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
從暹粒回來之後,我就一直想認認真真寫一篇吳哥窟的遊記,誰知懶癌發作,半年未能治癒,懶到連照片都沒去整理,再不著手,很多細節都忘了,於是我強迫著自己開始,回味著一個人在暹粒的四天美好時光。為什麼要寫吳哥窟,除了我實在喜歡這些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遺迹,願與大家分享外,還有就是像我這樣一次行程內走訪了34處吳哥古迹的普通遊客真的不多。網上關於吳哥窟的遊記一大堆,很多都比我寫得詳細拍得漂亮,為了節省篇幅,交通、簽證、食宿等,在這篇文章里統統不提,直切主題,進入吳哥窟。不過即使如此,這篇文章依然相當長,花了我兩周的業餘時間,在碎片化的時代,看這麼一篇大塊的文章,確實不容易,能看完的都是真愛,不能看完的我也不會打你,留著有時間有興趣時慢慢看吧。
吳哥窟是什麼?人類文明的偉大遺存,如雷貫耳的世界遺產,東南亞最激動人心的歷史古迹。在柬埔寨,吳哥窟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義大利的古羅馬斗獸場,總之,去柬埔寨的遊客,十之八九直奔吳哥窟。吳哥王朝存在於公元802-1431年,歷25位國王。公元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吳哥王朝,第二任國王定都今暹粒市東南方13公里處的羅洛斯,建造了神牛寺、巴孔寺和羅萊寺,現統稱為羅洛斯古迹群。第三任國王耶輸跋摩一世遷都今暹粒市西北7公里的吳哥,開始營造吳哥寺廟群,至公元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吳哥王朝達到巔峰,版圖包括今天的整個柬埔寨、部分泰國、寮國、緬甸和越南,是高棉人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吳哥窟的主要建築都建於闍耶跋摩七世之前。至公元1431年吳哥王朝被暹羅素可泰王朝入侵,棄城逃往叢林,吳哥窟從此在世上消失了400多年。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英文是Angkor Wat,直譯成「安哥寺」比較靠譜,怎麼就成了「吳哥窟」呢?一般的說法是最早翻譯的是廣東人,依照粵語發音就成了「吳哥窟」。總之吳哥窟不是石窟,而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寺廟群。
吳哥窟在哪裡?吳哥窟在柬埔寨四大直轄市之一的暹粒周邊,看到這個「暹」字,大家可能會想到泰國,因為泰國在古代被成為暹羅,暹粒確實和泰國有點關係,這裡曾經是建造吳哥窟的吳哥王朝國都,但自從13世紀以來經歷過多次暹羅的入侵,在一場大戰中,吳哥軍隊在此取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因此將此地命名為暹粒,意為「打敗暹羅」。不過後來吳哥王朝還是被暹羅打敗,被迫放棄暹粒,吳哥窟也從此沉睡在東南亞的叢林中,直至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憑藉著元朝使臣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記》,在叢林中重新發現了被埋沒400多年的吳哥王朝。
吳哥窟看什麼?吳哥寺迴廊、巴戎寺的微笑、巴肯山的日落、塔布籠的巨樹、女王宮的浮雕、崩密列的廢墟、高布思濱溪流、阿普莎拉的舞姿……吳哥窟可看的東西太多太多,假如你是人文歷史愛好者,那麼吳哥窟就是一座永不枯竭的金礦,假如你不懂這些,也同樣會被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給深深震撼。如果你想看得更深度一點,那麼關於印度教的一些神靈要知道,三大主神:濕婆神(毀滅之神)、毗濕奴神(保護之神)、梵天(創造之神、四面佛);主神配偶:烏瑪(濕婆神配偶)、吉祥天女(毗濕奴神配偶);出鏡率較高的神:阿普莎拉(飛天女神)、因陀羅(天空之神);動物神:蛇神那迦、神猴哈奴曼、神牛南迪(濕婆神坐騎)、大鵬金翅鳥伽魯德(毗濕奴神坐騎)……兩種圖騰要清楚:尤尼(女性生殖器)、林迦(男性生殖器)。
吳哥窟怎麼游?吳哥窟是柬埔寨最著名的景點,周邊旅遊環境很完善,從2017年2月1日開始,門票升為一日票37美元;三日票62美元,有效期10天;七日票72美元,有效期1個月。一日票屬到此一游,三日票能基本看完,七日票得是有時間的發燒友。前人已經很好地總結了小圈、大圈、外圈的三日游線路,如果你有三天以上時間,直接在這三條線路上進行選擇即可。至於交通,小圈、大圈可以選擇包汽車、三輪車或者租自行車、摩托車,外圈基本都是租汽車,我一個人租車划不來,而且我也喜歡自由自在,按自己的計劃來,想去哪去哪,想呆多久呆多久,所以我小圈、大圈是騎自行車游完的,外圈是騎摩托車游完的,外圈時全程沒見一個騎摩托車的遊客。如果你問我騎車累不累?看這麼多寺廟煩不煩?我的回答是真心不累不煩,因為我是真的喜歡這些斷壁殘垣間的滄桑感,站在人類文明遺存的精華面前,我一次次地被感動,根本感覺不到累和煩。
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歷史遺迹,有些黯淡而後逐漸消逝,有些長期閃耀著耀眼的光芒,而吳哥窟,就是一顆曾經黯淡,如今卻又光亮奪目的星星。
儘管我已經很多次在書籍、電視、電影中見過吳哥窟,但當我親自站在這恢宏的古迹面前時,難免還是忍不住有些激動,藝術與文明真的是沒有國界的。
很多人都會疑慮,柬埔寨這麼一個窮困潦倒的國家,怎麼能夠創造出吳哥這麼輝煌燦爛的文明,其實假若時間倒退100年,面對敦煌無數瑰寶的斯坦因恐怕也會有同樣的疑惑,人類的文明進程一直就是這樣不斷往返曲折前行。
我帶了兩本書出行,一本「走遍全球」系列的《柬埔寨和吳哥寺》,不得不說日本人嚴謹細緻對遊客有著極大地幫助,基本上是一書在手,說走就走;一本蔣勛老師的《吳哥之美》,這本書的重要作用是將我對吳哥窟的認識從旅遊景點升華到人類文明,吳哥之美不僅僅是那些精美的雕塑和建築,更是裡面蘊藏著的人類文明精華。
此文的標題也來自《吳哥之美》的題記,「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我想這是對吳哥文明最好的注釋。
按照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吳哥窟以三日游為佳,分別是小圈、大圈和外圈。小圈以吳哥寺(小吳哥)、吳哥王城和塔布籠寺等為核心,行程距離最短,但內容最豐富;大圈以聖劍寺、涅槃宮、比粒寺、皇家浴池等外圍寺廟建築為主,可以擠出些時間來重刷吳哥寺和塔布籠寺等,如果前一天沒有看到巴肯山的日落,也可以再次安排,大圈距離稍長,寺廟沒有小圈精彩,其實是三日游中最輕鬆的一天;外圈以女王宮、高布斯濱、崩密列、羅洛斯古迹群為主,距離最長,因為我是騎摩托車遊玩的,錄得全天里程為180公里,外圈的精華在女王宮,建議早去,避開洶湧的旅遊團。
我去暹粒來回共5天,第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在市區及周邊轉轉,沒開始吳哥窟行程,此文不述。而吳哥窟三日游的具體行程是在經典三日線路上還做了一些增加,把能去的地方全都去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披星戴月地騎著車在古迹之間穿梭,累並快樂著。
第一天小圈:吳哥寺日出(Sunrise Angkor Wat)-吳哥寺(Angkor Wat)-吳哥城(Angkor Thom)-巴戎寺(Bayon)-巴方寺(Baphuon)-斗象台(Elephant Terrace)-癩王台(Leperking Terrace)-空中宮殿(Phimeanakas)-王宮(Royal Palace)-聖琶麗寺(Preah Palilay)-聖皮度寺(Preath Pithu)-北倉庫(North Khleang)-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rat)-南倉庫(South Khleang)-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托瑪儂神廟(Thommanon)-茶膠寺(Ta Kev)-塔布籠寺(Ta Prohm)
第二天大圈:巴戎寺(Bayon)-聖劍寺(Preah Khan)-涅槃宮(Neak Pean)-格勞爾哥寺(Krol Ko)-塔遜寺(Ta Som)-東梅奔寺(East Mebon)-比粒寺(Pre Rup)-皇家浴池(Sras Srang)-斑黛克蒂寺(Banteay Kdei)-豆蔻寺(Prasat Kravan)-塔布籠寺(Ta Prohm)-巴色占空寺(Baksei Chamkrong)-巴肯山日落(Sunset Phnom Bakheng)
第三天外圈:地雷博物館(Banteau Srei)-女王宮(Banteay Srei)-高布斯濱(Kbal Spean)-崩密列(Beng Mealea)-羅萊寺(Lolei)-神牛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
從日出開始吧,因為這是吳哥窟最激動人心的一剎那。你永遠不用擔心找不到觀看最佳位置,跟著參拜道上的人流前進即可,我想哪怕是雨天,這裡都會有不少抱著碰碰運氣的遊客過來等日出。
吳哥寺的五顆玉米頭前,有兩汪水塘,不大也不深,但卻是觀看吳哥寺日出的最佳位置,早點來,佔據水塘邊的最佳位置。
雖然我技術欠佳,日出也不甚理想,但吳哥寺的很多經典照片就是在這個角度拍的,算是吳哥窟的標準像之一。
吳哥窟、吳哥寺、吳哥城、大吳哥、小吳哥、吳哥遺迹……相信你已經被這眾多名稱給搞混了。簡單解釋一下,吳哥窟(Angkor Wat),直譯成吳哥寺,由於獨立於吳哥城東南方1.7km處,所以也被稱作小吳哥。而吳哥城則是吳哥王朝的都城,裡面包含巴戎寺、巴方寺、空中宮殿、斗象台等諸多古迹,面積較大,也被稱為大吳哥。而吳哥遺迹,通常是指暹粒周邊約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分散著的600多處歷史遺迹的統稱。
吳哥寺是吳哥遺迹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一座,以宏偉的建築和精美的浮雕聞名於世。公元1113-1150年,由吳哥王朝第18任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7年時間建成的吳哥國寺。吳哥寺是所有遊客必去的地方,如果你時間,在這裡感受一天都沒有問題,坐在這些近千年的遺迹上,哪怕只是頭腦放空的發獃,也能被升華為冥想,甚至禪思。
吳哥寺有外牆,東西長1025米,南北寬800米,寺廟逐步升高,共有里外三圈迴廊,最外圍的第一迴廊是壯觀的浮雕畫廊,有錢的可以找個導遊聽聽解說,沒錢的可以蹭蹭導遊,不過多是英文講解,實在不行就像我一樣,拿著一本書,按圖索驥,一樣看得有滋有味。
吳哥有兩座寺廟浮雕比較出名,分別是吳哥寺和巴戎寺,吳哥寺的浮雕偏宗教化,巴戎寺的浮雕偏生活化。吳哥寺的浮雕反映的都是大場面和宗教圖騰,你不一定都要了解,但長達50米的《攪拌乳海》一定要知道,敘述的是印度教的創世神話,就是善惡兩幫神仙拉著一條大蛇,在毗濕奴神的指揮下,在海中攪拌了1000年,大海變成了乳海,從中誕生了阿普莎拉女神和吉祥天女,後來成了毗濕奴神的老婆。總之,印度教的人類起源,就是拉著條大蛇在海裡面攪拌出來的。
第一二迴廊之間的聖池遺址也是很有視覺衝擊力的地方,什麼叫聖池,就是洗澡的地方,總共有四個池子,大概是國王、大臣、僧侶、平民分等級洗澡的地方。
第二迴廊雕滿了阿普莎拉,這是吳哥遺迹中最常見的女神形象。傳說攪拌乳海時,從海中升起了阿普莎拉,她們光彩照人,婀娜多姿,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以歌舞娛樂眾神。不要總盯著女神的胸和腰看,這些沒太大區別,多看看他們的服飾、髮髻和姿態,會有很多不同,在接下來幾天里,你很可能會聽到導遊講解各種不同尋常的阿普莎拉造型,比如唯一露齒而笑的,唯一長著豬頭的等等。
吳哥寺的核心部位則是高高在上的中央殿堂,也就是我們遠遠看到的五個「玉米頭」,現在貌似已不允許攀登,但撫摸著這些寫滿歷史的石頭,真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
吳哥寺坐東朝西,金色的夕陽灑在壯觀的建築上,顯得非常美麗。寺前有190米寬的護城河。說到這河,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里講到一件事,他寫到女子在河中沐浴,「自踵至頂,皆得而見之」,估計當時把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元朝使臣們給看傻了。
吳哥寺還是猴哥的地盤,遺迹上時不時有猴哥跳來跳去。
看完日出後我就一直沉浸於吳哥寺中,眼花繚亂的看了一個上午,考慮到還有很多行程,只能依依不捨的離開,第二個目標是吳哥城,吳哥王朝昔日的都城。城門前有橋,橋頭便是蛇神那迦,七頭蛇的形象,大量存在與浮雕、欄杆上。
幾乎所有橋樑的兩側欄杆都是眾神和阿修羅們拉扯著長蛇的造型,這就是剛剛介紹的攪拌乳海的故事。
吳哥王城有五座城門,南大門、北大門、西大門、勝利之門和死者之門,南大門是小吳哥通往吳哥城的城門,也是上鏡率最高的城門,吳哥雖是世界著名的景點,但依然是當地居民自由來往之地,本地人不用門票,這樣挺好,活著的古迹才生動。
城中綠樹成蔭,猴哥當道,生態保護得很好,吳哥城是一座古城、一座綠城、一座王朝的城,也是一座世俗的城。
吳哥城中主要有巴戎寺、巴方寺、王宮、空中宮殿、斗象台、癩王台、聖琶麗寺、聖皮度寺、北倉庫、十二生肖塔、南倉庫等歷史遺迹,其中重點是巴戎寺。
說巴戎寺可能很多朋友反應不過來,但說到吳哥的微笑或者高棉的微笑,大家就太熟悉了,正是這些數百年來一直微笑著的四面佛,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並愛上吳哥。
巴戎寺的49座尖塔上雕刻著一百多面微笑著的佛像,他們的笑容各不相同,含蓄中展現出慈悲,靜穆中透露著祥和。巴戎寺適合靜靜地呆坐,與這些佛像默默注視。不過遺憾的是,國人的旅遊團確實煞風景,幾乎每個團隊過來都是吵吵嚷嚷的,在巴戎寺我印象深刻地聽到一位柬埔寨導遊對他的遊客說:「Chinese coming,Let"s go」。
很多人到巴戎寺只顧著看那些微笑的佛像,卻錯過了精彩的迴廊,如果說吳哥寺的迴廊是一部經典的宗教史詩,那麼巴戎寺的迴廊就是一部生動的生活畫卷。
鬥雞的、燙豬的、烤香蕉的、耍雜技的、下象棋的、化妝的……高棉人的軍隊、中國人的列隊,行軍中被烏龜咬住屁股的人,做生意時稱東西的中國商人等等,豐富多彩,有意思極了。
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自己修建的陵寢寺廟,闍耶跋摩七世大概相當於中國的漢武帝,一生征戰,開疆拓土,把吳哥王朝推向了巔峰,不過有意思的是,經歷過各種慘烈戰爭,嗜殺無數的國王,最後卻給自己建了一座祥和而微笑的陵寢,也許這位國王用一生的廝殺才悟出一個道理,微笑才是最永久的力量。
在巴戎寺露個臉吧,一個人在外,留個影不容易。
走出巴戎寺,旁邊便是巴方寺,巴方寺最有特色的一條172米長的「空中參拜道」,吳哥寺廟的特點是,前面一般都有一條參拜道,然後寺廟本身則是層層疊疊向上的,類似哥特式建築,象徵著宇宙中心須彌山。
巴方寺是烏岱亞迪亞跋摩二世的國廟,但在近代已經成為一篇廢墟,上世紀中期,法蘭西遠東學院曾計劃修復這座皇家寺廟,散落的石塊都編號做了登記,準備重建,誰知後來柬埔寨內戰爆發,法國殖民結束,然後是紅色高棉執政,和法國學者一起工作過的柬埔寨人都被視為殖民的幫凶,全部被殺了。所以直到2011年,巴方寺才修復完工。
吳哥的寺廟遠看都不高,但走近一看階梯都非常陡峭和狹窄,甚至逼近90度,原始的樓梯大都踩不下半隻腳,一不小心摔下去,怎麼也得摔個頭破血流。據說這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時要專心致志,使物理的空間借建築轉換為心靈的朝聖。
巴方寺的後面還藏著一座14世紀以後建造的約70米長的釋迦摩尼卧佛像,要不是攻略提醒,還真的注意不到。
巴方寺旁邊是斗象台和癩王台,斗象台有200多米長,據說是吳哥王朝的閱兵台,基座上以戰象的浮雕著稱。
周達觀曾在《真臘風土記》里提到斗象台,「其下多象形狀,聞內中多有奇處,防禁甚嚴,不可得而見」,看來那時的斗象台是軍機要處,元朝使臣不能進去,只能遠遠看幾眼。
癩王台與斗象台緊鄰,長約100米,基座高約6米,整個平檯布滿了浮雕。
癩王台可以進入內部,裡面的浮雕更加精彩。
斗象台和癩王台正對著的就是十二生肖塔,十二生肖塔其實和十二生肖沒有一毛錢關係,只是剛好有12座塔,所以被稱為十二生肖塔,具體是幹什麼用的,到現在也沒弄清楚。
倒是周達觀又寫了一段十二生肖塔的作用,說是兩人打官司,法官也辨不清是非時,讓兩個人各坐在一座塔里,兩家親屬互相看守著,坐上幾天,無理的會生瘡或者咳嗽發熱,有理的啥事沒有,這叫「天獄」。這麼潮濕悶熱的天氣,在塔里呆幾天,不生病才怪,這拼的全是抵抗力啊。也有說法這是表演走鋼絲用的,國王為了看錶演走鋼絲,專門建12座塔,那得多麼熱愛走鋼絲啊。
斗象台後面是空中宮殿,關於空中宮殿的傳說周達觀也寫了:空中宮殿裡面住著九頭蛇精,每晚以美女形象出現,國王每晚必須先和她交歡,二鼓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若蛇精沒現身,則國王死期至矣,若國王一晚上不去,則必有災禍。
到達空中宮殿時,遇上陣雨,周邊森林中沒有一個遊客,我就在樹蔭下躲雨,想像著國王每晚拖著疲倦的雙腿摸黑回宮的情形,感慨這吳哥國王還真不好當。而王宮據說可能是木質建築,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留下兩個澡堂子,大的是女池,小的是男池。為什麼女池比男池大很多,是不是王宮中女多男少呢?
王宮旁有座聖琶麗寺,還沒完工就被擱置了,三棵大榕樹長在了寺廟遺迹上。
而聖皮度寺在十二生肖塔旁邊,規模不大,是王城內的一座小寺廟。
看完城內這些,就準備出城了,吳哥王城共有5座城門,東面有勝利之門和死者之門,南西北各有一門,剛才我是從南門進來的,現在從勝利之門出去,城門的風格相近,都是微笑的四面佛。
勝利之門東面不遠處有南北相對的兩座神廟,周薩神廟是中國在保護修復,由於柬埔寨政府沒錢沒能力修復吳哥遺迹,所以吳哥的遺迹基本上都是其他國家在幫助修復,包括中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度、德國、美國等。
周薩神廟也有一段空中參拜道,但是長度比巴方寺的要短,這種懸空起來的參拜道在吳哥遺迹中其實並不少見,不過很多已經坍塌未能修復。
周薩神廟和托瑪儂神廟都建於12世紀初的蘇利耶跋摩二世時期,兩座神廟隔路相望,相距不到百米,風格也相近。
托瑪儂神廟位於道路北側,沒有空中參拜道,但多一座參拜殿。
吳哥幾乎所有的寺廟中都能見到飛天神女阿普莎拉的形象,個個婀娜多姿、面帶微笑、身著精美服飾,頭頂形態各異的髮髻,看了這麼多阿普莎拉,強烈建議回到暹粒市區後,去看一場真正的阿普莎拉舞表演。
兩座神廟往東不遠便是茶膠寺,也是中國政府援助修復的項目。
茶膠寺的名字有「古老的水晶」之意,據說是作為建造吳哥寺的試金石而建造的,不過這座寺廟未能完工。
茶膠寺的未完工主要是指還未來得及雕刻,石頭已經壘完了,有說是國王死了,有說是寺廟遭雷擊了,也有說是石頭過於堅硬無法雕刻,總之就是寺廟壘成了,卻沒有雕刻,不過也好,反而展現一種建築原始的美。
吳哥遺迹所在的暹粒,基本上都是平原,但寺廟都營造一種平地而起的氣勢,讓人有「山」的感覺,這是因為在印度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須彌山上住著濕婆神,而「山」也成為了中心、穩定的象徵。
小圈的行程從吳哥寺開始,從塔布籠寺結束,吳哥遺迹中值得重刷的包括吳哥寺、巴戎寺和塔布籠寺,有機會可以多去幾次。
吳哥寺的亮點在浮雕,巴戎寺的亮點在微笑,塔布籠寺的亮點在巨樹,各種巨大的樹根吞噬著古迹。
當然除了這些樹根與古迹的纏繞確實震撼人心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古墓麗影》中很多場景都是在塔布籠寺拍的,安吉麗娜朱莉就是在這些門洞里跳來跳去。
塔布籠寺實在太著名了,各種令人驚訝的榕樹像蛇一樣纏繞著石頭,完全就是自然的包漿。
由於樹根巨大的侵入,這種古樹寺廟共存的景觀並不一定能夠長久,說不定哪天達到臨界點,就會樹倒廟塌,所以要去乘早,由於塔布籠寺是遊客必去之地,所以盡量避開高峰時段。
塔布籠寺還有一處很有意思的景觀,就是樹洞中的佛像,這是一尊被古樹吞沒的佛像,但剛好有一個樹洞露出了佛像微笑的面容,其實佛像很小,一般攻略書上沒有介紹,自己也很難找到,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直接問工作人員。
小圈的行程結束了,我騎著單車摸黑回到了暹粒市區,來到早已訂好的荔枝2(Koulen Ⅱ)餐廳吃飯,自助晚餐12美元一位,我訂了一個最靠前的桌子,吃飯是次要的,說實話也沒什麼好吃的,但近距離看一場阿普莎拉舞可是到暹粒必做之事啊。
現實中的阿普莎拉女神,和雕塑中的是不是很像呢,當然腰和胸沒那麼誇張,但服飾和髮型基本上都是復原雕塑的。阿普莎拉舞也有一段悲慘的歷史,紅色高棉時期,柬埔寨超過300名老師和舞者,90%都被屠殺掉了,書籍也全部被毀掉了,好在還剩下幾位逃過劫難的老師,才終於讓這美麗的舞蹈重新復活。
第二天一早,我又繼續騎著我的自行車出發了,趁著旅遊團還沒來,先去巴戎寺發了一會兒呆,然後穿過王城北大門,前往聖劍寺。
聖劍寺是為了紀念吳哥的「漢武帝」闍耶跋摩七世與占婆軍戰鬥勝利而建,是一座大寺廟,最有看點的還是寺廟中的尤尼和林迦,這裡大概也是吳哥建築中林迦(男性生殖器)最多的地方,東西兩面參拜道邊排列著密密麻麻的林迦砂岩雕刻。
吳哥很多寺廟中都會見到尤尼和林迦這種古老的生殖崇拜圖騰,但象聖劍寺這麼多,保存這麼完好的不多,尤尼一般是個基座,上面有洞,而林迦插在這個洞里,很多寺廟中都只剩下一個尤尼,林迦往往都被毀掉了。
而三個洞的尤尼座則很少見,尤尼上是刻有水道的,祭祀時注入林迦的聖水沿著水道流出,大概這水也就成了聖水。
除了尤尼和林迦,聖劍寺的看點還不少,寺中有座二層的石造建築,類似古希臘的神殿,在吳哥建築中很是獨特。
還有在好幾處石門楣上有13個跳舞的阿普莎拉,也是非常的精美。
而石燭台也是獨特的一景,寺中有一座石塔,配合著後面破損的牆體,是不是如同一根點著的蠟燭呢?
聖劍寺有位阿婆,也可能是阿公,性別特徵已經不明顯,在給遊客做類似祈福的活動。
聖劍寺往東便是涅槃宮,涅槃宮名字的意思是「纏繞在一起的蛇(那迦)」,不過現在的涅槃宮已經被水淹沒了,必須從一條木棧道穿越水潭進入。
中央殿堂矗立在水中,雙蛇的雕塑都已經沒入水下,吳哥王朝除了建造寺廟外,還挖了東西兩座巨大的水庫,正是高超的治水技術,才使得吳哥王朝在暹粒平原上興旺了600多年。
這座只露出一個馬頭的雕塑,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瓦拉哈,看慣了神態安詳的觀音菩薩,再看這匹水中的馬,還真有點不可思議。
涅槃宮對面是格勞爾哥寺,這是一座小型的印度教寺廟,雖然就在路邊的樹林里,但恐怕造訪這座寺廟的遊客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不過我就喜歡這樣的地方,一個人可以在這些古老的石頭上靜靜地發獃。
格勞爾哥寺也有一些浮雕,散落在旁邊的山牆上刻畫著克里希納神為了保護牧童和牛群免受雷神傷害,單手舉起山的姿態,據說這還是一個在柬埔寨很受歡迎的神話題材。
對了,還有假門,這也是吳哥建築中常見一種造型,假門在建築上主要是裝飾作用,在宗教上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意思。
涅槃宮東面是塔遜寺,這裡原本就是一座有僧人居住的寺廟,東西兩座寺門都是巴戎寺風格的微笑佛陀。
東塔門被榕樹給包住了,門楣上有精美的佛像。
塔遜寺的阿普莎拉比較有個性,有照鏡子的、有梳頭的、有手託大耳環的,充滿著生活氣息。
塔遜寺算一個比較大的景點,所以門口有些小商販,柬埔寨小哥在現場繪畫,喜歡的話可以留一副,每幅畫都是滿滿的吳哥符號。
在塔遜寺門口吃了點東西,不過說到美食這個事,在柬埔寨就不要抱什麼希望了,被稱為國菜的阿莫克Amok咱也吃過,對於中國胃來說,那都上不得檯面,唯一留下印象的也就是吳哥和柬埔寨兩種啤酒罷了。
東梅奔寺是座大寺,在東池的中心位置,原先周圍全部是水,現在乾涸了。
寺廟看了這麼多,換一般人肯定審美疲勞了,但我還沒有,因為每座寺廟都有它的不同之處,例如東梅奔寺圍牆四角的大象雕塑就挺別具一格的,其他寺廟比較少見。
門口有位做皮影的手工藝人,其實皮影戲也是柬埔寨的國粹之一,暹粒更是柬埔寨皮影戲的發祥地,不過我這次沒去看皮影戲,想來有些遺憾。
一個人騎著車,大圈雖然有點遠,但對我來說也算不了什麼,畢竟比騎車去拉薩輕鬆多了,再說沿途還有這美麗的東南亞稻田風景,時不時又走進一座古老的寺廟參觀,所以我一點也感覺不到累。
一路往東到了東梅奔寺後,開始折回往南,到達比粒寺,在台灣翻譯成變身塔,建造於公元961年左右,是羅貞陀羅跋摩一世晚年的作品,一般認為這座寺廟和死亡有關。
中央殿堂和東塔門之間有一個石槽,據說這就是舉行火葬儀式的地方,在寺廟的東北角,還有一處據說是火葬之後沖走骨灰的地方,連骨灰都不留,看來印度教的轉世輪迴更加徹底。
攀上中央殿堂,看著這些滄桑的建築和茫茫的叢林,紅與綠交相輝映,真的特別激動。對了,比粒寺還是人氣僅次於巴肯山的日落觀賞點。
比粒寺也有幾尊比較個性的女神,長著4張臉的四面佛妻子薩維德麗,還有毗濕奴神的妻子拉克什米幻化成野豬時的樣子,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野豬女神可是吳哥女神中最有個性的,在西南角的塔上。
皇家浴池被認為是國王沐浴的水池,這也太大了一點吧,不過還真是一個游泳的好地方,也是看日出的絕佳場所之一。下午時分,沒有日出日落,我一個人在皇家浴池旁的樹蔭下發了十多分鐘呆,哦,不對,不是發獃,是禪思。
有柬埔寨小孩在玩水,他們還招呼我一起玩,這要是時間充足,我一般就直接往下跳了,可我今天還有好幾座寺廟要去看,便依依不捨離開了。
穿過東池旁的一座小村莊去找巴瓊寺,村裡面靠水池邊有幾家類似農家樂的地方,當然條件也是非常簡陋,一路問人,看地圖巴瓊寺就在前面,可穿過村莊後依然不見,田間小路泥濘不堪,騎車艱難,看書上巴瓊寺也沒太大特色,便放棄調頭了,早知道還不如和小孩游一會兒泳。
斑黛克蒂寺就在皇家水池旁,挺好找,寺廟規模也挺大,一進去便有「熱心」的柬埔寨人帶你去各個「最佳」視角拍照,當然那是需要給點小費的,如果你覺得需要的話,就給個1美元左右,不需要的話,就直接拒絕。
斑黛克蒂寺有座叫做舞女平台的建築,四周有很多女神。
豆蔻寺是磚造結構,建於公元921年,看了這麼多寺廟也看出點門道來了,吳哥的寺廟造型上雖然大同小異,但建築材料主要是由磚或者石兩種材料建成,而磚造與石造的大致分界時間是公元1000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前的建築多為磚造,而公元1000年後的建築多為石造。
豆蔻寺是五座磚塔,只有中間這座最完好,從左至右,裡面分別有磚雕烏瑪女神、四面佛、毗濕奴神、濕婆神和拉克什米,這些神雖然你不一定都認得,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是不分國籍的。
暹粒鄉野的風光也非常不錯,公路上車輛也不多。一張吊床幾乎是柬埔寨人的標配,其實整個東南亞都差不多,雖然貧窮一些,但活得沒我們這麼累。
從豆蔻寺出來,趕著去巴肯山看日落,前兩天已經去了一次,但是由於排隊的人太多,沒能上去。其實在巴肯山下,還有一座如同金字塔般的巴色占空寺,不過被絕大多數遊客給忽略了。
前天傍晚來時,是有日落的,但由於限300人上山頂,下來一個上去一個,而且日落時分,上面的人沒幾個會下來,所以沒能上去成。巴肯山的日落和吳哥寺的日出是各種攻略里的必備,所以遊客特別多。
其實不到山頂也能看到一點日落,就是夕陽落入暹粒平原的蠻荒大地,港真,也沒什麼太大的看頭。
今天總算排隊上來了,天氣不好,還下了幾滴雨,日落是沒戲了,環視一周,山頂百分之七八十是中國人,中國各地方言此刻在巴肯山頂此起彼伏。
不過巴肯山頂的風景確實還是不錯的,看到遠處的吳哥寺了嗎,貌似除了熱氣球和航拍外,這裡是唯一能夠居高臨下遠眺吳哥寺的位置。
晚上回到暹粒市區,去酒吧街的紅鋼琴酒吧坐坐,由於當年安吉麗娜朱莉拍《古墓麗影》時經常在這裡喝杯雞尾酒,所以這家酒吧名聲比較大,位置也挺好找,不過那杯3.75刀的朱莉雞尾酒確實沒什麼好喝的。
還是啤酒好喝,暹粒主要有吳哥和柬埔寨兩種牌子的啤酒,去到一地喝當地的啤酒,也是我的愛好之一。
終於寫到第三天了,我咋覺得看的時候一點也不累,寫的時候這麼累呢。今天花8刀租了一輛單人小摩托車,開始我的外圈之旅。
穿過城市到鄉村,沿途還遇到交警查車,警察示意我停車,然後微笑著幫我把頭盔扣好,挺和諧。鄉間加油站少見,但有很多小賣部,那一瓶瓶的都是汽油,紅色那個大箱子其實是不插電的冰箱,賣點冷飲之類的。
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地雷博物館,柬埔寨這個曾經創造了輝煌文明的古國,近代以來飽受戰爭摧殘,後又被紅色高棉執政,國民遭大清洗,沒過幾天好日子,所以至今窮困潦倒。
哪怕在一些吳哥遺迹的偏遠處,你也會看到小心地雷的警告,至今還有多少地雷買在這個國家的土地里,誰也說不清楚。
地雷博物館門票3刀,現任館長阿基拉是一名義務排雷者,至今已經安全處理了超過5000個地雷,買張門票參觀一下,也算對館長的一點支持。
不過你要有心理準備,所謂博物館不過是一個小院子,看點圖片什麼的,十分鐘不用。
當然還有幾個場景擺設,不過看了之後,又一次讓人懷疑做出這些東西的人居然是那些千年前就建造吳哥窟的高棉後人。
外圈的重中之重就是女王宮,這座建於公元967年的寺廟只是一座圍牆長約400米的小廟,其實和女王沒有半毛錢關係,據說只是因為當年法國殖民者認為這裡的雕刻實在太細膩精緻,就臆想成女王的宮殿,於是也被稱為女王宮。
女王宮被稱為「吳哥古迹明珠」、「吳哥藝術之鑽」,建築無非是幾座中央塔和塔門之類,算不得宏偉,但細看每一處雕刻,你就會深深地感受到,這哪怕不是女人雕的,也是處女座雕的。
每一處花紋圖案繁複卻不瑣碎,細密又不擁擠,重複也不乏味,如同中國的刺繡,又似波斯的地毯,千年之後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每一幅雕刻上都有一個或者幾個宗教故事,最好的理解辦法還是按圖索驥,當然如果你英語比較好,也可以蹭聽一下導遊講解。
例如這幅卡拉雕刻,千年之後牙齒都沒缺一顆,牙好胃口就好,卡拉在印度神話中是一個食慾旺盛的怪物,旺盛到什麼程度,據說把自己的身體都給吃了,只留下一張大臉。
第一圍牆到第二圍牆之間,兩旁排列著林迦雕塑。塔門內部,還有幾個尤尼基座,一孔的兩孔的都有。
抱著妻子帕爾瓦蒂的濕婆神正在岡仁波齊峰上冥想,慢著,兩個問題,濕婆神的妻子不是烏瑪嗎?岡仁波齊不是在中國西藏嗎?其實濕婆神只有一個老婆雪山女神帕爾瓦蒂,而薩蒂是她的前世,烏瑪,杜爾迦,伽梨什麼的,都是帕爾瓦蒂的不同化身。而岡仁波齊確實就是西藏那座被譽為眾山之神的神山,正因為他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神的居所,所以才成為眾山之神的。
在濕婆神下面,有20條手臂、10個頭的傢伙就是魔王拉瓦納,他可不是在跳舞,是準備搗亂,你沒看見旁邊那些獅子老虎什麼的一副驚恐的樣子嗎?
女王宮的女神也非常美麗,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不過我不喜歡這個稱號,明明這些雕刻比蒙娜麗莎要早500多年,而且精美和豐富的程度遠超蒙娜麗莎。
猴神哈奴曼和獅神守衛在女王宮前,這一蹲就是上千年,有時候我想,假如時光倒退100多年,是我無意間在叢林中發現了這些寺廟和雕刻,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其實感同如我的人並不少,19世紀,法國殖民柬埔寨,以為這裡是一片野蠻無文明的地方,後來當他們發現了吳哥窟,所有的人都震驚了,有人愛到瘋狂,而女王宮直到1914年才被西方人發現,1923年法國作家馬爾羅從女王宮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轟動一時,馬爾羅很快被逮捕,失竊的女神像也隨即被送回柬埔寨。
千年以來,吳哥窟的女神一直在微笑,而現實中的高棉人可沒有這麼開心,連年的戰亂、紅色的恐怖,讓這個國度飽受摧殘,很多景點還可以看到這些據說是地雷受害者的樂器表演者,到目前為止,柬埔寨還是一個極其貧窮落後的國家。
騎著我的小摩托,依依不捨離開女王宮,繼續在鄉村田野間穿行,騎車的小孩給我一個勝利的手勢,他們臉上掛著微笑,希望這個國家能遠離戰亂,再次輝煌,用我們的話講,叫做實現偉大復興。
高布斯濱在女王宮東北約10公里處,這個地方遊客很少,因為從山腳下爬山來到刻滿林迦的小溪邊,有1500米的山路,大概需要半小時以上。
高布斯濱意思是河流的源頭,暹粒河的源頭就在附近。高布斯濱是一處與其他遺迹不同的地方,這裡自然風光與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
高布斯濱主要看點就是200多米長溪流的砂岩河底,雕刻著各種神像和圖騰,坐在樹蔭下,看著溪流掠過安詳的佛像,也是極為愜意的一件事。
高布斯濱蝴蝶多,林迦雕刻多,而這麼多蝴蝶圍繞著這座林迦,真的是神的召喚嗎?或許也可認為林迦本就是招蜂惹蝶的物件。
從高布斯濱出來,本來想從小路前往崩密列,走了一段發現土路太爛全是坑,而且關鍵是車還快沒油了,小路上也不一定有村莊能加油,只好又繞回大路,在路邊加滿了油。
正午時分,無遮無攔的公路,極少汽車也極少行人,我在太陽底下狂飆,這小破摩托車速度一上到四十,分分鐘感覺就要散架,而我居然還飆到了七八十,一直擔心輪胎飛出去的事居然也沒發生,看來質量還不錯,忘了看一下是不是中國製造。
崩密列,吳哥寺以東50多公里,有人說,我跑這麼遠過來就看這麼一堆破石頭,太不值得了;有人說,崩密列的美才是最有味道的吳哥之美,我大概屬於後者,願意在這裡度過一整天。
崩密列就是這麼一個地方,有人食之如飴,有人食之無味。崩密列靜靜地躺在東南亞的叢林中,保存著未被發現時的樣貌,未被修復,時光在這彷彿倒退了150多年,你可以想像成自己就是那位找蝴蝶的生物學家亨利·穆奧,一不小心發現了被埋沒400多年的吳哥王朝。
在崩密列東門左側,千萬不要錯過這處那迦雕像,吳哥古迹中還殘存有多少那迦雕像我不知道,但保存得如此完好的貌似只有這處。
你可以沿著棧道走在這數百年的廢墟中,崩密列建於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被稱為「東邊的吳哥」,這說明它和暹粒周邊的吳哥建築還是有些區別的。
巨大的石塊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就這樣散落於地,青苔和植被野蠻生長,與精緻的蓮子窗相互映襯著,在這裡,藝術與原始交融,精緻與粗獷並存。
崩密列的石頭上是可以走的,我喜歡沿著這些斷壁殘垣行走,去到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發現那些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精緻。
崩密列所在的地方是鄉村,柬埔寨鄉間的建築基本是這樣的,類似雲貴的干欄式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從這些大水缸也可以看出,柬埔寨的農村應該是沒通自來水的。
沿著國道六號線,離暹粒市區13公里處便是羅洛斯遺址群,包括羅萊寺、神牛寺和巴孔寺,這是吳哥之前吳哥王朝的都城所在,巴孔寺是中心,象徵著須彌山,神牛寺是獻給國王雙親的寺廟,羅萊寺建造在大蓄水池的中央。
羅萊寺是羅洛斯遺址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寺廟,原來建在水庫中央,現在已經乾涸,建築本身沒太大看頭,不過旁邊有新寺院和僧房,人氣很旺,有很多小和尚。
神牛寺是吳哥古迹中最古老的寺廟,大概建於公元880年,據說是因陀羅跋摩一世為祭祀父母和祖先所建,前面說過,公元1000年以前的寺廟多為磚結構,1000年以後多為石結構。
神牛寺當然少不了神牛,神牛寺是兩排6座殿堂,對應的前方共有3頭神牛,神牛叫做南迪,是濕婆神的坐騎,柬埔寨的牛背部高聳,和中國大部分地方的牛不太一樣,但和1000多年前的雕塑基本相似。
除了神牛,還有獅子,在神牛寺這些斑駁的磚塔間,可以看到磚塔外是白色的灰漿,灰漿上有細緻的雕刻,如同我們現在蓋房子一樣,先用磚砌好,再外塗底灰和塗料等,不同的是,1000年前的高棉人,還會加上精美的雕刻。
神牛寺6座斑駁的磚塔,算不得精美,也談不上壯觀,但這是吳哥王朝的開山之作,遺存至今最古老的吳哥遺迹。
我的吳哥之旅以巴孔寺作為結束,這座只比神牛寺晚建一兩年的寺廟,卻比神牛寺宏偉得多,是吳哥王朝早期的中心,代表著宇宙中心的須彌山,是一座金字塔式的寺廟。
神牛南迪的形象在巴孔寺依然可見,因為這也是一座印度教寺廟。
巴孔寺有五層,最下面第一層代表那迦的世界,以上分別是伽魯達的世界、夜叉(惡神)的世界、羅剎(惡鬼)的世界、神的世界,每一層都有些神獸守衛著,至於這個是什麼,我已經看不出來了,可能是老虎或者豹子。
更多的神獸是獅子辛哈,忠誠地守衛了上千年,保存幾近完好。
巴孔寺第一層基壇建有樓門,從樓門山牆空隙處望向中央殿堂,會如同一副畫框里的畫,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方框拍出有畫框的照片。
最後,以高棉的微笑結束這篇文章吧,這個比我們還苦難深重的國度,創造過燦爛的人類文明,經歷過輝煌、戰亂、殺戮、貧困、落後……但一笑泯千仇,因為吳哥窟,柬埔寨給世人留下了微笑的印象。
終於寫完這篇文章了,這是我最長的一篇遊記,145張照片,14000多字,其實我也想縮短一點,但一發就不可收拾,完全控制不住我自己,其實我也考慮過分為上下篇,但又覺得不夠完整,索性放開寫吧。如果您正準備去吳哥窟,或者您對偉大的吳哥窟藝術感興趣,其實也不會覺得特別長。
寫《吳哥之美》的蔣勛老師去了14次吳哥窟,他每一次都被吳哥窟深深震撼,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幻想著自己就是雕鑿吳哥的工匠、參加血戰的高棉戰士,抑或是處處大開眼界的元朝使臣周達觀,他與雕塑對話,在古迹中沉思,用文字和語音把吳哥之美展現給世人。我肯定沒有機會去這麼多次吳哥,也不可能達到蔣勛老師的美學高度,但我能感受他面對吳哥藝術時那種平靜又激動的心情。對於美、對於藝術,對於微笑,其實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時代的,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吳哥,他們不懂印度教,不懂高棉歷史,但依然被藝術的力量深深震撼。吳哥就是這麼一種文明,血戰與殺戮之後,高棉人卻選擇了用微笑來記住歷史,而千百年後,人們又因為微笑記住了吳哥,真是因為微笑,文明才不會消失。
推薦閱讀:
※腰間盤突出堅持這2個運動,1個月後竟消失了,不妨試一下很管用
※南京,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北方的香格里拉 ,即將消失的美?
※晚期肝癌使用opdivo聯合樂伐替尼,腫瘤居然消失了!
※臉上的痘印一般多久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