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右繞佛像三匝是何含義呢?

右繞佛像三匝是何含義呢?

佛法不可思議的意義深遠,這繞佛三匝可以舒展開無數含義:賢者五戒經》中說: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1)佛;(2)法;(3)僧。亦念滅三毒: (1)貪;(2)嗔;(3)痴。 右繞之時,或僅繞行一周,或三匝(稱右繞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隨禮敬者之意。較常採用者為右繞三匝,據賢者五戒經載,旋塔三匝乃表示禮敬三尊,以期滅除三毒之意。釋氏要覽卷中亦謂,三匝表示三業,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關右繞之功德,據提謂波利經所載,右旋繞佛可得下列五福:(一)於後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聲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於王家,其位尊貴。(五)終究能證涅槃。[大智度論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記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萬善同歸集卷二]————————————————————————————【現是雲已,右繞世尊,經無量百千匝。】獻上供養之後,向佛致敬。這個致敬是繞佛,繞佛一定是右繞,順著右手,現在我們一般人講順著時鐘的方向,右繞!這個代表隨順如來教誨,隨順法性,而不能夠左繞,左繞是違背法性。這些都是表法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初學,也提醒自己,自己沒有成佛,縱然證到等覺菩薩位,都要隨順佛陀教誨,隨順佛陀的教誨就是隨順法性。『經無量百千匝』,我們平常在一般大乘經上看到,佛的弟子見佛都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是在我們人間;這些菩薩繞佛是「無量百千匝」,不只三匝。 ——————————————————————————————————右繞三匝:  為恭敬所尊而右繞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誠也。(參見:右繞)  ---《佛學大辭典》  右繞愛也。旋繞不舍。故用表愛。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慧遠  三匝者即標如來修三德也。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釋璟興佛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覺圓滿方可三德具足。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以三德為本,三德以三身為依。佛以具三德、證三身、圓三覺,故有種種殊勝的身心特徵。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十種力量、十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這些德性和特質,無不顯示佛陀人格的莊嚴崇高。     右繞:敬禮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繞於右也。無量壽經上曰:「稽首佛足,右繞三匝。」象器箋十曰:「四分律云:客比丘於塔邊,左行過,護塔神嗔。佛言:不應左行過,應右繞塔而過。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云:右繞者順佛法故,所以右繞。」*********為什麼要順時針繞佛?佛門規矩 在家佛子,凡見一切佛像,無論泥塑、木雕紙畫,皆應整衣禮拜,至少亦須問訊合掌。幾入佛殿、經堂或塔內,不得著襯衣、拖鞋,除佛經像及供佛物品外,不得攜帶其它器物,或以笠杖等倚殿壁。拜佛時,不得占拜中央的蒲團,因為這是住持禮佛之位,拜後可抬頭瞻仰,不得在殿堂內擅自鳴磬、敲木魚。幾在殿堂及塔內經行,必須右繞,不得左旋(左右以殿為主,即順時針行走),繞佛時要如此,如時間不允許則只繞三匝或七匝即可。繞時須平視直行念佛,於殿堂內不得談世俗言語,即談佛法,亦勿大聲。若咳嗽,須以帕掩口,不得在殿內涕唾,

旋繞緣第五如菩薩本行經雲。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入舍衛城。而行乞食。時彼城中有一婆羅門。從外而來。見佛出城光相巍巍。時婆羅門。歡喜踴躍。繞佛一匝作禮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婆羅門見佛歡喜。以清凈心繞佛一匝。以此功德從是以後。二十五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快樂無極。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持儭那隻梨。以是因緣。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處得福無量也。又提謂經雲。長者提謂白佛言。散花燒香然燈禮拜。是為供養。旋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福德。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得聲音好。三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何因緣得端正好色。由見佛像歡喜故。何緣得聲音好。由旋塔說經故。何緣得生天下。由當旋塔時意不犯戒故。何緣得生王侯家。由頭面禮佛足故。何緣得泥洹道。由有餘福故。佛言。旋塔有三法。一足舉時當念足舉。二足下時當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顧視唾寺中地。右繞者。經律之中制令右繞。若左繞行為神所呵。乃至左繞麥[卄/積]。為俗所責其徒眾矣。今時行事者。順於天時面西北轉。右肩袒膊向佛而恭也。或繞百匝十匝七匝。各有所表。且論常行三匝者。表供養三尊。止三毒。凈三業。滅三惡道。得值三寶故。華嚴經偈雲。如欲旋塔  當願眾生  施行福祐究暢道意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得一向意  不絕四喜又賢者五戒經雲。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亦念滅三毒。一貪二嗔三痴。又三千威儀雲。繞塔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蟲。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唾塔前地上。五不得中住與人語。又大集經雲。佛告梵天王等。我諸聲聞現在未來。三業相應。及與三種菩提相應。有學無學具足持戒。多聞善行度諸眾生。於三有海及諸施主。為我聲聞而造塔寺。亦復供給一切所須。及彼眷屬。付囑汝等。勿令惡王非法惱亂。爾時梵釋天王龍王夜叉等。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來塔寺。及阿蘭若處。及未來世若在家出家人。為於世尊聲聞弟子。造塔寺處。我等悉共守護。令離一切諸難怖畏。亦如有給施飲食衣服卧具湯藥一切所須。如是施主。我等亦當護持養育。故七佛經雲。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嘆妙。五名嘆美。六名摩妙。七名香音。八名師子。九名妙嘆。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寺既有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惰怠。恐招現報也。---摘諸經要集卷第三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繞塔三匝:繞塔也有一個數目,要右繞三匝。三匝也可以說是我們出三界,也可以說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又可以說是你若繞塔三匝,就遠離三惡道了,因為你發菩提心求無上道,就不會墮落三惡道。所以這沒有一定的講法,你覺得哪三種相應,都可以講。當願眾生,勤求佛道:繞塔是不懶惰,才繞塔,所以就要精進勤求佛道。心無懈歇:不要生一種懶惰心、懈怠心、向後退轉的心。我們求佛法,時時刻刻都要向前精進,不要向後退轉,所以要心無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畫,也就是半途而廢,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來了。我們發菩提心要勇猛精進,不要停止,不要休息,這就是心無懈歇。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1100華嚴經凈行品講解(推薦)---宣化上人 繞佛三匝又表如來三德:【三德】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黨無偏,三界六道眾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凈無為,解脫自在。 【三德】 (一)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種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脫三者。依南本涅槃經卷二載,三德猶如伊字三點(悉曇伊字為凕)或摩醯首羅(大自在天)之三目(覿)。又據大乘義章卷十八載:(一)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來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二)解脫即脫離煩惱束縛之謂。(三)般若則指悟之智慧。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而在因位時,稱為三佛性;在果位時,稱為三德。又於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上,將『摩訶般涅槃那』譯為『大滅度』,此系以『大』為『法身』,以『滅』為『解脫』,以『度』為『般若』。此外,由於因、果之相對,故三德亦有順逆兩種之別,所謂順三德,即:正因佛性之果成就法身之德,了因佛性之果成就般若之德,緣因佛性之果成就解脫之德。反之,若由轉『苦』成就法身德,由轉『惑』成就般若德,由轉『業』完成解脫德,則稱為逆三德。 依天台宗,三德之說曾出現在法華經以前之諸經,但法華圓教之三德系非縱非橫、非三非一,可說大異於前說。同時此三德亦可配於三菩提、三佛性、三寶、三道、三識、三般若、三大乘、三身、三涅槃等。此外,據攝大乘論舉出,轉五蘊可成三德,即:轉色蘊可成法身德,轉受、想、行三蘊可成解脫德,轉識蘊可成般若德。[摩訶止觀卷三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法華玄義卷五下] (二)指佛果位所具足之三種德相,即:智德、斷德、恩德。據佛性論卷二所舉:(一)智德,指其所具之德,乃是從佛之立場觀察一切諸法之智慧。(二)斷德,指滅盡一切煩惱惑業之德。(三)恩德,由於救度眾生之願力,而予眾生以恩惠之德。以上三德配於法、報、應三身,同時智、斷二德具有自利、自行、自覺之內涵,而恩德則具有利他、化他、覺他之內涵。華嚴經疏卷十二(大三五·五八九下):『佛種不斷,有何相耶?謂成三德。救護眾生,成就恩德;永斷煩惱,成於斷德;了知諸行,成於智德。』[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彌勒上生經疏卷下] (三)指一切事物所具之三種性質。即:(一)薩埵(梵sattva ),表示勇健之德。(二)剌闍(梵rajas ),表示塵坌之德。(三)答摩(梵tamas ),表示闇鈍之德。此系印度數論學派所提倡,見金七十論卷上。此三德依序譯作喜、憂、闇,或勇、塵、闇,或貪、嗔、痴,或樂、苦、舍,或黃、赤、黑,或染、粗、黑等。即二十五諦之第一諦(自性冥諦)所具之德。此德能生各種善惡美醜之物。此外,除神我諦以外,其餘二十三諦皆兼具此三德。[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四)又作三種圓德、三圓德。指如來所具之三種圓滿德相,即:(一)因圓德,謂如來之因行圓滿具足。因行有四修:(1)無餘修,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具修無遺。(2)長時修,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3)無間修,精勤勇猛,無剎那廢修。(4)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而不慢。(二)果圓德,謂如來之果德圓滿具足。有四德:(1)智圓德,具有無師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無功用智四種。(2)斷圓德,具有一切煩惱斷、一切定障斷、畢竟斷、並習斷四種。(3)威勢圓德,即於外境化變住持之自在威勢;於壽量若延若促之自在威勢;於空、障、極遠、速行、小大相入等自在威勢;令世間種種本性法爾轉勝之希奇威勢。或於難化而必能化;於答難必決疑;立教必出離;於惡黨必能伏之四種威勢。(4)色身圓德,具眾相、具隨好、具大力、及內身骨堅固,超越金剛,外煥神光,踰百千之日。(三)恩圓德,謂如來慈悲哀愍之德圓滿具足,永遠解脫三惡趣與生死之苦,亦令眾生安住於人天之善趣與三乘。[俱舍論卷二十七、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七]【三德】 [出金光明經玄義] 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凈是為德。(常即不遷不變。樂即安隱寂滅。我即自在無礙。凈即離垢無染。佛以此四者為德也。)一法身德法即軌法。謂諸佛由軌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體性恆一。具足常樂我凈。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佛究竟始覺之智。而能覺了諸法。不生不嚴滅。清凈無相。平等無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般若德。三解脫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脫。謂佛永離一切業累之縛。得大自在。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解脫德。 三德】 [出華嚴經疏] 一恩德謂如來乘大願力。救護眾生。猶如赤子。是為恩德。二斷德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凈盡無餘。是為斷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是為智德。

推薦閱讀:

【心得】▕ 造佛像非常利於戒邪淫
佛教雕塑藝術的瑰寶:雙林寺彩塑賞析
李炳南居士:念佛時可觀想佛像嗎?()

TAG:含義 | 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