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簡注直解淺釋》——第五章:序分:第二節——發起序:之二
經題:《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簡注——「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說」就是金口宣講。「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講經文的題目名稱,是梵語。「阿」譯作「無」,「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覺」、「覺悟」的意思。所以,「阿彌陀佛」的漢澤就是無量覺。「佛」本來就是一切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又漢譯為「無量光」、「無量壽」。光是指無量的空間,是十方虛空世界的空間。而壽是指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的時間。「姚秦」是南北朝時代的國號,「三藏」是指經、律、論三藏,「法師」就是以佛法為師,又有依佛法來布施,用佛法來教化眾生,也稱為法布施。法師又分為讀誦法師、受持經典法師、書寫經典法師、講經說法的法師這四種類別。「鳩摩羅什」是梵語的人名,漢語譯為童壽,意思是說此童子將來一定能夠活很大的年紀。又因為童子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的智慧、德行、辯才等都是很高超的。所以,童年就有成就,就有老人的德行。故此,稱名為「童壽」。「譯」就是翻譯。
直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部經,名稱叫做《阿彌陀經》,是南北朝時代,秦國的一位通曉經、律、論的大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
淺釋——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金口親說的,不是旁人假造的,佛是絕對不說假話的,我們念這部《佛說阿彌陀經》的人,都不可以有疑惑心,一定要切切實實地相信。《佛說阿彌陀經》這一句是這部經的題目,但是在念這部經的時候,「姚秦鳩摩羅什」這一句不要念在裡頭,這一句是說明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什麼朝代,什麼人所翻譯的,所以不需要念在經文里。
佛教是佛陀對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至高無上的,最至極圓滿的教育,佛教絕對不是宗教,而是教育。所謂的「佛陀」,通常都是指釋迦牟尼佛,也通常簡稱為「佛」。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人,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當時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名叫凈飯王。母親名叫摩耶夫人。釋迦牟尼佛本來早就成佛了,由於他要勸化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所以,特地依法身示現化身,投胎到國王的家中作太子。是由周朝的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從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脅骨中間降生出來的,是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那天出的家。經過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前後經過了十一年的時間,在三十歲那年的十二月初八,證得到了佛果。成佛之後,就在各處地方講說佛法,勸化世界上有緣的人。在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就入了涅槃。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三百餘會,所宣講的經法,經過後人把他整理出來,傳到中國後又經過古德先賢翻譯整理分類,編成了大叢書,並且稱為大藏經。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最初所宣講的凈土宗所依據修持的經典是《無量壽經》,其次是又宣講了《觀無量壽經》,最後在七十三歲那年,觀察眾生機緣成熟之後,無問自說,沒有人啟請講經說法,自己所金口親說的凈土宗主要所依據修持的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是凈土宗修持的主要所依據的三部經典,古大德先賢把這三部經典稱為「往生經」。後來祖師們又把世親菩薩所著的《往生論》、《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以及《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加在這三部經典之後,總稱為《凈土五經一論》。
在《凈土五經一論》中,所提到的念佛方法總的概括來說有四種,即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持名念佛這四種。釋迦牟尼佛非常重視持名念佛,在《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二部經中,都是教導我們專持念「阿彌陀佛」聖號,不但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專持念彌陀聖號,而且十方一切諸佛,也都同聲讚歎持名念佛這個法門的特異殊勝方便快捷。
在四種念佛法門中,是以專持名念佛最簡單最易行。「專」是專一、專心,持是保持不能夠把它丟失掉。所謂的「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或者「阿彌陀佛」四字聖號。念誦的方法是四字六字,大聲小聲,不出聲地默念都是可以的,都是根據環境和自己的本能,隨緣而定,應緣而作,應緣而修。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業障自然就可以消除掉,心地也自然就可以得到清凈。理論不懂沒有關係,只要依法去修持,必定能夠成就佛道。
念佛又可以分為理體念佛,和事相念佛兩種類別。所謂的「理體念佛」,就是首先通達道理方法境界,然後再念佛,也就是在通達教理的基礎上,進行念佛。這種念佛的方法,當然是即專一又專心。所謂的「事相念佛」,就是在對於教理沒有完全通達,並不完全明白的這種前提下,來專心至志地念佛。事相念佛念到心地清凈,智慧自然能夠得到開發,也可以達到理體念佛的功效。凡夫眾生只能夠做到事相念佛,唯有已經證得了聖果以及菩薩聖眾,才能夠做到理體念佛。
凈土宗念佛法門,雖然是萬修萬人去的殊勝快捷特異方便,簡單易行易至的法門,但是必須要在善知識的善導開示之下進行修持,才能夠得益。否則,只能夠在八識田中種一點善根而已,最大的修行功德,也只能夠是人天福報而已,超脫不了六道輪迴的束縛。所以,自古以來對於凈土宗念佛法門,真正能夠修持有成就的只有以下兩種人。
第一種是善根深厚的人:根性很利又特別聰明,一聽聞到凈土宗念佛法門的道理與事實,就能夠深信不疑,而且能夠竭誠地接受。
第二種是有福報的人:這種福報並不是世間五欲六塵的福報,因為世間的榮華富貴全部都是假的,真正的福報是一聽聞到凈土宗念佛法門之後,雖然不能夠完全明白道理,但是卻能夠完全的深信不懷疑,並且還能夠至誠地遵行,也就是依教奉行。最難度脫的就是處在這兩種人中間的分子,並且所佔的人數比例特別大,歷代高僧大德善知識苦口婆心講解介紹,也都是為了度脫這些中等之人。
佛是覺悟的大聖人,不但對於一切的宇宙人生都覺悟了,而且絲毫的迷惑也都沒有了,是已經徹底究竟地達到了業盡情空的成程度。業障沒有了,情感也空了。我們凡夫眾生是業重情迷,貪戀五欲六塵,是業障深重,感情用事,是完全執著在情愛之上,是眾緣和合,所以稱作眾生。故此,把佛譯為大覺者,佛並且具足三覺,這三覺是本覺、始覺、究竟覺。本覺是根本原來他就是覺悟者,始覺是從現在才開始覺悟,而究竟覺是覺悟的成度已經達到了極點。同時,這三覺又稱作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凡夫眾生一天到晚生存在迷惑顛倒之中,以為自己非常聰明,其實愚痴的不得了,明明知道是錯誤的事情,卻還要去作,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所以,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超脫不了生死輪迴。佛雖然也是眾生之一,但是佛是覺悟了的眾生,不是迷惑顛倒的眾生。自己是覺悟了的眾生,叫做自覺。而聲聞、緣覺、菩薩,也都是自己覺悟了的眾生。二乘聖人都是自了漢,只知道自己覺悟,就滿足了,不發心去叫其他人也去覺悟。佛陀曾經呵斥二乘聖人說:「焦芽敗種,永無成佛之日。」而菩薩不但自己覺悟,並且還發心要利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覺悟,不須要眾生來利益自己。用自己覺悟的方法去教化眾生,使所有的眾生也都能夠得到覺悟,而不迷惑顛倒,這就是行菩薩道。不但是自覺,而且還要覺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二乘聖人所修的是四諦、十二因緣,所謂的「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所謂的「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而菩薩則是超出了這個階段,進行修四攝六度。所謂的「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謂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修六度萬行,自覺覺他,這就是二乘聖人和菩薩的不同之處。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
佛是自覺覺他,都是已經達到覺滿妙覺的程度,也就是說,佛是覺行圓滿的聖人,覺也圓滿了,行也圓滿了,自覺覺他覺行都完全達到了極點的圓滿程度。佛是佛陀耶的簡略稱呼,佛的具足說起來,叫做佛陀耶。由此可知,原來佛是人修成的,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人要是覺悟了就是佛,迷惑了就是眾生。故此,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佛不但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且還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雖然,眾生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因為眾生還沒有修證到佛的果位。所以,眾生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從凡夫地修行到佛果位上的,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人人都得要修行,修到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說是成佛了。僅僅是具足了五眼,或者是有一些神通,不叫做成佛。只能夠說你開悟了,覺悟了,有智慧了,有修行功夫了。所謂的「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所謂的「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所謂的「五眼」,就是天眼、肉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謂的「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這六通。
佛的法身只有一個,佛的化身是從法身上顯現出來的,佛有無數個化身,化身都是因為眾生的根機緣份感應了佛,所以法身變化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同種身體形相,來專門度脫眾生。報身是因為所修的種種功德,所現出來的身體形相,來享受快樂的報身,這種報身只有大菩薩才能夠看得見,凡夫眾生是看不到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屬於報身佛。而我們現在的這個凡夫身,也是屬於報身。佛有三種身體,同樣這三種身體也有不同的名稱,現在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就是他的化身的名稱。他的法身佛的名稱,梵語叫做毗盧遮那佛,中文的意思叫做遍一切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地方,沒有不周遍的意思。他的報身佛的名稱,梵語叫做盧舍那佛。中文的意思是光明遍照。也就是說,身上的光明廣大無量無邊,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照到的意思。
所謂的「五眼」,有一首偈頌是這樣說的:「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天眼通達無礙,能夠看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而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就看不見了。肉眼可以看見有所障礙的景象,天眼能夠看見沒有障礙的景象。法眼是觀俗諦,只能夠觀察世間的一切俗諦,只能夠通達世間的道理。慧眼又稱作智慧眼,能夠明了真空,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相。我們每個人都有佛眼,可是我們凡夫眾生的佛眼還沒有開啟,開啟了的佛眼就象千日的太陽光度一樣,能夠照萬事萬物。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見天上人間,以及三惡道中一切眾生的動作。得到天耳通,可以聽見天上人間,以及三惡道中一切眾生所說的話和所有的聲音。得到他心通,就可以能夠知道一切眾生心裡所想的事情。而得到宿命通,不單能夠知道現在,而且就連過去的事情也都知道。神足通又叫做神境通,神足通能夠不可思議地遊行妙勝境界。所謂有「漏盡通」,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以及所有的煩惱習氣毛病都統統地斷除掉了,都沒有了,才能夠說是叫做漏盡。
佛沒有固定的名號,也沒有永久的名號,都是應機說法,同時也沒有固定的法可說。佛來教化眾生,都是隨類現身,沒有一定的相貌,都是隨著各個民族的相貌而示現。《楞嚴經》中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穢土的教主,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凈土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
「娑婆」是印度話,我們把印度話稱為「梵語」。「娑婆」翻譯成中文,叫做「堪忍」,意思是說娑婆如此的苦,難為眾生也能夠堪忍這種種的苦。娑婆世界是苦樂參半,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就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世界。
「釋迦牟尼」是佛的姓名,是印度的梵語。釋迦是姓,牟尼是名。釋迦漢譯為能仁,牟尼漢譯為寂默。所謂的「能仁寂默」,就是能夠以仁愛人的心,來教化眾生,也就是慈悲的意思。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能夠拔濟除掉眾生的苦難煩惱,而給予眾生的無限快樂。悲有三種,即愛見悲、法緣悲、同體悲。
愛見悲是一種同情心,就是愛見同情。一切凡夫眾生都具有愛見同情,一切凡夫眾生都具有愛見悲。當我們見到別人有困難,有煩惱,受痛苦的時候,能夠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減輕苦難,得到自在快樂,這就是愛見悲。「愛」是一種愛心,同類眾生比此都有愛見悲,而畜生類相對的要少的很多。「見」是能夠聽聞到,或者是能夠親眼看到。而所謂的「悲」,就是拔苦。
二乘聖人不單具有愛見悲,而且還具有法緣悲。二乘聖人能夠觀一切法都是從因緣所生起的。因緣是無自性的,當體即空,因緣本身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二乘聖人雖然能夠觀法緣皆空,但是卻能夠生起悲心。所以,二乘聖人在教化眾生的時候,而不執著眾生相。因為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因緣所生。而我們凡夫眾生情執重,為別人作事都須要一定的代價,不是為了金錢,就是為了情感。可是佛菩薩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不是為了求得到回報。
佛菩薩不單具有法緣悲,並且具足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同體的。因為諸佛菩的法身遍滿虛空法界一切處,諸佛菩薩的心性也是遍滿虛空法界一切處。所以,眾生都是在佛菩薩的心性里包容著。我們雖然都是凡夫眾生,但是我們都是佛菩薩心裡所要教化的眾生。同樣,佛菩薩也都是眾生心裡所要成就的佛菩薩。我們都是佛菩薩心裡的眾生,佛菩薩是眾生心裡的佛菩薩。佛菩薩的心和眾生的心,都是一樣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遍滿十方虛空法界一切處。所以可知,佛菩薩和眾生是同體的,是一不是二,沒有分別。佛菩薩都是證得到果位的聖人,都是通達這個道理,都知道教化眾生,就是教化幫助自己。佛菩薩和眾生就在一念之間,覺悟了就是佛菩薩,迷惑顛倒了就是眾生。而我們凡夫眾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幫助別人作事情,都要講條件,講報酬,講公平。不象佛菩薩作事情,講的都是因緣果報。凡夫眾生所求得到的,都是五欲六塵的果報,貪圖享受快樂。而佛菩薩是了苦,而我們凡夫眾生是了樂。樂享受盡了,剩下來的就都是苦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能仁」,所具足的三種意義。若是以廣義來說,則有無量無邊的意義,這是「釋迦」的意義,「釋迦」是佛的姓。
釋迦牟尼佛中的「牟尼」二字,是佛的名字,也是梵文,漢譯中文是「寂默」。「寂」是寂靜,寂然不動的意思。「默」是符合本性的意思,「默」是不單口不言,而且心也不思,也不動,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禪定境界功夫。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的說法中,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雖然是在說法,在度眾生。但是,說而未說,度而未度。雖然未說法,未度眾生。且是未說而說,未度而度眾生。雖然寂靜不動,卻能夠感而遂通。雖然能夠感而遂通,但是卻恆然不動,這就是寂默的意思。這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特別的名字,別的佛沒有這個名字,只有這一尊佛叫這個名字,這就是別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用,都稱為佛。
《佛說阿彌陀經》是這部經的名目,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各種經中的一種經。所謂的「說」,就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講話的意思。也就是把你所想要說的話,高高興興,快快樂樂地全部都講出來。釋迦牟尼佛與十方三世諸佛,都是已經成佛了,所以稱為「先覺者」,也是在夢中「先醒者」。我們凡夫眾生是在夢中沉睡,而且還沒有覺悟。佛不但是覺悟者,而且是大覺悟者。以佛的所知所見來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佛的覺悟是他自己修行而證得到的果位,是過來的人。佛是以他自己修行證得到果位的修行方法,來教導一切眾生,使有緣的一切眾生,都能夠證得到究竟圓滿的菩提佛果。故此,佛才為一切眾生說法。佛是已經走過生死這條路的人,是已經了脫生死輪迴的先解脫的大自在者。佛大慈大悲地把他自己修行的經驗、方式、方法,毫不保留地全部都介紹給我們,希望我們都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修證得到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佛果。佛觀機緣成熟,七十三歲那年,無問自說了這部《阿彌陀經》。佛在四十九說法中,只有這部《阿彌陀經》是沒有人啟問而自說的。而其它經都是有人啟問,佛才為眾生解說。這部《阿彌陀經》是講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的依正莊嚴功德和種種好處,以及求生到那裡去的方法。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哀憐我們凡夫眾生的苦難。所以,特地講說了這部至簡、至捷、易至的教法,即《阿彌陀經》。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是梵文,漢譯中文為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指佛的福德,因福而得壽。佛的福德無量。「無量壽」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無量。「無量光」是指佛的智慧之光無量無邊。「無量光」是代表空間無量無邊,這就是說,佛的福德智慧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在而無所不在。佛不但是福德智慧無量無邊,無窮無盡,而且佛的神通、辯才、相好、道心,一切的等等一切,都是無量的。所謂的「無量」,就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壽命、功德、智慧、法力、福德、等等都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故此,叫做阿彌陀佛。「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光、壽的意思。「光」代表智慧,「壽」是因福德而得到壽,「壽」代表福德。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並不是由天而降下來,或者由地而生出來的。因此,《佛說阿彌陀經》依照佛經的分類,是列為果人。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的法號,叫做法藏比丘。他是一個國王,父親的名號叫做月上轉輪聖王,母親叫做殊勝妙顏夫人。在當時,他的國家裡出了一尊佛,名號叫做世間自在王佛。他聽聞了世間自在王佛的說法之後,覺悟到世界上做人的種種苦惱,於是放棄了國王的職位,隨同世間自在王佛出家修行,並且發了四十八大誓願,承建西方極樂世界凈土。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祗劫的精勤修福修慧,成就了菩提道果,修成了佛,名號稱作阿彌陀佛。所承建的西方極樂世界凈土,在十方佛國中,也是最莊嚴,最殊勝的。在《阿彌陀經》前邊加上「佛說」兩個字,是說明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金口親說的。在這部經中,釋迦牟尼佛把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中的種種依正莊嚴功德殊妙善好,以及怎麼樣的修行,才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凈土去的最容易,最簡便的方法,都在這部經中說得非常明白,只有我們相信不懷疑,依照佛所說的方法去修行,就決定能夠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中。
在中國南北朝的時代很亂,分了好幾個國家,都是自己稱作皇帝,當時有前後兩秦國,一個秦國的皇帝姓苻,名字叫做苻堅,稱作苻秦,也稱作前秦,後來被姚萇奪了皇位,但是仍舊稱為秦國,可是皇帝改了姓姚。所以,都稱做他為姚秦,也就是後秦時期,姚萇死後由他的兒子姚興繼位作皇帝。姚秦是姚興時代,苻秦是苻堅時代,嬴秦是秦始皇時代,鳩摩羅什是姚秦時代的人。
所謂的「三藏法師」,就是說這位出家的僧人,不但精通經、律、論三藏經典,而且還能夠講經說法,教導世人修行佛法。法師是出家僧眾的特有稱號,法師是精通佛法的出家人,並且能夠以佛法來教導世人。鳩摩羅什法師是印度的中天竺人,出生在蔥嶺東的龜茲國,羅什的父親做過宰相,名叫鳩摩羅琰,後來鳩摩羅琰放棄了宰相的職位,到各處去參訪修道。在那個時代,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者是在家。當鳩摩羅琰參訪到龜茲國時,被當時國王的妹妹看上了他,於是國王就把妹妹下嫁給了鳩摩羅琰。
羅什大師在母親的胎中,就像舍利弗一樣,能夠幫助他的母親辯勝一切諸大論師,當時有一位阿羅漢就說:「此女所懷胎兒,一定是大智慧之人。」羅什在七歲時,就精通佛法的道理。有一次,羅什跟隨母親到寺院里去拜佛,卻能夠不加思索地把佛前的寶鼎舉過頭頂,羅什繼而一想:「我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怎麼能夠拿得動這麼重的東西呢?」這一想,一起心動念,他就拿不動了,把鼎跌落到地上,由此他就開悟了,悟得到:「一切唯心造」。羅什大師也很玩皮,一次他在大殿內撒尿,被看殿的僧人看見了,呵斥他說:「你這小孩子,怎麼能夠在大殿內撒尿,不知道這裡是供佛的地方嗎?」羅什卻回答道:「那你說,什麼地方沒有佛呢?」
羅什大師是七歲時,跟隨母親出家的。出家以後,羅什大師一天能夠誦許多經典,以及偈頌,而且還能夠過目不忘。因此,在當時的三十六旁門,和七十二左道的諸大論師,都前來和羅什大師辯論道法。但是,都被羅什大師給辯論服了。故此,在印度羅什大師的名氣很大,人人都很佩服他。苻堅聽到之後,便派大將呂光前去攻打龜茲國,想要把羅什大師接到自己的國家來,進行弘揚佛法。等到呂光打敗了龜茲國,殺了龜茲國的國王,接到羅什大師返回到涼州的時候,由於苻秦的國內發生了政變,苻堅被殺,姚萇作了皇帝。呂光知道後,便自己在涼州自立為王。後來姚萇去世之後,姚興繼位,才把羅什大師接到了中國,並且拜羅什大師為國師。
羅什大師所翻譯的佛經,總共有三百九十多卷,當時還有八百多位比丘,共同參加翻譯工作。羅什大師在圓寂前,對大眾說:「我這一生譯了許多經典,如果我譯的經典沒有翻譯錯誤,都是正確的,我圓寂後火化時,舌頭就燒不壞。如果我譯的經典有錯誤,舌頭就會焦爛。」說完後就圓寂了,屍體火化之後,果然舌頭完好如初,沒有燒焦爛。由此證明,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經典,都是正確的。另外有一公案證明,是唐朝的道宣律師,曾經問天人陸玄剎:「為什麼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人人都歡喜讀誦?」天人陸玄剎回答說:「羅什大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翻譯的經典不但正確,而且人人都歡喜讀誦。」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開設了八萬四千無量的修行法門,在佛陀所說的經中,若是按照內容性質來分類,可以分為經、律、論這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簡稱為三藏。若是按照存在的結構形體來說,可以分為十二分教,又稱為十二部,即長行、重頌、授記、孤起、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自說、論義這十二部。有一首偈頌為:「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共成十二部。」
「三藏」的「三」字,是指經、律、論三種,「藏」字是包藏、含藏的意思。因為經、律、論三種佛典中,都包藏著許多的道理。所以,叫做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經」是佛講說的各種經法,在經藏裡頭戒、定、慧三學的道理都講到了,不過所講的是以定學的道理最多,所以經藏是屬於定學。律是律法、戒律,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各種戒。戒是防非止惡的意思,是自己禁戒自己,不但是不造作種種惡事,就連惡的念頭也都不能夠生起,菩薩講起心動念都是過。律是專門講一種戒的道理,所以律藏是屬於戒學。論是專門講許多佛法的道理,並且進行論證,是專門講一種慧的道理,所以是屬於慧學。
「法師」是出家眾所特有的專稱,在家的佛教弟子不能夠稱作法師。在家的佛教弟子有一定的修行成就的,也只能夠稱作為善知識。「法師」有以法為師、以佛法為師和以佛法來布施人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位出家的僧人,不但精通佛法的教理,而且還能夠依照教法去教導世人。向這樣的出家僧人,才能夠稱作為法師。「法師」又有讀誦經典法師,受持經典法師,書寫經典法師,講經說法的法師,這四種類別的區分。
所謂的「十二部」,就是按照經典的體裁來分為十二個類別,即「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義及授記。」這十二類別。所謂的「長行部」,就是一部經中,都是一行一行的長文,沒有間斷。所謂的「重頌」,就是在一部經中,把長行的義理,用偈頌的方式再重新說一遍。把長行的經文又用偈頌來重新概述一遍,便於增加記憶。所謂的「孤起」,也稱為「諷誦」,是在一部經中,孤單獨立的偈頌,或者是單獨說出的道理,並且與這部經的前後經文都不相連,沒有關係,例如象《金剛經》。所謂的「譬喻」,就是以某一件東西來比喻某一件事,來說明佛法的妙處,也就是用打比方的形式,來說明經文的義理。所謂的「因緣」,就是由於種種的因緣,而說的種種法,也就是敘述某種事情發生的因緣。所謂的「自說」,又稱為「無問自說」,佛平時都是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這部《阿彌陀經》是無人請法,而佛自說的,因為這部經太重要了,不是一切聲聞所能夠了解的,乃至於菩薩也都是沒有達到此等境界。所以,就沒有人來向佛請法。佛陀觀察眾生的機緣已經成熟。故此,佛就自己放光動地,無問自說開演講說了這部《阿彌陀經》。所謂的「本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迹,或者是某位佛菩薩今生的事迹,也就是佛說過去弘法利生的經歷。所謂的「本事」,就是釋迦牟尼佛講述前生因地修行的事迹,或者講述某位佛,某位菩薩,以及羅漢在前生因地所修行的事迹。所謂的「未曾有」,就是從來沒有說過,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神通變化,而現在才說,現在也是第一次才見到。所謂的「方廣」中的「方」,就是指四方,而「廣」就是指寬廣,表示所說的法極度的廣大精微,也就是說,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所謂的「論義」,就是針對某一類佛法的研論博義,也就是佛弟子所研究經、律、論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道法的記錄。所謂的「授記」,就是佛給菩薩授記何時成佛,在何凈土等等的預言。也就是在經典中提及先佛給後佛預先授記,說明某尊佛在那一劫應當成佛,叫什麼名號,壽命有多長,在什麼國土中,所受教化的眾生有多少等等,都是預先說明,這就叫做「授記」。
經者徑也,所謂的「經」,就是上契諸佛的妙理,下合眾生的機緣。所謂的「經」,就是不但是要符合佛的妙理,而且還必須要適合眾生的根性和機緣。「經」為契經,契者合也。所謂的「契」,就是相合的意思。有五種人可以說經,但是其中四種人所說的經,必須得經過佛的印證之後,才能夠稱為是經。否則,不能夠稱為經。這五種人分別為:佛、佛的弟子、菩薩、天上的人、化人這五種人。所謂的「化人」,就是變化的人。每部經都有別名和通名,別是別於諸經,通是通於諸經。別名就是一個特別獨有的名字,其它的經沒有這個名字。通名就是所有的經都普遍共有的名字。例如《阿彌陀經》中的「阿彌陀」,就是別名,「經」就是通名。、
「經」有五種意思,即法本意、微法意、湧泉意、繩墨意、結鬘意這五種意思。經的第一種意思「法本意」,經為法本意,經是法的根本,經是法的本。佛通達一切諸法的根本,所以才說教。教是法的根本,法本來不能說。佛說法都是依據四種悉檀的道理,才說法的。這四種悉檀分別為:世間悉檀、對治悉檀、為人悉檀、第一義悉檀這四種悉檀。佛說法都是依據這四種悉檀的道理方法,來作為根本。所謂的「悉」,就是普遍,就是布施。所謂的「悉檀」,就是普遍地都布施給一切眾生的意思。所謂的「世間悉檀」,就是專門講說世間法。所謂的「對治悉檀」,就是專門對治一切眾生習氣、毛病、煩惱、惑業。所謂的「為人悉檀」,就是為一切眾生而專說。所謂的「第一義悉檀」,就是以第一義施給一切眾生。
經的第二種意思微法意,經具足法的最微細玄妙的道理,一切玄妙深奧的道理都在經之中,如果沒有經,不講經說法,就沒有人能夠知道。故此,經是發揮微妙道理的。所謂的「湧泉意」,就是說,經就像湧泉一樣,如同地下的泉水,滔滔不絕地湧出地面,湧泉是比喻。所謂的「繩墨」,是木匠或者石匠用的工具,叫做墨斗,是以繩為準,在墨斗中放上黑墨,將繩子一拉,繩子上有墨,畫在木石上,就有一直線現出來。所以,經就象墨斗,或者就象圓規一樣,有一定的規矩標準,無規矩不能夠成方圓。所謂的「結鬘意」,就是說,經就象種種花朵所結成的鬘一樣。
「經」除了具有以上五種意思之外,還有貫穿意,即貫穿所說經典主要的意思。「經」還有攝持意,經典能夠攝持所教化的眾生。「經」又有法的意思,法是自古至今,人人都以此方法來修行。故此,「經」又是一種方法。「經」又有常的意思,「經」是恆常不變的道理,並且是一個字也不能夠去掉,也是一個字也不能夠添加不上的,是天魔外道所不能夠破壞的教法。「經」又有徑的意思,「徑」是人修行的一條路徑。成佛必須依照成佛的道路前進,否則走來走去無法到達佛的果位上去。就象人要去一個地方一樣,都得依照路線走,才能夠走到那個地方。否則,就無法到達要去的地方。「經」又是一種典籍,修行人可以依據典籍來修行。因為佛陀去我們已經很遠,我們沒有福德生在佛陀住世的年代,聽不到佛陀親身講法說教。所以,我們只有依據佛陀所說教法的經典,來修行才能夠得到度脫。經又是一部大字典,任何不認識的字,都可以在這部大字中找到,所以經又是一切世間之法。另外,「經」也是精神的糧食,每當愁悶不如意的時候,一念經就能夠神氣清爽,解散悶氣,而且心情得到舒暢。若是廣說,「經」的意思無量無邊,無窮無盡。
佛經是佛留下來的財產,有無量無邊之多。但是,總的概括來說不超過七種立題,就象人類一樣,可以分為黃種人、白種人、紅種人、黑種人這四種類別的人種一樣。又如印度人有四種不同的種族階級一樣,每個種族階級都有各自特別的名稱,即婆羅門、剎帝利、旃陀羅、首陀羅等這四種階級。經的七種立題分別為:以人立題、以法立題、以喻立題、以人法立題、以法喻立題、以人喻立題、以人法喻立題這七種立題。有時也把立題叫做立名,立題和立名是一個意思。而「人」有因人和果人,而「法」有修法和法性,而「喻」有片喻和全喻的這幾種區分。
以人立題的經,就是單以人為經的名稱,是以該經法主的名字而命名的。例如:《維摩詰經》、《佛說阿彌陀經》等,維摩詰是人名,是因地上修行的人,也稱為「因人」。《佛說阿彌陀經》上的佛字,是指能說的人,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指所說的人。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果地上的人,又稱為「果人」。由此可知,《佛說阿彌陀經》是用兩位果人為經的名稱,稱為以人立題。
以法立題,就是單以法為經的名稱,是以佛所說的法相為經的名稱。例如:《圓覺經》、《涅磐經》等,都是以佛所說的修行成佛之法來立題的,「圓覺」是究竟圓滿的大覺悟,「涅磐」是不生不滅,都是以法來代表經名,所以稱為以法立題。
以喻立題,就是單以比喻來說明經的微妙道理,能夠使人容易理解經中的意理,所以用比喻來命名。例如:《金剛經》、《梵網經》等,用「金剛」和「梵網」來用比喻,都是來顯示諸佛教法門的重重無盡,法法無窮,莊嚴法身,光明遍徹,無所障礙。
以人法立題,經題就是以人和法兩種的命名。例如:《文殊問般若經》、《藥師如來功德經》等,「文殊」和「藥師」都是人,而「般若」和「功德」都是屬於法。文殊是位大智慧者,是菩薩中最有智慧最聰明者,只有大智慧的菩薩,才能夠問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以人喻立題,經題是即有人,又有比喻的命名。例如:《如來獅子吼經》、《菩薩瓔珞經》等,「如來」和「菩薩」都是人,「獅子吼」和「瓔珞」都是比喻。如來說法如獅子吼,獅子是獸中之王,它一吼百獸都危懼。所以說:「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香象雖然是屬於巨大的獸,但是聽聞到法王說法,也都是披靡奔波而逃跑,失去了平日里的威風,而天龍八部聽聞到法王說法,卻都是默默寂寂地歡喜讚歎,大生欣悅之心。
以法喻立題,經題是以法和喻來命名的。例如:《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經》等,「妙法」和「般若」都是法,「蓮華」和「金剛」都是比喻。
以人法喻立題,經題是以人法喻三種都完全具足的命名。例如:《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佛」是果人,「陀羅尼」是法,「大方廣」是性法,「雨寶」和「華嚴」是比喻,「大」是體大,「方」是相大,「廣」是用大,「大方廣」是成佛的妙法,「佛」是果人,「華嚴」是比喻萬行的因華莊嚴的無上果德。所以,像這樣人、法、喻全部都具足的經題,又稱為具足一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從體性所顯現的妙用,周遍圓滿,無所不具,無所不遍。因為佛性量等虛空,盡含恆沙諸佛國土。也就是說,所有的恆河沙數的諸佛國土,無一不在佛性之內,學佛所證得的就是這廣大無邊,盡虛空遍法界的心量。以上是佛經的七種立題,也稱為立名,前三種立題是以人、以法、以喻立題命名的,是單數,也稱為單名。而後四種是以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立題命名的,是複數,又稱為複名。在佛教的經典中,都是以這七種立題來命名的。
《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佛」即是釋迦牟尼佛,而「阿彌陀經」則即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因為眾生不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更不知道有阿彌陀佛發大誓願攝受加持一切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講,無問自說了這部《阿彌陀經》。其它的經典都是有人前來請問,佛才宣說經法,唯獨這部《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的經典,沒有人請問,是佛陀自己宣講的經典。由於此經的道理太玄妙,一般聲聞的智慧通達不了,而且就是一切菩薩,也都是很難明白這部經的玄妙道理。故此,沒有人能夠請問凈土宗法門的因緣。佛觀看機緣成熟,便說了此法應該說的經典。
《佛說阿彌陀經》在佛教在經典之中,非常重要,此經是佛教日常課誦中晚課必誦的經典,無論是修行什麼門派,晚課都必須要誦《佛說阿彌陀經》。佛法將滅時,最先滅的是《楞嚴經》,因為一切魔王最怕楞嚴咒,而《楞嚴經》是為楞嚴咒而說的,,《楞嚴經》滅後,其它的經典也相繼而消滅了。到了那個時候,經書上的紙沒有文字,最後剩下《佛說阿彌陀經》,在世上多留一百年,等到《佛說阿彌陀經》滅了之後,在這個世界上只剩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住世一百年,最後六字洪名中的「南無」兩個字也沒有了,就只剩下「阿彌陀佛」四字名號住世一百年,然後佛法就滅盡了。由此可知,《佛說阿彌陀經》是最後才滅的,故此非常重要。
《佛說阿彌陀經》的本意,就是教人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阿彌陀佛和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有大的因緣,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發了四十八大誓願,每一大誓願都是要度眾生成就佛道,並且發宏誓願說「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在我成佛之後,若是能夠稱念我的名號者,我都方便接引他來我的國土來修行。如果他們不成就佛道,我也不成佛。」阿彌陀佛以他的大慈大悲大誓願力,就像吸鐵石一樣,把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攝受到他的極樂世界凈土之中,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攝受到,阿彌陀佛也都不誓願成佛。由此可知,凈土宗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凡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都有機緣可以成佛。所謂的「三根」,就是指上、中、下三種善根,無論是最有善根的人,平常的人,以及最愚痴的人,只要能夠自己稱念,或者他人代替助念,虔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或者專念「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深信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都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凈土之中。阿彌陀佛的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凡是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土的人,都是在蓮花內托質而化生,都是蓮花化生的,不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都是由母胎而育生的。念佛而能夠成佛,乃是仰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威神誓願力所致。阿彌陀佛的核心大誓願是:「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也成佛。」故此,念佛的人不但是種善根,而且都有機緣作佛。
推薦閱讀:
※第二節 鑒古設館,興禮修志(3)
※【上古春秋19】 第八章 殷商六百年 第二節 ?商王的暴行
※卷三第五章第二節動始變終之動化旺
※第二節 偏財看六親
※六十四卦詳解(第二節)
TAG: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