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動機 母愛是孩子最強烈的需要

如果說,母愛源於人的本能;那麼,父愛則源於人的理性。母愛是本能的,父愛是習得的。父愛是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是人類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凝聚成的。也許,正因為如此,一位作家寫道:我的外祖母以前經常說「母愛是最接近上帝之愛的愛,那麼父愛是什麼?父愛是——上帝」。經常有家長哭訴:「教育孩子真的是太難了,我儘可能把我認為最好的給了孩子,為了孩子我犧牲的太多了,可是結果卻讓我非常失望,有時候甚至我覺得自己很失敗,似乎做得很多事情在孩子身上都不見效。」其實,他們是在宣告與孩子的靈魂爭奪戰中失敗了。事實上,假如在親子戰爭中父母親真的勝利了,那將是以孩子的人生悲劇位結局,因為要想讓孩子的靈魂離開其軀殼是永遠不可能的,所以,親子戰爭只能以孩子靈魂的扭曲為結果,而靈魂的扭曲一定意味著人生的悲劇。   其實,孩子應該是完全獨立於父母的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最終並不屬於父母,更不是可以讓父母隨意擺布、炫耀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在需要鼓勵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信心;在需要督促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以提醒;在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指明道路。   孩子的需求會根據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父母親應該在認識上或是心態上不斷做出相應的更新,應該學會逐步放手。   真愛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要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這是一個挑戰,這首先要父母承認一個事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屬品。」   自然界大多數生命的茁壯成長,都離不開陽光。對於孩子而言,快樂便是沐浴在他們心靈的一束陽光。心理學家曾用事實證明,一個孩子倘若長時間被某一件或一些討厭的事情纏繞著,失去了快樂的童年生活,便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在成長階段,無憂無慮地快樂生活始終應該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因為對孩子而言,快樂是其靈魂最好的滋養。母性動機 常聽人說,人類的母愛是天性。所謂母愛(maternal love),在心理學上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將母愛視為母親愛護其子女時所表現的一切外顯活動;另一種解釋是,將母愛視為促使母親表現愛護其子女活動的內在動力。顯然,前一種解釋視母愛為行為,後一種解釋視母愛為動機。一般心理學家,在使用母愛這個名詞時,多采第二種解釋。此即本段使用母性動機做為子題的原因。 如果我們同意母愛是天性的說法,天性是遺傳的,是具有生理基礎的。因此,在心理學上常用母性驅力(maternal drive)一詞,代替母性動機(maternal motive)一詞,代替母性動機(maternal motive) 心理學家研究母性驅力時,並不只限於以人為對象。因為,心理學家根據兩件事實,對母愛是否為人類特有天性的說法表示懷疑。這兩件事實是:其一,動物的母性驅力肯定明確,非僅一般動物都有舐犢情深現象,虎毒不食子也是肯定的事實。其二,據美國心理學研究報導,近年來美國境內有每年被其母親遺棄、虐待甚至殺害的嬰幼兒,最保守的估計,每年有35萬之多;非保守的估計,人數可能在140萬到190萬之間(Wolfe,1985)因此,母性驅力之於人類,其普遍性可能遠低於動物。 動物的母性驅力既是普遍現象,其驅力之產生究系何種原因?心理學家們對此問題的假設性解釋,認為是由於動物情服及產後哺乳期間內分泌改變使然。此期間腦垂腺分泌的泌乳激素(prolactin),是促使母親表現母愛的內在生理作用。為了驗證此假設,曾有心理學家抽取剛生產不久雌性白鼠的血漿,注射到從未懷孕也無性經驗的雌白鼠身上。結果發現;注射後不到一天即自行表現出愛護嬰鼠的母愛行為(Terkel & Rosenblatt,1972)。不過按研究者的看法,真正控制動物母性驅力者,並非泌乳激素。泌乳激素只是促使個體表現母愛行為的近因。真正控制個體母性驅力者,可能是腦部的某一部分特殊構造,該部分構造是先天遺傳的,是具有生理作用的;惟平時不發生作用,一旦受到泌乳激素的刺激,它就經由神經傳導作用,支配控制個體的母愛行為。此一理論性解釋,尚待生理心理學家進一步驗證。 美國著名動物心理學家哈洛(Harlow,1971),曾以恆河猴(原產印度)為對象,從觀察所見母愛的表現,歸納為母猴表達母愛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嬰猴出生不久的一段時期,此時期同嬰猴完全無助,必須靠母親保護,稱為母愛的安全保護期。此時期母猴表現的特徵是,顯示對嬰兒極度需要,只有與之親近、授乳、舔舐始得滿足。如果將它初生嬰兒拿走,它會哭叫、發怒,甚至向人攻擊。如果用一隻嬰貓的動作奇特時,不將之放棄。因此治洛認為,像猴子之類的動物,其母性驅力在基本是本能性的。准此而論,也可以說動物的母愛是天生的。 按哈洛所發現的恆河猴表達母愛的第二個時期,稱之為母愛收放管教期。此時期母猴表現的牲征是,它一方面放開幼猴自由行動,探索周圍環境,另方面又因安全顧慮,隨時將之收回,母猴此種對待幼小的作法,恰如人類在實施家庭教育時的母愛相似。 至於哈洛所發現的恆河猴母愛每三個時期,是指幼猴長大逐漸獨立,但仍留存族群中成為一員時的母子關係。 根據以上討論,我們對母愛天性的說法,大致獲得兩點認識。其一,對多數動物而方,母受是天性的;凡是幼稚期較長的動物,假若沒有天性母愛的保護,這種動物將會絕跡。其二,對人類而言,母愛現象雖存在於多數母子之間,但很難以天性的原則作普遍性解釋。母愛是孩子最強烈的需要木木在一家慈善育兒機構里,有一位長得很醜的小男孩被母親嫌棄。欣慰的是,那位看護他的阿姨非常喜歡他。  我們常用這種想法來自欺欺人:我們已經給了孩子他們生活必需的,如漂亮的玩具、美味的佳肴,他們還缺什麼呢?是的,我們已經想得夠周到的了,吃的喝的都面面俱到,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的了。然而真是如此嗎?母愛是孩子最強烈的需要  在一家慈善育兒機構里,有一位長得很醜的小男孩被母親嫌棄。欣慰的是,那位看護他的阿姨非常喜歡他。一天,這位善良的阿姨告訴孩子的母親:「你的孩子真是越來越漂亮了。」聽到這一消息後,媽媽便去看望那個小孩,但失望的是,她發現她的孩子還是那麼醜陋,一點也沒改變。過了一段時間,看護阿姨又向那位孩子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又變漂亮了。這位媽媽又半信半疑地去看望孩子,發現孩子真的比以前精神多了,言語之間多了幾分靈氣和活潑,看上去確實漂亮多了,這位媽媽不由感到震驚。也許孩子就是在偉大的愛的影響下改變了。  這個看護阿姨到底給了男孩什麼?她好像什麼都沒有給,然而又什麼都給了。而那個媽媽呢,看似提供了一切,其實什麼也沒有給孩子。  是的,孩子缺少的是愛。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在愛的包圍下才能健康成長。一旦愛的環境缺失,對於孩子來說,他受傷害的不僅是他的心靈,他的身體也將備受痛苦。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知道,豐衣足食與漂亮的玩具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依靠靈魂的快樂,來自愛的巨大召喚!  在荷蘭的一個慈善機構,人們將一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安置在那裡,在那裡的孩子都處在一種看似很完善的並且管理科學的環境中——那裡不僅有營養豐富的食物,還有受過最新觀念訓練的護士。但奇怪的是,沒多久這裡發生了疾病,導致許多孩子死亡。而當地其他由低收入父母照顧的孩子反而沒有患相同的病,而且比這些受到特殊照顧的孩子還健康。經過研究發現,原來這些夭折的孩子是因過早缺乏母愛,導致患上心理疾病。後來那些受過訓練的護士開始用母親對待子女的方式對待孩子,平時注意多抱抱孩子們,面對他們經常微笑,並和他們做遊戲。時間一長這些孩子又逐漸恢復笑容與健康,以後再也沒出現過孩子的意外死亡。  一個幼小的生命作為父母愛的結晶,他需要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里誕生並成長。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在總結物種延續的問題時提出,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僅是因為他們有天賦的自衛武器,更由於有一種偉大的母性本能。  所以我們對於孩子的愛,是出於情感的需要,並不是刻意而為的,這種情感與慈善家、宗教家或社會活動家所要喚起的同情之愛不一樣,那是一種自我犧牲、無怨無悔的奉獻之愛,而對於父母來說,他們所做出的犧牲十分自然。  母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許多自然賦予母親的本能已經受到壓抑或消失了。以前,母親在用母愛保護孩子的同時,可以本能地帶孩子到各種地方,而這也正好為孩子敏感期的發展提供了所需要的環境,但現在的媽媽早已失去了這種本能。  作為母親,必須重拾這種失去已久的母性本能。我們在這裡強調母愛,是因為母愛和孩子自然發展的重要性一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母親們必須認識到,她們一定要在孩子一出生時就給予心靈的保護,不要只是在表面上滿足了孩子生理上的需要。   男性的理智使他們在作出決定前總是權衡利弊,考慮付出是否真正值得,能否獲取最大的利益,考慮過程勢必花費一些時間,而考慮後的結果通常會顧及其他因素而不會為了保衛愛情而不顧一切,這就使男性看起來不是那麼勇敢和堅定;而女性在做決定時,更多的是受感情支配。並且,她們把感情生活和愛人、家庭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把這些當作生活和自己生存的全部價值,只要愛人不受到傷害,她們什麼都敢去做。這樣,戀愛中的女性看起來也就更勇敢。  當一個人失去理智時,就會沉迷於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嚮往中,變得十分執著。女性沉浸在愛情中時,會把愛情看作生活中首要的東西,執著地追求和保衛愛情,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放棄。可以說,戀愛中的女性把愛情看作自己的信仰,追求愛情,就像追求信仰一樣鍥而不捨。  女性在戀愛中的勇敢和母性密切相關  研究發現,戀愛可以修復人童年的心理傷痕。這表明,在戀愛中,戀人在一定程度上充當著父母的角色。人們會像呵護孩子一樣去呵護自己的戀人,像愛孩子一樣無私地去付出一切。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勇敢的,母親為了孩子可以放棄一切,變得無比勇敢。戀愛中的女性對戀人實際上有種母親般的愛。當戀人發生危機時,女性會像母親保護孩子一樣去保護戀人,對自己身心的傷害,也視而不見。她們覺得這樣做很自然,也是理所應當的。   孫月芬  北京市育心園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性學會會員,中華醫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情感和婚姻問題、親子關係問題等。  溫情提示  孫月芬提醒讀者,儘管由於生理和心理差異使男性和女性在戀愛中的思維和表現有所不同,但愛情必須是平等和專一的,無論如何,都要用心去愛你的戀人,支持對方、保護對方。愛情在生活中不應該是雪中送炭,而應該是錦上添花。 母愛會影響孩子大腦的成長發育!母親更有愛心,孩子成長更好。即使出於最本能經驗,我們也認同這樣的結論,但母愛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多直接的作用?當正式的研究報告發布出來,還是讓為人父母者有震驚的感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兒童神經研究中心最近公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母親在孩子成長期間付出足夠關愛,孩子的大腦體積更大,抗壓能力和學習、記憶能力也會發育得更好。此為家長學堂第49篇。母愛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大作用?通常我們的理解是,富有愛心的母親,孩子情商更高,或者通過和母親相處,變得更有愛心、舉止更溫和有禮;但最近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兒童神經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母愛對孩子的成長有更重要的作用:母親是否有愛心,決定了孩子大腦的體積大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學習能力和記憶里——這已經不僅僅是情感上的培養和引導了。母愛主要影響孩子大腦的兩塊區域:海馬體和杏仁體。這兩個掌控孩子未來發展的大腦核心部位,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媽媽投入的關愛隨之改變。海馬體又名大腦海馬,是位於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該名稱來源於這個部位的彎曲形狀貌似海馬。海馬體是人體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邊緣系統的一個分支,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人的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近期和長期的記憶,同時也負責空間導航,即方向感和空間想像能力。當人處在緊張的環境中時,大腦自動向神經系統發出信號,身體就會產生有助於緩解壓力的物質。而海馬體正是大腦中負責壓力反應的「中樞裝置」。海馬體體積越大,人體的抗壓能力和記憶力就越強。海馬體的生長與媽媽對孩子的關心呈正比:媽媽在孩子兩歲前投入的關愛越多,孩子的海馬體生長越健康;反之,幼兒時期遭到母親忽視或打罵的孩子,其海馬體的生長緩慢,體型偏小。看看下面這張大腦掃描圖---同樣都是三歲的孩子,但左邊的大腦體積明顯更大,斑點和暗色區域也更少。神經科醫生認為,造成同齡孩子大腦體積存在明顯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03歲孩子腦部掃描對比圖,左邊為孩子正常腦部發育大小,右邊為獲得關愛較少孩子的腦部發育大小海馬體大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孩子今後綜合素質的高低。研究表明,圖片左邊擁有較大海馬體的兒童,在未來的社交活動中更加自如,也展現出更加出色的能力;而圖片右邊由於缺失母親關愛的孩子,不但在各方面要遜色於前者,更為甚者,他們易於依賴藥物,有暴力傾向,或者失業在家。並且,他們還可能出現心理或其他方面的健康問題。而杏仁體則是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布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母愛可改變孩子大腦「在孩子幼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和支持,是孩子大腦開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兒童神經研究中心的醫學博士瓊·盧比(Joan Luby)指出。盧比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完成了一項關於兒童海馬體發育與母親關愛之間的實驗,研究結果刊登於《美國科學院院刊》。這是業內首次將兒童大腦關鍵區域的發育與母親對孩子的關愛聯繫到一起並證明其相關性的研究。結果顯示,母愛在嬰兒大腦發育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強大力量。嬰兒成長過程中,母親以擁抱、親吻和語言表達等方式給予大量關懷和照顧,可使孩子在成年後不易焦躁,抗壓能力更強。在心理學家看來,並不是擁抱或親吻本身改變了什麼,而是這些動作所傳達的愛,帶給嬰兒安全感和滿足感,使其健康成長。在此之前,研究者通過動物研究發現,母鼠早期的關愛對幼鼠海馬體的生長、腦細胞的生成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具有積極作用。而針對兒童的研究表明,早期的社會經歷與杏仁體的大小有關。杏仁體能幫助控制對情緒反應的處理和記憶。還有大量研究發現,與沒有得到關愛的同齡人相比,那些在關愛環境中長大的兒童通常在學業上表現更為出色,情商也更高。如今,大腦圖像已經顯示,母愛能夠影響孩子海馬體的大小。在該項研究中,有些母親不那麼關愛自己的孩子,與這些兒童相比,得到母親關愛的兒童的海馬體要大10%。研究表明,海馬體越大,記憶力越好。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瓊·盧比博士說:「現在,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心理社會環境對人類大腦的發育影響重大。這有力證明了母親早期對孩子的關愛在其大腦的成長發育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高質量的陪伴目前進行的一個項目是追蹤早發性抑鬱症兒童的成長發育,此次研究屬於該項目的一個部分。作為項目的一部分,盧比及其同事先組織了一次測試,名為「等待任務」,衡量兒童從母親那裡得到的關愛。這些兒童年齡為3—6歲,有的有抑鬱症癥狀,有的有其他精神疾病,還有的沒有任何心理問題。研究人員讓孩子和母親待在一個房間內,並給他們一份包裝精美的禮品和一份母親必須填寫的調查問卷。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必須過5分鐘,基本上就是等媽媽填完調查問卷,才能打開禮物。由一組精神病學家對母親給予孩子的關愛打分,這些精神病學家並不知道孩子的健康狀況及其父母的性情。例如,一位非常理解孩子的母親會安慰孩子,解釋說:寶貝,只需再等幾分鐘,她知道這很煩人。盧比認為,「這個任務可以概括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也就是說,這個任務可以讓研究人員知曉孩子在家裡得到多少關愛。「這很客觀。母親是否對孩子關愛,不是依據她自己的評價。相反,母親對孩子的照顧體現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她是否能替孩子著想以及對孩子的關愛程度有多高。」現在,4年過去了,研究人員為92個曾參與「等待任務」的兒童做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與得到較多母親關愛的無抑鬱症的兒童相比,得到較少關愛的無抑鬱症兒童的海馬體要小9.2%,而得到較多關愛和較少關愛的抑鬱症兒童的海馬體分別要小6.0%和10.6%。雖然此項研究中95%的母親都是孩子的親生母親,但研究人員表示,任何主要帶孩子的人所付出的關愛都可能對大腦產生同樣的影響。隨著這些孩子不斷長大,盧比及其研究小組將繼續跟蹤調查,並計劃研究在學前階段,父母的關愛對大腦其他區域的影響。盧比說「現在,我們清楚地知道,看護者的關愛不僅有益於孩子的生長發育,事實上還會改變孩子的生長發育。」研究人員還發現,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高質量的交流會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智力發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需要花費母親所有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對於孩子而言,較之與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量」,媽媽和孩子相處時所傳達的愛的「質」更為重要。陪伴孩子不在時間長短,而是有沒有「專心」陪伴。如果父母總是心不在焉,邊忙其他事邊把孩子放在一旁,這樣的陪伴毫無價值可言,即便父母終日守候,孩子也不會感到快樂。心理學專家建議,即使生活再忙碌,媽媽們也不要忘記每天留出半小時至一個小時專屬於孩子的時間。在這期間,媽媽與孩子可以進行一些存在身體接觸的遊戲,或是和他們一起讀書。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不需要有任何期許,只需要專註地望著孩子的眼睛、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感受到純真的關懷和愛。當孩子得到愛與關懷的時候,孩子的穩定情緒與自信心就會持續成長。同時,控制情緒的杏仁體和掌管學習、記憶的海馬體,也會一同生長。健康的大腦無疑為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9種溺愛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害怕哭鬧——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這樣的孩子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使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特殊待遇——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9種溺愛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輕易滿足——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這種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這種孩子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會變得懶惰、自私。  剝奪獨立——這種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這樣的孩子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使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孩子為什麼看不起家長?綜上所述,家庭道德教育不是靠空話去說、去要求,更多地要靠家長引領孩子,從小到大地以身作則,尊重我們的長輩,尊重他人包括我們的孩子。那樣,孩子們自然就會耳濡目染地學習,學會如何處理矛盾和衝突,學會如何尊重自己的父母了。   前不久,我去北京市大興一中做講座,現場有一位家長朋友提問時說,「 宋老師,進入初中以後,我的孩子開始看不起媽媽了,怎麼辦?」在坐的好幾位母親也紛紛點頭,表示同感。還有人補充說,「有時在家裡孩子常常懶得聽我說話,甚至直接叫我閉嘴!真是讓人心寒啊!」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對待母親?是不是他們的道德出現了問題呢?對此,我的看法如下:孩子為什麼看不起家長?  一、 現在的中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很多,他們在某一方面的知識儲備,極有可能已經超過了家長。因此,很多孩子容易以偏概全,認為父母不如自己,從而產生輕視父母的心理。對此,家長朋友要分析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孩子面前要學會凸顯自己的能力,這並不難,因為可以作為優點的有很多,比如:某一樣廚藝。記得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去小姨家,因為她的小油餅煉得特別好吃,而且,她還是我師傅呢,呵呵,至今每次煉油餅的時候都會想起她。  二、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成人感和自主意識增強,開始要求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因此,在和父母溝通觀點和意見的時候,就不會像小學那樣,一味聽從父母的安排。當遇到意見不合時,容易產生衝突和情緒波動。對此,要求父母學會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方法,更多地接納孩子的成長。  三、 有些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有問題,他們從小看不起自己的孩子,經常拿別人和自己的孩子比,在言語和行動上貶低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出於逆反心理,就很容易產生看不起家長的行為。為此,建議家長朋友們,要學會真正地尊重自己的孩子,學會發現他的優點,多鼓勵、少批評、不貶低。  綜上所述,家庭道德教育不是靠空話去說、去要求,更多地要靠家長引領孩子,從小到大地以身作則,尊重我們的長輩,尊重他人包括我們的孩子。那樣,孩子們自然就會耳濡目染地學習,學會如何處理矛盾和衝突,學會如何尊重自己的父母了。 梁文道:母親殺嬰是人類的本能?  在時局很艱難的情況下面,假如不是孩子死那就是她死,她要保證自己的生活機率,或者說她要想辦法在一個生存機率更好的年代,來生一些孩子,那個時候那些孩子才比較容易生活得下去。所以殺嬰、漠視嬰兒,是人類很常見的一種行為。  鳳凰衛視5月19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我們這幾天講到當媽媽或者講做教養的這些問題,其中一個很關鍵的東西是避不開的,就是關於母性到底是什麼?我們通常以為母性是每個女人的天性,甚至男人也都會有母性,對不對?我們對母性的推崇,推崇到一個什麼地位呢?甚至我們有時間把比喻成我們的母親,把大自然說成是我們的母親,甚至英文裡面有mother-nature的說法,大自然是個母親。Mother-nature當然是一語雙方,一方面指的是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第二方面反過來講的做母親母性是自然的,我們這麼關注母性這個東西,乃至於我們講動物的時候,我們說公的母的,我們是從擔任母職這個角色來說明雌性動物,好像雌性動物出來做媽媽之外,就什麼都不是了。到底母性是什麼?  我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就叫做《母性》,mother-nature,也是本非常重要,甚至是比我過去幾天介紹的書都要好看,都要精彩的書。它的作者是莎拉·布萊弗·赫迪,她是非常有名靈長類學家跟演化生物學家,說來也奇怪,在靈長類學這門學問裡面我們過去也提過,大部分出色的傑出研究者好像都是女性,她也是其中一位非常優秀的靈長類學家。這本書帶有女性主義的色彩,但是它跟很多激進女性主義的理論著作不一樣,她不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去拆解mother或者mother-nature這個東西,也不是要告訴大家,母愛都是神話,是文化社會結構,是個夫權的霸權。她要做的是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把這個問題放在一個更遠更基礎也更深的一個層面上來重新剖析它,一方面讓我們看到的確原來是有母性這回事兒;但是同時又讓我們看到,所謂的母性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神秘,或者那麼溫暖,或者那麼陽光。  好,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本書裡面,其實一個很驚人的例子:我們常常說大自然中所有的母性動物都會有母性,對不對?但是我們看一下鳥類,很多鳥會間隔產卵。什麼叫間隔產卵呢?就是說它生蛋,不是一生生一窩,而是一生生一顆,生完一顆是不是就生完了?不是,過兩天或者過一天還生,而且它是生了一顆出來之後馬上孵。你想想看,是不是越早生出來的那顆,越早孵它小鳥就越早出來對吧,好,你想想看接下來就出現什麼問題。就等一窩小鳥都孵出來之後,這一窩鳥裡面最大的最有力氣的那隻,很可能自然地會活下去,為什麼?因為每回媽媽帶食物回來,它就最有力氣,叫得最大聲,最能吸引注意力。甚至很多幼鳥都會很殘忍,想辦法把晚出生的兄弟姐妹,從鳥巢上推到樹下,讓它們摔死或者攻擊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是一個其實很有彈性很合理的做法。你想想看食物來源起伏不定,環境很惡劣,這樣的一個方法,就能夠減少下一代的目標,生存的可能性,而母鳥就集中哺育生出來最大的一個,讓它活下去。但是假如食物充裕,環境不錯,說不定一窩都能養全。你想想看這隻母鳥,你說它的母性是什麼樣的母性呢?掠食者靠近過來的時候,它奮不顧身迎戰,但是當它看著自己生出來的那些最小的鳥,被比它們早生出來的老大,殘忍地攻擊殺害的時候,它坐視不理,這叫不叫親愛的母親呢?  我們再看看另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印度的葉猴。葉猴生了小孩之後,母葉猴就會發現有些公葉猴過來,這些公葉猴過來幹嗎呢?要殺掉它生的小孩,它們力氣比較大比較凶暴,所以常常能夠得手。當這些公葉猴殺掉了母葉猴生下來的小葉猴之後,你猜會發生什麼事情?這隻母葉猴就在一邊不管,不只是這樣,它還立刻發情,表示要跟這隻剛剛殺了它的孩子的公猴馬上交配。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也是很有理由的,因為如果母猴投注關愛的幼猴被殺之後,如果還要等待條件更加的雄猴出現,就會延後排卵耽誤自己的時機,等到其它的母猴與殺嬰者交配生育,它便會處於競爭惡劣勢。此外如果它另外物色別的雄猴交配,所生的雄猴又將處於與殺嬰者後代雄猴競爭的劣勢,甚至那批雄猴會看到你再懷一胎而不是它的時候,它也會想辦法來殺掉,所以最聰明的方法是,人家剛殺了你的小孩,你馬上跟它交配。還不止是這樣,這些葉猴或者很多猩猩都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到底濫交,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猩猩跟葉猴公猴絕對不會殺害自己的後代,或者它認為是自己的後代,所以你如果盡量多跟不同的公猴交配,或者跟猩猩交配的話,那麼這裡面就有很多公猴公猩猩都會懷疑,你大的肚子孩子是自己的,那麼這時候它們都會想辦法保護你。所以一個母性的靈長類動物,越是濫交越能夠得到所有雄性對它的愛護,跟對它子女的保護。  這裡面我們談到了剛才那些好像很殘忍,但是我們回頭看看人類。人類有一些更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殺嬰,過去我們總以為殺嬰,是一些原始部落野蠻民族才幹的事情,但是我們回頭看看文明世界,我們這本書本的作家莎拉·布萊弗·赫迪她就說了,在所謂的文明世界裡面,一個女人如果把新生嬰兒悶死,當然是犯罪,但是如果她要心理上疏遠新生嬰兒,不肯喂他母乳或導致嬰兒腹瀉而死,這隻能算是無知。同樣的母親如果把自己的新生嬰兒送近棄嬰收容所,明明知道他會死亡率將近9成——講的是中古歐洲——一般人則會認為這是不幸的事,母親在法律和精神上都沒有罪究。  請注意,我們剛才說的種種母性殺嬰,這個母親刻意疏遠自己的小孩,這樣的狀態在歷史上非常普遍,古今中外都有,光是在歐洲這樣死的嬰兒總數目就已經超過了歷次大瘟疫的綜合。為什麼這些母親要這麼做呢?理由其實也很科學,是因為她們是在時局很艱難的情況下面,假如不是孩子死那就是她死,她要保證自己的生活機率,或者說她要想辦法在一個生存機率更好的年代,來生一些孩子,那個時候那些孩子才比較容易生活得下去。所以殺嬰、漠視嬰兒,是人類很常見的一種行為,這是我們人類的母親動物,歷史上源遠流長的一種本能。《不善表達愛的媽媽和渴望愛的孩子》 知名心理勵志和教育專家 魯稚美國有一個叫哈洛的教授,致力於研究動物的精神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母愛對孩子的影響。他的實驗非常殘酷,比如為小猴製作一個布質的「魔鬼媽媽」,可以突然噴出高壓氣體,氣壓之強,能真的將小猴的毛吹掉;還可以猛烈搖晃,直至小猴的頭和牙齒嘎嘎作響;還在肚子里裝了彈簧,會把小猴猛地彈出去;還如同箭豬,會從腹部彈出許多銅刺來。但無論哪種情況,小猴都會在受挫之後,迅速爬起來,返回媽媽懷抱,將媽媽抱得更緊。是啊,對於幼小的生命來說,媽媽就是他唯一的依靠,也是他最強烈的渴望,失去媽媽是孩子最大的恐懼,也是最大的不幸。而人類是精神世界更為豐富也更為敏感的動物,人類因失去母愛而導致的嚴重後果,只會比猴子更加慘烈。且不說媒體經常報道的惡性犯罪案件,從罪犯兇殘的性格,往往能追溯到不幸的童年,這其中就有母愛的缺失。也不說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問題孩子,厭學、偷竊、撒謊、網癮、早戀等等,追溯其童年,往往也可以看到母愛的缺失。甚至那些不太顯眼的孩子,譬如膽小、冷漠、孤僻、遲鈍,這些毛病雖不會惹來什麼大麻煩,但父母揪心的程度絲毫不會減輕——這些仍然可以追溯到童年母愛的缺失。結論雖已如此明顯,但也只是旁觀者清,當事的孩子和父母,往往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對。作為孩子,就像那個即使飽受打擊,也仍然會爬起來抱緊媽媽的小猴,出於本能的依賴,出於怕失去媽媽的恐懼,他看不見真實的媽媽,也看不見真實的自己,他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而媽媽,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她不願看,也看不見事情的真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生活中,到處是這樣糊塗的孩子和糊塗的媽媽。《不善表達愛的媽媽和渴望愛的孩子》這本書,就通過一個10歲女孩接受心理治療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剝開記憶的偽裝,讓我們重返現場,看到母愛是怎樣被剝奪的,它給孩子造成了怎樣的後果。這本心理學著作,其實又像小說,有著完整的故事和鮮明的人物,作者的敘述充滿情感。看這本書,我常常會感到一陣酸楚和顫慄,心底就像被什麼細小的東西撥動著。這個名叫思妤的女孩,膽小、遲鈍、冷漠、邋遢,成績糟糕,老師對她擔心,父母對她失望,弟弟、同學對她欺負,她就像塊石頭一樣,沒有靈魂,沒有價值。萬般無奈的媽媽將她送來進行「遊戲治療」。所謂的遊戲,主要就是「創作」「扮演」和「談話」。遊戲只是一種工具,幫助孩子發現內心,宣洩感情,表達自己。在這個沒有壓力的遊戲室里,孩子獲得了一個完全放鬆的自由空間,不必看任何人的眼色,不必顧忌任何人的心情,還有一個喜歡自己的老師,總是那麼溫柔而細心地傾聽著、陪伴著,在這樣的氛圍中,在老師的誘導下,女孩內心那層厚厚的鎧甲,開始一片一片脫落,陽光漸漸照射進去,她漸漸溫暖,也漸漸看清了自己。借著她的眼光,我們也看見了她成長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原來是媽媽因為偏愛弟弟而忽略了她,讓她飽受冷遇和委屈,以致心靈封閉。如果故事到此為止,我們將和此時的女孩一樣,只是找到了一個責任人,一個怨恨的對象,最多只是獲得報復的快感。治療室的故事繼續下去,媽媽從背景走上了前台。這是一個懦弱而自卑的女人,童年時就沒有得到母親的重視,長大後嫁給各方面都比自己強得多的男人,處處受到丈夫的控制和婆家的藐視,因為怕失去丈夫,她處處委曲求全,第一胎沒有生下大家期盼的男孩,她備受冷眼,將怨氣發泄到女兒頭上。可憐的女孩,她就像那個飽受打擊的小猴子,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又爬起,但她越是想抱緊媽媽,就越是被推得更遠。一直以來得不到關心和愛護,還被父母當作累贅,當作無用的、羞恥的存在,她的自我評價降到極低,成了一個完全沒有自信、沒有自我的人,只能躲在自己的角落,怯生生地發獃。其實,媽媽也是一個受傷的人,她怨恨女兒,其實是在怨恨自己,因為女兒就是她自己童年的再現。人對於不堪回首的過去,往往會刻意迴避,彷彿不去正視就不存在了,自己就不會再受傷害。女人對孩子不好,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她不愛孩子,而是因為她自己也受傷很深,無法兼顧孩子的傷口。她憐惜孩子,卻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愛,更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因為她自己小時候就沒有學會這一課,她無力保護自己和孩子,只會隱忍,教給孩子的也是隱忍。其實兩代人之間往往就是這樣,自己沒有得到的,也無從給予孩子,從獲得的匱乏到給予的匱乏,代代相傳,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幸福和不幸福都是可以遺傳的,很多時候,命運生來註定。這並不是說天上有個神,在決定你的一舉一動,而是說你決定不了自己的出身,決定不了父母對你的影響,而這恰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因素。最終,女兒和媽媽都看清了自己的真實感情,也知道是什麼妨礙了愛的表達,彼此的心都被愛意和寬容所充盈,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不僅女兒走出了絕望的深井,從心靈到外貌都煥發出健康的活力,一個平凡的石頭,終於變成了璀璨的寶石,就連媽媽,也因認識自己而獲得力量,開始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我一直認為,女性不能失去自己,只有不失去自已,才能做一個好媽媽。一個找不到自我價值的母親,惶惶不可終日,必然將焦慮傳染給家庭中的每個人,首當其衝的便是孩子。母親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幸福的媽媽,造就不出幸福的孩子,所以,要善待自己。擁有一個溫柔、寬厚而又自信的媽媽,是孩子一生最大的福氣。偉大母愛背後的自私心理  母愛的偉大曆來是和太陽的光輝相提並論的,母愛的無私和忘我從來就是不爭的事實,對母愛的歌頌更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但是,有誰會想到,在偉大的母愛背後會掩藏著極端的自私和愚昧,因為披了愛的外衣,錯誤的觀念被合理化,變態心理卻成了愛心的見證!   「我的心肝寶貝」,母親常常這樣稱呼自己的孩子,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比喻,實際是內心潛意識的真實流露,他們真的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種器官來呵護,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疼愛,無私的母愛背後其實是一種自愛,是羞於表現對自己的關愛,才找了孩子做自愛的替身。   場景回放1:   媽媽為了讓美美舞蹈能跳得更好,就取消了一切其他的活動,讓美美專心學舞,每次家裡來了客人,媽媽總會讓美美出來表演一番,聽到大家的讚美,媽媽非常得意。然而,為了學舞蹈,美美喪失了很多的快樂,她覺得很委屈。   很多時候,父母親的給予,並不是孩子成長的需要,而是他們自身的心理需要。美美媽媽的行為並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是為了獲得朋友們的讚美,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她沒有認識到孩子不應該是父母的工具。   場景回放2:   亮亮和媽媽一起買冰淇淋。「你要哪種冰淇淋?」媽媽問亮亮。「我想要香草的。」亮亮說。「有草莓的。」媽媽說。「不,我要香草的。」「我覺得草莓的更好一些。」「我就要香草的。」「不對的,我知道你喜歡吃草莓的。」「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你怎麼今天這麼倔啊,真是奇怪的孩子。」媽媽說。   長期「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別人的評價更真實,就會習慣於用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會形成沒有主見,優柔寡斷,缺乏意志力等特點,甚至喪失自我。相反,假如總是通過反對別人的意見來確立主見的主張,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反叛型性格,長大以後總是與領導、上級或權威作對。自己當下的爽快是以孩子性格的扭曲為代價,這主要是自私?還是愚蠢?我覺得都有。   場景回放3:   貝貝1歲半了,開飯了,媽媽拿起勺子喂貝貝吃飯,貝貝搖搖頭,嘴裡哼哼著,手指指著媽媽手上的飯勺說:「要!要!」媽媽知道貝貝想自己吃飯,可是馬上就要出門了,媽媽得趕時間,就把貝貝舉著的手放下去,說:「媽媽趕時間,媽媽喂,寶寶乖啊!」貝貝還憋著勁,小臉鼓鼓的,一個勁兒的別過臉,不讓媽媽喂,盯著媽媽的手上的勺哼唧。媽媽一看錶,趕緊啦,掰過貝貝的小臉,結結實實餵了幾大口。一小碗總算都喂下去。媽媽舒了口氣,趕緊給貝貝抹抹嘴,進廚房洗碗去了。   圓圓媽媽經常會為了趕時間,幫圓圓穿鞋,圓圓都4歲了,是幼兒園唯一不會穿鞋的小朋友。   晶晶媽媽會為了怕晶晶弄髒衣服,不讓晶晶和別的小朋友在花園裡玩兒,說是怕晶晶摔跤……   這些媽媽在照顧孩子的借口下,掩蓋著只為自己的自私。他們對待孩子就像對待一件物品,一個小寵物。在他們眼裡,孩子意味著麻煩,照顧孩子只是圖省事。   幼年在父母親的溺愛中長大的女性,結婚以後如果能夠得到丈夫的充分關愛,則自身「被愛」的需求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這樣的父母親常常喜歡把孩子交給父母親撫養或請保姆看管。   相反,自己在幼年裡缺乏關愛、缺乏安全感的母親,一旦與丈夫感情破裂,就會與孩子相依為命,過度呵護、替代、包辦將成為其主要教育或互動模式,表現為溺愛。人人都知道這樣的「教育」會害了孩子,會限制孩子的成長,但是這些對孩子「愛」到痴迷的母親們卻不能覺察或反省,為什麼呢?因為她們需要填充自己空虛的感情世界,她們需要一個「寵物」供自己享用,因為對孩子有利的教育方式自己感覺很不爽。   在懷孕及分娩期間與丈夫鬧矛盾的妻子們,常常會不自覺的抱怨肚子里的孩子,或仇視已經出生的孩子,因為正是這個小生命把她拴在了雞肋婚姻之中。而夫妻感情很好的婚姻中,男女雙方又會百般疼愛孩子,因為這個小生命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可見,愛與不愛與孩子完全無關。   老鷹會把已經長大的孩子推出巢穴,狐狸會把已經長大的孩子強行趕走......他們知道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給孩子經受磨難的機會能夠是孩子更加成熟、堅強,他們知道這時候的殘忍才是真愛。然而,智商最高的人類的父母親們卻不懂得這一道理,為什麼呢?因為父母親們不願意承受擔憂、焦慮、孤獨與寂寞,為了自己當下的舒坦,父母親們寧願犧牲孩子的前途!   親自為孩子輔導功課,查找資料,並督促其學習的家長們忘掉了對孩子學習自覺性的培養,更想不到自覺性、責任心和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獨立成長空間,因為母愛,竟然連金子和點金術,吃魚和捕魚技術的辨證關係都不懂了。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條件限制,有沒有滿足和達到的願望和目標,這種未完成的願望一直潛藏在父母的心裡。當自己有了孩子後,會潛意識地投射都孩子身上,便用給予來補償自己未竟的心愿,這其實是在「設計」孩子,補償自己。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給予孩子,其實是在實現自己的「內在的小孩」。   父母親只是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個「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因為改變自己太痛苦了,就本能地迴避這一條路,而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個「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還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   自身理想和抱負沒能實現的父母親們,無一例外地會把自己夭折了的理想嫁接在孩子身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或願望設計人生,表面上看是希望孩子完美無缺,實質上是想複製一個全新的自我。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志向或選擇,強迫孩子遵從自己的願望,實質上就是想把孩子的靈魂從其軀體內趕走,把自己的靈魂裝進去,重造一個自我,重新活一回!這樣的自私比剝奪生命更殘忍!   不允許孩子與某些夥伴相處,不允許孩子玩某些遊戲,不允許孩子填報自己喜歡的志願,不允許孩子與自己喜歡的異性談戀愛或結婚等等即屬於此類。   而當孩子不聽話或不願按照父母親的設計循規蹈矩時,他們就會咬牙切齒,凶相畢露,詛咒孩子「狼還不吃你」,「死還不死」。因為他們發現這孩子不願意讓自己的靈魂佔據其軀殼。   經常有家長向我哭訴:「教育孩子真的是太難了,我儘可能把我認為最好的給了孩子,為了孩子我犧牲的太多了,可是結果卻讓我非常失望,有時候甚至我覺得自己很失敗,似乎做得很多事情在孩子身上都不見效。」其實,他們是在宣告與孩子的靈魂爭奪戰中失敗了。事實上,假如在親子戰爭中父母親真的勝利了,那將是以孩子的人生悲劇位結局,因為要想讓孩子的靈魂離開其軀殼是永遠不可能的,所以,親子戰爭只能以孩子靈魂的扭曲為結果,而靈魂的扭曲一定意味著人生的悲劇。   其實,孩子應該是完全獨立於父母的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最終並不屬於父母,更不是可以讓父母隨意擺布、炫耀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在需要鼓勵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信心;在需要督促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以提醒;在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指明道路。   孩子的需求會根據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父母親應該在認識上或是心態上不斷做出相應的更新,應該學會逐步放手。   真愛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要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這是一個挑戰,這首先要父母承認一個事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屬品。」   自然界大多數生命的茁壯成長,都離不開陽光。對於孩子而言,快樂便是沐浴在他們心靈的一束陽光。心理學家曾用事實證明,一個孩子倘若長時間被某一件或一些討厭的事情纏繞著,失去了快樂的童年生活,便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在成長階段,無憂無慮地快樂生活始終應該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因為對孩子而言,快樂是其靈魂最好的滋養。
推薦閱讀:

50萬光年之遙的瞬間強烈伽馬射線束相當於「超級耀斑」
烏強烈抗議稱「不具法律效力」
提升肱二頭肌鍛煉效果的小技巧,讓你的手臂獲得強烈的泵感
取消教師節提議遭網友強烈反對
港府與開發商關係密切引發港人強烈不滿

TAG:孩子 | 動機 | 強烈 | 母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