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鄉賢張之洞四

對於很多人來說,張之洞是一個聽上去既感到熟悉,卻又未必對其生平有很多深入了解的人。一般人或許只知道他是晚清著名的大臣,而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這很可能是由於張之洞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政治人物,以至於把他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詩名湮沒了。頗似歷史上南宋的朱熹,以理學彪炳史冊,而很少人注意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其實,張之洞也是近代詩壇上一位獨具面貌的、有重要影響的詩派領袖人物。

張之洞的詩歌成就,清末和民國年間的評論家大多都給予肯定。在徐世昌的《晚晴簃詩匯》中收錄了他的詩七十餘首,評價他的詩為「皆黃鐘大呂之音,無一生澀纖穠、枯瘦寒儉之氣」。陳衍的《近代詩鈔》中收錄了一百二十餘首,稱賞他的詩為「古體才力雄富,今體士馬精研,以發揮其名論特識」。在汪國垣的《光宣詩壇點將錄》中,張之洞被點為「天威星雙鞭呼延灼,居馬軍五虎將的重要地位。」贊語為「指揮若定,清真雅正。」自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文革十年中,除錢仲聯在《近百年詩壇點將錄》中,將張之洞點為「天競星船火兒」張橫,並在其所編的《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卷》和《近代詩鈔》中收入了張之洞的詩比較多外,其他各種涉及晚清的中國文學史和近代文學史著作中基本都不談張之洞的詩,更沒有他的詩收入。就是改革開放後,晚清有很多著名人物的詩(比如,宋詩派的曾國藩、同光派的陳三立、維新派的康有為等等)已經得到了注視和研究。而惟獨張之洞的詩仍無人問津。直到近幾年文學界才剛剛對張之洞的詩歌有所注重。但在全國性的報刊上也很少見到研究其詩的論文,更不用說相關的專著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8年8月出版了《張之洞詩文集》。我用近一年的時間讀完《張之洞詩文集》。作為一個張之洞家鄉的詩詞愛好者,對這位詩作不凡的晚清獨具面貌的北方詩派領袖的詩歌作一點淺顯的、嘗試性的論述,或許很不成熟,但本人願意和研究張公的同仁們作個交流,以便讓張公的精神及學術思想得到發展廣大。

張之洞才大學富,負盛名,領重鎮,出將入相,而不作一矜誇語。在千姿百態、流派紛呈的晚清詩壇中,他的詩詞創作與眾不同,走的是一條「務為清切為主」的清雋雅緻、情韻婉篤的路子。其詩宏肆寬博,汪洋如千頃波,典雅厚重,無纖巧枯澀之氣,不尚高古奇崛。今天我們可以通過讀他的詩詞,來了解晚清歷史的影子,更可以還原詩人的本真。

張之洞的儒家正統思想、蘇東坡情結、詩人的真性情、大臣風度完完全全地顯露在詩作中。研讀張之洞的詩,我們可以更真實地窺視他的內心,從而勾勒出一個更為豐腴飽滿的「儒臣」形象。作為一名詩人,張之洞自然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和詩學宗旨。他(北方詩派——張之洞)和當時詩壇上的主要傳統詩派,漢魏六朝派(湖湘詩派——王闓運)和同光體派(江西詩派——陳三立)表現出了不一樣的詩學宗旨。他提倡雅正,主張「宋意入唐格」。重視詩中理致和情韻的並呈。「宋意入唐格」是他對詩歌的評價標準,也是他追求的目標。

張之洞的詩歌從時間上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後期。其早期作品基本上都是學唐風的,翻開《廣雅堂詩》,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些早期的詩作。如七絕《瀘洲渡江》「夔府荊門據上游,魚龍白日狎高秋。三刀不見樓船下,孤負長江竹箭流。」七律《杜工部祠》「少乞殘杯道已孤,老官檢校亦窮途。榮名敢望李供奉,晚遇難齊高達夫。憑仗詩篇垂宇宙,發揮忠愛在江湖。堂堂僕射三持節,那識流傳借腐儒。」我們從上邊的七絕和七律中就能很清楚的感覺出來,都有模擬唐調的風格,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格調。也可以說他的早期作品是學「唐人極膚淺之作,言之無物」。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在他的早期詩作中有幾篇古風還是很有水準的。如《井陘口》「群山萬壑齊塞井陘道,匹馬躑躅千駝愁。大車束輪仍折軸,行人一里須三休。亭午匆匆漏曦月,百步之外誰能搜?瘦婦揭衣避澗漲,瘦男捧土填坑溝。山店主客皆惆悵,成功獨歡淮陰侯。穴中只能斗兩鼠,豈容旗鼓升高丘。三百裡間難進退,淆師一鼓俘秦囚。諸葛不犯子午險,孟德喜脫鳥林幽。左車憑水已中策,並此不用真無謀。刎頸之交尚背負,乃以誠信施敵仇。嗟哉陳餘謬稱儒家流,此輩之冠誠可溲。」這篇古風從敘事入手,把親眼所見的場景與自己的感想都寫了出來,如「群山萬壑齊塞井陘道」、「亭午匆匆漏曦日」這兩句中用「塞」寫山、壑之多、之高,極言井陘道之險,用「漏」字生動逼真地寫群峰的擠塞及挺拔,以及山色日光的變化狀態。並以古人「諸葛不犯子午險,孟德喜脫鳥林幽。」為例,以對比的手法,以史事人物的個人特性因險而各得其所。其格與意的結合,儘管還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但水平很高。給人一種雄渾相交、有血有肉、大氣厚重的感覺。此時,其律詩與絕句稍弱,雖有雍容之態,但舒緩平直,意蘊不深,句法缺少屈曲層折之變化,故不能耐人咀嚼。特別是七絕,質樸無華,過於直率,缺少靈動之氣。

中期作品可謂成熟期,此時五言、七言古體近體皆工,其詩逐漸地在唐格中融入宋意。如《湖北提學官署草木十二首》中的一首五古「梧桐」:「屋阿一小樓,劣可容我書。登樓辟虛窗,闖然立高梧。席尺染水碧,瓦溝引露珠。秋風漸蕭蔘,未覺根植孤。此物產龍門,百尺干清虛。牆宇遭迫迮,生氣閼不舒。側挺與附枝,一一當芟除。縱之出天表,豈無鵷鸞雛?」這篇五古以「屋阿一小樓,劣可容我書。」開頭,然後寫登樓望景的感悟、抒情、議論都很到位,就顯得精醇深重。最後以「縱之出天表,豈無鵷鸞雛」結尾,表達了作者的心懷之大,宏願之遠的氣魄。不愧是大家詩作,給人以清新,渾厚清雅之感。

晚期作品都是在官高權重時所做,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強調「宋意入唐格」的宗旨。很多作品顯示了他的才大學贍,氣勢豪邁,清雋高朗之風。如《曉起至石閘海看荷花奇克坦泰觀察邀入水軒置酒素不識主人賦詩謝之》「鳳城傳鑰烏鵲起,樹杪晨光變青紫。地安門外千石陂,壓地紅雲不見水。水足葉大花房深,初日流照開花心。暗有小風動疏葛,踏盡沙隄高柳陰。最勝橋東第一宅,青衣拔關出延客。露香滿室冰紗空,綠窗交瑣生顏色。雲錦炎熱赤輪午,鈿車蹴起大隄土。支床拂簟看遊人,不知門外揮汗雨。凍醪飣果金鱗鮮,主人為我償酒錢。王猷看竹不問主,乃知何代無高賢。多謝主人太勞劇,不如爾我適其適。何不舍宅為酒樓?乞與都人過伏日。」此詩以「鳳城傳鑰烏鵲起,樹杪晨光變青紫。」開頭,直入觀荷花的主題,且寫景細微,寫「烏鵲起飛」,初升的太陽所折射出的光線「變青紫」。描寫景物精彩入神,如:「壓地紅雲不見水」寫地安門外千石陂中荷花鋪滿池面,不能見水。「水足葉大花房深,初日流照開花心。」這兩句寫的更是得心應手,完全能與大詩人韓愈的《山石》中「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兩句相媲美。接下來的敘述、感慨、議論都顯示其寫實、寫心,寫感懷的「唐風宋意」,言之有物,蒼勁老鍵,反映了晚期作品的真實風貌。

張之洞平生作詩五百三十餘首,這些作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贈和拜謁詩、游賞抒情詩、讀史賞評詩、憂國感嘆詩四類。在這四類詩中,七絕俊朗,七律渾厚,五律典重,五古精醇深穩,七古清雄雅健。總體說來大部分作品趨重性靈、用典精切、屬對工巧、設色奇麗,形成了近代詩歌「宋意入唐格」的高標神韻之風氣。

張之洞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儒家思想對他影響很深。在他的贈別詩中,他常以仁義、大愛、誠懇之情,對所送別的友人給以勉勵,安慰。如《同年李爽階士塏將之官天台縣令作詩留別意頗鞅鞅賦此寬之》「天台神秀多丘壑,山巔下瞰見城郭。勸君勿慕牛馬走,仙鄉作令亦不惡。赤城霞色如桃花,縣公鳴鼓開朝衙。亂後撫字未易了,莫但閉閣餐胡麻。」其中的「勸君勿慕牛馬走,仙鄉作令亦不惡。」這句話是對友人的寬慰,表現出他的誠心誠意,大仁大愛的真摯情感。

在他的題、贈、和詩中,應該說給王壬秋的三首詩,最具代表性。其中的《和王壬秋五月一日龍樹寺集詩一首》「王功多楚產,君獨好文學。菀枯若轉轂,一士翔寥廓。四學並甄綜,六筆咸宏博。報罷意無悶,雅尚在述作。昨日城西集,儀璘方合朔。豈罄接席歡,孰喻傾蓋樂?高文如清風,俯仰成寄託。太息金門下,揚雄獨寂寞。」完全表達出他的誠懇、理解、勉勵、讚賞之情。晚清人物王壬秋即王闓運,他是晚清詩壇的湖湘派代表,他的學術成就和文學成就很高。張之洞在這首和詩中,用「君獨好文學」,「一士翔寥廓」,「六筆咸宏博」寫出了他的文學成就。「高文如清風,俯仰成寄託」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並表示欣仰之情。《送王壬秋歸湘潭》詩,是後人評價張之洞詩作中,「宋意入唐格」的上呈之作,「鳴華鍾,調素琴,漆室老女方哀吟。不嫁不悲好顏色,不知何事傷春心?春心千里歲華晚,洞庭風起白浪卷。遊子對酒思故鄉,秋士登高悲送還。不如一觴歡今夕,此會不比新亭集。橫流能無滄海憂,陸沉差免神州泣。情懷難遣游梁人,聲價猶同入洛日。機雲入洛正青春,屣履公卿競到門。東宮絕艷徐陵體,江左哀思庾信文。筆郝費盡珊瑚架,墨沈書殘白練裙。壁月如花照瓊樹,漢皇好文偏不遇。--------。」此詩平仄韻互換,每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律句及對偶參插其中,修辭運用恰當,以情韻勝。表現了作者以氣骨為勝學東坡之氣,全篇充滿著真誠、感人的移情悅性的藝術張力。作者的境界,性情及以音韻為雅的學唐人之格調,使人對其詩歌的形象、意境、氣勢都有「飄然思不群」的感覺。

他的遊覽賞景詩也有諸多佳作,他的山水游賞詩,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他面對著山水景物,有更多物外之思,物外之境,物外之樂。深化開拓出更新,更高的意境。在他的山水景物中有的思古幽情,有的追慕古賢,有的寫當時的風雲人物,這些人物與事件的加入,既賦予山水景物濃厚的文化意韻,又擴大了詩歌表現的時空範圍,使詩境恢弘寬闊,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如七古《重九日作》「曉起開門風葉落,白日憶弟心不樂。(自註:舍弟還南皮,令聞其病)。佩壺欲上西山頭,但愁日晚上魚鑰。漁洋老子耽秋吟,黑窯廠畔曾登臨。今日平岡上樵牧,寒雲碣石空陰森。忽憶慈仁有高閻,百級三休試腰腳。晴煙隱約浮觚稜,萬瓦鱗鱗壓羅郭。使我百憂今日寬,翩然衫履來君賢。開口且從杜牧笑,枯顱誰笑參軍顛。力士酒鐺舒州杓,仰天醉看秋雲薄。王郎摩挲井闌字,(王郎,王廉生)謝公面壁看書勢。(謝公,謝摩伯)東鄉大嚼西停杯,二陳豪逸各有致。(二陳,陳逸山、陳六舟)高台葉響夕風起,薄寒清瘦愁朱李。(朱李,朱肯夫、李蓉客)就中祭酒長沙周,(長沙周,周荇農)承平先進常同游。手撫松鱗幾圍長,舍利滿塔僧白頭。董老五年離京國,(董老,董硯樵)幽棲良會惜難得。倒冠落佩都相忘,何用唐賢畫主客?清霜未高蟹未肥,籬菊未孕寒花稀。莫嫌花少蟹螯瘦,猶勝歲晏征鴻歸。夕梵鍾魚出林表,尚道行廚莫草草。卻憐寓直潘安仁,高閣翳日思魚鳥。(自註:潘伯寅侍郎,以在直不得與會)。佳日行樂須及時,楚客何必生秋悲。不見閣後累累冢,酹盡千觴彼豈知。門外馬嘶奴執鞚,遊客倦行主僧送。獨攜殘醉辭雙松,菜市燃燈街鼓動。」這是同治辛未重九日,在慈仁寺登高之時,當時座客的有周荇農、陳六舟、謝摩伯、朱肯夫、李蓉客、王廉生、董硯樵、陳逸山等。登寺後可西眺玉泉諸山,下覽廬溝橋人物。此詩咋讀起來,感覺不出它的魅力,但如果你細嚼慢品,你就會感覺出它通過重九日登高,見景生情,把在座的人物都寫了出來,並把他們寫的栩栩如生。夏敬觀在《學山詩話》中稱「文襄此詩,純學東坡,筆力矯健,百餘年來,紗帽頭詩,當首屈一指。」

再如《憶蜀游十一首》中寫重慶府的詩句:「名城危居層崖上,鷹膦鶚視雄三巴。巴人能文兼好武,深山今已無長蛇。」句中「鷹膦鶚視雄三巴「,「巴人能文兼好武」兩句,道出這座城市的性格,山的偉岸氣勢與堅毅品格,蘊涵的是男子漢的陽剛。

尤其是在他晚年的遊覽詩,大多都筆致從容,多著意渲染愜意的情愫,展現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胸懷。同時又在游賞中不忘世事,這是他一個政治家胸襟的最突出的體現。如《慈仁寺雙松猶存往觀有作》中「同游俱是感慨人,藉草相看到曛黑。」他所感慨的就是「往年妖亂等一夢,錦庫成灰銅仙泣。」的往事。最後寫「遣此區區老禿樹,豈足增壯帝京色。」感染力更加強烈。他的憂國之心,傷時之感在這首遊覽詩中表現了他的政治情懷及更廣泛的情志。

張之洞是重臣,也是學者,他精通經史,他對部分歷史人物、事件的評論,寄寓詩人對歷史與現實的深沉思考,極具自己的獨特見解。如《讀史四首》、《讀史絕句二十一首》等。《讀宋史》中寫:「南人不相宋家傳,自詡津橋警杜鵑。辛苦李(李綱)虞(虞允文)文(文天祥)陸(陸秀夫)輩,追隨寒日到虞淵。」此詩借宋代南人不得為相,認為南人為相必然天下大亂。(所謂「津橋警杜鵑」是指北宋邵雍在洛陽城外天津橋上聞杜鵑之鳴,預言將有南人——即王安石為相而攪亂天下之事。)來說明滿漢融合的重要性,從而看出張之洞是一個既具有政治家的卓見,又具有史學家深厚學養的人。

在張之洞的詩中,還有大量憂國感嘆之作。如早期的《癸丑七月畿輔淫雨十日順天天津保定河間正定深冀方二千裡間大水無際自通州乘舟至束鹿》「綺綉周原變水鄉,誤看秫稻作菰蔣。澤鴻休怨無安所,且限南來醜虜狂。」這首詩先是對冀津一帶的水災進行描述,接著又寫對太平軍擾河北的憂慮,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的憐憫之心以及他強烈的憂國意識。尤其在他中晚年官高權重時,很多作品更是顯現出他為國之重臣的詩人風格。如晚年詩句:「故人宿草已三秋,漢江孤臣亦白頭。我有傾河注海淚,頑山無語送寒流。」在晚清處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時刻,他縱有「傾河注海淚」,怎奈「無語頑山」何?只堪作個孤守漢江的白頭翁罷了。

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張之洞由協辦大學士升為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此時張之洞已70高齡,清政府也更是危機重重,搖搖欲墜。朝廷內部派爭激烈,滿漢矛盾尖銳,張之洞便努力「調停」,雖竭盡全力,亦無濟於事。於1909年去世。汪兗甫輓聯:「匡時頭白調停策,絕筆傷心諷諭詩。」說張之洞像宋朝大臣范堯夫(純仁)那樣,以博大開上意,忠篤革士風,調停頭白。宣統元年六月,張之洞曾寫一詩:「誠感人心心乃歸,君民末世自乖離,須知人感天方感,淚灑香山諷諭詩。」這首詩成為他的絕筆之作。

從張之洞存世的大量詩作中,可以看出這位倡導「中體西用」的晚清重臣為人處世的另一面。在其繁忙的政務之暇,借詩歌創作吟詠志趣,渲泄情感,坦露心曲,寄託思緒,展現了他實實在在的真情至性。

張之洞對近代詩歌創作理論與創作實踐的最大貢獻是「平生詩才尤殊絕,能將宋意入唐格」(《四哀詩·蘄水范昌棣》)。在當時詩壇宋幟高張、唐音委頓不振的情況下,主張「兼采唐宋」,以拯救風雅道衰的詩歌創作,他身體力行,尤其是在中晚年的詩歌創作中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成就,這是晚清詩壇之大幸。在晚清位高權重的大臣中,他的詩創作規模宏大,內容涵蓋全面,風格多樣,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雖然早期個別詩作仿意較重,但瑕不掩瑜。尤其在近代文學史上,張之洞乃是獨具面貌的北方詩派領袖,堪稱大家,但近一個世紀以來卻為研究者所忽略。因此探討其詩的深刻寓意與美學風貌,評定其價值,確立其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發表於《張之洞研究》第八期。《滄州新國學》第九期。

參考書目:

《張之洞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學山詩話》夏敬觀著

《民國詩話叢編》張寅彭主編


推薦閱讀:

張之洞:洋務運動的人才戰略家
文革張之洞墓被掘墳 出土時面如活人
張之洞的為官之道
張之洞密察戊戌前後的政情與輿情

TAG:張之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