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禪者有慧能
老子和釋迦牟尼出生在同一個時代,很有意思。
《史記》中對老子的記述很簡單。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周靈王時,老子做過周史官,後來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老子騎著青牛經過函谷關的時候,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子著書。老子瀟洒揮筆,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我們大多時候只能從老子五千言中窺思這位道家學派創始人的風采。
「西周《周書異記》說: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泉並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皆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周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獻此瑞。』昭王曰:『於天下如何?』由曰:『即時無他,一千年外聲教被於此土。』昭王即遺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當此之時,佛初生王宮也。」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了博大精深的佛家學說。
漢朝時期,形成了道教,佛教也傳入中國,這兩大學派開始了劃時代的會面。進入中國的佛學很快和中國本土的道家學說融合,吸收了先秦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大乘佛學。隋唐時期,達摩的到來給佛學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綻放出一朵絢麗的奇葩:禪宗。
禪宗作為大乘佛教的一個學派,閃現著先秦道家思想的光芒。先秦道家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沒有後世道教虛構的神仙,「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把握。慧能是禪宗六祖,他的著作《壇經》是中國本土唯一的一部佛經。《六祖壇經》從自己的生平講起,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沒有著力宣揚神佛的信仰,他娓娓講述的是體認人的意識體性,通過開悟獲得人本具的智慧和力量。這其實是道家和佛家的智慧分野:道家探究宇宙天地的本源,以求「天人合一」;佛家體認意識的體性(佛性),以求「明心見性」——畢竟,認識世界和把握自身生命都通過意識來實現,認知意識本體,即具備無上智慧,就能夠認識外在的世界,就可以駕馭自己的人生——佛道兩家,相輔相承,互容互補,殊途同歸。
慧能初見五祖,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說:「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和尚佛性與獦獠佛性無別;和尚能作佛,弟子當能作佛。」一句話把普通百姓大眾推上了人人都可以見性成佛的高度。傳說弘忍選擇繼承人,教弟子各呈心偈一首,慧能作了很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偈子:「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也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性,就是人的意識的本體,體認到意識本體的真實體性,就是明心見性,就成佛了,就有了普通人難以想見的大智慧,大能力。
佛學大家們用自身的實踐證明了「明心見性」是成立的。不僅如此,禪宗還倡導「直指見月」的「頓悟」,慧能和他的同道們用實踐證明了「頓悟」的可能。幾千年來,人類真正明心見性的屈指可數,寥寥無幾,然而從初祖達摩之始:「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裡「五葉」不論是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私忍、六祖慧能五位禪宗祖師,還是指慧能之後中土禪宗形成的溈仰宗、臨濟宗、法眼宗、雲門宗、曹洞宗五大流派,禪宗一門佛星燦爛。
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有一天,在街上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當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傳入慧能腦際的一剎那,清明的意識深處窺識了意識本體的門徑,使他下了入佛求道的決心。這個經歷和牛頓在樹下因蘋果掉落觸發靈感、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很有相似之處。
慧能是有根基的人。弘忍初見慧能,簡單答問,就知道他「有來歷」,這是有原因的。普通人的意識活動受習性、情緒、慾望……及健康狀況的影響牽制,比較散亂。牛頓在樹下思考問題時精神比較集中,這個時候受到外來因素觸動,波及了他的思緒,引發的靈感與他涉獵研究的學科傾向緊密相關;慧能在街上偶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意識有很深層的反映——這會是他平時的意識狀態就比較平和清靜呢?還是他有經常內省的習慣,正好那時在深刻體察自己的意境?
千百年來,人類有一個無法回答又無法迴避的問題:意識是什麼?「唯識論」是佛家學說的根本,從一方面說,它是「頭倒立」的唯心論,在理論上無限擴大了意識的作用,不符合客觀實際;從另一個方面說,它是佛學體系的精華——以「開悟」、「明心見性」、體認自性(意識的本來體性)為追求宗旨和探究方向,佛家對人類精神領域的研究非常透徹,比之哲學、醫學、自然科學、社會學、藝術……等領域的認知要廣泛、全面、深刻得多。同樣,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以探究宇宙本源為旨,創立「道」學體系,在認知自然屬性方面達到了人類文化的高峰。無論是自然本源的「道」,還是意識本體的「佛性」,和人們日常認知的習慣有很大的差別,老莊、釋迦牟尼、慧能們「看到」了真相,但難以言傳其中的奧妙。道可道,非常道。
龐明先生在《混元整體理論》中引入了「意元體」這一名詞,意識是意元體的活動內容和過程,意元體是意識的本體,就象佛家比喻的水和波浪的關係;同時,《混元整體理論》引入了「參照系」一詞,意元體沒有完全直接實現自身的功能,而是通過意元體自身建立的一套運動模式作為行為依據,藉助這個工具來行使自身的各種功能。我們的日常思想、行為都通過參照系來完成、實現。但參照系不是真正的自我,把參照系的內容當成意元體自身,就是「錯認主人公」,認為參照系的一切都是真的、不可改變的,就形成了「我執」,我執使人的生命活動局限在認知範圍之內,失去了本具自然之性的自由。返過來看佛家體認自性的過程,就是意識認知真正的意元體自身,打破參照系對生命活動的束縛,進入自然之性的自由境地。
遙想當年當時,慧能在街上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瞬間,意識一定越過了參照系的時空框架,「窺見」了意元體不凡的神采。黃梅縣東禪寺,五祖見到慧能心偈後,於夜晚三更時為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於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真理。
慧能從平民中走來,立志作佛,棲心禪宗,繼而登堂入室,又走向平民之中。慧能提倡「頓悟」,但頓悟需要一定的基礎。在五祖讓弟子們呈上心偈的時候,同門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看到神秀未能見性,但認為這樣的「漸修」是必要的。質變需要量變的積累,人世間「一聞即悟」的上上根器者畢竟極其罕見,普通人體認自性之路需要經過歲月來打磨。
走過千年,禪者慧能的音容笑貌映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空中。不經意間抬首,看到他清澈的雙目,聽到他清晰的聲音,問:「你的自性在哪裡?」
推薦閱讀:
※中華書舍的人生導航
※中華吉祥畫譜??鳥獸蟲魚篇(二)
※中華福緣風水館·命學隨筆(8)
※中華姓氏---- 佘姓
※六瑞古玉鑒賞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