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發展簡史》
06-21
以下內容只是個人觀點,並非權威正史。一、勞動創造詩歌: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原始社會。先民們在原始的部落生活中,在勞動和休閑娛樂過程中創作了詩歌。當時還沒有文字,所以當時的詩歌是靠人們口耳相傳。因此,詩歌較之其它依賴文字記錄的文體要早得多。 西漢劉向主編的《淮南子·道應訓》里有這樣的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此句看似勞動號子的有節奏的聲音,我認為這就是最原始的詩歌。魯迅也曾把這種「杭育杭育」的勞動號子稱作最早的詩歌,並風趣地說這就是「杭育杭育」派。 記得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彈歌》有載: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其歌謠大意是先民在狩獵過程中,把竹子砍下來,用繩子綁住做成彈弓,用它把泥彈發射出去狩獵。傳說這可能是黃帝時代的歌謠。此外,詩歌起源還同原始宗教和娛樂有關。秦代《呂氏春秋·古樂篇》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部落。相傳他們的宗教兼娛樂活動是,三個人拿著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歌詞有八段,往複循環。我覺得這就相當於今天的詩歌篇章了。因此,我認為最早的詩歌是同勞動、音樂、舞蹈結合併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今天的詩歌雖細分後與音樂脫離,但仍保留有音樂的節奏(平仄交替)和韻律(押韻)。 二、上古時期的詩歌: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至春秋戰國及先秦時期。以孔、屈的《詩經》和《離騷》為代表。夏商周三代,王室和各諸侯為祭天祭祖,或頌德歌功,創作了大量祭文頌辭。民間也流傳著不少歌謠風詩,以詩記史。史載周朝宮廷有一種采詩制度。《漢書·食貨志》好像有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個人以為此為望室派出的采詩官)振木鐸(搖手鈴)詢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天子。春秋中期,孔子收集商周以來的詩歌,經刪選修編了305首的《詩經》分:風(160首)雅(小雅76首,大雅29首)頌(40首)《詩經》的詩大多源於北方黃河流域的官史文化。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古典詩歌總集。以四言體為主,兼以雜言。《詩經》最具文學價值的部分是風詩。如開篇第一首《周南·關雎》就是一首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表現了男女純潔的愛情。春秋後期,隨著東周的衰落,詩亡而作《春秋》,史記開始。 因此,個人以為,春秋以前,乃至夏商周以前,在還沒有史記一類的文學作品前,詩歌應該也是一種記錄當時歷史的重要手段。春秋晚期到戰國中葉,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發展時期。隨奴隸主貴族古老雅樂的消亡,各地新聲歌聲蓬勃興起,其中以楚地的「楚聲」最發達。「楚聲」是源於南方長江流域仕官文化。楚辭便衍生於「楚聲」,它汲取楚聲的新形式,把《詩經》四言詩變為以六言為主加語氣助詞的新體式,更具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楚辭以屈原《離騷》為代表,作品想像豐富,比興婉約,語言精美,麗辭曼聲,開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其中有一句名言: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現在文學作品通常所謂的「風騷」,就是指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此外,楚辭除在南方發展,同時自民間逐漸流向北方。《易水歌》風蕭蕭兮…不復返。就是反映燕太子丹為抵禦秦國侵略和掠奪,派壯士荊軻去行刺秦始皇,在易水河邊,荊軻告別故國,發出的悲壯心聲,表現來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三、中古時期的詩歌:中古時期一般指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秦代因為焚書坑儒,文學不發達,漢代主要傳承了*,融匯民間樂府的五言古詩,同時在先秦時期騷體基礎上,創作了大量賦體作品,通常以漢古風和漢樂府為主。漢初,詩歌近於騷體。如西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奈若何!又如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守四方。這類歌辭還包括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都留有楚辭明顯的痕迹。 武帝時期,開始設樂府,專門負責搜集民間歌詩,制訂樂曲並組織文人創作歌辭,樂府詩盛極一時,最早的文人製作的作品如,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難再得。 東漢文人詩歌的興起,使詩歌與音樂開始逐步分離,《漢古詩十九首》就是當時文人五言詩七言詩的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以五言古詩發展到七言古詩,通稱魏晉六朝古風。七言比五言表現手法更細膩,氣勢磅礴,抒情更強,加之魏晉時注重詩的風骨,尤以三曹、建安七子為代表作品。南北朝是一個詩歌的重要時期。南北朝時非常注重詩的詞藻,其情調委婉悱惻,浮艷綺靡,而導致詩風日下。 但值得一提的是齊梁時期,沈約等人從漢語音韻學角度,首創「四聲八病」說。並著有《四聲譜》。由於音韻學的興起,加之受南北朝民歌和駢文影響,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應運而生。因講究格律,因此,也叫格律詩。或者我們今天所說的近體詩的雛形。 我們現在一般認為近體詩孕育於齊梁時期的「永明體」,定型於盛唐時期的宋之問、沈詮期制訂的科舉應制詩,成就於中唐時期已處於晚年的「詩聖」杜甫。 所以南北朝時期詩歌改革是詩歌體式上的重大革新,具有劃時代的重大作用。四、近古時期的詩歌: 近古時期一般指隋唐以來至宋元明清各代。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時期。以李杜為代表,詩壇名家輩出,流派繁多,作品如汗牛充棟,一片繁榮。近體詩成為詩歌主流,其間還有白樂天新創的與音樂脫離的「新樂府」詩。近體詩相比先前的古體詩,在形式上更趨於窮臻,尤其是律絕詩。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詩論》中指出:中國詩的體裁中最特別的是律體詩,……它的興起是中國詩的演化史上的一件重大事變。 記得當代名詩人林叢從龍在《百年律詩大典》(序)中說:律詩以其整齊統一的外形,抑揚頓挫的音韻,起承轉合的結構,博大精美的內涵成為中國古典詩詞界的佼佼者。 宋朝,繼唐之後是中國詩歌發展又一個高峰期,史稱「盛唐隆宋」。就尚存至今的宋詩總量而言,要遠遠超過唐詩。宋朝還有最突出的一體:詞。詞起源於隋唐時的曲子詞。它融匯民間的樂府詩和文人詩,在民間樂坊廣泛流傳,至晚唐五代時期漸趨成熟,到兩宋時期,詞達到繁榮景象,史稱「宋詞」。宋詞以柳晏蘇辛為代表,形成了風格不同的「婉約」與「豪放」兩大主流派,名家輩出,蔚為大觀。詞的格律近於近體詩,容納了賦體的成分,因此也叫「句余」,又因其有別於近體詩句式長短不一的特點,所以又叫「長短句」。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次創新,其形式上與格律詩一樣,一直延續到今天。金元時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漢族文人受到排擠,詞的創作開始衰落下來,繼之而起的是在北方民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散曲,因為元代最流行,所以也叫「元曲」。元曲在格律上比詩詞更靈活,語言表達更接近民間口語,情調多以戲謔,因此稱為「詩庄、詞媚、曲滑」。元曲聲韻使用北方語音系,與通常用在詩詞中的吳語為中心的南方語音系四聲有較大差別,沒有入聲韻,「入派三聲」。 明清時期的詩歌是承唐繼宋,從總體成就看不如唐宋,但表現手法更趨於精巧細膩,其中也不乏納蘭等名家佳作。 五、「五四」以後的詩歌: 近百年來,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衝擊,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挫傷和摧殘,以古文和格律為主的舊體詩(或稱古典詩詞)受到排斥,一些人借鑒西方詩歌形式,形成以白話文為主的自由詩(或稱現代詩、新詩) 由於這類詩不講究格律,不講究形式,沒有固定體式只求內容和情調,用片語句較自由,故也稱自由詩。 多年來,自由詩統治中國詩壇,改革開放以來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性,傳統詩詞獲得新生,詩片語織遍地開花,創作隊伍日益擴大,古典詩詞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景象。但我個人認為,傳統詩詞和新詩就如同一個人的兩條腿,要齊駕並驅,才能走好中國詩詞之路。四明山人/文 鈴歌編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