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最早在廣西 比海南島早了800年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卜松竹
海南「天涯海角」景區 |
合浦海角亭內的「古海角亭」碑刻 |
合浦海角亭今貌 |
欽州天涯亭今貌 |
說起海南的景點,「天涯海角」是久享盛名的,幾乎每一位到海南旅遊的人都會到此留影。不過根據目前已知的材料,中國古來便有的「天涯海角」其實有兩處。另一處在廣西的欽廉一帶。而且廣西「天涯海角」的得名,比海南早了800年。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卜松竹
天涯亭、海角亭都始建於宋代
廣西合浦縣廉州鎮西南面,今廉州中學內,有一座名為「海角」的亭子。亭約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以紀念漢代合浦郡太守孟嘗。當時此處亭臨大海,可聽潮汐濤聲,可看百舸爭流。元代海南海北肅正廉訪使范槨《重修海角亭記》云:「欽廉僻在百粵,距中國萬里而遠。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此乃亭名之由來。據當地長者介紹,海角亭原址在城西南半里處,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重建、修建、移遷,才至今址。
如今在現址可以看到,海角亭分兩進,第一進為門樓。門樓正中是大圓拱門,兩旁是耳門,正門上方嵌著「海天勝鏡」四字,耳門上還分別雕有「漱月」、「澈雲」字樣,正門兩旁原有石刻對聯;「不到此亭哪知象群崖關山萬里;試觀于海才見龍門冠嶺雲水千重」。門樓正中處一塊約九十公分、寬約五十公分的石碑上刻著清代陶冶一筆寫成的「鵝」字。第二進是亭的主體建築。朱紅牆壁,琉璃碧瓦,雕樑畫棟。亭後方立有巨碑刻「古海角亭」。亭內後門上方懸掛著「萬里瞻天」匾額。這是蘇東坡於符元三年(公元1100年)獲赦,從儋縣到廉州,于海角亭揮毫而寫的,海角亭幾經興廢,匾額早已無存,現懸於亭中一幅,是集蘇東坡字體仿製的。今亭為明隆慶年間(1567~1572)重建。亭內四壁鑲《重修海角亭記》、陶弼與張昭美詩刻等宋、元、明、清的碑刻11方。
廣西欽州市中山公園有一座「天涯亭」。今日的中山公園,水秀風清,綠樹成蔭,市民聽歌跳舞,閑坐聊天,渾然不覺往事越千年。林蔭里的天涯亭靜靜佇立在龍墩之上,亦沒有一絲天涯的遼闊與蒼涼。但歷史上此處的風貌,與今天卻是大不相同。彼時的欽州,尚是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亭始建於當時重要的交通要塞——城東平南古渡頭的邊上,即今天的房管所附近,臨江遠眺。當地居民介紹,天涯亭已成為欽州文化歷史的重要見證,即使在中山公園改擴建期間,亭子的原址原貌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據傳是「天涯亭」始建者的宋朝知州陶弼曰:「欽地南臨大洋,西接交趾,去京師萬里,故以天涯名,與合浦之稱為海角者一也。」
天涯亭初建於城東平南古渡頭,明洪武五年(1372年)同知郭攜遷城內東門口重建。1935年遷建今址,故又稱「宋跡三遷」。亭為平面六角形,邊長2.5米,高5米。石柱木構梁架,攢尖頂,琉璃瓦蓋。亭南北面檐口懸掛「宋跡三遷」和「天涯亭」木匾。
合浦「海角亭」更有海角感覺
相對於海南的「天涯海角」,廣西的「天涯亭」和「海角亭」可謂默默無聞。記者多方查考發現,只在當地報紙和網路社區上有少量的介紹,而且內容多大同小異。實際上廣西的「天涯海角」,是目前已知的有實景所指的最早的地點。根據較早關注到這一點的區域文化地理學者尹國蔚教授的說法,廣西「天涯海角」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周去非所作的《嶺外代答》一書中。按『天涯海角』一詞最晚出現的年代來算,廣西『天涯海角』比海南『天涯海角』出現的時間要早近770年。因為雖然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知州程哲就已經在海南三亞市題刻了『天涯』二字,清末又有文人題刻了『海角』二字,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郭沫若先生親書『天涯海角遊覽區』七字之時,海南完整的『天涯海角』一詞才得以出現。」
即使不以「天涯海角」合稱而論,尹國蔚認為,廣西「天涯海角」的得名,是因為「欽州有天涯亭,廉州(合浦)有海角亭」。欽廉二州毗鄰,合稱「天涯海角」也符合情理。二亭產生的順序,大概是先有「海角亭」,後有「天涯亭」。有人根據《海角亭記》推測,廉州海角亭最初可能創建於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天涯亭晚出於海角亭,但時間相距不長,所以清人有「廉州既稱海之角,欽州旋說天之涯」的說法。相比之下,欽廉「天涯海角」標誌物(天涯亭和海角亭)最終形成的年代比三亞「天涯海角」標誌物(「天涯」和「海角」刻石)最終形成的年代要早800多年。
尹國蔚指出,這裡有更為明顯的「角」的特徵,「欽州地處狹窄的欽州灣頂端,天涯亭即初建於舊城東門外,『地勢順高,下臨大江』,是名副其實的『海之角』。海角亭亭址歷經變遷,但都不出廉江兩側,亭雖非直接與海為鄰,然『潮汐至,厥聲轟然』,海潮逆江而上可直達海角亭下,並且嶺南向有『稱江為海』的習慣,亭以海角命名也頗為貼切。」
廣西「天涯海角」沉寂近百年
為什麼在宋代「天涯海角」會在廣西出現呢?有研究者認為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相關。南宋偏安一隅,加強了對廣西的開發與管理。隨著士大夫大量地南下廣西,加深了對於廣西的了解與認識,在這一背景下空間邊界的觀念也在士大夫的敘述中進行著重構,新的華夏世界南端的標誌——「天涯海角」開始出現。
「天涯海角」背後體現的「邊界」觀念,與實際的地理「國界」有著密切的關係。尹國蔚指出,自秦中原王朝入主嶺南以來,經漢唐各代,我國西南地區的東部疆域均遠過欽廉一帶。直到五代後期與北宋相交之際,越南(古交趾地界)開始脫離中國,欽廉沿海開始成為由海入交州的起始點,形成了這裡作為「天涯海角」的政治地理背景。
整個宋代,這裡除神宗熙寧八年(1075)被「大越」一度攻陷外,長期處於和平環境,文臣武將優遊宴樂,無所事事。陶弼三首吟石詩皆以「守邊無一事」為起始,就是士大夫們安逸生活的寫照。之後直到明清,除期間元代的戰火之外,也大致算得上邊境安寧。所以才有題詩建亭以娛寂寥的雅興。這是「天涯海角」得以出現的社會環境。
但近百年來,廣西的「天涯海角」在外界杳無聲息。廣西「天涯海角」的名聲為什麼會突然喪失了呢?
應承認,與三亞在地形上連為一體的「天涯」與「海角」刻石相比,因有相距70公里的天涯亭與海角亭而將欽、廉一帶稱為「天涯海角」,使人覺得似乎有些勉強。而連接「海角」、「天涯」為一體的三亞「天涯海角」一帶地形開闊,雖然在宏觀範圍內海角特徵不明顯,但灘面寬平,熱帶海濱風光怡人,而且「天涯海角」著重強調的畢竟是「遠」,所以被稱為「嶺表絕徼,溟南奧區」的海南島最南端的「天涯海角」的知名度也得以後來居上。
更重要的是,20世紀60年代初,郭沫若發現了三亞的「天涯」石刻,並題名賦詩,不少文人墨客聞聲而來,吟詩作賦,一時間海南「天涯海角」聲名鵲起。一曲優美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更為它做了最佳的廣告。這種關注度隨著海南旅遊的大興而不斷升溫。而且從地理角度看,海南所處的位置也更「天涯海角」些。這些都是廣西欽廉的「天涯海角」所不具備的優勢。
推薦閱讀: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十三 鐵巷朽榕
※探索廣西橫縣茉莉花之旅
※深度游(208)廣西 南寧
※廣西為地貧高發區 地貧篩查和防控不容忽視
※生活民俗 | 歡迎光臨廣西地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