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嚴苛 清朝皇子除夕也要準時上課

康熙讀書像帝王之家,錦衣玉食,加上人們的阿諛奉承,使那些龍子龍孫,極易流於放蕩,不思上進。可他們德行的好壞,又常常關係到本朝江山的穩定,因為其中有人是要接皇帝班的。所以,歷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皇子的教育。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言:「朕諸子將有天下國家之責」,「不求明師教之,豈愛子弟不如金玉邪」,故必「因其材力,各俾造就」。清代的皇子教養至康熙時才確立正規的制度。這是因為在此之前,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其主要精力都貫注在立國爭天下上。兒孫們年歲稍長,便賦予兵權,把協助父祖謀取霸業,作為鍛煉本領的最佳場所。順治帝福臨以沖齡登臨大位,直到故世時才二十四歲,加上全國正處於戰爭的環境,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小皇子的教育。後來當上皇帝的玄燁,只是因為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悉心照料,才使學業有所成就。玄燁平定三藩後,全國局勢趨於穩定,前面幾個皇子也陸續長大。從培養成人著眼,也要進行系統的教育。當時,特別是對已經成為太子的皇二子胤礽,更是督教甚嚴。玄燁曾說:「自古帝王,莫不以預教儲貳為國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學問,即未能明達治體,是以孳孳在命,耳提面命,自幼時勤加教育,訓以禮節,不使一日遐免」。他還說,「朕謹識祖宗家訓,文武要務並行,講肄騎射不敢少廢,故令皇太子、皇子等既課以讀書,兼令嫻習騎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就玄燁對皇子們的教養,作了如是的描寫:這些皇子的老師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學的人,他們的保傅都是從青年時期起就在宮廷里培養的第一流人物。然而,這並不妨礙皇帝還要親自去檢查皇子們的一切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直到審閱他們的文章,並要他們當面解釋功課。皇帝特別重視皇子們道德的培養以及適合他們身份的鍛煉。從他們懂事時起,就訓練他們騎馬、射箭與使用各種火器,以此作為他們的娛樂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過分嬌生慣養;恰恰相反,他希望他們能吃苦耐勞,儘早地堅強起來,並習慣於簡樸的生活。……皇子們都能流利地講滿語和漢語。在繁難的漢語學習中,他們進步很快。那時最小的皇子也已學過「四書」的前三部,並開始學習最後一部了。皇帝不願他們受到任何細微的不良影響。他讓皇子們處在歐洲人無法辦到的最謹慎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皇子們身邊的人,誰都不敢掩飾他們的哪怕是一個微小的錯誤。因為這些人明白,如果這樣做,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在清代,皇子未成年時,都有固定的住所。大內乾清宮東有毓慶宮,康熙時太子胤礽曾居於此。後來成為皇帝的胤禛和弘曆,以及弘曆的子孫輩,「自六歲入學,多有居於此宮」。再就是外朝文華殿正北的擷芳殿,殿宇三所,綠瓦覆頂,也是皇子們的居所。嘉慶時,因毓慶宮曾安頓過顒琰,成為潛邸所在,不便再住別人,故將皇子們移於三座門北,俗稱阿哥所或所兒。在圓明園的洞天深處,也有皇子的居所叫「四所」,「東西二街,南北一街」。皇子們從小就有人專門教以飲食、語言、行止等禮節。六歲起,他們備冠袍褂靴,隨眾站班當差,並就讀於尚書房(道光後改稱上書房),圓明園諸皇子肄業之所在「西四所之西」,上書房設上書房師傅和上書房行走,上面還有總師傅,「以貴臣為之,或一人,或二人」,一般每日到書房兩三次,稽查課程。又有稱「諳達」者,「體制稍殺於師傅」。諳達有三種:一伯哩諳達,由八旗參領、佐領一級人員中挑選嫻熟弓馬者充任,負責教授弓箭;再是蒙古諳達和滿洲諳達。他們都是八旗翻譯出身,前者教授蒙古語,後者教滿文和翻譯。諳達也設總諳達,派滿洲權貴充當。皇子們就讀,每年除元旦、端午、中秋、皇帝「萬壽」及本人生日,可免去課讀,除夕准提前散學,其餘便無假日。他們於早晨寅刻(五點前)來到書房以待師傅(卯時初到)。一般先教弓箭,後學滿文、蒙文,再學漢文。幼年皇子課程簡單,午前便行告退。年長者得等到未正二刻(下午一點多)才得散學。接著就得練習步射,「在圓明園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間」。皇帝每次在西苑(今北海公園內)紫光閣「閱武進士試」,必「先命皇子騎射,以為多士程式」,也算是對皇子們武功的考核。上書房得規矩是很嚴格的,「讀書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過一二次,每次不過一刻,仍須師傅准去始去」。讀書空隙也可講書或討論掌故,但「不準常至下屋及出院閑走」,「應罰書、罰字惟師傅命是聽,亦有罰下榻立讀者」。皇子的侍侯人只准「在窗外或明間聽差」。各處太監也「無敢在窗外行走者」,否則便要受到「懲辦」。皇帝對皇子、皇孫的學業也非常關心。康熙帝玄燁就經常到課讀處(當時在「無逸齋」)親加監督課考。其他詳胤禛、弘曆等等也是一樣。乾隆元年,弘曆任命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朱軾等六人為皇子師傅。在開學的第一天,皇帝召見皇子和師傅,當面訓誡道:「皇子年齒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殫心教導之」。他還說,「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於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多損。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乾隆三十五年(1770)五月,正在圓明園讀書的八阿哥永璇,未經「奏知」,「又不關白師父」,擅自離園進城。事發後,弘曆傳喚有關人員等嚴加訓誡,「講八阿哥及師傅、諳達分別示儆」,又傳令把這道告諭抄成文字,「實貼尚書房,使皇子等朝夕觀省,知所勸戒」。皇子典學沒有年齡的限制。有的人「雖婚娶封爵」,仍得入上書房「讀書不輟」。咸豐五年(1855)七月,恭親王奕訢因其生母晉封的問題上惹惱了奕詝,借口在辦理孝全皇后(奕訢生母)喪事時「禮儀疏略」,罷去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這就具有「反省」的性質。當然,象奕訢那樣回上書房讀書,無論是時間還是課讀的內容,都比小皇子們自由多了。,錦衣玉食,加上人們的阿諛奉承,使那些龍子龍孫,極易流於放蕩,不思上進。可他們德行的好壞,又常常關係到本朝江山的穩定,因為其中有人是要接皇帝班的。所以,歷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皇子的教育。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言:「朕諸子將有天下國家之責」,「不求明師教之,豈愛子弟不如金玉邪」,故必「因其材力,各俾造就」。清代的皇子教養至康熙時才確立正規的制度。這是因為在此之前,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其主要精力都貫注在立國爭天下上。兒孫們年歲稍長,便賦予兵權,把協助父祖謀取霸業,作為鍛煉本領的最佳場所。順治帝福臨以沖齡登臨大位,直到故世時才二十四歲,加上全國正處於戰爭的環境,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小皇子的教育。後來當上皇帝的玄燁,只是因為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悉心照料,才使學業有所成就。玄燁平定三藩後,全國局勢趨於穩定,前面幾個皇子也陸續長大。從培養成人著眼,也要進行系統的教育。當時,特別是對已經成為太子的皇二子胤礽,更是督教甚嚴。玄燁曾說:「自古帝王,莫不以預教儲貳為國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學問,即未能明達治體,是以孳孳在命,耳提面命,自幼時勤加教育,訓以禮節,不使一日遐免」。他還說,「朕謹識祖宗家訓,文武要務並行,講肄騎射不敢少廢,故令皇太子、皇子等既課以讀書,兼令嫻習騎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就玄燁對皇子們的教養,作了如是的描寫:這些皇子的老師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學的人,他們的保傅都是從青年時期起就在宮廷里培養的第一流人物。然而,這並不妨礙皇帝還要親自去檢查皇子們的一切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直到審閱他們的文章,並要他們當面解釋功課。請登錄會員閱讀全文。
推薦閱讀:

上課了:一位教授的幽默智慧課堂11
【樂在國學】今晚上課,7:30精彩繼續!
【幼師秘笈】這樣上課,孩子想不被你吸引都難
學習好的孩子,上課是怎麼樣的?
日嘗笑果:你還讓不讓人好好上課了

TAG:教育 | 清朝 | 上課 | 除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