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為什麼不叫琅琊呢?快來看看臨沂城名稱的變遷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維的這首《雜詩》道盡遊子離鄉多年巧遇故知的思鄉之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故知呢?首先要「應知故鄉事」。

臨沂為啥竟不再叫琅琊,小編也是一直有這個疑問!小編也是在目前臨沂市的琅琊王路邊工作生活,琅琊王路也是唯一臨沂帶琅琊的地名了吧?琅琊王路上還有個琅琊王墓(山東省臨沂市市區水田路和琅琊王路交會處),是古琅琊國保存下來的較少的重要遺迹之一,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唯一的地上漢代王墓。其墓主為東漢琅琊王夫婦。該墓於1997年進行發掘,距今約1700多年。

為什麼沒叫琅琊?家住臨沂的小夥伴我覺得都應該去了解下臨沂城名稱歷史變遷這個事!

臨沂建城的歷史

關於臨沂城的建城時間一般是春秋時期的魯哀公三年即公元前492年(2008正好是建城2500年紀念),《左傳》中曾有記載「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意思是說季孫斯、叔孫州仇率領部隊在啟陽這個地方建城,那個時候呢臨沂這地界一共有三個古城池,一個是上面所說得啟陽城,還有一個是祝丘城(位置大概在現在的河東區);第三個是中丘城,建於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大體是在現臨沂城的北面,雖然後面兩個城池(祝丘城,中丘城)建城時間比啟陽城要早,但由於離現在的臨沂城距離較遠,因而不被認為是臨沂城故城,儘管如此,在臨沂城內,仍然有以這兩個古城命名的道路。

琅琊名稱的由來以及琅琊位置的變遷:膠南---諸城--臨沂(東漢時琅琊才到了臨沂)

臨沂城古代的時候被稱作琅琊,稍微懂一些的人或許要問「琅琊不是在青島膠南嗎?」「琅琊不是在安徽滁州嗎?」其實呢,琅琊兩字最早出現始於山名琅琊山,琅琊山位於膠南市區西南26公里,由於這個地方港口優良,早在齊桓公的時候就是齊國有名的港口,後來越王勾踐在此建立琅琊縣,後遷都琅琊,因思念故鄉在此建琅琊台遠眺南方的故鄉,這因該是琅琊最早的行政建制,而這時的琅琊,應該講就是指現在的膠南。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全國設三十六郡,其中就有琅琊郡,這時的琅琊已由一個縣升級為一個郡,而且在秦朝的時候,琅琊是當時大秦帝國最大的港口,琅琊郡也是當時非常富庶的一個郡。西漢時期,當地發生數次地震、風暴潮等自然災害,致使琅琊郡治所遷到了東武(今諸城)。

東漢建立後,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封自己的兒子劉京為琅琊王,國都設在今莒縣。劉京的前半生經歷光武帝和漢明帝兩朝,兩個皇帝一個是疼愛自己的老子,另一個是喜歡自己的一母同胞的兄弟,有這兩個人罩著他,可謂一帆風順,直到他的侄子明帝的兒子章帝即位後,權力重新分配,當時富庶的琅琊國成了人人眼紅的肥肉,於是聰明的的劉京為求自保,他主動提出以琅琊國的華、蓋、南武陽、厚丘、贛榆五縣,換取東海郡的開陽、臨沂兩縣,並且讓出堅固的莒縣,把國都遷到了啟陽,也就是現在的臨沂城,琅琊這個名字也隨之遷到臨沂,劉京之後,琅琊王又傳六代,一直到曹操時期,最後一位琅琊王劉熙被廢。自此以後,無論是琅琊國還是後來的琅琊郡,郡治所在地都是在現在的臨沂城,可以說劉京在權力鬥爭下的一個無奈之舉成就了臨沂城近2000年的琅琊美名。

王氏風流

時間到了西晉時期,西晉建立後曾封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為琅琊王,這位當時不起眼的司馬睿後來在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下南渡建業(現在的南京),建立了東晉王朝。由於當時琅琊王氏貢獻巨大,因而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

琅琊王氏為何有如此能耐?這還要從王氏的先祖——祖籍現在白沙埠的王祥、王覽兩兄弟談起。沒錯,這個王祥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鯉的那個大孝子,而王覽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曾經多次在親生母親迫害王祥的時候挺身而出護著王祥,因此而也被後人稱為兄弟友愛的榜樣。對於當時以孝為鑒定官職的年代,王氏兩兄弟後來都做了官,這為王氏家族的發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王覽的孫子輩,王家出了兩個大人物,一文曰王導,是輔佐司馬睿的主要文臣,官至東晉丞相;一武曰王敦,官拜東晉大將軍,他們哥倆就是輔佐司馬睿的那兩個「王」,這時的王氏家族也處於它的鼎盛時期。政界隻手遮天,藝術領域王氏也是當仁不讓,王導和王敦的侄子王羲之憑藉著「書聖」的美譽成為現如今臨沂城的文化名片。

琅琊王氏隨司馬睿舉族南遷時曾經在安徽滁州呆過,因此在當地留下了琅琊山的稱謂,可見安徽的琅琊稱謂遠不及臨沂悠久,至於王氏南遷到南方後居住在浙江紹興,由此造成很多人認為王羲之是南方人的錯覺。

改名沂州

在王氏家族在南方隨著王朝的更替逐漸沒落的時候,在遙遠的北方,他們的家鄉琅琊也正面臨著稱謂上的改變。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琅琊郡改名為北徐州,後來在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北徐州為沂州,「以州城東臨沂水(河)以名之」。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沂州」的名字,此後的隋唐五代時期,臨沂城時而叫琅琊郡,時而叫沂州,有時甚至出現琅琊郡/沂州的雙重稱謂。一直到金朝的時候,臨沂城才定下來叫沂州,從此琅琊便只作為曾經的美稱存在於各種文獻及老百姓的談笑中。

明朝涇王

歷經元朝的大一統之後的臨沂城到了明朝又出現了兩件大事,其一是臨沂城建起了堅固的磚城,再者就是繼琅琊王劉京後臨沂歷史上又出現了一位至今仍然對臨沂城人生活影響深遠的王爺——涇王朱佑橓。

現代臨沂一些老人印象中的臨沂古城是建於明朝,當時四個城門,北叫岱宗門,南叫望淮門,東叫鎮海門,西叫瞻蒙門,我們現在還可以通過19世紀末瑞典友人安娜-拉森女士當時拍攝的一些照片看到當時臨沂城牆的一些影子。

涇王朱佑橓是明憲宗的第12個兒子,弘治4年被封為涇王,弘治15年(1502年)來到臨沂,在現在蘭山區人民醫院附近建有涇王府。在現在的臨沂至少有兩樣東西還有他的影子。一是小涑河,這條河本來不經過臨沂城,後來涇王來到臨沂之後為了解決城裡老百姓吃水和灌溉問題,開鑿了這條人工河,把涑河水引到了臨沂城,而這條河的另外一個用處則是用于軍事,它成了臨沂城的護城河。

在現在的工業大道(臨沂人稱之為臨西八路)附近有幾個村莊被稱為曹王莊、宋王莊等,據說這些地方是涇王曾經居住過的臨時王府,當地百姓愛戴這位仁愛的王爺,便以王爺的名號命名自已的村莊。

沂州府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臨沂城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年,設沂州府,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這是整個臨沂地區現在的行政單位即3區9縣以臨沂城為中心的第一次大團聚,從那時起,雖然以後也有分離,但作為一個穩定的行政區域,沂州府的各地人開始有了以臨沂城(當時稱蘭山)為中心的文化認同,也漸漸產生了自己的沂蒙文化。

清末沂州府東門

清末沂州府城街景

改名臨沂

1925年10月22日,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下令新建琅琊道,轄區即沂州府舊治全境,治所駐臨沂縣。1928年,琅琊道撤銷。

臨沂地名,源自民國時期。1914年改蘭山縣為臨沂縣,因臨沂河而得名。1950年,撤銷魯中南行政區,成立沂水專區、臨沂專區,臨沂正式以地級行政區域存世。1967年,臨沂專區改為臨沂地區。

1994年12月,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原市級臨沂市分為蘭山、河東、羅庄3個縣級行政區。

我們臨沂的名字其實是從琅琊——沂州——臨沂 逐步發展過來的。

從古韻十足的琅琊到通俗的臨沂,的確有點天上地下的感覺,你能想像琅琊榜改為臨沂榜時觀眾的感受嗎?至今,沂蒙人民對琅琊甚為懷念,今設有琅琊王路等。小編就在琅琊王路邊居住~~

我們還有一本書寫臨沂地名村名山名的典故,《琅琊鄉音》!小時候最喜歡聽這本書里的故事了!

《琅琊鄉音》就是將臨沂周邊鄉鎮村莊中各種奇聞異事,通過口述或引用縣誌記載一點一滴編纂起來,最是能夠體現臨沂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其中有名的龜馱城、鬼谷子和王祥卧冰求鯉等傳說依然耳熟能詳。

之前爆紅的《琅琊榜》將「琅琊」二字再次推向大眾,作為古琅琊人的後代,我們該如何保護髮揚「歷史地名」的寶藏,維繫綿延千載的鄉土風情呢?

臨沂你能不能再改名琅琊?


推薦閱讀:

山東臨沂最著名的十大旅遊景點
如果在臨沂遇見你
臨沂賦(百城賦之八十五)
山東省1個縣,建縣超2200年,縣名沿用至今,是臨沂的後花園
第十五屆「臨沂市十大傑出青年」出爐

TAG:臨沂 | 名稱 | 變遷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