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不足」,照見你的生命缺憾,看出生機,否極泰來!

「不足」總讓人感到一種遺憾,而往往看不到它的積極意義。《禮記: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這是說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睹己之所短。那麼不足無疑是一種上進的動力。《學記》又說:「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則「不足」又是反思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周易》中有一種「否極泰來」的變化思想,「否」有不足的含義,「泰」是通達,意思是說,「不足」到了極限就是通達,所以唐朝詩人韋莊有詩云:「否去泰來終可待」,則不足又給以人希望。清朝藏書家鮑廷博便以「知不足」名其齋,以示其虛心求學,好學不倦的志向。《尚書:大誥》中說「謙受益,滿招損」。「謙」就是保持「不足」,「滿」就指過分,一益一損,也正說明「不足」為「甚好」。我們經常會感覺活的很累,因為要思考太多的事情,有太多令人不滿的事情會讓你發怒,太多的誤會去澄清,太多細節想去查證......日復一日,蠅營狗苟,許多煩憂掛在心頭。清代名臣陳宏謀在《養正遺規》中告訴我們,這都是由於「八不足」造成的。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理不足則多辯,情不足則多儀。——清代·陳宏謀《養正遺規》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努力改正,努力填平,以至發展為自己的優勢,否極泰來,邁向人生更高成就。一、才不足則多謀我們遇事經常費煞思量,難以決斷。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我們才學不足的表現。才學積累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借力前人的經驗,在前人智慧中迅速找到解決方法,當斷即斷,不受其亂。現代社會雖然發達,可是人們的忙碌程度並沒有降低。許多人覺得自己腦力不夠,不足以應付面對的問題。一旦有時間閑適下來,則由於懶惰的原因,要麼只顧著吃喝玩樂,要麼只顧著睡大覺。完全不懂得增長自己的學識,遇事就忙亂慌張。《菜根譚》中有言:「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只有在空閑時多讀書,努力精進,方可補充腦力,遇事沉著應對。二、識不足則多慮弘一法師曾對這句話如此解釋道:「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見識,是在自身才學和經驗上發展起來的品質,代表人的眼界,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多慮,指的是對未來的擔憂,不知道前路如何。如果見識足夠,就會知道未來不過是現在的延續,專心過好當下生活,一切疑慮都可以消除。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多思多慮、惶恐不安的生活並不是外界給我們的,而是自己見識淺薄、見解偏頗造成的。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充實自己,開闊眼界。最好的方法,如前人所說,讀經長學問,讀史長見識,多讀史書,借鑒祖先五千年的智慧經驗,遇到事情自然心開意解,知道如何應對處理,不用擔心憂慮。三、威不足則多怒很多時候人們發怒,是因為感覺到別人不尊重他。他需要採取極端的手段,引起別人的注意。這就是威信不足的表現。可是這樣的發怒,更加暴露出自己德行的欠缺。厚德載物,威望都是從德行而來,道德的力量可以攝服一切大眾。而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表現出的,必定是謙虛恭敬和平易近人,哪裡會用憤怒去招眾人的怨恨呢?現實中,越是沒資格、沒實力發脾氣的人,脾氣越是大得驚人。杜月笙說過:「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說的就是此類人。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受到了挫折,就容易產生憤怒,憤怒又導致人充滿了攻擊性。沒有實力的人,當然更容易在現實中受挫。所有沒有實力卻又無甚大智慧的凡夫俗子,他們過著滿是傷痕的人生,只能坐看自己怒意熾盛。他們再沒有別的本事讓人敬重,這樣的怒火更像是在痛恨自己的無能。可沒人在意他們的脾氣,反而讓他們徒然收穫了羞辱和嘲笑。然後怒火反噬內心,那便是自怨自艾、自傷自憐。當他們真正擁抱了實力,那時,卻已無發怒的必要了。當一個人受到的尊敬發自他人的真心,他修鍊出包容的涵養來,還奇怪嗎?四、信不足則多言《易經》有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有思想修養的人,語言簡潔,不亂髮議論;而性情浮躁的人,滔滔不絕,卻言之無物。吉利之君子,要樹立威望,慎言才吉利,吉人才慎言。晚清名臣曾國藩,在給他弟弟的書信中也指出,普通人有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某種程度上說,年輕的曾國藩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但他都能在事後認真反省、改正,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國藩說的「凶德致敗者」是他從人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訓誡。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夸夸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里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五、勇不足則多勞兢兢業業、勞心勞力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有幹勁,但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勇氣。沒有勇氣的人,做事畏縮,拖泥帶水,只能被事情所勞,註定平庸一生。何謂真正的勇氣?憑藉內心持守的一份真氣,一鼓作氣而成事,畢其功於一役,事半而功倍。歲月無痕,人生苦短。與其廣種薄收式地平庸生活,不如集中精力、鼓起勇氣,做好一件事而成就偉大。優秀與平凡者的差異,就在於優秀者往往能夠一鼓作氣,以優勢精力做好一件事,而平凡者以平均精力做許多的事,結果什麼事都做不好。古人言「惟精惟一」,就是要告誡我們要把心思鎮定下來,專精於一事。這當然是很難做的。然而越優秀的人,偏偏越會鼓起勇氣,征服難做的事。專心做好一件事,麵包就會來,榮譽也會來,該給你的禮物命運一樣都不會忘記。專心做好一件事如規劃自己的一生,即使失敗,也應無憾。六、明不足則多察做事的時候,往往有很多細節,看的我們眼花繚亂。而這就是「明不足」的表現。「明」指的是明察秋毫、洞若觀火的智慧。古人說: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個人的教養與尊貴,全體現在細節處:1:把你說的「不對」統統改成「對」。不要輕易否定他人,肯定對方的觀點,再給出不同的見解。2:你可以偶爾和朋友開個玩笑,但絕不可拿他喜歡的東西開玩笑。3:初次見面,一定要努力記住別人的名字。很多人說自己記不住別人的名字,其實你不是記不住,而是不在意。4:你再憤怒,也不能說真正傷害對方自尊的話。越熟悉的人,反而越了解對方的死穴,但不要因為熟悉而傷害別人。5:看破,但不點破,給別人留一點餘地。發現對方說錯話或者說謊,不要當面拆穿。即便是那個最終上了斷頭台的路易十六王后,不經意間踩到了劊子手的腳,也會下意識地說一聲「對不起」,如此難得的尊貴,雖說將生命輸給了歷史,卻將尊貴留給了千秋後世。七、理不足則多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掌握大道之理的人,不需多做辯駁,時間會證明他們的正確。他們只需默默耕耘,等待收穫成果的一天,驚艷眾人。而本身無理之人,沒有底線原則,多巧言令色,其實只不過是遮掩自己空虛的實質。盲目地張揚自己的本事,亮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正如技窮的黔驢,讓真正具有本事的老虎一口吃掉。這些人往往私心雜念太重,名利思想太濃,如果事業不成,就可能會身敗名裂。而有的人卻選擇韜光養晦,不讓自己的鋒芒太露,自己的學識與能力不到,更不會輕易追求自己器量之上的名利,而是默默養深積厚,讓每一次的成功都水到渠成。八、情不足則多儀「儀」就是禮儀,禮儀是用來規範人際關係的,越是陌生的人越需要以禮儀對待。感情深厚的兩人,大可以坦誠相見。王維在《積雨輞川庄作》中寫道:「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用真心待人者,才可以享受與人爭席的快樂。孔子云:禮者,敬人也。所謂禮節,並非阿諛奉承的繁文縟節,不過是內心保持著對人的基本尊重與敬意。論語有云:人無禮,無以立。說的是: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論語又云:敬人者,人恆敬之。說的是:尊重別人的人,也能一直得到別人的尊重。不懂禮貌的人,究竟吃虧在哪裡?他們要麼對禮儀不屑不顧,視之為惺惺作態的繁文縟節,要麼曲意逢迎、用力過猛,看成快速上升的手段與捷徑。記住,禮儀是一個人對世界的基本的敬意與敬畏。《道德經》有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自然之道,在於追求平等發展,均衡持重。人應該效法自然,因為按照「木桶理論」,限制人發展的關鍵,往往就是他的短板,即他的不足之處。對於個人發展而言,揚長避短也許不是壞事。但人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努力改正;知道自己哪裡不足了,努力填平,乃至發展為自己的優勢,邁向人生更大的成就。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關於生命的名言: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
生命就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
你的遺書是怎麼寫的?
大家是怎麼面對寵物死亡的?

TAG:生命 | 人生 | 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