成王已經立商臣為太子,隨後又想改立小兒子公子職。商臣聽說這件事後,一時分辨不出這件事是真是假,就告訴他的師傅潘崇說:「怎樣才能把這件事情查清楚呢?」潘崇說:「您可以用酒食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芊,她與楚成王關係密切,一定知道一些什麼。招待時你故意怠慢她,一定能試探出一些真情。」商臣聽從了他的意見,江芊果真發怒了,說:「喝,你這個下賤東西,難怪大王想廢掉你!」商臣對潘崇說:「改立這件事是確實的了。」這是故意激怒對方探得真情的智謀。陽山君在衛國當相。他聽說衛國國君懷疑自己,就裝著批評衛國國君所寵愛的樛豎,從樛的反映中他摸到衛國國君對自己的態度。他用的方法與此事相同。戰國時,齊王的夫人死了。齊王有七個妾,都和齊很親近。薛公想了解齊王打算讓哪個妾做夫人,於是就獻上七個耳環,請齊王分給七個妾,其中一個耳環最美。第二天,薛公在拜見齊王時,就觀察那個最美的耳環分給了哪一個妾,然後就勸齊王立得到最美耳環的那個妾為夫人。這就是用禮物來試探的智謀了,雖然未發一言,卻對齊王的心思洞若觀火。還有一個故事,讀來也饒有趣味。宣彥昭給元朝做事,當了平陽州的判官。一次天下大雨,有個商人和一個軍人一起住店,早上起程的時候,因為一把傘爭執起來,都說那傘是自己的。兩人爭來搶去,把傘都搶破了,最後告到了宣彥昭面前。宣彥昭聽明原由,立刻下令把傘沒收充公,並把他倆趕出門去,隨後又派了一個差役悄悄跟在他們後面。軍人出去之後,非常氣憤,不斷罵商人是個王八蛋,害他丟了一把傘;商人則幸災樂禍地說:「你自己丟了傘,跟我有什麼關係?」05、 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6)差役把聽到的話報告了彥昭。彥昭就讓人把商人叫回來,用棍子教訓了他一通,並命令他買把新傘賠償給軍人。《鬼谷子》一書中對這種反激試探的智謀有系統深入的描述,稱之為「捭闔」,讀者可拿來揣摩實習,必有所得。心有所思 形有所動如果一個人說得非常動聽,而表情與言語卻不協調,心中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語無倫次,可是底氣十足,神色又很誠懇,那是因為他不善言辭,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可疑的用心;沒有說話就怒形於色的,是因為太憤怒了;言語和怒氣同時噴發的,是這人急於要強迫別人改變他認為不對的事情。凡此種種,雖然對方想竭力遮掩,但內心的真實活動與外在的對應表現卻總難隨意支配。即便是受到了威嚇或驚恐,臨時改變他的面孔,仍然騙不了人。」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國政的幾個權臣發生爭鬥,智伯聯合韓康子、魏桓子發起對趙襄子的戰爭。在戰爭過程中,智伯曾決水淹晉陽。當時,智伯巡行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消滅一支大軍啊!」魏桓子以時觸了觸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韓的都邑平陽。回來後,智伯的族人智過對智伯說:「韓、魏必定會反叛我們!」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是從今天的事情上知道的:我們領導韓、魏一起攻趙,而趙亡,必禍及韓、魏。現在約定了勝趙後要三分其地,但在降趙已經指日可待的時候,他二人看著水流卻憂慮重重,沒有一點兒歡喜的表情,這不是反叛還是什麼呢?」第二天,智伯卻把智過的這些話告訴了魏桓子、韓康子二人,他二人說:「這是有人進讒言,為趙氏遊說,讓您懷疑我們二家而鬆懈對趙的攻伐。不然的話,我們二家豈不是放棄朝夕間即可分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的事情嗎?」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出來後,智過進去見智伯說:「大王怎麼把我說的話告訴他們二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見他們看到我時臉色嚴肅而急速離走,這是他們知道我已得知他們的實情的緣故。」戰爭進行到最後關頭的時候,趙襄子已經岌岌可危,於是派宰相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而私會韓、魏二人,勸說二人聯合攻智伯。計謀既定,張孟談又朝拜智伯出來,正被智過在轅門外遇見。智過就進去見智伯說:「魏、韓兩家將有變化。」智伯問:「怎麼呢?」智過說:「我剛才在轅門外遇到張孟談,他顯得很騖持並且顯得很得意。」智伯說:「不對吧?我已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約好了,打下趙後就三分其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不要瞎說。」智過出來後總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見了魏、韓二人,回來對智伯說:「魏韓二人色動意變,一定將不利於大王。不如現在收拾他們!」智伯說:「我們兵駐晉陽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趙而分享好處,怎麼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說了。」智過說道:「如果不殺,就快去拉攏他們。」智伯問:「怎麼拉攏呢?」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菱,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這兩個人是都能改變他們君主的意見的。大王應當與他們約定,破趙後就封二人一人一座萬戶的城池。這樣,魏韓二人之心可以不變,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06、 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7)智伯這個花崗岩腦袋仍然猶豫不決地說:「破趙後要三分其地,現在又要分給他們兩人各萬戶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這樣!」智過見自己的計謀不被採納,說的話智伯又不聽,就逃走了,並改姓輔氏。張孟談聽說了,就去見趙襄子說:「我在智伯的轅門外遇見了智過,看來他對我有了懷疑。他進去見智伯,出來就改了姓,所以我有這樣的懷疑。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後患。」趙襄子點頭,派張孟談去見魏韓二人,晚上殺散守堤官兵,放水淹智伯的軍隊。智伯的軍隊被水一衝,都慌著去救水,一陣大亂。這時,魏韓兩支軍隊從兩側圍攻,趙襄子率軍隊正面迎擊,大敗智伯軍隊,活擒智伯。手下有遠見卓識的賢能之士,智伯這個漿糊腦袋卻不知道善用只落得人頭落地,土地被趙、魏、韓三分了。智氏滿門盡滅,唯有智過一族得以保存了下來。察顏觀色 因人知事人如果內心有所想法,就一定會在外表上有所表露,不過因為修養和個性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通過察顏觀色能知道人的心思,是因為人的心氣雖然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可以通過人的臉色去把握它。齊桓公早朝時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退朝回宮後,一名從衛國獻來的妃子看見了他,就走過來連拜了幾拜,問齊桓公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問她為什麼這樣問。那個妃子說:「我望見大王進來的時候,腳抬得高高的,步子邁得大大的,臉上有一種強橫的神氣,這都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並且大王看到別人沒有什麼表示,看到我,臉色卻突然變了,這明顯是要攻打衛國。」第二天早朝時,齊桓公沖著管仲一揖,召他進來。管仲問:「大王不想攻打衛國了嗎?」齊桓公一想,這兩天邪了門兒了,怎麼每個人都知道我心裡想什麼?於是問管仲:「您怎麼知道的?」管仲回答:「大王上朝的時候,向我作了一揖,並且很謙恭,說話的聲調也緩和,見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大王一定是對昨天商議的事情改變主意了。」又有一次,齊桓公與管仲商量伐莒,還沒有商量出結果此事就被國人知道了,齊桓公對此事有些奇怪,便問管仲是不是喝醉了把消息泄露出去了。管仲搖頭說:「國內必有聖人!」齊桓公嘆了一口氣,說:「我想起來了,今天我到城牆上巡視在下邊幹活的民工,有一個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視我,估計就是他吧?」齊桓公於是命令這些人重新來服役,並且不得由他人代替,同時下令衛士把負責拿拓水杵的人帶來。沒過多長時間,衛士們帶上了一個叫東郭的人。管仲命令迎賓官員恭恭敬敬把東郭迎接進來。管仲客氣地問:「是您說大王要伐莒的嗎?」07、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謀(8)管仲又問:「我們沒有說過要伐莒的話,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東郭回答說:「大人物善於謀斷,小人物善於揣測。這是我暗中推測出來的。」管仲說:「您是怎麼去推測呢?」東郭回答道:「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悠閑自得、宴享喜樂的時候,是鐘鼓之色;愁悶悲傷、清靜無為的時候,是喪服之色;勃然奮發、躊躇滿志的時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見國君在城台之上,臉色躊躇滿志,這是兵革之色。國君嘴動而不發聲,所說的是『莒』的口形;國君舉手臂而指,指的方向與你所指的都同樣是莒國。我私下猜測現在我們周圍未臣服的小諸侯國只有莒國,所以這樣說。」管仲十分佩服,於是向齊桓公推薦,把東郭任命為情報部長。古人的「察色」之法說:真正聰慧的人總是那樣明朗、坦然;真正仁厚的人一定有讓人敬重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自負奮發的神色,透露出士可殺不可辱的信息;質樸的神色浩氣凜然,堅強而穩重;偽飾的神色優移不定,讓人煩燥不安。因此,觀察一個人,可以使一群人雜然而處,看某個人的神色變化,就能發現其人的種種隱情。或者讓人自由行事,可以隨便看隨便動,可以觀察出他對什麼事情有特別興趣。還可以用讓他倉猝間作出決定的辦法,來觀察他是否緊張失措。08、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1)知人用人和買股票一樣,都需要一種見人所不能見的智慧。先見之明巧識人所謂識人和知人,無非是能夠根據一個人現在的狀況,預測到他最可能採取的行動,以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古人潘孟陽的母親很善於識人。潘剛剛當上戶部侍郎時,他母親很擔心他不能勝任,經常對他說:「以你的才幹,擔任副部長這一級別的官職,我怕你會管不住下屬而闖禍啊!」潘孟陽不以為然,但仍然耐心地再三勸解。他母親於是說:「明天你把你的同僚都請來,我為你看一看你在部里的發展會怎樣。」於是,潘孟陽就把部里的大小官員請到家裡做客。客人到了以後,他母親在帘子後面仔細地觀察這些人。酒宴結束後,他母親高興地對他說:「這些人才幹與你不相上下,你不必過於擔心他們。不過,坐在最外面的那個穿淡綠色衣服的少年是什麼人?」潘孟陽想了想,回答說:「是候補官員杜黃裳。」他母親說:「此人和其它人都不一樣,將來必然位至三公,你一定要好好待他。」這個故事中或許有後人演繹的成分,但是不容否認,生活中的確存在一些聰明人,能夠以斑而窺全豹,通過細微的小事察覺到事物的發展方向。邵康節是宋朝著名的易學家,他不僅以道德風範為世人敬重。而且為人處世方面同樣充滿人所不及的智慧。宋朝時,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朝廷重用,他弟弟王正甫也在朝中為官,與邵康節關係不錯。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請邵康節同吳處厚、王正甫一起吃飯。邵康節以有病為由沒有去。第二天,朋友來訪,問邵康節為何沒去。邵康節說:「處厚好議論,常常譏刺王安石的新法,正甫又是王安石的弟弟,雖然不完全護著他的哥哥,但是如果當面罵他的哥哥,那也會十分尷尬。我因此不去。」朋友聽後挑指讚歎:「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吳處厚地席間放言批評王安石,正甫很有意見,想拉著我一起把此事報告王安石,我正為此事擔憂。」邵康節從一頓飯的參加者中預知可能存在的麻煩,可見覺察世事的修為之深。知人用人和買股票一樣,都需要一種見人所不能見的智慧。宋哲宗紹聖年間,諫官陳瓘剛奉旨趕到了宮中,就聽說有聖旨命令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把過去那些因為上疏而遭到降職或貶滴的臣僚們的奏章送繳上來。陳瓘就對給事中謝聖藻說:「這必然是有奸黨妄圖掩蓋自己的罪愆,而出了這個計策,如果將臣僚的奏章全部送進宮中,那麼以後的是非變亂,三省的長官根據什麼判斷呢?」謝聖藻聽後心驚膽戰,立即報告宰相,將上疏都錄下副本保存在三省中。陳瓘此言並不是杞人無事憂天傾,這一點很快被證實了。09、 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2)哲宗時,妃子昭懷劉氏生了一個兒子。哲宗皇帝沒有兒子,當時孟後被廢,中宮虛位以待,因有了這個兒子,劉氏就被立為皇后。然而,小孩才出生三個月就夭折了。鄒浩共三次上書進諫,請求立劉氏為皇后。後來,鄒浩因揭露章惇被貶到新州。徽宗即位,重新起用他。他回到朝廷,宋徽宗首先提到的就是進諫擁立太后的事情,讚歎再三,又詢問諫書在哪裡?鄒浩回答:「已經燒了。」退朝後,陳瓘說:「你今天恐怕已經埋下禍根了,以後如果有人胡亂假造一封你的奏疏,你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果然不出所料,蔡京執掌政事,讓他的黨羽假造了一封鄒浩的奏疏,奏疏中說:「劉後殺了卓氏,奪走了她的兒子。這可以騙人,難道也可以欺天嗎?」宋徽宗看後勃然大怒,立即下詔將鄒浩貶謫到衡州。陰陽神變皆可測白居易曾經在一首詩中寫道――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君不見李義府之輩笑欣欣,笑中有刀潛殺人!陰陽神變皆可測,不測人間笑是嗔。當今世上,勢利奸巧之徒多如過江之鯽,他們臉上帶著誠懇的笑容,熱情得像一盆火,背后里卻握著刀,腳下已經準備使絆子。這時如果沒有一雙慧眼,不僅很難有所成就,而且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漢武帝死後,昭帝即位,燕王劉旦心中懷恨,企圖謀反。同時,霍光、金日單、上官桀三位大臣輔政。在三個輔政大臣當中,金日單死得最早。而霍光,上官桀兩人矛盾很深。有一次,霍光外出檢閱御林軍,而後又把一個校尉叫到大將軍府。上官桀趁機讓心腹模仿燕王的口氣和筆跡,給皇帝寫了一封信,派人喬裝打扮送進宮裡。10、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3)當時漢昭帝年僅14歲,他接到這封自稱是燕王寫來的信,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據聞大將軍霞光外出檢閱御林軍,居然坐著和皇帝一樣的車子,而後又自作主張,擅自調用校尉,可見他心有異志。我擔心他會對皇上不利,燕王願意親自到京城來,保衛皇帝。昭帝看罷,沉思良久,把信放在一邊。第二天早朝,霍光聽說燕王上書告發他,心裡很是害怕,於是躲在偏殿的畫室里等待發落。昭帝臨朝時,不見霍光,便問道:「大將軍為何沒來上朝?」上官桀趕緊趨前一步回答:「啟稟大王,我想霍將軍不可能是因為被燕王告發,不敢入朝了吧?」「哦,果真如此?去請霍將軍上朝。」「是」,一名小太監到偏殿去請霍光。霍光走上大殿,趕緊摘下帽子,伏在地上向昭帝請罪,卻聽見昭帝和顏悅色地說:「大將軍請起來戴上帽子,朕知道你沒有罪,是有人故意要陷害於你。」霍光問道:「陛下明查,可是您怎麼知道的呢?」昭帝說:「大將軍檢閱御林軍的地點離京城不遠,調用校尉也是最近的事,加起來不到十天的功夫,燕王遠在千里之外,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得到消息?再說,即使燕王知道了,馬上派人來上書,也來不及趕到這裡。如果大將軍真要謀反,也用不著調一個校尉。我看,寫這封信的人才是別有用心。」霍光和其餘大臣聽了,都很佩服這位少年皇帝的聰明伶俐。而上官桀則是不敢再亂髮一言。昭帝講完這番話,下令嚴厲捉拿製造和進呈假信的人。上官桀雖然作了防範,但皇帝追問得很緊,他怕事情敗露,多次出面阻撓,說:「區區小事,何須終日勞師動眾。陛下還應在國家大事上多下功夫,這些小事就別再分神了。」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昭帝終於發現了上官桀和燕王劉旦的政變陰謀,於是將他們一網打盡。上官桀父子及同謀大臣被殺,燕王劉旦等自裁。當時昭帝年僅十四歲,尚書及左右大臣都對他這種洞察力很驚奇。漢昭帝以自己的智慧挫敗了上官司桀渾水摸魚的計謀,保全了忠誠的下屬,也避免了一場內亂。這就是因事知人的智謀,有很多情況下,辦事失敗並不全是因為人心險惡,缺乏識人的智謀也是個重要原因。吉安州某人家娶媳婦,一盜賊乘人多潛入洞房伏於床下,準備伺機行竊。沒想到連續三夜燈火通明,沒法下手,賊人饑渴難耐,終於從床下跑出來,被逮住送官府問罪。11、 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4)不料這個賊人自稱:「我是醫生,不是盜賊。因為新娘有病症,令我相隨為她療治病痛的。」並對婦人的家事隱私陳述得詳詳細細。其實,他的這些供狀全是潛伏床下竊聽所得。縣宰難以決斷,要傳訊婦人對質。可是,對於這些床上私語,新媳婦又羞於出口。一位老吏便對縣宰說:「婦人初嫁,如遭訊問,傳出去有辱名聲。假如是賊,必然不識新婦。如若我另找個女人出庭對質,賊人如認婦便是他隨行治病的新娘,那就不打自招了。」於是選一妓女,盛服濃抹,乘車而至。那賊指妓大聲說道:「你邀我為你治病,為何又抓我誣為賊?」公堂之上哄堂大笑,賊人只得認罪。聽其言和觀其行人的未來發展,在其性格特徵和言談舉止上必然有所表現。所謂性格就是命運,指的就是這一規律。漢高祖病危時,呂后問他身後誰當丞相合適,劉邦說:「曹參可以。」又問他曹參以後,劉邦說:「王陵可以。但是王陵這人有些憨厚,陳平可以協助他。陳平這人智謀有餘,但是難以獨當大任。周勃寬厚穩重,但文化修養不足,然而能安定劉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讓他當太尉,掌握兵權。」後來,周勃果然一舉剪滅當權的呂氏家族,挽救了漢室。由此可見,劉邦可謂有知人之明。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在言談中會有所側重。如果一個人喜歡談論權力、機變等事情,那他一定喜歡說服別人,而如果言談自然,崇尚虛靜無為,那麼他十之八九淡泊名利,如果一開口就是天下大勢,追求公正,那麼他一定期望建功立業等。這些大體方向,就是從現象看本質的基本要素。然而在現實中,現象有時並不是真實的,還有很多人心口不一,喜歡製造假像迷惑別人。比如說,有人引經據典,看似頭頭是道,實際上是在為自己找根據;有人標榜自己如何如何正直,實際上卻是看風使舵,八面玲瓏;有人滿口清正廉潔,實際上卻貪得無厭;有人說自己多麼仁慈,實際上卻干著傷天害理的事,等等。凡此種種都足可以假亂真。從這些外在的表現上,也能夠判斷出一個人本質,但必須要聽其言觀其行,就是用探測人的內心世界的辦法來認識人,並預測其可能採取的行動。相傳諸葛亮著有《心書》一冊,把了解僚屬的方法概括為七大要點: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春秋後期,魯國大夫郈成子為和晉國通好而訪問晉國。他路過衛國的時候,衛國大夫右宰谷臣把他挽留並設家宴招待,宴會上,雖然有家樂助興,可右宰谷臣的臉上卻沒有一點兒喜色,喝到最後,右宰谷臣還送給郈成子一塊壁玉。等到郈成子從晉國回來,路過衛國時,卻沒有向右宰谷臣辭行,隨從問他:「來的時候,右宰谷臣那樣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來你為何不去向他辭行呢?」郈成子說:「他設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樂;排出家樂而自己沒有笑容,是告訴我他有憂愁;酒到濃時送給我壁玉,是對我有所寄託。這樣看來,衛國難道不是要有變亂嗎?」12、 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5)等到他們離開衛國有三十里以後,聽說衛國發生了「寧喜之難」,衛獻公發動其它大夫,擒殺寧喜並陳屍於朝。右宰相谷臣也因受牽連而被殺。聽到這個消息後.郈成子立即調轉車頭,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靈前哭吊一回,然後才返回。回到魯國後,郈成子又讓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來,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讓他們住,每月拿出一部分俸祿供養他們。等到右宰谷臣的兒子長大後,郈成子還把那塊壁玉還給了他們。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概他說:「這件事情,從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籌謀的細微,其仁能夠對之託孤寄財的,只能是郈成子呀!」聽其言,觀其行的其它方法還包括:看一個人經常接近些什麼東西,知道他的愛好;觀察一個人的住處擺設,就能大致估計出他的親朋好友是些什麼人,志向如何;看一個人倒霉、窮困時不喜歡什麼東西,或者不敢做的是什麼,會不會做壞事,這樣就能看出他有沒有骨氣;看一個人高興時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否輕佻,檢驗出他的嗜好是什麼或是否儉樸;看一個人發怒時,或者故意觸怒他,考驗他是不是個記仇的人;看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悲傷,能知道一個人是否仁愛,因為宅心仁厚的人見別人悲哀也會與之同哀;看一個人在艱難困苦中的表現,考驗他的志氣以及是否能夠隨遇而安。總之,如果一個人說話時語氣寬緩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諂媚,先禮後言,常常自己主動表露自己的不足之處,神情輕鬆而不輕慢,言談坦率而不偏私,不掩飾自己的美德,不隱藏自己的缺點,給他好處不因此而高興,不給他好處也不因此而惱恨,沉靜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這種人是質樸的,能給別人帶來教益。反之,如果一個人夸夸其談,炫耀自己的品德才能,高談闊論,非議其它人,或者說話時盛氣凌人,話語上總想佔上風,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飾他的無能,這種人只會損人利已。各種偽裝的背後識別人可以用相馬和鑒定寶劍來做比喻。相馬時,如果只看口齒,觀毛色,即使伯樂也不一定能看出哪一匹是千里馬,讓馬駕車賓士,不善相馬的人也能辨別好馬和駑馬。從一把寶劍表面的顏色和鑄鍛的紋理去鑒定,就是善觀劍的歐冶子也未必知道好壞,只要在地上宰狗殺馬,水裡斬截蛟龍,即使是從來沒見過好劍的人也能分辨劍的優劣。人有各種偽裝,古往今來,偽裝的花樣從來都是推陳出新。據說北宋時王安石在神宗殿上啟奏時,竟有一隻虱子在他鬍鬚上爬來爬去,引得神宗瞪大了眼看了好幾次,左右文武大臣也都看見了,他竟然毫無知覺。還有一次,神宗召集重臣到宮中釣魚遊玩,宦官用銀盤給每個人拿來一盤魚餌。當時王安石坐在那兒沉思,竟然把餌一粒粒都吃掉了。後來有人認為他這純粹是裝出來的,因為如果不小心吃一粒也就算了,全吃掉實在太不合情理了。13、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6)不同的人表面現象相似但實質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有的外貌溫厚和善,行為卻驕橫傲慢,非利不行;有的貌似長者,其實是奸人;有的外貌圓滑而內心剛直;有的看似堅貞,實際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遲遲慢慢,可他的內心卻總是焦躁不安。目空一切的人看樣子很聰明;愚蠢得可愛的人看上去像個正人君子;魯莽的人看上去往往好像很勇敢。隨隨便便許諾的人給人的印象為人爽快,實際上這種人卻很少有什麼信用;什麼事都要插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藝,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會露餡;銳意進取的人似乎精誠專一,可是這種人的熱情不會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實際上只能添麻煩;動不動答應給人這樣那樣的好處的人好像樂於施惠,但是這種人常常說了不算;當面百依百順的人貌似忠誠,然而這種人大多是陽奉陰違之輩。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現象。也有似非而是的情況。大政治家看似奸詐,卻是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痴愚,然而其內心卻一片空明,聰明蓋世;博愛的人看似虛幻,其心胸實際上非常寬厚充實;正直無私的忠言雖然聽了讓人不高興,但其情感卻是出自一片至誠。如果一個人總是討好別人,言談之中竭盡阿諛奉承,好做表面文章,盡量表現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鳴得意,這種人本來就是虛偽的。普通人不善於洞察其中的奧妙,往往會因為形象而做出最後判斷,只看其儀錶非凡就把對方當作偉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誤以為華而不實,反而把巧妙的偽裝當作真相。西晉時的何晏、夏候玄和鄧揚等希望與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絕。有人感到奇怪,問傅嘏為什麼。傅嘏回答說:「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無真才實學;何晏說起話來玄虛邈遠,其實內心急功近利,喜歡辯論但沒有誠意,這種人是所謂利口亡國之人;鄧揚貌似積極有為,實際上有始無終,既要貪求名利,內心又沒有一個原則,只是一味抬高與他意見相同的人,排斥與他志趣不同的人。他們三個人整天滔滔不絕,但是言多傷人,必然會惹起爭端。依我看,離他們遠遠的還怕招來大禍,便何況與之接近呢!」後來這三個人的結局與傅嘏說的一模一樣。任何領導都希望下屬對自己忠誠,但這種忠誠應該是一種真實的真誠,而不是一種虛偽的迎合。有些人在偽裝自己的時候,不僅會裝出一副忠誠正直的樣子,還會通過種種手段拉攏別人,替自己擦脂抹粉。這種偽裝就更加難以辨別,而需要縝密的觀察與分析。戰國時,齊威王於公元前356年即位,以後的九年間,一切朝政都委託大臣管理,自已從不過問。周圍各國知道了這種情況,便不斷侵犯齊國的邊境並佔領領土,威王也不曾加以理會。可是九年後,他卻忽然召見即墨的大夫說:「自從你擔任即墨的大夫以來,幾乎每天都可以接到誹謗你的報告,可是經我派人調查即墨的情況,田野不斷地開拓,人民的生活富足,衙門事務也處理得有條不紊,使我國的東方邊境,沒有任何危險的事情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你盡心治理即墨,從未賄賂我身旁的大臣的原因。」於是,威王賜給他一萬戶的封地作為獎勵。接著,他又召見了東阿大夫:「自從你擔任阿地的大夫以來,天天都有稱讚你的話傳入我耳朵中,可是當我派人去調查東阿地區的實際情況時發現,不但田園荒蕪,人民也窮得沒有立錐之地,而且鄄被趙國攻打時,你並未派兵去救援,就連衛攻佔薛陵的時候,你也隱瞞不報。雖然我不斷聽到對你的讚揚,但這正表明了你在賄賂我身旁的親信。」14、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7)威王罵完以後,將東阿大夫和身邊接受賄賂的親信一併斬首。如此一來,齊國的眾官員更加信服成王,個個盡忠職守,齊國因此逐漸地強盛起來。諸侯各國了解到這一情形之後,二十多年不敢侵犯齊國。齊威王表面看來似乎不管什麼,其實他卻在下面作了很周密的調查,沒有被表面的偽裝所迷惑,終於贏得了人心,使部下人人盡責守職,齊國逐日強盛,可以說斬殺東阿大夫與賞賜即墨大夫所起到的示範作用是很大的。一斑也能窺全豹我們先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起。有個捕快坐在茶館裡,賣茶人使用的茶具中,有兩隻銀杯。這時,一個穿著考究的茶客進來喝茶,指定要用那銀杯。捕快遠遠看著,忽然大聲向那人說:「本大爺在這兒坐著呢,你別想在這裡耍手段,留神我抓了你!」那茶客嚇了一跳,又慚愧又害怕,灰溜溜地走了。周圍的人們覺得很是奇怪,問捕快是怎麼回事。他回答說:「這個盜賊體格很魁偉,單手提著一個大包走進來,可是剛才喝茶時,卻要用兩隻手捧著杯子,這一定是在偷偷地測量杯子的大小,準備回去做假杯子來換走這個銀杯。」有時候,識別壞人並不需要特別的智謀,只需要從生活常識來推斷,就可略知一二:凡是違反常情,違反常理的事情背後,一定隱藏著不可告人的意圖,我們只要抓住違反常情常理這一點就可以斷定無疑。宋代丁謂作了首詩,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意思是說。皇宮中的九道門打開了,我最終會晃著雙臂大搖大擺地進去。詩人王禹偁讀了後說:「進上級衙門尚且應該彎著腰恭恭敬敬的,進皇宮門時怎麼能夠揮著雙臂大搖大擺呢?作這詩的人,雖然志不在小,但一定不是什麼忠良之輩。」後來果然如王所說的那樣,丁謂成為一代權奸。以一句詩來判斷一個人的忠奸,雖然有些牽強。但詩言志,由文及人,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再以以北宋陳瓘為例。陳瓘在朝會的時候,見蔡京注視太陽,能很長時間而不眨眼睛,他便時常向人說:「蔡京的精神能如此集中,他日必定富貴。但是他仗恃自己的稟賦,敢於抵視太陽,我恐怕此人以後得志,必會擅私逞欲,目無君王。」徽宗初年,陳瓘多次進言攻擊蔡京。當時蔡京只是一個翰林學士,主管起草朝廷的布告,並沒有顯山露水,並且到處向人解釋,於是人們都認為陳瓘太過份了。後來,到蔡京得志,獨攬朝政時,人們才開始想起陳瓘。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細心觀察生活,並用心思索的人,才能練就這樣一雙如電的目光,發現不同尋常的事情,並從中得知真相。明朝天順年間,都指揮馬良受到皇上的寵愛。馬良的妻子死了,皇上準備去慰問他,正碰到他好幾天沒出家門了。皇帝問其原因,左右的人說:「馬良正在辦喜事,新娶了妻子呢!」皇上不高興地說:「這個傢伙對妻子如此薄情,怎麼會忠誠於我!」於是把馬良叫來,棍棒交加打得他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明宣德年間,金吾衛指使傅廣閹割自己,然後再請求到宮中當太監。15、 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8)皇上聽說後奇怪地問:「傅廣已經是三品大官了,他還想做什麼?殘害自己的身體想再陞官嗎?」於是不僅沒有任用他,反而命司法部門問他的罪。傅廣又羞又恨,不久就死在獄中,一時傳為笑柄。辨人須待七年期孔子說:「知人不易,人不易知。」聽其言觀其行,雖不失為知人的一種好方法,但有時也會出現失誤。汗明遊說春申君,說得春申君很高興。汗明想談自己的觀點,春申君擔心晚回家不好向老婆交待,就說:「我已經知道先生的意思了。」汗明說:「不知道你和堯相比,誰更聖明?」春申君說:「我怎麼比得上堯?」汗明說:「那麼你看我和舜相比怎麼樣呢?」春申君說:「先生你就是舜。」汗明說:「不是這樣的。請讓我為你細說。你的賢明不如堯,我的才能比不上舜。象舜這樣賢能的人服事聖明的堯,三年以後才能了解舜。現在你頃刻之間就了解了我,這就等於你比堯聖明,而我比舜賢能。這可能嗎?」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蓄。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的這首有名的七律,說出了一個真理:只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給一個人蓋棺論定,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作謙恭的正人君子了。王莽是漢元帝時王皇后的侄子。他祖父、伯父、叔父八人都是列侯,唯獨他父親王曼早死,未能封候。因此,他的堂兄弟都依仗父輩的權勢,過著奢靡的生活,爭相以聲色犬馬誇宮鬥勝,而他卻孤苦伶仃,生活貧窮。他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病重時,他主動悉心照料,親自嘗葯,一連幾個月蓬頭垢面,衣不解帶。王鳳果然被他的孝心打動,臨死時請太后和成帝關照他,使他當上了黃門郎、射聲校尉。他對其他叔父也很孝順,同時百般殷勤地結交一些豪傑,這些人都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好話,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然而他官越大,地位越高,幹事就越謹慎,待人也越謙虛。他還把皇帝賞賜的車馬衣物都送給賓客,甚至賣掉自己的財產賑濟窮人,家中一件多餘的東西都不要,以至不少名士投奔他,朝中權臣都願意和他交往。當權的人稱讚他,說客游士到處宣揚他,他的威望超過了幾個叔父。公元前8年,大司馬王根病重,推薦王莽代替自己。成帝接受了王根的意見,任命王莽為大司馬。他更加克已奉公,以身作則,提倡儉樸,反對高官們驕奢淫仗的生活作風,常常把自己封邑里的租稅收入全部分給下層官吏和窮苦的讀書人。16、 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9)有一次,他母親患病,公卿列候的夫人前來探視,王莽的夫人到大門外迎接,客人們看她穿得那麼寒酸,還以為是王莽家的粗使女僕,後來得知是王夫人時,一個個驚得發獃,欽佩王莽是個清正廉潔的人。就在王莽為自己精心包裝的時候,漢成帝卻正在溫柔鄉中與飛燕姐姐和合德妹妹恣意縱慾,他說:「漢武帝好神仙求白雲鄉,我終老在這溫柔鄉足矣。」成帝死後,哀帝即位,外戚丁、傅兩家的勢力潮水般的湧入朝廷,王莽採取韜晦之術,上書辭職,退居新野,閉門讀書,俟機東山再起。一次,他的兒子殺了一名家奴,王莽大發雷霆,要他兒子自殺償命。人們對此深為感動,把王莽奉為楷模。王莽在野三年,上書為他鳴不平、要他回來執政的就有一百多人。在輿論的壓力下,皇帝又讓他回到了京城。哀帝死後,王莽又成了國家最高權力的執掌人。就這樣,王莽由黃門郎、射聲校尉、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大司馬、安漢公、宰衡攝皇帝,最後終於成功取代漢朝,建立新朝。在王莽建立新朝以前,所有的儒生把他引為同道,而為他大力宣揚,卻沒有真正認識王莽。等到他當了皇帝,那些儒生深感上當,又把他描繪成千古罪人。我們撇開王莽的是非功過不談,僅從儒生態度的一反一復中,卻正好反映了他們缺乏辨別人的智慧。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必須他在一段時間內的各種表現結合起來,綜合地考察,才能深知其本質。比如說,通過他到遠方辦事,考察他是否忠心;通過在跟前辦事,觀察他是否盡職;一個勁讓他從事繁雜的瑣事,看他有沒有調理煩雜事務的本事,等等。戰國的時候,杜赫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識人用人的方法。他對東周君說:「您的國家很小,傾盡您的珍寶侍奉名人,來籠絡人心法,並不太適用,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張開網來捕鳥,把網設在沒有鳥的地方,永遠也不會捕到鳥;把網設在鳥多的地方,容易使鳥驚覺,又會把使鳥驚飛。只有把網設在有鳥而鳥不多的地方,才會捕到很多鳥。如今您把錢花在聲名顯赫的人身上,可這些人卻瞧不起您;把錢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對這些人指望不了什麼、無所企求,又浪費錢財。君王只有把錢花在暫時窮困潦倒,現在並不顯赫,將來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說明,識人並不一定要死盯住大家都在關注的焦點,而應適當地關注那些雖然仍然默默無聞,但是很有潛力的人。17、 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10)就象買股票一樣,在市場上喧赫一時的大牛股確實很誘人,但是價格已經抬上來了,再買就未必賺錢。只有從那些尚未發動的股票群中,發現一兩隻潛力股,慢慢地培養和等待,才有機會跑贏大市。這時眼光就十分重要,如果不小心選了一隻垃圾股,就要賠掉底了。盼梟成鳳終是空戰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以禮賢下士而著稱,其中尤以齊國的孟嘗君為最有名。他廣泛招攬」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並」舍業厚遇之「,得食客三千人。秦昭襄王聽到孟嘗君的名氣,就以涇陽君為人質,請求齊王派孟嘗君到咸陽。齊王為了兩國關係,送還涇陽君,並派孟嘗君行聘於秦。孟嘗君同千餘名賓客西入咸陽,謁見秦王。秦王降階歡迎,吐訴相慕之意。孟嘗君有件白狐裘,毛深二寸,色白如雪,價值千金,天下無雙,作為禮物獻給了秦王。秦王穿上這珍貴的裘衣讓自己寵愛的燕姬看,並介紹說:狐長不到數千年毛色不會變白,這白裘,都是取狐腋下那一小片拼綴而成的,是無價之寶哩!齊國是山東大國,所以有這珍貴的服裝!當時,天氣尚暖,秦王就讓主藏官員把裘衣好好收藏起來。秦王準備立孟嘗君為丞相,秦國原來的相國樗里疾坐不住了,害怕自己的位置從此不牢,就指使人進言,對秦王說讓孟嘗君為相於秦國不利,孟嘗君只會偷偷幫齊國幹事,最好把孟殺掉。秦王被迷惑住了,就把孟嘗君幽禁到館舍。當初涇陽君在齊國當人質時,孟嘗君待他很好。涇陽君不忍心看孟嘗君受害,就把險情告訴孟,並去燕姬處活動,求燕姬幫著向秦王進言,放孟嘗君回齊。這燕姬答應幫助,可提出要一件白狐裘為報。孟嘗君來秦時只帶了一件白狐裘,已獻給秦王,這下急得束手無策。誰知,最下座的一位賓客說:」我能得到白狐裘。「當晚,這個賓客裝扮成狗的模樣,從牆洞中潛入秦宮的倉庫里,學著狗叫了幾聲。看倉庫的人以為是守夜狗吠,也不懷疑。賓客便乘守庫人熟睡時,去偷解下鑰匙,打開藏櫃,偷回了孟嘗君送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燕姬得到白狐裘,便趁秦王夜飲時,力勸秦王別擔戮賢之名,放了孟嘗君。秦王第二天果然放孟嘗君歸國。18、第6章 知人識人的智謀(11)孟嘗君一行急忙連夜返回,走到函谷關,天還沒亮城門緊閉,依照秦國關卡規定,雞鳴才能開大門。孟嘗君一行非常著急,慌作一團,又怕秦王反悔派兵追來。正在這萬分焦急的時刻,一位善於學雞叫的門客偷偷地學著公雞啼鳴,他這一叫,附近人家的公雞也跟著叫起來,守城門的士兵一聽雞叫,就打開城門,把孟嘗君一行放了出去,孟嘗君終於脫險。樗里疾聽說秦王放了孟嘗君,趕忙進言,讓秦王追回孟作為人質。秦王派人急追至函谷關,說了孟嘗君一行的模樣和車馬數,才知孟已出關。秦王嘆息說:」孟嘗君有鬼神莫測的本領,果然是天下賢士呀!「有人把這個故事當作是不拘一格選拔賢士的典型案例,認為如果像孟嘗君那樣,連會學雞鳴狗叫的人都收留,這就象買來千里馬才能召來千里駒一樣。比如說後世的燕昭王收留了沒有什麼才能的郭隗,於是比郭隗更有才能的人才會的不遠千里來投奔燕昭王。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下面這個故事的教訓就說明了」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另一面。湊巧的是,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戰國四公子中另一位――楚國的春申君。楚國的太子用梧桐的果實飼養梟鳥,希望它能變成鳳凰,發出鳳凰的叫聲。春申君聽說以後,對朋友朱英說:」梟鳥就是梟鳥,它的本性是不可能改變的,與吃的東西有什麼關係呢?「朱英對春申君說:」你既然知道梟鳥不能用食物改變其本性而成為鳳凰,可你的門下所收養的差不多都是些小偷無賴、地痞流氓之類的人,而你卻十分寵愛、優待他們,把精美的食物送給他們吃,把華麗的衣服贈給他們穿,還希望他們日後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來報答你。依我看,這樣做與用梧桐的果實餵養梟鳥,並希望它發出鳳凰之聲的做法又有什麼區別呢?「春申君始終未能醒悟。後來他被門客李園殺害了,而其他的門客雖然很多,卻沒有一個能保護他,也沒有人能夠為他報仇。品質不好的人,本性很難改變。把希望寄托在這樣的人身上,希望一定會落空。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經過趙國,趙國平原君以貴賓相待。趙國人聽說孟嘗君賢能,都出來圍觀想一睹風采,見了後便都嘲笑說:」原來以為孟嘗君是個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個瘦小的男人罷了。「孟嘗君聽了這些話,獸性大發,帶領隨行的雞鳴狗盜之徒跳下車來,砍殺了幾百人,毀了一個縣才離去。宋時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一文中說――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的評價也有不公允之處,實際上孟嘗君還是收羅了一些人才的,比如馮諼。但總的來說,孟嘗君手下更多的是雞鳴狗盜之徒居多,這些人最終也沒有變成」鳳凰「。也正因如此,最後雖有馮諼為其營造狡兔三窟,卻終於難免國破身亡的命運。如果管理者只看到孟嘗君以雞鳴狗盜脫身秦國,頓時引為用人之樣板,而看不到其最後的悲劇,是全面也不明智的。19、 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1)用人的訣竅在於用其所長而去其所短,導之以正而戒之以邪。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個人縱有超凡脫俗的智慧,也不能掌握世上全部真理;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也不能無敵於天下。僅憑自己有限的一生,任何人也無法打不破時空的局限。因此,要想眼觀四海,胸懷天下,對大勢了如指掌,就必須能識人、用人,因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別人的優長變成自己的工具。這是一個領導人才幹高低的衡量標準之一,而且是一項重要的標準。領導本領再高強,也不可能一個人包打天下。只有組織起一支強大的隊伍才能戰勝強敵。三國時曹操、孫權、劉備在擇用人才上各有千秋,而曹操在這方面尤為突出。他任人唯才,能貴其長而忘其短,能不記私人恩怨和赦人之過。官渡之戰,曹軍以弱小勝強大的袁軍。在打掃戰場時,曹軍繳獲書信一束,裡面全是曹營里人暗與袁紹相通的書信。曹操的左右建議,把這些有通敵行為的人通通除掉。但曹操卻認為:「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他命令把這些書信統統付之一炬,不予追窮,此舉使曹操大得人心,獲得了愛才的美名。為此,那些原有過失的人對曹操感恩戴德,更加忠心地為他效力。一批賢才也慕名前來投奔曹操。孫權也是一位善於選用人才的人,他提拔人,以優點為主,不挑剔缺點。他先後破格提拔重用的年輕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均非完人,但均具才氣。由於孫權慧眼識才,使他們成了東吳的棟樑之才和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諸葛亮和劉備都是英雄,但在使用人才上,劉備卻遠遠高出諸葛亮。劉備待人寬厚,思賢若渴並善於籠絡人才,在世時蜀國人才陣容十分可觀,其用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臣,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為五虎大將,許靖、糜竺、簡雍為賓友,其他人如李嚴、吳壹和魏延,也都可以獨當一面,發揮自己的專長。而劉備一旦死去,諸葛武侯治蜀,沒多久就眾星寥落、孤月獨明,剩下諸葛亮自己苦苦支撐。歸根結底,原因就在於諸葛亮擇才時過分嚴格拘謹,察人密之又密,待人更是嚴之又加,近於苛求。具體分析,則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他偏愛謹小慎微之輩,而對一些特長很突出但缺點也比較明顯的人才,往往因小而棄大,過分地求全責備,不能寬容。。如魏延雖有勇有謀,但諸葛亮抓住其「不肯下人」的缺點不放,並一直因魏延過去的經歷而懷疑其易於背反,故而不被諸葛亮信任,其才幹也不能充分施展。再如李嚴,與諸葛亮同受劉備託孤,同為兩大輔政大臣,才能與資歷可與諸葛亮相匹,相偶有過失,即貶為平民,流放終生;如廖光,自詡為諸葛亮第二,長沙一失,便置之「閑散」,最後放逐汶山:對劉封,說他「剛猛難制」,勸劉備借上庸之敗而除之。事實上,這些人才,只要使用得當,都是可以建功於後世的。第二,諸葛亮用人不善於揚長避短,發揮部下特長。如馬謖,曾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著名策略,是一個謀略人才,不該用為戰將;如魏延,為劉備親拔,曾委以獨當一面的重任,並累建戰功,而諸葛亮卻常排斥於門牆之外。第三,諸葛亮不重視人才的培養。劉備在時,諸葛亮主要是坐陣成都。方法施廢,整理戎旅,正是他的特長,劉備死後,諸葛亮事必躬親,出將入相,獨力支撐,辛辛苦苦,壓抑了人才的成長。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都是用他們的長處來補救自己的短處,諸葛亮有蕭何、管仲國之才,卻沒有蕭何、管仲用人之智,終於勞碌奔波,未能成就大業。已至於他所培養的主要接班人,缺乏實際工作的全面培養和鍛煉,所以他一旦撒手西歸,就後繼無人,蜀漢就從此一蹶不振了。

20、 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2)《呂氏春秋》說:「大沒有固定的形狀,然而有了它萬物才能生成,大人物不是事必躬親,而是使所有的人各盡其能,發揮作用。這就叫沒有教導的教導,沒有說出來的旨意。」所以說,做部屬的以自己能幹為有才能,而做領導的,善於讓別人儘可能地發揮出自己的才幹,才算是有才能。在堯的時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馬,禹作司空,后稷管農業,費管禮樂,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專門負責馴練用於作戰的野獸。這些具體的事堯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這九個人怎麼會心甘情願做臣子呢?這是因為堯懂得這九個人都各自有什麼才能,然後量才使用,而且讓他們個個都成就了一番事業。堯憑藉他們成就的功業而統治了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翻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這類例證不勝枚舉。而要得到人才,知人善任是成事的關鍵。周武王得呂尚而稱王,齊桓公得管仲而稱霸,秦得人才而一統天下,漢得三傑而有中國,劉備得諸葛亮而三分天下。西漢王朝賴三個傑出的人物而建立,即大將韓信、智囊張良、後勤總司令蕭何。韓信是故楚王國的一個窮苦的流浪漢,張良是故韓王國貴族的後裔,蕭何是故秦王朝縣政府的低級官員。假如不是時代動亂,他們只有淹沒在人海之中。韓信曾當過項羽禁衛軍的低級軍官,為項羽當過衛兵,屢次向項羽獻計獻策,項羽都不能採納。唯英雄才能識英雄,項羽只是一員勇敢的將領,不是政治家,所以他不能了解韓信,猶如小學生不能了解大學生的課程一樣。項羽不但對韓信失之交臂,對他唯一的智囊,被尊稱為「亞父」的范增,也不能容忍,終於把范增逐出政府。只有劉邦具備當時所有領袖們都沒有的才能,他在黑社會中培養出來的高度智慧和寬宏度量,使三個傑出的人物為他效力,使他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偉大君主。他對自己的這種智慧頗為自負地總結說:「你們說得很不全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夠知人善用,任人唯賢。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定國安邦、安撫百姓、供應軍需、保證糧道暢通,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會使用他們,這就是我奪取天下的資本。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還不能重用。這就是他失敗的根本哪!」用人當相容並蓄成就事業的資本,沒有比辯別人才,量才使用更重大的了。如果能這樣做,那就能顯得既耳聰目明又安閑自在。泰山之所以高大,江海之所以深廣,都是由於不排外,不拒絕廣采博納。就用人而言,相容並包,博採眾長而成事,不只是個胸襟和氣度的問題,更是一種用人的大智慧。無論是志士仁人,還是雞鳴狗盜,都要接納而用之,多多益善。因為如果下屬全是雄才大略者,必然發生爭鬥,爭功邀賞;而如果全是雞鳴狗盜之徒,那就無人堪當重任,也不足以成大業。因此兼容並蓄重在一個「雜」字。各個方面有一技之長的各色人等,都得有。以一個公司來言,主管公關、財務、策劃、後勤、人事的人,都應當兼而有之。按照古人的分類法,品德行為高妙,進退舉止皆可為人楷模,有這種品質的人叫做「清節」之士。延陵、晏嬰就是這樣的人。21、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3)能創建法規、制度,使國家強盛,使人民富足,能這樣做的人叫做「法孚」之士。管仲、商鞅就是這樣的人。思想能與天道相通,計策謀略出神人化,奇妙無窮,有這種能力的就是「術家」。范蠡、張良就是這樣的人。其德行足以移風易俗,其智謀足以匡正邪惡,其權術足以移山倒海,改朝換代,這樣的人叫做「國體」。伊尹。呂望就是這樣的人。其品德可為一國之表帥,其治國的方法能夠改變窮鄉僻壤的落後面貌,其謀略能夠用來權衡時事的契機,這樣的人叫做「器能」。子產、西門豹就是這一類人。具有「清節」之風的人,不足之處是為人不夠寬弘大量,喜歡推崇一些人,譏刺河責另一些人,凡事太認真,動不動分辨是非,這就叫做好品評人。有「清節」之風的,可以擔任老師。子夏之流就是這樣。「法家」這類人,並不能做出具有開創性的計劃,其思想缺乏長遠性,但能承擔獨當一面的重任,創意新奇,策略巧妙,這可以稱之為手段高超。,有「法家」之才的可以負責司法工作,漢宣帝時的名臣張敞和趙廣漢就是這樣。「術家」這類人,不能獨創新制,垂範後人,但能夠在遇到變亂時運用謀略,撥亂反正。他們的特點是謀略和智慧有餘,公正平允不足,這可以稱之為智囊型的人。「術家」可以作為智囊團,陳平和漢武帝時的御史大夫韓安國就是這樣的人。能寫傳世奇文,著書立說,可以稱之為做文章的大手筆。司馬遷、班固就這樣的人。能夠傳承聖人的學問,但不能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做這種工作叫「儒學」。這兩種人可以讓他去研究歷史沿革,從事文字工作。漢代儒生毛公和貫公之類的人一生所做的就是這些事情。論辯起來不一定合於真理,但反應敏捷,對答如流,這隻能叫做有口才。樂毅、曹丘生就這樣的人。膽略、勇氣過人,才能、謀略超眾,這種人叫做「驍雄」。「驍雄」之才可以去讓他帶兵打仗。白起、韓信就是這樣的人。當然,能兼容並包,不一定能成就大事業。但是,真成大事業者,必然能兼容並包。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剛剛上台,準備消滅關東六國,一統天下。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到秦國去作客卿。秦國有大臣們得知這些情況,勸秦始皇說:「各國來秦國的客人,多數是為了他們國家的利益來搞破壞的。請陛下發令,驅逐一切來客。」於是,秦始皇下達了驅逐各國客人的命令,李斯等一大批客卿都被免除了職務。就在各國客卿紛紛打行李卷準備回國之際,李斯向秦始皇上了一道著名的建議書《諫逐客書》。他分析說:「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人那裡請來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請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友。秦穆公用了這五個人,兼并了二十個國家,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使國家強盛,打敗了楚國和魏國,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利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臣服於秦國。秦昭王得到范睢,削弱貴戚力量,加強王權,蠶食諸侯,確立了帝業。這四代先王都是任用客卿而對秦國作出了貢獻。客卿有哪點對不起秦國呢?泰山不拒絕土壤,才能高大。河海不拒絕細小支流,才會深邃。雖不是秦國出產的物品,但有很多是寶貴的。有才能的人雖不是秦國人,但有很多願忠於秦國。現在下逐客令,正是把武器借給敵人,把糧食送給大國。國內空虛,國外樹怨,國家肯定危險。」22、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4)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意見,馬上廢除逐客令,將李斯等人官復原職。後來,在為秦統一各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中,尉繚是魏國人,李斯是楚國人,王翦、王賁、蒙武、蒙恬等能征善戰的武將,以及頓弱、姚賈等外交人才,也都是外來人員。身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身邊應該有不同的人為自己效勞:有左右心腹可以商量事情,有耳目偵察消息通風報信,有爪牙堅決貫徹自己的命令。沒有心腹的人,就好比一個人在沙漠里里走路,沒有人能指示方向;沒有耳目的人,就好比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沒有爪牙的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更不能為達到某種個人目的進行鑽營活動;明智的人一定要選用學識淵博、足智多謀,能提出奇妙的智謀,見聞廣博,多才多藝的人做自己的心腹,要選用機智聰明、謹慎保密、有很強的判斷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還要選擇勇敢行動力強,象熊虎一樣勇猛,象猿猴一樣敏捷,性格則烈如鐵石,作戰如楚地龍泉般銳利無比的人做自己的爪牙。但也有人只有一些小聰明而沒有大學問,只有小能耐而不能辦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這種人不能擔當大任。用人當揚長避短每個人所具的才能都是參差不齊的,有些人長於此而短於彼,有的人又短於此而長於彼,很難一個人樣樣皆精。所以,把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是用人的上策。相傳在很久以前,彌陀佛和韋陀分別負責一個廟。彌樂佛熱情快樂,笑臉迎客,香客非常多,但他管不好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黑口黑臉,最後竟然香火斷絕。佛祖於是進行機構改革,把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由韋陀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裡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在智者的眼裡,沒有一無是處的人,關鍵在於如何發現和使用。不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天下就沒有可用之人。商湯和周武王雖是至聖明主,卻不能和漁夫一樣划船,泛遊江湖;伊尹是賢相,卻不能和戰士一樣縱馬馳騁;孔子和墨子雖然都是博學的人,卻不能象獵人那樣鑽山入林,獵殺虎豹。戰國時期孟嘗君的門客魯仲連講過一段很有見地的話。他說:「猿猴離開樹木浮到水面,就不如魚蝦靈活;要說通過險阻,攀登危岩,良馬就趕不上狐狸;魯國曹沫高舉三尺寶劍劫持齊桓公,全軍將士都擋他不住,但假使曹沫扔掉寶劍拿起鋤頭幹活,他則不如農夫。」退一步講,即使有全才,也很難在外貌、品質等其它方面盡如人意。因此,用人重在知人善任四個字,不因其過而求全責備,勿因其短而棄其長。求全責備甚至忌才不用,或用非所學,用非所長,必然貶損人才的價值,導致人心思背,人才流失而最終失敗。23、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5)從前伊尹大興土木的時候,用背力強健的人來背土,獨眼人來推車,駝背的人來塗抹..各人做其適宜做的事,從而使每個人的特點都得到了充分發揮。管仲在向齊桓公推薦人才的時候說:「對各種進退有序的朝班禮儀,我不如陰朋,請讓他來作大行吧;開荒種地,充分發揮地利,發展農業,我不如寧戚,請讓他來作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二軍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讓他來作大司馬吧;處理案件,秉公執法,不濫殺無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賓肯元,請讓他來作大理吧;敢於犯顏直諫,不畏權貴,盡職盡忠,以死抗爭,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來作大諫吧。你若想富國強兵,那麼,有這五個人就夠了。若想成就霸業,那就得靠我管仲了。」諸葛亮說:「老子善於養性,但不善於解救危難;商鞅善於法治,但不善於施行道德教化;蘇秦、張儀善於遊說,但不能靠他們締結盟約;白起善於攻城略地,但不善於團結民眾;伍子胥善於圖謀敵國,但不善於保全自己的性命;尾生能守信,但不能應變;前秦方士王嘉善於知遇明主,但不能讓他來事奉昏君;許子將善於評論別人的優劣好壞,但不能靠他來攏絡人才。」這是避人所短的藝術。如果讓讓韓信當謀士,讓董仲舒去打仗,讓於公去遊說,讓陸賈去辦案,誰也不會創立先前那樣的功勛。黃石公說:「起用有智謀、有勇氣、貪財、愚鈍的人,使智者爭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貪者發財,使愚者勇於犧牲。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性情來使用他們,這就是用兵時最微妙的權謀。」用人也該懂得這個道理。善用人的長處,是因人成事的第一要務。一個聰明的領導人,就在於能夠了解團隊中的人各自的長短,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把自己的部下組織成一支樣樣皆精的隊伍。那麼,即使他並非技藝超群,而他的團隊卻是無敵的。所以說,一位傑出領導人的高桿之處就在於「各因其能而用之」!唐德宗時,韓愰曾任鎮海節度使。在用人方面,隨才器使,凡是他所接納的人,都根據各自的才幹器識,恰當地予以使用。有一次,一個老朋友的兒子來投靠他,但此人實在看不出有何所長。一天,韓愰讓這個人參加宴會,他居然從始至終端坐在那兒,沒有和與鄰座談一句話。照一般人的理解,這真是一個廢物了。但韓愰看到這一點,事後就將他安置在軍中,讓他看守大門。這個人每天一早進入值班的帷帳,就一直很嚴正地端坐到太陽落山,官兵都沒有敢隨便出入的,任內沒有出過任何問題。24、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是我們平時常常聽到的兩句話,唐太宗在論用人時,也曾說過「君子用人如器」的名言。許多人經常抱怨沒有人才,其實是缺乏一雙識別他人長處的眼睛。用人如果能像韓愰這樣,天下就不會有被棄置的人才了。人才自身有長短,其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關鍵在於用得其所。性格剛正、志向高遠的人,不善於做細緻瑣碎的事情。所以應當用全面的觀點看待這種人——既要看到他志趣恢宏遠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處理瑣碎小事的粗魯和大意;正直激進的人,不會靈活處事,這種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據,正直公平,說到變通可能就會變得暴躁而不通情理;寬容遲緩的人,往往不講辦事效率,至於說到仁義,其為人則弘大周全而寬厚文雅,但對時勢則不能迅速準確地把握;好奇求異的人,放縱不羈,追求新奇,運用權謀、詭計則卓異出眾,但是如果以清靜元為之道來考究,這種人往往違背常規而不近人情。因此,一個團隊只有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各自所長,避開各自所短,就一定能形成一支樣樣皆精的強大無敵的隊伍。用人須審時度勢在不同的環境中,任何才能都會有長短不同。比如北方人騎馬,南方人乘船,彼此都覺得很方便,然而一定要他們,換過交通工具到遠方去,就會顯得很荒謬了。天下的葯沒有毒過砒霜的,但是高桿的醫生卻把它放到葯櫃里,因為它有獨特的藥用價值。麋鹿上山的時候,善於賓士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時候,牧童也能追得上。所以,用人的原則是審時度勢,合理使用人才。有這樣一個故事,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以後,功成身退,轉而經商,後來輾轉來到陶地,自稱朱公,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陶朱公成了大富翁。後來他的二兒子因殺人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想用金錢贖回二兒子的性命,於是決定派小兒子帶著許多錢財去楚國解救二哥。長子聽說後,堅決要求父親派他去,他說:「我是長子,現在二弟有難,父親不派我去反而派弟弟去,這不是說明我不孝順嗎?」並聲稱要自殺。陶朱公的老婆也說:「現在你派小兒子去,還不知道能不能救活老二,卻先喪了長子,可如何是好?」陶朱公不得已就派長子去辦這件事,並寫了一封信讓他帶給以前的好友庄生,交代說:「你一到之後,就把錢給庄生,一切聽從他的安排,不要管他怎麼處理此事。」長子到楚國後,發現庄生家徒四壁,院內雜草叢生,按照父親的囑咐,他把錢和信交給了庄生。庄生說:「你可以趕快離開了,即使你弟弟出來了,也不要問其中的原委。」25、 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7)但長子告別後並未回家,而是避開庄生去賄賂其它權貴。庄生雖然窮困,但卻非常廉直,楚國上下都很尊敬他。陶朱公的賄賂,他並不想接受,只準備在事成之後再還給他,所以那些錢財他絲毫未動。陶朱公長子不知原委,以為庄生無足輕重。庄生向楚王進諫,說某某星宿相犯,這時楚國不利,只有廣施恩德才能消災。楚王聽了庄生的建議,命人封存府庫,實行大赦。朱公長子聽說馬上要大赦,弟弟一定會出獄,而給庄生的金銀就浪費了,於是又去見庄生,向庄生告辭。庄生開始很驚訝,但很快明白了朱公長子的意思,於是就把錢財還給了他。朱公長子暗自慶幸。庄生覺得被一個小孩子欺騙,很是惱怒,又進宮見楚王說:「我以前說過星宿相犯之事,大王準備修德回報。現在我聽說富翁陶朱公的兒子在楚殺人被囚,他家裡拿了很多錢財賄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並不是為體恤社稷而大赦,而是由於陶朱公兒子的緣故才大赦啊。」楚王於是下令先將陶朱公的次子明正典刑,然後再實行大赦。陶朱公的長子只好取了弟弟的屍骨回家。長子回家後,陶朱公苦笑說:「我早就知道他一定會害死他弟弟的!他並非不愛弟弟,只是因為他年少時就與我一起謀生,所以吝惜錢財,而選兒子一出生就看見我十分富有,所以輕視錢財,揮金如土。以前我要派小兒子去辦這件事,就是因為他捨得花錢啊。」由此可見,用人是否得當直接關係著做事的成敗,晉文公重耳先是遵照舅舅子犯的計謀行事,而後在奪取政權時又因雍季的忠言獎賞了他。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的智謀,臨終時把鞏固政權的重任託付給了周勃。與此相對比,趙王用了書獃子趙括,結果被秦將白起坑卒四十萬。諸葛亮用了教條主義馬謖而失了街亭,逼得自己不得不唱空城計。一般來說,在和平時期,要任用品德高尚的人;戰亂髮生的時候,要重賞能攻善戰的人。而不能在任何時候都以一個標準來衡量人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主張。他下過一道《求賢令》要下屬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哪怕有不好的名聲,可笑的言行,甚至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國用兵之木,都不要有所遺漏。其中還有一段著名的話說:「有進取心的人,未必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進取心。陳平有什麼忠厚的品德?蘇秦何曾守過信義?可是,陳平卻奠定了漢王朝的基業,蘇秦卻拯救了弱小的燕國。原因就在於他們都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宋朝宰相王旦也是一個很會根據形勢來用人的智者。曹瑋在秦州任職很久,累次上書,請求另外派人接替。宋真宗詢問王旦:「誰可以代替曹瑋呢?」王旦就推薦李及,真宗同意了。眾人對此十分懷疑,因為李及雖然謹慎、忠厚、行為檢點,但不是駐守邊疆的將才。韓億將大家的意見告訴王旦,王旦並不回答什麼。等到李及到了秦州,將吏們也看不起他。不久發生了一件事,屯戍禁軍中有個士兵大白天在街上搶奪婦女的銀釵,官吏們抓住他,將他帶到李及那裡。26、 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8)當時,李及正在那裡看書,將那人叫到跟前,略略加以審問,那人服罪。李及也不再與下面的官吏商量,馬上命令將他斬首,又象剛才那樣看起書來,將吏們都驚嘆佩服。不久,李及的聲譽就傳到了京師。韓億聽到後,又去見王旦,將李及的事講給王旦聽,並且稱讚王旦有知人之明。王旦笑著說:「戍邊的士卒干偷盜的事,主將將他斬首,這是一般的事,有什麼值得驚異的?我之所以使用李及,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曹瑋出知秦州七年,羌人都畏懼、佩服他。曹瑋處理邊疆事宜,已經做到盡善。假使派其它人去,必然會自以為聰明,大大地改變曹瑋的治理措施,敗壞曹瑋的政績。之所以要派李及去,只是因為他穩重忠厚,一定會謹守曹瑋的事業罷了。」韓億越發嘆服王旦的見識與器度。由此可見,用人不僅對外部的環境進行判斷,還包括對自己用人所可能造成的態勢進行判斷。用人當因才施用看一個領導的水平和未來發展,只要看一下他周圍的人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在三國時期,有一位家世顯赫的人物——劉表。他好與名士結納,與其它七人並稱「江夏八俊」。但他結交的人物都是一些喜清談好出世的人物,並非是濟世救民的人才,也從未幫過劉表什麼忙。結交這些人,除了給劉表頭上加了幾道「光環」,滿足了虛榮心外,沒有任何用途。劉表這位盛名無實的草包,之所以後來被吞併,正是因為不明白「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的道理,不知道要想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必須取其道不取其人,務其實不務其名。而在成功者身邊,那些智慧有如泉涌,行為堪為表率,這樣的人可做導師;智慧可以磨礪他人,行為可以輔助和警策他人,這樣的人可為良友;安分守已,奉公守法,不敢做一點出格的事,這樣的人可為主管;還有一種人,你要是只圖眼前的方便,只要你叫他一聲,他就會連連答應,這種人只能做奴隸。所以最好的領導要用堪為導師的來輔佐自己,中等的領導要讓良友來輔佐自己,下等的領導要用主管,快要下課的領導只會使用奴隸。但這並不是說,後面幾種人就一無是處,只要會因才施用,任何類型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範圍內發揮才幹。愛管雜事,晚睡早起,任勞任怨,這種人只能當妻子兒女的頭兒;嘴裡嘮嘮叨叨,不乾不淨,整天如此,躺下都不停,讓眾人討厭。這種人可以讓他盤察壞人。見面就問長問短,什麼事都要指指劃劃,平時實際上言語很少,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花,這種人只能做十個人的小頭目;整天憂心忡忡的,一付嚴肅認真的樣子,不聽勸說,好用懲罰,六親不認,這種人可以領導一百人;爭辯起來總想壓倒別人,遇到壞人壞事就用刑罰來懲治,總想使一群人統一起來,這種人可以領導一千人;外表很謙卑,話偶爾說一句,知道人的饑飽、勞累還是輕鬆,這種人可以領導一萬人;謹小慎微,日勝一日,親近賢能的人,又能獻計獻策,能讓人懂得何為氣節,說話不傲慢,忠心耿耿,這種人是十萬人的領導。27、 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謀(9)《玉鈐經》說:「大將雖以周詳穩重為貴,但是不可以猶豫不決;雖以多方了解情況為能,但不能顧忌太多,患得患失。」這可說是評論將領之最精妙的言論;溫柔敦厚有長者之風,用心專一,遇到賢能的人就舉薦,依法辦事,這種人是百萬人的將領;功勛卓著,威名遠揚,出入豪門大戶,但百姓也願親近他,誠信寬懷,對治理天下很有見識,能效法前人的偉大事業,也能補救敗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好象他的妻子兒女一般,這種人是英雄中的英雄。聰明是英才本來就應有的,但是英才沒有雄才的膽力,其主張就不能推行;膽力,是雄才本來就應有的,但是沒有英才的智慧,事情也辦不成。假如其睿智足以在事前就有所謀劃,但洞察力卻看不出行動的契機,這樣的人只能坐而論道,不可以讓他們去具體施行;假如能謀劃在先,洞察力也能跟上去,但沒有勇氣實行,這就只能處理日常工作,卻不能應付突然變故;如果是力氣過人,但沒有勇氣實行,這隻可以作為出力的人,不能作為開路的先鋒;力氣過人,也有勇氣實行,但智慧不能預謀事變,這隻可以作為先鋒,不能作統帥。一定要能謀劃在先,明察在後,行動果斷,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之為英才,比如張良。氣力過人,又有勇氣去做,智慧足以料事在前,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之為雄才。比如韓信。如果能一人身兼英、雄兩種素質,那就能夠掌管天下。漢高祖劉邦、楚霸王項羽才堪稱英雄。用人不疑的膽略一個主管,掌握了獨立任事的權力,就好象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翅,可以翱翔於四海,應變自如。但是如果他失去了按自己意志領導團隊的權威,彼此互相挾制,就可能造成命令不能下達貫徹,部屬不聽指揮的情況,任有多高的才能,也無從施展。戰國時,公孫衍當魏國大將的時候,和宰相田儒關係不好,處處受到掣肘。於是,季文子替公孫衍高魏王遊說:「大王你沒見過把牛和馬套在一起拉車的情形嗎?牛和馬同駕一車就連百步也走不了。現在大王把任公孫衍為大將,本應放手使用他,可你偏要聽從宰相田儒的計策,這就和用牛駕轅用馬拉車的道理一樣。牛和馬都累死了,事情也辦不成。這樣使用人才,國家就會遭受損失。希望大王明察。」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另外一個故事。韓宣王問摎留:「我想同時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說可以嗎?」摎留回答說:「不可以。從前晉國由於同時重用六卿,因而導致國家分裂;齊簡公同時重用田成子和闞止,結果自己被殺;魏王同時重用犀首和張儀,西河外的領土全部喪失。現在你要是同時重用了這兩人,那麼兩人之中,勢力大的必然會在國內培植私黨;勢力小的必定要藉助敵國的勢力來支持他。許多大臣,有的會在內樹立黨羽,以統帥的名義號令下屬;有的則會與別的國家私下結交,以便分裂國土。這樣一來,你的國家就危險了。」南北朝時,侯景背叛北魏歸順梁朝後,被封為河南王。北魏高澄忽然派遣使者到梁議和。當時,滿朝文武大臣都請求梁武帝同意議和。此時,傅岐做如新縣令,正在朝中,他不同意,說:「高澄新近得志,有什麼事需要同我們議和呢?一定是設反間計使侯景產生疑惑和不安,以致反叛我們,如果朝廷真允許議和,那就正中高澄之計了。」梁武帝沒採納傅岐的意見,卻被朱異的話所迷惑,竟然同意與北魏議和。侯景聽說這事還不相信,就寫了封假作北魏當局的來信送到朝廷,信中提出以貞陽侯換侯景的假方案。梁武帝接此信後,複信表示同意這方案說:「貞陽侯早晨到我處,晚上我們就可以把侯景送回到你們那裡。」侯景得到此信,馬上起兵反叛了梁朝。知人用人,既要看其能力,又要察其品行,品行端正可以任用,但如果能力不夠也不會有太多的成效;特殊時期任人唯才,不拘小節,也是形勢所迫;但如果任用一個壞人又去懷疑他,那麼他越精明能幹,危害便越大。28、 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1)賞與罰的作用各有其側重。賞是用人的激勵機制,而罰則是糾正機制。賞罰乃領導手段人的心理其實很簡單:我為你好好地干,你給我應得的報酬。事實上,賞罰的問題也就是付出與得到的問題,如果賞罰不分明,那麼他們就對自己的付出的意義感到懷疑,積極性下降甚至喪失。因此,賞與罰是領導別人的兩大「利器」,賞罰分明,令出必行,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別人積極性的最佳辦法之一。宋燕做齊國的宰相,遭到罷免後,對手下的官員們說:「有誰願意跟我去投奔其它諸侯?」大家都整整齊齊地站在那裡,安詳地看著他,誰也不回答。宋燕說:「可悲啊!為什麼士大夫易得而難用呢?」陳饒答道:「並不是士大夫易得難用,是做主公的不用啊!主公不用,士大夫就會怨憤。你不會任用人才,反而要責備他們,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宋燕說:「你這話是什麼意思?」陳饒回答說:「士人連三升糧食都領不到,而你的倉庫卻滿滿的,這是第一個過錯;園子里的果子多得很,以至於後院的婦女們用果子互相投擲來嬉鬧,而士人卻連一個都嘗不到,這是第二個錯誤;你家裡漂亮的綢緞堆得部腐爛了,見風就散,士人卻無法得到一件,這是第三個過錯。財物是你輕視的,而對於怎樣死,為誰死,士是很著重的。你連自己看輕的東西都不願意賞給他們,卻希望他們為自己賣命,這就好比準備一批鉛做的刀子,卻幻想有朝一日有一個幹將那樣會使劍的人出來,讓他們發揮利劍的作用,這不是太難了嗎?」宋燕說:「是我錯了!」他的確是錯得太嚴重了,以致於最後跑路的時候,連為他駕車的人都沒有,這就是不懂得利用賞來聚集人才的危害。但這並不是說,禁令與刑罰就沒有意義,它是整頓紀律和激發士氣的一種手段。吳起說: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意思是說,要讓一個團隊中的人服從指揮,行動一致,必須用刑罰、禁令來約束部下的行動,執法必須公正、嚴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點,士氣就會渙散、懈怠。越王勾踐從吳國回國,下決心洗雪被俘之恥,馬上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訓練。有一天他來到校軍場,問文種:「我想攻打吳國,可以嗎?」文種回答說:「可以!我平常訓練時,獎賞豐厚,刑罰嚴厲,而且令出必行,大王如想了解情況,不妨試一試。」勾踐於是點著了宮室,集合三軍前來救火,下令說:「因救火而死者,比照陣亡撫恤;救火而沒有死的,比照殺敵獎賞;不救火的,比照降敵刑罰。」手下人馬上披上濕衣服,衝上去救火,很快將火滅掉了。勾踐從中看到越軍的氣勢,馬上出兵,終於打敗了吳國。賞罰對於促使眾人效力,共同完成一項事業十分重要,因此必須要有大胸懷和大視野,賞罰分明,而且必須要有法可依,執法必嚴。衛國有個服勞役的刑徒逃亡到了魏國,剛剛繼承王位的衛國國君想用重金把這個刑徒換回來,但是魏國不答應。衛國國君於是用左氏(地名)這個城邑去換這個刑徒。衛君的手下人說:「用一個城邑去換一個服勞役的刑徒,值得嗎?」衛君說:「在關係到國家的治與亂的問題上,事情無大小之分,法律要是不確立,該處罰的不處罰,即便有十個左氏這樣的地區也沒有什麼好處。法律要是能確立,該處罰的一定處罰,即使失去十個左氏也沒有什麼害處。」29、 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2)這個故事與商鞅以賞立信的故事類似,雖然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卻異曲同工,都達到了既定的目的。有時候,如果簡單地根據條文和規章來執行賞罰,就可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需要用智謀來輔助。賞罰的大胸懷也是一種大智慧,也就是把賞罰的對象分成三六九等不同對待,在區分的時候,要清醒認識到所依據的標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大封功臣,蕭何地位最高,有人對此有異議,劉邦反駁說:「在打獵時,追捕野獸兔子的,是獵狗;但發現獸兔的蹤跡,指使獵狗追捕的,卻是獵人。你們只能捕殺野獸,功績如同獵狗。而蕭何能發現野獸蹤跡,指使獵狗去追捕,功績如同獵人。」司馬遷在為蕭何作傳時,也十分中肯地評論說:「蕭何嚴守律法,為民生疾苦著想,依法從事,在建立漢朝的功臣中,功績地位居群臣之首。」這種從大處著眼的原則,是以賞罰來引導人所必需的,因此也是賞罰分明中所不可或缺的一條。賞罰的示範作用賞與罰如果得當,便會起積極的作用,如果不能得當,反而還會壞事。一部分人可以從另一部分已得了賞或罰的人身上照見自己將來的命運。如果預見到自己將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那一般都不會認命靜等,而會採取某種相應的行動了。有賞罰的過程中,賞與罰其意不僅僅在彼賞罰的人,他還要通過這些對那些未彼賞罰的人施加他所需要的影響。可以說,賞與罰在此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了。劉邦打下天下之後,先封了二十幾位功臣,其餘的人日夜爭功,劉邦也決定不了如何封賞才好。一次,他在洛陽南宮遠遠望見眾位將領三三兩兩地坐在沙土地上,有的相對竊竊私語,有的按著劍大喊大叫。他問留侯張良這些人在說什麼。張良恭恭敬敬地回答說:「他們在謀劃造反。」劉邦大吃一驚:「為什麼?」「您從平民起家,憑藉著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而您所封的都是您的舊交,所殺的都是您平時恨的人,所以他們聚在一起想謀反。」漢高祖馬上感到問題很嚴重,說:「怎麼辦好呢?」張良說:「您平素最憎恨、群臣也都知道您最憎恨的人,是誰呢?」漢高祖說:「雍齒曾經使我屢次受窘,我早就想殺了他。」張良說:「現在趕快封雍齒,群臣就人人心情穩定了。」於是就封雍齒做什方侯。將領們都為這件事感到高興,說:「象雍齒這樣的人尚且能封侯,我們這些人就更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頓時安定下來。實際上,眾位將領所講的,未必一定是要謀反的話,如果是果真是謀反的話,張良又為什麼在皇帝問他以後才說呢?只是因為皇帝剛剛得到天下,屢次根據自己的愛憎來施行賞罰,群臣常常有失望、怨恨和自危之心,所以張良乘著這件事獻納忠言,來了個極端的辦法,選出了大家都最討厭的部下雍齒。雍齒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因為他看來是最應受誅罰的人物,而張良卻出乎意料地要劉邦封賞。這樣一來,大家都放下了心,因為大家都預料自己決不會比雍齒差。劉邦封賞雍齒作為安定人心的應急之舉,固然有其作用,但卻未必能夠公平,也未必能夠有長遠的考慮。而從長遠來看,公平原則應是行賞用罰不可或缺的,不能從一已之私出發,而是以天下為念,這將對對天下英雄更久遠的示範作用。30、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3)宋朝時,有一大臣應擢升,太祖卻一向對這個人討厭,執意不批。趙普再三請求,太祖就是不允,生氣地說:「我就是不提拔他們,你能把我怎麼樣?」趙普說:「以刑罰惡,以賞獎功,古今皆然。再說刑賞是天下的刑賞,不是陛下一個人的刑賞,難道能用一個人的喜怒來決定刑賞嗎?」同樣的爭論也曾經發生在李世民與其叔父李神通之間。李氏滅隋興唐後,李世民登基,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視耿股肱之臣。這引起了許多舊部的不滿。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為不悅。淮安王李神通對李世民說:「我起兵關西,最先擁戴高祖。如今,連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長輩,這讓我怎麼能夠服氣?」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響。那些沒有得到升遷的秦王府的舊人,也紛紛抱怨起來。李世民對李神通說:「叔父是我的至親,我非常尊重您。但您雖首倡義軍,卻無功於國家。起兵是為了避患,您先在山東全軍覆沒,後在劉黑闥作戰時望風而逃。如果沒有房玄齡等的輔佐,我早就被敵人打敗了。我不能因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開國元勛同功論賞。」李神通面紅耳赤,閉口無言。李世民又說:「為政之道,只有無私才能讓天下人心服。行賞只能按功而論,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雖是我的舊部,但有的人卻缺德少才,只會空發怨言,這哪是治國安邦的大計呢?」聽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辭,眾將心悅誠服,紛紛說:「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舊部沒有一點私心,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一點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儘力報效國家了。」賞罰都不一定要直接施到每個人身上,而是用殺一儆百和示範的作用來向大家昭示一種好惡傾向,來取得要達到的效果。有一次,齊桓公擔憂地對管仲說:「大夫們多數都是兼并財產而不肯分出一點,寧使五穀在庫中腐敗卻不肯散發給貧苦百姓。」管仲說:「請您下令召城陽大夫來問罪。」桓公問:「這是為什麼?」管仲說:「城陽大夫的龐妾穿著華麗服裝,連家裡養的鵝和騖都吃稻米。他的家裡經常敲鐘鼓,吹笙號,大擺宴席,而同姓的兄弟無衣以禦寒,無食以果腹,這樣的人讓他在其位置上盡忠於國家可能嗎?」齊桓公聽後就召來城陽大夫,摘了他的官帽,命令封閉他的大門,不得隨意出走。那些受封賞的官宦之家見此情景後,立即爭先恐後發放積存的糧食,送給遠親近鄰。還有的功臣之家廣納城中貧病、孤苦和不能自力的窮人,分給他們救濟糧。從此後,國中沒有飢餓的百姓。

31、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4)即奪取了上面對城陽大夫的龐幸,又勸得功臣施糧於百姓,管仲的只語片言,給齊國帶來莫大利益。糧食價格下跌了,齊桓公深恐餘糧流到其它請侯國,想為本國百姓貯藏些糧食,又來向管仲問計策。管仲說:「今天我從市中心路過,見到新建成的兩家大糧倉,請您以壁玉來招聘他們當官。」齊桓公聽完管仲的話,明白了其中道理。於是以貯糧有功的名義聘兩家主人出來作官。國中百姓得知,紛紛建造糧倉仿效,每家藏了儘可能多的糧食。重賞不如用嚴罰在賞罰的運用中,賞與罰的作用各有其側重。賞是用人的激勵機制,而罰則是糾正機制。春秋末期,魯國國都北邊的一片森林著火,正巧天刮北風,火勢向南蔓延,快要危及國都。國君魯哀公親自救火,但他旁邊只有幾名隨從,其它人都去追趕被火逼出來的野獸,卻不去救火。魯哀公很生氣,把孔子召來問計。孔子說:「那些追趕野獸的人又快活又不受處罰,而救火的人又勞苦又沒有獎賞,這就是救火的人少的原因。」魯哀公說:「你的意見很好,應該賞罰分明。」孔子說:「現在是危急時刻,來不及去賞救火的人,再說,凡是救了火的人都要獎賞,國家的花費就很大,您只要用刑罰就管事。」魯哀公下令說:「不救火的人,與戰爭中投降叛逃者同罪;追趕野獸的,與擅入禁地的同罪。」這道命令頒布後,火很快就被撲滅了。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如果要引導別人自覺體現價值,為事業奮鬥儘力,用賞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要以法制短,讓犯錯誤的人從錯誤的方向上改變過來,就要用各種管理制度、法規、法令去直接或間接進行制裁,這也是制短的有效措施,因為罰對人的威懾力要比賞的作用強得多。宋朝賈似道做宰相時,臨安城中失火,可是駐紮在城裡的將領組織不力,沒有全力撲救。賈似追當時正在葛嶺,同臨安相距二十里。報告的人絡繹不絕。賈似道不慌不忙地說:「火接近太廟再報。」不久報告的人說:「火快燒到太廟。」賈似道乘坐輕便的小轎,四個武士保護著,一會兒功夫就到了太廟。他下令把駐軍的幾位主將召來,厲聲說:「如果火要是燒到了太廟,我就把你們全斬了。」將領們一聽,帶領手下迅速撲滅了大火。賈似道雖然喜歡弄權,但他的命令下達後能夠讓將領馬上執行,其才能也不能不讓人感到佩服。賞與罰的後果對人來說是不對等的。有經濟學家發現,人最在乎已經得到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收別人的錢時可以少收一角,但是在付給別人錢時卻不願意多給一分;有人可以對10000元的獎金無動於衷,但是對於2000元的工資卻看得很重;有人可以花100元去打官司討回自己的一元錢,卻不願意花100元的成本去掙別人的101元錢。從上述現象我們也可以發現賞罰的一個規律:從一個人那兒罰沒100元錢帶給他的痛苦,遠遠大於賞賜給他100元錢的快樂。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要糾正一個人的錯誤行為,用罰要用用賞更有效。在中國北方,流傳著一個「鳴鏑射馬」的著名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西漢王朝初期的漠北草原。當時,匈奴部落的酋長叫頭曼,前妻生子冒頓。後來,頭曼所寵愛的後妻閼氏,又生了個小兒子,頭曼想把他立為太子,就派冒頓到月氏王國(甘肅張掖)當人質。等冒頓去了之後,頭曼發兵猛攻月氏,希望月氏王把人質殺掉。冒頓察覺到老爹的詭計,立刻奪得一匹好馬逃了回來。老爹有點懊悔,同時並認為兒子很有膽識,於是分給他一萬名部眾。32、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5)冒頓卻自有主張,不久就發明一種發射時能發聲的響箭——鳴鏑,他命令隨從說:「注意鳴鏑,鳴鏑所向,你們一齊射。」打獵時,冒頓鳴鏑射向鳥獸,有未跟著射的隨從,立即斬首。冒頓又用箭射自己的戰馬,有的隨從一看是單于的戰馬,有所遲疑,結果全被斬首。過了一些時候,冒頓用響箭射他自己的妻子,隨從中又有不敢跟射的,也立即殺掉。最後,冒頓射父親的坐騎,隨從都不敢再不跟射。冒頓知道已訓練成功,於是把鳴鏑射向他的父親,亂箭隨之,把老單于射成了刺蝟。冒頓把他的繼母與弟弟殺掉,宣稱自己是「單于」(匈奴語「元首」),建立匈奴汗國。如果說,冒頓單于這種罰法過於殘忍的話,那麼下面這個案例則更象「軟刀子殺人」,更注重從心理上加重罰的力度。有一個老闆發現某位員工不稱職的話,不是立即炒他的魷魚,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宣布給他漲兩級工資。等到下個月快發工資的時候,他會宣布把剛剛漲工資的那個人炒掉。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如果我上個月炒了他,他可能不會惋惜那份掙2000元的工作,可是這個月他就會因為失去一份3500元的工作而懊悔莫及。」害群之馬不可留「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關鍵在於賞罰不僅要分明,更要據實進行以示公正,才能起到聚集賢人和驅除害群之馬的效果。遠古的時候,軒轅黃帝要到具茨山去尋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請教治理天下的良策。出發前,黃帝請了一些老人做嚮導和隨從。可是,當他們行至襄城郊外時,還是迷了路,繞來繞去總是找不到出路。黃帝一行正在萬分著急的時候,忽然看見空曠的野地里有個牧馬的男孩,黃帝就趕快過去問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嗎?」男孩說:「當然知道。」黃帝心中大喜,連忙又問:「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麼地方嗎?」男孩看了看黃帝說:「知道。我什麼都知道。」黃帝見他果然聰明伶俐,於是說:「你的口氣真大,既然什麼都知道,那我問問你,如何治理天下,你知道嗎?」男孩爽快地回答說:「那有什麼難的。」說完男孩卻跳上馬背要走開。黃帝拉住男孩再問,於是男孩回答說:「治理天下,與牧馬相比有什麼不同嗎?只不過是要把害群之馬趕開而已。」男孩說完,騎馬離去。黃帝聞聽此言,茅塞頓開,連向牧童離去的方向叩頭拜謝,然後驅車打道返回。在一個團體中,總會出現一兩匹的害群之馬。少正卯與孔子同時開壇授教,致使孔子的學生都跑到他那兒去,他的課堂三盈三虛。後來,孔子當了魯國的大司寇,馬上讓人在兩觀之下把他殺了。33、 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6)子貢問:「少正卯是魯國知名人士,老師你殺了他,做得對嗎?」孔子說:「人有五種罪行,而盜竊還不算在內:第一種是心達而險,第二種是行僻而堅,第三種是言偽而辯,第四種是記丑而博,第五種是順非而澤。這五種罪行,犯了一項,就難免被君子誅殺,而少正卯犯下五項,是惡人中的傑出人物,不可以不殺。」少正卯能煽惑孔門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不可與同朝共事,是害群之馬。孔子對他痛下狠手,不但因為他一時辯言亂政故,也是為後世以學術殺人的人立下誡條。在一個群體中,如果沒有過人的才能,如果肯受駕馭,都不足以成為害群之馬。只有下列五種人,是真正的害群之馬。第一種是拉幫結派,私結朋黨,打擊誹謗別人的人;第二種是虛榮心重,用奇特的行為嘩眾取寵的人;第三種是經常不切實際地誇大散布謠言,欺騙視聽的人;第四種是無視規則,專門搬弄是非,煽動眾人的人;第五種是計較自己利害得失,動輒興師動眾進行要挾,或暗中與敵人勾結以進行要挾的人。這五種類型的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奸詐、虛偽、道德敗壞的小人。應疏遠他們,不僅不可和他們接近,而且應當細心觀察,要疏遠而不能親近,早日除掉組織內部的害群之馬,來維持組織內部的團結和生命力。姜太公呂望封於齊地。齊地有名華士的名人,自稱不朝拜天子,不結交諸侯,人們都稱讚他為賢人。太公派人三次徵召他,他都沒有來。於是太公命人誅殺了他。周公派使者責備他:「此人為齊地之高士,幹什麼殺了他?」太公曰:「他不朝拜天子,不結交諸侯,難道還指望他能做臣子或結交他嗎?不能做臣子的人是棄民;徵召三次而不至是逆民。當地人把這種害群之馬當作學習的榜樣,全國都仿效他,難道還有人為我所用嗎?」有當代研究者認為這不是史實而是寓言,並且以武王不殺伯夷和叔齊的例子作證據。實際上這是很荒唐的推論。武王不殺攔路進諫的件夷叔齊老哥兒倆,是因為天下未定,當務之急是爭取人心。而太公就國以後,當務之急是招致天下英雄為之效勞。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形勢不同,需求不同,因為做法也就不同,這本來是統治者慣常的做法,哪裡是什麼寓言呢?罰的威脅可以讓那些本不打算好好乾的人有所憂懼,想到將會有的懲罰,也就不敢太過放肆。另一方面,如果罰得不分明,即使賞得再周到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用。試想,如果一個人雖然拿到了與自己付出相應的報酬,甚至還多的獎勵,而他卻看到另一個幹得很差的人並未受到任何懲罰,甚至還拿了與自己一樣的報酬,那麼他的驕傲與興奮會即刻減弱,得出一個「幹得好壞都一樣」的結論。34、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7)以大德不以小惠賞罰必須要有宏觀觀念,以大德不以小惠。所謂以大德不以小惠,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要以禮賢下士的大德來收服人心,不要把小惠,也就是物質利益作為永恆的法寶來進行賞罰,很多人可能不吃這一套。有很多自認品行高潔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祿打動;堅守節操的人,不能用刑罰逼迫。招引這些人,要以禮相待,要能讓他理解,這樣做有助於實現他的理想,而不僅僅是香車美女這樣的物質好處。魏文候曾受教於孔子的學生子夏,因為很尊敬孔子的另一個學生段干木,當他坐車路過段干木的住所時,沒有一次不下車扶著車把走的。秦國想討伐魏國時,有人說:「魏國君主很賢明,大家都稱讚他的仁義,上下級的關係也很融洽,不可打魏國的主意。」秦王於是取消了這個主意,魏文候因此而在各國諸候中變得很有名氣。生意人有這樣一句口頭禪,叫做「有錢大家賺」。這句話有許多人並不理解它的真正含義。其實,有錢大家賺了,你才有錢賺,不讓大家賺,你也沒錢賺。這就是「通乎用其非有也」,亦即懂得如何運用不是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郭隗勸燕昭王納賢,也是明證。郭隗說:「帝王者與老師相處,君主者與朋友相處,稱霸者與臣子相處,亡國者與僕役相處。曲意順從,虛心求教,百倍於自己的人才都會前來;求賢不持久,求教沒恆心,就會得到十倍於自己的人才;人家主動前來,自己才去迎接,那隻能得到才能與自己相仿的人。頤指氣使,只能得到奴僕,放縱暴戾,怒吼喝叫,那就只能得到奴才了。」齊宣王召見顏觸時說:「顏觸你到前面來。」顏觸也說:「大王你到前面來。」顏觸認為,他到前面去表明他是為權勢,齊宣王到前面去說明他禮賢下士。宣王一聽就變了臉,說:「是君王尊貴呢,還是士人尊貴?」顏觸說:「從前秦國攻打齊國的時候,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去柳下季的墳墓五十步之內打柴、採摘的,一律處死,不予赦免。還下過一道命令:有能得到齊王人頭的,封他為萬戶侯,賞賜黃金二萬兩。由此看來,活著的大王的人頭,還不如一個死士的墳墓。」宣王於是被說服,拜顏觸為師。當時宣王身邊的人說:「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之地,千斤之鐘,四面八方,沒有敢不服從的。現在名聲高的士人也只是普通百姓,每天步行到地里去幹活;等而次之的則住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做閭里、巷口的看門人。士人的低賤,真是到了極點啦!你還傲慢什麼?」顏觸說:「從前禹的時候,有諸侯萬國。舜是從一個農民發展起來,成為天子的。到了湯的時候,諸侯只有三千。而到如今,西南稱王的傳不到四代。這難道不是由於不重視士人造成的嗎?等到國破家亡之時,諸侯全都被掛在杆子上殺掉,就是想做閭里、巷口的看門人,也不可能了。黃石公說:「士人所依附的是禮義,為之而死的是賞賜。把禮義和賞賜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你所需要的人才就會到來。」35、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8)其次,以大德不以小惠還有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考慮賞罰問題,而不是一時的短見,賞是如此,罰也應如此。在賞的方面,我們要說的是劉邦對韓信。公元前203年,韓信征服了齊國,擁兵數十萬,而此時劉邦正被項羽軍緊緊圍困在滎陽。這時韓信派使前來,要求漢王劉邦封他為「假王」,以鎮撫齊國。劉邦大怒說:「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你來幫助我,你卻想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立他為王,安撫善待他,讓他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劉邦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該作個真王,何必做個假王呢?」於是就派張良前去宣布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軍隊攻打項羽軍。很快就扭轉了漢軍的不利地位。劉邦打敗項羽,與他的氣度胸懷也密切相關,對看準了的人才,他不計成本地投入。不管韓信要權,還是陳平要錢,只要他覺得必要,眼皮都不眨,就會給人。以大德不以小惠,就是用大德得到人心,而不是以小恩小惠來買得一時之名。當面戲辱別人,固然無法得到他的真心,無法使他們竭盡全力為自己服務。但如果目光短淺,也必將失去人心。楚漢爭霸中,作為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項羽的確主人敬佩,但作為一個霸主,他的所為卻不能不讓人有微詞,成就事業,建立國家,首先必須取悅民心「順德者昌,失德者亡。」項羽勢力正盛的時候,韓信卻說:「項羽號稱強大,但是所過之處殺人放火,肆意地殘害生靈,老百姓不順從他,就用暴力劫持。這是以勢壓人,名義上是稱霸天下,實際上喪失了人心,因此不過是外強中乾。」劉備能夠信任和使用三傑,但是項羽卻相反,智謀他信不過范增,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劉邦;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最能暴露項羽無能莫過於他收買人心的方式。每當遇到傷病員,還要親自送飯、喂湯。但是項羽對於人才,卻不提供應給的東西,即使下屬立下了大功,該封官授印,他把官印在手上反覆磨玩,到了有缺角,也捨不得給人。正因如此,原來在他手下的人才如張良、韓信、陳平都轉投劉邦。後世史學家稱項羽為「婦人之仁」,最終不得不慘死於烏江邊上。在罰的方面,諸葛亮和子產對這一點十分深刻的論述。戰國時,子產曾對子大叔說:「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以寬來收服別人。其次不如嚴厲些。大家都知道烈火危險,所以看見就避之不及,因而很少有人被燒死;而水看上去清凈喜人,人們就跳到其中遊玩,卻不知道其中的危險,因而被淹死的就很多。所以一味以寬待人,示之以小惠,反而是害了他們。」三國時,曾經有人批評丞相諸葛亮是個吝惜赦免寬大的人。對此諸葛亮回答道:「治世用人要以大德不以小惠。」一針見血地揭示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孫子兵法上說:上下同欲者勝。只有用大德進行賞罰的取捨,才能取信於下屬,得到下屬的尊敬、愛戴、上下方能團結一心,共創事業。項羽不能給下屬帶來發展空間和實際利益,怎麼斗得過一個勇於給下屬利益與空間的劉邦呢?賞罰貴直達人心36、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9)對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情,其它人都有兩種不同態度:支持或反對,滿意或不滿,生克並存,兩種態度形成兩股勢力,它們以隱性或顯性的形式存在。當不滿勢力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成為翻天覆地的勢力。這時有兩種選擇,一種辦法是把這種力量全部壓制下去,乃至在肉體上消滅他們。另一種方法是通過直達人心的賞罰方法,疏導調整異己力量,耗散正在積聚的不利能量,來進行制衡。兩種方法都各有優缺點,但總體來說,第一種辦法所付出的代價會更多一些,因為按兵法來說,「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是一個客觀規律。秦朝末年,秦大將章邯與項羽交戰多次,都沒有取勝。秦二世對章邯不滿意。章邯害怕了,派長史欣去觀察動向。長史欣到咸陽,趙高躲避不見,有懷疑章邯之心。長史欣害怕逃跑,趙高派人追殺。長吏欣回到章邯軍中把前事向章邯做了彙報,並勸章邯投降項羽。項羽此時軍中少糧,不能繼續作戰,於是同意了章邯的投誠,立為雍王,長史欣為上將軍。因為章邯手下的士兵多是三秦之地人,項羽手下的官吏甚至士卒都對投降的秦兵傲慢無禮,動輒污辱謾罵。降兵都私懷怨憤地說:「章邯這個混帳東西,欺騙我們投降項羽,如果我們能攻入函谷關打敗秦回家就太好了;如果不能,項羽率兵東進,那麼我們的家屬就要被秦全都殺了。」項羽聽說了降兵的怨言,不是顧全大局,做長遠打算,採用計策收買人心,而是活埋了二十多萬秦兵,只有章邯、長史欣、都尉翳被排除在外,因此三秦的百姓非常痛恨這三個人,當然更恨項羽。後來,項羽與劉邦約定先入咸陽的稱王,劉邦先入咸陽,但項羽強迫其到巴蜀之地,因而又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以上各種,都是項羽在強力壓制異己力量,自己的力量也在慢慢地消耗殆盡,最後兵敗垓下也就在所難免了。由此可見,賞罰也遵循柔弱勝剛強的規律,只有巧妙地收服人心,才能事半而功倍。西漢末年,王莽一度被罷官回到封國新都,南陽太守見王莽地位尊貴,便派他的下屬孔休擔任新都相。孔休晉見王莽,王莽以禮相待主動結交,孔休知道他很愛賢,因此也以禮相答。有一次王莽生病,孔休前來問候,王莽為答謝孔休,便送他一柄玉飾寶劍。孔休不肯接受,王莽說:「我之所以送這個給你,是因為我看見你臉上有疤痕,而用美玉可以消除。如果你不喜歡寶劍,我只把劍上的玉制劍鼻送給你罷了。」說完便解下劍上的玉制劍鼻,送給孔休。孔休還是不肯接受。王莽說:「你不肯要,是否考慮它太值錢了呢?但是又有什麼比我們的友情更有價值呢?」說完便把劍鼻打得粉碎,親手把他包起來送給孔休。孔休見他如此真誠,才十分感激地收下。王莽之所以能夠以一個士大夫的身份而取西漢而代之,成功地把原來西漢的臣子都變成自己的擁護者,原因就在他不是用強權來壓制他們,而是不斷地拉攏人心,耗散了大部分的反對力量。太監李蓮英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連任了同治、光緒兩朝內務大總管。因為他善於籠絡人心,所以有時儘管一分錢都沒有掏,卻得了一個「體恤」下屬的好名聲。37、 第8章 賞罰分明的智謀(10)慈禧借60大壽重建頤和園,由於工程緊張,園中有些建築的裝修還沒竣工,六十大壽就到了。李蓮英帶慈禧在園中遊玩時,故意繞著走,躲過還沒修好的建築。如果有些地面的方磚沒有鋪好,李蓮英就緊走幾步,站在缺磚的地方,用長袍遮住,擋住慈禧的視線。這一招掩飾使負責修建頤和園的官員感恩不盡。李蓮英在慈禧與光緒的鬥爭中,始終是慈禧的忠實打手,但在表面上,他對光緒深表同情。光緒被囚瀛台,慈禧故意派人給光緒送餿臭的食物,讓光緒苦不堪言。李蓮英看在眼裡,就以請安之機,偷偷地在衣袖中藏些糕點帶給光緒,使光緒感激不盡。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帶王公貴族逃往西安。一路上,李蓮英見光緒衣著單薄,當著眾人的面,脫下自己的外罩給光緒披上。一路上問寒問暖,照顧得盡心儘力,連下人都為李蓮英的善意所感動。由此可見,不要說那些胸懷大志的人物,就連一些為世人所不恥的太監也很懂得拉攏人心的智謀。38、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1)忍人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才能成人所不能成。忍常人所不能忍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幾代都位列三公。到他自己時,也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後來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婁師德說:「婁家世代受朝廷恩惠,我們兩兄弟現在都出來作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飛揚跋扈,你出去作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他弟弟說:「這一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婁師德搖搖頭說:「這樣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有人朝你吐口水,你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干好了。」這段對話告訴我們,要想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必須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中,對此做出最精彩闡釋的,無過了戰國時的齊桓公。齊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回到齊國登上王位後,決定任用鮑叔牙為相,並下令捉住管仲,準備開刀問斬。這時,鮑叔牙卻推薦管仲為相,自己情願當副手。齊桓公很想不通,但鮑叔牙說:「那時我與管仲都是各為其主,管仲射您的時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糾。管仲強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成就霸業,非用管仲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裡只射得衣帶鉤呢?」於是,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管仲對內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多方面的整頓改革,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使齊國由亂而治,稱雄於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之所以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是因為他深知個人感情應服從於定國安邦的大計。這是大義,下面這個故事中,張說因能夠容忍別人而得以保全性命,則更接近於經營人生的智謀。張說是唐玄宗時的名臣。張說有個十分寵愛的婢女,與他的一個門生私通。張說發現這件事後很生氣,準備送他到京兆尹去問罪。在侍從準備捆綁那個門生的時候,他一邊掙扎一邊大聲地叫道:「見了美色情不自禁,是人之常情。您貴為宰相,難道就沒有情況緊急、需要用人的時候嗎?相公何必捨不得一個奴婢呢?」張說對他的話暗暗稱奇,就將那婢賞賜給他,並且給了他一些錢,將他們打發走了。那門生從此音訊杳無。書生離開之後,十個多月不見蹤影,也無消息。有一天,他突然出現在張說眼前,對他說:「我感激張公的恩德。現在我聽說姚相國已經上奏陷害您,御史台已準備調查,您的危險就要臨頭了。」張說急忙問怎麼辦。書生就從張說最喜歡的寶物中,挑選一件夜明簾,連夜趕到九公主府邸,將夜明簾獻給九公主,請她向皇上求情。九公主收下了禮物,就對玄宗說:「皇上難道不想想在東宮當太子時,不是一直想要好好對待張丞相嗎?現在怎麼一聽到一點對他不利的消息,就要對他嚴加處理呢?」39、 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2)南宋休寧人程卓擔任嘉興太守時,有人偽造官府副職衙門的空白公文賣給不法之徒,用來做為契約證券使用。這種東西流傳得很廣,書吏們辦公時發現了這件事,認為是重大問題,要不論真假,都一一追查驗看,這樣所罰沒的錢財可增加地方不少財政收入。程公說:「這不過是偽造者的罪責而已,如果一一追查檢驗,本地百姓就一齊受到攪擾。我認為還是安定民心更重要,增加收入的事倒在其次。」他於是向百姓宣布,凡有誤買假文書者,允許自己陳報,並立即給換蓋真的官印,逾期不來申報者,使用時被發現就要一律沒收。凡持假文書者聞訊都自動前來更換,全郡安然,沒有發生動蕩。由此可見,懂得容人只是寬的一方面,同時還必須輔以一定的制約措施,容中有克。適當的剋制是必要的,如無相應的制約措施,就把大權輕易交出去,很容易造成老虎吃貓的悲劇。大膽認錯的度量三國時期,曹操決定北上征服塞外的烏桓。因為南方劉備和孫權虎視眈眈,因此此時遠征十分危險,許多將領紛紛勸阻,但曹操還是率軍出擊,將烏桓打敗,基本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凱旋歸來後,曹操命人調查當初哪些人曾經不同意北伐。那些人以為要受到重罰,都十分害怕。不料曹操卻給那他們豐厚的賞賜。所有的人都很奇怪:北伐已經大獲全勝,勸阻的人怎麼反而得到賞賜呢?曹操說:「北伐之事確實十分冒險。我雖然僥倖勝了,這是天意幫忙,並不表明是我決策英明。諸位的勸阻才是出於萬全之計,所以要獎賞,我希望大家以後更加敢於發表不同意見。」之後,大家更加盡心儘力地要為他效勞了。曹操力排眾議而大勝,卻絕不驕傲,而是充分肯定有一定道理的下級,這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英雄人物的度量。有功則歸於自己,有過則推諉給下級,是今天一些領導最大的特點之一。而只懷有雄才偉略的人,才能夠象曹操這樣,承認自己的錯誤,肯定下級的可取之處。宋太祖曾因為一件小事對周翰很生氣,要對他施以廷杖。周翰對宋太祖說:「下臣因為才氣而享譽天下,遭受杖刑,傳出去實在影響我的聲名。」太祖大笑,下令寬恕了他。從古至今凡是大人物,必然都有這樣的大度量,而決沒有由著自己的性子的。徐存齋由翰林院派到浙江中部當督學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有一個秀才在文章中用了「顏苦孔之卓」一句,徐存齋給他把這句圈了,並批上「杜撰」二字,判為四等。這個青年將要承受指責。於是,他手拿卷子向徐存齋請教:「太宗師的見解、教誨當然是正確的,但『苦孔之卓』這句話出在楊子《法言》一文中,實在不是我杜撰的。」徐存齋翻了翻書,急忙站起來說:「我這個人少年得志,當官太早,並沒有很好地做學問,今天承蒙你多多指教。」於是將這個秀才的文章改判為一等。這事一時傳開,人們都稱讚徐存齋很有度量。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從這裡就能看到名宰相的器量和見識。聽說明神宗萬曆初年有個秀才以「怨慕章」為題作文,文中用了「為舜也父者,為舜也母者」一句,被當時的考官判為四等,並批上「不通」二字。這個秀才自己向考官陳述,這句話出在《禮記·檀弓》篇中。結果考官惱羞成怒,罵道:「就你一人讀了《禮記·檀弓》!」把這個秀才的文章降判為五等。人的度量相差之大,何止千里?金朝四太子兀朮喜歡上一個士兵的妻子,就悄悄派人幹掉了那個士兵,將他妻子據為己有。他對她十分寵愛,把別的姬妾們都冷淡了。一天,金兀朮白天睡了一覺,忽然看見這個婦人手持利刃,正想結果他的性命。金兀朮大吃一驚,噌地一下跳下床,質問她為什麼要這樣。那個婦人回答說:「我要為我的丈夫報仇!」金兀朮馬上意識到自己錯了,揮揮手讓她出去。40、 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3)當天他設宴招待還未娶妻的將士。在宴席上,金兀朮喚出這個婦人,對她說:「我殺了你,你又無罪;我留下你,又不行。今天任憑你在我的眾位將士中選擇一個,跟他去吧。」那個婦人認真地觀察了一一遍在座的人,用手指了一個軍官,金兀朮就將她賜給了那個人。上面說的那位考官的度量不僅不如徐存齋,就連來自蠻夷民族的金兀朮都不如。將錯就錯的寬容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善於節制自己的好惡感情的,很多時候,他們都面臨著一觸即發的局面,這種時候,如果不作一些藝術處理,而是堅持維護自己的尊嚴或所謂的原則,那就很可能得不償失。秦穆公丟失了一匹良馬,跑到歧山之下,被當地鄉民捉住吃掉了。官吏抓住這些吃馬人,準備嚴懲。穆公說:「君子不因為牲畜而傷害人。我聽說吃良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於是穆公不僅赦免了這些人,還賜酒給他們喝。後來,秦國與晉國在岐山之下交戰,秦穆公親親臨前線,結果受傷被所圍,生命危在旦夕。這時,有三百多人突然從遠處飛馳沖向晉軍,勢不可擋,不僅救了秦穆公,還活捉了晉君。秦穆公一問,原來他們都是那些偷吃良馬之肉被他赦免的人。生活中有很多人所缺少的就是這種寬容的智慧,剛剛做了個芝麻大的官,就會官氣十足,容不得別人冒犯一點。一旦有人冒犯,馬上千方百計進行報復。而秦穆公作為一國之君,不僅寬容了臣民的冒犯,還進一步為他人著想。由此可見,真正的權威是樹立在寬廣的胸懷基礎之上的。北宋時,有人偽造韓琦的信去拜謁福州知府蔡襄,蔡襄見信之後,雖然心中懷疑,但見那人談吐之中頗有一些豪氣,就給了他三千錢,寫了回信,派了四個士兵送他回去,還帶了一些果物送給韓琦。那個人到了京城,拜見韓琦請罪。韓琦沒有發火,而是寬容地說道:「蔡襄權力有限,恐怕不能完全解決你的問題,夏太尉在長安,你可以到那裡去見他。」韓琦親自為他寫了介紹信,打發他去的夏太尉。韓琦的子弟十分不理解,認為不怪罪他就足夠了,何必再寫介紹信。韓琦說:「這個人敢偽造我的信,又能感動蔡襄,可見他的才氣不凡。」用人要清濁兼容、善惡並包,而且要大智若愚、難得胡塗,既能容人之長,與比自己強的人共事,又要能容人之短,能與有缺點的人相處。又比如宋哲宗元佑年間,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府。剛上任時,都商稅務官押來了一個偷稅的人。原來是南劍州鄉貢進士吳味道,他帶了兩個特大的包袱,封皮上寫著蘇東坡的名字和官銜,送往東京汴梁蘇侍郎住宅。41、 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4)東坡訊問他包袱里是什麼東西,吳味道十分害怕,愁眉苦臉地回答道:「我今年秋天有幸承蒙鄉里推薦,朋友集資讓我參加省試,送給我錢百千,我就置辦了建陽紗三百六十丈,考慮到路上所經過的鄉鎮,都要抽稅,到了東京就剩不到一半了。我心中暗想,當今天下最有名望而又愛獎掖後進的,只有翰林學士先生您了。即使事情敗露,也必然會同情我。就借先生名義,封裝好包裹帶著走。不知道先生己經到這裡來做知州了,實在罪責難逃。」蘇拭將他審視良久,大笑起來,叫人把那兩包東西上原來的封皮取下來,換上他親筆所題的新封皮,上面寫著他的新宮銜,送交東京竹竿巷。並寫了一封給他弟弟蘇轍的信交與吳味道,告訴他:「你這回就是上天去也沒有妨礙了。」第二年吳味道進士及第,來向蘇拭道謝。這兩件事都讓人拍案驚服,對兩人的肚量由衷敬佩。到了南宋,秦檜當權的時候,有個書生模仿他的筆跡,以他的名義寫了一封信,去拜謁揚州太守。太守發現這是一封假信,就將那封信和他一起押送給秦檜。秦檜見了這人,就給了他一個官當。有人間秦檜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此人有膽量敢以我的名義寫信,必然不是一般的人物。如果不用一個官職將他束縛住,他就會往北逃到胡人那裡,或者逃到南方去為越人效力。」由此看來,奸臣秦檜的作法,遠遠勝過很多忠臣,這就是所謂人下之人有人上之智。眼裡揉得下沙子在智謀方面,常人有時也有一得之見,一己之長,遇到機會觸發就會有所表現,而智者反而由於各種原因不能考慮到,這就是古人說的人下之人有人上之智。因此,容納那些德行有過但確有才幹的小人,對方可能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派上大用。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責備,眼裡容不下一粒砂子,凡事睚眥必報,怎麼會有人跟隨你呢?在這方面表現最為傑出的,恐怕要算戰國時的孟嘗君了。據說齊國的孟嘗君養客三千,誰知有個門客居然和他的夫人勾搭上了。有人向孟嘗君告發了這個「第三者」,建議把他殺了。孟嘗君聽後卻只是淡淡一笑說:「男女相悅,人之常情。這種事那麼認真幹什麼?」後來孟嘗君把那個門客推薦給衛國國君,當衛國準備聯合各國討伐齊國時,那個門客身持刀脅持衛國國君,據理力爭,終於使衛國國君打消了攻齊的念頭。雖然這個故事與戰國時代女人地位低下有關係,但孟嘗君器量之大,不也是很驚人嗎?丙吉是漢宣帝的丞相。他的車夫好喝酒,喝醉了以後,有些行為就很不檢點。有一次他駕車隨丙吉外出,酒醉後嘔吐到丞相的車上,相府的主管聽說後,混蛋王八地大罵了車夫一頓,並想辭退他。丙吉說:「他如果因為醉酒失事而遭辭退,還有哪裡會收容他呢?總管你忍一忍吧,不過就是把車上的墊褥弄髒了罷了。」仍然留他作車夫。42、 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5)這個車夫家在邊疆,經常目睹邊疆發生緊急軍務的情況。那天出門,恰好看見驛站騎手拿著紅白兩色的口袋,將邊境的緊急文書送來。他就隨後跟到皇宮正門負責警衛傳達的公車令那裡打聽,知道敵人已經侵入雲中、代郡等地。他馬上回到相府,將情況告訴了丙吉,並說:「恐怕敵人所侵犯的邊郡中,有些太守和長史已經又老又病,無法勝任用兵打仗的事了,丞相最好是預先查看一下。」丙吉認為他說得很對,就召來負責高級官吏任免事項的官員,查閱邊境郡縣官員的檔案,對每個人都仔細地逐條審查。不久,漢宣帝召見丞相和御史大夫,詢問敵人所入侵的郡縣官員的情況,丙吉一一正確答覆。御史大夫倉促間十分窘迫,無言秉告,只得降職讓賢。而丙吉能以時時憂慮邊疆、忠於職守被稱道,全憑車夫的提醒之功。容忍別人的小過失,他必將以白己的一技之長來酬答;寬大自己的仇人,他必將會以死來相報。只因為要報答恩人的感情激蕩在胸中,所以他的長處一遇觸發的機會就躍躍欲試,他的才幹一受到激勵,就會盡量發揮。與丙吉和郭進相比,現在那些專門去收集別人的過錯、去懲罰報復別人的人,難道不是愚蠢之極嗎?有一次,楚莊王大宴群臣,命令一個美姬依次為眾人斟酒。黃昏時分,個個喝得酒酣耳熱,蠟燭也燃盡了。有個臣子趁機牽扯那個美姬的衣服,美姬順手就拉斷了他的帽纓,向楚王哭訴,要求點亮燈辨認。楚莊王聽了,下令說:「今天你們來和我飲酒作樂,不拉斷帽纓不算玩得痛快。」眾人都拉斷帽纓投入火中,狂歡作樂,盡興才罷宴。等到楚國圍困鄭國的戰爭開始後,有個將領經常在與敵人交鋒的前五個回合取下敵人五個首級大敗敵軍。圍鄭之役取得勝利後,楚莊王詢問他是何人,才知他就是那天晚上被那個斟酒的美姬拉斷了帽纓的人。老子的學生文子在其著作中說:「每個人都有其短處,只要大節不壞,就應該肯定;人有微小的過失,不應因此而拒絕使用。」漢文帝時,袁盎曾經作過吳王劉濞的丞相,他有一個從史與他的一個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後,並沒有泄露出去。有人卻說了些話嚇唬從史。那個從史就逃跑了。袁盎親自去將他追回來,竟然將侍妾賜給了他,對他仍象過去一樣。漢景帝時,袁盎入朝擔任太常,重又奉命出使吳國。吳王當時正在謀劃反叛朝廷,想將袁盎除掉。他派五百人包圍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卻毫無察覺。恰好那個從史在圍守袁盎的軍隊中擔任校尉司馬,就買來二百石好酒,請五百個兵卒開懷暢飲。圍兵們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癱倒在地。當晚,從史悄悄走進了袁盎的卧室,將他喚醒,對他說:「你趕快走吧,天一亮吳王就會將你斬首。」袁盎問他:「你為什麼要救我呢?」校尉司馬對他說:「我就是那個偷了你的侍妾的從史呀!」於是袁盎大驚,趕快逃離吳國,終於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43、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6)沒必要明察秋毫對有才華的人不求全責備,使其才華為我所用。《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如果水一塵不染的話,就不會有魚在其中遊動,人如果真的明察秋毫,把一切都分辯得清清楚楚的話,就不會有人追隨。明王晉溪在西北時,修築花馬池一帶防牆,命令兩個指揮官監督工程。兩個人非常效力,防守牆修得很堅固,而且花的時間和財力很少。結果剩下白銀二千多兩,指揮官持銀向晉溪彙報。王說:「這一帶城牆確實是西北重要關卡,你們能盡心儘力地完成,這些細碎銀兩何足掛齒,用來獎賞二位吧。」後來北方胡兵來犯,王就派這兩個指揮官領兵抗敵,兩個人爭先打衝鋒,其中一個還戰死沙場。王晉溪總管三邊時,每次巡察邊防,雖然吃的是中等伙食,他也花費百金,從來不打折扣。所到之處,都要擺上供具,燒數頭羊。事後,王晉溪也不算供品多少,撤下去都分給隨從,即使是最低等小兵,也得到好處。所以西北一帶只要一出警報,那裡人人都效力、賣命。但這種手段只有在當時豪傑四起必須自行其事的情況下使用,後來法度越來越嚴格,這種事如果被人揭發,立刻就會被罷免,所以梅衡湘到播州視察軍隊,行時請求批金三千兩,準備犒賞官兵用,等辦完事只用四百兩金,登記報上剩餘部分,沒有妄用分毫。一般用人,常常不能擺脫道德的屏障。這有它的合理之處,無論怎麼說,品德總是用人的標準之一。但是,第一併不是一切。如果是唯品德論,而看不到人的其它長處,或者是選拔任用了有德而無才的人,對任何一項事業都是有害的。我們先以蘇秦為例來分析。他先是到秦國遊說秦惠王,出謀劃策讓他去統一天下。當蘇秦遊說失敗後,又轉而到秦國的敵人那一方去遊說,先是去燕國說服燕文候,繼而又說服了趙。齊、韓、魏、楚等國,身掛六國相印。象這種四處賣好的人,可說是沒有「篤行」的無德之人。但是,他卻可以使六國聯合起來對抗強秦,六國也的確平安了幾年。燕王如果不首先任用蘇秦,以燕國的弱小,恐怕早就成了秦王菜板上的魚肉了。如果有人胸懷平九州島、救危國的大志,不讓他去成就大事,反而拿類似三從四德的禮儀來要求他,讓他學習遵守民情風俗,這就好比拿斧頭割汗毛,用寶刀伐樹木一樣不近情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陳平的例子。陳平是西漢河南原陽人,年少時家裡很窮,同哥哥嫂嫂在一起生活,只有三十畝薄田。他哥哥陳伯寬厚仁慈,靠辛勤勞動供陳平外出遊手好閑,甚至連老婆都沒處討。後來,陳平娶了一個妻子,妻子曾經五次出嫁,五次都死了丈夫,但家裡很富有。陳平的出山,多虧了妻子家的幫助。44、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7)當時正逢亂世,陳平離家後,先投奔魏王咎,又投奔項羽。項羽很重用他,官到都尉,後來因與劉邦作戰失敗,陳平怕被項羽處罰,又轉而投奔了劉邦。經過魏無知的推薦,劉邦接見了他。言談之中,論及天下大事,劉邦覺得十分投機,便將陳平提拔為都尉,留在自己身邊當參乘,並監護三軍將校。大將周勃和灌嬰對劉邦的做法也不滿,對劉邦說:「聽說陳平在家裡曾經同嫂嫂通姦。離家後又兩次出逃,三次選擇主人。現在大王授與他高官,讓他監護將士。凡是給他賄賂多的人,他就將好處給與。他完全是個反覆無常、目無法規的人,希望大王認真考察。」劉邦聽了這些話,心裡產生了疑慮,叫魏無知和陳平來問個究竟。魏無知說:「只要有建功立業的本領,即使與嫂嫂通姦、受賄,又有什麼妨礙呢?」劉邦沒有因此而小看陳平,相反卻比項羽還重用他。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劉邦的許多奇謀妙計都出自陳平,而且,在劉邦死後,陳平協助周勃誅滅諸呂,進一步鞏固了漢王朝的基業。如果被用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並且那些真才實學又確實是自己所需要的,然後再看他的毛病缺點對事業是否致命,是否積習難改,是否是不可救藥的惡習。比如,有吃喝嫖賭惡習的人,是絕不能用作政府官員的。有偷摸劣跡的人,絕不可用來看守財物。極端自私的人,絕不可用來從事慈善活動。劉邦用陳平,是為了出謀劃策、將兵打仗。他是否勾搭過嫂子,是否收受過將士的財物,大概無礙大業。況且事已過去,並非年深日久的惡習,況且這些也是傳聞,並非鐵證如山的事實。可以說,在用人這一點上,人沒有好壞,只有短長。正象黃石公所說的,如果審時度勢地加以使用,什麼人都可能很好地發揮他的作用。王猛是前秦王符堅的重臣,他曾率領重兵十六萬討伐前燕國。前燕太傅慕容評統領大軍屯據潞州,王猛的軍隊迅速推進,在潞州城外與他相持。王猛派遣將軍徐成去偵察燕軍虛實,命令他在太陽當頂的時候回來報告,但徐成到黃昏時才返回。王猛發怒了,要將徐成斬首。鄧羌為徐成求情說:「敵眾我寡,明天早晨就要打仗,最好是寬恕了他。」王猛說:「如果不斬徐成這個小兔崽子,軍法的威嚴就會喪失。」鄧羌堅持請求說:「徐成是我的部將,雖然他違令該斬,但我願意與他一起拚死作戰,以求贖罪。」王猛還是不同意。鄧羌怒髮衝冠,回到他的兵營,擂響戰鼓集合部隊,要攻打王猛。王猛看鄧羌既講義氣又剛勇非常,就派人告訴他:「將軍不要動武,我現在就赦免徐成。」徐成被赦免,鄧羌親自來向王猛道謝請罪。王猛拉著鄧羌的手笑著說:「我不過是想試探一下將軍罷了,將軍對手下部將尚且如此,對於國家還有什麼說的呢?」45、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8)違犯了法令而請求寬宥,是講私情;擂響戰鼓集合部隊反抗上級,是無禮地顯示強悍,部下將要攻打我,我因此赦免了違法的下級,不大大損害了主帥的威信嗎?然而事實上鄧羌卻與徐成大敗了燕軍,以此還報主帥之恩。這與王猛顯示一下主帥的成風相比,哪一樣更值得呢?軍法是很威嚴的,但何必非要用它來懲罰奮勇殺敵的將軍呢?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仔細辨別、斟酌「瑕疵」,謹防被披著羊皮的狼們鑽了空子,以免過後悔恨交加,只要瑕疵無傷大雅,就可以大膽地用。有的可以長久地用,有的只可用一會兒;有的可以全面地用,有的只用一個方面;有的可以全心全意地用,有的需要提防著用。何必與人爭閑氣與人交往同樣需要容忍,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與人為善於己為善。有一句話叫「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菜根潭》里有一句話說:「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則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晉代有周伯仁和周仲智兄弟兩個,哥哥周伯仁為人有才氣雅量,名氣很大,弟弟周仲智很不服氣。有一次,周仲智喝醉了,紅著眼珠子回到家,迎面罵周伯仁:「你的才能不如我,不過是浪得虛名而已。」周伯仁一笑,沒有回答。不料周仲智越說越氣:「舉起蠟燭向周伯仁投過來。周伯仁一邊向旁邊閃開,一邊笑著說:「你小子用火攻我,真是下策。」理解包容別人,看淡得與失,不僅能因這份平和而獲得寧靜和從容而且也是避免得罪小人而保全自己的一種方法。齊國中大夫夷射,有一天晚上侍候齊王喝酒,感到有些醉,就悄悄端著酒到走廊去休息一下。這時候,有一個曾經受過刑的門房走上前道:「您把剩下的酒賜給我喝吧!」夷射不僅沒有給他,反而大怒,厲聲地斥責道:「你這樣犯過罪的下賤刑徒,也敢向大夫要酒喝!」門房羞愧地悄然退下去,等到夷射走了以後,又回到原地,在走廊的柱子上澆了一些水,好像有人在此小便。第二天,齊王看見後非常氣憤,問道:「是誰,竟然敢在這裡小便!」「臣不知道,不過昨天晚上,中大夫夷射曾在這裡站過。」就這樣,因為一件小事,夷射稀里胡塗地就被處死了。人的一生,惹氣動怒的事不計其數,倘若斤斤計較這些芝麻瑣事,不僅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反而可能招來無妄之災。反之,只要有自己的原則,對於這些小事一笑置之,得饒人處且饒人,以閑適的心態,從容不迫地去面對,可能會避免很多麻煩。江陰一帶大戶望族夏翁,一次乘船過市橋,有人挑著糞從橋上往下面的船中倒,糞濺到夏翁衣服上。這人與夏家是舊相識,僕人們怒不可遏地要揍他,夏翁說:「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們,怎肯來觸犯呢!」於是好言好語遣散了大家。回到家中夏翁翻閱賬本,查出這人原來欠了三十兩銀錢沒還。夏翁想他原來是藉機尋釁,似求一死,於是有意為他減了債務。再大的禍事,起因都由於一時的不能忍。所以凡事不可不謹慎。只有能夠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忍。忍的首要是「冷靜」二字,無論任何事情,如果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46、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謀(9)長州尤翁開三個典當鋪。年底某天,忽聽門外一片暄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舍。站櫃檯的夥計上前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了錢,今天空手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有這樣不講理的嗎?」那人仍氣勢洶洶,不肯認錯。尤翁從容地對他說:「我明白你的意圖,不過是為了渡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命店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著道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它東西現在不急用,可以留在這兒。」那人拿到二件衣服,無話可說,立刻離去。當天夜裡,他竟死在別人家裡。他的親屬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來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貴,想敲筆錢,結果一無所獲,就轉移到另外一家。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預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麼災禍立刻就會來了。」人們聽了這話很佩服他的見識。包容畜牲又何妨看任何問題,必須要看本質。如果是為著長遠的目標或國家的利益,別說包容奉承惡人,就是包容畜牲也在所不辭。如果為了自身的高潔把要實施的大計丟棄一邊,這是有志為天下的人所不忍做的。無論局勢如何,寧可犧牲一切都要保證清白和謹慎的名聲,這是婦女式的檢點拘束和庸人的看法。明代王振當權時,周忱奉命巡撫江南,很擔心王振會阻礙他工作。當時正遇上王振剛開始修築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裡命令人丈量王的齋閣內部大小,然後派人到松江訂作一塊剪絨毯贈送給他。尺寸大小正好合適,王振更是喜上加喜。後來南方發生水災,王振主動向捐粟米千石時,周忱旌表其門,又為其兒子納馬取得官位,以此表明:為國家多繳納和為災民多捐獻,看做是應好事,公開地告訴人們因捐粟而旌表其門是光榮的,為此當官也不是恥辱。他想以這種風氣鼓勵百姓。此後,凡是周忱向朝廷申報有利於當地建設的項目,都有王振從中贊助,江南一帶至今受益於此。當各地紛紛報告災情時,周忱奏請朝廷免去江南苛稅若干萬,王振也促成了這件事。明朝倭寇蹂躪蘇州,唐順之當時住在蘇州,見此非常痛心。當時趙文華總督江南浙江諸軍,他是宰相嚴嵩的乾兒子。唐順之挺身去拜謁他,向他陳述自己的謀略,並說非專任胡默林不可。趙文華於是將他推薦給嚴蒿任職方郎中,讓他到浙直視察軍師。接著又任胡默林做官。胡默林也送厚禮給嚴嵩討好,所以才無掣肘之虞,才能順利在崇明開展除掉倭患的戰爭。正德年間,叛逆劉瑾掌權,劉健、謝遷都逐漸離去,只有李東陽獨自留下來。他辦事積極、沉著、謙遜,善於協調各種矛盾,很多人的禍患往往因此獲免。可是儒生們說:李東陽沒有離開是錯誤的。人們忘記了孝宗去世時,劉健、謝遷同李東陽三人守在榻前,承受皇帝的遺囑,皇帝親自把皇太子托村給他們。這件事假使李東陽也隨劉健、謝遷離開朝廷,那麼國事將難以預料,如此豈不是辜負了先帝的囑託嗎?所以李東陽不離開,這也是大行不顧細謹,可是卻沒有人理解,難怪李到晚年只要有人談及此事,則痛哭不已。世上的事本來很複雜,有很多難言的隱情。只顧保全自己聲名的人,很難想到大行不顧細謹的道理。做大事者不為世人,特別是不為俗儒理解的,又那裡只是一個唐順之呢!」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秒感謝光臨天空之城-水晶音樂


推薦閱讀:

曾國藩的智慧:做事不疏忽,待人要誠實
[修身]16個「社會定律」,教你領悟待人接物的道理
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讓您的孩子學會客來敬茶的傳統禮儀,恭敬、專註、以禮待人
哪些星座待人最真誠,從不跟你玩虛的

TAG:處世 | 待人 | 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