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璟:音樂與愛
06-21
顧璟:音樂與愛 發布時間:2013-02-21 14:59 作者:顧璟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192次
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在校園裡看到一張海報,標題為「音樂背後的愛」,內容是一個台灣的著名作詞者要來做一個相關的演講。我頓時被吸引了,約了一個同學興沖沖準時趕到指定地點,準備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禮。結果自然是很糟糕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對前面那個標題理解錯了,那個作詞人竟然把音樂背後的「愛」縮限為「愛情」,而且說到最後竟然岔開話題,大談星座,什麼星座與什麼星座最配,什麼星座與什麼星座最搭,天馬行空,與在場的幾位小女生交流得不亦樂乎。反正所聽非我所想聽到的,只得在心底暗暗叫苦,大有被欺騙的感覺。 我對音樂的理解是很粗淺的,但是我自認為很喜歡音樂,而且隨著年齡漸長,聽的音樂也逐漸增多,我逐漸生髮出一個算是信念的東西,我相信音樂與愛是密不可分的,愛是音樂的源泉,音樂又傳遞著愛。沒有了愛,一首曲子只能算作音符的堆砌,也可能咋聽起來吸引一堆人,但是卻不會有太長久的生命。這樣的愛自然包括愛情,但是遠遠不止於愛情,而是對人性的普遍關懷,對人類苦難的深沉關切,對人生苦樂的精微抒發,是對人間美醜的真摯書寫。一首好的曲子是百聽不厭的,它背後隱藏著作曲者生動的故事,起伏的感情,別樣的心聲。每聽一遍總能有新的收穫,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你可能對其有不同的解讀,獲得多元的交流體驗。 真正打動人的絕不是音符,音符只是一種媒介,真正打動人的是音樂背後的愛,是作者在詞曲中傾注的感情。感情是需要沉澱的,沉澱得越久,付之於詞曲中,詞曲自然就更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詞曲所傳遞的愛也就如深藏的美酒,愈發飄香。世間好音樂不多,流傳久遠的更少,大多是因為其背後的感情太過淺薄,作者自己都未動心,因此終究不能換得聽眾心動,這樣的音樂自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在我看來,大凡偉大的音樂人都是對生活很敏感的,他們的心中也都流動著對生活的熱愛。因為對生活敏感,所以他們才能感受到許多常人容易忽視的東西,才有與眾不同的人生的體驗,才有對人性的深刻認識,因而能講常人講不出來的話,描繪常人看不到的風景。又因為他們十分熱愛生活,所以會竭盡全力去發掘生活中的美,同時也去解讀生活中的丑,去探求美和丑的根源,去探索人性的奧秘,去尋求人性中各種矛盾糾結的和解。誠然,他們自然也是有恨的,但是他們的恨大都因愛而生,自然不是痴男怨女之恨,也非日常得失之恨,而是源於美所受的侵蝕,以及對丑的無力。愛是大愛,恨也是大恨,愛恨交織,鑄造了許多偉大的音樂,流芳百世。 這樣的音樂人大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他們並沒有飄在空中,遠離人群,即使身離但心不離,即使心也離去,但是人性中共通的東西卻是怎麼也割斷不了的。他們幾乎都是立足於人性,然後通過音樂來講自己的故事。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起平坐,自由揮發。不自由的音樂人自我設限太多,不會有太精彩的故事,驕傲自大的人縱然也會有不錯的故事,但是驕傲自大的態度會讓那些故事失色不少,聽眾自然也不會太多。有愛的音樂人傳遞著愛,平等的音樂人傳遞著平等,自由的音樂人傳遞著自由。我想或許那些偉大的音樂人首先是把自己與音樂融為一體了,然後才去創作音樂,創作的過程也就是剖析自我的過程,展現自我的過程。 音樂的技巧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絕不是最重要的,有沒有愛,有沒有故事,願不願意去跟別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故事才是最重要的。可惜現在的許多所謂音樂人都太過專註於技巧性的東西,而忘記去往音樂中傾注愛,也不大意識得到自己是在講故事了。 |
來源: 讀者來信 | 來源日期:2013-02-21 | 責任編輯:王夢瑤 |
推薦閱讀:
※五音療效音樂之三角音
※《奧日與黑暗森林》唯美意境×操作虐心
※失傳已久的音樂療法,中醫將它列為配方,能治百病
※【網易雲音樂】荷東的士高Lian Ross:Don』t You Go Away(83首)
※【勵志】一位技術員工的音樂夢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