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CEO:管理的核心技巧是同理心

多年來我踐行過很多種管理原則,有的源於自身經歷,有的從他人身上習得,但是有一種原則是我最為嚮往的——我之所以說「嚮往」,是因為雖然我十分願意長期實施,但是鑒於現實情況和隨之而來的責任,我發現這條原則實施起來著實不易——這條原則就是,富有同理心的管理。

過去十幾年的工作經驗,教會了我這個原則的三項基本內容,而這也對我的職業生涯和管理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分別是:

1)同理心的含義,尤其是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

2)同理心是後天習得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3)同理心和智慧兩者缺一不可。

同理心及其含義

The meaning of compassion

同理心就像是穿著別人的鞋子走路,而同情心是感受別人的處境。儘管在西方文化里這兩個詞常作為同義詞,但是二者的不同之處十分重要。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個被巨石壓著的人,同情心會使你感到與他相同的痛苦,但你不一定能夠上前幫忙。而同理心則會幫助你換位思考,認識到到此人肯定經受了可怕的痛苦,他急需解救。你就會用上所有的力氣幫他挪開巨石,減輕痛苦。

也就是說,同理心相較同情心而言是更客觀的形式。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換位思考是十分寶貴而且有用的,尤其是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下。

打個比方,當我們堅決不同意他人的想法時,我們會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待此事。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會默認對方是無知的或者帶有敵意的。你的大腦會毫不猶豫的這樣想:「他們怎麼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見?」

面對這種情況,有建設性的方式是花一分鐘了解對方為何做出了這樣的結論。比如說,他們是因為什麼背景而承擔當前的職位?他們是否有做出最佳決定的必要經驗?問問自己,也問問對方這些問題。這樣就能夠將僵持的局面轉化為協同合作的經歷。

同理心可以習得

Compassion can be taught

當我開始全面認可同理心的重要性時,我也時常在想這種品質是否可以後天習得。而最終答案是肯定的,我得出這個答案也是源於一個偶然事件。

某個出差的晚上,我失眠了,正好看到了美國公共電視「前線」欄目的紀錄片,這期節目至今都讓我很難受。它的名字叫「被分化的課堂」,講述在愛荷華白人小鎮上,一個叫簡·艾略特的三年級老師的故事。在偉大的馬丁·路德·金被槍擊的第二天,她將自己班上的學生依據藍色眼睛和棕色眼睛劃分為兩個組。

第一天,藍色眼睛這一組學生得到了優等待遇,當然是以棕色眼睛組學生遭到的不公待遇為代價。第二天,全部換位,因此第一天沒有得到任何待遇的棕色眼睛學生就突然擁有了各種特權。

孩子們對此情況的反應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節目組在後來幾年裡跟蹤記錄了這批學生,他們成年後幾乎都成為了民權運動的倡導者。

同理心能夠通過教育獲得,且應該被傳授。不僅是在兒童的課程中,高等教育和企業培訓等項目中都應該倡導這種觀念。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比同理心更具教育價值的知識了。

沒有同理心的智慧是冷酷無情的,沒有智慧的同理心也是愚蠢的。

Wisdom without compassion is ruthlessness,compassion without wisdom is folly.

在雅虎工作七年並決定離開之後,我開始思考我自己接下來想做什麼。我一直都對教育改革很感興趣,對知識民主化的激情促使我接觸了消費互聯網、數字媒體和搜索引擎。谷歌公司通過彙集全世界的信息並傳播,創造了巨大價值,但是在我看來,在此基礎上還能有更多能做的事情。

我的想法基於經典的信息科學連續體:數據→信息→知識→智慧,信息組合成知識,而知識匯聚成智慧,最終創造出見解洞察。

當時(2004年早期)互聯網行業所面臨的挑戰是,雖然世界領先的搜索引擎彙集了億萬信息,但是絕大多數的知識仍然保存在人們的大腦里。搜索引擎的目的是使人類共享信息和知識變得更容易,同時也需要擴展知識體系。

今天,這個願景已經被普遍接受,並對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產生著巨大影響。然而,在2008年我離開雅虎的時候,這仍然是還在演變的概念,也是我一直熱衷追求的一點。為此我草擬了一個個人願景:擴展世界的集體智慧。

幾周後,我和朋友Fred Kofman(《有意識的商業》作者)一起吃飯,他是我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理智的人士之一。在我分享了我的個人目標之後,他說:「這很強大,但是你要記住,沒有同理心的智慧是冷酷無情的,沒有智慧的同理心也是愚蠢的。」這句話無可辯駁,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

於是我修改了最初的夢想:"擴展世界的集體智慧和同理心"。而這一目標至今還在影響了我工作的方方面面。

來源:LinkedIn


推薦閱讀:

LinkedIn 這家公司為什麼值 100 億美元?
最新改版的 LinkedIn 用的是 Python 還是 PHP 寫的?
Linkedin 從信用卡賬戶直接扣錢,並未告知確認,怎麼辦?
微軟+領英大戲最大看點:領英還能「獨立」多久?
LinkedIn 在中國會不會成功?

TAG:管理 | LinkedIn | 技巧 | 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