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屈原經誰引薦睡了楚王寵妾

屈原經誰引薦睡了楚王寵妾 3562 次點擊2013/6/13 文/馬慶雲屈原熱,是個頂好玩的事情。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算是給屈原定了調子,他首先是個忠臣,然後呢,還是個被迫害的忠臣。司馬遷在史記中甚至用「與日月同輝」來讚譽屈原。讀司馬遷歌頌屈原的那些文字,你甚至有他們倆隔空搞基的錯覺。被閹割的史學家不過借題發揮,靠著大讚屈原,來「高尚」一下自己罷了。這個文學路子,被後代的文化人很好的繼承了。大夥都跟風歌頌屈原,不外乎兩點目的:其一,用歌頌的方式證明歌頌者是如屈原一樣才華橫溢與忠貞愛君的,後者尤為重要。其二,反正我歌頌過屈原,因此,我要是在皇帝那犯事兒了,皇帝一定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有人誣陷我,不殺人臣啊!其實,仔細研究一下中國文化史,就會發現,中國的文人們總是會意淫那些忠君愛國的人士的,且願意自況。毫不客氣地說,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君主,大家都臣服於這個君主,所以,要使勁地吆喝自己忠君愛國。皇帝們也喜歡這種思維模式,便與臣子們達成共識,被手捏的屈原,便從《史記》開始,愈發輝煌起來。現在沒皇帝了,倒是出了很多土皇帝,所以,吆喝屈原,還是有價值的。我見很多人說屈原的偉大,用一個具象的依據——中國歷史上,只有屈原這位詩人開創出一個端午節出來。端午節是不是用來紀念屈原的?有很多種說法。雖然有認同的,但也有大量的其它聲音。東漢的《曹娥碑》說是紀念伍子胥的。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說是古代吳越地區的龍圖騰部落的祭祖活動。中國歷史悠久,考據,往往是走迷宮一樣的,早晚能夠自圓其說。其實,中國文化裡邊,紀念屈原,暗流下邊的,還是忠君的思維模式。「屈原」這兩個字,能讓所有政治派別利用,為自己謀福利。比如,郭沫若寫歷史劇《屈原》。1941年1月,國共抗日期間,產生了一次比較大的武裝衝突,大陸的歷史上叫做「皖南事變」。郭沫若的藝術嗅覺是很靈敏的,沒多久就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並且在國統區公演。老郭及其幕後的中國共產黨意欲何為呢?不過是想通過「屈原」的怒號來諷刺「偏安重慶」的「楚懷王」蔣介石消極抗日、枉殺忠臣罷了。「屈原」這個形象,不僅可以用來向皇帝表忠心,還可以用來作為政黨鬥爭的武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屈原早已經不是屈原,他是個符號,中國文化劣根性上的一個符號。郭沫若這個人,是個很有想像力的人。也是他的歷史劇《屈原》第一次將「屈原」與「鄭袖」搞到了一起。該戲說,楚懷王的妃子鄭袖在宮廷歌舞表演《九歌》什麼的,向屈原這位大歌唱家(屈原那個時代的詩還是用來唱的)請教,在四下無人的時候,勾引屈原,見楚懷王帶著大臣過來,便突然脫開屈原,栽贓屈原性騷擾成功,從而離間了屈原與楚懷王。郭沫若藝術創作這段的歷史依據只有《史記》裡邊說的,秦國的張儀通過使錢的方式討好過鄭袖,讓其向楚王美言。郭沫若以前的文學和筆記作品中,鄭袖和屈原從來沒有牽扯到一起過。不過,當下也有一種學說,說是屈原與楚懷王同性戀,妃子鄭袖被冷遇了,搞個招數整治一下屈原,也未嘗不可。這種學說的依據,則是屈原的《離騷》中向楚王自比美人的段子。郭沫若當年要是有這學說的想像力,歷史劇《屈原》除了「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日罪行」之外,肯定還能帶上其它的寓意了喲。試想,楚懷王「捉姦」屈原鄭袖,當時心裡那個難受啊!自己的妃子出軌,自己的美人勾搭妃子……當然,這段子擱到現在,還能寫成,楚懷王大悅,「兩位愛卿,朕跟你們一起玩唄,三人鬥地主」。如果說,楚懷王因為屈原輕薄了他妃子,而疏遠了屈原,最終讓老屈捲鋪蓋卷滾蛋的話,那楚懷王被困秦國最終殞命之後,新朝廷便沒有必要再殺一個流放之人了。屈原最後怎麼還到了「自殺」的程度呢?當然,是什麼文獻記載了屈原自殺?是《史記》。司馬遷說屈原寫完《懷沙》就投汨羅江自盡了。關於署名「屈原」的那幾部作品的真偽問題,文學界一直存在爭議。這事兒跟韓寒的作品是否有人代筆一樣好玩。方舟子同志拿「語言習慣」的方式偵查韓寒文章,在文學界,是慣用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存在真偽問題的文學作品上,中文系的教授們會用一種叫做「語言習慣」的偵破方式來進行鑒定。這東西可以說的玄一點,叫做「真作品與偽作品之間的文學氣脈不一樣」,說白話呢,就是語言文字的前後調度安排不一樣。經過鑒定,《懷沙》的語詞調度與《離騷》的有近36處不同,因此被學界認為,《懷沙》為後人代筆。所以,這篇代筆的文章,不能作為屈原投汨羅江的證據。那屈原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最近幾年,又有了一種新的說法。說屈原跟楚懷王的妃子鄭袖,確實有染,被楚懷王發現了,然後讓老屈有多遠滾多遠走人。話說,屈原也是王室正統血統啊。後來楚懷王死掉了,屈原就又跟鄭袖勾結到一塊,企圖「謀朝篡位」。話說,真有點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的意思了。但是,剛剛繼承君主地位的新權貴們,當然不會希望屈原他們得逞,自然要追殺屈原。然後,便出現了歷史性的細節——10個錦衣衛,在汨羅江駕著小船追上屈原,然後將老屈包粽子扔水裡邊喂大烏龜了。見到這種場面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就用包粽子、賽龍舟的方式宣洩情緒了。自從郭沫若將屈原跟楚懷王的妃子鄭袖搞到一塊之後,屈原鄭袖的緋聞就開始發酵起來了。尤其到《懷沙》被論證是偽作,讀書人自然不甘心老屈自殺,搞點紅塵事件,也無形中增加了談資樂趣。其實,喜歡考據的讀者,大可以繼續追問,誰第一次「曝光」了屈原、鄭袖的性醜聞呢?是一個叫江南春的人。江南春是分眾傳媒的土皇帝。他在一次吹牛大會上,說他的師傅朱大可先生曾經講到過此事,然後這次吹牛的內容便不脛而走,「桃色屈原」正式形成。很有意思。江南春是華東師大中文系畢業的,據說早先也做過一段兒詩人,後來發現,寫詩歌,沒有搞廣告賺錢,就改行做樓梯屏幕了。屈原跟鄭袖睡過覺這事兒,有點扯。讀《離騷》便可以看出來,屈原絕對是個喜歡裝孫子的人,幹什麼事情都謹小慎微的,睡大楚集團董事長的二奶,這罪過,他是明白的,他這麼聰明的人,會幹這個?說到屈原在楚懷王死後要奪權,我個人的一個主管看法是,寫得好詩歌的,沒一個能玩得好政治的——李煜、宋朝那幾個皇帝……詩歌跟政治,在我看來,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當然,讀者可以拿出老毛來反駁我,我當然也會拿出郭沫若來說,看啊看啊,老毛離不開郭沫若啊。屈原怎麼死掉的,兩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事兒,好像無足輕重。無論他是忠君愛國的自殺,還是試圖篡位的被追殺,反正都已經不影響老百姓認為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詩人了。這其實說明一個問題,中國的文化中,對詩人異常包容,哪怕這個詩人的原型可能只是一個敗北的政治力量的代表。這種包容甚至崇拜,也讓後來的很多政治家們喜歡沒事兒的時候寫寫書了。中國政治家為什麼要寫書呢?或許他們也清楚,政治不過是「屈原」清算了「反屈原」,或者「反屈原」清算了「屈原」,只有你寫點東西,造成了影響,才能立於中國文化史上的不敗之地——尤其,創造點思想,再不濟,搞個理論,弄個學說,添個文化典故?
推薦閱讀:

屈原是否確有其人?
最早的用來紀念屈原的那批 「正統粽子」 是甜的還是鹹的?
屈原投江的紀念里 尋訪戴望舒的雨巷
如何理解《滄浪歌》中「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屈原和漁父的話怎麼理解?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