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瓷器款識

:歷代瓷器款識作者:潤石齋

歷代瓷器款識

一、紀年款

(一)宋代紀年款

1、宋「景德年制」款按照文獻記載,景德鎮窯以皇帝年號命名官窯紀年款,始自宋真宗景德年間。但以「景德年制」為款識的景德鎮宋官窯實物,至今未能發現。

2,宋「至道元年」款

「至道元年」(995)款為宋定窯器署款,而且刻飾在瓷器外壁上,具有題銘記事性質。

3、宋「明道元年」款

「明道元年」(1032)款為宋代虎紋瓷畫的署款。由於受繪畫載體材質理化性質的影響,宋代紙絹畫遺存甚微,因而此器顯得十分珍貴。

(二)元代紀年款

1、「至正十一年」款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磁州窯菊紋罐上的「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二十九門河東陳家翔造」款銘,為元磁州窯民窯器款。

2、「至正年制」款

近年,黑龍江省扶余縣古代墓葬出土的釉上彩纏枝番蓮紋碗碗底「至正年制」款為明代嘉靖??萬曆間的仿款。

(三)明洪武款

明洪武年間,皇廷御器,按照需要臨時下達國內幾個重要產瓷區燒造。如果需用量大,則調工匠赴京(今南京)置窯燒制。對此,明萬曆版《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作了具體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九十年代,南京明故宮故址出土了洪武官窯殘器。但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洪武」紀年款的官窯器。

(四)明永樂款

1、永樂官窯款

永樂初年,明代皇廷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燒造的御器,書寫「永樂年制」四字款識。

永樂官窯款,大多為篆體。或用青料書寫,或在胎骨上刻飾,再用透明釉罩蓋。

(1)青花書寫篆體「永樂年制」官窯款

筆道渾厚圓潤,起落筆處呈尖狀,折角處為圓角,結構嚴謹整飾,氣象雄渾豁達.款外圍雙圓圈,或圍圖案,或圍花紋(例如鴛鴦、獅子滾繡球、團花)。

(2)刻或印篆體「永樂年制」官窯暗款

篆體「永樂年制」暗款,刻或印飾在器內底心或內壁,字體風格與青花書寫篆體款相近,款識外圍單,有的單圈外圍花飾幾何紋。

(3)楷體永樂四字官窯款

明景德鎮御器廠故址出土的永樂釉里紅殘器口沿,用釉里紅書橫式「永樂元年」或「永樂四年」。

2、歷代寄託永樂款後世仿款,筆道生硬折角。

(1)明萬曆寄託永樂款

半行書半篆書,樸質稚拙,有的仿款「年」字猶似「季」字,款銘外圍一圈練條般的裝飾帶,款字大多安置在器內底。

(2)明天啟??崇禎寄託款

字體猶如萬曆寄託款,款銘外圍的裝飾帶,或由延綿的渦紋組成,或由雙排練條般的花式構成,裝飾帶比萬曆寄託款的裝飾帶更為寬闊。

(3)清康熙寄託款

康熙寄託款的字體,具有明萬曆??天啟的遺風,但比萬曆?天啟時流暢自然,款銘外不加圈欄,也無花飾。

(五)明宣德款

1、官窯楷書款

宣德官窯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莊,渾厚遒勁。「德」字沿襲漢碑中的古體,字的右半邊「心」上沒有一橫,而成「德」字。而且雙人旁的兩撇,斜度較大。字體風格深受明初書法家沈度的影響。

宣德官窯款,以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為常見,其次為青花「宣德年制」楷書款。

2、官窯篆書款

篆書款極為少見,但景德鎮明代御器廠故址出土了兩件雙圈篆書「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殘器。款識料色濃淡不勻,剛朴肅穆,富有永樂官窯四字篆體款的遺韻。

3、官窯款的色相

宣德宮窯器載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閃青,晶瑩滋潤,並有橘皮紋。

宣德官窯款,一般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或在進口料中適當摻入一些國產青料寫就。呈色多為濃重的純藍,深邃處有鐵的結晶斑,但款銘色澤濃淡不一,並同覆蓋款銘的透明白釉緊密結合,使得筆劃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層白霧。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鏡在強光下審視,款色多霧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內、足內釉薄處,有明顯的牙黃色;濃釉處微閃淡青色。

4、宣德官窯款的布局

宣德款,落款位置變化多,或底足,或器內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孫瀛洲先生所說:「宣德款識遍器身」。

(1)宣德官窯楷書「大明宣德年制」款

多為雙行豎排,外圍雙圈。雙圈是用毛筆藉助旋轉陶車在圈足上寫就,顯得工整規矩,但圈線的色料濃淡不一,圈線的粗細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則多採用單行橫排,外面不加圈欄。

(2)宣德官窯楷書「宣德年制」款

有的為雙行豎排,外圍雙圈;有的單行橫排,無圈欄。

5、歷代仿宣德款

自明嘉靖至民國,歷代都有仿宣德款的窯器,但仿款的字體風格與宣德款,特別是宣德官窯款有明顯的差異,筆法走勢不是過硬,就是太軟,或者過於工整,或者草率行事。仿款色澤,渙散、淺淡又浮於上面。

(1)明嘉靖仿宣德官窯款

嘉靖仿宣德官窯款為楷書,敦重而缺乏宣德官窯款那種剛勁渾厚的神韻。「年」字寫法又與宣德款截然不同,而與「正德」款中的「年」字相近。有的學者把它視為「正德」仿宣德款的作品,但從仿款的呈色上分析,青中泛灰藍,屬嘉靖時回青與石子青混合使用的色相。另外,載負款字的器底釉面,白中略泛灰黃,釉薄而平滑,無橘皮紋,也富於嘉靖器物的特徵,加之瓷畫的構圖、色相無不閃爍嘉靖瓷器的風采。

(2)明萬曆仿宣德款

萬曆仿宣德款識的器件較多,仿款一般為楷書,但屬信手寫來,與宣德本款相去甚遠。

(3)清康熙仿宣德款

多為楷書,字體結構有的富有宣德款的遺韻,但款字書寫偏瘦。有的康熙仿款,「德」字與宣德款迥異,其右半邊「心」上有一橫。有的康熙仿款,採用行書而與宣德款迥然有別。

(4)清雍正仿宣德款

楷書,多採用豎排三行構圖方式,有的徑直寫「大明宣德」,規矩有餘,活潑不足;敦重有餘,渾厚不足。

(5)清乾隆仿宣德款

格調不一,有的過於渾厚而顯得臃腫,有的單薄,缺少陽剛之氣,與宣德官窯款相去甚遠。

(六)明天順款

英國戴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收藏的「卵白釉印花鳳紋盤」的盤心間印飾的「天順年造」款,乃屬目前所知的天順朝惟一帶紀年款瓷。對於它的年代,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它是元代「天順」 年(1328年)樞密院在景德鎮御土窯定燒的器物。因為此盤壁的印花鳳紋間,印有「樞府」二字;第二種意見則認為它是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官窯器。其理由:①元代創燒的卵白釉瓷,一直延燒到明代天順年間;②其型制和底足與元瓷不合,而與明瓷接近;③款識的布局與排列也不具備元瓷特徵。由於筆者未看到實物,對於他們的是與非,無法下結論。只好向讀者客觀介紹這兩種觀點。

(七)明成化款

1、官窯款

(1)字體特徵

明成化官窯款,猶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筆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見剛,既挺拔瘦勁,又筆道圓潤。孫瀛洲先生在談到成化官窯款識的字體結構時說得好:「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字窄千年應悟,成字一點頭肩腰」。孫先生說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筆,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單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筆一橫,很少越過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邊的「月」,上窄下寬,「年」字呈肥胖狀。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筆的點,有的與頭平,有的與肩平,有的在腰際。

(2)色相特徵

成化官窯款,大多採用青料書寫,少數以色釉拔白的技法來表現(見圖典第17頁)。青花書體款字的青色,沉澱濃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霧欲蓋,在強光下,用放大鏡審視,款字上隱現一層雲霧和如珠的氣泡。

(3)布局

成化官窯款常以豎排雙行形式來構圖,一般安置在器底,外圍雙方框或雙圓圈。圍飾的方框用手工畫成,線條規整度欠精密,並遺有因運筆輕重不勻而留下的濃淡不一的色料痕。圍飾的圓圈,由於在陶車上操作,較為規整,但也往往遺有色料濃淡的烙痕。明成化官窯款,也有少數橫排一行或單排作半環形排列,安置於器物外壁口沿處。

2、民窯款

成化民窯款,一般分為「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兩種署款方式。民窯款識多為楷書,但與官窯字體有別。其中「化」字書寫較別緻:字的左邊單人旁中的一撇長而剛勁,撇下的一豎較短;右邊的「七」旁,筆劃轉折有力而呈鋒刃狀。

3、歷代仿成化款

成化官窯器,胎骨細潤晶瑩,造型玲瓏秀奇,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畫面淡雅幽婉。早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成化窯器就身價顯赫。對此,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的《野獲編》有所記載:「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正是基於這種原因,歷代仿成化款的窯器很多。

(1)明嘉靖仿成化款

半楷書半行書的字體,其中「成」和「化」,頗得成化款的遺韻,但「年」字書寫獨特,中間一橫特別長,與嘉靖某些本款較為接近。仿款外圍雙圓圈或不加圈欄。

(2)明萬曆?崇禎仿成化款

萬曆?崇禎仿成化款,書寫草率,「成」字中的一點,大多點在腰際,少數點在肩上。

仿款的寫法也多,有的寫成「大明成化年制」;有的寫成「大明成化年造」;有的寫成「成化年制」;有的寫成「成化年造」。「年」字中間,往往寫成三橫。

(3)清康熙?乾隆仿成化款

清代仿款,多為楷書,規矩端方,缺乏成化官窯款那種柔中見剛的神韻。

(八)明弘治紀年款

1,官窯款

弘治官窯款多為楷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篆書官窯款。

(1)楷書官窯款字特徵

弘治官窯楷書款,字體工整靈秀,筆劃纖細柔和,一改成化瘦硬勁挺之風采。從款字的結構來看,大」字的橫劃較短,結體瘦長, 「弘」字左邊的「弓」大,右邊的「厶」小;「治」字的水傍三點,絕大多數低於「台」傍。「台」傍的「口」部底下? 橫常突出,形如「口」 。「制」字下面的「衣」部的橫劃,常常超過上面的「制」部。

(2)官窯篆書款的字體特徵

弘治官窯篆書款,存世已不多見。從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黃地綠彩高足杯上的篆書「弘治年制」官窯款來看其字體,特別是「年」、「制」二字,有永樂、宣德官窯篆體款的遺風,顯得渾厚雄健、挺拔秀美。

(3)官窯款識布局

從存世的弘治官窯器來看,其款識絕大多數為「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書雙圈款,款字書寫比宣德、成化官窯款要小,但字與字之間的間距較大,因而整個款識所佔器底的面積要比宣德、成化官窯款大。款識外面雙圈的筆線比成化款細微工整,接筆痕也不像宣德、成化官窯款那樣粗獷潑辣。

2、民窯款

弘治民窯紀年款,有「大明弘治年制」和「弘治年造」兩類。字體稚拙,「年」字多作「 」與「 」,與官窯款相去甚遠。

(九)明正德紀年款

1、官窯款

明正德官窯款,以楷書「正德年制」四字和「大明正德年制」六字為主,其中又四字款為多。

(1)款字特徵

正德官窯六字款的「大」字, ?橫筆劃稍短,開腳均勻。「明」字的「日」旁和「月」旁不齊頭,「日」比「月」稍微低些。「正」字上面的橫劃較短,底橫最長,而且上中下三橫都平整。「德」字同宣德官窯一樣,「心」上缺少一划成「德」字。「年」有兩種寫法,一為「 」,一為「 」。

(2)布局

正德官窯款,以四字或六字楷書款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有的用青料書寫,有的用紅彩描成,有的用刻款來表現。

正德官窯款大多安置在器底,其字體比弘治款略大,布局也比弘治官窯款更為疏朗寬鬆;其款識所佔的底足面積比弘治款還要大些。安置在底足上的「大明正德年制」 六字官窯款的排列有兩種方式:一為雙行豎排,外圍雙圈;一為雙行豎排,外圍雙方框。民窯款也為雙行豎排,一般外圍雙圈。四字官窯款,款識大多安排於底足,少數橫排一行布列於器口外或內沿下,或直排一行於器壁,個別作半環形安排於圈足內口沿下。橫列於器口沿下的官窯款,則以橫列一行,外圍雙方框的形式展現。安置於底足的六字官窯款,字體較大,布局疏朗開闊,外圍雙圈或雙方框。不少雙圈六字官窯款,開闊到近足牆下。

(3)款字色澤

正德官窯青花書寫款,色澤分深淺兩種。淺淡者色呈灰暗,與青花器紋飾的色調一致。正德官窯紅彩款,深者黑紅,淺者艷麗。

2、民窯款

正德民窯紀年款,有三種表現方式:一為「正德年制」四字款,外圍雙圈;一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外無圈欄;一為「正德年造」四字款,外無圈欄。

(十) 明嘉靖款

1、官窯款

(1)字體特徵

明嘉靖官窯款,多為楷書,未見篆書。運筆遒勁,筆粗色濃,結體健美,剛柔相濟,蒼勁中飄秀逸。

從款字結構來看, 「大」字通常開腳較寬,一撇一捺均頓筆明顯。「明」字的「月」旁一撇,彎曲明顯。「嘉」字中部的「吉」字,下面的「口」部較為寬扁。「靖」字左邊的「立」旁位置較高,常與右邊「青」旁的上半部看齊。由於嘉靖皇帝掌國長達45年之久,明代後期,景德鎮御器廠掌寫款識的陶藝家另換他人,儘管其署款沿用前輩字體,但字體風格畢竟有所變化,例如「靖」字左邊的「立」下移,「嘉」字中間一橫加長。

(2)布局

嘉靖官窯款大多以「大明嘉靖年造」六字款為常見,很難見到四字官窯款。款識大多安排於底足,少數橫排一行,布列於器口外或內的沿下,或直排一行於器壁,個別作半環形安排於圈足內口沿下。

安置於底足的六字官窯款,字體較大,布局疏朗開闊,外圍雙圈或雙方框。不少雙圈六字官窯款,開闊到近足牆下。

2、民窯款

嘉靖民窯款,雖為楷書,但與官窯款的字體有別,筆力欠蒼勁。嘉靖民窯,除了「大明嘉靖年制」外,還有「大明嘉靖年造」,但不見「嘉靖年制」四字款。嘉靖民窯款中的「年」 字往往寫成「 」或 「 」或「 」。

3、清康熙仿嘉靖款

康熙早年,一度禁止民窯在瓷器上署本朝年號,不少窯產權且寄託前朝款識。他們的仿款,不去臨摹原款,而是按照書寫者自己的功力信手寫來,圓潤有餘,剛氣不足,因而與嘉靖官窯原款相差甚遠。

(十一)明隆慶款

1、官窯款

(1)署款方式發生變化

明隆慶在歷史上只存在六年,景德鎮御器廠的制瓷工藝與藝術風格,相去嘉靖朝無幾,但署款方式卻發生重大變化。嘉靖官窯款,絕大部分都是「大明嘉靖年制」,而「造」字款(即「大明嘉靖年造」)僅見幾例。隆慶官窯款,則一律改署「造」字款,即「大明隆慶年造」。

(2)字體特徵

隆慶官窯款字,筆劃挺拔勁利,頓挫有力。款字中的「隆」字,書寫獨特,其右旁下部,有下述三種變化:「正」(隆),或「 」( ),或「 」(隆)。

(3)布局

多為雙行豎排,外圍雙圈,或雙方框,也偶爾可見一行豎排。圍飾款識的雙圈或雙方框,往往線條粗細不一,轉折也不太規整。

2、民窯款

隆慶民窯款有「大明隆慶年造」、「大明隆慶年制」和「隆慶年造」三種署款方式。

民窯六字款,無論是「大明隆慶年制」還是「大明隆慶年造」,均無圈欄。民窯「隆慶年造」四字款,一般外圍單圈或單方框。隆慶民窯字體自成一格,與隆慶官窯截然區分開來,有的「年」字成「 」,有的則寫成「 」。

(十二)明萬曆款

1、官窯款

(1)字體特徵

萬曆官窯款,端莊中寓瘦勁,但寫款時往往橫劃輕,豎劃重,顯得拘謹刻板。萬曆官窯款中的「大」字,撇捺頓挫有力;「?」字的草寫法,有「 」」和「艹」兩種;「?」字上部的「林」部,有的寫成「 」,有的寫成「 」。

(2)布局

萬曆官窯款多用「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萬曆官窯款的布局,繼承嘉靖官窯的遺風,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寬鬆。萬曆官窯款落款的位置變化較多,有的寫在足邊,有的寫在口邊,有的寫在肩部,有的寫在器底。

萬曆官窯款布局頗具特色,有的上以覆蓮映襯,下以折枝蓮托護,好像一塊招牌;有的則用花形來表現:正中署四字篆書「德化長春」,圍以方框,框外再以錢紋形式,環以「萬曆年造」四字。

(3)色澤

萬曆官窯款,大多用青料書寫。前期青花官窯款的色澤與隆慶相似,色調濃艷;中期除部分濃重外,大都出現淺淡或灰暗的色調。

2、民窯款

萬曆民窯有「大明萬曆年制」和「大明萬曆年造」兩種,字體寫法受官窯影響,大多行書帶草,與官窯相去很遠。 (十三)天啟??崇禎紀年款

天啟?崇禎時期,處於多事之秋,政局動蕩,經濟蕭條,因而後世很少見到署官窯款的瓷器。天啟民窯款有二種格式,一為「天啟年制」,豎排雙行款;另一類為「大明天啟年造」,豎排雙行款。均用半行半楷的字體在器底或內底正中書寫,或用雙圈圍飾,或用簡筆花卉組成的裝飾帶圍飾,字體風格閃爍著嘉靖、萬曆民窯款識的遺風。崇禎民窯署款多為「大明崇禎年制」,六字豎排雙行,外以雙圈或單圈圍飾,款識字體,特別是「年」字書寫,沿用明代中期的格式。

(十四)清順治紀年款

據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的《景德鎮陶錄》載:「國朝建廠造陶,始於順治十一年,奉造龍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欄板……亦未成。十七年巡撫張朝磷,疏請停止」。因此,傳世的順治官窯器較為少見。順治款,一般以青花鈷料書寫,筆勢有明代遺風,字體工整,柔中見剛。其格式有兩類,一為「大清順治年」,一為「順治年制」。前者,雙行豎排,外圍以雙圈;後者,也為雙行豎排,但無圈欄。

(十五)清康熙紀年款

1、官窯款

(1)類型

據文獻記載,康熙十九年,清廷才正式於景德鎮御器廠燒造御用瓷器。康熙宮窯款,以青花鈷料書寫為多,其次為琺琅彩款,印款和刻款較少。青花書寫款,青花呈色純凈明艷,深沉於透明釉之下,如同寫於胎骨之上。

(2)字體與布局

康熙官窯款,楷體佔95%,篆體只佔5%。康熙前期,官窯楷書款,筆劃粗重,蒼勁挺拔,古拙渾厚,布局寬大;後期字體漸趨清秀。楷體「康熙御制」官窯款,多用進口琺琅彩料寫就,字體遒勁敦厚,外圍雙方框,方框的外邊線較寬。藍色琺琅彩料款,因釉料厚,色調比雍正時深重。

六字楷書官窯款中的「清」字,有兩種寫法:一為「清」,一為「 」。「康」字下部的「水」多斷開為「 」 或「水」。「熙」字上部多由一撇和目字狀的「臣」與「已」或「巳」組合而成。康熙篆體宮窯款,則為細硬的鐵線描。

(3)應用

康熙琺琅彩瓷,一般書「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康熙色釉瓷、青花釉里紅和彩瓷,大多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小型精緻的康熙豇豆紅瓷、天藍釉瓷等宮廷文房用具,往往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2、民窯款

康熙早期,民窯器多書本朝年號,但是款字草率,缺乏藝術性。

3、歷代仿款

晚清和民國時期,有些作坊產品仿寫康熙年號,但徒有形似,缺乏康熙真款的神韻。

(十六)清雍正紀年款

雍正官窯款,由專人負責書寫,字體基本一致。青花楷書款與篆書款同時並用。楷書六字三行橫排,雙圓圈體式官窯款「大清雍正年制」,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體柔弱、略草。雍正晚期官窯款,多為宋槧體的正宗小楷,工整秀麗。青花色調大多純正。也有少數深淺不一的。篆書款書體變化較多,有的方正規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筆路圓潤。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圓圈官窯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官窯款,多用於顏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官窯款,多用於仿鈞釉、爐均釉,或茶葉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書官窯款與「雍正年制」四字楷書堆料,只用於琺琅彩瓷。雍正堆料款的藍料色彩較康熙時為淡,字體也小。

(十七)清乾隆紀年款

乾隆朝歷時達60年之久,燒造量又大,寫款者幾經易手,所以,乾隆官窯器的款式變化較多。從總體來看,乾隆官窯器與雍正朝一樣,楷書與篆書同時並用。但是,乾隆官窯款卻以篆書款為主乾隆官窯楷書款,有的作六字三行橫排,布局與雍正官窯相同;有的作六字雙行豎寫,字體介於楷書與隸書之間。

乾隆早期篆書款,多作四字兩行或六字三行排列,往往圍有單圈。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無圈欄。

乾隆官窯篆書款的字體,變化萬千,風格柔麗而工整。乾隆官窯款的色調,以青花為主,也有抹紅或琺琅料。青花料款色調深沉,藍料款呈色則清新悅目。

(十八)清嘉慶紀年款

嘉慶官窯款以「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款為主,結體方正平穩,外無圈欄。楷書款較少。嘉慶官窯白釉器多書篆體刻款。施豆綠釉的粉彩器,常見篆體抹紅款。霽藍描金器,則書金彩款。嘉慶民窯,篆體與楷書款兼有,有「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也有「嘉慶年制」四字篆書款,有的帶方框。

(十九)清道光紀年款

道光官窯款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為主,行筆圓潤流暢。道光官窯窯變釉、茶葉末釉和爐均釉瓷,常用篆書刻款。官窯白釉器,篆書刻款與青花款兼用。個別官窯粉彩器,偶見「道光年制」四字紅底描金款。

道光民窯器,則「大清道光年制」六字與「道光年制」四字款間用,書體一般不太規整。

(二十)清咸豐?宣統紀年款

咸豐官窯改變了過去官窯款以六字篆書款佔主導的局,而轉以六字楷書「大清咸豐年制」青花款為主。少數官窯器也用六字篆書款。另外還有少量抹紅款、刻款和描金款。同治青花與白底紅彩官窯器,多用兩行六字「大清同治年制」或四字「同治年制」青花楷書款。官窯粉彩器,大多為四字楷書款。茶葉末釉和窯變釉,多見刻款。光緒官窯器,往往「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青花篆書款與六字青花楷書款同時並用,但楷書款見多。其字體修長,工整清秀。部分色釉瓷,特別是茶葉末釉,則用刻款。光緒民窯器,多見「光緒年制」款。宣統官窯器,以「大清宣統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為主,也有抹紅和墨彩款。

二、干支款

干支為古人用以記年月日的十干與十二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也稱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也稱地支。取義於樹木的干枝。順次以十干同十二支循環相配紀年,六十年重複一次,周而復始,循環使用,俗稱「六十花甲子」。以干支年號,作為瓷器的底款,雖然在明弘治時就已啟用,但主要流行於清代康、雍、乾三朝,其中又以康熙瓷數量為多。晚清和民國的干支款識,多用於瓷畫的題跋。

三、大明年造與大明年制款

從筆者收藏和景德鎮陶瓷館收藏的古瓷殘片的胎骨、畫面和底足特徵來看,以「大明年造」為底款的器物,雖然早在天順末年就已出現,但以嘉靖朝最為風行。明代前期器物的「大明年造」款識,排列較緊密而拘謹,般聚集於器底中央,外圍雙方框。嘉靖年間的「大明年造」款識,排列較鬆散而活潑,所佔器底面積較大,多以單圈或雙圈圍飾。明代「大明年制」款識出現稍晚而且數量較少。

四、大清年制款

據《浮梁縣誌》記載,康熙十六年,浮梁縣知縣張齊仲下令禁止景德鎮各個窯場在瓷器上書寫康熙紀年作為款識。由於這種歷史背景,康熙年間的景德鎮瓷器署款方式才會「百花齊放」,「大清年制」款即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手法。同治、光緒年間,肅順獨攬宮廷大權時,瓷器底款也一度署「大清年制」字樣。

康熙年間的「大清年制」款,雄渾剛勁。同治、光緒年間的「大清年制」款,則飄滑無力。

五、堂名款

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唐代以前,「堂」、「殿」通稱。唐以後,專以帝王所居為殿,官府治事處所稱堂。明清瓷器上的堂名款,大多為達官貴人定燒器物所用。明代堂名款瓷器稀少。清代康熙朝瓷器以堂名款為識,廣為風行,表明康熙時期的士大夫階層對瓷器藝術特別鍾,一個側面顯示了時代的審美趣味。

康熙堂名款的命名,一般有三重含義。一為道德修養,如:慎德堂、怡德堂、應德堂、心逸堂等;二為祝願經濟繁榮和官爵的永保,如:恆豐堂、兆餘堂、兆裕堂、世錦堂等:三為讚頌,如:美玉堂、金玉堂、佩玉堂、碧玉堂、正玉堂、美旭堂等。雍正、乾隆堂名款瓷器與康熙朝相比,不僅數量大為減少,而且命名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康熙朝的堂名款,閃爍一種對道德修養和事業追求的蓬勃向上的開拓性。雍正朝的堂名款,卻轉而為固守自律,如「淡寧堂」、「天寶堂」等。乾隆朝的堂名款,則流露出一種小心翼翼的自我保護的謹慎心態。在字體風格上,康熙與雍正、乾隆的堂名款,也變化鮮明。康熙朝的堂名款,書體剛勁挺拔,富於陽剛之美。雍正朝的堂名款,書寫清新秀麗,具有一種柔美之態。乾隆朝的堂名款,則拘謹端方。

六、齋名款

齋,意指書房。以齋名作為款式的瓷器,多為文人學士定燒的器物。主要風行於明末和清代中前期。崇禎的齋名款有白玉齋、博古齋、雨香齋等。康熙的齋名款有集雅齋、芝蘭齋、壽古齋、金蘭齋等。明末的齋名款,一般書於器內底。康熙的齋名則置於器物的底部。

七、宮名款

以皇宮名作瓷器的款式,主要見於宋瓷和清光緒窯器。「奉華」、「慈福」、「聚秀」為北宋宮殿名。「禁宛」似為「禁苑」之誤。按照馮先銘先生的意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窯實物,底刻「奉華」、「慈福」、「聚秀」銘文是瓷器到宮廷後刻的,字體比較秀麗。 4),引自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瓷器圖說》,現為台北故宮的藏品。原名為「宋汝窯粉青奉華尊」,底徑9.4厘米,底部款字,走刀圓潤,刻痕內用料彩填飾,似出自清乾隆宮廷藝術家之手。本書收入的「儲秀宮」和「體和殿」款,均出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

八、府名款

本書收入的「使司帥府公用」款「元青釉大盤」,出自南朝鮮新安海底元代沉船。此器表明,元代皇室用瓷除了選用景德鎮御土窯的樞府釉瓷外,還定燒浙江龍泉青釉器。這與元代典籍的記載合拍。按照《元史》卷七十四的記載:「中統(1260?1263年)以來,雜宋金祭器而用之。至治初(1321年),

始建新器於浙江行省,其舊器悉置幾閣。」 如果說,「使司帥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那末「內府」款,則為皇家用瓷。因為在古代,「內府」乃指皇室倉庫。

元代「內府」款和明永樂「內府」款,兩者距離時間不遠,款字風格比較接近。元代和清代,以府名作為款識的瓷器,較為稀少。明代府名款瓷器,有一定數量,署款、布局也富於變化,但字體大多為楷書。

九、官字款

越窯、耀州窯和定窯都曾燒造過官字款瓷器,其中以定窯瓷器為多。其時代有晚唐、五代和北宋。

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是「官窯」的代名詞,而是意指定燒單位。唐宋時,與「官」字有關的機構有兩個,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專管皇帝的飲食。後者,既要負責供應宮廷用瓷,又要承擔皇帝賜給大臣喪葬用的明器。考古資料表明,除了定窯窯址和窖藏外,唐、五代、北宋和遼的一些皇室重臣墓中,如臨安晚唐錢寬墓及其妻水丘氏墓、北京遼趙德鈞墓、赤峰縣遼駙馬衛國王墓等都出十過官字款瓷器。這類器物,乃是由「甄官署」定燒,用於皇帝賜給已故大臣的喪葬用瓷。當然「甄官署」定燒的官字款瓷器,還可作它用。

十、吉言款

吉言款主要流行於明代。自洪武立國,直至崇禎消亡,歷時276年,吉言款瓷器一直綿延不斷。

縱觀明代吉言款瓷器,以嘉靖、萬曆兩朝的數量最巨,命名也伙。這與當時皇室提倡有關。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求長生不老,二十多年深居宮中,不見朝臣,煉丹求仙,終以服方士丹藥而送命。萬曆皇帝迷信道教方式,與其父不同,他知道人死是不可避免,但相信死後靈魂永存,於是探納申時行的建議,一心尋找歸天后的樂園,大肆營造定陵,以求死後依然享受皇生活。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不僅景德鎮御器廠的官窯器的型和裝飾,具有濃郁的道教文化色彩,而且廣大民窯產品及其款式的命名,也閃爍著道教文化的深深印痕。嘉靖瓷器吉言款,大多安置於器底,多用行書寫就,字體較大,外圍雙圈,或無圈欄,或排列成「錢紋」狀。有的「?」字寫成「萬」,與今天的簡化「萬」字相同。有的「命」字,寫成「 」。

十一、供器款

在古代,有些佛道信徒往往在窯廠定燒供器,並請制瓷匠師在供器上書寫敬獻供辭,及其進獻時間。燒成後,奉獻給寺廟。我國元青花的發現,就是從對一件供器款銘瓷的研究而揭開其面紗的。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了兩件帶有至正十一年銘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其中一瓶,頸部自右至左,用青料題記5行62字:「信州路王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獻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殿胡凈一元帥打供」。另一個花瓶的型制、紋樣和題銘,與前瓶近似,僅題銘中有一字之差,即前瓶的奉聖弟子為張文進,此瓶的弟子為張文身。這兩件花瓶後被英國倫敦戴維德基金會收藏。美國人波普博士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依據英國倫敦戴維德基金會收藏的這兩件花瓶,對照伊朗阿德別爾寺和土耳其伊思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青花瓷進行研究,分離出一批元代燒造的「至正型」成熟的青花瓷,並出版了兩本書,從而激起了海內外研究元青花瓷的熱潮。記錄了唐英的籍貫、官階、職務:「養心殿總監造,欽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關,兼管江西陶政、九江關稅務,內務府員外郎,仍管佐領加五。瀋陽唐英敬制,獻東霸天仙聖母案前,永遠供奉。乾隆六年春月穀旦」。這段供辭,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對研究清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督陶官唐英的業績和景德鎮瓷器藝術的發展,都有重大參考價值。

十二、公司款

民國時期,全國各地新辦瓷業公司(工場)達三十多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個,即醴陵「湖南瓷業公司」和景德鎮「江西瓷業公司」。

(一)湖南瓷業公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熊希齡在湖南醴陵姜灣,創辦「湖南瓷業學校」。在此基礎上,又籌股5萬銀元組建「湖南瓷業公司」,由熊希齡充任經理,下設圓器廠、琢器廠、機械室、電燈室、化學室,規模較大。創釉下五彩,並於1907?1912年間,先後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博覽會和義大利世界博覽會,獲得獎章。1918年(民國七年),遭戰火重創,後經艱苦重建,可惜無法恢復元氣。

(二)江西瓷業公司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撫逢時向清廷上疏開辦景德鎮瓷業公司,建議「官方籌銀10萬兩,余由該道自行集股」。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奏改商辦:「江西景德鎮瓷器公司,原擬官商合辦,至今未有切實辦法。去年,李嘉道來滬集股,與上海道瑞?會商,該公司不如改歸商辦較有把握」。

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農工商部對江西景德鎮瓷業公司核准立案。宣統二年(1910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正式成立,性質依然為官商合辦。由張季直、袁秋舫和瑞君華認私股。官方由冀、鄂、皖、蘇、贛五省協款。原擬集資40萬銀元,實際只籌集到20餘萬。主持公司業務的是祁門貢生康特璋。公司設本廠和分廠兩處。本廠設於景德鎮,沿用傳統制瓷工藝。分廠設於鄱陽,進行實驗改良。聘請從日本窯業學校畢業歸國的張浩採用機械制瓷,試驗煤窯燒煉。並在九江、上海、漢口等處設立發行所。初創階段,窯業一度繁榮。不久,辛亥革命爆發,五省協款中斷,元氣大傷,鄱陽分廠中綴。殘餘資本集注於景德鎮本廠而為局部經營。


推薦閱讀: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瓷器圖賞(三)
您應該了解的中國明清瓷器傳統紋飾(上)
Kamado-陶瓷燒烤爐
馬未都:瓷器的秘色究竟是什麼顏色
羊舞嶺窯的價值探究|窯址|瓷器

TAG: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