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萱:中國人的臉是怎麼一點點丟光的
結論是,西方移民亞洲,多半是在自己的居住地難以生存,學識涵養相較略低。反之,上世紀移民歐美的東方人,若出於自願而非勞力輸出,家世與學識都高於大部分原生地同胞,因此,兩方交錯過後,便有了對比強烈的差異。正如現今階段的亞洲移民(難民不計)仍以富人居多,對移居地居民產生的衝擊,又是另一番糾葛。 有人問我:「為何台灣護照能擁有許多沒有邦交國家的免簽?」這是外交上的勝利嗎?其實,這是國際慣例,按照國民旅遊記錄計算的雙邊互惠。所以,跟國家實力沒有絕對關係,每一位外出旅行的國民,都能影響整體「拿同樣護照」的利益。你的言行,決定了你以及你的同胞們未來出遊的福利。
先不提免簽這件有點小複雜卻又相當簡單的事,前兩天剛好北京與上海朋友同時在俄羅斯旅行,然後又在朱家角古鎮巧遇,原本不認識的雙方,因為同樣的話題而瞬間熟稔:為什麼俄羅斯人對中國遊客特別粗暴無禮? 「最討厭聽到老外說:你不像中國人!」這句以貶為褒的話,特別傷人,上海女友表示:「他們看到我們拿香港護照,馬上反應:『哦!難怪!』更讓人生氣。」即便是對自己同胞在外行為舉止亦不滿,也不願意聽到這種以偏概全的評價。我能理解這種憤怒與羞辱,在美國居游期間,也同樣討厭人說:「你不像台灣人,也不像中國人。」這話聽著象是帶著惡意的好意,其實跟罵人沒有家教一樣地深感羞辱啊! 北京朋友表示,不管是坐地鐵或逛商鋪,很明顯看出俄羅斯人對中國遊客的歧視,特別地不舒服。 而我自己卻常常因為口音的關係,在台北被認為是「大陸人」,啼笑皆非的表情,才讓人恍然大悟,還得補上幾句順溜的閩南語,方得解除尷尬,卻也不無感傷。其實,大部分願意在台北自由行的大陸人,因為語言文字接近,彼此容易產生親切感而不至於發生明顯的衝突,除非不小心跟陌生人交談涉及南轅北轍的價值觀,而瞬間劍拔弩張。 早期,認識的朋友中,應該說九七前後,加拿大有許多的香港移民,然後是台灣移民的大量湧入,最近十年,則慢慢變成大陸富人階層接手,而香港與台灣移民反而開始返鄉回歸原生地。可以想見,這三種移民有異同,最大的共同點是必須有錢,多少不論,但至少是有技術含量的不愁生計。若要以極其顯而易見的粗獷區隔,香港移民多為幾代世家,有一定的生活教育背景基礎,很快能融入移居地;台灣早期移民有企業界與文化圈,各自以專業取勝,容易聚居;大陸移民多半屬於「新錢」湧入,簡單粗暴地買房買地甚至買企業,也許出於文化隔閡產生的恐懼,完全沒打算與當地居民好好相處。
我在溫哥華聽過一個笑話,台灣人買豪宅,前有草坪後有游泳池,初期非常興奮,二三十年前,台灣一個小公寓便能換加拿大一座別墅,相當划算。對於歐美地區的人來說,整理花園是家常便飯的活動,而慣於城市蝸居之人,維持小庭院,簡直是噩夢一場。於是,聰明的台灣人把草坪換成水泥地,順便得意洋洋地增蓋違章,自己的地愛怎麼玩都可以。很遺憾,在溫哥華就是不可以,挨告了,鄰居說:「我們室外都是綠色的,你們不能破壞社區景觀。」聰明的台灣人拆房鋪水泥刷綠漆,當然,最後直接被告上了法庭。 有回坐大巴從巴黎經比利時到荷蘭,看到當地報紙頭條,懇求「中國人」不要只說華語吃中餐,至少想做荷蘭人也要會說荷蘭話,嘗試與當地居民互動。政府甚至呼籲,只要華人開始融入荷蘭社會,不但保證移民福利,且享受等同荷蘭人所有的權益,絕對不會受到歧視。 而我旅行許多國家時,最害怕當地人帶我去唐人街吃飯,雖出於善意,卻讓我羞愧得無地自容。紐約女友曾表示:「我承認粵菜與港式點心非常好吃,但我死也不願再去了。他們上菜時是丟給你的,好像我是去乞討。然後整個餐廳鬧哄哄,說話像吵架,東西再好吃也無法下咽了。」巴黎朋友說:「我姊姊每次從南法來巴黎,都要去參觀華人超市,她說:『好神奇啊!可以維持二十年一樣亂。』臟臭是華人超市特色,我才不去,姊姊卻非常好奇。」
誰能告訴我,同樣是亞洲移民,同樣玩餐飲與超市,日本人的商鋪整齊清潔舒適,韓國人雜貨店豐盛而價廉物美,華人的,老遠就能聞到臭味。 其實,我真的問過很多人,為何華人的超市這樣臭且亂?遑論門面與裝置美感了。華人商鋪的存在,無論是否豪華,總有一種突兀的彆扭與不協調,完全忽視周遭環境的融入,直接強勢地告訴你:「趕緊買,不買就滾蛋。」完全沒有要讓人悠閒遊逛賞玩的意圖,而非當地小商鋪那樣美輪美奐地賞心悅目,叫人不忍離去。 華人的雕樑畫棟與金碧輝煌,不好看嗎?老實說,看你怎麼放,放在哪裡。 遇見浙江紹興上虞人秦同千,以及上海黔香閣的李建忠之後,我更相信中國人幾千年的藝術涵養能達到美的感動,只是礙於成本考量,且缺乏百年之計的商業目的,大部分人不願意投入「賞心悅目」看似無報酬的設計。 從居住環境到經營企業的方式,華人移民留下的痕迹,造就了今日同胞四處旅行的待遇。當然,個人言行也是累積「業績」的充分條件之一。 上個月陪同台灣南投縣信義鄉的原住民小朋友們,在美國巡迴演出期間,同時造訪各大醫院與警局或養老院,不分種族地慰勞當地人,我們收穫了「台灣人」的清楚標籤。打開人與人之間彼此防衛的暖意,仍然是長時間付出帶來的橋樑,你願意不求回報,也要別人樂意給你機會,這需要持續性的開放價值觀,打開國與國族與族之間的藩籬,很難,卻也相當容易,暖氣,需要時間綿延的供應。 來源:西洋參考
推薦閱讀:
※中國導演的好萊塢征程,李安比張藝謀風光,吳宇森已顯疲態
※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十一)
※中國十億人一輩子都沒見過的水果
※信仰危機與中國宗教的恢復及現代化
※The Chinaman: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