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做出取捨
一、國內出現反市場化取向
米塞斯說,「社會問題是社會學術狀態的結果」,有什麼樣的社會學說,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很多問題是由於我們的無知引起的。
中國已經偏離了市場經濟軌道,有向計劃經濟回歸的跡象,他們主張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實行政府干預主義,大搞什麼產業政策,大談均衡發展和財富分配,其實都是反市場化的取向。希望不要被執行,如果真的執行了,中國又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個路徑不是通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是通向奴役失敗之路。
一些御用經濟學家又在醜化市場經濟,論證政府干預的有效性及優越性。證明市場會失靈,只有通過政府干預,才能恢復市場的有效性。
馬雲說未來三十年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劉強東說共產主義將在我們這代實現。當知名企業家散布這些極端言論時我們應該要小心了,說明政治風向變了。
國內真正捍衛市場經濟,對市場保持敬畏,對市場經濟抱有信仰的經濟學家幾乎絕跡。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有沒有可能?以米塞斯、哈耶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認為不可行,因為它沒有辦法解決經濟核算問題;但是以蘭格為代表的正方,認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可行的,而且運用新古典經濟學模型證明了它能夠解決計算問題。
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是最正確的經濟學說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是目前為止對市場經濟理解最透徹、最正確的經濟學說。他們堅決反對計劃經濟,但直到1990年蘇聯、東歐、中國的計劃經濟徹底崩潰,才證明了他們的正確。
根據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市場是個動態過程,而不是靜態均衡;市場是企業家不斷創造和利用新信息,發現和獲得盈利的協調過程。
供給和需求是取決於個人的各種決定,而非集體所達成。每個人在互相自願的交換貿易下能達成更好的結果。
奧地利學派認為正因為信息不對稱,我們才需要市場經濟。信息在企業家腦子裡,在每個人腦子裡,它是主觀的,任何中央計劃機關都不可能收集到。經濟計算需要有價格提供指導,而政府定價或政府價格管制導致價格扭曲與失真,失去價格的信號功能,所以,中央計劃經濟不可能利用要素價格來指導。
三、多研究《國富論》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全名是「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國家怎麼能變得富裕,人們怎麼提高收入。
如果讓國家變得富裕,請好好研究《國富論》,而不是《資本論》。《國富論》是讓你富裕的,《資本論》是讓你貧困的。西方一百多年的富強之路就是遵循了亞當·斯密的理論,中國能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完全是因為實行了市場經濟。而奉行《資本論》理論的國家都紛紛破產了。
亞當·斯密認為,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富裕,國民收入的增加,依賴於技術進步和創新,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靠什麼?靠分工。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怎麼分工?由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如果自由競爭受到阻障,那隻「無形的手」就不會把分工做得恰到好處。沒有市場,每個人只能自給自足,分工是不可能的。市場規模越大,分工越細;分工越細,技術進步越快;技術進步越快,財富的增長越快;增加的財富反過來又擴大市場規模。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亞當·斯密只認為人幹事是有目的的,人類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並非不道德之事。交換傾向出於自利的動機,並且引發了分工。「我們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人人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不但會憑著自己理性判斷,追求個人最大的利益,同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市場)」使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最佳狀態和最好秩序。「經濟參與者受利己心所驅動,而市場上這隻看不見的手指引這種利己心去促進總體的經濟福利。」
儘管僱主擁有抑低工人工資的力量,但市場對工人需求增加,一國財富、資本或所得增加,將促使工資上漲,工資的增加仍然是由市場形成的,而不是政府最低工資保護法或財富分配機制。
私人擁有及支配自己的財富,私產得到保護,才是個人奮鬥的動力,促進個人發展,同時促進文明的發展。無恆產者無恆心,消滅私有制就是消滅人類。
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如此價格自然會調整恰當,而且資源也會配置得當,結果將始社會效益達到最佳的狀態。
政府對自由市場的干涉、價格管制和產業政策初衷可能為了增進公眾福利,但幾乎總要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公眾付出較高的代價。
四、不反市場自然形成的技術壟斷
市場自然形成的技術壟斷不應該反。市場形成的壟斷是一是最先進入市場,或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其次是依靠核心技術、管理水平、品牌影響力等,佔有很大市場份額,獲得很強的定價權和很高的溢價,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形成很寬的利潤護城河。
投資者與消費者不反感這些大企業,反而是更青睞大企業,如蘋果、微軟。沒有品牌,信任關係建立不起來。某一行業一旦產生超過社會平均利潤,就會吸引更多的市場競爭者,就會發明出更好的技術以挑戰原有的壟斷者。歷史上看,沒有一個企業能夠持續統治市場,如原來手機領域的王者諾基亞已不復存在。相互競爭,激發人類最大的潛能和技術進步,增進人類福利。
熊彼特說如果每個企業都是「完全競爭者」,沒有利潤,沒有資金從事研發,是不可能有技術進步的。企業之所以搞研發,就是希望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產品或專利,採取特殊的定價策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政府應該反的行政性壟斷,反的是政府施加的壟斷,即政府只允許一部分人經營、不允許其他人進入的政策。如果某行業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也不讓其他企業准入,那麼就是行政性壟斷。因為有價格保護,企業沒有動力研發新技術,消費者因為沒選擇而不得不承受高價。
五、政府干預主義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外部性概念,他想協調一個問題,即技術進步和「看不見的手」之間的分裂。馬歇爾的接班人庇古,在這個概念基礎上提出政府干預的理論。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指出,在經濟活動中,如果某廠商給其他廠商或整個社會造成不需付出代價的損失,就是外部不經濟。這時,廠商的邊際私人成本小於邊際社會成本,依靠市場不能解決這種扭曲,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解決。如果廠家不能獲得自己產品的所有邊際價值,就存在正的外部經濟,市場競爭也不能達到社會最優。如果一個產業存在負的外部經濟,政府應該徵稅;如果存在正的外部經濟,政府應該補貼。通過稅收或補貼,政府可以矯正市場失靈,幫助實現帕累托效率。
根據外部性理論,如果沒有政府補助,聽任人們在市場上自由競爭,技術進步就會太慢。
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是技術進步。
外部性理論把市場經濟最重要的貢獻說成是市場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邏輯上不成立。
不能因為理論上認定個人邊際收益不等於社會邊際收益,就導出政府應該干預市場的結論。
科斯和張五常都認為,外部性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問題,本質是由於產權界定不清楚。政府要做的是界定產權。氣候交易未來可能是很重要的市場。經驗也表明,世界上搞計劃經濟的國家環境破壞都比較嚴重,搞市場經濟的國家污染相對比較少一些。
所以說,外部性不能構成政府干預經濟的理由。
「非對稱信息將導致市場失靈甚至消失」,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羅夫的「舊車市場」理論,食品安全檢查,葯監局等等,都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
如果政府不管,我們不都喝了有毒的奶嗎?
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低估了市場的力量。市場不僅是只看不見的手,而且市場還是一雙隱性的眼睛——聲譽機制。長期看,市場競爭生存下來的企業,都是聲譽良好的企業,欺騙消費者並不是最好的競爭策略。企業是一個聲譽機制,承載著一系列連帶責任。有了連帶責任,才能建立信任。
與其發揮政府的作用,不如發揮媒體這一社會公器的作用,給媒體更多的自由。媒體的監督效用大於政府監管,並且,發揮媒體作用可以節約大量行政成本。
在很多情況下,是政府干預導致了市場信譽機制的失靈。如果什麼都要政府審批,企業不會在乎自己的聲譽好壞。政府部門獲得審批的權力,並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
六、產業政策
國家為了限制進口和增加出口,出台提高進口關稅和出口退稅的政策,搞貿易保護主義,結果是兩敗俱傷。
政府的干預——不讓企業家發揮作用,不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自主性,才是破壞市場的主要力量。
市場真正的破壞力量在哪裡?在政府對市場沒有約束的干預。企業家最熟悉市場,未來投資什麼、生產什麼,還需要一天生意都沒做過的發改委官員來指導嗎?政府官員有這個能力嗎?政府官員大都是平庸的無能的,為什麼要迷信政府的作用?即使政府有發展經濟的良好願望,也不能成為干預市場的理由。張維迎說,讓產業政策指導企業家投資就像讓瞎子引路,政府制定的所謂「產業政策」,基本沒有成功的。而市場上一些品牌企業沒有一個是產業政策扶持起來的。
七、樓市調控是對市場的破壞
中國過去長期實行福利分房制度,卻並沒有解決老百姓的居住問題。1998年,正式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住宅商品化,這是政府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從此,中國經濟走上快車道,城市化進程加速。房地產行業體量大,帶動的相關行業多,房地產的繁榮對經濟增長貢獻了大部分份額。但現在上峰又有回歸福利分房的傾向,經濟適用房、保障房、共有產權房等政策讓低收入者以市場價更低的價格獲得住房,實行房價雙軌制,破壞市場公平性,也滋生大量腐敗。
市場供需決定房價,由於需求巨大,而土地政府壟斷供應,導致房價上漲過快。政府又忍不住出手干預,打壓房價。一些沒上車的民眾對政府的樓市調控寄予希望,認為可以用較低價格購房。但奇怪的是,房價在調控中不斷上漲,市場的力量完全壓倒性的,戰勝政府的行政力量。
2008年金融危機,政府對房地產進行救市,2015年,經濟下行,政府又刺激樓市,導致房價井噴。爾後政府調控升級,實行「限購、限價、限貸、限賣、限商」五限政策,完全是計劃經濟手段,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開發商取得預售證必須由政府定價備案。政府為達到調控效果,完全不顧市場行情,胡亂定價,導致新房價格與二手房價格倒掛,市民排隊哄搶,又走到了調控的反面。凡此種種,完全背離了市場自由交易和市場形成價格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最粗暴的破壞。
即使政府調控屢次失敗,政府也不放棄調控,可見,干預已經上癮。為什麼干預上癮?因為這最能體現權力存在的意義。
推薦閱讀:
※【澳新之旅】49、熱鬧的悉尼海鮮市場
※南京羊毛市場
※第二章|國內存儲市場中的問題及分析 同樣的硬碟也分「三六九等」嗎?
※這個價值14萬億的市場,有70%是你吃出來的
※[鑒賞與市場] 乾坤在掌——乾隆御題紫檀三鑲古玉如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