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際由娘定,家庭的氣氛由爹定?

心理引言:父母分工的問題,讓許多家庭都很糾結。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糾結,其實可以借鑒企業的思路:把最合適的人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作為孩子的父母,夫妻二人可以儘力發揮各自的長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那麼,好比說為孩子的將來打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更好的家庭氛圍,這兩項工作,分別更適合誰呢? ——心靈咖啡網

父母分工的問題,讓許多家庭都很糾結。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糾結,其實可以借鑒企業的思路:把最合適的人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作為孩子的父母,夫妻二人可以儘力發揮各自的長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那麼,好比說為孩子的將來打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更好的家庭氛圍,這兩項工作,分別更適合誰呢?

孩子的人際關係常常「遺傳」自父母?


許多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嬰兒、兒童時期的主要照顧者(常常是父母)的依戀模式,常常可以預測孩子畢生的依戀模式。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父母的與人交往時情感互動的模式常常會傳給孩子。

此時,父或母的依戀模式通常可以分為安全型、迷戀型、恐懼型和冷漠型,其中:

□安全型的表現為:

1.能獲得更高的關係滿意感;

2.對於親昵行為感到舒服,更多地看到與戀人在一起的好處

3.堅信他人的良好願望,尊重、信任戀人,同時也能夠容忍戀人含糊和消極的行為;

4.投入更多的努力去保持親密關係;

5.不迴避婚姻和戀愛關係中出現的矛盾和衝突,並以樂觀的態度和積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6.對戀人的態度更加開放,更善於自我表露,堅信戀愛的長久。

安全型之外的三種都是非安全型,都是不夠完美的情感互動模式:

□迷戀型的表現為:

1.對婚姻戀愛關係中度滿意;

2.在交往中,扮演依賴者的角色,需要他人的照顧;

3.常常表現出對戀人的過分控制,從而導致戀人的疏遠,戀人的疏遠行為又會強化他們的不安全感和擔心,他們為了尋求安全感,在交往中又會更加控制;

4.難以堅信戀愛的穩定,容易為此焦慮。

□恐懼型的表現為:

1.對婚姻和戀愛關係最為不滿;

2.對戀愛進行災難性的評估,從而導致永久的消極情感反應和衝突的升級;

3.不願傾聽和處理戀人的煩惱;

4.較少主動與戀人發生親密的接觸。

□冷漠型的人有以下特點:

1.對婚姻戀愛關係中度滿意;

2.較少主動與戀人發生親密的接觸;

3.迴避情感的捲入、自我表露和相互依賴,壓抑與依戀有關的想法和情感;

4.逃避面對關係中的緊張和衝突;

5.認為戀愛關係不必刻意維持也能很穩定。

通過分辨四種依戀類型給人感受的區別,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理解,為什麼安全型模式的人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而其他類型的人多多少少總會因為依戀模式的不完美而遇到問題。

依戀關係的遺傳,是通過「將心比心」的方式


有人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遺傳」,應該是因為遺傳了父母基因的關係,但有心理學家發現,即使是不是親生父母,只要是嬰孩時期的主要照顧者,孩子就會從Ta身上「遺傳」到Ta所使用的依戀模式。好比心理學家Meins等人認為,主要照顧者(通常為父母),對孩子「將心比心」(mind-mindedness)的能力,可能是決定孩子「遺傳」怎樣的依戀模式的關鍵所在。

具體來說,就是父母能否將孩子看作具有獨立心理的個體,能否正確並敏銳地感知到孩子的信號,並正確地作出解釋。說得再直白一些,就是父母肯不肯把孩子視作一個值得尊重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會不會努力地去理解孩子「此時此刻」的想法,以及能不能快速地理解正確,做出恰當的評價和正確的反應。越是能做到以上這些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越是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戀。

由於所有的研究者都假設母親如果是安全依戀模式,則他們的「將心比心」的能力必然更好,所以認為他們,孩子的安全型依戀模式就是通過照顧者的「將心比心」間接地「遺傳」給了孩子。

儘管目前還沒有任何研究能夠證明安全依戀模式的母親比非安全依戀模式的母親具有更高的「將心比心」的能力,而且「將心比心」有時也會有誤差,測不準。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了解的是,不論如何,「將心比心」地對待孩子,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都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說,孩子會有怎樣的人際關係,父母的作用至關重大,又因為嬰兒時期母親與孩子的相處時間遠長於父親,這在許多國家包括中國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說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母親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那麼,在對孩子「將心比心」的時候,除了上文提到的要求之外,還要注意什麼?


1.格外的注意「適當」

Meins等人發現母親對兒童心理過程的指向要「適當」才能預測依戀的安全性,如果這種指向僅僅純粹是數量上多,那麼也不能預測依戀的安全性。

2.對心理活動的關注不要太早

Meins的研究發現,6個月大嬰兒的母親的「將心比心」的水平越高,到12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更加有可能是安全型依戀。你也許會問,這麼好的「將心比心」是不是越早開始越好?其實並非如此。

太早的關注心理活動可能反而會把嬰兒的信號理解得過於複雜,從而不可能提供可以撫慰嬰兒的恰當反應,反而導致非安全依戀的發展。因此,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還需參照嬰幼兒發展量表,看量表你就比較能夠了解,現階段對自己孩子的心理活動解讀到什麼程度會比較合適。通常憑經驗來說,至少出生後第一個月內是絕對不需要對孩子的心理活動進行複雜解讀的。

當母親奠定了孩子人際關係的基礎後,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做什麼?


儘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儘力和孩子維持一個良好的關係,但是父母還有很重的教養任務,得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當憑藉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能達成這一目標的時候,父母便不再總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甚至有可能實施肉體攻擊和心理攻擊,企圖達到目標。

有時父母可以忍住不打孩子,但是卻無法忍住不對孩子進行心理攻擊。我國的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有84.24%的母親和78.94%的夫妻在最近半年內曾對自己的孩子實施過心理攻擊——這或許會使小時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毀於一旦?

雖然暫時還沒有心理學家研究筆者懷疑的這個問題,但是可以確信的是,父母的心理攻擊越多,孩子就會越焦慮。

這個時候,父親的在家庭中作用就變得重要了——有研究發現這麼一個現象,父親在家中越是會說理,孩子就越不會因為父母更多的心理攻擊,而產生更多的焦慮情緒。

之所以說理會減少焦慮,一方面是因為說理能力越高的父母,越有可能僅憑說理而讓孩子聽話,不必通過心理攻擊甚至肉體懲罰來使孩子服從,減少攻擊的本身就會減少焦慮情緒;另一方面,說理能力高的父母,通常來說還會採用鼓勵教育,與孩子的關係更好,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本身就可以預防孩子的一部分行為問題,當孩子沒有問題需要父母採用心理攻擊時,沒有攻擊,焦慮自然變少了。

另外,是父親說理更管用,而不是母親,其原因研究者認為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對女人有刻板印象,認為她們說的話一定缺乏理性,孩子們對母親可能也有這樣的想法;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不同,所以比起女性,男性會要求自己在情感上更克制,也會刻意要求自己保持更多的理性思維。

因此綜合這兩點可以認為,在當前的中國國情下,父親說理比母親更管用。

那麼,說理應該怎麼說?

說理不是說教,也不是碎碎念。說理想要說到孩子的心坎里,應該和孩子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利弊,然後通過你的引導,讓孩子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孩子有時也會有逆反心理,但是,孩子對於自己得出的結論,卻樂於接受,父親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對孩子說理。


推薦閱讀:

如何把談話的氣氛營造得更熱烈。
新床為什麼要與洞房氣氛協調
5款色彩卧室設計 快樂氣氛溢滿空間
【楊國棟投放虛假危險物質案】在公共場所用錐子扎人造成恐怖氣氛的能否構成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
一句話,能讓家裡永遠「充滿愉快」的氣氛

TAG:孩子 | 家庭 | 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