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攝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拍照是為了記錄。由於技術的局限,從幾百萬年前猿猴開始直立行走一直到1826年,我們要記錄一個實際的場景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畫畫。畫有兩個缺點:1,不夠真實;2,速度太慢,只有神仙才能在一秒鐘之內完成一幅畫作。不管是一百多年前的笨重箱機還是今天的數碼相機,其成像原理和老祖宗記述的小孔成像完全相同:拿一個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鑽個小圓孔,然後把有孔的這面對著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樹什麼的,就會在圓孔對面的箱壁上生成此樹的倒影。但這個原始相機最多只能算是半個,當太陽下山一切重歸黑暗,我們依然一無所有。這是一台沒膠捲的相機-無法記錄。1826年,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Nièpce,1765~1833)終於找到了第一種膠捲–瀝青。他把感光後能變硬的白瀝青塗在錫合金板上,裝進暗箱里對著窗外曝光了8小時,得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一個農村房子局部。

1826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一個農村房子局部瀝青不是好的感光材料,模模糊糊的拍一張還要幾個小時。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一種銀版攝影術,用碘化銀替代白瀝青,用鍍有碘化銀的鋼板在暗箱里曝光,得到了十分清晰的金屬照片。銀版攝影曝光大約需要10到30分鐘。

達蓋爾銀版攝影作品,《巴黎寺院街》1838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是沒有底片的,拍一次得一張。不可複製那還傳播個啥?所以和達蓋爾幾乎同時,英國人塔爾博特(WilliamTalbot,1800–1877)發明的卡羅法(Colotype)攝影術具有更大的意義,雖然卡羅法清晰度比不上銀版法,但它是有底片的,可以複製。在我看來,塔爾博特才是攝影的真正發明人。1844年,塔爾博特在倫敦出版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攝影畫冊《ThePencilofNature》,大自然的筆,印數150冊。至此我們終於能夠基本捉住光線這枝自然的畫筆了。

TheOpenDoor,打開的門,《ThePencilofNature》大自然的筆,圖片之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卡羅法曝光時間只要3到5分鐘,比達蓋爾的銀版法進步顯著。我之所以很強調曝光時間是因為感光度是底片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如果拍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需要十分鐘以上,這種攝影術就不實用。接下來的幾十年,攝影底片不斷的在原材料和感光度兩方面取得進展。1851年倫敦人阿切爾發明了碘化銀混合的火棉膠(Collodion)攝影法,又稱濕板攝影法(WetPlateProcess),進一步降低了底片成本,曝光時間減少到一分鐘之內。1871年之後,干版法替代了濕板,並將曝光時間進一步縮短為1/25秒(室外光線下),進步巨大。1/25秒意味著可以手持相機了。在這之前,所有的拍攝都必須用三腳架。但膠片板子還是麻煩,能不能把它捲起來?1888年,伊斯曼正式開始出售賽璐璐片基的卷裝柯達膠片。這種膠捲感光度為ISO12.很快感光度ISO100以上的膠捲也研製出來,至此攝影底片的問題被徹底解決,接下來一百年膠捲就沒再有什麼大變化了。也許後來彩色膠捲算是一大發展。科技的發展不但解決了膠捲問題,也解決了相機本身的問題。早期旅遊攝影在用濕版法的時候,一個攝影師得雇好幾個人扛箱子和底片。美國南北戰爭的戰地攝影都用大型馬車扛器材(photographicvan),底片是塗了感光材料的大型板子,8X10寸或更大。那時候相機都跟小箱子一樣大。不管是旅遊攝影還是報導攝影都迫切需要更便攜的照相機,1888年卷裝柯達膠捲上市後,照相機和底片尺寸都越做越小。1890年出現了6X6厘米尺寸的膠捲。據說是愛迪生把當時伊斯曼柯達公司最新的70毫米膠捲從中間裁開,在兩邊打上易於卷片的小孔,就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35毫米膠片,其實際尺寸是每張24X36毫米。1914年,德國工程師巴納克(OskarBarnack)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35毫米膠捲的135相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萊卡原型機Ur–Leica。從此那些笨重的箱機開始被拋棄,精密機械和光學的產物135相機開始流行。1948年,東德蔡司(Zeiss)公司生產出一種取景和拍攝可以共用一個鏡頭的135相機,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簡稱單反(SLR)。

萊卡原型機Ur–Leica。1914年196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波義爾和史密斯發現有一種半導體對光線非常敏感,一照就會產生電子信號。這種光敏半導體取名CCD,ChargeCoupledDevice,中文叫電荷耦合器,一種電子感光器,我們叫它電子膠捲吧。電子感光器有多種,除了CCD,常見的還有CMOS,Foveon的X3等。CCD的發明意味著不要膠捲也能拍照,從此開始了紀錄光線的數碼時代,傳統膠捲很快被革了命。1975年,柯達公司的賽尚先生(StevenSasson)研製出了第一台數碼相機。這台相機的CCD只有一萬像素,電源是16節五號電池,存儲卡是普通錄音磁帶,相機重約四公斤。

賽尚先生和他的第一台數碼相機1975年以來電腦CPU和數碼相機的CCD都受益於一日千里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技術。1986年,柯達開發出100萬像素的CCD,露出了數碼接管膠片的第一線曙光。現在的數碼相機(公元2009)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匪夷所思的CCD就慢慢替代了膠片。1998年是數碼照相機的百萬像素元年,此後每年數碼相機的CCD都增加一百萬像素。到2009年,已經很少有人旅遊用膠捲拍照了,人手一台小數碼,很多1000萬像素的小數碼價格在1000元以下。中高檔的小數碼已經是1400萬像素級別的了。數碼單反也賣成了地攤價,一千萬像素的套機只要不到人民幣四千元。頂級數碼後背達到了6500萬像素(Phase1P65+)。從2009年開始,膠捲基本可以進博物館了。那數碼相機CCD的像素會無限增長下去嗎?比如再過幾年弄個一兩億像素什麼的?我認為不會。因為現在主流數碼相機已經完全達到了傳統135膠捲的解像度,繼續增加像素已經沒有必要了。不論使用多好的相機和鏡頭,135膠片精細出圖20寸已經是極限,800萬像素數碼相機精細出圖的極限也是20寸左右。所以鄙人認為135膠片大致相當於800萬像素。所謂精細出圖就是照片印好後要經得起拿在手上(近距離)仔細端詳。一張底片到底能放多大的照片?這要看你站多遠看了。如果你需要,我可以用135底片放一面牆那麼大的圖片給你。電影院正是這麼乾的。誰也不會湊到銀幕跟前看電影。這種巨型圖片只可遠觀不可近玩,顆粒太粗。既然一千萬像素可以勝任20寸精細出圖,CCD繼續增加像素就失去了意義。除了婚紗,有誰把家裡的圖片放大到20寸以上了?2009年市場上小數碼已經有很多1400萬像素的了。這個市場正在被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越多照片越好。我認為現在數碼相機不應在1000萬像素以上再簡單增加幾百萬像素,降低高ISO噪音及增大曝光寬容度才是當務之急。未來的照相機1975年,柯達中心的StevenJ.Sasson在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技術報告里展望了數碼相機的未來(原文摘抄):「未來的相機可以想像成是一種能在光照條件極差的情況下拍攝出彩色照片的小型設備。那時的照片將存儲在一種磁介質內,一種非易失性、穩定性極佳的存儲器,可從相機內取下以進行播放。這種照片的解析度將至少相當於現在的110膠捲。聲音也可同影像一併錄下。相機存儲介質將可重複使用。」不得不佩服Sasson先生,他1975年的預測是基本準確的。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台理想的數碼相機應該有以下特點(純屬個人預測):1,三千萬像素。2,感光度ISO6400時圖片質量和2009年ISO100的一樣好。3,鏡頭焦距相當於17-400mm,恆定光圈F1.8,圖像無畸變和紫邊,中心和邊緣解像度一致達到50mm定焦鏡頭水平。4,電池一次充滿可拍一萬張。5,存儲卡容量100G(購機贈送)6,體積不超過一包香煙大小7,每台售價人民幣兩千元以下(2009年人民幣)以上各項中第三和第四比較難,除非現有的光學科技發生革命性變化,否則一個完美的17-400mm變焦鏡頭極難實現。第四項,什麼電池這麼強啊?搞一個超微型核動力電池?這已經是另外一個學科的領域了,這個學科的突破不但將解決數碼相機的電池問題,還將解決地球人的能源問題。超未來的照相機未來的未來,我們將不再需要照相機。最偉大的數碼相機是免費贈送的,人手兩台,這就是我們的眼睛–生物照相機。計算機界有個「摩爾定律」。每隔24個月CPU晶元上集成的晶體管數將翻番。如果晶元上的晶體管按照摩爾定律不斷地變小,它們將於2023年變到一個原子那麼大。任何傳統工藝或納米管都對這種情況沒有辦法。屆時傳統電腦可能會被生物、量子或光學電腦取代。這是一場新的革命,有機分子(DNA)組成的生物化學元件,一平方毫米可容納幾億個電路。也許以後我們不應該叫計算機硬體了,應該叫濕件,分子級別的。眼睛的視網膜是一種生物感光晶元。此晶元在感光度、像素及動態範圍等方面比任何CCD都強大。但眼睛只能算半個照相機,它只能看,無法記錄(存儲)。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一種全新的生物存儲卡的誕生。到那時候我們的雙眼就是一台超機無敵生物相機了,還要買相機幹啥?分子級生物計算機是一種匪夷所思的創新,這東西什麼事侯能變成現實誰也不知道。這是否也意味著生物計算機神經系統?超級智能機器人?不敢往下想了。但集成電路科技遲早會發展到盡頭,人類總不可能不再發展吧?我們的祖先沒有相機,然後發明相機,完善相機,一直到N年後生物相機取代所有的相機,繞了一大圈我們又回到了無相機時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總結:沒有什麼能改變攝影的本質攝影到底是什麼,100個人有108個答案。我認為文字,攝影和電影的本質都是記錄。文字記事,攝影記景,電影記錄動態的景。它們除了基本的記錄功能,還有藝術創造的功能。文字可以用來寫詩歌和小說;圖片可用來表達個人情緒。電影就更不用說了,已經基本上都在拍虛構的東西了。從1826年發明攝影術,180多年來攝影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變來變去都是為了怎麼更方便紀錄。為了方便我們把濕板變成了干板,又把干板變成了膠捲,最近這些年又用CCD替代了膠捲,數碼相機得以大行其道。隨著科技的發展,也許將來還會有生物感光器來替代現有的CCD。但不管記錄媒介怎麼變,攝影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技術的進步使攝影變得越來越簡單,數碼相機走進了千家萬戶。雖然過程容易了,但要得到好照片依然不容易,依然需要細緻的構思,勤奮的練習。俗話說三流攝影師比相機,二流攝影師比技術,一流攝影師比思想,要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修養更無捷徑可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萬個人,與諸君共勉。全文完前 言第一章:幾個必要的名詞解釋第二章:買什麼樣的數碼相機去旅遊?第三章:到了旅遊點怎麼拍?第四章:回家後的簡單圖片處理 第五章:對旅遊和攝影的再思考附錄:攝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推薦閱讀:

陳奕迅《歲月如歌》——《衝上雲霄》主題曲,12年過去,歲月如歌。
汪暉:阿Q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原諒過去,擁抱未來
凈空法師:為什麼佛法勸我們不要總是懊悔過去的事情?
中國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TAG:攝影 | 未來 | 過去 | 現在 |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