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濕疹的效果分析

【關鍵詞:】濕疹、濕疹外治法、中醫藥治療濕疹

濕疹是指由多種內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具有多形性皮損和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症性疾病。臨床上以多形性皮損、對稱分布、易於滲出、自覺瘙癢劇烈、反覆發作和慢性化等特徵。中醫根據其發病部位不同而有旋耳瘡、腎囊風、四彎風、臍風等不同稱謂,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總由稟賦不足,風、濕、熱阻於肌膚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是由於個體的過敏體質受到外因刺激引起的遲發變態反應。

濕疹由於病位在表,病灶外露,因此其外治療法在濕疹的治療中佔有獨特的、重要的地位,即根據辨證分期,發病部位、經絡輸穴等選擇適當的劑型、藥物及治療手段,以達到祛除病邪,促使皮損痊癒的目的。近年來,隨著中西醫對本病的研究不斷深入,其治療也有了許多新的進展,現就外治法治療濕疹有關文獻綜述如下:

急性、亞急性期滲液較多時,外用藥多以洗劑、濕敷劑為原則,常用藥物有:三黃洗劑、馬齒覺煎劑、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硼酸洗劑。

滲出不多時,多選用散劑外撲或麻油調敷,如青黛散、金黃散直接撒撲或以香油或凡士林調敷。洗劑在臨床中應用尤多,如馮橋用土扶菩湯加味(土茯苓、薏苡仁各20g,苦參、龍膽草、黃答、黃柏各15g ,地膚子、丹參、牛膝、白鮮皮各10g)煎水外洗,治療急性陰囊濕疹32例,1周為1療程,治療1 -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4%。

滲出較多時用苦參、土扶菩、蛇床子、白鮮皮各30 g,川椒10 g(布包),浸泡10min後水煎,待溫時濕敷皮疹處,每日濕敷30一60 min,然後再外用濕疹散(黃柏4.5 g、黃芩3 g、輕粉1.5g、冰片0.3g、青黛 3g、鍛石膏4.5g、大黃4.5g、蛇床子10g、血餘炭10 g),上藥共研細末,薄薄撒於患處,能除濕止癢,待滲液基本消失後,可加適量凡士林及羊毛脂配成軟膏薄薄塗之,既能收濕,又能保護皮膚。

慢性濕疹,皮膚肥厚苔鮮樣變,則選用熏洗劑或軟膏、乳劑。有關報道較多,如孫衛東用黃柏膏治療慢性濕疹50例,用時先將患處洗凈後搽藥,2次/d,結果:1周治癒33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侯思徵用神楓膏治療慢性濕疹15例(神楓膏由中藥大楓子、蛇床子、雄黃、黃柏等組成),日擦2-3次,擦時用手按摩患部15 min, 7d為1療程,少數苔鮮樣變過度肥厚者加用梅花針叩刺,總有效率為80%。

【筆者對文獻報道的30個外洗方作出統計:】

急性、亞急性濕疹多用大黃、黃柏、荊芥、黃連、防風、苦參、蒼朮、白鮮皮;

慢性濕疹多用地膚子、蛇床子、蒼耳子、五倍子、土扶菩、當歸尾、川椒。癢甚者加蟬蛻、鳥梢蛇、刺茨黎、皂角刺、全蟲;並感染者加連翹、銀花、蛇舌草、地丁、蒲公英、馬齒覺等;

頭部、軀幹、上肢濕疹治法以祛風止癢、清熱燥濕為主,藥物多選用荊芥、防風、浮萍、銀花、蟬蛻、連翹、黃連、桅子、薑黃、羌活、菊花、茨黎;下肢、肛周;

陰囊濕疹治以清熱利濕、養血潤燥為主,藥物多選用土牛膝、白鮮皮、地膚子、土扶菩、蛇床子、丹參、生地、苦參、花椒、百部、龍膽草、蒼朮、大黃、黃柏、車前子等。

總之,「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外用藥必須烙守「醫理」和「藥性」,遵其法以為加減,應變無窮。

【小結】

中醫認為濕疹是由素體脾虛,加之飲食失調,濕熱內蘊或感風、濕、熱諸邪於皮膚所致。濕疹的治療非常重視外治法,不管是急性、亞急性、慢性濕疹均可使用外治法。外治療法通過局部外用藥,使藥力直達病所,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臨床應用中藥外治濕疹的報道頗多,但如何選定劑型、藥物、藥物劑量、藥物濃度及藥物的透皮吸收研究還需進一步努力。還應完善理、法、方、葯體系,篩選出最有效的中藥,改進劑型及給葯途徑,此外療效判定需進一步量化、客觀化,使之更具科學性、可比性、可信性。今後應加強劑型改革以及有效藥物的藥理研究,加大科研力度,將為中醫外治開闊一個新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馮橋. 用土獲等湯加味治療急性陰囊濕疹32例. 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馮橋. 五子湯治療陰囊濕疹32例. 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3、任孝倉. 針刺治療陰囊濕疹112例.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4、袁秀麗. 針灸治療慢性濕疹55例療效觀察. 針灸臨床雜誌。


推薦閱讀:

日本怎樣嚴打醫藥業腐敗
糖尿病的中醫病因病機 - 中醫糖尿病版 - 復興中醫網 中國優秀中醫藥網站|中醫論壇|中醫...
中華醫藥之醋泡黑豆的做法與功效
全球富豪排行榜,出現35名醫藥大佬!
單式補瀉手法傳統醫藥:針灸按摩保健

TAG:醫藥 | 中醫 | 治療 | 濕疹 | 效果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