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陸軍步槍、機槍、戰車

單兵武器三十年式步槍

明治建軍之後,除了繼承江戶時代以來的單髮式槍和外國製造傳入的連髮式槍裝備到日本陸軍之外,明治二十年被稱作日本步槍之父的村田經芳發明了槓桿式(螺絲製動)連發槍,明治二十二年一月村田式連發槍被採用標誌著日本步槍國產化的開始。村田式連發槍在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中被使用,但是因為彈藥裝填繁瑣而在戰鬥中不利而被陸軍的有坂成章炮兵大佐(以炮兵身份之後成為陸軍中將的第一人)以領頭人的身份組織成員對其改進型進行討論。根據討論,新型步槍的口徑被定為6.5mm,在槍中央設置彈倉,因為經過這樣的改良後能從上面向彈倉里同時裝填5發子彈,裝填速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種步槍在明治三十年以三十年式步槍的名字被採用,翌年開始投入量產。日俄戰爭開展的時候一線部隊已經全部換裝三十年式步槍,但是因為兵員消耗巨大,增設的師團數量太多以至於步槍的生產趕不上師團的新增,後備師團等部隊(沒有開拔到前線的部隊或者是在本土的訓練中新編成的部隊)依舊裝備的是老式的村田式步槍。另外,同步槍同時而制式採用的三十年式槍刺也作為代表日本陸軍的槍刺,一直使用到了停戰。詳細數據說明(三十年式步槍)全長 127.5cm(上槍刺時 166.5cm)槍管長  79.0cm載彈量 5發重量 3,850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三十年式實包  彈頭重量約11g作動方式 手動槓桿(螺絲製動)式初速 700m/sec最大射程 2,000m派生型等三十年式步槍:常規的步槍。明治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製造。三十年式騎槍:騎槍全長有所減短。無法安裝槍刺。三五年式海軍槍

在陸軍採用的三十年式步槍的基礎之上而經過改造整理交付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步槍。在此之前海軍一直採用的是外國的亨利式步槍,而陸軍已經完全實現了國產步槍的制式化,海軍依然依靠陸軍技術審查部的面向海軍的改良品種。這一改良由炮兵大尉南部麒次郎(後來成為東京工廠製造所所長,開發了南部式自動手槍等品種)完成。基本上和原來的三十年式步槍沒有變化,但是將表尺板(准心部分用來調整射擊距離的部分)由原來的滑蓋式改成了扇輪式,同時追加了游底覆(為了保護槍機而設立的覆蓋)。但是由於游底覆和槓桿工作的聯動並不完善,實際射擊的時候在槓桿操作的前後有必要移動游底覆。詳細數據說明(三五年式海軍步槍)全長 127.5cm(上槍刺時 166.5cm)槍管長  79.0cm裝彈數 5發重量 3,850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30年式實包  彈頭重量約11g作動方式 手動槓桿(螺絲製動)式初速 700m/sec最大射程 2,000m派生型等三五年式海軍步槍:面向海軍陸戰隊而進行改造整理的三十年式步槍。裝備數量少。三八式步槍

在日俄戰爭中投入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槍,其6.5mm的口徑和其他國家的口徑相比因為口徑較小而在殺生能力上受到了很低的評價。於是根據陸軍技術審查部進一步審查的結果,決定將口徑擴大至7.7mm,但是根據此後的近距離作戰中因為口徑的差異而造成殺傷能力的下降這一結果,新型步槍的開發還是採用6.5mm的口徑。新型步槍與之前的三十年式步槍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但是為了防塵而將槍蓋標準化,並且採用了提高彈藥初速的新式彈藥。因為在明治三十八年完成而被稱作三八式步槍(於明治三十九年採用)的新型步槍,作為之後日本軍的代表步槍一直使用到了太平洋戰爭結束(國產體系於昭和十六年終止)。與其他各國的步槍相比由於零件數量非常少而保養性能很高,在槍管內鍍鉻使得抗腐蝕性也很高,高初速與低後坐力相互結合的彈藥使得命中精度也非常高。但是,工業化建立之後的日本製造線的規格難以統一,同樣的零件也沒法在各型號步槍間互換使用,即使是制槍工兵不逐一親手進行調整也存在著可能無法使用的缺點(這個缺點不僅僅是針對當時的步槍,而是針對各種並且所言,因為步槍裝備數量大,所以好像使用者也對通過各種渠道而獲取的步槍意見最大)。詳細數據說明(三八式步槍)全長 127.6cm(上槍刺時 160.7cm)槍管長 79.7cm裝彈數 5發重量 4,100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三八式步槍實包  彈頭重量約9g作動方式 手動槓桿(螺絲製動)式初速 762m/sec最大射程 2,400m派生型等三八式步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主力步槍。也有帶腳架的模型。三八式騎槍:騎槍全長有所減短。可以安裝槍刺。九七式狙擊槍:安裝了瞄準鏡(光學式)的命中精度良好的步槍。四四式騎槍

日本陸軍為了讓騎兵在馬上使用的時候抽取方便而將步槍減短長度作為騎槍使用,但是依照日俄戰爭時候的經驗「作為騎兵也有很多時候要進行徒步近身戰,有必要考慮到白刃戰的情況」這一判斷,將三八式步槍減短長度以後,在三八式騎槍上也安裝了標準的槍刺配置。但是在馬上的時候要安裝槍刺則要從馬鞍部的刀鞘里抽出槍刺,在作戰的時候將還要花功夫上槍刺非常不便,因此從最初便開始了在槍上配備槍刺的新型步槍的開發。(四四式騎槍)裝備的槍刺並不是通常的刀型而是類似於細錐。在槍的前端圍繞槍管和槍托的連接點向後方摺疊。槍刺的橫截面是三角形,這樣在突刺的時候威力得到提高,也保證了槍刺的強度。明治四十三年完成,同年末作為四四式騎槍被採用,但是因為初期的生產規格在槍刺的銜接部分強度不足,而且在槍刺使用狀態向收起狀態轉化時命中精度會極大的下降,昭和二年開始了改進研究,昭和九年改進型開始投入生產(因為昭和十一年對此再度進行了改進,所以當時的騎槍一共存在三個生產類型)。因為僅僅被限定配備在騎兵中所以(與步槍相比)生產數量較少。詳細數據說明(四四式騎槍)全長 95.5cm(上槍刺時 130.9cm)槍管長 41.9cm裝彈數 5発重量 3,965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三八式步槍實包  彈頭重量約9g作動方式 手動槓桿(螺絲製動)式初速 708m/sec最大射程 2,000m派生型等四四式騎槍: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主力騎槍。槍擊採用三八式步槍的標準。九九式步槍

明治維新以後日軍一直使用6.5mm口徑的三八式步槍,但是因為口徑小而威力不足,因而不知從何時起開發一種和列強各國使用同樣的7-8mm口徑子彈強力步槍的計劃被提上了議案。大正八年試製了將口徑改造為7.7mm的三八式步槍,昭和四年在此基礎之上試製了比此更大的甲號7.7mm口徑步槍。但是由於沒能解決命中精度、後坐力、構造等問題,沒有付之制式化生產。昭和十三年再次開始了7.7mm口徑步槍的開發。這次為了威力強化,考慮了與重機槍使用的彈藥的互換性(實際上九二式重機槍使用的九二式普通實包後坐力太強以至於無法換用到步槍上,不過是因為彈藥的形狀相符合而使得步槍向機關槍可以單方面實現互換)。新型7.7mm口徑步槍經過三次試驗,在昭和十四年五月完成了最終的試作型,經過一個月的實用審查後,於同年六月以九九式步槍的名字臨時規定採用。其命中精度與三八式步槍相當,對後坐力的減小也很良好,雖然暫時沒有批量生產,但是同三八式步槍不同規格的全部零件經過規格化以後能夠與三八式步槍進行零件互換也使之得到了好評(不過也有認為大量生產該槍將造成太多花費的意見)。作為標準裝備是否安裝腳架的意見有贊同有否定,贊同方認為安裝腳架有助於提高命中精度,而另一方面認為安裝腳架只會增加多餘的重量的意見比較多(因為腳架摺疊起來的時候正好在手握住步槍的地方,並因此而容易造成鏽蝕,如果生鏽就會變得非常的難以使用,這是很多老兵的經驗之談)。該槍採用以後迅速投入量產,內地的師團開始從三八式步槍進行換裝,但是因為同一師團內使用不同種類的步槍不利且不經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數量不統一不能進行轉換,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種換裝也沒有停止。因此形成了前線依然在使用舊式的三八式,後方和內地使用了新型的九九式步槍這種狀況,也有一直到停戰都還依然持續使用著三八式步槍的師團。詳細數據說明(九九式步槍)全長 125.8cm(上槍刺時 164.2cm)槍管長 65.7cm裝彈數 5發重量 4,100g使用彈 7.7毫米口徑 九九式普通實包  彈頭重量約11.8g作動方式 手動槓桿(螺絲製動)式初速 740m/sec最大射程 3,400m派生型等九九式步槍:7.7毫米口徑的步槍。並未裝備所有部隊。九九式短步槍:騎槍全長有所減短。騎兵以外也有使用。九九式狙擊槍:安裝了瞄準鏡(光學式)的命中精度良好的步槍。九九式短狙擊槍:安裝了瞄準鏡(光學式)的命中精度良好的短步槍。九九式步槍(挺身隊專用):經過改造可以從中間拆成兩部分,是傘兵部隊用的步槍。十一年式輕機槍

從十九世紀末左右各國開始採用連發子彈形成彈幕將敵人擊倒的機關槍。日本對於進口的英國制馬克沁機槍和法國制霍奇客斯(音譯)等制式機關槍進行了研究。但是這種機關槍存在著規格大、重量重以至於需要一定的人數來使用,機動性缺乏的缺點。但是因為在日俄戰爭的時候繳獲了俄軍試驗使用的勒奇薩(音譯)輕機槍,這種只需要少量人數就能使用並且與步兵的移動可以合調的改變了對於自動火器的重要性的認識,日本也開始了對於輕機槍的開發研究。明治末年開始試作被稱為三八式機關槍(重機槍)的縮小版的輕機槍,但是也只是預備研究的東西。進入大正年間對於輕機槍的研究繼續進行,大正十年對試製的乙號輕機槍經過了若干的改良以後,大正十一年以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名稱被採用。這種初期國產的制式輕機槍雖然存在著若干的問題,但是因為專利的問題和各國的配置狀況等問題而迅速被採用了。依靠像重機槍一樣的彈帶進行裝彈還是依靠像外國製造的輕機槍一樣的彈倉進行裝彈,以及補給用的預備彈倉的準備等一系列問題,由於時間關係,十一式輕機槍保存了和常規步槍使用的曲別針(子彈卡)一樣的子彈裝填架,採用從上面按入子彈的裝填方式、這與彈倉和彈帶相比不需要準備,但是依然存在著因為裝填架的裝彈方式構造尚有問題,以及將子彈卡按入需要依靠人力而難以裝填等缺點。而且也因為的保險裝置的問題使得炸膛等事故較多。由於很多地方存在問題,因而被之後的九六式輕機槍和九九式輕機槍替代裝備部隊而退出一線,但是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由於支援火力的不足而再度被使用。詳細數據說明(十一年式輕機關槍)全長 110.0cm槍管長 44.3cm裝彈數 30發(6個の子彈卡)重量 10,300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三八式步槍實包  彈頭重量約9g作動方式 手動活塞氣壓動力初速 736m/sec最大射程 3,700m派生型等十一年式輕機槍:初期國產制式輕機槍。設計速度500發/分。九六式輕機槍

在滿洲事變(9?18事變)中投入使用的十一年式輕機槍,由於難以防塵、防寒以及在結構上的不合理之處太多,被稱為非常難用的輕機槍,為此後繼的輕機槍開發在昭和七年開始了。十一年式輕機槍問題最多的地方在於其未採用最新的裝彈設置,即參考當時最優秀的也是評價很高的捷克制ZB26輕機槍的箱型彈倉供彈方式經過多次反覆的試驗以後,最終試驗型在昭和十二年完成,經過大約一年的事務處理以後於昭和十三年以九六式輕機槍的名稱被制式採用。參考優秀的捷克制輕機槍而製作的九六式輕機槍同樣也是一款優秀的輕機槍,通過槍管內部鍍鉻而延長了槍管命數(即槍管的壽命。通常用子彈發射數量來表示),同時也加入了日本獨自的設計——作為其他各國其他各國輕機槍沒有的特徵,該槍有槍刺的安裝裝置。這是作為「步兵戰鬥的精髓是突擊」這種代表日本陸軍的精神的表現,但是比步槍重幾倍的輕機槍安裝了槍刺在突擊的時候,不僅使得機槍手非常費勁,而且似乎也沒有什麼作用。同時也因為槍管部分雖然有安裝散熱器但是並未能起到保護作用,因而在射擊之後因為槍管發熱而不能直接用手握持。為此十一年式輕機槍設計了用石棉和牛皮革製作的被稱為握皮的握持用具,安裝在九六式輕機槍的被稱為捉把(即槍托)的握把部分和扳機的上部的地方。(突擊的時候左手握住捉把,負皮(即肩掛帶)自然垂下,右手握住槍管,抱在腰上即可。當然在突擊中為了能夠射擊自然是右手握住握把)。談一點閑話,在大陸戰線上和中國軍隊對峙的時候,中國軍隊使用的輕機槍是捷克制斯柯達(音譯)公司生產的(日本陸軍稱之為捷克輕機槍,繳獲以後直接命名為捷式7.9mm輕機槍作為標準制式兵器投入使用),而九六式輕機槍正好又是作為輕機槍鼻祖的ZB26輕機槍的直系子孫,所以在大陸戰線上這種ZB26輕機槍的「子孫同堂相爭」的情況很常見。詳細數據說明(九六式輕機槍)全長 104.8cm槍管長 約55cm裝彈數 30發(箱型彈倉)重量 約9,000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三八式歩兵槍實包  彈頭重量約9g作動方式 手動活塞氣壓動力初速 735m/sec最大射程 3,500m派生型等九六式輕機槍: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輕機槍。射擊速度550發/分。九九式輕機槍

直到此時依然在使用的6.5mm口徑的九六式輕機槍威力小,而且和重機槍沒有子彈互換性,因此在昭和十二年左右陸軍技術本部開始了7.7mm口徑的新型輕機槍的開發研究。這個情況和九九式步槍開發的情況一模一樣。昭和十三年對完成的第一次試驗品的耐久性、命中率等若干難點問題進行了判定,但是因為使用的是重機槍使用的強力的九二式普通實包彈藥,故第二次試作使用的和九二式普通實包彈藥形狀大致一致,不過是減少了其中裝藥量的新型子彈(這種子彈和九九式步槍可以通用)。第二次試作品在昭和十三年末完成,因為使用新型彈藥的耐久試驗顯示出其耐久性和命中率都很良好,這種試作品的新規設計的簡易化腳架和槍管交換裝置採用的是昭和十四年的仿製式。和從前的九六式輕機槍相比形狀基本沒有變化,僅僅是在槍口安裝了消焰器和在槍托上裝備了後腳架才能對其進行區別。因為形狀相似而使得瞄準鏡可以互換,也就是說九九式輕機槍也可以裝備九六式的瞄準鏡。不過槍刺安裝裝置依然存在。再者因為結構的強化和後腳架的安裝等追加零件也是的重量比九六式重得多。將子彈裝入彈倉時使用的裝彈器(為了向彈倉里裝彈而保留了曲別針的一個工具)安裝了塗油裝置。這種裝置有效地減少了裝彈的不順,使得一度被廢止的九六式再度復活。隨之而來和九六式輕機槍的交換開始進行,但是和各師團裝備的步槍的交換同時進行使得這種輕機槍並沒有完全裝備到各部隊,直到停戰依然有很多部隊在使用6.5mm口徑的九六式輕機槍和十一年式輕機槍。※關於消焰器的效果,在書籍上多數能夠看到的是「讓敵人難以看見槍口的火焰」這樣的記載,而實際上基本不存在能夠完全消除槍口火焰的功能,本來在設計的時候多數只是為了在射擊的時候從射手一方不因為槍口火焰而看不到前面的東西。網站製作者(亦即作者)對消焰器的認識也僅限於這個程度。詳細數據說明(九九式輕機槍)全長 118.5cm槍管長 55cm裝彈數 30發(箱型彈倉)重量 約11,000g使用彈 7.7毫米口徑 九九式普通實包  彈頭重量約11.8g作動方式 手動活塞氣壓動力初速 715m/sec最大射程 3,500m派生型等九九式輕機槍:九六式輕機槍的口徑擴大版。射擊速度550發/分。三八式重機槍

明治建軍之後如果說到重機槍那麼肯定是以英制手搖式卡特林機關炮為中心,直到明治中期才從海外少量進口了馬式重機槍(美國馬克沁公司製造,水冷式)和保式重機槍(法國霍奇客斯公司製造,水冷式)進行試驗、這些進口的重機槍在日俄戰爭時投入使用,這一時期的重機槍主要是由安裝在車輪上的炮架搭載使用。但是因為俄軍使用的馬克沁重機槍是駝載式(分解以後用馬來運輸)的三角架,日軍對於搭載的簡便性等也是在三角架式的基礎上開始的。(說點閑話,當時的日本軍對於可以自動連射的東西全部稱作為「機關炮」,口徑在11mm以下的全部稱作為「機關槍」,所以三八式重機槍的制式化也與此有關)日俄戰爭期間緊急趕造的保式重機槍用三角架被試著裝備並使用,但因為大多不方便使用而在戰後進行了改良。以炮兵少佐(時任)南部麒次郎為中心對此進行了在彈殼上塗油使得供彈動作有了改善,根據底葯的改良而裝彈也因此得到改善,扳機部位的強化,追加了連射的機能(即使不持續扣動扳機也能自動進行連射的機能)等改良。這種經過改良後的保式重機槍在明治四十年作為三八式重機槍制定為制式裝備。形狀和保式重機槍基本沒有改變,不過是使用的子彈變成了日本獨有的6.5mm口徑子彈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青島攻略中作為初陣投入使用,但在此之後的大型的會戰基本沒有投入使用因而逐漸退出了一線。但是到了昭和年間大陸戰線上已經過時的裝備再度回歸現役,少數再度使用的三八式重機槍在昭和十年安裝了高射瞄準器而作為新型裝備被追加入制式裝備中。詳細數據說明(三八式重機槍)全長 144.8cm槍管長 約70cm裝彈數 30發(彈帶)重量 55,500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三八式普通實包  彈頭重量約9g作動方式 手動活塞氣壓動力初速 450m/sec最大射程 4,000m派生型等三八式重機槍:經過改良的保式重機槍而成為初期國產制式重機槍。射擊速度450發/分。三年式重機槍

三八式重機槍作為對世界上最暢銷的重機槍——霍奇客斯重機槍經過改良以後國產化並制式化裝備了日軍的重機槍,但是其本身的有著槍管過熱和槍管壽命不足的缺陷。於是在明治末年開始了關於槍管的冷卻方法的研究。因為水冷式等的實驗結果顯示在野戰中難以確保冷卻水和重量增加等缺點而被敬而遠之,因此研究的中心開始向提高散熱效果的空冷式轉移。進入大正年間,提高了散熱效果的試製第一號製作完成,經過改良以後槍管的交換也變得容易了。而且抵肩的握把沒有了,採用了兩手直接握住握把的方式使得瞄準變得容易了(游底覆配置在槍管的中心線上使得槍管的震動減少,命中精度也隨之提高)。三角架也是在三八式重機槍的基礎之上對於上下高低的調整必須需要幾個人而改進為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調整,大正三年一三年式重機槍的名稱被制式採用。到了大正六年各聯隊決定設立重機槍組,重機槍的配備數量一下子就增加了,就連海軍陸戰隊也配備了相當數量的重機槍。這種重機槍也是最早純國產設計的重機槍。詳細數據說明(三年式重機槍)全長 120.4cm槍管長 74.2cm裝彈數 30發(彈帶)重量 54,100g使用彈 6.5毫米口徑 改進型三八式普通實包  彈頭重量約9g作動方式 手動活塞氣壓動力初速 755m/sec最大射程 3,700m派生型等三年式重機槍:最初的完全依靠國產設計的重機槍。射擊速度500發/分。改造三年式彈倉重機槍:將彈帶改為箱型彈倉供彈方式的試驗槍。盡在研究試驗階段。高射機槍:裝備了專用的高射腳架。為了提高射擊速度而裝備了增速器。九二式重機槍

日本陸軍從明治時期開始使用6.5mm口徑的子彈,但是世界各國的趨勢是逐漸過渡到7-8mm口徑,因而日本陸軍也因為6.5mm口徑子彈威力小而隨之開始了擴大子彈口徑的研究。當然不只是重機槍,關於輕機槍和步槍的使用彈藥的研究也開始了,日本陸軍最初製造的7.7mm口徑的子彈是飛機裝載的旋轉機槍(八九式旋轉重機槍)。這種旋轉機槍的彈藥也能讓陸上重機槍使用的研究於昭和四年開始。將三年式重機槍經過改造而使得可以使用7.7mm口徑的子彈的改造型與昭和七年年初完成,但是所使用的子彈(其實是因為陸上用的子彈開始了新型規格的開發)並未完成。比起子彈來說槍本身的製作更加容易,為了使重機槍的槍體本身結實且規模大,在口徑擴大的同時對槍體本身的重量增加和耐久度增加的構造改造也在進行著。因為從昭和七年到昭和八年的試作槍使用試製子彈的試驗結果來看效果良好,九二式重機槍的名字作為仿製式(制式採用是在昭和十四年)基本的構造與三年式重機槍基本相同,但是握把變成摺疊式且槍口可以裝備消焰器是二者主要的不同點。而且槍的扳機和三年式重機槍相比由只能由兩手相對的手指扣握的扣動式扳機改成了現在的可以用大拇指推按的推動式扳機。同時也存在著將三年式重機槍按照這個樣子改造成7.7mm口徑的所謂的新式重機槍(在槍本體刻有「改」字字樣)。在太平洋戰爭中作為主力重機槍在各戰線被廣泛的使用,作為命中精度非常高的重機槍使得敵人相當恐懼。詳細數據說明(九二式重機槍)全長 115.5cm槍管長 72.1cm裝彈數 30發(彈帶)重量 55,500g使用彈 7.7毫米口徑 九二式普通實包  彈頭重量約13g作動方式 手動活塞氣壓動力初速 740m/sec最大射程 4,300m派生型等九二式重機槍:太平洋戰爭時的主力重機槍。射擊速度450發/分。[sizr=4]戰車九五式輕坦克

雖然比較晚,但是日本陸軍還是趕上了現代化的潮流,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開始,基於組建機械化兵團的構想,逐漸產生了給各師團配備坦克的想法。但是因為初期的國產制式坦克八九式中坦克的最高時速僅為25km/小時,與汽車的聯合行動存在障礙。於是陸軍處於車體輕量化的考慮,從昭和八年(1933年)開始開發提高機動性和速度的新型坦克,並於第二年完成了這種輕坦克。因為是在1935年(日本天皇紀元2595年)採用的,因而這種坦克被命名為九五式輕坦克,履帶採用的是九四式輕裝甲車的鏈桿吊臂式懸掛裝置,搭載的發動機是和八九式中坦克乙型一樣的120馬力的柴油內燃發動機。因為炮塔小型化而搭載的37mm火炮雖然口徑變小了,但是這正是日本坦克的特徵即「發簪式炮塔」(炮塔的前後分別裝備的是火炮和機槍。從側面看起來炮塔就像發簪一樣被穿起來因而得名),而且車體本身也因為裝備機槍而符合了坦克應有的模樣。在中國戰場這種高速的敵陣突破作戰等作戰方式發揮了極大的威力,在太平洋戰場上因為其小型的特點而被運輸至南方各島,在離島防衛等作戰中投入使用。雖然被稱作日本陸軍最高傑作的坦克,名氣非常高,但是因為從最初完成一後後續車輛的開發相對緩慢,直到停戰這種坦克也一直在第一線作戰實在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詳細數據說明(九五式輕坦克)全長4.30m全高2.28m全寬2.07m重量7.4噸最高速度40km/h行動距離250km發動機三菱水冷直排6氣筒內燃柴油機 120馬力×1基成員數3名總生產數約1,500輛武裝九四式(之後是九八式)37mm坦克炮×1、九七式7.7mm車載重機槍×2最大裝甲厚(上面)6mm~(前面)12mm派生改良型Ha號:生產型。炮塔並未在中心線上而是附在車體左側。北滿型:爬坡性能強化型。預計投入北滿方面使用而命名。僅在試驗研究階段。Keri:三式輕坦克。火炮換裝為九七式57mm坦克炮。僅在試驗研究階段。 九七式中坦克

因為各國陸軍的主力坦克都在急速發展,日本陸軍也開始了作為主力的八九式中坦克的後繼新型坦克的開發。共開發了由大阪工廠開發的【Tini】和三菱重工開發的【Tiha】兩種類型。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基礎設備也沒齊備,因此對成本低、重量輕的【Tini】型印象較好,但是由於對中國的戰爭爆發,對強有力的坦克的需求使得【Tiha】型作為制式坦克而被採用。就車體而言是九五式輕坦克的強化發展型,將車體尺寸擴大,並將兩側的轉動輪增加到6個。但是並未裝備減震器。主炮搭載的是九七式57mm火炮,炮塔後部和車體前部裝備有7.7mm口徑機槍。後來為了搭載無線電裝備而在炮塔周圍追加安裝了環形天線。但是因為協助步兵被認為是任務的主要著眼點,所以短炮身、低初速的搭載炮對坦克的戰鬥不太有效,因而不能對盟軍坦克造成有效傷害,因此在一式中坦克上預定搭載的長炮身一式47mm口徑坦克炮的改良型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開始投入實戰使用(這種改良型被稱為九七式中坦克。與改良型生產量相反的是一式中坦克的量產進展只是皮毛而已)。作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陸軍的主力坦克從中國大陸一直到南方中南半島被廣泛的使用著,但是由於裝甲板質量差和火炮威力不足,在各地戰場上的受到的損失也相當大。詳細數據說明(九七式中坦克)全長5.56m全高2.23m全寬2.33m重量15.0噸最高速度38km/h行動距離210km發動機九七式空冷V型12氣筒柴油內燃機 170馬力×1基成員數4名總生產數不明武裝九七式57mm炮×1、九七式7.7mm車載重機槍×2最大裝甲厚(上面)8mm~(前面)25mm派生改良型Tiha:初期生產型。後期在炮塔周圍裝備了環形天線。Siki:指揮坦克型。車體前部變為了37mm機關炮(後來是57mm)。Seri:工作車。主炮被拆除,用來回收坦克的工作用起重機。Tiyu:掃雷坦克。在車體前方追加了筒狀迴轉式鏈條的改造型。生產量少。新炮塔Tiha:九七式中坦克改造型。裝備了新式一式47mm炮炮塔。Kaso:從新炮塔Tiha改造而來的指揮坦克型。被稱作觀測坦克。主炮被換裝為偽裝炮台。Douzau型:在新炮塔Tiha錢裝備了排土板的推土機型號。生產量少。Honi:自行火炮。只有I~III型。各種坦克的其他設置均參照此型號。譯後感三十年式步槍如果單論拼刺刀的作戰性能,三十年式絕對優於三八式。但是由於換彈上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日俄戰爭以後逐漸被淘汰了。後期本土決戰的準備中尚未被銷毀的三十年式步槍被重新投入現役的「挺身隊」和「保衛隊」當中。當然,這個時候三十年式步槍除了能用槍托砸死人之外,好像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三五年式海軍槍由於譯者對海軍方面了解不多故此不做評價。三八式步槍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有這個名字,它太出名了。我軍直到抗美援朝時期進入朝鮮的部隊都還裝備有一定數量的三八式步槍,足見其在日軍中的裝備量之大。不過三八式步槍的缺點在於口徑較小,雖然具備穿透力但殺傷力不足,前面進去什麼孔,後面出來什麼孔。不過為此在抗戰初期國軍沒少吃虧(日軍為了節約成本,因此特別注重士兵的實戰訓練。抗戰初期的日軍幾個師團的日本兵大多都經歷過半年以上的實彈射擊訓練,有的基層指揮官曾經參加過日俄戰爭。相比之下國軍的訓練水平實在有點搬不上檯面)。四四式騎槍這種摺疊式刺刀的配置方式應該算得上是攜帶型刺刀的先驅了。不誇張的說,現行很多帶有摺疊式刺刀的突擊步槍或多或少都借鑒了四四式騎槍的製造經驗。九九式步槍很慶幸這種步槍沒有大規模裝備中國戰場的日軍,要不然真的很難想像這種改進型的步槍會多殺多少人。美國人切身領會了這種日本風味的「大口徑步槍」,九九式步槍的子彈打進去孔小,出來孔大,造成的擴散性傷口非常難治癒。十一年式輕機槍光看學名你可能不太熟悉,如果我說它的綽號,估計你一下就反應過來了。沒錯,這個就是俗稱的「歪把子」機槍。這種依靠步槍的子彈卡而裝填子彈的輕機槍火力非常驚人,但是裝填速度也慢的有點嚇人(通常情況下打完一盒子彈以後,第二次開始射擊的最快間隔時間為一分二十秒)。九六式輕機槍純抄襲,純偽造,完全的盜版貨。這種上了刺刀的輕機槍被稱作是日本風格的最佳體現,在後來「挺身隊」裝備的百式衝鋒槍上也安裝有近四十厘米的刺刀。上帝啊,端著輕機槍拼刺刀的士兵,為什麼不去當炮兵呢?九九式輕機槍射擊準度非常高(槍托安裝後腳架以後槍身振動被減小到最小化),火力較之十一年式輕機槍和九六式也有所提高。同樣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槍沒有被大規模換裝到中國戰場。三八式重機槍譯者對此非常吃驚,因為譯者也是頭一次聽說重機槍有槍托。對此只能對日本人的發明精神和創新精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而且這種「國產制式重機槍」居然都還是仿製法國的。不過由此也能看出,日本人非常善於學習。這點尤其值得注意。三年式重機槍九二式的前身,這是第一款算得上日本人自己設計的重機槍(不過在造型上還是難以擺脫抄襲的宿命)。日本人的確將節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因為大家都知道,相比於彈帶,彈鏈的供彈速度至少是彈帶的兩倍以上,而且火力持續性也好的多。九二式重機槍這個算是日軍除了迫擊炮和擲彈筒以外最具有殺傷性的地面步兵重武器了。它的精確度的確非常的嚇人,早期零戰的兩側機翼上就安裝的是這種重機槍。零戰早期在太平洋上的發揮我就不多說了,都知道的。九五式輕坦克能夠從開戰一直到戰爭結束都停留在一線戰場足見其實用性之高,不過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也說明日本的後續生產能力相當不足,尤其是本土被轟炸以後。九七式中坦克譯者在這裡想問問有些人憑什麼就詆毀人家日本人沒有優秀的坦克。好好對比一下九七式中坦克出來的同時歐洲的坦克還是什麼水平。日本的坦克技術落後都是從1940年開始的事情了,這一時期歐洲各國坦克發展異常迅猛,而日本沒有德國那麼雄厚的工業底子,落後也是自然的了。別拿幾年後的先進來對比幾年前的落後好不好。
推薦閱讀:

抗戰時林彪把玩狙擊步槍(1/12)
這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國為全民皆兵趕製的簡易步槍
細品G41(M)半自動步槍
步槍的分類這麼複雜,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全自動步槍,是怎麼區分的?
略談「戰略步槍」 | 晨楓

TAG:日本 | 陸軍 | 步槍 | 戰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