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的鐘聲已經敲響,中國人口政策向哪去?

▲米筐投資提醒:本音頻大小2M

據新華社1月25日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或艱苦邊遠地區工作。

與2005年兩辦印發的《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不同,此次意見里,東北地區首次成為引導的目的地。

換句話說,在大佬們的眼裡,東北地區已經儼然和老少邊窮地區並駕齊驅,人口結構問題上已經非常嚴重,甚至到了他們不得不親自下場來救急的程度了。

作為長期受到地圖黨攻擊的河南人民,我沒有任何地域歧視的習慣,只是從這個切口上開展分析。因此,謝絕一切地域互噴。

1

東北「空巢」

近兩年以來,大家都在說東北衰退了。但是對東北衰退的印象多停留在經濟層面。東三省長期身為共和國長子的中國重工業發源地,2015年以來的表現居然跑不過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以至於淪落倒到和艱苦邊遠地區並列,要靠中央政策指令性的引導高校畢業生前往就業的境地。

2015年東北三省的經濟數據如此的令人尷尬,要不是中央立刻著手開始政策傾斜,只怕2016年這個抬頭的趨勢也很難保住。

傳統的思維是,沒有投資,沒有生產,所以賬面上數字不好看。如果單從這方面的統計數據來看,也沒有什麼錯。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層,甚至是更深一點的原因,是因為沒人了。國家和東北各省低調發布的官方數字殘酷的勾勒出「沒人了」這個事實。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入為36萬,但三省的總和生育率跌破了1.0。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的總和生育率只有0.75,而且人口凈流出200萬人。

  • 在黑龍江省社科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00年起的11年間,黑龍江省戶籍凈遷出人口達322.5萬。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高達539.9萬人,佔到了黑龍江全省人口的14.1%。

  • 齊齊哈爾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凈遷出25381人,2014年37779人,流出人數增加48.8%。

  • 數量的變化還只是一方面,結構上的突變更讓人心驚肉跳。

    原來的關外年輕人「闖關東」,已經變成了東北年輕人持續的南下求職。2014年《黑龍江省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研究報告》披露,該省15-44歲的年輕勞動人口占遷出人口的比例高達70%。

    近年來,除了外出就業的人口流出之外,東北人口外流又增加一個新的趨勢:南下養老——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氣候溫暖的地方購置房產,安度晚年。根據三亞異地養老老年人協會2014年的統計,在三亞養老的哈爾濱老人近20萬人。注意,只是哈爾濱老人!!

    有創造力和消費意願的年輕人走了,為了更好的生活南下打工賺錢;有較好保障和消費能力的老人也南下養老去了。所以我們不妨自己思考一下——留下來的人大概是什麼樣的結構組成?留下來的經濟都是什麼結構組成?有沒有生產和消費的旺盛活力?

    連大佬們在接見東北大員的時候都忍不住敲打:「聽企業家說『投資不過山海關』啊!」 所謂的「民風彪悍」「投資環境不佳」最終都只是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導致的表象而已。

    2

    老齡化的兩個樣本

    大多數人對「老齡化」的生活只有紙面上的印象。其實,樣本就在眼前。

    統計顯示,東北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已從1982年的10.0%下降到2010年的8.1%。2015年,東北地區人口的中位年齡為43歲,比全國的38歲高5歲,相當於全國2027年的水平。

    老齡化的社會,最怕的就是「後繼無人」。東北三省生育率已經低於新加坡和香港,成為全世界最突出的人口「塌陷」區。2015年遼寧的出生人口為27.10萬人,這與15年前44.08萬人相比,令人瞠目結舌的下降了38.53%。

    ▼2010 年世界總和生育率與中國各省區對比,中國東北三省均低於 0.8

    圖片來源:大象公會

    超低生育率的結果在小學生數量上可以得到直接體現。不同於計入政績考核指標的常住人口數,小學生數量的統計無關於各級領導的升遷進步,因此統計「修正」動力相對薄弱,反而更可靠一點點。東北三省小學生的數量近十年以來的減少速度平均在25%以上!甩了全國平均水平11%幾條街。換言之,整個中國都在「變老」,但是東三省衰老的速度要快得太多。

    東北人口結構的變化,得益於計劃生育工作的堅強有力。而計生工作的紮實開展則有賴於東北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典型東北城市是靠某個集中的工業門類甚至一兩個大型企業的人口吸附效應形成的——截至2016年,遼寧省的國有經濟佔比超過 30%,吉林省超過 40%,黑龍江省超過 50%,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它與南方城市相比,更容易被改造為統一計劃體系的社會。

    每個依附於大型國有企業、黨政機關的個體,從出生到火化的全部流程基本都在組織的嚴格管控下,管理難度極低。在計劃生育時代,在扣工資、獎金、降級、開除的多種制裁手段下,體制內的職工夫妻哪敢超生。集體性的「自覺」,使得東北的人口結構快速惡化。

    另一個樣本則是江蘇省如東縣。該縣並不以國企和工業為主,卻是一個「主動作為」的老牌計生標兵。1986年,國務院授予如東縣「計劃生育紅旗單位」的榮譽稱號,更加激勵了全縣上下的計生工作熱情。

    於是,從1997年起,如東連續19年人口「負增長」。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如東縣中小學總數減少了一半。2010年前,如東有9所高中,到2015年只剩7所,其中3所已經停止招生,於次年夏天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關閉。而被撤銷的學校,最後大多變成了養老院。

    如東現在最大的養老院賓山老年公寓,就是由2012年撤併的小學改建。該老年公寓中,許多照顧老人的護工本身也是60歲左右的老人;而一個建築工地里,最年長的工人已經有70多歲,50歲的被稱為「年輕人」。

    ▼如東縣鎮集上隨處可見墓碑、壽衣店

    東北地區和如東縣類似的困境,放眼全國,其實並非孤例。但卻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沒有年輕人、沒有孩子,就沒有活力,也沒有將來。但是當初舉國上下好像也認真分析和思考過,怎麼當年就沒意識到呢?

    3

    短缺的思維坑死人

    80年代初,那一封著名的公開信掀開了計劃生育的時代大潮。我們不妨試著分析一下,當年為什麼會出台這樣的政策。

    ▼1980年9月人民日報發表「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公開信

    政策的擬制,依賴於現實狀況和統計數據,但是更重要的是決策者認知這些數據的思維方式。而當年,思維方式就是計劃經濟。

    放眼全球,鐵了心搞計劃經濟的國家一個個都深陷在短缺的泥潭裡,一個例外都沒有。

    當年和美帝滿世界對懟的北極熊有一個自黑的笑話,說是大BOSS尋思俺們這麼牛逼的工業能力,回頭每家每戶發一架飛機!發飛機幹什麼呢?如果你家住在聖彼得堡,突然知道莫斯科有麵包賣了,你可以開著飛機去排隊買麵包嘛!——老大哥的短缺經濟尚且如此,後來斷了外援的朝鮮,現在資源富得流油卻搞得民不聊生的委內瑞拉,都是一樣的狀況。

    ▼委內瑞拉空空的貨架

    在計劃經濟里,人是不需要有什麼創造精神的。因為私營的尾巴已經割掉,一切公有經濟都由英明神武的計劃經濟委員會規劃好了,社會的龐大機器已經架好,美好的藍圖已經繪就,年輕人,你們當好螺絲釘,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好活就可以了!

    問題是,生產的機器就這麼些,用不了那許多螺絲釘。這個問題在毛主席的時候就出現過一次。大量的年輕人口無法在城鎮有限的公有經濟中找到崗位,於是偉大領袖大手一揮,知識青年就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

    總有笨蛋以為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是一個思想政治凈化活動,其實壓根就不是。那隻不過是計劃經濟的體制無法在城鎮中創造那麼過多的工作崗位,而城鎮戶口所需要配給的福利又遠高於農村,所以給就打發到廣闊天地,讓廣大知識青年在農村解決生計,實際上就是又一次攤薄了農民有限的生存資源,來讓這些下鄉的年輕人謀個生計。

    到1981年10月,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來知青工作的回顧與總結》,白紙黑字的寫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50年代,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的國情提出來的,目的是解決就業問題。

    然鵝,隨著81年11月上山下鄉運動正式結束,這麼多年以來困居農村的青壯年都要回城!而中國仍然是計劃經濟的時代,仍然是螺絲釘太多,機器不夠用,怎麼辦?甚至連治安都嚴重惡化,怎麼辦?

    中央採取的策略是,經濟上逐步改革、治安上開始嚴打、人口上計劃生育。正是在這一個計劃經濟矛盾爆發的時代背景下,決策者們大都只經歷過計劃經濟的生活和決策方式,那麼你就很難不用計劃經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當國家的經濟結構和龐大的社會機器已經確定,就那麼些個螺絲眼兒的時候,多出來的螺絲釘,就不再是資源,而是麻煩。

    ▼80年代嚴打,槍決布告貼滿牆

    當時的中國八億人口,已經讓黨和國家覺得憂心忡忡,不堪重負。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開,小平同志倡導、長者親自推行的中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逐漸確立,搭上全球化快車的中國經濟突飛猛進,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逐步增長,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崗位,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價值,讓後來的10億人、現在的14億人的生活水平甚至遠高於當年8億的水平。

    在人口總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保持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本質上講,其實就是不再把人限制為螺絲釘,讓是讓其成為一個自主決策的活的、有創造力的個體。這就是市場的本質。

    而市場經濟以其波瀾壯闊的巨大潛力,再一次證明了純計劃方式下短缺經濟思維和效能的全面落後。

    但是誰也跳不出歷史框架的局限性,當年的決策者們面對著大把的治理難題,實在想像不出來市場經濟下人口還能是資源而不是負擔,而人居然能有這麼大的創造力和生產積極性。

    4

    延遲效應有多坑

    重大決策也不是立竿見影的。想通過政策改變一個複雜系統的狀態,就會出現一個巨大的延遲。人類社會這樣一個超級複雜系統,出現的延遲有時候讓人絕望。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飄流在海上的水手最多時有1/3都是死於壞血病。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實是,早在1607年就已經有人出版書籍提出喝橙汁是正確的破解壞血病的方法。整個龐大的航海行業,每年都是數以千百計的因為壞血病而死掉,居然硬是沒有人鳥他。

    到了1773年,英國海軍採用改進的方式進行試驗,取得了極佳的效果!按理說,大英海軍都已經實行並且有效了,這事兒應該很快就推廣了吧?

    想得美!!然後又足足過了百來年,這個法子才真正地落地生根,在商業船隊中普遍執行。

    換一句話說,從方法發明出來,到真正的推行開始普遍地挽救生命,到最後徹底生效杜絕無謂的犧牲,足足花了三百年。多少人頭滾滾,白白的耗在裡頭?

    正如大家所知,在嚴苛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下,中國的人口總量依然在持續增長。所以相當長時間內,上上下下都覺得,哎呀,還是不行啊,還要嚴,還要堅持。

    ▼當年殺聲霍霍的標語

    這政策的效果延遲和疊加了數十年,終於顯示出了和當年推行時一樣的威力。當初執行國策的效果,從區域上看,執行得最果斷最堅決的,要麼就是國有企業和行政力量佔據絕對主導的地區,比如東北;要麼就是那一些主官特別堅決最後成為典型並長期堅持的縣城,比如江蘇如東縣。

    如東和如皋兩縣相距不遠,上世紀70年代,人口均為百萬左右。而如今,如東人口已跌破百萬,還在降低;如皋人口數卻達到143萬,仍在增加。30多年的延遲和疊加,讓兩縣相差了近50萬人。

    偉大領袖教導我們曰:政策是黨的生命。國策是斷不能跟攤煎餅似的翻來覆去的。經過了30年的政策延遲,鋪天蓋地的老齡化效應劈頭蓋臉的壓過來的時候,英明的二胎政策及時推出。

    部委認為,一旦閘門放開,全面二胎的壓力可能在2016年集中釋放,人民群眾一準是歡天喜地生生生,就跟三亞開個免稅店大家去了就買買買一樣。

    2016年6月的新聞里,有關部委還在樂觀的預測,「全面二孩」將致年新增人口400萬以上,且趨勢將持續5年。然鵝,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出生人口1786萬人,相較於2015年1655萬的出生人數僅增長了230萬(2015年因「羊年效應」基數就很低,2015年同比2014年減少了32萬人),只有預期的一半。

    根據全國婦聯的最新調查,有53.3%的受訪家庭不想生育第二個孩子,在城市,這一比例超過60%。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願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分別佔到74.5%、61.1%、60.5%。

    換句話說,政策是好政策,就是要落實這個政策,全是我自己埋單啊!刨開中高收入群體,我們普通群眾掐指一算,還是不太划得來哦。照這個架勢,除非當年的計生工作者直接掛上倒擋——不生二胎,扒房牽牛——否則,人口的結構難題一時只怕擰不過來。

    即便是二胎、甚至是全面放開生育限制,面對中國這樣一個超級複雜巨系統,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延遲也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讓成效最終體現。

    那時候,只怕我們已經垂垂老矣。

    5

    結語

    哪裡有人,哪裡才有活力。留不住人的地方,必然衰落。

    我有一朋友(不是我自己!!),生活在瀋陽旁邊的一個三四線城市。用他自己的話說,上班也沒有那麼嚴格的查崗,工資也就兩三千,反正家裡有房子可以住,不存在房貸壓力,隔三差五齣門去吃個烤串兒下個館子日子過得倒也滋潤。現在看起來,他們的生活顯然比在北上廣深艱苦打拚的同齡人要幸福。

    但是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等到他們的孩子成長起來,孩子所能享受的經濟、文化、醫療各種各樣的資源都會因為人口規模而受到限制,和享受人口紅利的一二線大城市相比,將會有天壤雲泥的巨大差距。

    我們年輕時候偷的懶,終究要有人來還的。

    今天,如果我們安於在三四線城市裡舒舒服服的過日子打麻將,將來就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念書的學校升學率低、條件差。因為人口的結構和流向就在這裡放著呢。

    這倒是印證了米公子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留不住人的三四線城市沒有前途。

    我就這麼想。

    推薦閱讀:

    全面放開生育也無法挽救敗局?
    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研究綜述_人口問題
    中國人口結構存隱憂
    東北人口危機與中國人口未來
    易富賢:中國人口問題——船大慣性大,調頭要趁早

    TAG:社會 | 中國 | 中國人 | 政策 | 人口 | 中國人口 | 老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