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婉悠閑的世界客都——梅州 - Qzone日誌
即使你再不時尚,你也一定會知道Goldlion(金利來)和它的當家人曾憲梓;如果你關心教育,那麼你也一定會知道全力襄助大陸教育事業的田家炳;如果你喜歡紅酒,那麼你應該知道煙台張裕和它的創始人張弼士;如果你喜歡讀詩,象徵派創始人李金髮可是文學史上少不了的;如果你對藝術有興趣,那你一定知道李風眠;如果你不知道李惠堂,那以後就別談足球了;這些人如群星閃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都是梅州人,客家人。 (一)消逝的過去 客家人指的是歷史上從中原南遷的漢人。早在秦朝,秦始皇即遷徙大批中原人移民嶺南,力促北方文化在南方生根發芽。根據客家學大師羅香林的研究,因為戰亂,客家人在歷史上有過五次大遷徙:第一次始於晉朝五胡亂華時期;第二次受唐末黃巢起義的影響;第三次由於蒙古人入侵;明末農民戰爭引發第四次遷徙;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客家人進行第五次遷徙。經過五次遷徙,基本上奠定了現代8000萬客家人在全球的分布格局。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西漢初期,大將軍梅絹曾追隨漢高祖劉邦滅掉秦國,兵敗項羽,功勞特別大,於是高祖將今天梅州一帶封給梅絹做食邑。因了梅絹的緣故,後來才稱此地為「梅州」,水也被稱為梅江。梅州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但卻因為客家文化而名聞海內外。梅州的街道不寬,但很整潔,漫步在大雨過後的清新中,看著兩側慢慢駛過的黃包車和慵懶地賣著水果的小販,心情一下子輕鬆起來。 (二)浮光掠影體會梅州 在中原漢人向南方遷徙的過程中,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客家人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因此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為了防止外來敵人和野獸侵擾,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等客家建築文化。圍龍屋不但實用,而且美觀,與北京四合院、陝北窯洞、廣西桿欄屋、雲南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物。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建築材料有沙、石、土、木、瓦等。圍龍屋講究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太極形整體。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幾年的功夫,有的需要十幾年。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小社會。 客家人勤勞肯干,漂居海外的客家人一旦發達之後,總會衣錦還鄉,建樓置業。梅縣白宮鎮有一座聯芳樓,是由旅居印尼的僑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資興建,1934年落成。圍屋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鐘樓式大門,樓面正部雕刻有濃郁西方建築風格的塑像,也有中式建築特色的雕像。「圍屋」內有房子一百多間,「十廳九井,三堂四廊」。二樓的地板上有以鳳凰、麒麟為主題的浮雕裝飾,非常美觀。在裡面轉來轉去,很快就迷了路,通向樓上的樓梯沒有燈光,又黑又暗,在這個豪奢異常的洋樓里,突然浮現出有錢人的妻妾生活。那麼多房間,不知道當年在這荒涼之處的豪宅里發生過多少幽怨的愛情故事。 梅江穿梅州城而過,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無數的魅力。而真正的魅力還在夜晚,沿江的霓虹閃爍起來,兩岸的酒吧紛紛營業,竟有數百家之眾。一路走過去,又遇滂沱大雨,在騎樓下面邊走邊閱讀風景,愜意。 在廣東,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足鼎立,粵語、潮汕話、客家話各有特色,與此相應,客家菜與潮汕菜、廣州菜並稱廣東三大菜系。由於中原地區和粵東山區都屬內陸腹地,因此梅州客家菜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為主,海產品較少。客家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日積月累,慢慢地自成一家。 鹽焗雞、釀豆腐和梅菜扣肉是客家菜的傳統三絕。去梅州,自然要品嘗最正宗的客家菜。梅菜扣肉肥而不膩,吃在口中,余香不絕;客家釀豆腐口味獨特,尤其鑲嵌在豆腐中的那一小塊肉沫,味美無比; 鹽焗雞是將新鮮的小雞整個放入粗鹽中焗熟,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好吃自不必說;客家的煲湯多用民間中草藥材,用於調理陰陽,口感綿長。客家菜樸實,沒有潮汕海鮮菜讓人接受不了的天價,很容易親民,就像純樸的客家人一樣。 大山就是客家人的一個縮影,行走在梅州的街道上,看到的都是善意的目光,所以,你不用擔心自己的背包被割,更別說被搶了。梅州就是這樣讓一個人從容,安靜。 (三)一座城和兩個人 在影響中國現代史進程的人中,葉劍英無疑算一位。葉劍英元帥一生三次挽救中國革命,至關重要:1927年南昌起義前,汪精衛欲加害葉挺和賀龍,葉劍英得知消息後立即通知葉挺和賀龍,國民黨的計謀沒有得逞,南昌起義得以實現;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開會,決定長征部隊分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甘南。左路軍張國燾企圖危害黨中央,葉劍英立即報告毛澤東,右路軍提前行動,逃脫虎口;1976年 10月,兵權在握的葉劍英和黨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曾評價葉劍英「呂端大事不糊塗」。在狹窄而簡陋的葉帥故居,誰都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黃遵憲是外交家,先後出使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黃遵憲是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他的文風清新,極力排斥堆砌詞藻和賣弄學問的陳腐暮氣,和杜甫一樣,黃遵憲的詩記錄了晚清絕大多數重大歷史事件,被稱為「詩史」,「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百餘年後,當我讀到這句話,被深深地打動。1898年因參與支持康有為維新變法,被撤職,時年剛剛五十歲,正是人生建功立業的最好時期。中國古代文人恪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理念,由官場繁華退回僻遠山鄉,黃遵憲盡得陶淵明遺風,他將自己的私宅命名為「人境廬」。「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事實上黃遵憲做不到,居廟堂之上憂其君,處江湖之遠憂其民,黃遵憲在自己的書齋里依舊關心天下大事,在與梁啟超的通信中寫道「懷刺久磨滅,惜哉吾老矣」,讀罷不禁凄涼。踱步於庭院中,在黃遵憲的書架前瀏覽,前世今生,竟如一夢。小時候最大的希望就是做名外交官,理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破滅,我時常感慨。在五步樓上,眺望遠處,群山連綿,英雄無用之地的黃遵憲地處荒遠,在時局圖前,他不知該如何地焦急「日本維新之效成則且霸,而首先受其沖者為吾中國」。黃遵憲自定著作《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人境廬詩草》三種。1905年,他在憂國憂民中 |
推薦閱讀:
※丈夫起訴離婚??妻子日誌訴盡苦痛掙扎
※「學陶師陶」日誌(九)
※正脊實踐錄 - Qzone日誌
※千萬別嫁懷才不遇的男人 日誌
※手相筆記:和手診專家談手相 - 南歌走天下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