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馮達庵上師開示:般若總持

馮達庵上師開示:般若總持(2010-10-18 09:56:51)

轉載

標籤: 藏傳佛教 大圓滿 龍欽 寧提 多智欽 龍洋 仁波切 西藏 密宗 寧瑪 活佛 喇嘛 佛 分類: 大德說法

梵語陀羅尼,義為總持。持也者,令一種功德力漸漸增長,終致成熟也。有表持,持善法不使散也。有遮持,持惡法不使起也。內分四種(詳瑜伽論四五):  行者學佛,無論所得深淺,若不加以維持,尋即消失;故陀羅尼尚焉。陀羅尼者,對於所得境界執持不舍,以培植其強勢也。總握其要,故名總持。總持功德,大別表遮二門。有利於他之善德,提令開發,使提力漸漸增長,是名表持。有損於他之惡德,拒令消滅,使拒力漸漸增長,是名遮持。無論表遮持,須余法不能為礙,乃稱純熟。(一)法陀羅尼 聞佛教法,受持不忘。  此乃熟習教誡之道(如一且經文乃至種種戒律等)。徒聞此類教誡而不能熟習,殊無法益可言。務必專心受持,常不忘失,庶能開發善業,消除惡業。  (二)義陀羅尼 悟解妙義,攝持不失。  此乃精研法理之道。淺如三乘教義,深如一乘教義,總須如理思維,真實開悟其中妙旨。攝持純熟,庶成解義門善知識。(三)咒陀羅尼 傳佛密咒,行持神驗。  此乃密受加持之道。不論法持義持,但得三密妙理潛運於心,持至一心不亂,自有神異效驗。對世法固有消災增福種種功用;對出世法更有見佛聞法等等瑞應。  (四)忍陀羅尼 安住實相,印持成就。  此乃成就三昧之道。脫離假相,歸於實性,而能安住不動。印持此境,有自在起用之力,是謂成就。其中又有差等,詳如下文。四種陀羅尼固各有專名,而咒陀羅尼卻別有五名:  法、義、咒、忍,固分表四種陀羅尼。然譯名常不一致,尤以咒陀羅尼異稱更多。今復揭示如左,俾易明晰。  (一)陀羅尼 以通名攝專名也。大乘六波羅蜜多經,以陀羅尼為五種法藏之最上者,即指咒陀羅尼言之。密教中所謂陀羅尼,亦然。  總持法要,原以法性為主。執持三密,稱性開敷,正符陀羅尼本旨。故咒陀羅尼每以「陀羅尼」專名之。大乘六波羅蜜多經所舉五種法藏,已詳金剛大義懸談;即經藏、律藏、論藏、般若藏,陀羅尼藏也。前三藏未必能見法性;後二藏則必見之。而陀羅尼藏尤能開顯佛境,故稱最上。純粹密教所謂陀羅尼,即專指此中理趣也。(二)咒以咒陀羅尼之首字為代表也。但四種陀羅尼凡持至有效驗者,亦或通名曰咒。因此方咒之本義,以有不測之效驗為主故。  咒字為中國固有之名詞,其義為詛;所以表堅決之願也。由此等切願,能致不測之效驗。四種陀羅尼皆帶此義,故亦通名曰咒;不惟咒陀羅尼之簡稱也。  (三)明 以能破一切無明煩惱之暗也。  不能見性,即是無明。煩惱作用,紛然為障。咒陀羅尼能破此暗使歸於明,故又曰明。(四)密語以二乘異生所不能測也。  二乘異生均未能見性,故對於如來口密莫名其妙;惟以密語稱之。  (五)真言 以從法界流出之真實言音也。  如來密語,得藉眾生之口發出。然其動機,純從法界本性流出,言言真實。非若凡夫由浮識牽合而成之假言;故曰真言。  陀羅尼門任持何種法性,均有特效。本章所謂般若總持,即以般若波羅蜜多法性為所持也。  陀羅尼法門,原以發展所欲開顯之法性為旨;般若法性不過其中之一。但本經所持在此,故以般若總持名是章。以上三章經文,如依名句一心持誦,令極純熟,此屬法陀羅尼。其中義理,若能一一參究精透而保任之,則屬義陀羅尼。得本章真言如實行持,與般若本尊相應,斯屬咒陀羅尼。及其成就,則屬忍陀羅尼。前二後二,境界淺深不一,固各有相當效驗。本節通加讚歎,承上兼起下也。  上文破五蘊破諸相般若妙用三章,皆藉名句顯義。義解不論詳略精粗,若但依名句專心讀誦,不被雜念衝破,是名一心持誦。其能不加意識,隨時能順口背誦者,得稱極純熟也。既能一心,雖於義解未嘗研究,總名法陀羅尼。研究精詳,饒有心得;其極也,雖不起意識,對於所指法理,莫不默自了了,是名義陀羅尼。本尊(且約般若菩薩)以自在力加持我身,我以口業摹效其真實言音;精熟之後,能得正確法驗;是名咒陀羅尼。法驗雖顯,而為精習所拘,只屬自覺,不能廣利他身。以安忍力與精習奮鬥門而消滅之,庶得利他大益;是名忍陀羅尼。前二境界淺;後二境界深;固各有其功效也。本節於四種境界先加通贊;然後進說真言,為後二所依。若前二則既詳上三章;故曰承上兼起下。經云: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本章既以般若波羅蜜多法性為所持,故此段經文首標此性。「故知」二字,承上文妙用而言。次以四殊勝句通贊之者,備列四種陀羅尼之功能。皆名曰咒,尚簡也。  般若波羅蜜多,顯義為「智慧到彼岸。」其法性,則須離識顯智時乃能會之。境界淺者,雖未能深會;而當一心不亂時,亦有少分默契也。本經專揚般若法性;於宣說種種顯義及其妙用之後,繼以「故知……」等語,藉明行持者之法益也。四殊勝句,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所以分四句者,以陀羅尼原分四種也。皆以咒名之,即上文所論之通名(代替陀羅尼);非專指第三種。不通稱陀羅尼,避繁趨簡耳。法陀羅尼持至一心不亂,神驗隨生,是謂大神咒。義陀羅尼持至見理明徹,法驗隨顯;是謂大明咒。咒陀羅尼持至三密相應,本尊現前;是謂無上咒。忍陀羅尼持至入佛三昧,寂滅現前;是謂無等等咒。一心不亂,雖梵天外道之咒,持之亦有效驗;何況與般若相應之名句!故法陀羅尼有神驗隨生之效。今曰大神咒,揀異梵天外道之小效也。研究教義,雖精詳至極,總歸識攝。能與如如真理相應,泯識顯智,庶稱見理明徹。依智起用,法驗昭彰。義陀羅尼謂之大明咒者,揀異未契如如真理之小明也。諸尊三密加持之力,能使行者心中徑現本尊妙性。密習精熟,本尊現前。此純真智所顯,與用識作成者迥別。常途咒陀羅尼莫得超越其上,故咒陀羅尼有無上咒之稱。忍陀羅尼之最上者,得寂滅之妙。入佛三昧,即直契佛心之寂滅境界;十地菩薩不能與等。今曰無等等咒,約最上忍陀羅尼之功效也。能除一切苦者,約最深境界言之。較淺者對於決定業則未能除;然亦得重業輕受也。真實不虛者,以與法界相應,有必然之效驗;非若世間虛妄現象,每為識執所礙也。  四殊勝句具足,即入最深境界;以攝無等等咒在內也。得此境界,自然無苦不除。若只具前三句,決定業固未能免;然重業輕受,效驗亦非小矣。凡與法界相應,一切莫非真實,以脫離識故;故曰非若世間虛妄現象。  大般若經百○二云:「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一切毒藥、蠱道、鬼魅、厭禱、秘術、皆不能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燒,刀杖、惡獸、怨賊、惡神、眾邪、魍魎、不能傷害。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無能及者;能伏一切,不為一切之所降伏。」此約最高效驗之言也。淺者即如百○五及一二六等卷所云(既見首章初節)。大經此文,乃充類至盡之語也。毒藥,即猛烈物質所發之勢力;非肉體所能堪任,以致被其毀滅。蠱者,蟲中最惡。據通志云:「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今印度苗瑤各地,尚有以蠱投食中以毒人者。鬼、攝一切鬼趣言之(夜叉羅剎在內)。魅,即鬼之作祟者,亦名老精物。厭禱,藉詛咒力以禁伏或傷害對方者。秘術,統攝一切咒術言之。水溺、火燒、刀杖、惡獸、怨賊、惡神、眾邪等等,其事易知,魍魎,則木石等怪物也。修般若波羅密多得成於忍,能使前五識堅強至極,不為外力之所衝破;故對於上列諸難,皆不被傷害。大經於四殊勝句之外增「一切咒王」之贊;以般若為一切波羅蜜多之根本也。忍之至高者,能伏一切,不為一切之所降伏。其次則未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或暫相應而未成寂滅忍者,其效驗只如大經百○五及一二六卷所云:「輕業能除,重業則轉輕報」也。般若總持法門利益之大如此,斯固學者亟當研究。據實,其他總持亦有相當利益;各視機緣耳。但四種陀羅尼皆有真實功效,其理維何?分詳如左:  以般若法性為總持,既有上文所述之利益;學者應勿交臂失之。但須窮究到底,乃有最高效驗可期。能如是用功,則總持其他任何法性,均有同等利益。四種陀羅尼之有真實功效,總以一心不亂為基。一心之極,在虔懇無間;不亂之上,復能所雙忘;功效必大。總持行者不可不知此理也。  一、法陀羅尼所以能收效驗者:以名句難為意識所緣,而默契種種名句之妙觀察智未曾不潛發於心;但為意識所掩,不自覺耳。持至一心不亂時,倘能所俱忘,斯識泯智顯矣。苦厄之來,無非識執與外境勾結所致。今以法陀羅尼力伏其識執;可使將熟之業報,或退隱或輕減。此大神咒所由名也。諸經持驗記中得此效驗者,不知凡幾。  行者未開悟前,雖不能默契般若波羅蜜多之旨;然持誦至一心不亂,終於能所雙亡;亦隱得法性妙用;以識執暫伏,能免粗異熟之拘束也。其名大神咒在此。諸經持驗,典籍甚繁;上文所述故事,只海中之一滴。更舉三事如下:  (一)宋賴省干,以妖術殺人祭鬼。嘗於浙中買十餘歲童女充犧牲。此女幼隨母習心經;臨祭時,沐浴裝飾,被鎖空宅中。女自分必死,專誠持誦心經。夜半,有物自天窗下,光閃如電,急誦揭諦咒,口中忽放光明,物慾進復卻。女口光漸大,射物鏗然有聲,仆地。值邏卒過,女呼殺人!卒破壁出女,見一大白蟒,死矣!捕賴及家人依法治之。(見談敲藪)  (二)唐遂州趙文信暴死,至閻王所。同伴十人,中一僧。王問在世間修何功德?僧答誦金剛經。王驚喜,合掌贊言:善哉!善哉!師誦般若,當得升天!何錯來此?言未竟,有天衣下降,引師升天。文信回生,具述此事。(見法苑殊林)  (三)唐時有一富商,恆誦金剛經;每以經卷自隨。嘗賣販外國,夕泊海島。眾商利其財,共謀殺之;盛以大籠,加巨石,並經沉于海底。島有僧院,每夕聞人念金剛經,聲自海底出;異之。命善泅者入水采察,乃挽籠而上。商云:被沉入海,不知是籠;但覺身處宮殿,常有人送飲食,安樂自在也。遂依島院出家。(見金剛持驗)二、義陀羅尼所以能收效驗者:以思維教理,雖亦不離意識;而能起窮參極究之力者,實以妙觀察智為所依。當參究時,此智為思維心所蔽,不能出現。及其精熟,不待思維而心自了了;直能以智力應付萬法,無須意識為緣。識既不行,自無識執勾結塵境之患;故能消弭苦厄於未形之際。其見理深透者,的的明心見性,效驗尤大。此大明咒所由名也。大乘諸宗善知識得此效驗亦不少。  依意識作正思維,能熏習妙觀察智,隱令漸顯。顯至相當程度,自能不賴意識而運用;得免識執勾結塵境之患。然必見理明徹,持之純熟,乃成義陀羅尼:乃稱大明咒。大乘善知識不論何宗,皆許有此功效。如法相宗慈恩大師(窺基)出入恆有天神翼從;華嚴宗賢首國師(法藏)講華藏世界品,地為震動(均見宋高僧傳);皆其例也。更舉數則如左:  (一)晉釋道安,通達經教;常注諸經,欲求證明;乃誓曰:若所說不違正理,願見瑞相。乃夢見梵僧,白頭長眉,語云:所注合理。我不得入涅槃,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遠公始知其師所夢乃賓頭盧尊者。於是設座飯之,處處成則。(見高僧傳)(二)劉宋竺道生,幼而穎悟,聰哲若神;童年出家,望傾緇素。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鑽仰群經,不憚疲苦。後從羅什三藏受業,得會空宗精要;發明一闡提人皆得成佛。時大本涅槃經未來,眾以為邪說,擯出山門。生於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現身即遘癘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願舍壽之時,據師子座。言竟,拂衣而出;於頑石中說此深義,石皆點頭。俄而大本至南京,果稱闡提皆有佛性。眾始驚異。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在廬山精舍登座說法,窮理盡妙,聽眾悅悟,法席將畢,麈尾忽墮;端坐正容而滅。顏色不異,似若入定。道俗駭嗟;遠近悲泣。於是京邑諸僧內慚自疚,皆追服焉。(見高僧傳)(三)梁釋智藏,精研教理,罔或抗衡。聖僧寶志(六朝時神僧)預賞識之。有野老者,工相人也;百不失一。謂藏曰: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但年命不過三十一。藏時年二十九歲;驚聞警告,講解頓息;發願專持金剛般若經,足不出寺。壽命垂盡;誦經之頃,聞空中聲曰:善男子,今時汝應逝世,義陀羅尼力,得倍壽矣。後遇野老,大驚曰:何尚在世?熟視之曰:前見短壽之相,今皆無之;當享六十餘歲也。於是江左道俗競念金剛經,多有徵驗。(見續高僧傳)(四)隋釋曇延,十六歲時入寺聽涅槃經,深悟其旨,遂出家,專研此道,慧傾耆宿。欲著涅槃經大疏,恐滯凡情;盡誠祈禱。夜夢有人白服乘白馬,授以經旨;延手執馬騣與之清論。覺彼思維,此必馬鳴菩薩授宗旨也。遂精心撰疏,稿成,質於仁壽舍利塔前曰:延以凡度仰測聖心;詮釋已了,具如別卷。若幽致徹達,願示瑞應,如無所感,誓不傳世。言訖,涅槃捲軸並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稱慶。塔中舍利又放神光,三日三夜,輝耀不絕;上徹霄漢,下照山河,合境睹光,皆來謁拜。真義陀羅尼之徵驗。(見續高僧傳)(三)咒陀羅尼效驗更不可思議!以從果位諸佛真心流出之密語,運用於行者心中也。前二門尚屬自力;心中本有功德藏,未曾一一開敷;只憑夙根所習之小分,依妙觀察智而起力用。諸佛密語,則由一切智智流現為真言;具攝無量功德。行者得此加持力,心花大開,藉肉身之口而播於外。三密相應者,能使真言所及之處,皆顯諸佛功德。及入三摩地,本尊妙相如實現前,或作佛形,或作菩薩形,或作天等形。前一為諸佛他受用身,或應化身;後二則等流身也。本尊出現,苦厄自消;效驗較其他法門尤勝。此無上咒所由名也。密宗善知識會之。  諸佛密語,隨機稱性流露,無不真實;以從一切智智出現也。行者得此加持力,修習精熟,必然開顯相當功德。若遇苦厄,定能消滅。其能入三摩地者,則見本尊現前;或自成尊身。所顯之身,雖有受用應化等流之異;要皆從如來藏流現也。證明此中境界者,堪稱密宗善知識。此本當人自知;他人無相當程度者無所感覺。偶有感覺者,夙根流露也。舉數事如左:(一)唐惠果大師,密宗善知識也。童年修法,即顯靈驗。不空三藏許為密教大機,遂授以三密四曼之秘奧。不空滅後,繼為七祖。代宗德宗順宗三朝,皆尊為國師。嘗於三摩地中親證大曼荼羅,命供奉繪其概略,或致疑焉。大師誓曰:此圖如合法理,天即降甘露,時晴天無雲,陽光正盛,眾以為必無效驗。拒方猜測之際,天乍雨;皆大嘆服。其圖即現傳之金曼也。(見密宗付法傳)  (二)東密興教大師,相傳為惠果祖師後身。其修三摩地時,或從隙窺之,見其身變為不動明王。金剛峰寺諸僧嫉之,率眾來殺;不見大師,只見壇上兩位不動尊;撼之,皆極重不能動。亂斬之,誤中木像,竟流血。本身從容出定;眾駭奔;遂免於厄。(見東密列祖傳)(三)唐罽賓沙門佛陀波利(義為覺護)切慕文殊菩薩功行;儀鳳元年,遠來五台山禮謁,冀見聖容。一老翁諭之曰:此土眾生廣造惡業;出家之輩,亦多犯戒。汝若能持尊勝陀羅尼,利益此土眾生,庶與文殊法性相契,得見真身也。波利即西還,求得梵本,東來宣譯。譯畢,即入五台金剛窟中,潛修三昧。大曆中,南嶽沙門法照,登五台禮金剛窟;忽見梵僧身長七尺,自稱佛陀波利,問其禮窟之由。照對曰:願見文殊!波利曰:若志願堅強,真心不雜,我能引汝一見。照遂脫履瞑目,覺身入窟;院宇莊嚴,額題金剛般若寺。樓觀復沓,殿宇連延,可二百所。人物魁偉,迥異常睹。文殊大聖,處於中台,宣言慰勞。分茶賦食訖,波利即引之出。照苦乞留寺。波利不許,勉云:努力修此三昧,當可永住於此。照出至原處,躡履回眸之際,波利隱焉。(見宋高僧傳)(四)忍陀羅尼原有淺深之分;因忍法有高下也。約大乘教:有伏忍(地前),有信忍(一地至三地),有順忍(四地至六地),有無生忍(七地至九地),有寂滅忍(十地至妙覺);此見諸仁王般若經教化品者(教化品亦作菩薩行品,為八品中之第三品)。約顯教:法陀羅尼只歸伏忍;義陀羅尼得歸信忍至寂滅忍。約密教:咒陀羅尼得通五忍。行者未破執前,伏信攝;破第一重妄執者,得入信忍或順忍;破第二重妄執者,得入無生忍;破第三重妄執者,得入寂滅忍。寂滅忍之極,則成入佛三昧耶。三昧耶真言中有「無等等」妙義(見大日經具緣品);此無等等咒所由名也。密宗悉地成就者,乃能安住之。伏忍者,遮遣凡情,能令識執不起也。信忍者,一念凈信,默契法性不忘也。順忍者,法性開展,不妨隨順世諦也。無生忍者,解脫分段,不至再墮六道也(除乘願再來者)。寂滅忍者,諸識盡泯,深證二空真如也。仁王般若經,具雲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國家有大難時,則依經軌修之。此屬息災法。亦有平日修以求福慧者。法陀羅尼一味依法持誦;雖伏凡情,未得見性;故只歸伏忍。義陀羅尼參究性理,淺深不一;故信忍至寂滅忍皆許有之。以上二種,約自力門,屬顯教攝。咒陀羅尼行者程度參差;有正機,有傍機。全未破執者,只屬傍機。破第一二重者,漸入正機。破第三重者,純稱正機也。依寂滅忍,極而建立佛境界,則成入佛三昧耶。此門不論正機傍機,皆賴他力加持;故密教攝。悉地成就,則對法界現象有自在支配之能力。如普賢阿闍黎(即龍智)上天入地無礙白由,即大悉地者。更舉一例如左:  善無畏三藏者,西天烏荼國佛手王之子也?幼嗣王位;後禪讓於兄而出家。師事達磨掬多(或稱龍智菩薩),得傳瑜伽密教為大阿闍黎。悉地成就,轉物自在。嘗入雞足山為迦葉尊者剃髮;受觀音摩頂。時中印度大旱,請師求雨,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眾欣感,得未曾有。既而掬多謂師曰:汝與震旦有緣,今可行矣。至迦濕彌羅國,薄暮次河,而無橋樑,乃浮空以濟。一日受請於長者之家,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人,大德是登地菩薩;讓席推尊。師施以名衣,升空而去。又途中遭寇,舉刃三斫,肢體無傷;寇唯聞銅聲(真金剛身)。師以駝負經,至西州,涉於河。龍陷駝足,沒於泉下。師亦入泉三日,止住龍宮;宣揚法化,開悟甚眾。及牽駝出岸,經無沾濕焉。開元初,玄宗夢與聖僧相見,儀錶非常;乃圖其像於壁。師至,貌與尊像全符。玄宗大悅,尊為教主。時有術士,御前與師角。師恬然不動,術者手足無所措。屬暑天亢旱,玄宗請師祈雨。師云:共業演成,強雨反害,辭不獲已,乃盛水一缽,以小刀攪之,咒語數百,須臾,有物如龍,入於鉢底。頃之,白氣自鉢上升數尺,疾旋自講堂而西,若疋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風震電,雨驟至;街中大樹多拔焉。(見宋高僧傳)分享

頂閱讀┊ 評論 ┊ 收藏(0) ┊轉載 ┊ ▼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轉載列表:

  • 轉載

    轉載是分享博文的一種常用方式...

    前一篇:蓮花生大士包辦所有的事情!---宗薩欽哲仁波切 後一篇:宗薩欽哲仁波切二元分別是痛苦的因 評論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點擊查看詳情全新育兒博客溫馨上線關注每日最熱門博客 [發評論]

  • 妖兒kiss2010-10-18 15:13:18[舉報]

    下午好,問候學習,我剛發新文章,期待您的點評!
  • 推薦閱讀:

    (4)《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一十六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6-120集)(重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八十四

    TAG: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