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治癱名方「補陽還五湯」

原文地址:治癱名方「補陽還五湯」作者:男人向前沖【驗案舉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案  王某,男,52歲。1983年3月28日,患者因外傷後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左下肢步行無力痿軟、視物模糊3月余且逐漸加重就診。外院曾用中西藥物無效,囑其手術,因畏懼手術而入院。曾於3月前被人擊傷頭部。初起無異常,稍久日漸加重。頭顱CT檢查提示:右額顳頂部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中線向左偏移0.4厘米。入院檢查眼底:雙側視神經乳頭水腫明顯,邊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靜脈擴張伴出血。下肢肌張力增高,左下肢肌力4級,膝反射亢進,病理征(+),苔薄白質紫邊有齒痕,脈細弱。治宜益氣活血通絡。  方用補陽還五湯:生黃芪120克,當歸9克,赤芍9克,紅花9克,桃仁9克,地龍9克,川芎9克,每日一劑,連續服用35劑,全部癥狀體征消失而獲痊癒。病程結束複查頭顱CT,顱內血腫已吸收,眼底亦正常。2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筆者曾用「補陽還五湯」為主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150多例,治癒率98.5%,療效顯著。  「補陽還五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創立,用於中風癱瘓症的方劑,載於王氏著《醫林改錯》,為後世醫家所推崇,沿用迄今已170多年。  現代臨床常用於腦血管病所致偏癱以及各種原因所致偏癱、截癱、單癱、面神經麻痹等屬於氣虛血瘀之患者。也可用於腦動脈硬化、小兒麻痹後遺症、神經性疼痛、神經衰弱、癲癇等;還可用於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閉塞性動脈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以及慢性腎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等患者。  「補陽還五湯」立法宗旨是以補氣為主,化瘀為輔,使用時必須以氣虛者為對象。中風患者應神志已清醒,體溫正常,出血停止,苔白、脈緩者為宜。如脈實而有力,應用大劑性溫而升補之黃芪,則可能加重病情,必須慎重。本方需久服,療效逐漸明顯,病癒後仍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  現代實驗研究表明,本方功能廣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或溶血栓;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增加心肌營養性並有強心作用;對急性腦損傷有預防作用;對神經損傷有修復作用;可降血脂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耐缺氧和抗疲勞、抗炎並可提高免疫功能。毒理研究表明本方無明顯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按語】王氏首開補氣活血法治療中風之先河,並指出人體陽氣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如陽氣因病虧損,則十去其五致半身無氣,可因氣虛血瘀而患半身不遂。王氏創立補陽還五湯,大補元氣,兼以活血,使虧損之五成元氣恢復,是謂「還五」,而陽氣重新周行全身回復「十全」,故王氏稱此方為「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用量可按病狀酌情加減,一般初期可由30~60克開始,逐漸增加,氣虛甚者可用足120克,目前臨床諸活血葯每味藥用量多在6克以上。《家庭用藥》   補陽還五湯

  【原方組成與用法】黃芪四兩(120克),歸尾二錢(6克),赤芍一錢半(4.5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各一錢(均3克),用水煎服,如常法。  【功能與主治】功能補氣、活血、通絡。主治中風後遺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等。  【臨床應用】王氏認為由於元氣虧虛,不能達於血管,使血管無氣、血瘀停留,而產生諸多中風後遺症,因此其病機為氣虛血滯、瘀阻腦絡。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本方重用生黃芪為君葯,大補脾胃中氣以資化源,固攝經絡真氣,以節散流,使氣旺血行,祛瘀不傷正氣。當歸尾活血養血為臣葯。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為佐葯,以助當歸尾活血祛瘀之力,地龍通絡,性善走竄,可增強全方補氣通絡功效,使藥力周行全身。諸葯合用,則氣旺血行,瘀消脈通,筋脈濡養,痿廢緩緩康復。

作者施杞:繫上海中醫藥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教授,如有類似問題,可以與作者聯繫諮詢。願天下人無病
推薦閱讀:

轉載:絢爛多彩鉤花鉤針拼花女上裝
轉載:神奇相學---圖解魚尾紋
[轉載]綿掌拳築基八式
[轉載]十干體象 十二支詠
[轉載]從香港區花說起:洋紫荊及其對稱性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