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從來就是中國人的社交媒體!古人看月亮的4種姿勢
文 |劉新羽 編輯 | 馬用雷
中秋佳節,望月賞月
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符號
「望月」
更是古代文人思想情感的載體
就像今天國人的「朋友圈」
跨越時代、跨越地域
藉助月亮而以詩神交
中國古詩詞中,詠月篇章俯拾皆是
抬頭仰望那一輪明月
讓我們的思緒穿越回古代
去探尋古人的各種望月「姿勢」
「望」里有一「月」,
難道
「望月」從古人造字時代就相親相愛啦?
且隨外灘君穿越一把
在古代的龜殼和鐘鼎上一窺究竟
有沒有覺得這個甲骨文小人萌萌噠,想捏一把?
「望」的甲骨文
上半身是「臣」字,像一隻眼球
本義為「瞠」,即瞪大眼睛看
下半身像人的軀體
是「停」的古寫,即挺身而立
聯繫起來,即為「登高遠眺」的意思
再來個「望」字金文的演化版
發現有什麼不同嗎?
對了,右上部多了個「月」字
表示月圓之夜,舉目遠眺,寄託思念
從此「月」這個字元便在「望」中保留下來
後來,
左上部的「臣」被改成了「亡」
古時戰亂多,
表「流亡在外的人,對月懷鄉」之義
到了楷體,下半部變成「王」,表聲旁
至此便成為了當今的「望」字原型
可見,「望」與「月」
在字形上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望月
更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經典意象
中國古詩詞中,詠月篇章俯拾皆是
中國文人,能讓明月入心入懷
創造出的詩詞,有著優美的審美意境
就在那一望無盡的思念中
姿勢Ⅰ思 美 人
1. 月出皎兮:古人第一首望月詠嘆調
詩經·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詩經》中這首詩,是古人的第一首明月寄託相思的詠嘆調,朱熹稱其為「男女相悅而相戀之詞」。
在這首詩中,陳國的一位痴情男子,月下邂逅了一位美麗女子,從此陷入了愛河。他在輾轉反側的夜晚,望月思妹,想像著窈窕美人,沐浴在皎潔的月色里,體態輕盈,風姿綽約,不禁心神浮動,又因相思之苦而不禁哀愁,陷入了無盡的花痴模式。
2. 美人如月:月亮與女性的緣
說到美人與月亮
外灘君插播一段小插曲:
中國古人信奉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他們認為太陽屬陽,月亮屬陰
因此月亮對應的是女性
在上古神話中
月神同樣是位美女
傳說中,東方殷民族所奉祀的上帝——帝俊有三個妻子,其中一個就是月亮女神常羲。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月神常羲生下十二個月亮的神話: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
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我們所熟知的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是與女性有關。在當時,便建立起了一種「月亮—女性」之間的對應模式。月光的柔和清幽、冰清玉潔、高雅氣質,正好暗含著女性特徵,因此古人常常以月喻美人。如:
宋玉《神女賦》
婉若游龍乘雲翔,皎若明月舒其光。
楚襄王在夢中艷遇巫山神女,那溫婉淑艷、美艷無雙的神女,便如明月般美麗。
而且反映男女情愛的作品,也常常以月光為背景,以烘托一種柔美浪漫的氛圍。如《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半夜西廂私會,美人與月光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姿勢 Ⅱ寄 相 思
圓月象徵著團圓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由自然到人生,撩撥著文人的遐思
明月終古常見、光影常新
從古至今都是寄託思念的載體
魏晉南北朝時
謝庄《月賦》中便有歌曰:
「隔千里兮共明月。」
在沒有微信的古代
人們無法在朋友圈晒圖聊天來傳遞思念
他們便以月亮為媒,傳遞相思。
即使彼此相隔千里,
共享著同一個月亮,同樣可以心心相印。
1. 「打包」一個月亮:快遞給好基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 ·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詩仙李白豪情萬丈,重情重義,他在得知友人王昌齡官場失意後,及時以詩送去安慰,相隔萬里,什麼才能寄去對小夥伴的同情與關切呢?——打包一份月亮,附帶自己的一顆真心。
2. 以月亮為信物:傳遞愛情電流
望月懷遠
唐 ·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古人為謀取功名,或他鄉求宦,或戎馬疆場,故造成大量的「留守婦女」。她們獨守空閨,忍受相思之苦。常常在夜深人靜的夜晚,孤枕難眠,望月抒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中的這位姑娘,在明月之夜,暗生相思,難以入眠。她怪房間燭光耀眼,於是滅燭步出門外,誰料那如水月華灑在她的身上,心弦再次被撩撥。不眠之夜,惟有將這滿手飽含情思的月光,相贈予那個人,才能傳達滿懷心緒。可是,這種相聚,也只能發生在夢中。一句「不堪」,訴說著不盡情思,餘韻裊裊,回味無窮。
非常有代表性的,還有杜甫的《月夜》:
月夜
唐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當時,杜甫被安史之亂叛軍俘獲後,押送到已經淪陷的長安。但是為什麼杜甫明明身處長安,而開篇卻說「今夜鄜州月」呢?
因為他的妻子正身處鄜州。老杜雖已身處險境,但他已無暇顧及自身安危,心裡挂念的是他的妻兒。杜甫從對方的視角進行書寫,想像著妻子此時望月,同丈夫一樣在彼此挂念。通過共仰的一輪明月,兩人心靈相通與共鳴。
中國古代很多類似的閨思詩,都是以男性的「上帝視角」寫的。男性在思念的漩渦里,開始「精神分裂」,想像著自己的愛人此刻也在思念著自己。他們如同穿著隱形衣飛在空中,看到她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以她們的口吻訴說著相思。
3. 舉頭望明月,月是故鄉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鄉愁為主題的詩詞中, 文人墨客多以明月寄託愁思。月亮作為一種文化符號, 由月圓聯想到團圓。正是抬頭望見了一輪明月,鄉愁便湧上心頭。
同樣,思鄉、嚮往團圓的還有這句「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姿勢 Ⅲ追 問 宇 宙
古人缺乏健全的天文知識面對月亮天體運行的奧秘
同樣會有疑惑
張若虛:江月何年初照人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就這樣,
你一句我一句地聊開了
關於月亮的「十萬個為什麼」
還有更多:
把酒問月
唐 ·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面對宇宙的奧妙,李白模仿《天問》體裁,發出了關於月亮「十萬個為什麼」的追問:
從什麼時候起,天空中就出現了月亮?
為什麼我向著月亮去卻永遠也追不上它
而當我遊走四方時它卻如影隨形?
為什麼當雲霧散去
月亮露出嬌面時是那樣的美麗?
又是為什麼月亮自東海出現而於西天消逝?
為什麼月亮能亘古不變
而古今之人要不斷更迭呢?
▽
最後,小白同學
表達了希望留住月華與時光的感嘆
但,這又怎麼可能呢?
所以不如及時行樂吧!
小二!再來一壺酒!
辛棄疾同學也是個愛問分子
如果活在現代,起碼是個科學課代表,
下面是他的問月詩:
木蘭花慢
宋 ·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姿勢 Ⅳ觀 照 人 生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月圓月缺
古代文人藉助詩詞
勾聯出個體與天地、物我兩合的思考
生髮人生得失與悲歡的感慨
推衍開去離塵去世的高妙情懷
1. 月亮是寂寞失意心的最好聽眾
夜晚的寂靜比白日喧語
更易讓人表達真實感情
明月成了傾訴的對象
對月嗟嘆,月下傷懷
很多文人望月抒發因時令風物
生平遭際而起的人生調悵
西江月
宋 ·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東坡大人雖然大多時候是曠達豪放的,但是堅強的漢子也有脆弱的時候,他一生坎坷,也會與月亮來共度孤單時光。
2. 「君子如月:孤高自賞、澄澈人格的高標」
漢代公孫乘《月賦》
借月光之皎潔比喻君子之德:
"月出皎兮,君子之光。」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說: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君子如月
明亮皎潔的月亮
成為了文人們清高脫俗
嘯傲山林的人格化身
月下獨酌 (四首其一)
唐 ·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詩中的月亮成為了詩人飄逸風采,瀟洒氣度的人格化身。小白懷才不遇,清高孤傲,與酒、月為友,舉杯邀明月,獲得一種寧靜與洒脫。
念奴嬌
宋 ·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在官場受讒言挑撥, 貶官北還的路上恰逢中秋。表裡俱澄澈,肝膽皆冰雪。孤光自照,月映人心,他的精神世界如明月般熠熠生輝。
3. 「心靈與生命的安放與超脫」
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合
是古人尋求生身與心靈安放之處的探索
中秋
宋 ·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是「東坡式」的超脫與理性
念奴嬌
宋 · 蘇軾
憑高跳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中秋之際,登高遠望,只見月色咬潔、碧空如洗,令人忘卻世事擾攘,東坡不禁生出憑風而起、遠離塵囂的超逸情思。
古代文人士大夫,崇尚儒道合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往往在仕與隱之間徘徊,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靜觀現實世界這是他們追求的精神境界。
推薦閱讀:
※我的生活好像被演算法控制了
※承認吧,我們並不會珍惜那些秒回信息的人
※1號學術|Facebook :2017年,關於社交媒體的8件事
※如何借力社交媒體,提升職場身價?
※如何避免虛假新聞,我的幾點產品設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