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八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八集)  2013/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一十六頁,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下雲『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兩句經文,「《會疏》曰:專求者,是誓願義」,發的弘誓願,一心想求成佛。成佛之後想跟阿彌陀佛一樣,也有阿彌陀佛這樣的極樂世界,接引成就一切眾生。「如四十八願」,像阿彌陀佛一樣發四十八大願。「如是剎,指極樂,勸希求也」,「必成如是剎」,這是阿彌陀佛說的,勸大家到極樂世界作佛,將來的國土要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

  《凈影疏》說這一首偈是,「舉彼智願,記必得土」,記是授記,他們一定會成就;也就是說,發願求生凈土,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見到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人的壽命是無量的,無量壽,極樂世界樣樣美好,沒有缺陷,要勸我們求往生,將來在那邊成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通達法性一切空無」,這個是智慧。前面有說「覺一切如夢幻等」,經文裡頭,「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我們學過了,這些是屬於「世諦智」。

  我們參考資料裡頭第五頁有「世諦」,最後一條,「對真諦之稱」。世諦跟真諦是佛門的術語,世是世間,是世俗,諦的意思就是事實,也是我們一般講道理。世間的事實,世間人所知道的道理,都叫做世諦,也叫做俗諦,「世俗諦,覆俗諦等」,都是一個意思。「《涅盤經》曰:如出世人所知者,第一義諦。世間人所知,名為世諦」。換句話說,它的反面是真諦,真諦不是世間人所知的。接著下面有「二智」,二智就是真智跟俗智。真智是根本智,善財童子於文殊會上開悟的,我們一般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真智。俗智是後得智,善財五十三參所成就的是俗智。真智是「照了真諦理性之智也」,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在經教上開悟的。這一悟之後,一切教、一切理自然通達,這是真智慧。有真智慧之後,當然就有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是無所不知。

  學佛就是學開智慧,能開得了嗎?能。為什麼能?因為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只是你現在有障礙,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了,這個一定要懂。什麼東西障礙?障礙東西太多了,佛把它分為三大類,叫三大類的煩惱,這就是障礙。第一大類叫無明煩惱,這是根本的煩惱,所有煩惱從這來的,無明。無明什麼意思?本來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統統明了,現在不明了,叫無明。什麼東西都不要學,自然就通達,這是本能。佛不是專利,不是說他有別人沒有,不是的,佛說一切眾生個個都有,沒有例外的,只是佛沒有障礙,我們有障礙。現在佛告訴我們什麼是障礙,只要我們把障礙放下就成佛。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才叫真正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

  我們現在把整個世界看錯了,所以叫世俗諦,世俗諦就是對於真相完全不了解。覺了一切法,如夢幻響,我們前面費了兩個小時說明這樁事,世間所有一切法如夢。夢是假的,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是假的,以為是真的,醒過來之後夢不見了,沒有了。六道輪迴是夢,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是見思煩惱變出來的。見是我們的看法,看錯了,思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現在所想的、所看的全是錯誤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真相是什麼?真相像作夢一樣。如果你真的要曉得事實真相,你對於眼前一切法你不會放在心上,若無其事,一切隨緣,歡歡喜喜。為什麼?它是一場夢,絕不是真的。幻,幻是變魔術,也是假的,響是迴音,在山谷裡頭我們長嘯一聲,迴音過來了,都不是真的。

  那佛法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為什麼?佛法因緣生。因為有世間法,跟世間法相對的說一個佛法,世間法是假的,佛法也不能存在。所以佛法,你看《金剛經》上的比喻,多好!「如筏喻者」,佛用這個比喻好。過河,古時候用筏。筏是什麼?竹子編的,或者是木材編的,編成一個筏,用這個過渡,過了河之後不要它了。佛法教我們,幫助我們開悟,真正開悟就不要了;開悟了你還要它的話,又迷了。等於過了河之後你不肯上岸,你還在木筏裡面就錯了,你應該上岸。所以佛法是個工具,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醒過來,從夢中醒過來。阿羅漢醒了,六道輪迴不見了;十法界的佛醒了,四聖法界不見了,十法界沒有了,四聖六凡統統是夢幻響。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這叫俗智,世俗智。

  了解真諦那就是真智,真智是什麼?見性了,見到本性。本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了,真的不是假的,他把見性的樣子給我們說出來了。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本自清凈」,自性是真心,是真正的自己,本來清凈。有沒有染污?沒有。無論我們在什麼地方,在人道、在畜生道、在餓鬼道、在地獄道,都沒有染污,真心不受染污。染污的是?染污是妄心。佛法真妄有個很簡單的定義,真的,沒有生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的心是假的,你看心是念頭,前念念頭滅了後念生了,生滅不住,它不停止,所以這是假的,妄心,妄心有染污。我們最容易染污的是什麼?自私自利。看到好東西心裡想要,想據為己有,這就被染污了。如果知道事實真相,看到好東西不動心,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如如不動,這個人就有智慧。那被染污呢?被染污他就有煩惱,他想得到;得到之後還煩惱,怕丟掉,叫患得患失,所以比不上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智慧人見到,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他一概不放在心上,他不想佔有,心地清凈,用心不一樣。我們用的是染污意,把它當作心。真心呢?真心有,從來沒有用過。

  用真心,實際上每個人到這個世界上來都用過真心。什麼時候你用真心?你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從出生到一百天,決定是用真心,這一百天。為什麼?你沒有分別、你沒有執著,你還不會認這是你媽媽、那是你爸爸,不認識,沒有這個念頭。見到什麼人逗你玩你都歡喜,你都不拒絕,那是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快樂無比。什麼時候認識哪個是媽媽、哪個是爸爸,你被污染了,為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了。分別執著是煩惱,他開始有煩惱了。他不認識的時候,他沒有煩惱,那叫天真。那個天真孩子裡頭,對於一切法、一切人事物都是善,那是真善,他知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

  佛知道,中國老祖宗聖人知道。知道,他們會起個念頭,如何能把這個真,真心,叫它保持永遠不變,這就生起教育的念頭。教育念頭怎麼起來的?就從這起來的。《三字經》前面八句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是真善,那個本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有分別、有執著,那個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那叫善,純善,人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心,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心,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的心,是相同的,是一樣的,所以叫相近。是什麼把我們的性拉遠了?習。習是什麼?習慣。中國古人講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要跟好人在一起你學好了,你跟壞人在一起學壞了,這就是什麼?習性。

  所以中國人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理念是世界上沒得比的,哪一個國家族群也不能跟中國比。中國人懂得,要把這個孩子的本性,當然他慢慢長大,他會染污,如何讓他染污減低到最輕的程度,不染污是不可能的,染污到最輕,不能嚴重,要保護這個。這個是根本,就是三年,一千天,從出生到三歲,這三歲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他慢慢的接觸到外面,他被染污。這三歲,他所見的、所聽的、所接觸到的,完全是正面的,不能有負面的給他看到,就是他要看到善的,惡的不能讓他看到;惡的看到,他染了惡,那就不善。所以讓他看見什麼?看見倫理、看見道德、看見因果,讓他看這個東西,讓他接觸到聖賢的教誨,這一千天重要。

  這一千天誰教他?母親,父親要出外工作,母親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要把孩子看好,這紮根教育。教他看什麼?《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小孩不懂,父母要把《弟子規》做到,在家裡表演,《感應篇》、《十善業》統統做出來,小孩天天看,看到爸爸媽媽都是這樣的,看到一家人全是這樣的,看了一千天,根深蒂固。古人有句話說「三歲看八十」,意思就是三歲養成這個習性,八十歲不會變,一生都不會改變。所以父母在家裡表演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君臣是上下,夫婦有別,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任務。婦女的任務,母親的任務比父親的任務更重。父親只管賺錢養家,這是他的工作。教小孩,下一代有沒有人才出來,在母親,母親要教好了,他家裡會出聖人、會出賢人,所以母親比父親重要。

  在佛門裡面有十方的供養,十方供養的,供養出家人養道,但是這個錢誰可以用?母親可以用。出家人錢可以供養母親,不能供養父親,父親沒這麼大的福報。母親的恩比父親的恩重,小孩有沒有成就全靠母親。所以一個負責任的母親,在小孩面前一定要表演孝親尊師,就是說《弟子規》裡頭字字句句她做到了,讓小孩看見。小孩小,雖然不會說話,他睜開眼睛會看,他的耳朵會聽,他已經在學習。把倫常做到、孝悌忠信做到、禮義廉恥做到、仁愛和平做到,一千天就養這些東西,全靠母親做示範。早晨起來,母親侍候她的爸爸媽媽,就是孩子的祖父母,看她怎麼侍候,小孩就學會,就會孝順。中國人的教育智慧理念從哪裡來的?是從了解事實真相上來的,從覺來的,不是從迷來的。

  五、六歲上學了,老師要像母親一樣,做出榜樣給學生看,然後教學生,學生相信。學生看老師也是這麼做,回家去父母也是這麼做,他就沒有疑惑,他就會很認真去學習。老師最重要是教他扎倫理、道德、因果的根,中國的小學是干這個。那附帶?附帶學文字,學識字。小孩學識字,聰明的小孩,三、四歲就可以開始,教他認識字,學漢字。漢字要教《說文》,要教小孩的時候先教象形。山,畫一個山,從這個地方開始,讓他有概念;水字,用篆字寫的話,就像畫流水一樣,從這些地方教。教到五、六歲的時候,六歲可以,六、七歲上學了,他也認得不少字了。

  私塾老師教他背書,教句讀、教背書,不教講解,他智慧沒開,不教講解,只是背。所以現在人反對這種教學法,小孩什麼都不懂,你教他念古書有什麼意思?實際上,我們現在人不懂得古人教學的理念跟方法,看錯了。古人這種方法教他背,念書,一遍一遍的念,念上千遍,二千遍、三千遍,教他這麼念法,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叫他不胡思亂想,不是教他背書,背是附帶的。小孩要不叫他頭腦集中想一樁事情,他也會打妄想,打妄想可就麻煩了。現在小孩難教,為什麼?他的妄想太多,二、三歲妄想就不得了。從哪裡來的?從看電視來的,電視教他、網路教他,這個麻煩可大了。古時候沒有這個東西,這是嚴重污染,沒有。所以小孩看不到這些東西,頭腦非常單純。

  這些古書遍數念多了,自然就會背,到將來長大了,智慧開的時候,自然就懂。所以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開悟,十三、四歲的時候開悟了,漸漸開悟了。老師教學那叫太學,太學裡面的老師跟學生在一起討論經義,研究經義,各人的心得報告出來,大家互相來交流、分享,太學教書是這樣教法的。不用書本,為什麼?書本每個人都會背,都背得很熟。古書它有規矩,一頁十行,一行二十字,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所以不管是什麼地方印的書,統統一樣,告訴你第幾頁第幾行什麼字,大家都知道,統一的,全國統一,世世代代統一,不像現在。現在每一家排的版不一樣,你問第幾行第幾個字沒有人曉得,它不一樣。所以你說中國,這也是一種科學,世世代代的書沒有改變,說第幾頁第幾行,每個人都知道。

  所以中國教育跟佛陀教育理念完全相同,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中國的儒跟道亦如是,著重在讀誦,不著重講解。你念到一千遍、二千遍之後再講解,為什麼?你有你的悟處出來了。悟有淺深,悟也有正邪,當然正的多邪的少。如果按部就班,由淺而深,不會有邪知邪見。就怕的是好高騖遠,躐等,容易走偏差、走邪了,這要老師指導。所以中國教學目的是教他開悟,幫助他開悟。開悟一定先得定,他心要定不下來不會開悟。所以古人,雖然是小孩,你看他一舉一動,像小大人一樣,規規矩矩,決定沒有像西方小孩那麼活潑,沒有那種情形。西方小孩心浮氣躁,中國小孩穩定,端正大方,懂得禮節,懂得規矩,一舉一動他都不會亂來。那叫什麼?戒律,規矩。因戒得定,所以他心是定的;因定開慧,心是定的,起作用是開智慧。心裏面要是很雜、很亂,它起作用是煩惱,他起貪瞋痴慢,他起自私自利,他的念頭都為自己,他沒有為別人,這不一樣。

  《佛性論》裡面也有說,般若有兩種,一個是無分別的真智,一個是有分別的俗智。真智是自度,俗智是教化眾生,是度別人。所以世俗智慧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能教人。真智要是(真智是不著相)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是自度。大乘教裡面,佛教給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沒有執著,這個人是阿羅漢;沒有分別,這個人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是佛,講得多簡單、多清楚。我們見色聞聲,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起心動念是菩薩;分別,沒有執著,是小乘;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都有,六道凡夫。修行在哪裡修?真正修行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處修。看得清楚是智慧,聽得清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有定有慧是佛菩薩,不能有妄想,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是凡夫。千經萬論統統都是這個說法,我們不能不知道。

  前面講的,「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這是世諦智。這個地方所講的,通達諸法性。覺了一切法,這是前面說的,這個地方所講的,「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句話是阿彌陀佛說的。這個「通達諸法性」,此通,通法性,就是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是真諦智」,這是自己證入境界。「專求凈土,是舉願也」,為什麼?要度眾生。我成佛、我成菩薩不是為自己,我是因為要度眾生才成佛,我是因為要度眾生才生極樂世界。為自己是自私自利,為眾生是大公無私,比為自己還要認真,還要努力。自己得失無所謂,如何幫助別人,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事情是大事,這不是小事。所以菩薩都是這樣發願。阿彌陀佛告訴他,「必成是剎」,這是給他們授記,給他們加持,你們發願,將來一定會滿願,一定會成就。下面說,「蓋謂由於智願,受記得凈國土也」。菩薩有智,菩薩有願,有智是看破,有願是放下,放下自利,利益眾生,是這個意思。諺語所謂「放得下,提得起」,要把自利放下,要把利他提起,這叫菩薩。

  「又《望西疏》謂:二智」,俗諦、真諦,這叫二智。「二智雖殊,性空是同」,真諦是講性,俗諦是講事,是講現象,理跟事都是不可得。性體不是物質現象,我們五根緣不到,眼緣的是色,耳聞的是聲,鼻嗅的是香,舌嘗的是味,身接觸的是觸,都必須要有物質現象才能緣到。自性不是物質現象,不但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念頭,我們第六意識、第七識會想,想前想後、想過去想未來。性體沒有這個現象,不但沒有心理現象,連自然現象都沒有,所以說它是空。它沒有現象說它作空,但是不能講它是無。它有,它存在;雖存在,我們看不見、摸不到,也想不到。它能生萬法,譬如我們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見到了,阿彌陀佛現相給我看。這就是自性起用,遇到緣它就現相,惠能大師說得好,「能生萬法」,雖然空無所有,它能生萬法。所以自性不可得。

  萬法?萬法雖有現象,它是生滅法,它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今天不要說別的,說我們身體,身體不可得。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話不是假的是真的。科學報告,我們這個身體是怎麼回事情?科學家告訴我們是細胞組成的,各式各種不同的細胞,有些細胞組成我們皮膚,有些細胞組成我們的骨骼,有些細胞組成我們的五臟六腑,我們的汗毛頭髮,不同的細胞組成的。這個全身大概有多少個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大概有六十兆,單位是兆,有六十兆個細胞,我們的身體。

  可是每天二十四小時新陳代謝,老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出生代替了,有多少?七千億。每天就是新的細胞換老的,老的排出去了,從便糞裡面排出去,從汗(流汗)裡面排出去,新陳代謝。那什麼是我?每天要換七千億個,七千億個老的死了,新的活了。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不可得,我剎那剎那在新陳代謝,哪裡是我?佛法裡面講七年是一個周期,七年,我們老的細胞一個都沒有了,全部換新,七年是個周期,七十年新陳代謝周期十次。所以你了解事實真相,有相的東西不可得,有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的統統不可得,萬法皆空。

  真正明白了,像我們今天,從經典上古聖先賢教誨、科學家的報告,我們了解這些狀況,我們是解悟,沒有證悟。阿羅漢是證悟,別說阿羅漢,比阿羅漢更低的,初果須陀洹他就證悟。證悟跟解悟不一樣,證悟有受用,解悟不得受用,我們是解悟。證悟得受用,他放下了,真放下了,不受它干擾,不受它影響,這就是證悟人的受用,慢慢慢慢,逐漸逐漸他就見性。像初果須陀洹他放下了,他知道事實真相,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身見破了;邊見破了,邊見,不執著二邊,也就是沒有對立;不執著成見,自以為是這個念頭他沒有了。他得兩種受用,恢複本能,天眼、天耳,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他能看得見,我們聽不到的聲音他能聽到,他得受用。我們科學家發現這些事實真相,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是解悟,他沒有天眼,他沒有天耳。

  比初果再高一級,二果,二果不但有天眼、天耳,有他心、宿命,這兩種神通現前。他心,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宿命是知道我過去世,我的前生、再前生統統知道。到三果可就了不起了,三果有變化,神通變化,三果聖人阿那含到遠方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想到哪裡他就到了那裡,飛行自在。實際上他不是飛行,他是變化,用簡單的來描繪他,他能把身體完全變成一道光,光的速度非常快,到達目的地,他把那個光又變成人。叫化作一道光,他走了,立刻就到達,真的,光繞地球一秒鐘繞七次,所以在地球上任何一點,他立刻就到達。四果阿羅漢,六道輪迴不見了,永遠脫離六道。六道的人要念他、想他、求他幫助,他會現身,你跟他有緣,他會現身。這些是真的,真有用處。

  所以那些「雖知性空」,這證果的人,成就的人,「而願凈土」。他還發願度眾生,四弘誓願沒忘掉,「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要度?他跟自己是一體,同一個自性。像我們身體,六十兆的細胞同一個身體,但是六十兆的細胞壽命長短不一樣,有些壽命很短,幾十個小時它就滅了;有些三、四個月,有些三、四年;最長的,腦神經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它的壽命大概是一百五十年。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佛經上所講的,人死了,八個小時不要動他,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為什麼?腦神經細胞它沒死,它要離開了,人才算是真正死掉。一般人斷氣,呼吸停止之後,最好是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再去動他,比較安全,他真走了。往生的人快,往生的人他到極樂世界去了,這裡一斷氣,他就走了,他沒有中陰。還有一個,墮地獄的沒有中陰,他一斷氣立刻到地獄,叫無間地獄。人生天,天人福報大,人生天的時候,也是一斷氣就生天,沒有中陰。所以願生凈土,這個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念念我們都願生凈土。

  「又曰: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徹底放下。「要之,不住二邊,遠離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這是大乘,心地乾淨。著是什麼?有念就著了。根本沒有念頭,不起心、不動念,這什麼境界?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一相,這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我們希望自己證得平等一相。我們修行修什麼?這幾句話就是我們修行重要之處,不能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無,有無都不執著,中道也不執著,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話說得容易,誰做到?自古以來最明顯做到的,惠能大師,惠能之前沒看到,惠能之後也沒看到,這我們不能不知道。那我們怎麼辦?我們今天唯一能走得通的,能得到結果的,只有信願持名,求生凈土,也就是凈土法門,也就是這一部經典,不能離開這部經典。

  下面引《金剛經》說,「《金剛經》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金剛經》前半段,「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說得籠統,細說,下面還少了一個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得成阿羅漢。如果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修一切法,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是印度話,梵語音譯的,可以翻成中國字,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因為這句話就是成佛,就是佛法修學最終的目的。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是正,後面菩提是覺,所以統統翻成中國字,無上正等正覺。可以翻而不翻,這尊重。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佛法求什麼?就求這個。

  「是故十方正士」,因為這個緣故,來到這裡參學的,禮供聽法的,來這參學的,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法身菩薩,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不是明心見性的,他們到不了極樂世界,他們見不到阿彌陀佛。他們這些人「深達法空」,明心見性,深深通達一切法皆空,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個個都是這種境界。「專求凈土」,他要不專求凈土,他就不來見阿彌陀佛,他就不會到極樂世界來。他們對於阿彌陀佛非常佩服、非常敬仰、非常羨慕,想學阿彌陀佛,所以到極樂世界來參學,這就是專求凈土。「是即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剎也」。所以阿彌陀佛給他授記,你們必定成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的剎土;換句話說,你們將來成佛,一定像阿彌陀佛一樣的佛身。

  「又《會疏》曰: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三空,人空、法空、空也空。「智無所著」,記住,智慧是不著相的;如果有所著,那不叫智,那叫什麼?那叫業,造業。著就是造業,不著就是智,這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學智慧從哪裡學?從不著相學。不著相,簡單說一句,不要把這些事相放在心上,就叫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上街逛市場,看到那個東西心裡想要,著相了,心裡有了就著相了。如何練到?不著相。所以逛街可以修定,練功夫,練的什麼?樣樣都不放在心上,樣樣都不執著,高等的禪定是在這個地方學。盤腿面壁是小定,那不管用的,他要一著的時候他會動心。只有在像那種熱鬧場合當中,去逛街的時候,如如不動,那真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他修定,他是在市廛,就是最熱鬧的街道,他看,不著相;聽,不著相,接觸統統不著相,而且不起心、不動念,真修行。

  智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為什麼?看到眾生著相,眾生著相就是搞輪迴。不著相,輪迴就沒有了,阿羅漢不著相,輪迴不見了。我們看到阿羅漢在世間,那是他回來度眾生的,他對於一切相決定不執著;他要執著,他就墮落了,他退轉了,阿羅漢不退轉。所以大悲薰心,他有大慈悲。有大慈悲就憐憫一切做錯事情的眾生、著相的眾生。所以「發願凈土」。「雖凈佛土,而常寂靜」,這句話非常重要。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為什麼?為幫助這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讓他們早一天開悟,早一天成佛,是為這個。阿彌陀佛自己住哪裡?給諸位說,自己住常寂光,從來沒有動過。所以而常寂靜,他住常寂光。「是則即一法句」,這個一法句是《往生論》上說的,一法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讚歎常寂光凈土。「而二十九種」,這二十九種是《往生論》上說的,「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一法句之義就說的是二十九種。

  「疏說精妙」,《會疏》說得太好了,這二十九種我們在前面學過。天親菩薩造《往生論》,《往生論》實際上就是天親菩薩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報告,他是怎麼修的、怎麼成就的,極樂世界怎麼好,他的報告給我們作證。凈土三經一論,三經是佛勸導我們,專修凈土,求生極樂世界,天親菩薩往生了,他接受了,他往生了。他以菩薩身分應化在我們世間,將他修學經過,在極樂世界所看到的一切,向我們彙報。這是凈宗重要的典籍,三經一論,一論就是《往生論》。這裡面說二十九種莊嚴,分為依報、正報。依報是環境,極樂世界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學習的環境,總共說了十七種。正報說了十二種,正報裡面分佛跟菩薩,佛是我們的老師,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了八種,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說了四種。總共二十九種莊嚴。這二十九種莊嚴,它叫做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這底下說,「蓋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亦莫不還歸此一法界」,這一法界就叫一法句。一法句是圓滿句,是最後句,先後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圓滿句。「彌陀曉諭十方正士之慈示」,慈悲開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

  下面的經文,下面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的話,「嘆二利無盡」,二利是自利、利他。這第一段,這一首偈,自利利他裡面的第一,「嘆得受記」,讚歎這些人得阿彌陀佛為他們授記。請看經文: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以下為釋尊」,釋尊就是釋迦牟尼佛,「續對此土會眾之開示」。經文『聞法樂受行』,在這一句之前,「《魏譯》尚有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有這兩句,我們這個本子刪掉了。「因聞法樂受行之人,指十方正士。十方諸佛勸諭其國正士,參禮阿彌陀佛」。這裡介紹得很清楚,正士是法身大士,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的菩薩才稱為正士。也稱為大士,我們中國人稱觀世音大士、普賢大士、文殊大士,跟這裡正士是一個意思,這是大菩薩。十方諸佛勸他們自己國土裡面這些法身菩薩,勸他們要去參學、要去禮拜阿彌陀佛。為什麼?參禮阿彌陀佛得大利益,把他們的地位向上提升。

  「是諸正士」,因為這個緣故,這些大菩薩們,「遵佛開示」,這個佛是十方諸佛,遵守佛的開示,「往詣極樂世界」,他們到極樂世界去參學,「得見無量壽佛」,聽無量壽佛講經說法,「聞受妙法」,聽佛說法,接受佛的教誨。「聞後若能信樂受行」,聽了之後能夠相信,樂是愛好、喜歡,接受,行是真干,真正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是個什麼樣子?下面說,「一心志求凈剎」,這就是真干,一心無二念。

  我們今天要真干,真干要依經,依經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佛滅度之前,阿難尊者為我們啟請,佛在世,佛是我們老師,我們有了困難、有了疑惑,向佛請教,佛會告訴我們;佛要滅度了,不在世了,以後我們有問題怎麼辦?佛給我們說了四依法,說了四句。第一句就說「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記住,法是什麼?佛所說的經典,你依照經典等於依佛一樣。人說法,如果說的法跟經不一樣,決定不能依;他說的法經上都有,都有這個意思,可以相信。老師?老師也不行。我年輕時,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經典裡面深奧的東西我不懂,聽老師講,我覺得老師講的跟它不一樣,我懷疑,老師所講的有沒有經典做依據?沒有經典做依據,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師說有,查出來給我們看,這是正確的。如果經典上沒有的話,我們就不能相信。要記住,依法不依人。第二個「依義不依語」,語言深說、淺說、長說、短說,沒關係,意思沒有說錯,這就對了,要依義不要依語。特別給我們現代人看佛經的翻譯本,你看,一部經兩個人翻的,兩個就不一樣,我到底依哪個?佛說得很好,意思對了就行;意思要不對,那個不可以,語言文字沒關係。說得好,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什麼?了義跟不了義標準沒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聽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對我就是了義;我還沒搞清楚,我還有懷疑,我不敢這樣去做,這對我來講不了義。所以這句話是活動的,你一定要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環境,不要學得太高、太深了,適合自己的程度,這個好。了義究竟的是什麼?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經裡頭,這一部經對我合適,我學這部經我能往生;我學《華嚴》,我得不到華嚴三昧;我學《法華》,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個經是好的,大經,對我來講不了義,這個對我來講了義。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發願,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號,這叫了義。

  最後一句叫「依智不依識」,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後的決斷要用智慧,絕不被感情障礙,這個很重要,要依真實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師勸你、好朋友勸你。我在早年,懺雲法師勸我修凈土、李老師勸我學凈土,我都沒有聽,那個時候自己以為自己有智慧,對凈土什麼?不認識。我對凈土的認識,我跟諸位講過,講《華嚴經》講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到文殊、普賢,那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兩位菩薩,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在《華嚴經》找,找到末後找到了,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兩個人都是發願求生凈土,在阿彌陀佛那裡成就的。我們看到這個經文寒毛直豎,這樣的菩薩還從極樂世界來的,所以就非常認真仔細把《華嚴經》重新再看,看出來了。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過兩遍,囫圇吞棗,都沒有把意思看出來。這下細看才曉得,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他修什麼法門?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專求極樂世界。佛法跟中國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擺在最後。善財五十三參第一個訪問的,那叫先入為主,最重要的,德雲比丘,我們沒看出來,再細看看明白了。最後一頭一尾,第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第一參是文殊菩薩推薦的,叫他去參訪的。文殊大智,抉擇法門,決定選擇這個法門,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門。

  我聽說國內現在有修般舟三昧,一定要知道,般舟三昧是初住菩薩修的,不是我們修的。善財參訪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不是凡人。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日夜不間斷,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著。九十天,不是九個小時,你能受得了嗎?你受不了,要修那個法門,那個法門是好,太高了,不是你修的。所以有同修來問我,他想修般舟三昧。我說你可以,我做不到,我對你尊敬,沒有話說,我不敢。我說我學鍋漏匠,諦閑老法師教他的徒弟鍋漏匠,我學他,他,我學得到。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求生極樂世界,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不分晝夜。這個我可以做到,一點壓力都沒有。累了?累了就躺著睡一下,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這個做得到。

  這個法門要介紹給往後九千年末法眾生,為什麼?沒有壓力,功夫決定不間斷,什麼時候都可以休息。休息的時候,要是有念佛堂,念佛的時候穿著海青,休息的時候不要脫衣服,躺在那裡睡一會,醒過來了趕緊去念佛。這個我有把握修成,般舟三昧沒有把握。如果一倒下,困倒休息了,那般舟三昧就破了,還不如鍋漏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不能躐等,不可以好高騖遠,做不到的硬要去做,肯定失敗。這是十方正士到極樂世界去參學的,他們這些人個個可以做到,那是法身大士,明心見性了,我們不行,跟他不能比。所以他們「必蒙受記,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後面,「《會疏》曰:聞法樂受行者,聞彌陀所說法,受持奉行也」。這部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而且這部經,古大德告訴我們,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唯一多次宣講的經典,釋迦牟尼佛不止講一次。這些大德們是從留下來五種不同的原譯本裡面看出來。如果是一次宣講,不管什麼人翻譯,文字大同小異,但是五種原譯本裡面有很大的出入,這個在翻譯上是決定不可能出現的。最大的出入是願文,現在五種本子裡頭,有兩種四十八願,有兩種二十四願,有一種三十六願,這個不可能翻錯,所以這個出現絕對不是原本上的差誤。四十八願兩種,可能是同一個譯本;二十四願兩種,可能也是另一個不同的底本;三十六願又是一個底本。所以古德說,最少釋迦牟尼佛講三遍。後面還有七種譯本失傳了,如果那七種找到,可能還有不同的,不一樣的。所以證明佛在世,這個經講過三遍以上,那就很重要。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沒有重複講過第二遍的,只有這部經。為什麼?這部經能普度一切眾生,什麼樣根性都適合。也就好像治病一樣,這個葯是萬靈藥,什麼病統治,對你決定沒有壞處。那些藥方要對症才行,不對症沒效,這服藥方什麼病都對症。

  我們遇到了,尤其要感恩夏蓮居老居士,要感恩黃念祖老居士,沒有他們這兩個人,就沒有今天這部經。我們讀原譯本,我學過,我學過康僧鎧的本子,這是原譯本里流通最廣的,但是這個本子裡頭,還有其他本子有的重要經文這個本子裡頭沒有,也就是說對極樂世界了解還有欠缺,還有一些地方我們不知道。宋朝王龍舒居士第一次做會集本,他只看到四種,唐朝《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會」,這一份資料他沒看到。這份資料裡頭有蓮花化生,其他本子裡頭沒有。蓮花化生太重要了,王龍舒的會集本裡頭就沒有,就缺少這份。所以魏默深第二次會集,會集的本子五種都看到了,取捨欠妥當,後人很多批評,印光大師批評很多,在《文鈔》裡頭。

  所以夏蓮居用了十年的時間會成這個本子,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出處,沒有改動一個字,這才是最善的本子。五種本裡面所說的統統都在這裡頭,沒有漏掉一句,重複的去掉了,生澀的把它簡化,但是雖是簡化,還都是用原來經文的文字,沒有把它改動,忠於會集,忠於原譯本,太難得了。念老的這個註解,夏老,我跟他沒見過面,念老,我們就很熟,晚年遇到,所以變成好朋友。在海外弘揚《無量壽經》,我一個人,我用夏老的本子。這個本子是李炳南老居士給我的,給我的本子有他老人家的眉注,他講過一遍,等於說是他的講稿給我了。我先後講過十遍。

  是二0一0年,我把《華嚴經》中止了,《華嚴》沒講完。我八十四歲,年歲太大了,感覺得往生凈土重要,《華嚴》不講了,專講黃念祖老居士《大經解》。因為這部經,過去大德們曾經說過,《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就是講中本《華嚴經》。黃念老的註解太好了,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好像還超過,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部經,所以他這個注是集注。他都引經據典,文從哪裡來的寫得很清楚,集注太難得了。學這一部註解等於學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開示。這個是圓滿的集大成,稀有難逢,我們上一代的人沒見過,李老師也沒見過。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印出來,李老師已經往生,已經不在了。上一代的這些大師沒見過,我們是第一個見到的,這是多大的福報、多稀有的福報。

  我們在這個經、注子裡頭,生起堅定的信心、堅固的願心,求生凈土,專修專弘。現在什麼地方請我講經,我不講別的,我把這個經帶去,就講下面這一段。也給後人做一個好樣子,我學佛六十二年,講經五十五年,最後的選擇就是這部經,其他的全放下了,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諸位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成就,這個方法好,穩穩噹噹。遵守四依法,決定不被外境動搖,外面境界我們有智慧去認識它,有智慧去抉擇,不會有差錯。

  下面這一段,「《凈影疏》曰:自於當來得妙凈土,名得凈處。又《會疏》曰:清凈處即是凈土也。上所謂必成如是剎義也。兩疏同旨」,《凈影疏》跟《會疏》,《會疏》是日本凈宗祖師的著作。《凈影疏》也說得非常肯定,自於,於是在的意思,就是自己在當來得妙凈土,『得至清凈處』,妙凈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能到。聞法樂受行,聽到這個法門歡喜,無量的歡喜,沒有任何一樁喜事能跟它相比,歡喜我才接受,我才真干。將來一定得到極樂世界,這「得至清凈處」,得生凈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這部註解,我常說至少要念三十遍;聽我講至少要聽三遍,一遍不夠,聽三遍你就懂了;如果不聽,自己看,要看三十遍,你就會相信,你才會真正明了。不要認為看個幾遍,我已經看了很多遍,不夠,一定要三十遍。三十遍,你就聞法樂受行,這一句肯定你會做到;沒有三十遍不行,這一句做不到。這一句做到了,下一句就得到了,你決定得生凈土。千萬不要疏忽,千萬不要空過!要知道遇到真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看到這部經,看到這個註解,太不容易了,多大的福分!我們遇到了,我們對自己要慶幸。一般人遇不到的我們遇到了,遇到決定不能空過,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證得。我們這個心真正一發,阿彌陀佛就知道,跟我們就會起感應道交。

  障礙,障礙要放下,放下,障礙就沒有了。障礙是什麼?對這個世界的留戀,這是最大的障礙,必須對這個世界完全沒有留戀。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這一次決定回老家,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世界有緣再來,我到極樂世界以後再來。再來是菩薩再來,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染污、干擾、障礙,跟我們不相干,我們完全不受,你到這個世界來弘法利生沒有障礙。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0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五集)
凈土法門是了義之教嗎?為什麼現在社會上好多人都說專門念佛是滅佛滅法?(犟牛老師答疑)
凈土探究(第四頁)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一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