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今年為何爛片成堆 影視投資7個賠2個賺1個平|中國電影|票房|爛片

  戴著資本鐐銬:中國電影(27.710, 0.00, 0.00%)今年為何爛片成堆

  時代周報記者 施露 發自上海

  再美的泡沫,也有遭遇被戳破的一天。中國電影票房快速上漲的風光期或將在2016年迎來拐點。

  自2009年到2015年,國內電影總票房從2009年的60.2億元,步步為營地跨到了2013年的217.7億元,隨後在2014達到296億元。2015年,國內電影票房迎來了近十年中最高漲幅,同比漲50%達440億元。

  這也是中國電影市場從2010年邁入百億的票房時代之後,連續五年持續超過30%的年增長。自此,業內對於2016年票房的預估達到600億元。

  當前2016年僅剩下兩個月左右,中國電影票房僅388.2億元(截至10月30日數據,來自藝恩智庫),距離年初預估的600億元相差甚遠。讓市場樂觀估計今年總體票房的,還有一季度亢奮的電影票房,高達144.68億元,按照全年4個季度平均值來看,600億元總體目標近在咫尺。

  而現實卻是,一季度電影票房「膨脹之後」,從此便一蹶不振,無論是二季度重磅暑期檔,還是三季度壓軸國慶檔,國內電影票房都較為凄慘。上半年,國內電影票房僅完成247億元,三季度這一數字為354.4億元,截至10月31日僅達388.2億元,全年500億目標基本破滅。

  票房下降的背後,是資本紛紛逃齣電影市場。「隨著併購的監管從嚴,影視產業標的接盤者變少,資方的錢現在都不再投往影視產業,另外,隨著影視產業審查趨嚴,一些產業基金資金募集方面手續較以往繁雜,募資更加麻煩,機構更寧願花時間去投其他行業。」滬上一位私募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影視投資現在的狀態是7個賠2個賺1個平,除非特別好的IP,一些機構才會青睞有加,不好的項目,大家都會避讓。」談及私募機構對影視行業的投資態度,上述私募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補充。

  綁架了影視行業多年的資本,曾以他們的方式「亂入」,給影視行業帶來泡沫的同時,也催生了一批爛片,當前其逐漸退出,或會讓國內電影市場發展更趨理性,而背後的代價,是票房的大跌。

  票房凄慘

  2016年的中國電影票房開得高,但也走低。

  賀歲檔周星馳的《美人魚》,其以34億票房力壓群芳,登頂中國電影5年單片票房冠軍寶座,正因如此,其也一度給國內電影造成一舉超過美國好萊塢市場的錯覺。

  票房紀錄被打破後,業內人士紛紛預估今年電影票房600億元的目標不成問題。尤其是今年一季度,國內票房一度高開,創下了 144.68億元的高峰。不曾預料的是,一季度之後,國內電影急轉直下。

  與一季度形成鮮明反差,二季度電影票房僅100億元。上半年以246億元票房交上勉強及格的答卷後,暑期檔票房又迎來五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亦未能扛起夯實年度600億元票房的重任。

  於是國慶黃金檔被寄予厚望,然而,國慶最終以票房慘淡草草收尾。從2013-2015年,國慶檔電影票房分別為6.17億元、10.91億元、18.5億元,增幅分別達到55%、76%、69%,均高於全年票房增速。

  但由於乏大片領跑和口碑支持,從10月1日至10月7日,今年的國慶檔單日票房全部低於去年同期。國慶節前七天累計票房為14.1億元,比去年同期18.6億元下滑32.0%。這也是國慶檔電影票房1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國慶檔的電影,全部出自光線等內容製造前四強公司。而去年《港囧》《九層妖塔》以及《夏洛特煩惱》三部電影接連上演單日票房破億元的傳奇,今年幾乎銷聲匿跡。

  在9月以22.9億元的票房刷新近兩年單月最低值和最大跌幅紀錄之後,今年10月電影市場可能將會繼續延續9月市場的頹勢。截至目前,10月電影票房僅為33.8億元,與去年10月的42.13億元相差甚遠。在今年剩餘的兩個月追回600億元票房,必須每個月要實現107億元的票房。

  不止是國慶檔,在經歷了如火如荼的一季度之後,中國電影市場就如同過山車一般,4月份上了最高點後一直處於下滑的軌道。接下來的暑期檔和中秋檔並未能挽回大局。今年暑期檔總票房123.2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49億元,中秋檔總票房6.0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43億元。

  對於今年電影市場的增長失速,原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鐵東對時代周報記者稱:「中國電影看上去沸沸揚揚,熱火朝天,但實際上浮沫很多。市場下行並不是壞事,而是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

  「從《葉問3》開始,買票房、幽靈場等一系列票房注水問題被披露,去年高達10%的票房偷瞞,這說明市場整肅已經開始,理性在慢慢恢復。在今年總局開展的電影市場秩序專項治理活動中,重點打擊的就是影院使用『雙系統』偷漏瞞報票房的行為。這樣看來,浮沫撇去,偷瞞追回,估計與我們的預期票房也不會相差太多。」周鐵東向時代周報記者補充說道。

  「中國的電影在近幾年迅猛發展當中,與所謂的『股票大戰』是不無關係的。有媒體統計,2015年440億元的票房當中,大約就有30億-50億元的票房是來自於補貼,補貼的存在一方面掩蓋了電影受眾的真實購買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電影票房虛高和泡沫化的現象。」談及票房下滑,CIC灼識諮詢項目部經理董筱磊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爛片層出不窮

  票房下跌的背後,業內人士將票房頹勢矛頭直指內容。有業內人士犀利地指出,「爛片」當道,是票房持續低迷的主因,只有高質量的電影才有高人氣。

  CIC灼識諮詢項目部經理董筱磊認為,電影質量的增長速度暫時不及觀眾期望,即優秀電影作品供給不足。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票房補貼的力度減小,降低了觀影人群的消費意願。

  「經過了長期而激烈的票房補貼『大戰』之後,各大網路售票平台和電影製作發行方在提供票補方面出現了滑坡,這就造成了平均觀影票價在2016年雖然出現了1-2元的下跌,但是消費者自身需要負擔的實際觀影成本其實是上升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觀影人群的消費意願。」董筱磊說道。

  2016年1-10月,雖然不乏《美人魚》《瘋狂動物城》和《魔獸》等國內票房表現十分成功的電影,但是能夠帶動整體票房繼續高速增長的「大片」數量並沒有明顯增多。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存在更多娛樂方式的背景下,電影行業面臨消費端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觀影者對電影製作者們的要求也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的170部國產電影里,國產電影評分在5分以下的佔比72%,觀眾對影片的不滿意度可見一斑。

  在電影市場表現出低迷的信號之下,今年很多影片在檔期當中撤檔。比如8月中旬和十一黃金檔,包括《大話西遊3》《我不是潘金蓮》等6部大片紛紛調檔。製片方給出的原因是「技術原因」或者是「檔期競爭激烈」等理由。

  今年至今,破了10億票房的電影共8部,有4部是春節檔的四大金剛《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功夫熊貓3》,而其餘三部則全部是好萊塢大片,《瘋狂動物城》《魔獸》《美國隊長3》,最後一部則是暑期檔表現相對突出的《盜墓筆記》,在經過上映60天的拉鋸戰後,勉勉強強擠進10億大關。

  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今年在大IP、大卡司、大製作的司背景下,部分片子質量並不樂觀。包括《盜墓筆記》《封神傳奇》等作品,在豆瓣上迎來了片片罵聲,巨資請大明星也不能撐起票房。

  著名編劇白一驄曾在9月份舉辦的上海網路視聽行業協會論壇上表示,「在內容製作上,製作方受到來自於資本等各方的壓力,最後留給內容製作的時間被壓得比較緊,市場競爭激烈,你不拍其他人就拍了,所以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會有瑕疵」。

  「市場改革10年造就了中國電影很好的基礎,只不過當前走歪了。中國電影應該進入良性的、有真誠的、有創意的創作中,而不是粗糙的模仿。」周鐵東稱,「近幾年的中國電影是一項沒有門檻的事業,各種渠道的熱錢都在湧入,各種阿貓阿狗都能趕鴨子上架,所以必定會呈現出一種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局面。嚴格說來,我們的電影產業還處於資本的原始積累期,這一階段的非理性和無序熙攘是一種必然,但這也只是一個階段」。

  「對於投資較大,評分很低的電影,造成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是電影製作行業暫時處於非理性階段。受到連續多年電影票房高增長和部分成功電影的示範效應影響,電影製作行業在短期出現了群體的投資不理性,大量的新增資本進入電影投資和製作環節,缺乏長期經驗,對市場短期熱情的重視超過了對提升電影本身質量的重視。」對於近年爛片層出不窮的原因,董筱磊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

  去年,票房前十的國產片佔了7部,在票房前25的榜單中還有《大聖歸來》《狼圖騰》等亮眼影片。而今年似乎除了開年令人興奮的《美人魚》之外,國產片中幾乎沒有叫好叫座的案例。

  「另外由於非專業資本的大量融入,『保底發行』模式的濫用和對粉絲經濟的依賴等因素讓導演在劇本和角色的選擇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拍攝高質量影片的動力也不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資本的影響。」董筱磊分析稱。

  資本鐐銬

  資本的逐利屬性在今年的影視行業中表現明顯。在國家大力倡導文化產業發展之時,資本爭相湧進影視行業,不僅推高了票房,也使得相關影視公司股價不斷上漲。

  2014年,憑藉一部《泰》,光線傳媒(10.950, 0.00, 0.00%)股價大漲逾60%。電影《致青春》票房超過公司上一年營收的一半,光線傳媒再奔漲停板。票房炒股價的紅利期過後,影視公司開始進行併購。2014年起,影視行業併購潮到來,2015年不減反增。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併購事件,涉及資本約2300億元,其中影視相關併購達76起,總共涉及資金2000億元。在此背景下,不少明星通過成立殼公司高溢價賣給上市公司,兩者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隨著市場泡沫的加劇,今年5月,證監會對「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和VR四個行業」的傳聞進行了澄清,對於遊戲、影視和VR等資本熱捧的幾個行業,具體審核時也是一事一議。

  在此背景下,不少影視公司重組事宜被「終止」,其中包括樂視網(44.150, 0.00, 0.00%)、萬達院線(66.480, 0.00, 0.00%)、唐德影視(32.800, 0.00, 0.00%)等行業巨頭。

  10月份以來,影視娛樂市場再度降溫,多家上市公司對其涉及影視娛樂類資產的併購計划進行大幅調整。包括三七互娛宣布放棄收購中匯影視、華東重機(9.730, 0.00, 0.00%)終止收購中視合利及青陽傳播、共達電聲(15.960, 0.00, 0.00%)撤回收購春天融和及樂華文化。

  「由於大量資本的注入,影視行業出現了大量泡沫,不少公司為獲得資金不惜在票房上注水,到了今年上半年,隨著國家隊票房的審查,多數資方已經看到了泡沫成分,不少資方基本不再投入影視。」一位從事併購定增的私募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影視行業投資基本處於7虧2平1賺的狀態,加上監管層的態度由全部暫停到一事一議,資本已經沒有動力再去炒作併購標的,因為不再有接盤方。」

  「另外,投入影視行業的基金今年來審核從嚴,非標產品募資要經過託管、審查等繁雜手續,募集資金較去年相比也變得更耗時耗力,資方更願意將資金投入二級市場,不願意投入影視。」上述私募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補充道。

  在監管層的指引下,資本也開始慢慢從影視行業退出。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過去的三年期間,資本已經對影視的生產規律造成了影響,讓影視作品戴著鐐銬跳舞。

  「近幾年由於資本過熱而造成的浮躁以及導演在劇本和選角上的限制,制約了電影的發展。而這後面的主要原因則是『保底發行』模式的濫用和對粉絲經濟的依賴。一方面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讓各種資本湧入電影市場,頻繁的跨業併購和『保底發行』模式開始成為主流。許多電影在未上映前或甚至在拍攝中導演已經基本確定了所得收入。於是在與資本的協調中,許多導演缺乏拍攝自己想要電影的動力,最終導致影片質量參差不齊。」周鐵東說道,「另一方面,保底發行模式大多靠『蒙』,而且風險極高,虧損的不在少數。例如今年博納影業十億保底了《封神傳奇》,但最後票房3億不到。」

  對於剛湧入影視行業的資本來說,很容易認為電影IP和大牌明星們有大量的粉絲基礎,所以票房相對會有保障,於是就導致了導演在題材和演員的選擇上一定程度受到了資本的影響,在IP審美疲勞、製作乏力的情況下,觀眾自然就很難買帳。

  在周鐵東看來,國內電影還處於資本與商業、技術、藝術的磨合期。「金錢這個媒人太強大,而商業、技術和藝術還太弱小。也就是說,資本肯定會稀釋電影作為藝術的存在感。也許再涵養個三五年,當技術和藝術在電影商業中的權重變得不可小覷甚至不可或缺之時,資本的力量就會式微。當電影作為「技術和藝術聯姻而生出的產品」具有更大的話語權之後,就能對資本進行選擇了」。

  可以想像的是,在資本慢慢退出,影視投資逐漸趨向理性的同時,未來的內容生產或將更為獨立且走得更遠。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城市之光》展現的是一場卓別林式的愛情?
電影《後來的我們》,折射出北漂殘酷的現實
電影排行榜(愛情篇)
港報:西方影視作品掀起對華「文化冷戰」
《飛鴻笑傳》演繹經典 解壓笑傳獲影迷肯定

TAG:電影 | 中國 | 投資 | 影視 | 中國電影 | 票房 | 影視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