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談如何遠離黑眼圈?
熊貓是國寶,長相可愛,憨態可掬,很多人都喜歡;可如果自己「混」上一雙熊貓眼,那心情恐怕就只有鬱悶兩字能形容了。
從中醫的角度上來看,環繞眼睛周圍的肌肉由脾土來管轄,黑眼圈也恰好是這個部位,所以黑眼圈的問題主要出在脾土。當然單純的脾土出問題不足以引起「熊貓眼」。
當我們經常熬夜時,會大量消耗心火,心火是脾土的母親,心火生脾土,也就是說脾土的動力來源於心火。當心火不足時,心主血脈,血脈的運行就會不暢從而產生瘀滯;當心火不足時,自然不能幫助脾土,脾土若是長期得不到心火的動力支援就會影響其運化氣血的能力,氣血得不到及時的運化自然也會產生瘀滯,這是因心、脾功能失調引起氣血瘀滯的暗黑色的黑眼圈。
當我們總是飲食不規律或思慮太過或壓力太大的狀態時,就會傷到脾土,本來脾土製約腎水,當脾土的功能弱了,自然制約不了腎水,這時腎水之氣就會上泛,腎水之氣的顏色為黑色,出現黑且微腫的黑眼圈。
當我們總是處在疲憊狀態或易發怒或鬱悶的狀態時,肝木的功能就會失調,本來肝木是制約脾土,當肝木太過時,反而會傷到脾土,導致脾土運行氣血受阻,出現黑中發青的黑眼圈。
這樣看來,「熊貓眼」有三大類,一類為心脾功能失調引起的暗黑色的黑眼圈;一類為肝、脾功能失調引起的黑中發青的黑眼圈;一類為脾、腎功能失調引起的黑且微腫的黑眼圈。其原因有經常熬夜引起的,有經常處於疲憊狀態引起的,有情緒不穩定或憂或恐或驚或怒引起的等等,總之是大量消耗人體的陽氣引起。
那解決的方法分別是什麼呢?
一、局部按摩,按摩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常被用來緩解黑眼圈。
按摩前,可先塗一些維生素E或橄欖油等,然後按摩眼周的攢竹穴(眉頭之間稍淺的凹陷)、絲竹空穴(眉尾部分稍稍凹陷的部位)、太陽穴(眉梢和外眼線連線處向外的凹陷)、印堂穴(兩眉頭連線中點)、眼明穴(內眼角上方的凹陷處)、魚尾穴(外眼角)等穴位,使眼周圍皮膚血液循環加快,舒通經絡。
預防性按摩一般每次3—5分鐘,每天2次;治療性按摩每次可10—15分鐘,每周2—3次。
二、重點穴位的按揉,暗黑色為主的黑眼圈以按揉或艾灸巨闕穴(該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三陰交穴(腳內踝尖上三寸,就是從內踝向上量四指,脛骨後緣凹陷處,用手按時比其他部位敏感,有點脹疼的感覺)為主;黑且微腫的黑眼圈以按揉或艾灸三陰交穴、水分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上一指寬處即拇指的寬度)為主;黑中發青的黑眼圈以按揉或艾灸三陰交穴、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即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
以預防為主的,時常按揉三陰交穴即可;以治療為主的,每天按揉2-3次,隔天艾灸一次,每個穴位艾灸10分鐘以上。
三、局部外敷,用煮熟的雞蛋剝皮後在眼部周圍滾動,效果明顯,適合暗黑色及黑中發青的黑眼圈;用馬鈴薯或土豆切片後敷在眼部周圍,適合黑且微腫的黑眼圈。
這兩種外敷方法適合於治療為主的,每天早上一次,每次5-20分鐘;嚴重者,可早晚各一次,每次10分鐘以上。
四、 熱水泡腳,預防黑眼圈以艾葉5-10克煮水泡腳;治療黑眼圈以艾葉10克、肉桂或桂枝20克煮水泡腳。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預防與消除黑眼圈,最重要的是飲食起居規律,保證充足睡眠,少勞累,心態平和再加上適當的運動。
推薦閱讀:
※黑眼圈是血瘀的結果嗎?
※黑眼圈到底是不是病?
※灸療這幾個穴位,輕鬆去除黑眼圈
※戴蒸汽眼罩,真能緩解視疲勞、去除黑眼圈嗎?
※哪些知名人物的眼圈經常都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