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名駒、名劍

古代名駒、名劍、兵器、鎧甲

絕地翻羽奔宵越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驊騮綠耳盜驪

騏驥纖離翠龍玉馬驌驦追風白兔躡景追電飛翩銅爵

晨鳧楚騅九逸浮雲赤電絕影逸群龍子嶙駒絕塵天馬

蕭稍象龍步景大驪赤兔的盧絕影白鶴紫騂驚帆揚武

赤蛇龍驤閃電青海赭白電赤龍子紅玉紫玉平山凌雲

飛香義瑜凝驄蹀馬黃騮 斑豹 紫電追風赤炭抱月獬騅

紫燕騮祿螭驄宛天馬赤龍駒獅子驄忽雷駁決波瑜百花輦

騰霜白皎雪驄懸光驄洪波瑜飛霞驃流星騧翔麟紫奔虹赤

什伐赤特勒驃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黃驄驃唐舞馬九花虯

照夜白寧遠馬玉花驄望雲騅玉逍遙沙丘馬碧雲霞飛越峰

西域馬太原異馬爪黃飛電雷首良馬黃門四駿

賽風駒黃驃馬山後雪鐵驊騮噴雲獸渾紅獸呼雷豹赤兔獸

紅鬃馬青鬃馬棗紅馬獾紅馬桃紅馬棗騮馬紫驊騮銀鬃獸

乾草黃一丈黑銀雪豹蟈蟈獸千里剪斑豹馬分水獸青鬃獸

獨角獸鐵青馬赤風馬草黃馬豹花馬白雲馬雪裡白雪裡紅

烏花豹玉驄馬黑鬃馬火炭馬銀鬃馬沒尾駒風雷豹呼雷豹

抓地虎銀鉤馬玉花驄墨麒麟菊花青艾葉青豹花馬煙雲獸

黃鬃馬白尾駒千里豹騰雲馬火焰駒雪裡站紅鬃獸黑煞獸

烏獬豸雲霞獸分青駒玉白駒青煞獸追風驃紫燕騮銀雲豹

青砂獸飛雲騅絕塵駒玉麒麟透骨龍麒麟馬登山雪玉獅子

火騮駒五花駒玉頂驥黃鬃獸紫騮駒紅砂駒金毛吼煙海獸

四不象銀河駒雪中霜赤電駒鐵驪青一丈雪赤狻猊雪騏駒

碧驄駒鵓鴣青黑斑豹鐵鬃馬透骨獸烏雲豹青泉獸風雷豹

鐵驊騮青鬃獸分鬃驥青龍駒花雲豹青雲獸姜草黃赤紅馬

獅吼獸

斑豹烏騅捲毛獅子追風逐日汗血寶馬大肚捲毛花青風紫追風白點

銀蹄金鬃登雲寶馬火炭赤馬一字板肋照夜獅子鐵葉青金睛墨角獸

火雲戰馬雪壓紅梅撓頭獅子千里胭脂捲毛獅子扳肋墨雕鰲頭獅子

五色斑豹日月驍驦

閃電白龍駒透骨銀龍駒萬里煙雲罩抱月烏龍駒閃電烏龍駒

金眼玉花虯五花追風馬千里烏騅馬雪蹄青驄馬踢雪烏騅馬

踏雪烏龍駒閃電梅花獸雪花銀鬃馬日月驌驦馬胭脂火龍獸

碧目雪花駝循環青鬃烏金眼五花虯八寶癩麒麟鐵甲棗騮駒

粉腚白龍駒月照千里白白玉嘶風馬踏雪胭脂馬追日賽風駒

五朵葵花獸飛霜千里駒月照千里白踏雪追風馬青花驄獅子

五花金錢馬照夜玉獅子鐵腳棗騮駒萬里龍駒馬抱月烏騅馬

追風呼雷豹梅花點子馬捲毛玉獅子獨角貔貅獸玉頂烏騅馬

雪蹄烏騅馬豹尾烏騅馬青鬃追風駒靠山雪花驄銀色拳花馬

照夜獅子馬就地滾龍追閃電黃龍駒閃電烏龍駒千里一盞燈

萬里一盞燈青驄馬追風九點胭脂獸赤兔胭脂獸千里雪點子

玉頂西涼駒花皮疙瘩虎玉頂火龍駒雙角麒麟獸墨角癩麒麟

照夜玉狻猊烏龍靠雪山追風玉獅子青頭金眼獸閃電鷹爪駒

千里一陣風九點桃花獸捲毛獅子烏千里烏雲豹烏龍追風駒

金睛渾紅馬雞足爬山獸登山癩皮獸象皮癩麒麟鐵腿棗騮駒

玉面紫驊騮賽鹿鐵豹驊長脖螳螂獸赤炭棗騮駒赤兔火龍駒

反背癩麒麟玉頂扳肋墨雲雕粉麒麟九頂菊花豹閃電虯龍駒

九點菊花豹千里火龍駒銀線湯合駒五點斑豹駒粉腚玉龍駒

粉腚玉蘭駒蹄血玉獅子玉雪麒麟駒鐵頭金眼龍蘆花戰爭駒

艾葉青鬃馬烏龍雪爪駒踏雪烏捲毛閃電追風駒踏雪紅鬃獸

五靛花斑豹賽鹿鐵花豹海月清風駒艾葉青鬃豹金睛雪花駝

立地滾風騅八斑癩麒麟千里橡皮駒梅花雪裡站浮雪烏騅馬

萬里雪花白獨角噴焰獸撓頭獅子黑追風菊花馬九點菊花馬

捲毛烏騅馬騮花烈焰駒日月驦霄馬攆月白龍駒金線白龍駒

萬里煙雲獸透骨烏龍騅火眼金睛獸赤炭火龍駒追風荷花豹

九點花斑豹踏雪火龍駒鐵血棗紅馬撓頭獅子雪艾葉青龍獸

黃驃透骨龍

照夜紅青花馬栗子色皂繚馬鐵青馬銀獬豸雪裡鑽捲毛吼雪獨角粉龍駒

玉頂紅湯合駒千里赤梨花白萬里追風麒麟金睛小白龍駒雪玉頂火龍駒

紅毛獸紅砂獸鐵梨花抱月烏獬豸捲毛獅子特墨頂銀河獸

賽風追日千里駒千里追風白龍馬抱月循環烏獬載千里銀河一點白

超山越影白龍駒追風趕電白龍駒千里銀河白龍駒扳肋墨雕透骨龍

金睛閃電白龍駒千里獨行一盞燈金雞閃電白龍駒捲毛獅子一丈黑

千里雪肋一盞燈千里銀河一點紅

白驦馬一字墨麒麟胭脂紅千里一丈青赤煙局獨角烏煙獸

捲毛獅子踏雪烏騅馬踏雪驁一字墨角癩麒麟金睛玉雪捲毛獅子獸

千里火焰駒

古代十大名駒

1、楚錐

楚霸王項羽的坐騎。《史記》原文是這樣的「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短短一句話,說明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正史上此馬就是單名為「騅」,需知「騅」字的本意,在古義中作「青白雜色的馬」解。其二,此馬應是巨鹿大戰前後,才歸項羽所有。!

2、黃門四駿

這是一個泛指。典出《漢書西域》:「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三國孟康注曰:「四駿馬名」。具體來看一下,「蒲稍」亦作「蒲捎」,胡音漢譯的話指的是「灰色(或深灰色)馬」。「龍文」、「魚目」、杜甫在《畫馬贊》中說:「魚目瘦腦,龍文長身」,指的是馬的體態和頭型,

3、赤兔

多熟悉的名字,語出《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曹瞞傳》: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赤大概指的是馬色,兔不是說馬跑得像兔子,而是指馬的頭型。

4、的盧

《世說新語》》:(劉備)所乘馬名的盧。這是一匹傳說中的凶馬。《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所謂「顙」,宗教典籍里常見,就是額的意思。的盧本身可能只是一匹額上有白毛的馬,不一定就是一匹通體雪白的寶馬。至於的盧到底是否防主,《三國志》載,「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看不出有什麼防主的跡象。

5、絕影

《三國志魏書》:(曹操)公所乘馬名絕影。絕影,顧名思義,沒有影子。形容此馬速度之快,連影子都跟不上。事實上,這是一匹真正的防主凶馬。史書記載在張綉反叛時,曹操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曹操差點掛了,全靠絕影所賜。《世說新語》曰:「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6、獅子驄

《朝野僉載》:「隋文帝時,大宛獻千里馬,其鬃曳地,號曰獅子驄。惟郎將裴仁基能馭之,朝發西京,暮至東洛。隋後不知所在」。「驄」,青白雜毛的馬。獅子指的是它的鬃毛。《資治通鑒》載,太宗有馬名師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武媚娘)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7、忽雷駁

《酉陽雜俎.語資》;「唐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於酒。每月於中試,能豎越三領地黑氈。及胡國公卒,嘶鳴不食而死」。「忽雷」唐代彈弦樂器。流傳在西南地區,又稱為「龍首琵琶」,這裡大概是指代馬首頭型,「駁」指代馬色不純。《詩經?豳風》:「皇駁其馬。」〔注〕黃白曰皇皇,紅白夾雜曰駁。

8、照夜白

唐玄宗的御馬。杜甫《畫馬圖歌》:曾觀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現有唐代名畫家韓干所畫《照夜白》圖傳世,畫中「照夜白」系一木樁上,昂首嘶鳴,四蹄騰驤,似欲掙脫僵索。梁羽生所寫張丹楓和雲蕾的坐騎照夜獅子大約就是這個品種。

9、飛越峰

明代《一統志》:「貴州養龍坑有靈物藏其下。當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擇牝馬系之,已而雲霧晦冥,類有物與接,其產必有龍駒。洪武四年,於此荻正白色馬為獻,首高九尺,長丈余,不可控馭。詔典牧者囊沙使復行苑中,乃馴。時行夕月禮於清涼山,乘之如躡雲,一塵不動。贈名飛越峰且命繪成形藏焉」。

10、天馬西來

這是清末民初時的故事了,話說清末,法國曾贈舞馬與老佛爺,作為國禮。後此馬被賜予當時北洋大臣袁世凱。入民國後,袁項城為籠絡人心,把此馬轉贈於當時的共和元勛黃興,黃興當場欣然接受,並且說了一段此馬正好留待日後指揮作戰的昏話,在袁的心中留下了疑慮的種子。二次革命以後,南京大亂,此馬流落到了上海跑馬廳,後為西人購得,正逢洪憲登基大典,預備作為獻禮送上京師,完璧歸趙。不想還沒啟程,風雲又變,最後此馬為桂系將領馬濟所購得。直到北伐軍興,馬濟兵敗,逃到大青山,被當地紅槍會襲擊,馬濟死於斯役,這匹名馬也結束了它傳奇的一生。

名駒詳解

「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漢伏波將軍馬援這番話道出了當時馬對人的作用。

古今往來,不知有多少英雄豪傑縱馬馳騁,成就下功名偉業。然而就如只有少數人名垂青史一樣,能夠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寶馬良駒也是級少數;由歷代英明聖主文字表彰或丹青造像的馬,更是少之又少。在此,特搜集刊錄以飧讀者。

周穆王八駿《拾遺記》:

一名絕地,足不踐土。

二名翻羽,行越飛禽。

三名奔宵,野行萬里。

四名越影,逐日而行。

五名逾輝,毛色炳耀。

六名超光,一形十影。

七名騰霧,乘雲而奔。

八名挾翼,身有肉翅。

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

《水注經》: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馬。造父於此得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雷首良馬《穆天子傳》: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觴天子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

翠龍揚雄《河東賦》註:詩古曰:「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

玉馬《瑞應圖》:玉馬者,王朝清明尊賢則至。

(馬肅)(馬霜)。括弧內字為合字。鍵盤上打不出來。驦《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

沙丘馬伯樂對秦穆公曰:「臣有所與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馬《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九逸《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烏孫、天馬《張騫轉》: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宛天馬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子。

蕭稍《神異經》:大宛有良馬,鬣至膝尾垂於地,名曰蕭稍。

象龍《馮奉世轉》:宣帝時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

步景《洞冥記》: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西王母稅此於芝田,因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棄之清津,因其而返,繞日三匝,入漢關,馬上睡眼不覺而至,名步景。

黃門四駿《西域贊》: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註:孟康曰:「四駿馬名」。

大驪光武以所乘大驪贈孝忠。

赤兔《曹操傳》: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的盧《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凶。」俗雲的盧非也。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又庚亮所乘馬名的盧,殷浩以為不利主,勸市之。亮曰:「豈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絕影《後漢書》:曹公所乘馬名絕影。

白鶴《拾遺記》:曹洪與魏武所乘之馬名曰白鶴。時人諺曰:「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紫(馬辛)。xin.括弧內為合字。《魏志》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

驚帆《古今注》:曹今有名馬名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疾也。

揚武《晉安帝紀》:司馬休奔廣,所乘騅馬奔而馳之。後還荊州,加騅馬揚武之號。

赭白《載記》:慕容有駿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於鮑氏驄,命銅鑄以圖其像,親為銘贊,鐫勒其傍,置之薊城東掖門。

赤龍駒梁武帝天監四年,禊飲華光殿,河南國獻赤龍駒,能拜伏善舞。詔張率,周興嗣為賦,帝以為工。

赤蛇《靈鬼志》陳安為河間王顒給使,常乘駿馬非常。後馬死,雙赤蛇出其鼻。

龍驤《齊書》:齊太祖常乘所騎赤馬入殿。及踐祚號此馬為龍驤將軍。

閃電《魏志》:突厥大畏長孫總管,見其馬稱為閃電。王曰:「將軍威行域外,遂名其馬為閃電。一何壯哉!」

青海驄《隋書》:吐谷渾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動輒方牝馬與其上,言其龍種。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日行千里,故世稱青海駒。

獅子驄《朝野僉載》:隋文帝時,大宛獻千里馬,其鬃曳地,號曰獅子驄。惟郎將裴人基能馭之,朝發西京,暮至東洛。隋後不知所在。

忽雷駁唐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於酒。每月於中試,能豎越三領地黑氈。及胡國公卒,嘶鳴不食而死。

決波瑜《酉陽雜俎》:決波瑜善走,歷門三限躓,太宗尤惜之。隋內庫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轡。

唐太宗十驥《唐書》:骨利干遣使獻良馬十匹,唐太宗為之制名,號為十驥:一曰騰霜白、二曰皎雪驄、三曰凝驄、四曰懸光驄,五曰洪波瑜、六曰飛霞驃、七曰發電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昭陵六駿唐太宗平竇建德諸人及東郡,所乘六馬曰青騅,曰什伐赤,曰特勒驃,曰颯露紫,曰拳毛騧,曰白蹄烏,乃琢石為象並贊可昭陵。

黃驄驃《東志》:唐太宗破竇建德,乘馬名黃驄驃。命樂工制《黃驄疊》,曲宮商也。

蹀馬《通典》:唐翔麟鳳苑廝蹀馬,俯仰騰躍皆合節,朝會用樂,則兼奏之。

太原異馬唐開元十二年,太原獻異馬駒,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無毛。

滑州龍子唐開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獻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類似馬聲,日行三百里,名曰龍子。

紅玉、紫玉、平山、凌雲『飛香、百花輦唐天寶年間,大宛進汗血馬六匹,名紅叱撥、紫叱撥、青叱撥、黃叱撥、丁香叱撥、桃花叱撥,上乃改名紅玉、紫玉、平山、凌雲『飛香、百花輦,命圖於瑤光殿。

唐舞馬《明皇雜錄》:玄宗教舞馬四百蹄,分為左右部,有名稱曰某家驕,其曲曰《傾杯樂》。數十馬皆衣以錦繡,絡以金鐸。每樂作,奮手鼓尾,縱橫應節。

九花虯《伽藍記》:代宗時李懷仙貢名馬,額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虯」。帝以贈郭子儀曰「此馬高大,稱卿儀質,並紫玉鞭轡贈之」。

照夜白杜甫《畫馬圖歌》:曾觀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寧遠馬《續博物志》:千里馬寧遠所獻。鬃拳紫色,狀如八駿。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兒抱持。初駛三十里,則皆旁側難馴,又駛三十里外,乃駛然而去,唯聞耳旁風聲如飛箭。唐肅宗時,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發扶風,辰達保定,申歸奏事。

玉花驄《萬花谷》:玉花驄,唐德宗馬名。杜甫詩:「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望雲騅《國史補》:德宗幸梁,唯御騅馬,號曰望雲騅。駕還,飼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視之,必常鳴四顧,若感恩之狀。後老死飛龍廄中貴戚畫為圖。

黃騮《五代史》:漢王劉旻與周世宗戰北,乘黃騮馳歸,以金銀飾廄,食以三品,號自在將軍。

玉逍遙《聞見錄》:仁宗御馬名玉逍遙,色白,乘之如輿輦也。闈人云:「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節,御者行速,則以足闌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鳴不行,王怒還之。帝以配南城馬鋪,久之復御,其行如初。帝升遐,從葬之陵下,悲鳴不食而死。

碧雲霞《聞見錄》:梅聖俞序曰:「碧雲霞者廄馬也。」庄憲太后臨朝,以贈荊王,王惡其旋毛。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備上閑,遂為御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號之。

元佑三馬宋元佑初,禽鬼張青宜結,百官皆賀,時西域貢馬,首高八尺,龍顱而風膺,虎脊而豹章。出東華門,入天駟監。振鬣長鳴,萬馬皆喑。父老從觀,以為未始見也。三馬者,西番駿馬。

義瑜《桯史》:宋開禧間,九江戍校王成見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礪犯龍泉,成出戰死,瑜屹立不去,悲鳴成側。寇顧曰良馬,取獻之。元礪弟乗犯永新,瑜識我軍旗

歷史傳奇

千里馬一詞,最早見於《楚詞·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以後中國正史中多次提到千里馬,如《史記·趙世家》:「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千里馬的字面意思非常清楚,「那就是,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良馬。

歷來人們大多認為,千里馬泛指一般好馬。所謂「千里」只是個虛數。因為現代人誰也沒有見過一天能跑500公里的馬,然而古代人卻在古籍文獻中多次提到他們的千里馬實實在在跑出千里距離。看來問題主要出在「千里」這個長度上。

據考證,周朝時代的1華里摺合現代長度只有298.65米,1000華里就是現代的298.65公里。如以一個白晝12小時計算,平均每小時只需跑完24887.5米即可。對於馬來說,這是極慢的速度,僅僅與「快走」差不多。

實際的長途行進,不可能連續不斷的跑上12個小時,而是用某種「中速」。比如,每秒鐘行進10米,每小時行進36公里。那麼,用8個多小時跑完千里路程,其餘3個多小時用於途中的吃喝休息,應該說是符合邏輯的事情。

由此可見,千里馬跑的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麼飛快。事實上千里馬只是具有非常持久耐力的良馬。

那麼,中國古代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良馬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知道,古代蒙古大草原,綿亘萬里,水草極為豐美。在如此遼闊的原野上,不但生棲著野馬、野牛、野養等各種食草動物,還生活著老虎、豹子、豺狼等食肉動物。在這個生態平衡、相互依存的環境里,虎狼們的追殺逼迫著野馬加快自己的奔跑速度,形成你快我也快,快勝慢汰的進化循環。

待到中華先民們深入草原捕捉野馬的時候,可以肯定的說,很多野馬都是名副其實的千里馬。考證古籍,著名的周穆王八駿是為其駕車的造父在山西商縣華陽山捕獲的野馬,而婦孺皆知的九方皋相中的「千里馬」也是在一個被稱為沙丘的地方捕到的野馬。

由此可見,中國歷史上的確有過名副其實的千里馬,這些良馬可在一個白晝內行進298.65公里,達到當時長度概念上的「千里」標準。

造成後世中國人不相信真有千里馬的原因有兩個:

①度量衡制度改變造成概念理解誤會。

②就眼見為實而言,現代人已經無法看到能夠日行298.65公里的馬了,因為缺少虎狼在廣闊草原上的追逐,家馬也就逐漸失去了馳騁千里的勇力。

汗血馬

公元111年和公元104年,雄才大略的中國漢武帝兩次發兵大宛(今中亞土庫曼共和國),擄回他夢寐以求的大宛馬。從此,世界馬學歷史上又增加了中國創造的兩個新詞「汗血馬」和「天馬」。

大宛馬今稱阿哈馬(AKHL-TAKE)。系由居住在土庫曼阿爾卡綠洲的泰克部落人經千年培育而成,這種比著名的阿拉伯馬更早育成的人工品種,呈典型的沙漠馬特徵:體高中等,體型纖細,清秀,乾燥,皮膚極薄,既耐嚴寒、酷暑,又耐饑渴,速度快持久力強,是世界工人的古代良種馬之一。

當大宛馬的英姿展現於世的時候,中國人立即在驚嘆之餘發現了一個秘密:有些大宛馬會在每日中午流淌鮮紅如血的汗液。其實第一匹進入中國的汗血馬是在公元前114年被人偶然捕捉到並進獻給朝廷的。漢武帝不僅將該馬供養於太廟,還命人為此專門創作了《太一之歌》,描述該馬的神奇汗血。

親眼見到汗血馬的優良品質促使漢武帝下決心發動奪馬之戰,隨之上千匹大宛良馬來到中國,不僅驗證了汗血奇蹟,也實實在在地改良增強了中國的國力。此後,歷代文人墨客賦詩填詞,撰寫傳奇故事,形成中國人獨有的汗血馬情結。歸根結底,它反映的是中國對封疆萬里,強國盛事的追憶和懷念。

歷代中國古籍文獻對汗血馬的記載及描述有《史記·大宛列傳》:「大宛……去漢可萬里,……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

《史記·樂書》應劭註:「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

《西域圖記》:「相傳大宛國中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馬至山下與集,所生之駒,皆為汗血,因號為天馬子。」《山海經·中荒經》:「西南大荒有馬,其大二丈,髯至膝,尾委地,蹄如丹,日行千里,日中而汗血。」

《後漢書·光武十王列轉》:「光武皇帝……並遺宛馬一匹,血從前膊小孔中出,常聞武帝歌天馬,沾赤汗,今親見其然也。」

種種跡象表明,大宛馬進入中國後,其汗血表現經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這使得原本神秘的汗血現象更蒙罩上一層傳奇的面紗。

到了近代,科技日漸發達,世界各地都有學者專門研究馬的漢學現象,並試圖解開千古之謎。

僅就中國而言,迄今為止有三種學說對馬汗血現象作出解釋:

1.原南京農業大學已故教授謝成俠的「悍威說」。在1958年出版的《中國養馬史》中提到汗血馬時,謝認為:「這是形容大宛馬很有悍威,但古人卻認為汗中出血。」繼承「悍威說」的學者則進一步提出了「錯覺說」猜測:「流汗如血僅僅是一種文學上形容,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對於棗紅馬或栗毛色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感覺是在流血……」「悍威——錯覺說」雖主觀臆想成分較多,但仍不失為一家直言。

2.中國台灣微生物學者於景讓先生的「付絲蟲病說」。1990年在台灣出版的《馬經》一書中引述於的考證說:「汗血馬的前肩膊和頸,背的皮下,組織中,有一種出血絲狀蟲寄生著,使馬的皮膚隆起約0.5mm.馬疾走時,血管張大,受蟲寄生處的創口隨之裂開,血便隨汗一起流下,汗血馬因此而得名。」

「付絲蟲病說」流傳較廣,也並非一人所創。早在清代,就有德效騫在《班固所修前漢書》的注釋中認為汗血現象釋由鑽入馬皮內的寄生蟲所引起的。2001年,又有日本人宣布「發現汗血馬」,但並未公布對汗血馬成因的解釋。

「付絲蟲病說」的問題在於:其汗血馬現象與估計描述不僅相符。因為付絲蟲病汗血自古至今凡馬皆可得,並非大宛汗血馬可以獨佔。

3.作者本人的「阿哈馬真汗血說」。我在1994年中國天津出版的《養馬雜誌》「大宛馬汗血考」一文中,曾寫道:我在美國研究馬學期間,1993年12月7日,專程前往位於弗吉尼亞州斯坦頓的山尼多牧場,拜見美國阿哈馬協會負責人凱斯夫婦,我向他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的阿哈馬是否汗血?」對此,凱斯夫婦的回答是肯定的,……」1983年(阿哈馬)高爾卡運抵美國後,主任立即發現它汗血。關於這一點,凱斯夫婦做了詳盡描述:「當我們第一次見到高爾卡身上有一片「血跡」時,我們以為是誰砍了馬一刀,但是仔細檢查出血部位的皮膚,卻沒有發現任何損傷或異常。「血」在一塊長約6~8英寸、寬約1~3英寸的狹長部位上透過汗毛孔慢慢滲出,在馬的肩部形成一片垂直條狀血跡。「血」的顏色鮮紅,又很稀薄,好似摻混有大量的淋巴類液體,在陽光照射下,反光略成綠色。稍後血色轉紫,乾燥後在皮毛上留下一層褐色粉化狀物質。汗血時間固定在中午,與運動與否沒有任何關係。出血部位每天都變換不定,但僅限於肩胛骨所處的前臂部(正是中國人所說的前肩膊)。而且只限於左肩部,右肩及身體其它部位從來沒有出現過汗血現象……。」由於凱斯夫婦對汗血現象的描述與中國古籍記載完全相符,加上我本人的拍照以及親眼所見,研究推理,李衛平提出「阿哈馬真汗血說」。作為一種受到普遍關注的學說,「阿哈馬真汗血說」認為:只有阿哈馬的汗血與估計描述相符,古代大宛汗血馬既現代阿哈馬。

阿哈馬與眾不同的汗血原因是受到土庫曼地方某種特殊致病體的感染,感染的途徑是土庫曼泰克部落人為阿哈馬特別安排了某種特殊食物鏈,即給某些阿哈馬優良個性飼餵帶有某種致病體的食物,由此形成感染循環。一旦讓馬離開當地或切斷感染循環鏈,則病患逐漸消失。由於缺乏對致病體的確認證據,「阿哈馬真汗血說」也無法完全徹底揭開汗血現象的千古之謎。而對於視汗血馬為國寶的土庫曼人來說,2100多年前,面對兵臨城下的李廣利大軍,大宛國和談的底線視:可以交出國王,可以放馬出城任意挑選,但是決不允許漢軍入城,寧死不能暴露汗血馬馬廝里的秘密。時至今日,在外界眾多專家學者的爭論面前,他們依然恪守傳統,保持沉默。

品種及其分類。

良駑辨

如同人類或者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馬的身體每部分在形狀上都存在個體差異。某些形狀可提示優良,某些形狀則可提示駑劣,至於許多不好不壞的形狀則不在此一一列舉。

眼——良:大、圓潤飽滿有光澤。駑:小、無神。

耳——良:小而尖立,轉動靈活。駑:大、垂緩、轉動不靈。

頭——良:稍小而長,骨骼輪廓分明,腮肉少。駑:粗大笨重,短而寬,腮肉多。頸——良:長而彎曲,高挺。駑:低平短,僵硬。

肩——良:長,向水平方向傾斜。駑:短,向垂直方向直立。

背腰——良:平直有力,彈性好。駑:凹凸無力,僵硬。

尻——良:長度、斜度、寬窄皆適中。駑:長度、斜度太過而窄,發育不良。

四肢——良:乾燥強健,堅實挺立。系部長度、斜度適中而富彈力。駑:筋健肌肉輪廓不明顯,軟弱彎曲。系部過長過短肢勢不正。

蹄——良:前蹄圓後蹄略尖,厚薄大小適中,蹄質堅韌。駑:蹄形變異過厚、過薄、過大,蹄質粉脆。

別征記號

馬身體表面被毛可生成某些顏色固定的標誌性記號且終生不變,稱為原始別征原始品種的野馬所特有的標誌性記號:虎斑、鷹膀、背線、斑馬紋

選育別徵人工育成品種中常見的標誌性記號:星、長流星、斷流星、廣流星、白面、鼻端白、管白、球節白、系白、蹄冠白。

人工記號當人們感覺天然別征太少,馬匹數量又多的時候,人工記號就被用於確定馬的個體身份。

火燙烙號將金屬製作的標誌投入火中加熱燒線,按放在馬皮毛上數秒鐘後取下,受火燙傷的皮膚結痂康復後再生長出來的被毛變為白色,且永久不變。

冷凍烙號將金屬標誌放入液氮等超低溫液體中冷凍後取出按壓在馬皮毛上,使馬皮膚凍傷後再生長出的被毛永久變為白色。

書寫烙號使用中國墨汁用文身的方法將標誌文入馬口腔內黏膜皮下,具有隱蔽、美觀、終生不變的特點。

毛色

一般來講,哺乳動物的毛色與其能力並無直接關係,惟獨人們從自己的審美情趣出發,對馬的毛色產生傾向性偏好,至少一部分國家有所謂正毛色、雜毛色之說。

A正毛色——騮、栗、青、黑、白

B雜毛色——(西方將某些毛色稱之為稀有毛色,並以其毛色為特徵形成獨立品種)鼠灰、免褐、沙毛、花毛

中國古代相馬歌訣

中國古代養馬業發達。與此相應的是,評價馬匹外形外貌的專門知識——相馬技術手段高超並自成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古籍中列名可考的養馬、相馬、療馬經典著作就有32種,百餘卷之多。遺憾的是,這些由先賢們積累總結的寶貴經驗,包括最著名的《伯樂相馬經》等大部分都早已失傳。現僅將存世最古老的《司牧安驥集》所傳《寶金篇》(明代改編更名為<寶金歌>)原文照錄如下:

三十二相眼為先,次觀頭面要方圓。相馬不看先代本,一似愚人信口傳。眼似懸鈴紫色浸,睛如撒豆要分明。白縷貫睛行五百,瞳生五彩壽多齡。鼻紋有字須長壽,如火如公四十春。壽旋頂門高過眼,鬃毛茸細萬絲分。面如剝免肋無肉,鼻如金盞食槽橫。耳如柳葉根一握,頸長如鳳似雞鳴。口叉湏深牙齒遠,舌如垂劍色蓮形。口無黑靨湏長命,唇如垂箱兩合停。

以上七言八十句的歌訣中,有相當部分的正確性已經為現代實踐所證明。另有部分語句使用的數字或比哈過於空泛,其確切含義很難界定。當然,還有部分描述將毛色與凶吉聯繫在一起,屬於古人觀念上的「毛病」,相信讀者自能明辨。歸根到底,馬匹在實踐中表現出的能力成績是評價其優劣的最終標準。

馬文化的產業改革和發展。

任何產業,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都必須擁有自己獨立完整的體系。同時,產業還必須有自己的服務對象和服務目的,這是它存在的理由和基礎。工業革命前的數千年間,養馬為國家、民游和個人服務,目的是強化他們的機動能力。

在中國古代,馬產業的形式主要有3種:

1.國家政府養馬,即建立產權國有的大規模養馬場,以確保自己在政治、軍事、經濟、生產和生活上的需要。

2.有組織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團體養馬,這些團體機構從事馬業活動,通常都有自己明確的目標指向。

3.個人養馬,從帝王將相到尋常百姓,任何個人出於自己的情感受好,或者功利目的等都可以養馬,除非受到政府或法律的特別限制。

在現代歷史上,中國養馬業的沿革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進步,國家政府逐步退出並放棄了它在養馬業的傳統領導地位。

2.伴隨著社會的市場化進程,經濟團體正在介入和擴大自己的養馬規模並逐步提升、強化自己在養馬業的地位。

3.歷經社會劇變,個人養馬者基本上只剩下鄉間的農牧民和城市裡的寵物愛好者。

這種變化還在持續進行,預計到2008年前後為農耕生產提供服務的傳統養馬業會基本消亡,而為體育競技、休閑娛樂服務的現代馬業將初步形成體系。

早期(公元前2100~公元前221)

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夏、商、周各個王朝的時代,君王依據家族血緣關係分封諸侯以鞏固統治,同時又不希望後者擁有過分強大的機動能力而對自己產生威脅。於是按照封建等級制度詳細制定出什麼等級的人群可以擁有什麼登記的馬。用限制生產規模、養馬質量、數量的辦法來達到控制等級人群的機動能力的目的。

繁盛時期(公元221~公元907)

社會政治制度改分封製為郡縣制中央政府集權,形成大一統的局面。由秦王朝開始,大力發展以軍事為主要目的的養馬業。到了漢代,更是為了與外部力量抗衡並擴張疆土,養馬業主要成為國力的基礎優先考慮發展。為了改良提高中國蒙古馬的身體素質,漢武帝不惜發動戰爭,從國外奪取優良馬種,從而開創迅速提高國力的成功模式。唐代沿襲從國外引進優秀馬種基因和和舍飼技術專家的做法,使得養馬業達到領先世界的輝煌高峰。

衰落時期(公元907~公元1368)

唐末及其後的五代十國長期戰亂,破壞了馬業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中國養馬業開始走向衰落。北宋末年推行的保馬法等政策法規既減少了國家養馬的數量,也損害降低了當時馬匹的整體質量。

公元1127年,來自北方草原的遼金鐵騎輕易攻陷北宋都城並將皇帝擄走。逃亡到杭州的南宋曾試圖重建養馬業,但終因江南水鄉濕熱,馬匹死多生少而放棄。

由於南宋朝延苟安江南長達152年之久,自殷商甚至更早期積累下來的「正統」馬業人才及技術經驗幾乎消失殆盡。不得已,只有通過邊境貿易換取部分質量低劣的馬匹勉強使用。

晚近時期(公元1368~公元1949)

公元13世紀是游牧文明在全世界耀武揚威的時代。蒙古騎兵縱橫萬里,橫掃歐亞大陸,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就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而言,馬和馬產業在其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明代馬業的生產由部分組成:首先是國家養馬場繁育提供部分馬匹,其次由官方督促民間百姓收養生產部分馬匹,最後仍然不能滿足需求的部分馬,以茶馬貿易的方式從周邊養馬民族手中換購。為了組織施行並監督民間養馬生產,明政府建立起中國養馬史上最龐大的馬政機構組織,先後實行過記戶養馬、記丁養馬、記畝養馬制度,以及養種馬、征駒、寄牧等多項辦法,然而缺少引進國外良種和大規模改良的產業模式和環境機制,明代養馬生產的馬匹數量雖然不少,質量終究不高。

滿清是繼元之後又一次統治中原的少數民族,其領導者素來注重學習漢族文化。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加上自身對馬在國力武備方面的充分認識,清政權圍繞如何養馬、如何用馬等軍國大事,制定出一整套嚴密政策,包括:從法律上獨佔控制馬匹繁育生產權、馬匹分配使用權並完全剝奪農耕民族對馬匹的生產和使用權利。這意味著最大限度的控制機動力量,切實達到有效鞏固其統治的目的。但是從世界大範圍看,內部「削弱法」造成的客觀後果卻是中國整體機動國力的降低。

我國現存的好馬!

新疆地區。

我國有幾大名馬:一是地方土種馬,如蒙古馬和新疆的哈薩克馬;二是雜交培育馬,如內蒙的三河馬和新疆的伊犁馬等。新疆也是我國主要的草原牧區之一,可利用的天然草場面積達4800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山、天山、昆崙山山區及準噶爾、塔里木兩大盆地的周圍。草原上的伊犁馬、巴里坤馬和焉耆馬自古就是新疆三大名馬。伊犁馬是「天馬」(烏孫馬)的後代,適宜於騎乘;巴里坤馬是「神馬」(胭脂馬)的後代,體型矮小,但和蒙古馬一樣具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適於挽運;焉耆馬則是一種很獨特的馬,其從小就練就了走沼澤如履平地的本領,所以特別適宜騎乘,舊時多用於驛道走馬。此外新疆還有阿爾泰馬、哈薩克馬、蒙古馬、柯爾克孜馬、伊吾馬等優良馬種。

-汗血馬

「天馬行空」,「馬踏飛燕」都是傳說中被神化了的好馬。最神奇的就是相傳可以「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了。汗血馬,史稱「天馬」,大宛馬。張騫出使西域得烏孫好馬,漢武帝尤為珍愛,取名為「天馬」。可等後來又得到了大宛汗血馬,比烏孫馬還要強壯,便將「天馬」的稱號轉賜給了它。昔日的烏孫馬則等而下之得被改稱為「西極馬」。為此漢武帝「獲汗血寶馬來,作西極天馬歌」。

汗血馬的先祖是生長在偏僻沙漠戈壁中的野馬。它在奔跑時脖頸部位會流出帶有紅色物質的汗水,其汗水鮮紅似血。為了得到它,漢武帝曾派百餘人的使團帶黃金千斤和等身大的黃金馬行程4千多公里去大宛國首府貳師城,希望以重禮換取「汗血馬」。大宛國王愛馬更切,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在公元前104年和101年,兩次命李廣利率大軍人遠征大宛國。大宛王一看自己不是漢朝的對手,就威脅如果漢朝不退兵的話,他們將殺盡了全部的善馬,而汗血馬可是不能殺的。議和與盟後,允許漢軍自行擇取其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並約定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漢武帝在得到大宛的汗血馬以及烏孫馬、大宛馬等眾多西域良馬後,開始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選種雜交培育出了馳名天下的山丹軍馬。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勝在運輸和負重,但個子相對矮小。中原的馬種開始被迅速改良,漢馬迅速得以優化。社會的生產力和部隊的裝備力也大大得到了增強。

汗血馬體形好、聽話、快速、適於長途行軍。史話中提及漢軍作戰時,汗血馬上陣,敵方刮目相看。久經嬌養的汗血馬,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不戰自退。從漢朝一直到元朝,汗血馬曾興盛上千年。但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體形纖細,大將騎馬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同時,古代作戰用的馬匹多數被閹割,使得一些優秀的戰馬失去了繁殖後代的能力。加之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會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進程。這都也是汗血馬最終在中國的西域消失了的原因。今天汗血馬的產地主要在土庫曼及其周邊,在古代都屬於大宛國的範圍。在國際上被稱做阿哈爾捷金馬,目前僅有2千匹左右。2002年6月土庫曼國總統送給我國領導人一匹汗血寶馬,據說該馬的父親身價曾達千萬美元之巨。同時中國公司還購進了十匹汗血母馬和一匹汗血公馬。

汗血寶馬體型高大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輕快靈活。汗血馬血管比較暴露,運動後體表血流量大,可能因此會造成汗液如血的視覺效果。汗血馬的奔跑速度也是非常之快,跑完一千米只需一分零五秒左右,僅比公認速度最快的英國純血馬慢五秒。

蒙古馬體態結實粗糙,頭重額寬、四肢粗壯,蹄質結實。蒙古馬屬於跑馬,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作戰良馬之一,成吉思汗就是依靠蒙古鐵騎所向披靡的。蒙古馬生命力極強,能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生存。哈薩克馬屬於草原型馬種。清秀耳短。頸細稍揚,胸窄後肢常呈刀狀和外向。

古代十大名劍

第十承影

遠古的一個黎明,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來臨而消失,直到黃昏,天色漸暗,就在白晝和黑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揚起的雙手划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身微微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之間一片靜穆。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在《列子。湯問》之中被列子激賞的鑄於商朝後來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藏的名劍:承影。

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

第九純鈞

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卧薪嘗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龍井新茶後,勾踐興緻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遊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喧之後,就帶著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台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落座之後,勾劍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入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和巨闕。

哪知,薛燭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隨便地說了一句:「這兩把劍都有缺點,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里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台下。薛燭感到好笑,問道:「大王這麼興師動眾,拿來的是什麼劍啊?」勾踐對薛燭的態度有一絲不快,他沒好氣地吐出了兩個字:「純均」。只聽見「咣啷」一聲,薛燭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髮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髮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獃滯。好大一會兒,才突然驚醒,只見他腳尖點地幾個縱躍掠下台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而巍峨……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他得意地接著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麼?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故事見於《越絕書》。

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5

第八魚腸

黑鐵一般的大鷹向大殿疾飛的時候,專諸也正端著親手烹制的梅花鳳鱭炙走上殿來。天空里陽光獵獵,大鷹疾飛如故。大殿間甲士陳列,專諸穩步向前。雲朵被飛鷹的氣勢驚呆紛紛遊走起來。王僚被專諸手裡的菜香所吸引,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他只看到菜沒有看到專諸。那道菜叫梅花鳳鱭炙,梅花是嚴冬的寒梅,鳳鱭是太湖裡只在酷暑出現的鳳尾鱭魚,炙,是用嚴冬寒梅的枝桿來烤炙盛夏太湖裡的鳳尾鱭魚。飛鷹已經看到大殿的輪廓,天色突然暗了下來。專諸已經來到王僚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內燈火依舊。  烏雲在天空翻滾,大鷹已經收翅。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穩地正在用手掰魚。伴隨著一聲響雷,飛鷹向大殿凌空擊下。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凜冽的殺氣從魚腹中激射而出,他被驚呆了。魚腸劍已經出鞘(魚腹),它穩穩地依偎在專諸的手中,疾速向前,兩把訓練有素的鐵戈從面前交叉攔住,魚腸劍從縫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進。面前有三層狻猊鎧甲。第一層穿透,第二層穿透,穿透第三層時,魚腸劍發現自己已變成了斷劍。劍斷,然而殺氣未斷。魚腸劍依舊向前。飛鷹將大殿擊碎的時候,魚腸劍也挺進了王僚的心臟。飛鷹在受傷下墜的時候滿足地打了一聲呼哨。斷成一半的魚腸劍在王僚漸漸減弱的心跳中哼起了無聲的歌曲。被刀鋒劍雨撲倒的專諸,用最後一絲力氣,向著臉下的土地,綻出了一個寂寞的微笑。……夫專諸之刺王僚,飛鷹擊殿……見於司馬遷《史記》。

2[軍事知識]十大名劍

刺客列轉》

魚腸劍是一把勇絕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

第七、第六幹將、莫邪

幹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幹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幹將、莫邪是幹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幹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幹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幹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幹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幹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幹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幹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幹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幹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幹將突然害怕起來,幹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幹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幹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幹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幹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幹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幹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幹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幹將莫邪,幹將只將「幹將」獻給吳王。幹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幹將團團圍住,幹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幹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幹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幹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幹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幹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5

第五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幹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見於《吳越春秋》。

3[軍事知識]十大名劍

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8

第四泰阿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幹將所言不虛。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藉機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蹟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見於《越絕書》。

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3

第三赤霄

秦朝時,有這樣一個沒有出息、渾身都是毛病的青年。他懶,從來不幹家裡的農活。他好酒,常常醉成一灘爛泥。他好色,見著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他沒有禮貌,對官對民都大大咧咧。最可氣的是他好撒謊,好吹牛。他經常讓人看他左腿上的七十二個黑痣,他不說這是皮膚病而說是天相圖。他經常遙望咸陽,搖頭嘆氣: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他撒謊越來越離譜。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根生鏽的鐵棍,告訴鄉里人說這是一把從南山仙人那裡得來的寶劍,名字叫:赤霄。他把它奉為至寶,整日「劍」不離身。他還說自己不是人而是天上的一條赤龍。他的牛越吹越大。他說他早就認識始皇帝,始皇帝是白龍,他還說始皇帝不如他,因為他是法力更高的赤龍,他將來要取而代之也做皇帝。他還說他知道始皇帝的元氣已化為一條白蛇最近一段時間正在豐西澤附近游弋。他說他要斬去這條白蛇,他邊說還邊用撿來的鐵棍比划了一下。人們都把他的話當笑話、大話,沒有人相信。可是,在一個晚上,一切都變了。這天晚上,鄉里幾十個結伴去縣裡學徒做工的青年走到了豐西澤,這個青年也在其中,但他不是去做工而是湊熱鬧,他一邊走一邊掏出酒壺喝酒。這幫人走到豐西澤時停住了腳步,說來也怪,最近,去縣城學徒做工的人經常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在豐西澤附近,所以,為保險起見,大家派了一個身手敏捷的青年先走幾步前去打探,過了一會兒,探子嚇得面無人色逃了回來,他說他走一段路聞到前面隱隱有腥氣。於是爬上一棵大樹瞭望,看見一條碩大的兇惡的白蛇正擋在道路中間,象在等待什麼。人群大驚失色,再也不敢向前。這時,這個青年分開眾人向前走去,他說那條白蛇在等他,他要斬了它。他一邊說一邊拔出鐵棍,腳步踉踉蹌蹌,看來他喝了一路,到現在已經喝醉了。人們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歪扭扭遠去的背影,心裡都在說:這個傻小子……一夜過去這個青年也沒有回來,人們知道他一定成了蛇的美餐。雲開霧散,大家繼續前行。走了一段路,突然,他們看見一條碩大的白蛇,被斬為兩截扔在路邊。再向前走了幾里地,發現這個青年正躺在路邊呼呼大睡,他的身體上方有一團雲氣籠罩,雲中有條赤龍正在懶懶洋洋地飛來飛去。而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這一刻,人們都相信了這個青年原來說的話都是真的。這個青年就是劉邦。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

赤霄劍是一把帝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7

第二湛瀘

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撫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10

第一軒轅夏禹劍

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黃帝、夏禹!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無窮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古墓啊,沉船啊都是由一些盜墓的和不法分子首先發現,而不是政府?
中國古代天文
古代的人近視嗎?
談不合格律的古代名詩(2)
[原創]古代女性內衣流變考[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