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東民族主義

論中東民族主義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03-04-25 14:39:00 ]作者:陳德成編輯:丟oO丟oO【內容提要】本文從政治現代化視野研究中東民族主義,主要是凱末爾主義和納賽爾主義。作者認為:「六大主義」組成的凱末爾主義,是土耳其的政治現代化理論,在它的指導下土耳其政治現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納賽爾主義由埃及民族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阿拉伯社會主義組成,其核心是民族主義。它是1971年之前的埃及政治生活的指導原則,對埃及政治現代化的影響十分巨大。【 正 文 】自從人類開始有了現代的追求以後,民族主義便與現代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民族主義包括傳統民族主義和近代民族主義。從嚴格意義上說,只有近代民族主義才是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它作為一種近代興起的世界性思潮,是隨著歐美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近代史上,曾出現過以反對民族壓迫為內容的和以反對封建壓迫為內容的兩種思潮。前者以建立資產階級民族獨立國家為目標,如北美獨立戰爭;後者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為目標而以反對封建壓迫為其思想旗幟,如17、18世紀英、法的革命。但無論那種思潮,其實質都是以建立民族國家並以此保證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主要目標。與原生民族主義思潮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是後起的民族主義,即新興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這是當代資本主義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近現代在中東流行的各種民族主義。中東各種類型的民族主義作為一支相對獨立的社會政治思想和實踐運動,在20世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中東歷史進程的最為活躍、最為持久的因素之一,是塑造中東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它的目標是爭取民族獨立,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接受以共同歷史、文化、語言、地域聯繫作為認同的基礎,而不強調以宗教作為認同的紐帶。在中東流行的各種民族主義中,本文將主要剖析凱末爾主義和納賽爾主義。一、凱末爾主義凱末爾主義,在土耳其國內通常稱阿塔圖爾克主義,是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的理論學說和思想體系。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耳其國家中孕育、在反帝的民族革命戰爭中逐步形成,並在一系列政治和社會改革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從時間上看,它的形成經過了從1919年到1937年這18年的歷程。1931年4—5月,凱末爾提出了六條被稱為有根本意義的原則,並據此制定了土耳其共和人民黨黨章、黨徽。這六條原則是:共和、民族、世俗、平民、國家主義、革命主義。1937年2 月把六條原則歸納和升華為六大主義,並寫進新憲法第二條,既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平民主義、革命主義、世俗主義和國家主義。這六大主義一直是土耳其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官方政治意識形態。六大主義的前五項,是土耳其現代政治結構的理論基礎,而國家主義則是土耳其經濟現代化的指導原則。1.共和主義 「共和主義」的中心內容是民族國家的構建和民主制度的建設,這是政治現代化進程的一項根本要求和本質內容。凱末爾的共和主義由以下要素組成:首先,政體的共和制。早在1907年,凱末爾就提出:「素丹的職位必須廢除,國家的機構應由同等的成員組成。」(註:周青、晨凡、陳友文主編:《當代東方政治思潮》,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0頁。)十餘年後, 他又向大國民議會提出關於成立政府的動議,要求政府不以素丹為首,不是素丹的派出機關,要從議會中選出來,實際上,他要建立的政府,是共和制國家的政府,不過當時他從策略上考慮,未使用共和國名稱。(註:參見(土)卡密爾·蘇《土耳其共和國史》(楊兆鈞譯),雲南大學1978年版,第68-69頁。)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在凱末爾指導下投票贊成宣布「土耳其國家的政府形式為共和國」。(註:西·內·費希爾:《中東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02頁。)其次,政府的民族性。1921 年凱末爾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政府不是民主制政府,也不是社會主義政府,而是唯一能體現民族主權與民族意志的政府。第三,國家的人民性。他曾說,新土耳其國家是大眾的國家或人民的國家。第四,權力來自政府自身。凱末爾認為新土耳其是採用權力直接來自本身的政府。第五,「主權建立在實力之上」(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37頁。)。凱末爾力主廢除素丹制,提出「實力說」。他指出:「主權是通過實力、威力、甚至是通過暴力獲得的。」(註:安·菲·米列爾:《土耳其現代簡明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年版,第235頁。 )以上五點與傳統的舊王朝體系根本不同,因為它要摧毀君主制度本身,並代之以共和制;與前政權相比,它較多地體現了民族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它不搞改良,而訴諸武裝鬥爭和暴力,即注重「實力」。2.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內涵十分豐富。首先,它強調建立一個以在土耳其的土耳其民族為基礎的地域性民族國家,並主張忠於土耳其,而不是忠於宗教和王朝。1921年12月1日, 凱末爾聲明:「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建立以土耳其民族為基礎的地域性民族國家,……正是為了保全生命和獨立……我們沒有為大伊斯蘭主義而效勞……我們沒有為大都蘭主義效勞……」(註:伯納德·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72頁。)其次,認為民族獨立、 主權和自由是天賦的、合法合理的,是首要任務。凱末爾早在1919年5月16 日就指出「面對這種情況(按指國家即將被瓜分的危機)存在的唯一決策:那也只有基於維護國家主權,無條件地獨立和建立一個新土耳其。」「土耳其人的本質與榮譽和能力是極其高尚和偉大的。這樣一個民族,如果當俘虜,我國的子孫就要毀滅。因此,或是獨立或是死亡!……」(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9頁。)為了獨立、自由、主權, 必然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干涉、侵略和佔領,並採取一切方式,直至武裝鬥爭,用民族的鮮血,澆開民族自由、獨立之花。第三,大力培養和提高土耳其民族意識。強調土耳其民族具有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在世界古代文明中起過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貢獻;倡導學習、研究和宣傳土耳其的歷史,並循著清除外來語和純潔本族文字的道路進行土耳其文字改革,千方百計增強土耳其民族意識和創造力。他在1924年於杜姆盧波納爾發表講話指出:「我們民族的目標,我們民族的理想,是按世界的標準,成為一個文明的社會集體。」第四,承認民族自決權。首先,他極力爭取土耳其民族的自由權,1919年7月9日,凱末爾對英國代表團團長羅林森說:我們「被迫採取正當的防衛措施,以武力反抗武力干涉,並一定要實現民族自決。」其次,他也支持奧斯曼帝國各民族爭取自決權的鬥爭,不僅表現在堅決放棄大伊斯蘭主義、大都蘭主義,而且他在1919年曾指出:「我們在敘利亞、伊拉克、葉門以及整個東方的兄弟們正在為維護其生存,為獲得其在邊界內的獨立而鬥爭,在穆斯林世界來說,這些部分的穆斯林取得獨立是多麼高興啊!」(註:以上引文分見《土耳其共和國史》第208、50頁;《當代東方政治思潮》第675頁。)1920年,凱末爾對其主張的民族主義的性質作出明確表示,他說:「我們的民族主義是我們尊重一切同我們合作的民族的民族主義。我們承認他們的民族要求,無論如何,我們的民族主義肯定不是利己主義或驕傲自大的民族主義。」(註:《當代東方政治思潮》第676頁。)3.平民主義 「平民主義」,也有人稱其為「人民主義」、「民粹主義」。首先,強調人民主權。凱末爾強調指出:「我們最強大之處,是我們有安全上的後盾,我們的民族,感覺到國家的主權的重要,並且在實質上,主權已交給全國人民。人民會把我們的主權,加以掌握。這在事實上已經得到證明了。」(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177頁。 )其次,人民平等。凱末爾否認土耳其有階級存在,堅持所有的人都享有權利與權威,這一主張在1924年的憲法中得到了體現。第三,人民都要工作。凱末爾指出:「『平民主義』是將社會秩序建立在工作和權利基礎上的一種社會學說。」(註:《當代東方政治思潮》第676頁。 )因此,所有人都要工作,凡是人民都要工作,也是平民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4.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意指政府積極指導和參與經濟活動。它是1929年提出的,其理論的支點是由國家干預經濟。1937年2月5日,共和人民黨對國家主義以3135號法形式公布,並作了解釋:「在經濟和製造業領域裡,私人投資感到困難時,則以國家經營形式及更大力量來從事。即在允許私人資本經營的同時,凡關係到公共生活及國家的和更高的利益所及的行業,則由國家經營之。」(註:楊兆鈞:《土耳其現代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頁。 )凱末爾的國家主義與自由放任主義相對應,「它是由土耳其自身需要所產生的制度,是土耳其所特有的制度。」凱末爾的「國家主義」,實際上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國家資本主義」。5.世俗主義 「世俗主義」主要強調宗教與政治分離、宗教與司法分離、宗教與教育分離,宗教僅是私人信仰問題。早在1907年,凱末爾就提出「宗教事務應與國家事務分開」,反對宗教干預政治事務。1924年3月,他支持大國民議會的決定,廢除哈里發制度和沙里亞法。 同年又將全部宗教學校停辦。當然,凱末爾並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讓宗教具有在一個現代西方民族國家那種作用。6.革命主義 「革命主義」,也有人稱為「改革主義」。強調捍衛革命原則,提倡改革,反對盲目保守、滿足現狀和聽天由命,反對停滯和倒退,主張學習現代西方社會的文明,拋棄東方過時的落後的社會文明。以上六項原則或主義組成的凱末爾主義,是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共和主義是關於國家和政府的理論,是基礎,是核心,是第一位的;民族主義主要強調國家的民族性,但是,不建設一個現代政府,也就不會出現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平民主義的落腳點是人民,它是關於人民地位的理論,雖和國家、政府有關,但主要講人民;國家主義重點在經濟,但經濟不能離開政治,特別是它突出國家在經濟領域的作用,因此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世俗主義講宗教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核心是「三分離」,這也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和建立現代國家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革命主義,主要講思想路線,要積極向上。凱末爾主義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理論,是方針、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由於當時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階級,因此代表這個階級的理論——凱末爾主義,也是一個革命的理論。它指導了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並為後來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保障。同時它也是一個政治現代化理論,在它的指導下,土耳其政治現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凱末爾主義也有局限性,它雖講人民平等,實際上作為人民主體的工人、農民的地位仍然十分低下,他們所得到的自由權利,仍十分有限;它雖然承認民族自決,但對其國內的庫爾德人長期不承認其為一個民族。總之,這種理論具有不徹底性。二、納賽爾主義納賽爾主義的本質是包含著民主主義內容的民族主義。其形成經過了三個發展層次:埃及民族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阿拉伯社會主義,這三個層次是一個遞進的發展過程。第一個層次的埃及民族主義是納賽爾主義的原型和基礎;第二個層次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是納賽爾主義的擴大和延伸;第三個層次的阿拉伯社會主義是納賽爾主義的深化和完成。(註:參見彭樹智《東方民族主義思潮》,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26—432頁。)民族主義始終是三個層次的核心。納賽爾主義對埃及的現代化,特別是政治現代化,起了重大的指導、規範、推動的作用。納賽爾的主要著作有《革命哲學》、《埃及的解放》等。1、埃及民族主義埃及民族主義的核心「消滅帝國主義」、「建立一個自由和公正的民族國家。」主要的觀點如下:①民族尊嚴觀 早在1935年9月, 納賽爾在寫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埃及「處於無可救藥的絕望狀態之中……埃及是不乏具有尊嚴的人的,他們不能聽任自己象狗一般地死去,但是重建國家,使軟弱和受屈辱的埃及人民能夠重新站起來,象自由和獨立的人們一樣生活的人,在哪兒?尊嚴在哪兒?民族精神在哪兒?……我們的民族象穴居的人一樣沉睡著。誰能喚醒這些甚至連自己是些什麼人也不知道的可憐蟲?」(註:安東尼·納丁:《納賽爾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1頁。)這是納賽爾第一次把尊嚴作為他的民族主義思想的主題詳盡地加以論述。後來,特別在埃及共和國建立以後,幾乎每一次在發表的演說和與人會見中,都提到尊嚴。那麼,什麼是尊嚴呢?納賽爾指出:「我感覺萬分的悲痛,專橫的封建制度……除了從我們的血管吮吸我們的生命血液之外,再沒有別的作為。還有比這更可恨的是這種制度從我們的血管里奪取了我們所有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在我們心靈深處留下了一種需要我們長期鬥爭才能克服的影響。」可見,納賽爾的尊嚴的含意,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民族意識,是民族覺悟。後來他教導軍人們「懂得有一種必須保衛的東西,這就是尊嚴。」(註:分見納賽爾《革命哲學》,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頁;《納賽爾傳》第31頁。)由此可見,他視民族尊嚴是埃及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首要原則。②同時進行「兩種革命」觀 納賽爾說:「現在,我可以說,我們生活在兩種革命之中,……世界上每個民族都經歷兩種革命:一種是政治革命,就是從一個強加在他們頭上的暴君的統治下或者從違反人民願望而駐紮在祖國領土上的外國軍隊手中,恢復自己管理自己的權利。另一種是社會革命,在這種革命中各個階級之間進行鬥爭;當正義在一個國家的公民之間佔優勢的時候,情況才能安定。」(註:《革命哲學》第17、18頁。)這是納賽爾民族主義中的最重要思想。所謂政治革命,指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以及本國封建專制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所謂社會革命是指在社會中實現公正和平等的民主革命。他又指出,埃及1919年的革命就是在兩種革命之間失敗的。③控制住軍隊就可以取勝論 視軍隊為依靠力量,並憑藉軍隊取得民族獨立,建立民族國家的思想是納賽爾民族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青年時代他就開始相信:「軍隊是決定埃及命運的唯一的力量,它可以使國家得到解放,人民獲得自由。」(註:《納賽爾傳》第21頁。)後來,他根據1919年革命後埃及局勢的發展變化,大抓陸軍,在陸軍中建立「自由軍官組織」。1952年「七月革命」前夕,他指出:「控制住軍隊,我們就可以取勝。」「把軍隊拿到手,我們就拿到了國王用以威脅人民的大棒。」(註:穆罕默德·海珊·海卡爾:《開羅文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頁。)納賽爾不接受一般資產階級政黨的非暴力原則,不迷信議會選舉,只相信軍隊,相信暴力。④「積極行動」論 納賽爾在《革命哲學》中提出了「積極行動」的道路,旨在完成兩大革命,建立自由富強的新埃及。什麼是積極行動?他開始認為,「熱情」就是積極行動;後來認為積極的行為,就是埃及的政治領袖們團結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又認為政治暗殺才是積極行為;爾後,他找到了「七·二三革命」道路,認為這場革命是「一個發自人民的內心,表達人民的願望,沿著人民已經走過的大道向前邁進的革命。」革命才是「積極行動」。最後,納賽爾又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道路就是:政治的自由和經濟的自由。」(註:《革命哲學》第27、35頁。)縱觀納賽爾的埃及民族主義思想,可以看出,它是以恢復民族尊嚴為首要原則,以同時進行兩種革命為理論基礎,以軍隊為依靠力量,以革命和政治自由、經濟自由為道路,以建立一個文明富強獨立自主的新埃及為奮鬥目標的一套完整的思想和主張。2.阿拉伯民族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後來也稱為阿拉伯主義或泛阿拉伯主義,是一種建立在阿拉伯人共同的地域、語言、種族、文化和歷史之上的政治意識形態,其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阿拉伯民族國家。它最早出現於19世紀中葉。納賽爾繼承和發展了阿拉伯民族主義。納賽爾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是其埃及民族主義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的體現,它的幼芽最早萌生在1948年阿拉伯對以色列戰爭的戰場上,從1955年開始他投身於阿拉伯主義運動,後來他沿著這條道路不斷前進,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和較為系統的主張。①「阿拉伯圈」 納賽爾在《革命哲學》中提出和闡述了「三圓圈」主張即阿拉伯圈、非洲圈和伊斯蘭圈,涉及到民族、地理和宗教,是一個有機的綜合體,主要講大團結,即阿拉伯大團結、非洲大團結、伊斯蘭大團結。他認為阿拉伯圈是三個圈子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關係最密切的一環,主要理由是:第一,阿拉伯各國人民和埃及的歷史交織在一起,他們之間遭受過同樣的苦難和同樣的危機;其次,在宗教方面也同埃及交織在一起;第三,地理上互相接壤,歷史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各種因素使這個體系成為一個整體。②民族力量是強大的 納賽爾認為,阿拉伯民族的力量是強大的,應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為此,他提出了強大力量的三個來源:第一,我們是一個民族集團,我們的國家互相毗鄰,有許多物質的和精神的關係把我們聯成一起;我們的民族還具有許多特點、構成條件和一種文化。在這種氛圍中曾經產生了三個宗教。第二,我們的領土本身及其在世界地圖上的地位,主要是世界交通樞紐、世界貿易要道和重要戰略地位。第三,有豐富的物資文明的神經——石油。③聯合鬥爭 納賽爾主張聯合鬥爭,他在聯繫巴勒斯坦問題時指出:「既然地區是一個,大家的處境又相同,所遇的問題和前途也相同,敵人又是一個(不管他怎麼化裝),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分散我們的力量呢?」他堅信:「我們共同的鬥爭將會給我們的人民帶來我們的一切願望,我對於這一點,從來沒有絲毫的懷疑。」(註:《革命哲學》第54、55、43頁。)④阿拉伯統一 納賽爾主張阿拉伯世界的統一。他認為只有阿拉伯的統一,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同外國統治者作鬥爭,才能爭取民族獨立。1958年納賽爾將埃及與敘利亞聯合,建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認為這是阿拉伯統一的前奏。埃敘合併的歷史意義在於他第一次把兩個獨立的民族國家聯合、合併成為一個聯邦。埃敘聯合失敗後,於1963年4 月17日,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又一次建立了「三國聯邦」。⑤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 納賽爾說:「難道我們能假裝不知道我們周圍有一個阿拉伯圈子嗎?這個圈子是我們的一部分,而我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的歷史和這個圈子的歷史已經打成一片,我們的利益和這個圈子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事實,不是空話。」(註:《革命哲學》第54、55、43頁。)既然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埃及就應當為阿拉伯世界服務。他指出:「因此,當巴勒斯坦危機爆發的時候,我就完全相信這個戰爭並不是在外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我們參加這個戰爭也不是感情用事,都是為自衛而應盡的義務。」但也應指出,在談及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時,他也流露出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中心以及埃及應當扮演主角的思想。後來,納賽爾總結了實踐阿拉伯統一的經驗和教訓,提出統一不應是強迫的,並呈階段性和多樣化,而且是漫長的,這是他對阿拉伯統一在理論上作出的重大貢獻。3.社會主義關於埃及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是納賽爾在1955年3月10 日接見印度一家報紙的記者時首次提出的,同年埃及執政黨「民族聯盟」的綱領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構思設想:民族聯盟致力於建設一個「合作的社會主義的阿拉伯社會」。同年12月5日, 納賽爾在埃及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正式宣布在全國建立一個「民主、合作的社會主義」社會。隨後,在埃及報紙、政治書刊和領導人的許多演說中開始宣傳納賽爾社會主義思想。埃敘分裂後,納賽爾於1961年10月16日對全國發表電視演說,宣布「社會主義是我們達到社會正義的唯一道路」。以後,他在一系列的講演、文章和文件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完成了「納賽爾主義」的最高層次結構。1962年由納賽爾主持制定的《民族憲章》(又稱《全國行動憲章》)中確認埃及信奉社會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1964年臨時憲法又明文規定埃及的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納賽爾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如下:第一,社會主義是發展國家的唯一出路。納賽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是「導致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唯一出路」(註:納賽爾:《獨立的翌日》,轉引自《當代亞非拉社會主義思潮資料選讀》,上海科學社會主義學會、 上海社會科學院情報所合編, 第141頁。)、「導致社會解放的道路」、 「解決埃及問題唯一革命的決策」(註:《獨立的翌日》第138、139頁。)。納賽爾認為不發達國家消除落後的唯一方法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納賽爾還論述了不能採取資本主義解決辦法的原因,主要有三條:一是「在一個不發達的國家裡,資本的自身演變不可能導致經濟飛躍」「地區資本主義與國際壟斷組織相聯合,追隨它們的路線,成為它們的尾巴,把祖國引向苦難的深淵。」(註:《獨立的翌日》,第140頁。)二是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同帝國主義是休戚相關的,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在對其殖民地進行投資的基礎上,曾經有過經濟飛躍發展的階段。但帝國主義的海盜時代已經過去了。三是資本主義建立在進一步危害和剝削勞動人民的基礎上,但是時代的性質已經不再允許這樣做。第二,社會主義是一個富足和正義的社會。納賽爾指出:「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正義和滿足需要的基本上的」(註:《獨立的翌日》第138頁。)。他認為, 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均可簡稱為「富足」和「正義」四個字,即「建立一個富足和正義的社會,一個勞動和社會均等的社會,一個生產的社會和福利的社會。」按照納賽爾的看法,「富足」指生產和發展;「正義」乃社會公正和分配公正。二者的關係相輔相成。沒有富裕的正義意味著分配貧困,沒有正義的富足意味著增加財富的集中。(註:參見楊灝城、江淳《納賽爾和薩達特時代的埃及》,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91-92頁。)第三,關於剝削所有制和非剝削所有制的區分問題。納賽爾主張由人民控制一切生產資料,但不必廢除私人所有制。納賽爾說:「擴大民族財富的工作不能由私人資本家領導,更不能由剝削成性的壟斷資本家肆意控制。」「應由人民掌握所有生產資料,根據預定計劃決定利潤的處理」。但他又指出:「所謂由人民控制一切生產資料,並不是指生產資料都要實行國有化,取消私有制,也不是侵犯私有制合法的繼承權。」(註:《獨立的翌日》第140、141頁。)但也應指出,納賽爾並非擁護剝削階級所有制,他激烈地反對「剝削階級所有制」,說他只允許不剝削他人的私營部門存在,為發展總計劃作出貢獻。由上可知,納賽爾把私有制分為「剝削所有制」和「非剝削所有制」兩種。1961年頒布的「社會主義法令」也涉及到這個問題,該法令規定,凡擁有價值1萬鎊以上股票的資本家和200費丹土地以上的地主被稱為壟斷資本家和封建地主,屬反動力量陣營,系剝削所有制;在此數量以下的資本家或地主被稱為民族資本家和非封建地主,屬勞動人民力量範疇,系非剝削所有制。區分兩種所有制,旨在反對剝削所有制,保護非剝削所有制,使其理論蒙上一層濃濃的「反剝削」的色彩。在農業方面,則主張不實行土地國有化,不使土地變為公有制,而是要保留土地私有制,並且通過絕大多數僱農佔有土地的權利來擴大這種所有制,通過農業合作來鞏固這種所有制。第四,和平革命論。納賽爾長時期否認埃及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1961年他首次使用「階級鬥爭」這個詞,而且在《民族憲章》中寫上階級鬥爭是「不可無視或否認的」。1962年,他根據剝削和非剝削性所有制理論,把埃及人分為「反動派和剝削資本」和「勞動人民力量」兩大類,前者指封建地主和剝削性資本家,後者包括農民、工人、士兵、知識分子和非剝削性民族資本家。並認為「反動派和剝削資本」和「勞動人民力量」之間矛盾是階級鬥爭,解決的方式是和平的,主要是解除其金錢和勢力;「勞動人民力量」之間階級差別採取「融化」的方式。《民族憲章》也指出:「一定要消滅剝削,鞏固機會均等的正當的權利,融化階級差別,要結束一個階級的統治,消滅威脅公民個人自由和威脅整個國家的總體自由的階級衝突。」(註:《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全國行動憲章」草案》,開羅《金字塔報》1962年5月22日。)與此同時, 又指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認為階級衝突的消滅,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能完成,而是要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不讓一個人流血。納賽爾的社會主義仍然堅持強調阿拉伯民族主義和埃及民族主義。首先,納賽爾把社會主義和阿拉伯革命聯繫起來,強調阿拉伯革命的首要目標是政治自由和社會自由,前者靠民主手段取得,後者通過社會主義來實現。其次,《民族憲章》提出阿拉伯鬥爭的目標為「自由、社會主義、統一」。這個目標明顯是敘利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制定的「統一、自由、社會主義」目標的翻版,由於埃敘分裂,阿拉伯統一事業受挫,納賽爾不得不面對現實,改變口號順序,將統一放在末尾。第三,《民族憲章》提出,阿拉伯統一的口號必須「由政治革命」階段前進到社會革命階段。納賽爾認為,只能在阿拉伯民族範圍內發起社會主義革命,剷除一切反動勢力,阿拉伯經濟方能起飛,阿拉伯統一方能實現。以上是納賽爾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儘管納賽爾有時也使用科學社會主義一詞,但他卻強調他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有根本區別,特別在1962年5月30日的講演中, 非常明白無誤地闡述了五大區別。他說:我們信仰宗教,馬克思主義否認宗教;我們主張從反動派專政過渡到全民民主,而馬克思主義主張以無產階級專政代替反動派的專政;馬克思主義規定土地國有化,而我們相信在合作範圍內的私人土地所有制;馬克思主義主張消滅私有制,我們相信私有制,但不相信剝削所有制;馬克思主義主張用暴力消滅剝削階級,我們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一切問題。誠然,納賽爾的社會主義不是科學社會主義,但是它吸收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某些成分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納賽爾的社會主義在1971年以前的埃及,即在60年代,是埃及政治生活的指導原則,其影響十分巨大,而且利比亞、蘇丹、南葉門也實行納賽爾社會主義,特別是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將其發展為「世界第三理論」。猶太民族主義是以色列建國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對以色列的政治現代化起了重要的規範和指導作用;復興黨主義也是一種民族主義,對伊拉克、敘利亞的政治現代化進程具有巨大影響。但相對說來,凱末爾主義、納賽爾主義對中東政治發展的影響更重要,範圍更廣大。
推薦閱讀:

【轉】「虔誠一代」能否助力埃爾多安延續總統夢?
重畫中東地圖:伊朗、敘利亞和新冷戰
大膽出擊中東,中國軍方開始在敘利亞布局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中東地區的局勢變得更微妙了
鳳凰軍評:蘇35赴敘杯水車薪 難助俄逃脫中東泥潭

TAG:民族 | 中東 | 民族主義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