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醫俠 脈與氣的思考
06-21
1z2009年8 月下旬在廣州學習交流期間,與新加坡中醫學院周載勝教授、中山大學陳肩博士、廣西中醫學院一附院李啟榮院長等人聊到中醫理論的起源時,周載勝教授說:「科學的科學是哲學,哲學的哲學是玄學,玄學的玄學是佛學」。說科學、說哲學易理解,玄學、佛學則頗令人深思。玄學的代名詞是什麼?是巫術!佛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悟道!我們推崇科學,科學的分科在現代是如此之多、如此之廣,單是醫學的分科,看了三級甲等醫院的科室分布,就叫人眼花繚亂!中醫的起源與巫術、酒(毒藥)有關,中醫的醫字的繁體字有兩種寫法:毉、醫,有三部分組成,毉由醫、殳、巫三部分組成,醫由醫、殳、酉三部分組成,《說文解字》訓「醫」(醫、毉)字為「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做醫」,第一個「毉」字與巫術有關,原意大概是,醫者是一個能與天地通神的、懂巫術的、拿著利器的工匠。第二個「醫」字與酒有關,《漢書?食貨志》說:「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禮記?射義》說:「酒者,所以養志也,所以養病也。」《說文解字》說:「醫之性然,得酒而使。」醫者是一個懂得用酒治病的工匠。現代中國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把毒藥當做食品,把不正常的當做很平常的,怎麼會不生病?!周教授的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大徹大悟,此前我一直在思考脈象與氣的關係,思考脈象的本質是什麼?為此我寫下了這麼一個箴言:「大道無行,神用無方。入道至易,曰陰曰陽。內外合一,唯脈唯氣。氣之運行,脈形無循。邪踞有形,病從脈類」。在解釋這段話的內涵之前,我先說兩個故事。07年6月的某一天,鄰縣萬安縣的一個領導過來看病,他的司機、一個年輕的很壯實的小夥子約二十七、八歲,見我摸脈如算命一樣,叫我也試試他的脈,結果一按脈,就感覺他的左寸脈浮細弦而硬且短,在左側頸部中段捫及一綠豆大的小硬節,問其有無不適,答無任何不適。當即告訴他必須重視,應當儘快去做鼻咽部的檢查。約一個月後,小夥子來診所告訴我,他第二天就去了廣州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在鞍蝶部發現一個小腫物,確診為鼻咽癌早期。小夥子非常感激,告訴我已做了放療治療,雲那個檢查的醫生非常驚訝,說這麼小的病變摸脈都能發現,簡直是太玄了。08年8月份的某個下午,一個結識不久的姓黃的朋友,來診所請我吃飯,見診所無人,叫我把脈,下指三關,我心中大驚,其人左寸脈浮弦硬過寸,右寸及雙關弦滑,而尺脈沉弱近無,又在其左側頸窩摸到一個黃豆大的腫物。我懷疑他頸部或鼻咽部有腫瘤,當即告訴他今晚別喝酒了,作好明天一早去醫院做相關檢查的準備,但第二天檢查影象及生化檢查結果一切正常。第四天,又去了省城某腫瘤醫院結果仍無任何異常。那朋友對我比較信任,一個半月後由我介紹赴上海445醫院做PTCT,結果是惡性淋巴瘤,腫瘤病灶已廣泛轉移。當即住院行伽馬刀及化療,恨無力回天,於春節後四天而歿。何以我能發現這兩例患者自己毫無感覺的病變?憑的就是從患者的脈象中感覺到了病變部位的氣機的異常。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中介紹到:「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該脈法條分縷析,其實用價值,非同一般,確實值得深入研究。 可以去學金偉和許躍遠。我個人以為這樣畢竟是本末倒置,源流混淆。人們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大約有兩個極端:一是盲目崇拜;一是極力否定。對於脈診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崇拜者多是患者,反對者多是醫生。所以,真正的脈診高手被同道視為江湖騙子,這才是本末倒置。脈與氣的思考(二)一、大道無行,神用無方「大道」乃天道、地道、人道的合稱,《易傳?說卦傳》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地、人三者之道高度概括了宇宙規律、事物本性及做人準則。換言之,人與天地相參相應、與事共濟、與人和諧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推而廣之,在生理現象上、在人的病理變化上也是有規律性的。然而,這種宇宙間的規律在當前的科技水平下卻不能完全客觀化。無論是自然規律即所謂的「天道、地道」,或是人為建立的社會準則即所謂的「人道」,絕大數都無法感官化,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需要思想感悟、必須理性思維思考才能把握,所以說「大道」是無行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醫的最大特點即是天人相應說,大自然這一大宇宙與人身這一小宇宙全息相通,通過同類比象或司內揣外,以意會通,悟道即憑智慧悟出與生命有關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此種哲學的原始思維雖然與現代科學所提倡的「實驗證據」的精確不能相提並論,但這個方法善於從實踐中歸納、從結果中總結,合理性無須置疑,是哲學化的科學。這種天人相應的哲學化的科學研究方法 就是中醫行之有效的「大道」。一個真正的中醫應該知識豐富,前賢的經驗會應用,現代科學知識也能採用,用中醫哲學指導臨證實踐,以科學的態度實踐中醫哲學。《素問?氣交變大論》中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所強調的是善於學習,思維活躍,靈活變通,貫古知今,與時俱進,尤其是取類比象的思維方式及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應用能力,是中醫業者的基本素質。這種素質作為基本功無論是對於中醫理論的理解、還是對於脈法的學習與運用都非常重要的。所以,《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神,《說文?示部》義其為:「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寓有神為萬物的主宰之意,引申為神倶萬能。神可以是先天本能,也可以是後天經驗反饋獲得的感悟能力 ,故神又是直覺思維的代名詞,《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何謂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倶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強調的是通過潛行修行,靜心悟道,才具有的神能與悟覺,甚至可能達到「倶視獨見」的特異功能。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神、聖、工、巧概括了診療水平的四個層次。業醫者哪怕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項技能,醫術也一定是很高明的。我的一個朋友劉皇英大姐,今年近60歲了,譽稱「劉半仙」,有關她的傳說神乎其神,未結識之前,我當她是鄉間一般的迷信如巫婆、神漢之類,只知道她非常有能力,憑她的三寸不爛之舌弄來了很多錢,當地政府不但專門為她家修了一條水泥路,她還募捐修了一座七棟樓房的大型廟宇。有關她的傳奇故事雖然早有所聞,但作為一個有著20幾年臨床經驗醫生,我並不相信這世界上真有什麼邪門巫術,可眾多的病人時不時向我推薦,所以在去年九月的某一天,在朋友的引薦下,終於下定決心去見識她。第一次見面,與她很投緣,她告訴我了一些故事,介紹自己自7歲開始就在爺爺的指導下學習練功,每天晚上數小時的靜心打坐,非常的辛苦,到16歲時的某一天,村裡一位鄰居生病住院治療無效,回家準備後事,見大家在村旁議論紛紛,出於好奇,她也過去一瞧,竟一眼看見那生病的婦女的肺上有一個傷口正在出血,併當即告訴了大家,他爺爺聞此當即竟對她下跪,說終於開天眼了,自己修鍊了一輩子都沒成功,想不到她孫女竟有此福分。從那以後,她就開始斷斷續續給人看病,但不敢公開,因為那還是在文革時期,她的爺爺還時不時被楸去批鬥,自己也被迫輟學,所以沒讀多少書,對醫學並不大懂,僅依靠本地一本編寫的培訓赤腳醫生的草藥書給來求診的人弄些草藥,後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達官貴人,求醫的越來越多,雖然大多時間實行了排隊限號,還是無法招架,感覺十分的勉為其難,所以現在改行學習易理、研究風水,對看病沒什麼興趣了。我與她這一聊竟達半個下午,可對她所謂的「看病」我還是半信半疑。今年6月14日上午下大雨,我診務不忙,從吉安市來了兩個朋友過來找我,一個當老闆的姓徐,一個當領導的姓郭,姓郭的朋友做了相關的檢查,來找我開方,抓了葯等煎藥機把葯煎好,大家閑聊,聊到「劉半仙」,徐老闆建議去找找她。我們三加上司機一行四人頂著傾盆大雨約半個小時到了劉大姐家裡,一見面,什麼也沒說,大姐對郭姓朋友說:「你沒什麼大毛病,就膽囊上一個小結石。」聞此言我大吃一驚,因為郭姓朋友的所有檢查結果中除了B超提示膽囊小結石之外,其餘都正常。劉大姐見我驚愕的樣子,還問我:「徐醫師,你沒看出他就膽囊中一顆小結石嗎?」真是不可思議呀!有關劉大姐這種望而知之的神通,漢?司馬遷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早有記載:「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緩候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候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候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候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公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序中寫道:「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落眉,落眉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現代人對此文中記載的扁鵲、張仲景的故事相信的有幾人?其實對於扁鵲神通能力的來源,司馬遷自己也不理解的,認為傳授扁鵲功力的長桑君也是神仙,他描述道:「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乎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葯三十日,是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此診脈為名耳。……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解讀此段文字 ,我們可以讀出以下內容:1.特殊的技術傳承必須由特殊的人才才能勝任,秘術秘傳,必須投緣,惺惺相惜《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2.技術傳承有一定的方式,扁鵲是服了長桑君的葯,且「以上池之水三十日」送服。這個故事值得懷疑,服某些中藥會產生幻覺倒是真實的。但劉大姐的經歷是靜心打坐,她每天都修鍊,始終如一,從未間斷過。道教秘籍《太乙金華宗旨》說:「回光在純心行去,只將真息凝照於中宮,久之自然通靈達變也」。3.掌握秘術的都是神仙高人,長桑君「忽然不見,殆非人也」。傳說中這樣的故事太多,折射出普通人對持有獨到技術者的崇拜或嫉妒心理。劉大姐說自己就是一個食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人家叫她劉半仙,聽了很不舒服。4.秘術是真實存在的,「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但可能此秘術的掌握並不僅僅是「飲是以上池之水」,反而是因為掌握了修鍊方法才得到的,更因為扁鵲掌握瞭望診、切診的真諦,所以司馬遷說「特以此診脈為名耳。……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脈法的奇妙,只有懂行入道的才清楚,在外行人眼中,永遠是那麼神秘,因此被懷疑其玄虛,一點也不奇怪。劉力紅博士在《開啟中醫之門》中介紹他的師傅李陽波的預知能力以及在《思考中醫》提到的內證實驗,理解的少之又少。內證實驗簡言之,就是通過修行而悟道。踐行悟道的有識之士即謂道士。中醫實際上也是一介道行,因而非常重視習者之自覺的悟性。古往今來,有許多有識之士對內證實驗是值肯定態度的,如唐?孫思邈自己就是一個身體力行者,他認為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 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此中提出的業醫者的素質與現代中醫培養的教育模式相比,簡直是以一滴水去比對大海,也無怪乎現代中醫的不倫不類。明?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提到:「內景髓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練就神通能力的「返觀者」可以如現代的物理檢查一般看到人體內臟器組織的種種景象,聽起來似神話,以李時珍的博才,相信他不可能胡扯。曲黎敏教授在《中醫與傳統文化》一書中不可避免也涉及了這個問題,但不深入,她在探討經絡實質的問題時認為「經絡是關於循環能量的體驗,是最能體現醫與道切近的一個當量」,必須重視意象的知覺,「推測即或在古代,象『工』這樣有內視、內證功能者也是不多見的」。《黃帝內經》中神的本義除了強調中醫業者需要具備有神能與悟覺的修行之外,另一重要的涵義即是指生命的本能。中醫理論中「精、氣、神」三位一體並列,生命秉承於父母遺傳的先天之精,以水谷之精微物質滋養,精旺生氣而為神,精氣合一,神清氣爽,生生不息,生命強壯。中醫的「神」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內在動力,氣是神的外在表現,神氣合一,顧名思義謂之「神氣」。精氣合一,所化的能量表現稱之為「精神」。五臟六腑都具有與生俱來的自主運動能力,這種能力就叫「神」,所以「神」是生命的主宰力量。在《素問?宣明五氣論》中,神入舍於五臟六腑各有名稱,五臟六腑皆有神明所主, 所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在傳統中醫眼中「心曠神怡、心灰意懶、喪魂落魄、意志薄弱」之類的精神狀態都可找到其生理原因。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精神不治,病入膏肓,故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問?本神論》)。我們可以推測,神、魄、魂、意、志之類的精神狀態分別與相應的臟腑功能的能量變化有關,這種精神能量變化的多少與程度就是氣的多少與程度,所以明?張景岳說:「視目之精明,診神氣也」。從眼睛的晦暗與光亮觀察神氣,與從脈象的變化中推測出神氣的多寡也即相應臟腑的功能變化,機理並無二致,古人將其機理總結為:「理色脈而通神明」。切脈與望診的綜合運用是醫者觀察病人體質狀況、疾病狀態、把握預後的最佳途徑,《素問》說:「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性質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我不懷疑扁鵲以及劉半仙的神通。但要讓所有的醫生都通過修鍊達到神通的境界是不現實的。所以古聖慈悲方便,而有術數(陰陽五行)之傳,它是一種功具,是可使常人達到近似神通的功具。自王弼掃象開始,在漢代就已經將術數(陰陽五行)視為理論了。它的實用價值已不被重視了,所以,醫聖不得不另闢溪徑。僅得其術數,就可未卜先知,更不用說神通了。當知一切的一切,皆源自生命的本能。人類越進化,科技越先進,本能越退化,可惜可嘆!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絕對經典,不容懷疑。贊一個!樓主境界超然,對傳統文化理解深刻,令人敬佩!!!然大道非人人可學,故老子曰: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仰天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佛學尚有大小乘之分。傳說中的神仙都是世外高人,且居住的環境必定是深山中幽靜的洞府,如此方可隔絕世俗,清心寡欲,才得潛心修鍊!現代人身居鬧市,在如此繁花似錦的花花世界裡,又急功近利,哪有修鍊的閒情逸緻?!劉大姐的居住位於井岡山下的崇山峻岭中,環境近乎原始,山泉潺潺而下,林間花香鳥鳴,更得晨鐘暮鼓,真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好羨慕呀!脈與氣的思考(三)二、入道至易,曰陰曰陽陰陽是古人說事的託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象與數是古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準則,演繹的是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過程,古人「象天則地」發明了「陰陽」一詞,從天地自然之理將事物的複雜性往往一分為二,從對立又統一的規律分類事物,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立統一是宇宙自然的基本法則,以陰陽類分世界,一切都變的有條不紊,陰陽的思維雖然原始,但其原理卻是認識世界的一把金玥匙,即便是科技認識水平到了離子、粒子、量子的今天,也不失其實用性。「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可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人類積累的知識力量已經達到、甚至可以「敢叫日月換新天」 ,可宇宙的基本法則又怎能改變?生命有限,而宇宙無限,以有限的生命歷程探索無限的宇宙奧秘,「然其要一也」,先人打開宇宙大門的方法是如此的簡便!陰陽學說是架構中醫理論的重要支柱,剝離了「陰、陽」二字,臟腑氣血的辨識支離破碎,那中醫的特色便不復存在。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強調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知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所以,中醫入門的首要即必須了解「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素問?玉機真藏論》)的「一」,懂行入道。若能夠善辯陰陽,可以從陰陽推知血氣之盛衰、臟腑之虛實,疾病之進退,那就可以「謹熟陰陽,無與眾謀」(《素問?陰陽別論篇》),仲師的 「料度臟腑,獨見若神 」(《傷寒論?平脈法》)也非難事!《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此言提出了兩個命題,寓有的意義很值得玩味,一是指出真正擅長脈診的良醫,他能夠謹慎細心審察五臟六腑的變化,從血氣的順逆,從陰陽、表裡、虛實的變化規律來分析,並把這些道理緊記心中,精心體驗,悟道入微,做到得心應手。二是提到一個學術傳承的問題,怎樣的人才能學習脈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一定要有聰穎敏慧的秉質,強調了脈法學習必須心悟意會的特點。徐大椿有醫非人人可學論,可參考。 葉天士臨終前說過「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醫生。」沙版主所言徐靈胎的原文如下:「今之學醫者,皆無聊之甚,習此業以為衣食計耳。孰知醫之為道,乃古聖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奪造化之權,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聰明敏哲之人不可學也。黃帝、神農、越人、仲景之書,文詞古奧,搜羅廣遠,非淵博能之人不可學也。凡病之情,傳變在於頃刻,真偽一時難辨,一或執滯,生死立判,非虛懷靈變之人不可學也。病名以千計,病症以萬計,臟腑經絡,內服外治,方葯之書,數年不能竟其說,非勤讀善記之人不可學也。又《內經》以後,支分派別,人自為師,不無偏駁。更有怪僻之論,鄙俚之說,紛陳錯立,淆惑百端,一或誤信,終身不返,非精鑒確識之人不可學也。故為此道者,必具過人之資,能空人識,又能屏去俗事,專心數年,更得師之傳授,言能與古聖人之心,潛通默契。若今之學醫者,與前數端,事事相反。以通儒畢世不能工之事,乃以全無文理之人,欲頃刻而能之。宜道之所以日喪,而枉死者遍天下也。」徐靈胎所提及之五不可學,頗令人深思之。 脈與氣的思考(四)三、內外合一,唯脈唯氣荀子認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孟子也感悟到「體,氣之充也。」這種認識「至道在微,變化無窮」,何以「孰知其原」呢?氣在古文字中有三種寫法:氣、氣、炁。氣:許慎《說文?氣部》:氣,雲氣也。象形。此氣,指雲氣、空氣。氣:許慎《說文?米部》:饋客之芻也。此氣,指食物之氣,和呼吸之氣。炁:是魏晉以後煉丹的神仙家造的字,本義指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的原始之炁,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素質,,也是生命本有的一種潛能,所以叫作先天一炁,或元始祖炁。 從「氣」的文字的推衍,可知氣的涵義有兩種:一為自然之氣,即大氣;二是生命之氣,即生機。兩者密不可分,且生命之氣依賴於自然之氣。大氣壓的恆定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美國心臟病學》雜誌上的一篇報道稱,大氣壓快速下降可以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風險,研究者分析了自1993年~1996年德克薩斯的1327名心肌梗死和839名卒中患者,觀察大氣壓與心肌梗死和卒中發病之間的關係,並指出,在秋冬季節,大氣壓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大氣壓的下降,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而非卒中的發病率會增加。這種相關性尤其在秋冬季節明顯。大氣壓是自然之氣的一部分,大氣壓可以流動,人體的血壓隨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氣壓的變化引動人體能量的變化反映於血壓和脈率與脈形,所以脈象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的變化。自然之氣除大氣外,還包含了天地間無形的能量或地球南北極的磁力。《黃帝內經以大量的編幅闡述了五運六氣的感應之道,這種感應性皆屬無形的能,在中醫都名為「氣」。香港《文匯報》報道,日本「大氣離子地震預測研究會e-PISCO」資深地質學家弘源海聲稱從大氣中離子的濃度可以預測地震。因為大氣離子平常埋在地底2至3米,在大地震前,震央釋放巨大壓力,導致地層龜裂,這時離子就會趁隙排出,濃度因此也異常增加。這種離子的能量聚變就是大自然之氣的變化。 氣是運動不息的功能態,大氣的存在只能在對比中感受,大氣成分可以用儀器檢測,但肉眼看不見,風、雨、雷、電四者自然現象的風也是看不見的,我們並不否認它的存在。風因大氣的運動而存在,所以叫風氣。人體的血液 因氣的作用而循環,所以叫血氣。《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強調的是肉體的原始構造;《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強調的是肉體的功能態,只有肌肉組織與功能的結合,才具備生命的特徵,故《靈樞?本藏》強調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氣首先是物質的,然後才是意識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過來為物質服務。現代科技中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特性,被認為是能量場的變化,可以認為是氣的另一種表述。對有機體而言,氣是自然界能量場與生命活性物質能量綜合變化的總稱。生命活性物質包括有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水等等,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都離不開氣的運動。認識中醫,理解中醫當從解剖「氣」的生成及變化方式入手,認識了氣了解了氣的基本內涵,對生、老、病、亡即生命的本質及生命的現象就會有一個全新的感悟,對中醫的基礎理論、中醫脈法、中藥的性味等等,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如中藥的使用價值並不是唯成分論,單味中藥在復方中的作用與其單純的生物鹼成分並不完全劃等號,中藥處方療效的優劣在於方證對應,起決定因素的關鍵在於針對癥候的君臣佐使、四氣五味的配伍是否合理。現代科學已經證實生命是由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水等構成,生命物質的變化即新陳代謝過稱是一個能量場的變化過程。生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能量轉換及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不僅僅與營養物質、激素、胰島素等相關、與構成自然界的大氣、磁場及居住環境等也相關。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呢?脈象就是這種新陳代謝的能量場變化的外在表現,也即人體氣機的變化。各個臟器的能量聚集與釋放有一定的規律,生理條件下能量聚集與釋放是恆定的,在中醫理論中被稱為 「臟腑氣機」。而在病理條件下,能量聚集與釋放必定不平衡,增強或減弱的反應,在中醫理論中被稱為 「臟腑氣機失調」。包含有自然之氣和生命之氣的能量聚集與釋放所構成的生物磁場而呈現的信息波或信息流,通過心率或心律反應到動脈 血管的波動,即氣的變化,就是脈象,所以把脈就是「把氣」,從脈象推測臟腑的氣機而預知疾病的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說:「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恕愚直言,樓主引用了這麼多經典,為什麼不多談些體會與心得? 脈與氣無非是體和用的關係,脈為體,氣的升降出入聚散交合為用。脈與氣的思考(五)四、氣之運行,脈形無循,人的生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與天地自然相適應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各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靈樞?經脈》中的這段話是對人體構造的高度慨括。對於生命的養護,古人有清晰的認識,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素問?六節藏象論》),呼吸自然之氣吐故納新,以五味補充生命之氣新陳代謝,是生存的方式。生機之始始於氣,生機之滅終於氣,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於是氣絕便成了身亡的代名詞。 氣是一切中醫理論的基礎。在《黃帝內經》中與氣相關的名詞有陰氣、陽氣、天氣、地氣、水氣、火氣、氣血、血氣、真氣、神氣、營氣、衛氣、谷氣、正氣、邪氣、清氣、濁氣、金氣、土氣、六氣、五氣、肝氣、心氣、腎氣、脾氣、肺氣……凡肉眼看不見的無形之能量變化、身體能感受的有形之質的功能態都稱「氣」,氣的濫斛、氣的廣義性無以倫比。《素問?舉痛論》:「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從氣的角度來理解疾病的本質,是中醫氣一元論的本質內涵。《素問?五臟別論篇》:「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意即五臟六腑精氣的變化,都能從寸口的脈象上表現出來,可以判斷疾病狀態。我以為脈象的實質可能是機體機體代謝過程中相應部位或器官中包含有自然之氣和生命之氣的能量聚集與釋放,能量聚集與釋放所構成的生物磁場而呈現的信息波或信息流,通過心率或心律反應到動脈血管的波動,這種脈搏的波動現象古人取類比象概括為氣的變化,所以從脈象可推測臟腑的氣機而預知疾病的變化。神經疾病的定位診斷與神經傳導的特定部位相關,從特定部位的異常癥狀也可以推知體內相應器官的病變,血管卻沒有神經的敏感,且動脈血管深藏體內,在體表只有兩額角、兩頰下的人迎脈、手腕近端的寸口脈、踝下足背的趺陽脈表淺,容易觸及。但脈之象是否也包涵有似神經傳導那樣的作用機制呢?在《黃帝內經》時代,脈法的應用十分繁雜,但以「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的寸口脈法為主,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倡導六經辨證的「病脈證並治」的脈法主要為寸口脈法和趺陽脈法,在晉王叔和釐定《脈經》以後,寸口脈法一統天下,分析其原因,歷來的解釋都強調了「氣口獨以五臟主」,如《》: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難經》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何謂也?扁鵲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氣口何以演變為寸口?在《素問?經脈別論篇》別有論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把這段話的涵義歸納成現代語言,即是通過飲食吸收的營養物質參與機體各器官組織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過程是一個均衡機體能量聚集和釋放的過程,此過程所釋放的信息波或信息流即是機體陰、陽、氣、血的動態變化,此變化呈現在氣口這一寸部位,所以稱「寸口」,寸口動脈搏動的波形變化即是脈象,脈象反映著全身機能代謝的狀況,代謝正常,脈象和緩;代謝失調,脈象異常;代謝停止,脈象消失,生命終結。 《瀕湖脈訣》概括了明代以前的脈氣理論,李時珍簡要指出:「脈乃血脈,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資始於腎,資生於胃,陽中之陰,本乎營衛。營者陰血,衛者陽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義。氣如橐蘥,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十二經中,緣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取決。此經屬肺,上系吭嗌,脈之大會,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為則,日夜一萬,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脈形六寸,日夜八百,十丈為準。」 從脈動的態勢來分析機體氣機的變化即是「氣之運行,脈形無循,」的真正涵義。脈與氣的思考(六)五、邪踞有形,病從脈類「陰、陽、氣、血」四個字是中醫理論的基本框架,撇開「陰、陽、氣、血」,一切便無從談起。「 陽化氣,陰成形」(《陰陽應象大論篇》),凡無形之用皆為氣,凡有形之質皆是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仲師從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概括的百病,無論是外感六淫、還是內傷七情,其致病機理也不外乎陰、陽、氣、血四大因素的失調。《素問五臟生成篇》:「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見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從五髒的脈息來判斷疾病是診療的第一步,所以《傷寒論?辨脈法》開篇便講:「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百病的名目雖多,類分只需陰陽,陰陽的病變雖繁,細分不外氣血,病因病機只在於陰陽不調、氣血失和,病理表現只在於表、里、寒、熱、虛、實,僅從仲師的陰五脈、陽五脈即可條分縷析,見微知著,病在表、陰虛、陽亢、血氣有餘、火熱偏盛、等機能代謝亢奮的狀態屬陽,在脈大、浮、數、動、滑;病在里、陽虛、陰盛、氣血不足、寒鬱氣滯等機能代謝低下的狀態屬陰,在脈沉、澀、弱、弦、微。儘管後世的醫家將脈象析絲入微,甚至纖毫必分,如晉王叔和《脈經》脈象有: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計24種明李時珍 《瀕胡脈訣》脈象在《脈經》基礎上去除了軟脈,增加了長、短、牢脈、濡計27種,明李中梓《診家正眼》的脈象在《瀕胡脈訣》的基礎上增加了疾脈,共計28種。,清黃宮綉《脈理求真》的脈象在《診家正眼》》脈象的28種基礎上又增加大、小脈計30種,等等,一家有一家的見識,一家有一家的道理,名目繁多,雖然是著作者的經驗總結,卻是掛一漏萬,趨明愈晦,令學者糊塗十分,倒不如仲師的陰陽脈法的提綱脈的簡便適用。陰陽有偏頗、氣血有多少,病位有表裡,病勢有輕重,病踞必有形,診當從脈類。陰陽機轉,虛實兼雜,寒熱互見,自有一定之理,皆可從脈判別細分。急症、表證的脈象寸關尺三部九候多單脈,顯而易見;雜病、里證的脈象三部六位多兼脈,且以獨見為真。脈之實者,其證必實;脈之虛者,其證必虛;證兼虛實,脈亦虛中見實或實中見虛,當從脈位中去辨析。又有真寒假熱或表寒里熱,當舍脈從證或從證辨脈。附:脈法的應用脈法的具體應用,易於掌握又切合實際的脈法主要有兩種:1.三部九候法,《難經?十八難》:「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三焦脈法定位與此類同。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還提到:「尺內兩傍,則季肋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有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著,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三部九候法對病位的確認有指導意義。2.獨脈法,《素問?三部九候論》:帝曰:何以之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急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應用三部九候脈法定位,以舉、按、尋的指法找出左、右寸關尺三部中某一部位的特異脈象。此脈法多用於雜病的判別,對單個的器質性病變的診斷率非常高。百病皆生於氣,所以從特定部位的特殊脈象可以推測特定器官的氣機變化,故獨脈法甚至可以發現物理檢查未能發現的異常。如仲師《金匱要略》中的積聚脈診法就是應用獨脈法的典範。我將三部九候脈法簡化為三部六位脈法, 將寸口脈法的寸關尺三部,按左、右分 六位,即寸關尺三部、左右寸關尺六位分別界定 :左寸絡屬於心與小腸:相關部位:頭部、頸椎、血管 ,舌頭 左關絡屬於肝脾: 相關部位:胸背、左脅 左尺絡屬於腎與膀胱: 相關部位:少腹,腰腿以下右寸絡屬於肺與大腸:相關部位:胸膈以上,肺、咽喉、扁桃腺、鼻腔右關絡屬於膽胃: 相關部位:右脅、脘腹 右尺絡屬於腎(命門): 相關部位:少腹,腰腿以下與傳統的脈法定位不同的是,我將「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命門,居兩尺部。」的肝脾均置於左關,右關增加了膽胃。因為氣機的運行的規律是左升右降,左升是肝脾,肝氣宜舒,脾氣宜升,右降是膽胃,膽氣宜瀉,胃氣宜降。雖然肝膽相照,膽附麗於肝,但膽主決斷,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從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知識可知,膽、胰管的結合部居於脘腹偏右,膽、胰的功能對於消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消化功能即胃氣的強弱或有無是生存的基本條件,「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疾病的發生與預後均與膽胃相關,在B超檢查中絕大多數疾病都能發現膽囊壁毛糙的現象,只不過毛糙的程度不同而已。脈弦主飲、主氣滯,炎性水腫必見弦,關脈弦尤其右關弦是眾多疾病的一個共有脈象,這也就能夠解釋臨床上經方柴胡劑運用廣泛的原因。《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脈法的運用水平可分三個層次:一、上工看脈,憑脈知病,持脈在手,三部六位九候細參,不待患者言即可斷定所患何病,如「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二、中工把脈,以寸、關、尺三部分類,左右不別,以脈知證,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三、下工診脈,從脈形大概辨證,判陰陽,別表裡,定虛實,測預後。如凡脈大、浮、數、動、滑為陽證脈象,脈沉、澀、弱、弦、微為陰證脈象,傷寒六經中分別以太陽病脈浮、陽明脈大、少陽脈弦細、太陰脈浮緩、少陰脈微細、厥陰脈微為主脈,提綱挈領,再以兼脈辨寒熱,等等。《素問?八正神明倫篇》說:「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見微知著與見病治病,孰優孰劣,無需贅言,若以此標準去衡量現代中醫,且不說上工、中工少見,就是下工也不多見的。脈法的學習掌握其實並不難,古人幾句感嘆不知嚇阻了多少中醫學子,什麼「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除了陰陽、氣血、虛實的理解,關鍵還在於「舉、按、尋」指法的練習。歷代脈診典籍對脈象的形、勢、位詳論有加,對脈法之運用也見智見仁,惟獨對脈法的下指法練習忽焉不詳。古人也不曾料到摸脈竟另有西方人對著鐘錶數脈跳的一套,以致尋常的指法成了密宗獨門。現代中醫的博導、碩導們礙於中醫的情面不得已也把脈,少數聰明的大概能摸出個浮沉遲數、陰陽表裡,絕大多數只能按西醫的方法摸摸一分鐘跳動幾次, 見古人把脈象說的神乎其神,便說不可憑,見旁人以脈說病,便譏為故弄玄虛。這也難怪,《素問?脈要精微論》只告訴了「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仲師《傷寒論?辨脈法》僅強調 「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最早的脈學專著是晉代王叔和的《脈經》,王叔和在《脈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告訴我們:「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關,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上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其《脈賦》又云:「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為寸關所主,腎則兩尺分並。」此節記載將寸口脈法的寸、關、尺三部及其左右六位主射的相應體位初步予以了界定 ,但如何下指卻沒有告知。另一部被認為最實用且流行最廣的脈書是明代李時珍的所著《瀕湖脈訣》,李時珍介紹指法時說:「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寸口無脈,求之臂外,是謂反關,本不足怪。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命門,居兩尺部。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救,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男女脈同,惟尺則異,陽弱陰盛,反此病此。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尋。又有九候,舉按輕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動。寸候胸上,關候隔下,尺候於臍,下至跟踝。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這段口訣把持脈的要領及脈法的三部六位九候分辨得比較清楚,相對於王叔和《脈經》的簡潔,已有非常的進步,遺憾的是,李時珍脈診的下指法仍遺漏了一個重要的關鍵細節。也許,這個細節在當時的年代司空見慣,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只是到了現代,受了西醫的影響才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實際上,李時珍只需要在他的持脈要領「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之後加上這麼一句話就行:「左手候右,右手候左,食指居寸,無名在尺。」 正確的脈診下指法即是:看準了掌後高骨,醫者以自己左手對應患者的右手,右手對應患者的左手,中指先下,定位在關,然後食指、無名指齊下,食指的部位為寸,無名指的部位是尺。左右三指各就各位,左寸、左關、左尺,右寸、右關、右尺,合計三部六位,以舉、按、尋三法共計九候,仔細體會指下脈動的感覺,如此則寸關尺三部一一品察,浮中沉九候纖毫必分了。仲師凡治必「××病脈並治」,脈證並舉,方證對應,脈法中應用較廣的除了寸口脈法,另有趺陽脈法、少陰脈法等。趺陽脈法的下指法及其應用在《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表述十分清晰:「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仲師應用趺陽脈法主要與胃腸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及預後,自晉?王叔和《脈經》只推廣寸口脈法以來,趺陽脈法、少陰脈法殊少有人會用。民間傳說脈法有不傳之秘,推測所謂的秘法多與醫者的悟性有關,也與脈診運用不當相關。所以,如果療效之秘在於劑量,那脈法之秘則在於指法。指法不準,下指即錯,何來正確的脈象?脈象不確,何以推測病機?更何談病位、病勢的細分?脈診下指法自古相承、代代相傳卻無人點破,其原因或緣於中醫成才的模式重在師徒授受,師傅就這麼教,徒弟就這麼學,根本就是尋常。近代、乃至現代中醫的教育都是一個模式的「批量生產」,西式教育體制的格式化加上西醫知識的普及,使得中醫學者數典忘祖,絕大多數人成了西醫的附庸,以西醫理論解釋中醫術語,指鹿為馬的東西在現代中醫比比皆是,如脈診的異化即是似是而非的典型。不會用則責怪沒有用,己之昏昏還使人之昏昏,以至於有人異想天開用豬的血管跳動來作脈診教學的模型,這樣的方法竟還是國家級的科研課題,浪費了納稅人的錢不說,更可惡的不單單是誤人子弟,更毀壞了中醫的根基。光嚷著要振興中醫,卻忽視作為中醫四大基本技能之一脈診的培訓,中醫哪有不被西化、不退化的道理?!關脈弦尤其右關弦是眾多疾病的一個共有脈象,這也就能夠解釋臨床上經方柴胡劑運用廣泛的原因。左關脈弦為常(弦為肝脈),右關脈散為常(散為胃脈)。以上可以算實踐對理論的質疑吧(左以侯左,右以侯右)。 脈與氣的思考(七)三部六位脈法應用的常見規律:寸脈:左寸主心、血管、頭腦和頸項 ,左寸浮弦主心火,左寸上竟上弦緊,提示頸項不適,眩暈、頭痛、癢瘡等。左寸沉弱,示頭暈、血虛、大腦供血不足等。 右寸主肺,主氣的運行,右寸浮弦主肺熱,右寸上竟上,提示鼻腔疾病、鼻塞,鼻甲水腫、鼻涕多,易上火、咽壁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腫大、牙齦腫痛,、咳嗽嗆急,喘促、大便秘結等,右寸沉弱,示氣虛,胸悶不舒、關脈: 左關主肝脾,左關弦,示肝脾氣滯,提示精神抑鬱,腹脹,失眠等,左關弱,示脾氣虛,表現為,脘腹隱痛,失眠、夢多、睡眠障礙、情誌異常、月經不調、內分泌紊亂右關主膽胃,右關弦,示膽胃不和,脘腹飽脹,打嗝,消化功能障礙,口苦、口膩,口苦泛酸,灼熱嘈雜等尺脈:尺脈主腎,命門,尺脈弦數,提示水液代謝問題,女性為盆腔積液,緊弦主結石,腰痛等。下竟下,提示腰腿痛。左尺主腎: 少腹部,左側腰腿部,關聯癥狀:少腹脹、腰痛、腿足痛、男、女生殖系統疾病,泌尿系疾病、右尺絡屬於腎(命門): 相關部位:少腹部,腰腿部,醫俠急,連續劇慢慢放。我下載都來不及。我見到的頸椎病很多是左寸沉,右寸弦緊。等完整看完後再發回復。 老師平脈斷證如神,跟師學習感觸頗多,往往不等病號主訴,老師就把病號的不舒服癥狀一一說出,甚至一些病人自己感覺無明顯不適的而卻有器質性改變的病症,老師也能一一點明。文章裡面講的脈法規律雖有些籠統,有些內容可能限於篇幅,老師也沒有詳談。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把脈就是把氣」,而血液的運行也是靠氣,疾病的發生都會影響到氣的變化,並反映於脈象。對於一些特殊病症的典型脈象,老師常常讓我親自體會,詳細講解,這篇文章的觀點也是老師心中已久的對脈學的認識,理論基礎很深,道法自然。我受益良多! 徐老師常常以脈測證,以脈測病,診病先診脈,病人常常喜出望外,心服口服,加上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療效往往是「一劑知,兩劑已」。由衷的佩服並深知自己功力太淺,以後應多向老師討教。左關弦,示肝脾氣滯,提示精神抑鬱,說得太絕對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說客】汽車江湖廿二回:大眾向上vs奧迪向下
※古龍,在江湖上的日子
※武俠小說的常用意象有哪幾個?
※江湖不傳秘術
※江湖醫俠老師病案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