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踐與認識(連載4...)

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踐與認識

(本文曾在《武魂》雜誌 2009年第11、12期,2010年第1、2期,四期連載)

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踐與認識 原文作者:劉習文 供稿:郝磊

中國傳統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郝明之老師

張虎臣先生傳教的三個套路一趟拳 在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中,能集大、中、小三趟拳架套路於一身者寥若晨星,田兆麟前輩是其中佼佼者。田氏從健候處得中架,從少候處得小架,從澄甫處得大架,奈何門人陳炎林1943年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所述皆澄甫大架練法,對楊拳中、小架未作任何披露,讀後有興緻未盡之遺憾。筆者對田氏所得楊氏拳中、小架情況知之甚少,不敢妄議。 我師張虎臣先生得小、中架於楊少候、許禹生,得大架於楊澄甫,拙作《談談我所知道楊派太極拳》、《張虎臣先生傳略》、《續談我所知道的楊派太極拳》,武魂2005年第7、8、12期,2006第9期有載,不在複述。概而言之,張虎臣 先生傳教的太極拳三趟拳架不稱小、中、大架,而名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太極小式為門內用架,太極家手為門內練家,太極正路為門內預架。何為用架、練架、預架?師云:「用架者,快架也,練之可用於技擊;練架者,功架也,練之可長勁力;用架、練架太難,故設預架,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也。」 太極正路、太極家手、太極小式,三趟拳架套路的動作名稱、動作順序、以及每個拳式動作定態姿勢完全相同,故筆者認為:正路、家手、小式三個套路可視為同一趟拳。

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動作順序有嚴格規定。楊班候《全體大用訣》云:「太極拳法妙無窮,掤捋擠按雀尾生,斜走單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著封,海底撈月亮翅變,挑打軟肋不留清,摟膝拗步斜中找,手揮琵琶穿化精……」楊澄甫時又進一步明確動作名稱、順序為「太極起勢、攬雀尾、單鞭、提手、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左右摟膝拗步、進步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合太極」。故1929年陳微明著〈太極答問〉云:「問:太極拳七十餘式(不重複式)之次序必須如此,而亦能變動否?答:相傳之次序如此,其相連接之處亦極自然,故學者當謹守之。譬如一篇好文字,增一字減一字不可」。我師生前亦言,「凡楊拳動作名稱、動作順序均如班候、澄甫所制,否則不能以楊拳論也」。資料表明,自露禪始,經二傳班候、健候,乃至三傳少候、澄甫,楊拳的動作名稱、動作順序皆如此,這就是小架、中架、與大架(澄甫先生的「定型架」)拳架套路動作名稱、動作順序大一統的原因所在。 吾師虎臣先生傳教的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其動作名稱、動作順序、拳式動作定態姿勢相統一,依次為太極起勢、攬雀尾、單鞭、提手、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合太極,不再重述。這就是筆者所說「三個套路一趟拳」的緣由。三套路所不同者,在於每一拳式運動過程中的變化難易、繁簡程度不等,現隨意摘拳架套路中幾式列表比對如下:招法 套路 太極小式 太極家手 太極正路攬雀尾 開合步三環掤 三環掤 掤開合步套月捋 套月捋 捋 開合步車輪擠 車輪擠 擠滑步跟進截氣按 截氣按 按單鞭 開合步橫三環套月鉤推山掌 橫三環套月鉤推山掌 一采一翻式單鞭 提手上式 開合步左顧右盼中定提手 左顧右盼中定提手 中定式提手三趟雲手 1 開合步一開一合式雲手 一開一合式雲手 一開一合式雲手 2 開合步三開三合式雲手 三開三合式雲手 一開一合式雲手 3 開合步兩開兩合式雲手 兩開兩合式雲手 一開一合式雲手兩趟倒攆猴1 開合步貓撲式倒攆猴 貓撲式倒攆猴 一翻一退式倒攆猴2開合步採挒肘靠式倒攆猴 採挒肘靠式倒攆猴 一翻一退式倒攆猴玉女穿梭 開合步偷桃、轆轤、簸箕、穿枝 回身反捋翻身倒步式 一翻一推式玉女穿梭式玉女穿梭 玉女穿梭 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舉。

通過(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比對,可以看出小式、家手拳式基本相同,太極家手配以開合步進必跟、退必撤使拳速迅捷,即為太極小式,故吾師言「會用架者必會練架,會練架者必會用架,所謂文練武用,慢練快用,功用合而為一也」。當然,通過比對亦可得出太極正路脫胎於小式、家手,是小式、家手改革後的修定架、普及架的結論。 太極正路、太極家手、太極小式拳名,門內取王宗岳「八門五步說」均稱太極十三勢,亦取「天罡、地煞星象義」均稱108式,這也是筆者所說「三個套路一個拳」的另一層含義。正路108個動作式,門內要求練30分鐘;家手、小式如將各拳式動作過程中的變手(如如倒攆猴中貓撲、採、挒、肘、靠,玉女穿梭中偷桃、轆轤、簸箕、傳梭等)計算在內,拳路長達200多個動作式,故家手速緩,需練50至60分鐘,小式速快,要求在5至10分鐘內練完,運動量都極為可觀。這也是正路易學,家手、小式難以普及、大眾化的原因所在。 通過(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比對,可以發現由太極小式到太極家手再到太極正路的變化過程,即是由用架、快架、小架到練架、功架、中架再到預架、慢架、大架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中,楊氏拳拳速由快轉緩、由緩轉慢,拳式由難變易、由繁化簡,最終由純粹拳學向多功能體用轉軌,使太極拳的哲理、文化韻味更趨濃重,從而為各種人群接受、喜愛,以至「舊時王謝堂前燕」、少數人掌握的太極拳技,得以普及造服於民眾、「飛入尋常百姓家」。 1958年筆者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學讀高中時,學拳於張虎臣,有同窗陳日光(筆者按:陳退休於北京通州區工商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任上,現任北京楊式太極拳研究會顧問)早學拳於崔毅士,共同的愛好使我們關係至密,從而促成了崔毅士、張虎臣兩個失去聯繫多年的師兄弟,在上世紀60年代初得以重新相見……崔、張二師曾同師學藝於楊澄甫,拳架動作名稱、動作順序完全相同,但拳勢風格卻各有優長:崔師的楊式大架舒展大方、柔和緩慢、松靜沉穩、中正大雅;張師的太極正路身正勢圓、輕巧靈活、氣勢飽滿,動作幅度略小,小中寓大…筆者以為太極正路如此風韻,應與許禹生、張虎臣的改造使之與太極家手、太極小式更銜接、更配套不無關係。 吾師的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均得自於楊少候、許禹生。太極家手鬆靜綿柔、圓活自然、氣勢磅礴,其特點是圈多,各種圈組成的形態各異的「太極球」,摺疊旋轉、螺旋起伏,「亂環」迷眼,景象萬千。由於拳勢複雜、虛實分明,下盤根基極固,大架、正路拳齡三年以上訓練有素者學之為好。又因拳式以腰為軸空松圓活、拳勢柔順舒緩,「呼沉(展)吸提(蓄)」更為深勻細長,從而激發內氣更易「騰然」、「鼓盪」(筆者按:丹田氣的上下升降隨呼沉吸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即「水中火發,氣霧瀰漫」,謂之「騰然」;丹田氣的內外出入隨呼展吸蓄「充氣縮氣」、「漲潮退潮」,謂之「鼓盪」。太極拳技非有此感驗不算成功),故太極家手練之極長勁力。 太極家手為楊氏拳功架、基礎架,傳人極少,非有機緣而不可得。然而有拳家將「家手」稱作「加手」,一字之差非筆誤、口誤,而是認識上的錯誤。稱「加手」者以為,太極正路加上拳式中某些動作變化,即為「加手」,這與先有健候、少候中架、小架(母架)後有澄甫大架(子架),即太極正路脫胎於家手、小式,本末倒置,筆者不得不曉之以理而矯正之。

太極小式輕巧緊湊、圈小勁堅、節奏明快、發勁剛脆…雖經許禹生、張虎臣改造,捨去了彈抖、震足、飛腿等剛猛發勁,但基本上仍保持著少候時期的原始風貌。小式行架,時而流水潺潺,時而波濤洶湧,輕巧如捕鼠之貓,迅捷如離弦之箭,吾師言,此即班候、少候,審時度勢「動急急應,動緩緩隨」,所謂「喜則假喜,怒則真怒,一動而諸候懼」。因此,小式為拳中極品,是實用性很強的楊氏太極拳快架、用架、技擊架。太極小式拳勢奇快,移形換位變化神速,極難普及,太極家手拳齡一年以上訓練有素者學之為好。 吾師張虎臣先生,民國8年(1919年)至民國16年(1927年)學拳北平體育講習所、行健會,受教於楊少候、許禹生,繼學於楊澄甫,民國17年(1928年)楊氏昆仲離平(北京)南下,同年12月北平特別市國術館成立,我師留館繼續從許禹生深造,直至1930年任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區)國術館長,故有緣統得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小、中、大三趟拳架。因吾師拳技多得自楊少候,故今人稱其所練為楊氏太極拳小架。 2006年1月,余功保先生編著的《中國太極拳辭典》485頁「張虎臣」條云:「張虎臣,楊式太極拳傳人。年輕時從師於楊澄甫,楊澄甫南下時介紹其繼續就學於楊少候,潛心學習了楊式大架、太極推手、太極球功、活步小架、合太極等拳術套路和各種楊式太極拳器械。」此說影響較大,坊間書籍乃至互聯網上多有引用者。筆者是虎臣先生的開山弟子,亦是先生弟子中稍有文化者,本著對拳史人物負責精神,鄭重指出上說失真。楊澄甫、楊少候均於1928年南下,張虎臣留北平並未隨師南行,楊澄甫怎可能介紹張虎臣繼學於楊少候?更何況少候1928年秋到南京僅一年多,即憤世自裁於中山陵,逝於南京古樓醫院,虎臣先生又如何能同其繼學? 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構成了楊氏太極拳少候拳系張虎臣支完整的拳學體系,按拳式實用分可稱用架、練架、預架,按代表人物分可稱少候架、健候架(或禹生架)、澄甫架,即今人所稱楊氏拳小架、中架、大架是也。


推薦閱讀:

港澳辦副主任:「一國兩制」 在港實踐成功,但不可能一帆風順
從「天台教觀」論「代眾生懺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為主(釋大拙)
秋英多傑仁波切:正法實踐論(連載四十八)
《梅花心易》問占實踐(二十)
如何實踐「改命的教育」

TAG:太極拳 | 實踐 | 認識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