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現場 第08部分
衝突化解法
「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則」第二部分是專門指導如何處理孩子與家長的衝突的,這就是「衝突化解法」。
因為孩子在生活中經常會與家長發生衝突,而衝突的時候,有可能孩子是錯誤的,又欣賞不得,又誇獎不得,打和罵又不對,家長沒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這樣四種方法。
一 邏輯中斷法
第一種方法,是「邏輯中斷法」。
孩子在智力思維方面,心理素質表現方面,在健康方面,在行為能力、道德表現方面,有了不良的、錯誤的,或者說是缺點的表現,不符合我們對孩子的形象設計,第一個原則是打斷他錯誤的思想行為邏輯。
正確態度的明確表達
一個好大的孩子跌倒了不爬起來,哭,鬧,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我跌倒了,家長應該扶我,哄我,這是他的邏輯。打斷他這個邏輯很簡單,就是一個正確態度的明確表達,叫做「自己跌倒應該自己爬起來」。必須中斷他原來的邏輯。
也可能你一次並不能有效地完成根本的扭轉,比如,你說完這句話就走了,站在一邊的奶奶把他扶起來了,但是你已經在一定意義上把他的邏輯中斷了。下次再跌倒了不爬起來,你又一次中斷他原來的邏輯,說完「自己跌倒應該自己爬起來」,你又走了,旁邊沒有爺爺奶奶,他自己爬起來了。
又比如,遇到了難題,他不肯動腦筋,說,爸爸我遇到一個難題,媽媽我遇到一個難題,怎麼做呀?他過去的邏輯是,只要不會就問父母。這個邏輯要中斷它。「不會的問題再多動動腦筋」,給他一句話。也可能他動了半天腦筋還是沒有做出來,你這時可能要啟發、輔助他一下,但是他的邏輯畢竟在一定程度上中斷了。你在幫他的時候,略微指點一下,結果他做出來了。你說,好,這主要還是你自己動腦筋做出來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又中斷了他舊有的邏輯。
如果他行為道德有錯誤,罵人,打人,不對;不講公共秩序,不對。那麼,要明確打斷他舊有的邏輯,因為他覺得打人罵人是沒有關係的。你就告訴他,「好孩子不應該有這些不文明行為」。
比如在健康方面,他稍微有點不舒服就叫,哎喲媽呀,我走不了啦。這種弱者狀態的舊邏輯是什麼?我稍有不舒服,我就唉聲嘆氣,我一唉聲嘆氣,爸爸媽媽就哄我,我就得勝回朝。這時要打斷他的邏輯,你可以這樣說,不要緊,笑一笑,拿手按摩一下肚子。他真的就不要緊了。這叫中斷舊有的邏輯。
兩個原則
總之,在智力、非智力心理素質、道德、健康、自在狀態這五個方面,孩子出現了錯誤的行為表現,是因為他舊有的邏輯,這箇舊的邏輯是社會給予的,也可能是家庭過去給予的,那麼,要中斷他過去的邏輯,提供新的邏輯,這是第一個原則。
第二個原則,不急於通過一次中斷舊邏輯、建立新邏輯而根本改變他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就獲成效。
原則堅持法
在遇到孩子有不良表現或錯誤、缺點的時候,處理問題的第二個方法,是「原則堅持法」。
不教而誅是錯誤的家教舉措
雖然我們主張家長從小不打罵孩子,也主張我們對孩子要和藹平等,還主張對孩子欣賞、誇獎、鼓勵;可是,再和藹、再平等的家長都會面臨孩子的無理要求,無理行為。這時候,不教而誅是錯誤的。
什麼是不教而誅呢?就是你不教育,不講明原則是什麼,你就說他錯了,就懲罰他。你從來沒有對他講過,遇到難題不動腦筋是不好的;你從來沒有對他講過,打人罵人是不好的;他一旦出現這些缺點,你上來就訓斥他,這個家長叫「不教而誅」,這是一個錯誤的舉措,是失職而又粗暴的家長作風。而家長要做的事情是:
明確原則
首先,原則是明確的。
過去曾經對孩子明確地說過,現在當孩子錯了,又明確地重申一次,接下來在一般情況下不應該退讓。比如你講了,一個人要講信用,要說到做到。這是個原則。孩子說了沒有做到,缺乏意志品質,受到誘惑之後做不到他自己允諾的事情,這種表現應該說是錯的。這時候你要重申一點,「你說過了,不做到是不對的」。這就是重申原則。
堅持,不退讓
重申原則以後,孩子可能還堅持他這個無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作為家長,只要你認為你的原則確實是正確的,態度應該如此:
第一,已經有過原則;第二,再重申原則;第三,是和藹不發脾氣,同時堅持,不退讓。家長要做到這一點。你如果不和藹,發脾氣,你是錯的。你要是退讓,你也是錯的。
對於一個很小的孩子,按時睡覺是為了健康必須遵循的原則。那麼,他到了晚上十二點還要看電視,是破壞了這個原則。你就要重申這個原則。你可以和藹,可以不發脾氣,但是你不能退讓。
局部退讓,整體上不退讓
有時還遇到一些這樣都很難處理的情況。比如說,雖然你和藹了,可是你這個堅決不退讓與孩子形成非常激烈的僵局,這時候,還有通融的辦法。這種通融,主要是針對那些年齡比較小,確實還難以曉之以理的孩子。大一點年齡的孩子總是最終要以互相商量的方式達成共識。比較小的孩子在性格上衝動得很厲害,你不讓他在十二點以後看電視他在那兒哭鬧,你又不退讓。你倒是挺和藹的,不發脾氣,把電視關了,或把電源拔了,或把房門鎖了,挺和藹地走了。可是孩子衝動得很厲害,這時候可能有通融的方式。
這種通融的方式,是做局部的退讓,整體上的不退讓。
僵、僵、僵,你說不讓看,他非要看。明明他要看一個小時,你就是不讓看一分鐘。好,再看五分鐘吧。然後你一生氣,走了。孩子再看五分鐘,自己回房間睡覺去了。這種局部的退讓和整體的不退讓,有時是通融解決問題的一個非常自然的方式。孩子覺得你沒有退讓,可孩子也找到了一個台階。
名義上不退讓,實際上退讓
還有的時候可能比這個還難解決。他要看一小時,你只讓他看五分鐘。如果他回去睡了,這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這是場球賽,他非要看完不行。有可能你的完全堅持原則不退讓沒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這時候萬不得已的方法叫做「名義上不退讓,實際上退讓了」。就是說,你跟孩子講,你這麼小的年齡,明天一大早起來還要上學,我覺得十二點以後看電視,是不應該的,而且你答應過遵守這一條。我今天不同意你看,這件事你怎麼說我都不同意。然後,你就出門了。然後,他就偷偷看了。等你一點鐘回來的時候,他已經鑽到被窩裡,裝著什麼也沒發生,把電視蓋得好好的,好像他沒看。這是你堅持原則的一定程度的勝利。孩子雖然偷偷地看了電視,但他覺得自己不對,覺得媽媽沒有妥協,沒有退讓,他以後再這樣做的時候,就得考慮考慮。
原則堅持法,對於再和藹的家長,再平等的家長,在有些時候為了使孩子確實改變一些不合理的、無理的行為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柔中帶剛的措施。
別開生面法
那麼,對待更複雜的問題,還有一個方法,是「別開生面法」。
當家長的教育和孩子的行為、思維邏輯,發生了傾向性的對立和衝突時,是一個明顯的僵局。而這種僵局用邏輯中斷法不可以,原則堅持法也不可以。還有什麼方法?叫別開生面法。
用跳出邏輯的方法解決衝突
什麼是別開生面法?就是用新穎的、跳出邏輯的方法,跳出你和孩子衝突點的方法,來解決家長所要堅持的正確原則與孩子的錯誤行為邏輯的衝突。這個方法的表現是方方面面的。
有個小學生,不太喜歡作文。暑假的時候,她寫了兩篇作文。有一天,她爸爸把她領到我這兒來,說:你給叔叔念一下作文。他想通過讓孩子念作文鼓勵孩子的寫作興趣。她說:我不念。父親說:你念吧,叔叔又不是外人。她還是說:我不念,要念你念。這時候家長的意圖和孩子的意圖發生了衝突。家長是想讓孩子鍛煉鍛煉。平常她不敢在正式的場合念自己的作文,如果念了,對她是個鍛煉。這裡,家長的意圖是正確的,但孩子就是不念。孩子的這個行為邏輯應該說是錯誤的,因為她羞怯,不好意思,怕自己寫得不好,過去又不喜歡作文。這是個弱點,這個弱點和家長發生了衝突。家長說念,孩子就不念。別人也說:你念吧。她還是不念。我也說:你念吧。她還是不念。這就是一個僵局。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你是硬性要求孩子念嗎?這個強迫不得,因為孩子沒有犯什麼明顯的道德錯誤。你說,不念就不念,算了,真沒出息!這樣合適嗎?你就使孩子繼續不喜歡作文,繼續不敢在公開場合念自己的作文,繼續不敢在生人面前做這種大膽的陳述,性格素質和學習都受影響。家長和孩子經常會發生這種衝突。
在這種衝突中,只靠堅持原則是沒有用的,雖然你正確,但是這個原則不能用這種堅持的方法來實現,這時候要跳出那個衝突。
我當時是這樣辦的。我說:你念第一句,我就能知道你第二句是什麼。孩子一下就好奇了,她已經忘了剛才和爸爸的爭論了,忘了你讓我念、我就不念這個對立了,也忘了她不敢念這個心理了,她的注意力完全被轉移了。「我不信」,她拿起作文就念了第一句,「我背著旱冰鞋和爸爸一起來到了旱冰場」,底下我說:「我看到」,果然是這三個字。她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說:我就是知道,你再往下念,我還會知道呢。她嘩嘩一口氣就念下來了。
提出一個新思路
這就是別開生面。跳出那個你念我不念的僵局,用另外一個方法,提出另外一個方案來解決問題。很多複雜的外交談判,有的時候就是這樣解決的。我們和孩子的衝突有時也是一種外交僵局,要別開生面,提出新思路,使大家從原來的僵局中突然走出來,形成新的合作。
孩子念了,這是孩子合作的表現。然後我的表現呢?我說:你念得真好,這個作文寫得真好。她寫得也真是不錯。我就一連串地誇,讓她爸爸回去也誇,我想這個孩子由此可能就會比較喜歡作文。因為她會想,一個作家都誇獎過我了。結果,那天她又主動念了她寫的第二篇作文,第二篇一口氣就念下來了。
這樣,就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由不喜歡作文到喜歡作文,這對於孩子的一生是個很大的變化。第二,由不敢大聲對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變得敢於表達。一個別開生面的解決矛盾的方法,再加上及時的欣賞和誇獎,使孩子在一天之內解決兩個問題。
可是如果你這樣解決問題:不念算了,真沒出息。完了,這個孩子從此失去兩個機會。而且以後你再讓她念,她還是不念。家長也不敢讓她念了,因為家長失敗了。
又比如孩子穿衣服的問題。寒流來了,該多穿衣服他就不多穿,這是經常發生的衝突。你要他穿他就是不穿,要不就不起床。這時候,家長千萬不可在這個邏輯中,穿,不穿,穿,不穿,啪,一巴掌打下去。不要這樣,要跳出來,有很多跳出來的方法,是隨機應變的。比如,你可以對他說,你先不穿衣服下來,到陽台上站一站,感覺感覺,然後你說不穿就不穿。他到陽台上感覺了一會兒,不說什麼了,吃過早飯,穿上衣服走了。這個事情需要這樣解決,而不需要靠一巴掌來解決,這就是別開生面解決問題的方法。
僵局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維邏輯
又比如,孩子們互相爭東西,爭來爭去,這也是一種僵局,這種僵局都是因為這種或那種邏輯。很多人的思維方法就是非此即彼,但很多矛盾不能靠這樣的方法來解決。
又比如,你說:那個小朋友在哭,你去幫助幫助他。他說:我不去。你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去不去?他說:不去。這又是個僵局。面對這種僵局,當你的堅持達不到目的的時候,不要固執於這個堅持,滯留於這個堅持,最後以和孩子鬧僵,訓斥孩子為結束。這樣不好。
你不去,爸爸去,或媽媽去,你等我一會兒,或者你幫我拿東西,我去。回來以後你對他說:我去幫助小朋友,你幫我拿了東西,咱們一起幫助了小朋友,沒有你幫助我,我也幫助不了他。這個感覺挺好,這也叫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要跳出一個僵局的邏輯,別開生面,想出新思路。
當孩子因為某種傾向而不接受大人對立的傾向,與大人表現出衝突的時候,只要這個衝突不是個根本的道德問題,都可以用別開生面的方法來解決。而當孩子接受了你的新解決方法,要及時地欣賞和誇獎。
別開生面法是思維技術的高超表現
別開生面是跳出非此即彼的生硬的對立僵局,解決各種複雜問題──外交的也好,工作上的矛盾也好──一個特別重要的藝術。推而廣之,可以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做生意的人,搞外交的人,搞經濟的人,都可以找到這種方法。
很多思維難題、科學難題、哲學難題、藝術難題,有時都需要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別開生面的方法根本不只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思維技術最高超的表現形式。
家長因為不懂得這個方法,往往就會和孩子形成僵局,這個僵局等於死局,這個死局最後以家長訓斥孩子,以雙方共同的失敗而告終。孩子沒能念作文是一種失敗,家長沒能讓孩子念作文,也是一種失敗。孩子是人生的失敗,家長是教育的失敗。
如果一談判,最終形成僵局,沒有談判成,雙方都是失敗。本來是要和平,最後打起來。你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這個方法不行,換個方法也不行,兩個方法都不行,死死地僵在那兒,沒有解決問題。這就是死局,僵局。
超越問題,才能隨機應變
解決死局和僵局,使局面變活,這是個高度的哲學問題,高度的生活藝術。用古人的話講,就是禪的真理。現在社會上流傳的許多禪書都是書面文章,真正的禪是什麼呢?我讓孩子念作文的方法,就叫禪。
禪就叫跳出自我邏輯,隨機應變。否則,我提個問題你就回答不了:你是願意當小偷,還是願意當強盜?二者必居其一。你怎麼回答?你兩個都不願意當,所以沒法回答。這叫死局,叫僵局。你跳出這個僵局,就有一萬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其中有一個方式就是,我覺得你提的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這是一種回答。還有一種回答,我不知道你提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是什麼?可是你要陷在他設定的問題中,你就沒有正確結論。
許多思維的錯誤就在於社會生活、周邊人物給你提出了一個問題之後,你就套在問題裡面,而不知道超越它,問一問這個問題本身是什麼意思?
禪宗有一個公案,一個禪師懸在樹上,樹很高很高,他手裡拿著東西,只好用嘴咬住樹枝,才能不掉下來。這時候底下有一個人問:「佛祖西來,旨意如何?」對這個問題,禪師不能不回答,要不他就不是禪師。可是如果他回答,嘴一張開,肯定會從樹上摔下來。
如果這個問題要你回答,你怎麼辦?又是一個死局。你如果陷入這個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就不成為禪師;回答問題又要掉下來。要麼我寧肯不回答,要麼我寧肯掉下來。這兩種思維方式,一個代表前面舉例的那個孩子,我就不念,一個代表家長,你就得念。當別人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也許這樣回答:我想知道這個禪師上樹之前在幹什麼?這樣,你就沒有陷在對方提出的問題之中。
就好像我問你是想當強盜,還是想當小偷?你回答說這個問題提得沒有意義。可是如果你必須選一個,就很荒唐了。所以,要跳出原有的邏輯。別開生面法是非常有效的。當它與邏輯中斷法、原則堅持法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解決許多與孩子錯誤行為傾向發生衝突的矛盾。
簡單格言法
第四個方法,是「簡單格言法」。
在形象確認中,在心理暗示中,在欣賞、誇獎、鼓勵、榜樣中,在心想事成法中,在邏輯中斷法中,在原則堅持法中,在別開生面法中,同時都可以結合一個方法,那就是把道理、結論、原則、語言、暗示概括為一句簡單的話,越簡單越好,這就是簡單格言法。
簡單格言是特別有力量的
簡單格言是特別有力量的。比如說:「綠燈行,紅燈停」,這是交通安全常識的一個特別簡單的格言,五六歲的孩子都會背。如果說得複雜就不好了:過馬路的時候,遇到紅燈就不要走,遇到綠燈就趕緊走。「紅燈停,綠燈行」,這就是簡單格言法。
「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這也是簡單格言法。你如果說一大堆,人都難免摔跟頭,摔跟頭肯定是很疼的,疼的時候你也不要怕,自己爬起來,爬起來就是好孩子。這樣啰嗦,不好,沒力量。「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簡單格言法。
使孩子終生受益的行為準則
很多有成就的人一生受益於幾句格言,其中有一句話就叫做「有了禮物分給小朋友一半」。還有一句叫做「飯前要洗手」。還有一句是關於禮貌的,「客人來了要問好」。這些非常簡單的生活準則,使孩子懂得了基本的行為藝術和行為準則。
我們在家教活動中講授的所有內容,家長要善於把它們變成簡單的格言灌輸給孩子。比如說:
健康光榮。
遇到事情替別人想一想。
遇到不會的問題多想想。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腦筋越用越靈。
一會關心自己,二會關心別人。
眼睛要用來觀察世界。
發明來自靈機一動。
又比如,字是人的一半相貌。有位家長曾經把「字是男人的一半相貌」送給自己的兒子,孩子從此以後就注意寫字了,字也寫好了。家長下了很多功夫教孩子寫字,最後還要給一句話,這句話深入孩子內心。字寫得不好看,別人對你這個人的感覺也就不好。如果是個男孩,就這樣告訴他,字是男人的一半相貌。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孩子印象深刻,因為它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的道理,是孩子也能接受的道理。家長就應該這樣當。
以上十個方法是特別重要的,幾乎可以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根本方法,可以使千千萬萬個家庭受益。大家要善於運用。
以下還有十個方法,是比較具體的方法,能夠使孩子在心理素質、性格及社會行為能力方面得到更完善的發展。這些技術也是對以上十個方法的繼續和補充,具體化和完善。
推薦閱讀:
※陳春花:轉型,讓改變在「現場」發生
※《遙遠的她》張學友86十大勁歌金曲現場華語群星
※震撼!女人現場剖腹產全過程
※日本地震現場圖集
※【CSI檔案】老警傳法:現場犯罪信息解讀和挖掘的十條準則(上)
TAG: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