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究竟是幾朝古都?
借用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一句詩,也是最能代表洛陽歷史地位、最令洛陽人自豪的一句話,那就是「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的對外宣傳口號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陽離我們很「近」也很「遠」。說他近,是從地理上來說,我校離洛陽很近,坐上公交車一元錢就可以到達市中心。說離他「遠」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對於洛陽的認識還不夠,總感覺這座城市是那麼的神秘。洛陽的名氣很大(魅力城市、傾國傾城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多次位居榜首),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可在現實中洛陽給我們感覺卻很一般,又小又土,在新區沒有開發之前,遠遠落後於國內的許多城市。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城市,卻引得國內外賓朋頻頻光顧,這是為什麼?洛陽作為千年帝都,其價值不在地上(當然地上也有,如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由於北宋以後政治中心的轉移,加之洛陽地處中原、天下之中的兵家必爭之地,每次戰亂都不能倖免(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歷史古城沒有保存下來,洛陽的精華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那是就讓我們從洛陽的地下說起吧。
我們都知道洛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這七大古都分別是「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南京、杭州。那麼,洛陽究竟是」九朝古都」、還是「十三朝古都」,還是「十五朝古都」。在洛陽建都的朝代究竟有多少呢?(現扼要羅列,並就其文物古迹進行簡單介紹。)
1.夏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被稱為三代。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河:黃河;洛:洛河;兩河交匯)之間」。但一直沒有考古來證明,國家為了搞清楚這段歷史,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科研。椐史書記載夏都斟鄩。斟鄩在何處?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市二里頭村進行考古發掘,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年的歷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朝都斟鄩計94年。
2.商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朝的都城我們都知道是安陽,其實商朝前期都城不斷遷移,商朝中期盤庚遷殷後,都城才穩定下來。就亳來說,鄭州有商城,偃師也有商城(西亳:在偃師縣西屍鄉溝)。商都西亳,四百餘年。
3.西周周族原是中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落。夏、商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商朝末年,「武王伐紂(這個地方多說些,孟津作為黃河中下游的重要渡口,在很多地圖上都可以找到舊孟津。孟津是武王伐紂通往都城朝歌的主要通道。武王在孟津渡口集結部隊,並進行宣誓。這在正史中是有記載的。史記周本紀>>:「九年,東觀兵,至於盟津。……是時,諸候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從史書記載我們可知,武王曾在盟津會師,最後部隊通過盟津渡過黃河。諳熟歷史的毛澤東主席曾多次講到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1958年11月12日,在鄭州會議期間他接見孟津縣委書記衛乃如時講:「孟津是個古縣,歷史上就是軍事戰略要地。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統一,軍隊在孟津過河的次數最多。武王伐紂就是從你們孟津過河。1962年,毛澤東主席同軍委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孟津人雷英夫共過晚餐。席間又一次談及武王伐紂的事,並對事件進行了詳細的講述。孟津(縣名)、會盟(鎮名)、扣馬(村名)都和武王伐紂有關。基於孟津和武王伐紂的深厚淵源,孟津人在縣城南的休閑公園,建造了周武王的雕塑,以為紀念。孟津這個古縣之所以得以保留與此有關)」商亡周興,史稱西周。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西安)稱為宗周(西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洛陽周王城廣場有周公營建洛陽城的雕塑,中央院錢紹武)。西周從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住、施政。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共有10帝王居洛執政,歷時262年。
4.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決定廢西都(少數民族的進攻)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在歷史上被分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雖是諸候爭霸、列國紛爭的時代,卻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春秋和戰國的文化(先秦文化)成為中化文化的源頭(百家爭鳴)。這個時期被稱為軸心期,文化被稱為元典文化。這就是建都於洛陽的東周。東周時期,洛陽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周王城公園、周王城廣場,每個石墩上都有周字,燈柱上的《詩經》,天子駕六的意義何在,要從周禮說起),周公所建。時為周王所居。一為成周(平樂金村),(註:王城和成周的分界線就是廛水)。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作為東周都城有310年歷經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205年,歷經11帝。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周代稱冢為山,故名曰周山,洛陽周山森林公園,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5.西漢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遷都雒(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雒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西遷長安。
6.東漢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雒陽為都城。東漢時期的雒陽,為天下名都。雒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部的漢魏故城遺址。東漢從公元25年劉秀始,至公元220年劉協止,經歷了196年14位皇帝。(東漢的皇陵區在邙山上,今平樂新莊,只有劉秀墳在黃河邊,專家們給了許多猜想;絲綢之路申遺,洛陽是東起點,西安和洛陽之爭,洛陽做為東漢的都城理應是起點之一)
7.曹魏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pi)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改漢為魏,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
8.西晉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迫使曹奐讓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金谷園:西晉石崇的花園)。
9.北魏公元493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朝陽二中門前的古墓、古墓博物的大墓,相距不遠,是北魏的皇陵區)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他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破壞了的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對北魏孝文帝的評價有分歧)。北魏都洛陽41年。(龍門石窟就是北魏開始開鑿的,是山西雲崗石窟的繼續)。
10.隋公元604年,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他認為洛陽是絕好的軍事要地,決定營建東都洛陽城(他第一次登臨邙山,遙望伊闕,就對周圍的大臣說:「這不是龍門嗎?自古以來為何不在此建都呢?」大臣蘇威很會說話,回答:「不是古人不知在此建都,而是等著陛下您來建都呢!」隋煬帝大喜,就以伊闕為天門,在洛陽建都了,都城的定鼎門,就正對著龍門。)公元606年六宮百官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迅猛增加,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現在的西苑公園,南昌路和九都路交叉)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園。隋朝都洛15年。(隋雖然短暫,但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朝代,隋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水北調東線走古運河)
11.唐唐太宗李世民時,洛陽號稱洛陽宮,並下令修葺。公元657年武則天同高宗李治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轉移到洛陽了。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自立為帝,公元705年正月,讓位於中宗李顯。公元712年(太極元年),李隆基繼位,帝號唐玄宗。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宗,唐亡。唐朝時期,洛陽與長安並重,都是世界上的名都。(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朝,唐朝繼續沿用為都。五代至宋,雖然東京汴梁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但隋唐洛陽城繼續使用,稱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郭城組成,定鼎門系郭城正門。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我市文物工作者,就製作了隋唐洛陽城沙盤模型,曾在洛陽博物館展覽廳擺放了半年。模擬出來的隋唐洛陽城可真大,僅十字路口就有幾十個,如果要安裝紅綠燈的話,恐怕需要60組以以上。這座都城,在當時驕傲得如同今天的紐約,全世界的富商巨賈都來這裡經商,街市上不但走動著西域客商,還走動著世界頂尖級的詩人。燈紅酒綠與流光溢彩,歌舞管弦與淺唱低吟,那讚美是李白式的讚美,那憂愁是杜甫式的憂愁,當時社會的所有表情,都可以在這座城市找到。)朝都洛陽曆經6帝,前後50餘年。
12.武周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讓位,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50年,在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武則天一生榮辱與我們古都息息相關,可以說洛陽成就了武則天的帝業,武則天創造了洛陽近半個世紀的輝煌,那麼武則天為何長居洛陽近50年?其一,洛陽是其入宮的地方,她認為洛陽是其最初的發跡地;其二,長安是李家王朝的中心,皇族勢力和門閥影響過於強大,武則天要想成就自已的帝業,,必須遠離這兩股守舊勢力,另外培育和建立自已的政治力量;其三,她殘忍害死蕭淑妃和王皇后以後,惡夢困擾,長期失眠,蕭淑妃被廢遭到囚禁之後,曾經大罵武則天:「願阿武為老鼠,我作貓,生生扼住她的喉嚨!武則天知道後,大怒,有意遠離皇宮中、擺脫惡夢。其四,以佛抗道,李唐建國經後,一直把老子李耳奉為自已的先祖,把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把道教奉為國教,甚至將「道德經」大量地印成小冊子,發給所有的成年百姓。武則天想登上皇位主掌朝政,必須利用其它宗教來排斥道教。洛陽恰是佛教的首傳之地,佛教極為盛行,佛教聖地理所當然地成為武則天的首選。其五,洛陽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因此,武則天來到洛陽以後就聲言:「永居洛陽,不回長安!」龍門石窟與武則天也有不解之緣。龍門石窟中雕琢比較精美的一些洞窟,都是武則天當上皇帝期間建造的,尤其是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造像,她一次就贊助了脂粉錢兩萬貫,奠定了龍門石窟一千多年的輝煌。)
13.後梁公元907年,朱溫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初都開封。公元909年正月遷都洛陽。五代十國的歷史便從此開始。後梁都洛4年。(略講)
14.後唐公元923年,李存勖消滅開封的後梁政權,自立為帝,是為唐庄宗。國號唐,史稱後唐。(語文教材上《伶官傳序》)初都開封,後遷洛陽。改西都為洛京,又稱東都。後唐都洛13年。
15.後晉唐明宗死後,其婿太原節度使石敬瑭當了皇帝。都洛2年,後遷都開封。(略講)
北宋的趙匡胤出生於洛陽,仍想建都於洛陽,遭到大臣反對,只好以洛陽為西京。北宋之後,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隨之南移,洛陽失去了天下之中的地位,逐漸衰落下去。
總結: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公認的九個朝代,也有人認為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數量。特別注釋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複雜,容易引起誤解。1.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歷史縱向上看可能不只一個,洛陽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曾經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陽最為著名。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中國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個。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洛陽成為正式都城.3.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現在公認的是: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千年帝都」、「百代帝王城」。確實史載以洛陽為都有15朝,105個帝王,歷時1650年。洛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代都城。(西漢都洛時間短,略去不計。武周一朝併入唐代。這樣,洛陽便成了十三朝古都)。
推薦閱讀:
※淹沒在塵埃中的歷史:中國九大古都
※各具特色的8位大古都兄弟
※「六大古都」興衰史
※安陽是故鄉:這些千古奇人都曾結緣歷史文化名城
※11個古代大家的家訓,家教自古都很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