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念與命運(五)

第一章 心念與苦樂            苦樂感受,隨心而異    痛苦與快樂在於一念之間。  就世俗和相對的觀點來說:外境和物質都是中性的,隨著人的心理狀態不同,而感受痛苦或快樂。在同樣的物質和環境下,有人感到快樂無比,也有人覺得痛苦萬分。例如在論語的「雍也篇」中,孔子稱讚顏回說:「顏回居住在陋巷,只吃一小簞飯菜,喝一小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這麽貧苦的生活,顏回內心的快樂卻絲毫沒有改變。他實在有賢德啊!」這就是「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的明證!  由於精神修養和心理狀態不同,有人在最差的物質條件,也能感到快樂;有人縱使在最好的物質環境,也是心不知足,痛苦難受。  事實上,只有當我們心念清凈時,才能感受絕對的快樂。如果我們心不清凈,只能感受到相對的苦樂。  由於我們的念頭和思想不斷地在變動,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喜悅和憂愁也飄浮不定。  如果從究竟和絕對的真理來看,世間所有的物質都是有缺陷、有副作用,而且生滅無常的。所以感官的快樂享受也都是暫時而且要付出代價的。比方說:買了高級的轎車和別墅,必須付出很多錢,保養費和心理壓力也會相對提高。而且,越是名貴的物品,越會遭到偷竊,遺失或毀壞時,便會覺得越心疼。有人覺得吃山珍海味很快樂,但是每天吃同樣的東西,日子久了,就會產生厭煩,甚至感到痛苦。只有在心靈上才能找到常久的快樂。所以華嚴經的凈行品才建議我們:「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就善惡來說,飲食是中性的,有人為了服務人群、增進道業而吃,有人為了為非作歹、放逸淫蕩而吃。同樣的情形,升官發財本身也是無善無惡的,因為升官發財以後可以造福鄉里,也可能橫行霸道。  許多人都認為升官發財很快樂。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便會曉得不一定如此。因為升官發財的快樂也是短暫而且有副作用的。有些人因為升官發財產生傲慢,眷戀官位、權勢和財產,甚至到臨命終時還放心不下,而死不瞑目。有的人因為升官發財而遭到小人的嫉妒、排斥和覬覦。有的人因為陞官而魚肉百姓,有的人因為發財而為富不仁。只要心不滿足,認為自己所升的官位總是不夠高,或者所賺的錢財經常不夠用,甚至怨天尤人或者嫉妒別人,他便會感到痛苦萬分。  我曾經親眼看見一位師範學院的女高材生,她是全班第一名,在畢業典禮那一天,她也得到全校第二名的殊榮。然而,她在領獎時,卻哭得好傷心。由於她不是全校第一名,她不能代表畢業生獻致答詞。她認為這一件事很重要,耿耿於懷,把思想的焦點集中在「我輸了」這一個消極的黑暗面,而忘記自己仍是非常優秀而且幸運的,所以快活不起來。  我也看見一位富翁聽了兩百多萬元的音響而悶悶不樂,因為最近又有更高級的名牌機種問世,他認為自己那套音響已經落伍了。他為自己不能擁有世界最好的音響器材而感到自卑與無奈。  殊不知:欣賞音樂的快樂,主要來自心境。如果煩惱一大堆,心裡沒辦法寧靜下來,以歡喜和感謝的心去聆聽音樂,是無法得到快樂和喜悅的。心境不佳,縱使聆聽世界上最貴的音響、最好的交響樂團、最棒的指揮,也是只有形式而已。況且,物質的進步和慾望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如果我們把生活的重點放在物質上,那我們便不可能有滿足的一天。當我們成為物質和慾望的奴隸,那有自由和幸福可言呢?  從另一方面來說,有的窮人家聽了一台又破又爛的手提式收音機或隨身聽,邊聽邊唱,高興得笑不攏嘴,臉上露出滿足和悠然自得的表情。你覺得他是否比前面那位富翁快樂呢?  所以,我說:快樂主要來自心念,而非外境。  每個人都有遺失東西的經驗,尤其當我們遺失貴重或心愛的物品時,更是憂苦煎熬。但是只要我們能轉變心念時,便可能化痛苦為快樂。例如:把遺失東西當做布施想或還債想,心裡自然感到開朗和欣慰。  觀想自己把遺失的物品施捨給別人,而且想像他使用得非常愉快,不但可以擴展我們的仁愛心,而且能增進福德。  如果能把遺失當做還債想,我們便沒有理由憂愁。因為前世欠別人債務,所以今生必須償還。越早償還越好,免得將來又增加一筆可觀的利息負擔。  無論遇到任何逆境,只要我們放大心量,常存慈悲、感恩和歡喜,便可以化苦為樂,無入而不自得。  心念是因,苦樂是果。心念有善、惡、無善無惡的分別,果報只有苦、樂、不苦不樂的不同,卻沒有分善惡。因為果報是中性的。譬如說:「布施得財富的果報,偷盜得貧窮的果報」,布施是善,偷盜是惡。行善得樂,造惡受苦乃是自然界的因果法則。但是財富和貧窮等果報,只有苦樂不同,本身卻沒有善惡。因為有的人獲得財富以後會慷慨施捨,有的人卻因此而為富不仁。貧窮也是中性的,我們常聽人說:「貧窮是罪惡」,其實這不正確。有人因為貧窮而奮發向上,勤勞好學;有的人因為貧窮挺而走險,作姦犯科。其實,問題不在於貧窮本身,而在於當事人的心念和態度。如果說:「貧窮是罪惡」,犯罪又會受苦,那窮人將永遠沒有快樂和翻身的一天,這跟事實不符。因為在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貧窮而心地善良、工作勤奮的人。  換句話說,果報在道德上是屬於中性的,它只有順境或逆境的不同,本身並沒有善惡。因為當事人感受果報或處理順逆境的心態不同,所以才產生苦樂和善惡的變化。             放大心量,離苦得樂    消除苦惱的方法很多。只要把苦惱的原因尋找出來,加以改善,苦惱便馬上會減少。觀察苦惱是因緣和合而產生,沒有實體,也可以消除苦惱,這叫做「把苦觀空」的智慧。  另一種消除苦惱的方法,就是「把心量放大」,心存感恩。人之所以苦惱,主要是因為我執。所以華嚴經啟示我們要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胸襟。  怎樣把心量放大呢?譬如說:練習國術的人,站樁(或蹲馬步)很辛苦。但如果把這種苦觀想為代眾生受苦,而且願意為眾生受無量的苦,那麽痛苦也會減輕或消失。不過,剛開始練習觀想代眾生受苦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在「做假」,觀想起初當然是一種假想或想像,但只要誠懇和專心地練下去,練久了,就必然會產生逼真的效果。到時候,就會真的感覺是在代眾生受苦,而且甘之如飴。  同樣的原理,當我們念佛求往生凈土時,我們不要只為自己念佛,只有自己才能往生凈土。我們要擴大胸襟,不斷把心量放大。我為全家或同車的人念佛,希望全家或同車的人都能往生凈土。心量不要只局限在自己、全家或同車的人,把心量擴大到「所有娑婆世界的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或「盡法界所有的眾生」,那豈不是更豪放、更自在、更洒脫?從現在開始,我要為所有的眾生念佛,願所有的眾生都同生凈土,成就佛道。這樣不但容易破除我執,而且所有冤親債主、父母師長全部包括在內。因為他們都是法界眾生的一小部份。  如果說,某一位親友或眷屬特別病重,急需我們念佛迴向給他。那麽,我們也可以善巧方便,把念佛功德迴向給那一位病重的親友或眷屬,然後又代他把功德全部再迴向給法界眾生。這樣不但大家都圓滿,而且福德廣大無邊,比單把念佛功德迴向給某一個人要好得多。所以,我們要記住:我們做了任何善事(不管陽善或陰德),如果沒有迴向給法界有情,同生凈土,成就佛道,而只迴向給某一個人,一定要代他再迴向法界有情,同生凈土,成就佛道。  當然,迴向往生凈土和成就佛道,比起有少數人拜拜只求自己事業發達、六畜興旺、財源滾滾等要好得多。因前者是究竟真實的大利益,後者只是雞毛蒜皮似的人天福報,不究竟,也不永恆。這些世間福報,追求時歷經千辛萬苦,得到手時又有一大堆不好的副作用,比方說,事業發展以後煩惱的範圍也擴大了,六畜興旺以後造惡業就容易了,財源滾滾以後不但會引起宵小之徒的覬覦(希圖非分之想),也時常要為錢財操心。如果沒有智慧,錢財和富貴極易使人驕傲、怠慢和墮落。這叫做「福能生禍」或「因福得禍」。            心存歡喜,隨遇而安    邵康節每一年耕田種菜,都只求衣食無缺。他把自己住的地方,叫做「安樂窩」。因而自號「安樂先生」。  早晨,他焚香宴坐。傍晚,喝三、四小杯酒,稍微有點醉,他便停止。興之所至,他就自己吟詩。無論遇到任何事,或做起事來,滿懷歡喜。到城裡遊覽,則乘坐小車,隨意而行。許多士大夫家認識他車子的聲音,爭相等候迎接。小孩子都很高興地歡呼:「安樂先生來了!」  他有時在城裡住了兩天才回去。  (評)君子以太和元氣為主。止庵子常教人除去殺機;子每每教人培養喜神。大聖人的申申夭夭(安和舒樂貌)與兢兢業業(謹慎恐懼貌)起初並沒有什麽不同的意義。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什麽緣故,無事而卻時常憂愁,面對各種景物也快活不起來,那豈不是生活在一座活地獄中嗎?從前有人說:「那有恆常不變的景物呢?我們只能把握所處的心境而已!」詩經說:「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本來是非常凄涼的事物,但一經點破,便可能成為佳境。如果一個人悶悶不樂,出門便時常會遇到障礙,即使看見春花秋月那麽美的景色,他的眉頭也不曾放寬一下。(《德育古監》第一三二頁)            從心下手,受用無窮    有一天,石屋禪師所住的屋子裡,闖進了一個小偷。  禪師問:「你是誰呢?」  對方回答:「我是小偷!」  石屋禪師又問:「你一共偷了幾次?」  小偷回答:「不計其數!」  禪師問:「每偷一次,你可以快樂多久呢?」  小偷回答:「頂多維持幾天而已,因為快樂不久,所以我必須再出去偷。」  禪師說:「你為什麽不好好地做一次,以後常久享受快樂?」  小偷驚訝地問:「你也曾經偷過嗎?」  禪師答道:「我只偷了一次,就終身受用無窮。」  小偷問:「你能教我嗎?」  禪師抓住小偷的心胸,說:「這是寶藏所在,我便是從這裡下手的!」  那位小偷突然覺悟,洗心革面,歸依了禪師,而且開始學禪。(取材於《星雲禪話》第一集第一六○頁)            行善得樂,造惡受苦    程夷伯二十九歲時,曾經夢見父親告訴他:「你今年會死,可以求覺海救你!」  他醒來以後,感覺十分迷惘。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四川的出家人,對相術非常精通。他叩請師父的法號,師父回答:「貧僧法名覺海!」  他請覺海法師算命,師父回答:「你的年齡很短促,恐怕不能活到明年!」  程夷伯再三懇求覺海法師,法師就找了一杯水,呵氣到水中,然後叫夷伯喝下這一杯水,並且說:「今天夜晚,如果有吉祥的夢,可以立即通知我!」  當天夜晚,程夷伯夢到一間官府,左廊下所站立的男子和女人都穿戴整齊,表現出欣喜的樣子。右廊下所站立的人都戴上枷鎖和繩索,而且哀號哭泣。旁邊有一個人說:「左廊是修建橋樑和道路的人,右廊是毀壞橋樑和道路的人。如果要增福添壽,自己可以選擇!」  於是,程夷伯就發心修補橋樑道路,不遺餘力。後來他又遇見覺海法師,師父說:「你的壽命已經延長了!」  後來,程夷伯活到九十二歲,子孫五世昌隆。(《善余堂筆乘》)  (按)造橋與拆橋,明明兩種人;善報與惡報,明明兩條路;若說因果虛,必定遭奇禍。(《陰騭文廣義節錄》下卷第八○頁)  因為造橋路,可以避免大家摔倒受傷或墮河溺水,所以能夠得長壽的果報。除此之外,放生、印經,修補佛像、大殿、僧寮,慈眼視眾生、恭敬禮拜、念佛、持咒等也都可以延長壽命!            知足常樂,多欲受苦    陳探塘說:「我年輕時,曾聆聽前輩們的言談。當知縣的樊毅說:『我退休時,行囊只有五千兩銀子,而且華麗的絲帛也不到一千匹!』當司訓的王輔卻說:『不要說本官貧窮,我積蓄的薪俸,以及學生們的饋禮,總共加起來也有六百兩銀子了!』  樊知縣的意思是恨六千太少,而王司訓卻認為自己所有的六百太多了。  後來,樊知縣的三個兒子合不來,大家都主張分家產。樊知縣拿出六千兩銀子買地,建築房子,把全部錢財都分給三個兒子。可是兒子卻懷疑父親私下另有儲藏,因此,不願奉養他。樊毅只好找了數畝田地,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稻子沒有成熟和蠶還沒有吐絲便典當出賣了,家裡沒有年輕的童僕,客人來時,都是年老的奴婢在端茶水。樊毅一直過著愁苦的日子。等到他逝世後,葬禮很草率簡陋,現在他的子孫也都衰沒不振了。  另一方面來說,王輔的四個兒子個個很爭氣。老大與老二經營產業,老三與老四在學校教書。兄弟奉養父親非常歡喜。  晚年,王輔常以觀賞花卉竹子為樂。有客人來訪,他便留他們飲酒喝茶,只是盡歡而已。他每天都笑口常開,他的子孫人才濟濟,家聲方興未艾。  樊毅的錢財比王輔多了十倍,而王輔的受用卻反而比樊毅多了十倍。子孫的賢能與不肖相差又何止十倍呢?  做官的人如果一直經營錢財,自己尚且不一定能享用,怎麽還能為子孫打算呢?  靜靜地想一想,或許可體悟一些真理。」(《德育古監》第一一三)            安貧樂道,消遙自在    孔子去泰山旅遊,在半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自彈自唱,神情十分愉快。  孔子頗為訝異,便問老先生:「您為何這麽快樂呢?」  老先生回答:「我怎能不快樂呢?人為萬物之靈,我幸運能出生為人而不是禽獸,這是我第一件樂事。在這個時代男尊女卑,地位相差很遠,我又能生為男人,這是第二件樂事。人的壽命長短不一,我沒夭折,而活到九十歲,這是第三件樂事。」  孔子又問:「您有三件樂事,可是我看您衣物簡陋,就知道您生活貧困,難道您一點都不擔憂嗎?」  老先生笑著說:「哈哈!錢財是身外之物,貧窮也是一件平常的事,只要淡泊明志,身心安泰,消遙自在,貧窮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孔子再說:「您年紀這麽大了,不怕死之將至嗎?」  老先生回答:「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死亡只是人生暫時的終點,好像坐車到了終站就要下車,我心無牽掛,有什麽事讓我害怕呢?」  說完,老先生又繼續彈他的琴。(蔡道弘所講《心的世界》聖天雜誌第二十六期第四頁)            心生悲憫,苦惱頓消    有一位名教授兼牧師,買了一棟寬敞的房子,非常愉快。可是剛搬進新屋的第一天夜裡,他卻被車輛行駛的聲音吵得難以入睡。他開始抱怨和詛咒,內心的不平使他更睡不著。正在痛苦萬分時,他突然想到:「神愛世人,自己是牧師,代表著神,理應照顧所有子民,怎麽可以隨便詛咒他們呢?」  想到這裡,他開始產生憐憫的心:「這些開夜車的人非常值得同情,當大家都躲在被窩的時候,他們卻還要不停地趕路,真是苦命!也許現在他們的妻子和兒女,正盼望他們平安回家!」  想到這裡,他不由自主地為他們祈禱和祝福。內心恢復平靜,便很快地入睡了。(取材於《鄭武俊先生專集》第七集「聖與凡」第一百二十二頁)            隨業逐流,必定受苦    四川的楊琳,字懷眉。  清順治十三年,他在太倉糧廳任職,不久又升為浙江臨安縣的縣令。他為官清廉公正,可是特別愛吃雞肉,已經有好幾年了。  康熙十六年,他夢自己來到陰府,看見骨頭堆積如山,旁邊有一個人指著骨頭說:「這就是你所吃的雞骨頭,你快要到這裡受罪報了。然而,你的孽緣尚未完了,你還要吃四十七隻雞,然後才來這裡報到!」  他醒來以後,覺得頗為訝異,稍微有恐懼心。從此以後,他限制自己將一隻雞分三天吃,可是嘴巴很難受,便改為兩天吃一隻雞,不久,他故態復萌,每天吃一隻雞。  吃到四十五隻雞時,他開始生了一場小病。經過一晚,病情轉重,到死時正好吃了四十七隻雞。  (按)有人懷疑他所吃的雞,既然有一定的數目,則他從前所吃的,也當然屬於分內。為什麽又有殺生的業報呢?  其實,這四十七隻雞是陰府預知他殺的數目,而不是應該被他殺死的雞數。假使做了這一個夢以後,決心不再殺生,定數便不能拘束他,從前所殺的雞,即可超度追薦。人的修行也是如此。如果能夠當下斬斷,生死又怎麽能限制得了呢?(《陰騭文廣義節錄》下卷第一一一頁)            偶萌惡念,暗受苦報    長洲有某位書生,到朋友家去寫文章。寫「智者樂水」這一個題目,寫得非常得意,同輩的文人,無不讚賞。  他因為太高興而喝得酩酊大醉才回家。他妄想:我考取功名以後,要娶鄰居那位漂亮的女子阿庚為妾,為阿庚建造羅曼蒂克的洞房,訂製綺麗的衣裳和服飾。他妄想奢侈揮霍,想到三更半夜,還不睡覺。他的妻子請他快點睡,他口中含著茶水噴吐在妻子的臉上,並且開玩笑地罵他太太「醋缸!醋缸!」  有一位為人書寫文字的先生(古時稱之為「傭書人」)夢到被土地公找去寫名冊,看見那位書生的名冊,寫著硃紅色的批語說:「雖然追逐妄念而胡思亂想,可是確實因人而有情境。他會在正月十七日到松陵驛挨餓受凍一天!」  那位為人書寫文字的先生醒來以後,就把這件事記在牆壁上。正月十七日,到書生家去拜訪。書生正擦拭衣裳,穿上鞋子要趕去親戚家,到西山賞梅。船開到渡橋時,碰到巡江使者所坐的船隻。船上的人都被抓去,那位書生因為身穿青衣(古代的學生穿著青領的衣服,職位低的官員也穿青藍色衣衫)而免於被捆綁,拘留在船頭,帶到吳江。船停在松陵驛前,才釋放他,他饑寒受凍差一點沒命。(《德育古監》第一五五頁)  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記載:有一位朋友感嘆自己萌起私念時,自己心裡知道得很清楚,只是不能讓這不好的念頭馬上消失。王陽明先生說:「這一個良知就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除和磨平這私念,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大慧禪師說:「學道的人,如果有時照顧不周,偶而萌起惡念,就應當急忙扭轉過來。假使隨他惡念相續不斷,則會障礙修道、結下業果,而導致鬼神的瞠怒和責備!」            幸災樂禍,痛苦臨身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告訴目連說:「你的冤家快到了!」  目連尊者回答:「我有神通,可以超越須彌山。如果我的冤家從東來,我就向西;如果他從北方來,我就向南,他怎麽能找我報仇呢?」  佛告訴目連:「罪報和福報是不可躲避的!」  目連運用神足通,不斷地飛行,卻仍掉落在山中,掉在一位老公公的面前。那位老公公以修理車輪為業,看見目連掉了下來,形狀很像鬼,老公公以為是不吉祥的東西,拿起車輪打目連,目連被打得骨折。目連痛得心生懊惱,忘記清凈本識。  佛憐愍目連,教授他威神力,目蓮定下心,才恢複本來的形狀。  佛告訴目連:「那位老公公前世曾經是你的父親,你跟他諍吵。你心裡想:『我多麽高興這位老傢伙被打得骨折!』因為這個惡念而造罪遭殃。千萬不要做出不孝的事情。人生處世,不可不孝養父母,更要謹慎心念和言語!」(《眾經撰雜譬喻》上卷)            立心慘虐,遭受劇苦    王安石當宰相時,曾經跟他兒子王討論恢復肉刑的事,不久,王死了。  有一天,宰相府里有一位牙校(低級的武官)來參拜王安石,乞求王安石叫左右的部屬退下。  這位牙校說:「昨天晚上,我恍恍忽忽,到了陰府,看見待制(侍從顧問的職位或等候皇帝的詔令而任職的人,即王生前所任的職位)帶上鐵的枷鎖,非常痛苦,他叫我稟告您,希望您能拯救他,我恐怕您不相信,正在猶疑時,王待制說:『你只要跟家父說:某年某月某日在某處,我們所議論恢復肉刑的事,使我今日在這裡備受慘酷的罪刑!』」  王安石知道這件事,不禁感到非常傷心。(《德育古監》第六十八頁)            殺狗吃肉,臨終受苦    浙江省喜善縣的楓涇鎮有一個人名叫沈二,平生很愛吃狗肉,殺死的狗難以計數。  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他突然得了大病,在昏迷當中,看見許多狗向他狂吠索命,他呼號求救,家人卻束手無策。  臨命終時,他自己跳到床下,兩手按著地面,發出狗的吠叫聲,而後才斷氣。(《蓮地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第九十四頁)            墮胎害子,死後受苦    郭印有一位女兒,名叫引鳳。  有一天,她被兩位陰差追趕,跑遍了十八地獄。看見最後一個地獄,有位冥王坐在大殿上,下面站了數百位婦人,每位婦人的前面都有小孩子抱住她們的腳,號哭、叫喊和索命。  有的婦女因為生了太多女兒,而溺死孩子,有的因為家境貧窮而丟棄孩子,有的因為嫉妒姨妾所生的孩子而打墮胎兒,有的私下毒害自己的胎兒,有的因為爭鬥而損傷幼兒,有的因為厭惡幼兒的啼哭聲,而丟擲或打死孩子,有的因為看管不謹慎而讓孩子死於非命。  冥王一一詰問這些人犯,並且在她們身上戴上腳鐐和手銬,她們個個面黃肌瘦,樣子非常可憫。  引鳳回到陽間後,將所見所聞,稟告父親,並且用大字書寫在天寧寺的牆壁上,以警誡世人。(《感應篇彙編》第四卷第六十二頁)            貪婪奸詐,天理不容    清朝康熙九年(西元一六七○年),有一位姓顧的福建人,寄居在江蘇省的江陰縣,暗中偷賣假銀。市場上沒有人能分辨。但是他的銀子過了十天以後,便會退色而出現本來的質料。  某甲用六斤真銀子跟他換了二十斤的假銀子,到閶門買棉紗和綢緞,而後駕船回家,夜晚經過華盪,狂風大作,船隻翻覆,所有的棉紗和綢緞全部泡湯。幸好,某甲善於游泳,沒有被溺斃,空手回到家中。  顧先生也是在同一天被雷電擊死,他造假銀的火爐和秤錘,全部粉碎。  顧先生因為奸術而遭受天誅,好像理有應得。某甲因為一念的貪心,不但遺失自己本來擁有的六斤銀子,而且衣服、棉被及行李更不知道值多少錢。這樣做生意可以說是血本無歸(折本)了!  我有一句話想要提醒大家:「我們買賣是為了求生,我要生存,別人就不要生存嗎?我想養家活口,別人不想養家活口嗎?況且昧著良心,違背天理的人,報應十分明顯,沒有不身死而且害家滅口的,這那裡是做生意的本心呢?」(《感應篇彙編》第四卷第三十七頁)            奇珍異品,令人行妨    北魏時,廣州有一個人,姓支名法存。他因為精通醫術而變成鉅富。  他擁有百種圖案的細毛毯,十分華麗名貴。又有一張沈香床,整個房間都散發著芳香。  當時王談當了廣州剌史,他的兒子王劭之,屢次向支法存要那兩種東西,法存都不給予。  王談藉機殺了支法存,而且把他的錢財都沒收了。可是支法存陰魂不散,死後出現在王府,而且擊鼓鳴冤。經過了十天,剌史王談生了大病,看見支法存守著他的遺物,跟著王談,不久,王談便逝世了。  王談的兒子劭之回家後也死去。  (評)老子說:「不特別貴重難得的物品,可以使人民不會做盜賊。」又說:「難得的物品會妨害一個人行動自由和瀟洒!」  宋仁宗賜大覺璉禪師一個龍腦的缽盂,禪師當著使者的面前將那寶貴的缽盂燒了,禪師說:「佛門規定要穿著壞色衣,以陶缽為食,這缽不合法,應該燒掉!」大覺璉禪師這一位佛門龍象的做法,實在堪成為萬世的典範。(《歷史感應統紀》第二卷第二十八頁)            第二章 心念與損益            對己不吉,豈可給人    庾亮騎一匹馬,精通相馬經的人告訴他:「那匹馬會妨害主人,你最好把它賣掉!」  庾亮回答:「如果我把這匹不好的馬賣掉,一定會有買主。那裡有人把對自己不吉利的東西,移交給別人呢?從前孫叔敖埋兩頭蛇,以免後人遭殃,古人傳為美談,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嗎?」(《世說新語》第一篇第二一則)  (評)孫叔敖埋兩頭蛇,是發自誠心。庾亮想效法他,未免心中執著於善。然而,他的事迹也可以傳世。我們行善,最好不要抄襲別人!(《德育古監》第一四八頁)            埋兩頭蛇,設想後人    孫叔敖是楚國人。  他出外遊玩回來,告訴母親說:「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會死,我今天看見,過不了幾天,我就會死!」  母親回答:「那條兩頭蛇現在在那裡?」  孫叔敖說:「為了怕讓別人看見,所以我已經把它殺死而且埋葬了!」  母親告訴孫叔敖:「你不會死了,我聽說有陰德的人,必定會有陽報。道德可以勝過百殃,仁慈可以消除百禍!」  後來,孫叔敖長大後,做了楚國的宰相。(《德育古監》第一四八頁)  孫叔敖埋兩頭蛇,為什麽是陰德呢?因為他只有惟恐兩頭蛇會傷人的那一念,以人為急,以物為後,所以他母親稱這種表現是仁。現在如果有人模仿孫叔敖,尋找一條兩頭蛇來殺,未必是大貴人!(《感應篇注訓證》第六十九頁)           (附)前世殺蛇,今生受報    我們同鄉有一位宗伯,名叫顧錫疇。他在溫州,被副將賀君堯所殺。不久,降乩於門人張調鼎家,說:「我前生誤殺一條蛇,現在這條蛇轉世為賀君堯,六月十六日他把我害死在江中,這果報是我應該受的,請你告訴我兩個兒子,不要為我報仇!」  當時張調鼎尚未看見顧錫疇的訃聞,急忙派人到溫州查訪。太倉的吳國傑也在溫州,日前曾在江心寺設齊宴款顧錫疇。翌日早晨聽說顧錫疇被害,雇了很多漁夫尋找屍體,沒有下落。  當天夜晚,吳國傑夢到:顧錫疇站立在水中,說:「我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侶,擊斃一條蛇,現在抵償性命。承蒙你的厚意,非常感謝,因為你前世是我的徒孫,只要到某某江灣去尋找,就可以找到我的屍體!」  吳國傑照夢中的指示去尋找,果然尋獲顧錫疇的遺體,扶著棺木回來,安葬在山上。  (評)顧錫疇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人,後世位至公伯,而且文章節義,都非常顯赫可以傳諸後世,仍然難免殺蛇的果報。何況來歷比不上顧錫疇的人呢!希望今世殺蛇的人,不要只以孫叔敖為藉口。(《陰騭文廣義節錄》上卷第五十六頁)            看見囚犯,悲憫勿喜    浙江省鄞縣(古代屬於寧波府)的楊自懲,最初當縣政府的佐理時,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有一次,縣長嚴肅地鞭打一位囚犯,打得血流滿地,怒氣仍然沒有平息。  楊自懲跪下來說情,為囚犯寬衣解帶,縣長說:「無奈這個人犯法悖理,使人不得不發脾氣!」  楊自懲叩首,稟告縣長說:「上級的官員失去道德,老百姓已經很久沒法子依從了。如果我們知道他的實情,便應當哀傷憐憫他們,尚且不可以高興,何況發怒呢?」  縣長聽完,深受感動而平息了怒氣。  楊自懲家境貧窮,別人送他禮物,他從不接受。遇到人們缺乏糧食,他便想盡辦法來救濟他們。  有一天,監獄裡新來了數位囚犯,非常飢餓。楊自懲心裡想:「我家裡缺米,如果我送米給囚犯吃,自己家人就會餓肚子。但如果我只顧到自己,則那些囚犯又非常可憐!」  他回家跟太太商量。太太問:「那些囚犯從那裡來的呢?」  楊自懲回答:「他們從杭州來,沿途挨餓,現在已經面有菜色了!」  因此,楊家就拿出自己的米糧,煮稀飯給囚犯吃。  後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名叫「守陳」,次子名叫「守址」,當了南北的吏部侍郎,長孫做了刑部侍郎,次孫做了四川的按察使,都是著名的大臣。現在的楚亭、德政也是楊自懲的後裔。(《袁氏訓子四書》詳註第二十八頁)            殺一救百,寧自受罪    燃燈佛時,有五百位商人,入海採取寶藏。遇到一個人善知兵法,時常當流寇和強盜,想要殺死這五百位商人,奪取寶藏。而這五百人都是不會退心的菩薩,殺了這些人,會得無量罪業,墮落大地獄很久。  當時這些大眾中有一位導師,名叫大悲,預先知道那位歹徒的意圖。他心裡想:「如果我殺死這個歹徒,我會墮落惡道。如果我不殺他,其他五百人都會受害,而他仍然生生世世墮落地獄。如果我公開告訴大眾,又連累五百個人產生惡念,也會受苦報。」  想到這裡,他產生憐憫心。他決定寧願自己受罪,而把那位盜匪殺死了。  佛說:「那位導師大悲,就是我的前身;那五百位商人就是賢劫中的五百位菩薩!」(大寶積經)  (評)必須先有寧可自己受罪的心,而後才可以做出這種「殺一救百」的方便殺生。否則既然要貪圖「護救五百人」的功德,又要辭去「殺生」的罪,這種心念就沒什麽高尚了,那裡會有福報呢?(《陰騭文廣義節錄》第五十五頁)            恐誤後人,追回前詩    朱文公曾經患足疾,有一位道人為他針炙,馬上感覺輕便。朱文公很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送他:  幾載相扶藉瘦筇,一針還覺有奇功;  出門放杖兒童笑,不似從前勃翁。  數日後,腳的毛病又痛得很厲害,他追尋道人,不知下落。朱文公感嘆地說:「我不是要怪罪他,只是想要回我從前寫的那首詩,恐怕這首詩會誤人!」  當天夜晚,朱文公夢到神說:「你這一念感動天!」足疾馬上就好了。(《德育古監》第一五○頁)            偽造斗秤,遭受天譴    四川的黎永政,善於製造容器和秤子。他能隨著客人的意思或吩咐,打造輕重增減的斗秤,而且收取比平常貴一倍的價錢。只要有人出高價,他便昧著天良打造。因此許多不顧天理道義的小人,登門請他打造。  後來,他跟兩個兒子都變成瞎子,而且五隻手指受傷殘廢,手節凋落而死。  古人有一首詩說:「越奸越巧越貧窮,奸巧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巧得,世間呆漢吸西風。」(《感應篇彙編》第四卷第三十七頁)            不學點金,三千功圓    漢鍾離成仙後,先教呂洞賓道法。他告訴呂洞賓說:「點鐵成金的方法,可以濟世!你想不想學?」  呂洞賓問:「點鐵成金以後,金子會不會再變回鐵!」  漢鍾離回答:「五百年後,就會變回原來的質料!」  呂洞賓說:「這樣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學!」  漢鍾離告訴呂洞賓:「修仙要積三千功行,你說這句話,三千功行就圓滿了!」(《德育古監》第一四九頁)            丟棄假銀,子孫賢貴    孫蜃川尚書的祖父,有一天出售貨物後,得到二兩銀子,他拿去請別人監定,發現是假銀子。  他心裡想:「這銀兩既然不能用,我豈可留下來誤害他人?」  於是,他就走到東河的水邊,又在水裡走了數十步,將假銀投到湖的深處。  後來,他的兒子考取功名做了副使。孫子就是蜃川,也因賢能而當上尚書。  孫老先生將假銀丟棄湖心,他的存心跟呂純陽仙祖不學點石成金正好相似。子孫顯貴還只是果報當中比較小的而已。(《感應篇彙編》第四卷第三十八頁)            原諒下人,甘心受損    鬍子遠的父親,是唐安人。  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他曾委託一位僕人掌管錢幣,結果得到五千串錢(每一串有一千文錢)都是假的錢幣。  那位僕人不久便逝世了,胡家家人想告僕人家屬詐錢。鬍子遠說:「那位僕人已經死了,我那裡忍心讓他的遺孤對簿公堂?」  有人告訴鬍子遠:「如果你把這五千串假錢半價賣給別人,尚可以得到二千多串真錢,不是很好嗎?」  鬍子遠說:「不行!這樣終究會害到別人!」  於是,就用火把這五千串假錢完全焚毀。後來他家突然變得顯貴。(《德育古監》第四十八頁)            不彰人短,吃虧受福    有一天晚上,文徵明投宿在某一富貴人家。翌日早晨主人尚未出來,他躺在帳中等待,恰巧有一位朋友來了,徘徊而且四處東張西望,看見桌上有一隻金杯,急忙放入袖中,並且調頭就走。  文徵明認識這位朋友。  等主人出來後,文徵明告訴主人說:「我今天有急用,剛才看見桌上有金杯,迫不急待,已派遣僕人先拿走了,怎麽辦呢?」  主人回答:「是!是!」  文徵明又說:「您這隻金杯有多重呢?價值多少錢呢?改天如果遺失,我應當用錢賠償您!」  主人又回答:「好啊!」  文徵明回家後,便賣田償還金價,而且始終沒有向人說這件事的原委。  文徵明後來高壽,而且享有大名。他的孫子文震孟,考中狀元,又當了宰相。(《感應篇注訓證》第七十四頁)            取價雖少,又有何損    魏時舉是北魏時鉅鹿人。  遇到歲收不好,谷價狂~FM3BX1;飆~I;騰貴時,他便打開倉庫賣出米糧,價錢只是別人的半價。  他曾經對別人說:「凶歲的半價即是豐時的全價。雖然少拿了,可是又有什麽損失呢?假使沒有遇到歉收,難道就能只想賺錢嗎?」  他的兒子魏收節,一直陞官,終於當上僕射(相當於宰相)。(《德育古監》第九十一頁)           寬厚讓步,即佔便宜    東海的錢老先生致富後,想要居住在城裡。  有人告訴他:「那一棟房子,已經有好多人出價七百兩銀子,而且即將成交了!」  錢老先生看完房子,竟然出價一千兩銀子。錢家子弟不以為然,議論紛紛。錢老先生說:「我們都是小市民,屋主違背眾人而賣我,我不多出一些錢,怎麽塞住大眾的口舌呢?而且慾望沒有滿足,爭端便不會平息的。我們以一千兩銀子買到價值七百兩的房地產,屋主的願望已經滿足,而別人也不會想在這棟房子上面圖利,從此以後,錢家的世業就可以不必耽憂了!」  不久,其他房子多因為價錢太少而請求補貼,或者被原主轉贖回來,而發生訴訟,只有錢家安穩平順,毫無風波。  (評)寬厚的人不佔別人的便宜,占別人便宜的人不寬厚,這兩條行徑完全不同,所以將來的遭遇也不會一樣。錢老先生步步為自己將來佔便宜而預留餘地,他只用了一種方法:寬厚。知道寬厚就是佔便宜,便是善於佔便宜;知道佔便宜的方法在寬厚,對於寬厚也就毫不懷疑了。(《德育古監》第一百十五頁)  在古代重土的觀念下,通常生活比較困苦,或者經濟比較拮据的人才會賣房子,所以買的人多給他一些價錢,應該是寬厚的行為。然而,對於現代那種專以買賣房地產而賺錢的大商人或仲介公司,又是另當別論。(著者注)            忍飢助人,樂在其中    江西有一位舒先生,在湖廣一帶借用學館教導孩童長達兩年之久。  有一天,他與其他鄉里的私塾教師一齊搭船返回故鄉,中途他登岸散步時,聽到有一位婦人哭得非常傷心。  舒先生問:「你為什麽哭呢?」  婦人答道:「我丈夫欠官府十三兩銀子,即將賣我以償還債務,我走了以後,年幼的嬰孩必會因為沒人哺乳而死去,所以我才這麽悲傷!」  舒先生說:「與我同船的都是江西各地的私塾教師,他們每人出一兩銀子,就可以解決你的難題了!」  當舒先生回來告訴其他同行的人,他們都不答應捐這一兩銀子。於是,舒先生便將兩年來所得的薪餉全部捐給那位婦人。  他尚未回到家,所有的錢財和米糧已經用光了。許多人指摘他的做法不對,也有人憐愍他,而請他吃飯,可是舒先生不敢飽吃一頓。  他回到家中,告訴妻子說:「我已經忍耐飢飢兩天了,請快一點煮飯!」  舒太太回答:「我那裡有米呢?」  舒先生說:「向鄰居借一下!」  舒太太回答:「我已經借很多次,正等著你回來償還欠債!」  舒先生把捐錢的事情告訴太太。  舒太太說:「既然這樣,那麽我就去找一些平常所吃的野菜來充饑!」  於是,她就提著籃子到山中采苦菜,連根煮爛,一齊吃得相當痛快。吃飽後,他躺在床上休息,聽到窗外有人說:「今宵吃苦菜,明年生狀元!」  他們急忙起身,披上衣服,向天拜謝。  翌年,他們生了一個孩子,單名叫做「芬」。長大後,果然考中狀元。(《德育古監》第九十八頁)            寧可負我,絕不誤人    陶四翁是陶禹錫的高祖父,他開了一間染布廠。  曾經有人拿一種紫色的草來賣他,他出了四百萬文錢買下那些染色用的植物。數天後,有一位經紀人看了說:「這些草都是假的!」  陶四翁問:「怎麽辨別呢?」  經紀人答道:「這些蒸壞了的草,都已經沒有色澤了。現在外表有顏色,都是假的,不能用了!」  陶四翁試了一下,果然如此!  經紀人說:「你不要憂愁!我可以幫你找一些小染店來買!」  翌日,經紀人來了,陶四翁把花四百萬文錢買來的草,對著經紀人全部燒光,並且說:「寧可誤我,豈可再誤別人呢?」  根據宋朝的貨幣制度,一千文錢是一貫(或一緡),四百萬文錢即是四千貫,這絕不是一個小數目。當時陶四翁的資金還不雄厚,他一念之間不肯誤害別人,也不留下來讓人有覷覦的機會,去輾轉害人,所以決心將它付之一炬,不可以說不重義輕財。他那一善念,使他的事業興盛,而且由富而貴,子孫都受他的恩澤,而且頗有成就。(譯自《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第二八七頁)            違背天意,恐妨壽命    在五代十國時,吳越王錢晚年為雙目的疾病所苦。  他聽說有一位醫生非常善於針灸,便派人找那位醫生來治療眼疾。  醫生觀看了一陣子,說:「可以醫治,但是大王不是普通人,這疾病大概是上天(業力)給你的。如果我把它醫好,會違背天意(果報),恐怕對於您的壽命有妨害!」  錢說:「只要我兩眼看見東西,做鬼也快活!」  醫生出針,錢的眼病應手痊癒,他的雙目恢復光明,可是翌年便逝世了。(《五代史》舊史本傳注)            第三章 心念與禍福            吉人凶其吉,凶人吉其凶    何元朗說:「白手起家的人,錢財富庶,卻仍然日夜憂心忡忡,怕難免饑寒受凍。敗壞家產的兒子,賺錢的機會和意志逐漸消失,卻會放蕩不拘地說:『沒什麽好耽心的?』所謂『吉人凶其吉,凶人吉其凶』(吉人以吉為凶,所以在順境和得意時,不敢胡作非為。凶人以凶為吉,他們造了惡因,不知道將來會受苦報,以為自己已經佔了大便宜而自鳴得意。)……聰明的人應當自我反省和檢點啊!」(譯自《庸行編詒謀類》、《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第三十頁)            自私損己,利人己利    唐朝的名醫孫思邈先生因為救活了一條小蛇,而夢到龍王請他到龍宮,並且告訴他一些治病的藥方。  他醒來後,嘗試這些龍宮的藥方,發現非常靈驗。因此他就將這些方子,編入「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並且刻了一塊石碑流傳世間。  有人把這些藥方印成書賣錢,因而擊碎石碑,以發市利,卻被雷震死。  另一個人在石碑上重刻藥方,夢到孫真人(孫思邈後來成仙,被民間尊稱為「保生大帝:孫真人」)告訴他:「你本來命中無子,因為刻千金方,應當得貴子!」後來,果然如此。(《太上感應篇注》)。  (按)擊碎石碑的人只知道利益自己,重刻石碑的人只想到利益別人。只利益自己的人究竟自己得到什麽利益呢?一心只想利益眾生的人,自己何嘗沒有利益呢?(《陰騭文廣義節錄》上卷第七十一頁)            立心稍異,吉凶立判    清朝的康熙初年,檀香很貴。蘇州有一家香,花了三兩銀子請了一尊檀香的觀音菩薩像。  他心裡想:「如果把這尊像變成檀香條賣,可以得到十六兩銀子!」  有一位傭工害怕造罪,極力阻止。可是香的女婿,因為準備迎接妻子歸寧,恰巧住在岳父家,他告訴傭工說:「你是一個傭人,這件事跟你有什麽關係呢?你只要聽命行事就可以了!」  當天夜晚,香的女兒因為腹痛,而不能去夫家,在娘家多留了三天。  翌日,街上有位六歲的童子隨著父親行走,忽然指著香,問父親說:「他們家的屋頂上,何故用紅色的封條封鎖住?」父親以為孩子打妄言,告訴他:「不要亂說話!」  當天夜晚,香起火燃燒,只燒了一家,全家都死。他女婿想從樓上屋竇中鑽出來,因為有東西頂住,竟然葬身火海。  那位傭工因為早晨別家香勉強來邀請他,出外兩天,而逃過這場災難。  (按)毀壞佛像,出佛身血是無間地獄的五種原因之一。見人毀壞佛像,不行勸阻,即有惡曜加臨。片刻善心,便有吉神擁護。香的女婿與傭人,存心不同,一位是本來要回家而使他回不去,另一位是不想去別的地方,卻有人勉強他外出而逃過劫難。這真是所謂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陰騭文廣義節錄》下卷第一一○頁)            起一貪念,害人害己    四川曾發生饑荒,有人背了五斗米經過巫山村落中,投宿在一戶木匠人家。  本匠和他的妻子計劃黑夜時,殺掉這位過路客。可是他的兒子不曉得,晚上跟背米的人睡在一起。到了二更時,背米的人起來如廁。木匠拿著斧頭到卧室,在黑夜中,看見一個人睡得正熟,立即用斧頭砍對方的頭,並且呼叫妻子:「你趕快來,這五斗米屬於我們的啦!」  他的妻子舉起火把照亮,發現被殺的人是自己的兒子,於是就痛哭流涕。背米的人在門外聽到,驚惶逃走,並且把這件事告訴衙門,將木匠繩之以法。(《感應篇注訓證》第三十八頁)            澤及枯骨,現生受福    元朝時,浙江省會稽的唐●,家境非常貧窮,以教授徒生為業。  元順帝至元四年(西元一三三八年),元將挖掘趙氏陵寢,將殘斷的肢體,丟棄在草莽間。  唐●看了,頗為痛憤,於是就變賣家產,得到數兩金子,請鄉里的少年喝酒,而後秘密地告訴他們幫忙掩埋趙氏的遺骸。事情過後,唐●的義名非常顯赫。  翌年的正月十七日,唐●忽然坐著逝世,過了很久,才又活醒過來。他說:他到了一座宮殿,上面有位神人戴著古代帝王的帽子,帽子前後以絲線貫穿玉珠宛若垂簾,他走下來,對唐●作揖說:「感謝你掩埋屍骸,我要好好報答你!你的本命很差,貧窮又無妻子。現在你的忠義感動上天,天帝已敕令賜您妻子、三個兒子和三公頃田地!」  唐●聽了,拜謝而後走出宮殿,於是就醒來了。  會稽有一位袁俊齋先生,想要為兒子請家庭教師,有人推薦唐●,袁俊齋知道唐●的義舉,特別禮遇和尊敬他,幫他料理婚事,娶了國公的女兒,得到一些田產,而且所有的費用都由袁俊齋慷慨解囊。後來唐●果然生了三個兒子,跟神明所說的話完全吻合。  宋徽宗崇寧三年(西元一一○四年),下令各州縣,選擇高曠的不毛之地,設置「漏澤園」。凡是寄留在寺院和道觀的屍骨,都可以埋在園裡,而且設立僧舍,以做為追薦的場所。  明太祖洪武年間,也曾下令各地方政府奉行這件事,而且設立法規。我看見姑蘇城內西北角,有兩間非常堅固的石室,中央各開了一個木窗,上下只有一尺,這也是容納屍骨的地方。每個窗子的顏色不同,以辨別僧俗男女,它命名為「普同塔」。如果有仁人君子能夠效法去做,陰德很大。  把掩埋屍骨的觀念推廣,凡是恐怕別人看見或聽到的事情,都應當代為包荒。(《陰騭文廣義節錄》上卷第一一四頁)。            誣民討功,暴斃身亡    梁朝曲阿有一位先生姓宏,家財萬貫。他到湘州買賣木材,經營數年,才購得巨木數●,都長達五十餘丈,世所罕有。  當時武帝要在文皇帝的陵寢上建寺,想購買上好的木材,而宏氏的木材,正好運到南津。  南津的官員孟少卿,貪喜大功,想討好朝廷,就搜取宏氏所帶的衣服財物,誣賴他是搶來的。又說:「你要建造的房子超過規定標準,不是商人所適宜的!」於是就把木材充公,並且處以重刑。  宏氏臨刑時,命令妻子準備黃紙和筆墨在棺木中,寫上孟少卿的姓名數十遍,然後吞下去。  過了一個月,少卿忽然看見宏某人來討命,起初他仍然頑抗逃避,後來只說乞求開恩,吐血而死。  凡是參預策劃這件冤刑的獄官和書記等人,幾個月內,相繼死亡。  皇基寺才剛建好,馬上遭天火(雷電)。埋在地下的柱木都化成灰燼。(冥報記)  (按)真悲哀!末劫的福德逐漸減少,好東西也逐漸減低。從梁到現在(清初)才不過一千多年,現在想要到深山求二十餘丈的木材,已經得不到了,何況是五十丈的木材呢?總是因為人愈貧窮,木材被砍伐也愈頻急。再加上地力逐漸貧瘠,隨唐以前的稻穗都長了一尺。就蔬菜水果的甘美、花卉的香艷來說,現在已經逐漸不如從前了。這些現象和原理,粗心大意的有所不知,即使告訴他們,又有誰會相信呢?(《陰騭文廣義節錄》下卷第六十二頁)            退一步想,保身消惱    和州某村,有一位居民養了一百隻鵝。  有一天,因為鵝吃了鄰居的稻子而被打死了五十幾隻。女主人看了很氣怒。  她忽然轉了一個念頭:「如果我去衙門告他,力量勝不過他,如果一定要勝他,就要花費很多錢,而且我丈夫已喝醉睡著了,假使他聽到,一定起來相互毆打,凶禍難以預測,不如忍耐好了!」於是立即請人腌制鵝肉。  翌日早晨,打鵝的那位鄰居忽然暴斃身亡,她丈夫醉醒,知道這件事,就說:「假設昨天早一點讓我知道這一樁事,我必然乘著醉意去打架,今天一定家破人亡了!」(《彙纂功過格》)  (按)人於忿怒時,忽然退一步想,便可以保全身家性命,消釋煩惱和怨家。我們看他太太的一念安忍,不是保全了很多東西嗎?宋朝的范仲淹曾經說:  心中忿怒不如休,何須經縣又經州(不斷地往上控訴)?  縱然費盡千般計,贏得貓來輸去牛!(《陰騭文廣義節錄》下卷五十三頁)            飛來橫禍,必有宿因    江西的過東明家境非常富裕,他的庶弟卻是一位貧窮的無賴。  東明斥責他的庶弟,庶弟心生憤恨。東明很害怕,便假藉事故,將庶弟害死在監獄中。  不久,他看見庶弟急促地走入馬廄。他快步上前察看,母馬已生下了一匹小馬。東明知道這匹馬是他庶弟的靈魂所託附,頗有戒心。  那匹小馬長得非常溫馴可愛,東明很憐愛它,然而始終不敢靠近。東明將小馬賣到鄰近的村落,它又暗中回來。小馬看見東明,表示依依不捨的樣子,東明忘記過去的禁戒,上前撫摸小馬,而且耳朵貼近馬臉,跟馬非常靠近。  小馬突然踢腿,蹄甲擊中東明的腹部,東明當場倒地死亡。(《感應篇注訓證》第六十三頁)            慈悲忍辱,天官賜福    台州的彭矩,性情慈祥而且謙遜。  他曾經跟另一個人,投宿在同一家旅館。後來彭矩先回家,那個人遺失雨傘,以為彭矩拿走,便來到彭家怒罵。看見彭矩的表現好像很懦弱,就說:「我遺失衣裳,也要你賠!」  彭矩照那個人所說的價錢,賠償了以後,對方才離去。  有位鄰居依恃強權而侵佔彭矩的土地,彭矩不加追究。後來,那位鄰居因為蠻橫無理而引起訴訟。彭矩反而為他周旋(打點),使他免於牢獄之災。  彭矩又做了許多善事,因為沒有兒子,而到西嶽的神廟去祈求子嗣。夢到神明說:「因為你忍辱、仁慈、柔和,而且努力行善,天帝已經答應你的請求了!」  於是,彭矩生了三個兒子。後來遇到四川的兵亂,十分之九的家庭死於非命,只有彭矩他們全家人安然無恙。(《感應篇彙編》第二卷第四十三頁)            忍受無理,逃過大禍    江陰的夏老先生跟客人正在下棋,忽然有一個人咆哮地跑來說:「我只欠你們家二兩銀子,為什麽你每天叫家人來逼我呢?」  夏老先生來不及回答,那個人就破口大罵,並且推倒桌子,毀亂了棋局。  夏老先生笑著說:「你想要免去欠債嗎?」說完,立即拿起筆寫了一張赦免債務的書狀,那個人急忙道謝而去。  客人讚歎夏老先生的度量,夏老先生說:「忍是眾妙之門。我們待人處世,遇到逆境和無理取鬧,就好比行走在荊棘中,應該慢慢走,慢慢解開荊棘,那些荊棘又有什麽好氣的呢?又例如空船撞到我、風吹瓦塊打到我,只要心不動氣,便可解開怨怒。何況剛才這位仁友相貌凶暴,說話愚蠢剛直,他一定有所依恃,認為自己有道理,恐怕發生意外,所以我才赦免他。」  過了一刻鐘,剛才那個人死在廁所。詢問原因,才知道這個人被債務逼得沒有辦法,服毒來陷害夏老先生,因為感念夏老先生赦免債務,不忍心陷害他,所以急忙回家找糞青解毒,可是毒性發作,已經來不及解了。  夏老先生拜謝上蒼,大家都十分敬佩他的行為。如果不是夏老先生平常沒有火氣,涵養深厚,遇到這種逆境,怎麽把持得住呢?  忍辱固然是修身的要道,然而守富的要訣也在學吃虧。(《感應篇彙編》第二卷第四十三頁)            制賣假藥,必有橫禍    明朝的張安國,治理撫州時,看見許多不法商人販賣假藥,他就貼出告示勸誡他們:  陶景弘和孫思邈真人,因為寫了本草及千金翼方,救濟物類,利益眾生,積了許多陰德,所以名列仙班。從此以後,許多人行醫賣葯都誠心在救人,而且得到許多福報。姑且不談歷史的記載,就在最近數年,便有許多應驗的事迹。有的人只賣真葯,便賺進萬貫家財,或者自身健康榮耀,安享高壽,或者子孫及第,光耀門楣。這些善報,如影隨形,絲毫沒有差錯。  我曾經親眼看見賣假藥的人,剛開始可能積蓄了一些家產,自以為計謀得逞,不知道冥冥之中,全家所獲得的財祿,都將被減損克耗,有時他本人遇到一些橫來的災禍,或者子孫無理破盪家業,有的遭受天火,或者雷擊。  因為買葯的人,都是遇到親屬或自己有急迫的病症才求醫買葯,他們原先希望一服見效,沒想到卻被假藥所誤。不但對病人毫無益處,反而有了損傷。平時殺了一隻飛禽走獸,便有因果,何況萬物當中,最貴重的人命呢?假藥傷害無辜的大眾,多麽令人痛心!我們大家可以不努力戒除嗎?(《感應篇彙編》第四卷第三十八頁)            受賄濫判,減福損壽    魏釗是廣東人。他曾經到夷陵去驗屍,路過某一鄉鎮。  有一位鄉官徐少卿,單名叫宗,一向供奉梓潼神。夢到神明告訴他:「明天早晨,本府的魏推官路經此地,他的前程很遠大,你可以預先跟他認識認識!」  次日清晨,徐少卿便一直等候,魏釗果然來了。徐少卿便很虔敬地款待他。  魏釗走了沒幾天。徐少卿又夢到神明告訴自己:「都怪魏釗收受四百兩銀子,而故意判某人無罪,致使亡者含冤莫白。天帝已經把他的福祿和壽命全都削除了!」  徐少卿非常驚訝,派人追蹤魏釗所做的事情,果然如此。  不久,魏釗的母親過世,他又候補官職,而死在京城的官邸。(《德育古監》第七十頁)  (評)人的生命非常貴重,因收受賄賂而致人於死,如果不是喪盡天良的人,必定做不出來。得到賄賂而濫判某人無罪,許多人或許會藉口說:「我寧願濫判無罪,而使別人活命!」  因為判人無罪似乎比較接近好生之德,而且自己又能夠獲得好多利益,但他那裡知道冤死不伸與受誣冤死都同樣是一條性命呢?  魏釗用四百兩銀子換走高官厚爵,以及數十年的壽命,真是可惜!然而,世上仍然有許多人不斷在受賄減福,難道要梓潼帝君一一下詔嗎?許多人到死的時候還迷迷糊糊,實在可悲啊!            行善得福,造惡惹禍    清高宗乾隆十九年發生饑荒,青浦東郊,徐涇鎮的趙省齋,拿出全部家產來幫助受飢的災戶,妻子彭氏也變賣嫁妝,換取稻米,施捨粥飯。當時粥廠里有一位姓閔的司帳,侵蝕賑災的金錢和米糧,以飽私囊。  乾隆六十年,趙省齋的孫子趙文桂,榮登鄉榜,返回鄰里,拜謁縣令。恰巧遇到閔司帳的孫子,因為觸犯法律而被收押。他們在大堂的梯階下相遇,一位衣錦還鄉、乘車進謁,另一位則身帶枷鎖而被拖出。他們兩個人碰面時,都相當驚訝。善報與惡報截然不同,上天大概故意讓他們倆人相逢,難道不是在提醒世人嗎?(譯自《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第七十七頁)            斤斤計較,終究落空    晉朝的王戎,生性酷愛賺錢。他到各地農田和庭園收集了許多以水為動力的舂具(水碓),所累積的財富難以計數。他每天拿著象牙制的籌碼(用以計數或賭博的工具),晝夜計算,好像永遠都不感到滿足。  他雖然很有錢,可是卻特別節儉和吝嗇。大家都說他得了一種「無可救藥的疾病」(膏肓之疾)。  他的女兒嫁給斐,借了數萬文錢,很久沒有還。有一天,他女兒回娘家,看見王戎擺著不高興的臉色,他女兒還錢後,他才破顏微笑。  王戎的從子要結婚時,王戎借他一件單衣。婚禮舉行完畢以後,王戎馬上向他要回。  王戎時常賣一些品種很好的李子,他恐怕別人獲得好種,而把李子核鑽洞,因此而被世人譏笑。  他的兒子王萬,聲譽不錯,可惜十九歲就去世了。王戎對庶子王興,感到不齒,而以從弟王的兒子為後嗣。(《晉書》王戎傳)  (評)佛說:「已經施捨的錢財,才是我們自己所有的。那些吝嗇的富人,錢財其實並非他所擁有,只是為別人保管而已!」像王戎賣李子鑽核,則不但慳吝,而且險詐,他實在是餓鬼道的人。(《歷史感應統紀》第二卷第二十七頁)            損人利己,積禍召殃    南北朝時,齊朝的明帝派遣茹法亮,殺害巴陵王蕭子倫,並且強迫他喝下毒藥。  蕭子倫端正衣服和帽子,走出戶外,接受明帝的詔書,告訴茹法亮說:「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的祖父齊高帝(蕭道成)以殘忍的手法消滅宋朝劉氏。今天的事情,理應如此!」  說完,便仰首服下毒藥而死。(《南史》齊武帝諸子傳)  (評)蕭道成做鬼時,聽到子孫有這種下場,不知道會做何感想?人生在世,只貪圖一時的富貴,而給子孫遺留下無窮的禍害,以致死在地下受人唾罵,這又是何苦呢?  《通監大感應錄》記載:「魏朝的曹丕篡漢,廢漢獻帝為山陽公。晉朝的司馬炎篡魏,廢魏主為陳留主。他們兩位末代皇帝雖然被廢,但都能安享天年。(南北朝的宋朝)劉裕篡晉,廢晉恭帝為零陵王,而後又將他殺死。所以篡位弒君,是從劉裕開始的。到了蕭道成(齊高帝)篡宋時,廢宋順帝為江陰王,事後不但殺了宋順帝,而且把他整族人都砍了。人心的險惡,愈演愈烈。所以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明帝乃高帝長兄之子)弒君自立,又連續殺害鄱陽王蕭鏘等七人、衡陽王蕭鈞等四人、河東王蕭鉉等十人。蕭道成的子孫便死光光了,這不等於在替劉裕報仇嗎?」  蕭道成為自己的子孫打算,而滅盡劉氏後裔,可是自己的子孫卻慘遭明帝殺害。明帝為自己的子孫打算,而滅盡本宗其他族人,他的子孫最後也傾覆在梁武帝的手裡。所以我們知道:奸賊的自利行為都是在累積禍端和召來災殃!(《歷史感應統紀》第三卷第二十一頁)            替人設想,吃虧是福    羅慶同先生以賣藥材為業,無論對方親疏貴賤,他一定給他上好的藥材。如果對方錢不夠,他絕對不勉強索取。  在某一年冬天下雪的夜晚,有人來求葯,並且拿出一隻金釧抵償葯錢。羅慶同看他情況急迫,便詢問原因。  求葯的人說:「家母生病了!」  羅慶同問:「是令慈命令你拿金釧來換藥的嗎?」  求葯的人答道:「家母不曉得這件事!」  羅慶同說:「令慈知道金釧遺失,心裡一定不高興,這樣會使她的病情更加嚴重!」  於是,羅慶同不但給他藥材,而且將金釧還他。  他母親的疾病痊癒以後,他拿著金子和布料來致謝。羅慶同只接受布料,金子仍然退還對方。  羅雙泉和羅念庵都是羅慶同的後代,他們的聲譽和品德揚名天下。(譯自《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第二六九頁)             第四章 心念與功名(升學)             心念為本,文章其次    休寧有一位儒士,姓程,名學聖,拜洪甲為師,對於為人處世的道理相當明白,立心和操行都沒有諂曲。  他中年以後,時常神遊冥府,在雷部擔任判官。他說人的死期,無論月、日或時辰都絲毫沒有偏差。他有時預言某一棵樹要被雷擊,並且事先稟告洪老師,結果非常靈驗。然而,他只對洪老師說,不告訴其他人。  洪甲想知道自己的未來,程學聖告訴他:「老師!您今世的福祿淺薄,但是冥府十分尊重您,閻王爺還想聘請您做他的老師呢!」  洪甲笑著說:「如果真的這樣,我就上任了!」  當天夜晚,洪甲忽然感到困頓,僕人看見庭下,站了數位官員,隔了很久,才離去。洪甲也平安無事。  黎明時,程學聖來了,稟告洪老師說:「冥府聽說您答應當閻王爺的老師,便派遣使者來迎接您,您知道嗎?……我告訴他們您在開玩笑,時間還很遠,所以閻王爺便召回使者!」  程學聖前前後後告訴洪甲的事,洪甲都沒有泄露,只有潘雪松和祝石林這兩個人,平常跟洪甲非常要好,滿腹經綸,卻沒有考中科第。洪甲問程學聖:「您能知道他們的事嗎?」  程學聖答道:「這不是我的職務,但是我可以委託代查!」  過了兩天,程學聖稟告洪老師:「潘雪松先生在癸未年可以考取功名,但是榜上沒有祝石林的名字。」  到了癸未年,潘雪松果然考中科舉。  洪甲又命令程學聖為祝石林查詢前程。  程學聖回答:「天榜尚未定案,必須等待定案後,我才可以告訴您。一般來說,春榜的名單是在前一年的十月定案,秋榜是在當年的正月定案。」(註:作業相當精密)  洪甲將程學聖的話記下來,到了乙酉年十月,又命令他稽查祝石林的前途。  程學聖回報說:「我看了兩個榜,丙戌年的榜上沒有祝石林的名字,己丑年的榜上才有他的名字。這兩榜的名冊雖然已經列出來,但還有增減的餘地和可能,必須等到放榜時,才能真正定案與揭曉。」  洪甲詢問原因。程學聖答道:「冥府評論人的善惡,不只在某月或一朝一夕。平生為善,忽然產生了一個惡念,神明立即厭惡它的污穢。平生做惡,突然痛改前非,神明立即看見他的芳香。科舉和功名的事,屬於文昌帝君所管,凡是有學問和會寫文章的人,都會登在名冊上,不但他本人的心念和行為,絲毫無法隱瞞,甚至連他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的一善一惡,也都注在名冊上。不但他本人的大善大惡,不會有所遺漏,連非常微細的心念或片言細行,也都清清楚楚地列入。比較這些善惡的輕重多寡,酌量取捨,絲毫沒有差錯。有些人品不好,能考取功名,是因為他祖上和父母的勝德。有些人品好,而考不取功名,是因為祖上與父母的道德不足。有些人放蕩不拘,心腸直爽,卻能錄取。有些人外表善良或者道貌岸然,內心不忠厚,常有心機,經常被刪除。有的人已經上榜,而忽然被除名,是因為最新的念頭不善。有的人本來榜上無名,而忽然有分,是因為最近改過向善。天庭考察人間的善惡,沒有片刻放過。現在兩榜的名單都正在移動,我只能知道祝石林先生已經有分,而不能知丙戌和己丑兩年的確定榜單。」  祝石林到了己丑年才考取功名。潘雪松是我多年的好友,馮開先生所錄取的儒士。祝石林則是我親手提拔的。  有一天,我經過祝石林的寓所,聽到他談及這件事的詳情,我有所警惕。回憶我年少時,時常聽家父講四書五經的道理,一直到夜晚,甚至通霄達旦,我把所學發揮在文字上,呈給家父觀閱,以博得家父的歡心。先母體弱多病,她常在夜深人靜時到佛菩薩前,祈禱我早日登第。我曾親眼看見先母在佛前祈禱,當時,念念只在敬愛雙親,並沒有其他念頭。  我在二十一歲時,考取鄉試。後來,我數次到省城參加考試,都沒登第。我很憤慨地說:「難道是我的心念有偏差嗎?」  於是,我早晚都在佛前默禱:「如果我的志向只在富貴,而不在道德;只為了自身和家庭,不為眾生百姓;上辜君主,下負父母的話,希望神明共鑒。」  過了三年,我又再登第。  現在我觀察程學聖所說有關冥府的事情,跟我也有許多吻合的地方。或者不獨是我,凡是考取功名,做事光明磊落,受世人敬重的人,他們都有善良的心念與願望,而不嘗輕易告訴別人。  我為什麽敢隨便告訴別人呢?地上有多餘的米粟,鳥兒就會呼叫它的同群來共啄。野外有美草,鹿只便會~FM3BX1;呦~I;叫它的同類來共食。這是動物的天性。現代的讀書人也是我的同氣,我有所聞,難道忍心不告訴同伴嗎?  所以,我在程學聖話語後面,寫上我的經歷和感想,來奉告讀書人,使他們能領悟:決定功名的錄取以心存善念感動神明為本,博學讀誦和會寫文章是次要的事。(譯自楊貞復先生所撰《決科要語》第二○一頁至二○四頁)            謙以行善,金榜提名    江陰的張畏岩,學習很久,又能寫文章,在文藝界頗有名望。  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西元一五九四年),他沒考上鄉試,破口大罵考試官。有一位道人在旁邊,微笑地對他說:「相公的文章一定不佳!」  張畏嚴很氣怒地斥叱道人:「你怎麽知道呢?」  道人回答:「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你脾氣這麽暴躁,文章怎麽寫得好呢?」張畏嚴不但不再氣怒,而且虛心請教。  道人說:「文字固然要寫得好,但如果命中不該考取,文字寫得再精美,也沒有用!所以你自己先要做個大轉變才行!」  張畏嚴問:「如果我命中注定考不取,要怎麽轉變呢?」  道人回答:「造命者是天,可是立命者在我。只要我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又加上謙虛、謹慎,逆來順受,以承天命,什麽福不可以求得到呢?」  張畏嚴問:「我只是一個窮書生,那裡有錢行善事、積福德呢?」  道人回答:「善事和陰德都是由心創造的,常存善心,自然功德無量,就像謙虛這一項美德,並不需要花錢啊?你怎麽不自我反省,而罵考試官呢?」  張畏嚴從此感悟,虛心好學,果然在萬曆二十五年考取鄉試。(《德育古監》第一三五頁)            先父積德,蔭子高中    張謇的祖籍在安徽,小時候,生活貧困,經過幾番努力之後,竟然在清光緒年間考取了狀元。  本來閱卷官翁同推薦最好的三本試卷時,將他的卷子放在第三,也就是最下的一本。第一本是學問較好的沈衛。  西太后審核他們的試卷時,看了第一名沈衛的卷子,覺得他的字體纖秀,好像曾經在那裡見過,於是便把沈衛的卷子擱在一邊考慮。當太后再審核其他兩本,看到第三名張謇的卷子,覺得字體剛勁,看完就順手放在第二本上面,而成了第一本。  當時有一位貝勒爺來晉見太后,談起點元的事。西太后立即說沈衛那纖秀的字體,好像在那兒見過。貝勒答道:「前幾天,我請您過目的那幾首詩,便是進士們在八大胡同妓院中所寫的。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字體!」  說完,貝勒馬上找出那幾首詩,與沈衛的卷子對照,發現字體一模一樣,顯然是出於同一人的手筆。  西太后說:「這種風流學士,縱使中了狀元,恐怕也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於是,便不錄取。  西太后拿著原來第三名的卷子,說:「張謇的字體剛勁,個性耿直,恐怕難以駕御!」  正當太后猶疑不決時,貝勒進言:「現在國勢凌夷,正需要剛毅正直的人出來服務社會,還請老佛爺考慮!」  他們談到這裡,便因為其他事情而中斷。  第二天,西太后再決定時,三本卷子只剩兩本,沈衛那一本散失了,遍尋不著。她就點了張謇的卷子,由第三名變成第一名。  張謇高中狀元後,到翁府謝師,翁同向他說:「老實說,您的文章寫得沒有沈衛好,而且我是放在最後,太后會點中你,我想你大概做過積德的事吧!」  張謇答:「學生年輕,經歷過的事很少,沒有做什麽善事!」  翁同笑著說:「那麽,一定是你的祖上積德了!」接著,把貝勒所說他得狀元的經過告訴了張謇。  張謇回家後,與太夫人聊天時,詢問先人是否做過積德的事。  太夫人慈祥地說:「我記得你的父親做過一件事,從前家境貧窮,他只是擔糖兌換人家破爛雜物維持生活。有一天晚上回來,我在一卷碎棉絮中發現一百六十元大洋,問他知不知道。他說當時生意很忙,沒有打開看。我勸他送還原主。這時候已經很晚了,他記不得是什麽人的東西,只記得在那一村兌換到這卷棉絮。於是,當夜他便帶了這些大洋,去尋找原主。到了該村,看見有一戶人家還點著燈,他想探問換糖的人,從門縫望去,嚇得魂不附體。原來屋內有三個人連環吊在樑上。他推門而入,把他們解救下來,見他們還沒有死,便向他們說:『如果你們失掉洋錢,我現在就送還你們!』  老翁奄奄一息地說:『這筆錢是送給你的,你拿去吧!』  他聽了這一句話,心裡覺得很奇怪:天下那有在全家自殺前,憑白把錢送人的道理。  他問:『老伯!您們為什麽要尋這短見呢?』  老翁答道:『我們兩個老夫妻只有這個媳婦,因為欠了本地某人三百元大洋,借了很久沒還,限在三天內償還,如果沒還,我們的性命難保。媳婦同意賣給人家作妾,身價只有一百六十元大洋,錢已交來了,可是不能償清債務,媳婦又不願出門,一家人沒有辦法,只好全體自盡,因為你是老實人,行為很善良,所以我們才決定把這筆錢送給你,好讓你改做別的生意。這筆錢對我們已經沒有用處了,對你卻有幫助,你還是快點帶走,讓我們死好了!』  他覺得老翁自殺以前還能濟助窮人,十分難得,便自告奮勇地說:『既然您的媳婦不願出門,先把這一百六十元送還男家,解除婚約,我在三天內,另為您們籌足三百元還債好了!』  說完,他放下那一百六十元,立即回家中籌錢。他將自己僅有的三間茅屋賣出,只得到二百四十元。連祠堂供祀神位的主權也賣給族人,又得了六十元。這才湊足了三百元大洋,送到那戶人家,償清這筆閻王債,挽救了三條人命。  事後,我們夫妻無處安身,只好住在供行人避雨休息的涼亭里,我在那兒有了身孕,後來才生下你。現在你陰錯陽差考中了狀元,恐怕就是因為這件事吧!」(《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第六十頁至六十一頁)            存心不良,痛失功名    從前福建有一位姓李的書生,非常善於讀書、記誦和寫文章。  他赴京趕考時,經過衢州的旅館。旅館的主人夢到土地公告訴他:「明天有一位姓李的秀才來你的旅館住宿,你要好好對待他,因為他有考取科甲的命!」  翌日早晨,姓李的書生來了,旅館的主人很殷勤地款待他。  姓李的書生問說:「你為什麽這樣對待我呢?」  旅館的主人把神明的話轉告他,他心中大喜。當天夜裡,他一直想:「我快要考取功名了!如果我做了大官,我那貧窮時結交的妻子便不堪配做我的夫人,我一定要把原配妻子換掉!」  姓李的書生走了以後,旅館的主人又夢到土地公告訴他:「這位書生存心不良,尚未考取功名,便想捨棄妻子,這一次考試,他考不上了!」  姓李的書生沒有考取進士,再度回到衢州那間旅館。旅館的主人把神的話告訴書生,書生大吃一驚,羞愧含恨地離去。(譯自《德育古監》第一五三頁)            吃虧讓人,福星高照    華亭有一位讀書人,名叫李登瀛。他家境貧窮,只有兩畝田地。  承租的佃戶,因為疾病而使田地荒蕪,賣掉兒子來償還田租。  李登瀛知道以後,憐憫地說:「你因為生病的緣故,不能耕田,這不是你的過錯!我家境雖然貧窮,自己還能夠生活下去,怎麽可以使你們父子因此離散呢?請你趕快拿銀子去贖回你的兒子吧!」  佃農耽心有錢人不肯讓他贖回兒子,李登瀛說:「我是一個窮書生,尚且能夠不要你的田租,他們大富人家,也會知道積德,我應當替你講話!」  於是,他就跟佃農一齊去贖回孩子,使佃農家人能夠團聚。  佃農為了感恩,每天日夜祈禱和祝福他。  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他登上賢書,翌年又聯捷。  如果凡事斤斤計較的人,雖然佔得一時便宜,豈知冥冥之中,又有一位拿大算盤的神,來削減他的福祿呢?(《陰騭文廣義節錄》上卷第五十一頁)            悲心還遺,狀元及第    羅倫是永豐人,明憲宗成化二年(西元一四六六年)赴禮部考進士。書僮在途中,撿到一支金釧。  走了五天以後,羅倫耽心路費不夠。書僮說:「數天前,我在山東某一個牆檐下,撿到了一支金釧,拿去抵押或典當,不就有路費了嗎?」  羅倫聽了,心裡很憤慨,想要親自將金釧送還失主。書僮屈指盤算日子說:「這樣往返,恐怕來不及應試了!」  羅倫回答:「這隻金釧一定是女婢或僕人遺失的,萬一主人質問和拷打致死,是誰的罪過呢?我寧願不去考試,也不要讓人死於非命!」  羅倫回到山東,果然發現:有一位女婢潑洗臉水,因為不知道金釧在水裡,誤扔到地上。女主人懷疑婢女把金釧藏匿起來,鞭打婢女,直到流血,婢女還幾次想自尋死路。男主人又懷疑妻子私下拿給別人,狠狠地責罵妻子。女主人很氣憤,想要上吊自殺。  羅倫把金釧還給原主,挽救了兩條人命。當時大家都希望他能考中狀元。羅倫也急忙赴京趕考,到了京城已經三月四日了。他倉促作答,竟然錄取了。朝廷會試後,他果然狀元及第。  (評)這一則歸還失物的故事,表面看起來,好像沒什麽特別。但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羅倫的存心,就不難發現,他捨棄自己的功名,擔憂別人的性命,怎麽會看重那小小的金釧呢?況且,別人歸還失物,往往認為這是天命,多半出自不敢違背天理的心。羅倫這次歸還失物,念念發自至誠,真正出於不忍見人受苦的悲憫心。「不敢」和「不忍」之間,「安然」與「勉強」的差別,也正是仁與義的分野啊!(譯自《德育古監》第一百十一頁及《感應類鈔》第一百零八頁)            以經為枕,痛失功名    潁上的高天佑,跟兩位書生到江寧去應試。  他們聽說雞鳴山的守源禪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便一齊去拜訪請教。  守源禪師說:「你們兩位書生會考中,只有高先生考不取,因為他誤用楞嚴經當枕頭!」  高天佑大吃一驚,仔細想了好一陣子,才知道篋中有一部楞嚴經,他睡覺時,從來沒有把經典請出來,一直就用書篋做枕頭!  等到放榜後,那位禪師的話完全應驗了。(《感應篇註疏》            愛吃牛肉,恐損功名    明神宗萬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舉行會考時,葛楚輔與顧待問的號碼相連,鄰旁而坐。  到了早晨,顧待問來告訴姓葛的書生說:「我看見春季的榜單了!」  葛楚輔驚訝地詢問。  顧待問回答:「昨天夜裡,我夢到自己進入仙府,看見榜單沒有顧待問的名字,因為被用黑墨塗掉了,我詢問原因,有一位官人告訴我:『因為你太愛吃牛肉了,所以姑且稍微給你懲罰一下!』正當我在惶恐失措時,聽到旁邊有人告訴我:『何不禱求懺悔呢?』我立即悔改過錯,發誓從今天起不敢再吃牛肉。那位官人說:『你從今以後真的不吃牛肉嗎?』我回答:『是!』於是,那位官人又拿起筆把我的名字再度寫上。我因而向他借榜單,仔細觀閱,等我醒來,我已忘記了榜上的姓名,只有記得你的名字,因為你的名字正好在我的下面!」  等到放榜,果然一一應驗了。他們兩人從此以後,也永遠戒吃牛肉。(《感應篇注訓證》第四卷)            冤鬼報仇,善鬼報恩    從前在科舉時代,每逢考試時,便在考場外面,高掛兩枝長幡,一枝紅色,一枝黑色,這叫做「恩仇幡」。  據說,入場應試的讀書人,無論平生做善或行惡,都有鬼魂尾隨而來。到了考場外,鬼魂便先聚集在兩枝幡下,主考官在進場時,祭告天地,照例也要祭告這兩枝幡。所以,許多讀書人到了考場,都提心弔膽,因為這是冤鬼報仇或報恩的大好時機。  清仁宗嘉慶年間,廣東高州府茂名縣有一位書生,姓呂,名維端。已考中舉人。等到三年一屆的會試日期來臨,他便起程赴京趕考。  路過江西南昌時,他在西門外一間客棧投宿。到了夜晚,忽然聽到隔壁傳來一陣哭泣聲,嗚嗚咽咽,一直哭到天亮。維端被哭聲吵得整晚難以入眠。  天剛亮,他走到隔壁去詢問情由。那位哭泣的女子回答:「昨天,我跟家父來這間客棧投宿,沒想到家父突然逝世,我無法埋葬父親,所以哭得很傷心。」  維端聽了,悲憫的心油然而生,毅然將身邊所帶的盤纏(旅費),大約數十兩銀子,贈送那位女子。  事後,他回到房中一想,暗地叫苦。「樂捐行善固然是件好事,但是現在只剩沒幾兩銀子,怎麽去得了京城呢?我看自己只好另想辦法了!」  用過早餐後,他出門閒遊,經曆數日,仍然找不到對策。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見一位僧人,僧人凝視著維端,說:「我看你的形貌,神色明潤,一定做了一件大善事。你的國印(黃色隱於肉里,外在紫氣覆罩)輝煌而且呈現紫色的紋彩,這氣色如果不散,不定可以連科高中。恭喜你這次赴試金榜題名!」  維端告訴僧人:「我現在身上沒錢赴京!」  僧人屈指一算,說:「你的路費已經有著落,而且快要到手了!」  維端不相信,以為僧人故意騙他,所以就不高興地離去。  走了不久,突然遇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同窗舊友李覺生。李覺生邀他回家敘舊,維端欣然答應。傾談之下,才知道李覺生已經混到候補知縣,分發到江西,現在府署當承審委員,差事相當好。  覺生留維端在家吃飯,請妻子出來與維端相見面。沒想到覺生的妻子就是維端的表妹。她性格淫蕩,從小住在呂家,跟維端青梅竹馬,彼此早已有了感情。後來她父親嫌維端家境貧窮,竟然把她嫁給覺生。結婚後,她便跟隨丈夫到江西,今天無意中與維端重逢,非常愉悅。  當天夜晚,飲了數杯酒後,維端向覺生求借路費,覺生一口答應,維端才如釋重負,開懷暢飲。覺生認為考試的日期還很遠,所以留維端多住幾天。維端不便推辭,散席後,便回客棧將行李搬來,在覺生家中住下。  誰知覺生的妻子對錶兄維端余情未斷,在夜深人靜時,來到維端所住的書房,盡情挑逗。維端嚴詞拒絕表妹,並且扳起臉孔,責斥她幾句。表妹滿腔熱愛,被維端當場潑了一盆冷水。她羞憤交加,越想越不甘心,竟然回房中自縊身亡。  翌日清晨,覺生從外面歸來,看見妻子上吊自殺,非常驚訝。維端將昨天夜晚的事情,一五一十全盤托出。覺生恍然大悟,便將赴京城的車費借給維端。  維端抵達京城,進入考場,聚精會神地寫,寫完文章,又謄了一遍,自己仔細閱讀,也感到相當滿意。  這時候,忽然吹來一陣怪風將布簾吹起,走進一個披頭散髮而且吐著長舌的女鬼。維端大吃一驚,仔細一看,這位女鬼不是別人,原來是上弔死去的表妹。  女鬼指著維端,責罵他:「你真寡情薄倖,不該害我自殺,今天我非報仇不可!」  維端內心十分著急。正在千鈞一髮時,忽然看見一老先生走來,把女鬼趕走。只見老先生笑著說:「老朋友!我即是你在南昌捐錢給我女兒,幫我埋葬的人!」說完,就不見蹤跡了。  維端如夢初醒,憶起僧人看相的事情,感嘆地說:「相由心生,好在見色不淫,否則便沒命了!」  那一年春天應試,他考中了狀元。(《命運在您的心上》第十二頁)            德行心術,影響功名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西元一五○一年),山西和順縣有一位農夫,繳完糧稅以後,去布政司領取通過關卡的文件。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且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  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這三府的府城隍坐在上面,澤州、潞州、汾州、泌州、遼州這五州的州城隍坐在前面的席位。其餘州縣的縣城隍,也都依照次序坐好。  茶喝完了一會兒,有一位官吏送來一些文書,放在桌案上面,並且說:「這是山西新考中舉人的榜單!」  另一位官員開始唱名:「第一名是李翰臣,他是大同府的學生!」  大同府的縣城隍起立回答:「他孝順父母,友愛弟兄,經常給別人方便!」  那位官員念到:「第六名陳桂……」  和順縣的縣城隍回答說:「他遵守父親遺命,侍奉繼母頗為孝順。」  念到第三十四名,縣城隍答道:「他曾經放高利貸,逼死兩條人命!」  坐在中央的大官便在他的姓名上打一個「×」。  念到第四十一名,縣城隍回答:「他不孝,而且趕走自己的胞弟去做別人的傭人!」  坐在中央的大官又打了一個叉。  念到第五十九名,縣城隍又回答:「他捏造文書,喜歡唆使別人爭訟,影響了好幾個家庭,害死了多少人…。」  坐在中央的大官又打了一個大叉。  唱完名後,坐在中央的大官命令眾人各列舉出所知道的事實。  大眾推舉了二十五人,坐在中央的大官選擇了九人,命令繕寫的人書寫名冊,並且告訴驗證的使者說:「一個月內進場,快去!不可耽誤事情。」  農夫醒來以後,把夢境記錄下來。  翌日領了通關的文件回家,在半路上遇到陳桂。農夫說:「你今年會考取第六名!」並且將經過告訴他。  等到放榜後,果然如此。  (評)姚若侯說:天榜已定後,縣城隍尚能糾舉惡行而除去他們的名字,眾官各列舉所知的事實來補足錄取的人數。陽間所考取的是文章,而陰間所錄取的卻是德行。  在周朝和漢朝的時候,一直採用鄉里選舉和推薦賢才的方法,直到隋唐以後,才開始改用文章錄取士人。而周朝、漢朝那種採用鄉里選舉、推薦賢才的方法,陽間雖然已經不用,陰間卻仍然繼續在沿用。因為幽明(陰陽)兩種教化,彼此相成,輔佐其不足,宛如車子的兩個輪子和鳥的一雙翅膀,怎麽可以偏廢呢?  況且,和順的城隍,在陰間難道缺少衙役嗎?為什麽一定要假借陽世的一位農夫,跟他進入會議廳呢?  這也是城隍爺的一片婆心,指引讀書人一條考取功名的正路,所以特別委託那一位農夫從嘴裡說出,他即是一位現身說法的活城隍。這位城隍爺是何等苦心,何等真切,只是世人多半不信,那又有什麽辦法呢?(《德育古監》第一三七頁)            第五章 心念與官祿            舍官救人,後登相位    周必大是盧陵人,監管臨安府的和劑局。局裡失火,五十餘人被捕,即將處死。  周必大問法官:「如果這場火災起源於本官的疏忽,該當何罪?」  法官回答:「您將被免職而成為普通百姓。」  周必大於是就為自己認罪,讓那五十餘人免於死刑。  周必大坐失官職回家,半路上順便去拜訪他的親家。門外下著大雪,童子在打掃庭院。前一天夜晚,親家夢到掃雪迎接宰相。見到周必大後,就感嘆地說:「沒想到今天掃雪是迎接辭退官職的您!」  周必大回家後,刻苦讀書,準備應考詞科。後來,他到京師,寄居在班直家。有一天,主人從外面攜帶小冊子回來,周必大借閱,發現是鹵簿圖(鹵薄是古代帝王、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出外時,在前後的導護隊),他細心把它記錄下來。入試時,正好出這道題目,他考中詞科,輾轉做到宰相,皇上封他「益國公」。  他當宰相以前,曾經夢到陰間,看見判官在考一捻胎鬼。判官指著周必大說:「這人有陰德,應當做宰相,但是容貌醜陋,怎麽辦?」  鬼回答:「請讓我為他作宰相須!」  判官點頭答應。鬼就起來摸周必大的頦。  等到周必大醒來以後,發現自己果然長出鬍鬚,還隱約有一點痛,數日以後,才平復。  後來,周必大辭退宰相的官職回家,有一位算命先生來拜訪,不期而在門前相遇。算命先生問:「周大人在那裡?」  周必大上前作揖說:「你的面前就是待罪的宰相!」  算命先生說:「騙我嗎?」  入坐以後,算命先生又請求見宰相,周必大仍像剛才那樣回答。算命先生起來,以手握持周必大的鬍鬚,順手撫摩,並且說:「您只有這一座帝王須,就配為真宰相!」  周必大非常驚訝,贈送算命先生很厚的禮物。(《感應篇注訓證》三十頁)            苟可矜全,不惜心力    楊旬是夔州的官吏。他的兒子楊椿二十四歲,便高中狀元,太守叫楊旬早日辭職,安享清福。  楊旬答道:「我做了四十幾年的公務人員,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可以享福。我只留下三個袋子,希望打開看看!」結果發現:第一個袋子有三十九文大錢,第二個袋子有四千餘文中錢,第三個袋子有一萬個小錢。  太守問楊旬:「這是什麽緣故呢?」  楊旬說:「每當我看見有入輕為重的囚犯,我就努力請求上司將他們的死罪,改為流放罪,成功後,我就投入一個大錢。從流放罪改為鞭杖罪時,我就投入一個中錢。從鞭杖罪改為釋放時,我就投入一個小錢。現在我的兒子考中狀元,都是這些袋子所積福德造成的,我怎麽敢隨便放棄為民服務的機會,而自我放逸呢?」(《感應篇注》、《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二九六頁)            全人名節,天賜官祿    孫勉之先生久病不愈,請精通醫術的何澄到他家去看病,他的妻子俞氏將何澄引到密室,輕聲細語地對何澄說:「我丈夫卧病良久,我的家產全都快典當和拍賣光了,希望能夠獻出我的身體,來酬償醫藥費!」  何澄嚴肅地回答:「娘子!你為什麽講這種話呢?你儘管放心,不必擔憂,我一定會儘力拯救和治療你先生。如果我因此占你的便宜,不但使我永遠變成小人,娘子也損失名節,縱使沒被人指責,也難逃天譴!」  俞氏聽了何澄的話,慚愧而退。  後來,何澄夢見一位神人帶他到一座殿堂,告訴他:「你行醫有功,而且沒在病患艱難危急的時候,亂人婦女,上帝特別賜你一個官職和五萬貫錢!」  不久,皇太子生了一場病,皇上請何澄去為太子治病,何澄開一帖葯,就把太子的病醫好了。皇上賜給何澄的官職和錢財,跟夢中的預言完全相符。(《感應篇彙編》第一卷及《感應篇注訓證》第三十三頁)            憐憫死囚,平反冤情    王文正公第一次當官上任時,掌管臨江縣的訴訟,監獄裡有一位囚犯造了死刑罪,王文正公想幫他忙,想了一整晚都沒有睡,到了五更鼓時,他忽然想到辦法,急忙很快走出房間。  沒想到看管監獄的人員也都起來了,大家見面時發出驚訝的呼喚聲。王文正公感覺很奇怪,就問他們說:「你們大家怎麽都這麽早起來呢?」  管理監獄的人員回答:「正當值夜的人才擊過五更鼓,我忽然聽到空中隱隱約約傳來聲音,說:『起來!起來!王文正公即將出庭了。』所以我們才穿好衣服,站著等待,沒想到您真的來了!」  王文正公心中有了默契,立即傳令帶那位死刑犯出來審問,終於為他平反了冤情,而且升任大官。(《感應篇注訓證》第四卷第二五七頁)            傷天害理,削去官祿    清聖祖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春天,嘉善這地方有一位姓支的書生告訴姓顧的朋友說:「我神魂恍惚,好像有怨鬼相隨!」  不久,姓支的書生病倒了,顧先生請西蓮法師來探望他。他的腹部忽然發出鬼的話語說:「我明朝初年是一位副將,姓朱名洙,主將姚君看見我太太江氏長得如花似玉,生起貪婪心,恰好有一個地方叛變,姓姚的主將就命令我率領七百名殘兵,去征討叛軍,我的兵力敵不過叛軍,結果全軍覆沒。姓姚的主將就強收我的妻子,於是她便上吊而死。我銜著這種深仇大恨,經過了好幾世都想要報復。無奈姓姚的主將晚年修行,次世做一位高僧,再世做大詞林,第三世做一位持戒的出家師父,第四世做一個喜歡布施的大富人,我都無法報仇。現在是第五世,他本來在康熙八年和九年應當會連續中榜,因為曾經玩弄刀筆,害死四位賣茶的客人,被天庭削去官祿,所以我才能來報仇!」  西蓮法師聽他說話頗有條理,勸他允許用誦經禮懺的方式來化解冤讎,鬼答應了,於是就請西蓮法師做佛事。  姓支的書生病馬上痊癒了,數日,他又發出鬼的話語。西蓮法師斥責他,鬼說:「我承蒙佛力,現在已經超生了,絕對不會回過來報復,現在來索命的人乃是那四位賣茶的客人,而不是我。我恐怕師父您懷疑我背信,所以特來通知您一聲!」說完,就走了。  不久,姓支的書生又再發病而身亡。  佛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償還兩三百年前的債,還是比較近的事情啊!(譯自周安士所著的《慾海回狂》第七八頁)            放生培福,子孫顯貴    江蘇省長州的禮部侍郎韓世能,世代都居住在墓地旁,家境非常貧窮。  他的祖父韓永樁,喜歡放生,因為沒有錢買物放生,所以每天早晨起床後,一定拿著掃帚,將兩岸螺獅掃入溪流中。有時,還忍著飢餓,連掃十幾里路。他這樣做了四十餘年,從未間斷。  明穆宗隆慶元年,韓世能夢到金甲神告訴他:「你祖父放生的功德很大,從此子孫顯貴!應當先讓你享有一品官的榮銜!」  韓世能後來做了少宗伯的官職,奉皇上的詔令出使朝鮮,被賞賜一品朝服,數代子孫尊貴顯赫。(《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第一百五十四頁)            舍財賑災,高官封侯    全琮,字子瑾,是越國(今浙江省紹興)人。  他的父親全柔,生活簡樸,沈默謙遜,而且愛好積蓄。  全柔叫兒子全琮運了一千餘石米到吳國販賣,遇到了旱災和饑荒。全琮把所有的米都用來救濟災民,空船而回。  父親責備他。  他回答:「我以為買賣賺錢不急,將來還有機會。可是吳國的人民正在忍受飢餓的困苦,所以我便捐出去救災,而來不及稟告!」  他父親覺得非常奇怪。  全琮後來到吳國當官,被封為錢塘侯。(《德育古監》第八十九頁)            誅殺降俘,不得封侯    漢朝的李廣,手臂很長,精於射箭。匈奴人很怕他,稱他為「飛將軍」。然而,他的命運坎坷,一直不能封侯。  他曾經告訴會看氣的王朔說:「李某從年輕時,與匈奴作戰,每次都捷足先登。漢軍攻擊匈奴,我每次都勇敢參加。可是後進的人都已經被封侯了,只有我沒被封,這是什麽原因呢?」  王朔問道:「將軍心中有遺憾或悔恨嗎?」  李廣答道:「曾經有八百名胡人投降,我把這些俘虜全部殺光,我相當後悔。」  王朔說:「沒有比殺死降俘更大的禍了,這就是您不能被封侯的原因!」  後來,李廣出征,迷失道路而自殺。他的孫子李陵因為投降匈奴而被殺九族。(《感應篇彙編》第三卷第七頁)            為官不廉,與盜何別    陶侃的母親湛氏,生活非常貧窮。陶侃念書時,他母親靠紡紗供給他學費。  年輕時,陶侃在尋陽縣當官時,曾經監督漁業。陶侃送他母親腌魚,母親不接受,而且責備陶侃說:「你當官,將公家的東西送我,不是增加我的喜悅,而是增加我的憂愁!」後來,不管陶侃到那裡或者做什麽官,都以清廉能幹而聞名遐邇。(《晉書》、《列女傳》、《德育古監》第四十三頁)  (評)財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由地出生。當官而有很多錢財,不是取之於其他官僚,就是取之於老百姓。  崔玄暉當官時,他母親盧氏告誡他:「我聽姨兄辛玄馭說:『你當官時,我聽到你貧窮不能自存,便是好消息。如果我聽說你錢財充足,奢侈享受,就是壞消息!』我以為這個觀點很正確。我看見許多做官的親戚,用很多錢財侍奉雙親,而雙親竟然不問那些錢財從那裡來,如果它是來自薪水俸祿,那就很好。否則,這跟強盜有什麽差別呢?縱使沒有大罪,難道內心會沒有愧疚嗎?」又是另一位陶母!(《德育古監》第四十四頁)            不求好官,願當好人    宜興的萬古齋,有兩個兒子士亨和士和同時考上進士。  萬古齋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做好人,不願你們做好官!」  (評)為什麽好人與好官竟然不能並行呢?  古代論賢授職,當時所謂好官,其實就是好人。自從以科舉取士以來,讀書人每天不再求道德仁義,而只學習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本來是聖賢教人做好人的方法,可是讀書人卻拿來做為當官的資本。因此,每讀一章一句,不反省:「這義理應如何行?」而只說:「這段文字應怎麽做!」  說到當好官,則津津樂道,面有喜色。說到當好人,則淡然無味,甚至還加以詆毀。怎麽能夠希望他當官以後,會成為好人呢?  如果當了好官以後又能做好人,比尋常的好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啻要好上十倍。如果不做好人而只想當好官,更假藉當好官,來做不好的人。這種事我們還可以說?還忍心說嗎?(《德育古監》第四十二頁)            求官負恩,破財喪身    元魏建都洛陽,紀綱隳弛。爾朱榮擁立庄帝,挾天子以自重。庄帝極為憤慨,以至曾經說:「朕寧願作高貴的鄉公而死,不願做像漢獻帝那樣的皇帝而苟活於世!」  城陽王元徽,對庄帝非常效忠。庄帝因此召見他,元徽稟告皇上:「我們只要假裝說皇后生了太子,爾朱榮必定會來朝廷,趁這時候殺掉他,我想是行得通的!」  皇后就是爾朱榮的女兒,當時她正身懷六甲。庄帝問說:「皇后只懷了九個月的身孕,爾朱榮會相信嗎?」  元徽答道:「一般婦女生孩子,有的會延後時間,有的會提早生產,不足為奇!」  於是庄帝便採納他的計謀,派遣元徽帶著詔令,快馬加鞭趕到爾朱榮的王府,宣告皇太子誕生的消息。  這時候,爾朱榮與心腹上黨王元天穆正在玩下棋和擲骰子的賭博。元徽一來,馬上脫掉爾朱榮的帽子,歡舞旋轉,表現非常高興的樣子。由於元徽平日行為穩重,喜怒不輕易形之於色,現在繞著宮殿歡呼,一反常態,所以爾朱榮便確信不疑,與元天穆進入朝廷。  庄帝親手殺死爾朱榮,元天穆則被侍衛刺死。爾朱榮的世子也在這事件中喪生,只有族弟爾朱世隆得以逃脫,奔回太原。  翌年,他命令爾朱兆率領大軍南下,攻破洛陽,而且生擒庄帝。城陽王元徽單騎逃往山南,抵達寇祖仁的家中。寇祖仁家裡出了三位刺史,都是城陽王所推薦和提拔的,因為有舊恩,所以城陽王才投靠寇家。  城陽王帶了一百斤金子和五十匹馬。寇祖仁財迷心竅,表面雖然容納城陽王,暗地裡卻告訴家屬們說:「聽說爾朱兆正在四處追緝城陽王,抓到城陽王的人可以封大官,今天富貴和好運來了!」  寇祖仁嚇城陽王說:「官府差吏即將趕來,你最好逃到別的地方!」然後派人在半路殺死城陽王,並將首級呈獻給爾朱兆。  爾朱兆沒有獎賞寇祖仁,反而夢到城陽王告訴他:「我有兩百斤金子和一百匹馬,在寇祖仁家裡,你可以去取!」  爾朱兆醒來以後,信以為真,立即捉拿寇祖仁,徵收那些金子和馬匹。寇祖仁以為有人密告,情勢所逼只好承認罪行,並交出一百斤金子和五十匹馬。爾朱兆懷疑寇祖仁把另外的金子和馬匹藏匿起來,依照夢中的數目來加以徵收。  寇祖仁家裡原有的三十斤金子和三十匹馬,都全部被爾朱兆沒收了,爾朱兆仍然不相信。  他把寇祖仁綁在大樹的高處,腳上吊著大石塊,一直捶打到死為止。(《北魏書》紀事本末、《歷史感應統紀》第二卷第一百十四頁)            第六章 心念與婚姻            善待夫婿,挽救婚變  高雄市有一位張太太,她聽說先生在外頭認識了一位情婦,想到這裡她很不甘心,每當先生晚一點回來,她就責備他,並且擺出一副不悅的臉色,嘮叨說個不停。  她先生覺得家庭越來越沒溫暖,所以有時乾脆就不回家。張太太脾氣變得更暴躁,而且為先生的外遇煩得失眠。  當我遇到張太太時,她不斷地向我訴苦。我告訴她:「你要相信你先生的本性是善良的、光明的。他是佛子(神子),他現在只是暫時迷惑而已,只要你不要挑剔他的缺點,感謝他的優點,把他當成沒有變心的樣子去看待他,不久他自然會恢復的!」  張太太照我的話做,很體貼和氣地對待她先生,她先生深受感動,終於回心轉意了。            相互體諒,婚姻美滿    妻子應常體諒丈夫在外工作的勞苦。先生也應多體諒太太管家的辛勤,尤其要想想:她打從大老遠嫁到夫家,離開父母和鄉里,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操勞家務,偶而表現得不順手和不稱心,當然在所難免。如果做丈夫的人,不知憐惜,處處苛責,豈不是添加她滿腹的心酸和委屈嗎?  下面這個實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團山子南屯的李家四十歲還沒有兒子,因此李先生又娶了一位蒙古女子做妾,才生了一個兒子。  李家附近有煤窯,所以這一帶的家家戶戶,都是用煤煮飯,蒙古女子初到此地,不會用煤爐,所煮的飯,不是沒熟,就是煮爛或燒焦。李妻王氏,因為嫉妒蒙古女人,不但不加指教,而且在一邊看笑話。  李先生每逢吃飯時就生氣,他怕做活的工人吃不飽,不賣力工作。這位蒙古女人為了飯菜煮不好,而時常被丈夫打。  王鳳儀聽到這件事,便利用李某催不到工人時,到他家求催。王鳳儀故意告訴李先生說:「我特別喜歡吃這種飯,所以比平常多吃一碗!」  李先生聽了,非常高興。  每逢陰雨天,不能下田工作時,王鳳儀就對李先生說:「今天不能出外工作,讓我來做飯好了!」  王鳳儀借這個機會,教這個蒙古女人,使用煤火的方法。不過半年的工夫,她學會了。從此李先生不但不再生氣,連蒙古女人也不再挨打受罵了。  有一天,王鳳儀趁李先生心情愉快時,說:「二夫人離鄉背井,來到本地舉目無親,語言不通,風俗習慣也不同,只有您和少東家(李家大夫人)是她唯一的親人,您得同情和愛惜她才對啊!」  李先生深受感動,對二夫人表示關愛,對方也表現得更加優異。(《王鳳儀言行錄》第十頁、《王公鳳儀一生行誼》第十二至十三頁)            家庭和諧,十個要點    一、當家庭的啦啦隊長(多鼓勵),不要當辦案的審判官(少斥責)。  二、隨時以微笑、明朗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家人。  三、做一位「是」的實踐者。「是」的心是誠懇的「敬愛心」,開始先敬愛自己,而後才能敬愛別人。  四、愛不是求取,而是無條件的奉獻。  五、表露光輝的微笑,愉快的心情,等於是在讚美自己。  六、切實感受生命的喜悅,感謝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包括一滴水,甚至裝水的荼杯……。  七、不要一心一意想要對方好而造成「束縛」,重要的是協助和開放的愛。  八、不要說:「我為你付出那麽多……」因為它僅感覺自己是恩人;要讓對方說:「你是我的恩人。」才是本意。  九、尋找家人的優點加以讚美,這尋寶的遊戲,可使你的家變成樂園。  十、尊敬祖先、尊敬父母、尊敬丈夫、尊敬孩子,則家中的每一位成員便會因為受尊敬而得到成長。(《白鴿子月刊》第三十四期第二頁至第四頁)           夫有志向,妻子柔順    鮑宣是漢朝時渤海這地方的人。  他娶了桓家的小姐,名叫少君。因為鮑宣曾經跟少君的父親學習讀書,她父親認為鮑宣特別吃苦耐勞,而且清高,所以才把女兒嫁給他,而且送他很多貴重的禮物。  鮑宣不太高興,告訴妻子說:「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裝飾打扮,可是我家境貧窮,不敢收下這麽貴重的禮物!」  妻子回答:「家父因為你修德而且守信,所以叫我嫁你,我既然已經嫁你,便應聽從你的話!」  鮑宣說:「你能夠這麽做,不愧是我理想的好妻子!」  桓少君把所有華麗的服飾全部退回娘家,改穿上短布衣,與鮑宣一齊駕著鹿車回到鄉里。拜完婆婆,婚禮結束後,她便提著瓮出去汲水。她將一般婦道人家的事情做得很好,鄉里的人各個稱讚不已。  (評)我曾經見到驕傲淫佚的富家女,動則嘲笑丈夫家境貧窮。雖然她已嫁了窮丈夫,但仍然過著華麗奢侈的生活,處處想與人爭勝。對於孝敬公婆、和睦妯娌的事,完全不聞不問。她沒有想到:假如陪嫁來的財物全部花光以後,應該怎麽辦呢?  娶到富家女的先生剛開始雖然好像沾光不少,可是一舉一動受人限制,不敢吭聲,好像寄人籬下,不能推辭。  像桓少君那麽謙虛柔順,鮑宣那種志節,實在不多見啊!(《德育古監》第二十九頁)。           人貴在心,守信有福    明朝時候,錢灼的妻子是林應麒的女兒。她在沒有嫁去的時候,丈夫就生了一種身體彎曲,不得伸直的怪毛病,所以錢灼的父親,寫信給林應麒,請他把女兒許配給別人。林應麒有點不忍。  過了十年以後,錢灼的毛病,仍舊和以前一樣,一點也沒有好。錢灼的父親又寫信給林應麒,重提過去十年前的說法,再請林應麒把女兒許配給別人。  林應麒把這封信給女兒看。女兒說:「這是我的命運如此!」  旁邊另外有個人插嘴道:「你還沒有嫁過去,就是另嫁到別家,也沒什麽不可以!」  林應麒的女兒說:「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心,我心裡已經許給他了!」  林應麟聽了這一句話,非常贊成她的志願,便辦了嫁妝和錢灼結婚。結婚不久,錢灼的毛病也就痊癒了。(《古八德全書》第二百九十三頁)            錯失良緣,終身遺憾    明朝時,南昌有三戶人家,職業各不相同。李某人經營木材,段某人為人針灸,劉某人為人算命。  明世宗嘉靖年間(西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發生饑荒。他們這三戶人家都搬到湖省的金沙洲,比鄰而住,情感非常好。  李某人有位侄子,叫做李喬。他跟叔叔生活在一起,很會寫文章。  劉某人看了李喬,知道他將來會輝煌騰達。於是便權做媒人,禮聘段家的女兒為妻。  明穆宋隆慶四年(西元一五七○年),李喬即將應試,想迎娶未婚妻返回家鄉。段太太卻忽然變卦,她說:「李喬去赴考,並不一定中榜,不一定大富大貴,我為什麽要讓心愛的女兒嫁那麽遠呢?」  於是,段家便以另一位女子代嫁,而李喬與姓劉的媒人都不知道這件事。  李喬回到家鄉後,連續考了幾次試,都金榜題名,而且當上成都的太守。  有一天,李喬路過湖省時,還饋贈非常豐富的禮物給段家。  段家女嫁給蕭家後,每天做一些粗賤的工作,而且家境越來越貧窮。她私下羨慕那位假冒自己的女子過著顯貴的生活,竟然憂鬱悲憤而死。(《德育古監》第三○頁)
推薦閱讀:

八字因果看命運,今世修行因果改運勢 | 風水
從放風箏看《紅樓夢》中人物的悲劇命運何在?
命運在影響你是否可以成為老闆
算算你一生的命運到底有多「重」?
算命8點靈:棄婦的命運探討

TAG: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