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起源與思想主旨

核心提示:儒,最初指的是司儀,在社會上有一定文化知識,為人們的婚喪嫁娶等提供服務和指導。春秋時期,隨著孔子等偉大思想家的出現,儒家的含義發生了根本變化,儒不僅指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更是代表了一種精神,成為了文化傳承和社會道義的堅守者、傳承者和弘揚者。郭教授將為您講述儒家創始人的孔子與「亞聖」孟子的主要思想和智慧,解讀儒學經典《大學》《中庸》《易經》中蘊含的智慧。

郭繼承 中國政法大學馬列學院副教授

視頻專輯:http://www.71.cn/2015/1215/853355.shtml

我們先看一下儒家的起源和思想主旨。「儒」這個字在最初指的是什麼呢?在古代,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春秋戰國之前,學在官府,民間是不能辦學的,很多人沒有讀書的機會,社會上很多重大事情,比如婚喪嫁娶,需要讀書人來指導這個禮節是怎麼樣的,程序應該怎麼做。這些人,用我們今天的話就叫司儀。儒,最初就是指這個,是指當時受過教育的,對社會的規範、重大事情的禮節作出規範和指導的人。

春秋時期,孔子出現以後,儒的含義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它並不指泛泛地講,我一個讀書人,我懂一些禮節,別人遇到事兒了,我告訴別人怎麼做。孔子的出現,使儒升華成一種精神,甚至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精神的代表。它成了社會的大道,仁義或者道義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儒在孔子之後升華了,不僅是讀書人,而且集中體現和凝聚了中國民族內在生生不息的一種弘揚和堅守道義的精神,代表了一個民族的脊樑。所以,孔子是一個跨時代的人物。

「儒」這個字,一個人一個理解。儒的思想怎麼理解?儒家的思想就從這個字的造字結構可以看出:人之所需。我們講怎麼做人,怎麼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儒家思想是必讀的,它給了我們很多啟發。這裡我可以稍微引申一下。

近代有個佛學的大師,叫太虛大師,在近代佛學歷史上,有幾個大師,包括虛雲大師、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對學佛的人有一個要求,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儒,是人之所需,就連一個研究佛學的大德都說,人成即佛成,就是說一個人的人格上沒有建立的時候,其他的這些,包括道家和佛家,如果想往上走,應該說是不具備條件的,就像大樓一樣,無論蓋得有多高,它的地基應該是非常紮實、非常厚重的,這個地基怎麼來建構呢?就是依靠儒家的思想。

一、儒家創始人——孔子

我們要了解儒家思想,首先要先了解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如果不了解孔子,我們是很難對儒家思想進行把握的。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到了孔子六世祖的時候,在宋國,因為仇殺、內亂,開始出逃了,到了魯國並定居於此。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紇與顏徵在生下孔子。孔子出生的時間,史學家考據,是公元前的551年的9月28日。今天很多人討論教師節要不要改在這一天。應該說,孔子在中國教育界的地位是不能撼動的,他不僅是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孔子出生之後,三歲左右,他爸爸就去世了,他媽媽就帶他長大,作為一個落敗的士大夫的家庭,很清貧。孔子曾經說過,我這一生「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一個人在苦難環境里,為自己的成長努力,飯都忘了吃,樂而忘憂,不覺得苦,連時光匆匆流過,都不覺得。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孔子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生命中秉持的那份樂觀和進取的精神。

孔子自強不息,很快成長為在當地甚至在魯國,很有名望的人,後來入世了。中國有一句話叫「學而優則仕」,怎麼理解?一個人變得很優秀之後,就要給社會做點事兒。一個優秀的人,自己優秀了,不要自傲,還要把我的能力用到社會公共管理的崗位上去,給大家做事,為老百姓服務。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自己學到了一定程度,願意把自己的學識供養給社會,或者奉獻給社會,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最初做了一個乘田,管理畜牧。後來,孔子做的是中都宰,就是中都這個地方的領導人。中都今在山東省汶上縣,就相當於縣委書記或者縣長這麼一個位置。孔子入世後發展得很快,後來做了魯國大司寇,是司法的最高長官。

孔子做官做得怎麼樣?《史記》里有記載,他幾乎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個評價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禮記·禮運》里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同社會,那是一個理想,孔子在魯國治理的兩三年時間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發?孔子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他的社會管理非常出色。所以,你不要以為知識分子,像孔子這樣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實際上他在社會管理上非常有才能,而且效果也在《史記》中有記錄。

後來魯國發展得非常好,魯國東邊的齊國就憂慮了,憂慮什麼呢?魯國發展強大之後,齊國覺得有危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個問題,說鄰國發展起來,會不會打我,會不會侵略我?一憂慮就開始搞破壞,給魯國統治者送了很多金銀財寶就不說了,還送一些美女,實際上就是誘惑他,離間勵精圖治的孔子和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孔子被疏遠了,統治者本身就不太喜歡他了,為什麼呢?因為有孔子這樣一個勵精圖治的政治家、思想家,當統治者想吃喝玩樂、驕奢淫逸的時候,身邊有這麼一個正派的人,他就覺得不舒服。現實中也會有這樣的問題,有一個人特別正派的存在,其他不那麼正派的人心裡就會不舒服。因此,在這個時候,孔子的政治理想就很難得以實施了。那怎麼辦?大概55歲左右,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前後有14年左右的時間,68歲回到魯國。這個過程我先不說那麼詳細,我先給大家解讀一個點。

大家想,孔子做到大司寇,後來代理國相,這麼高的位置,生活過得很好,他為什麼還要周遊列國?這非常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普通人,當一個科長,賺一點錢,就已經放不下了。有的年輕人,一個班長選不上就難過好多天。可是孔子作為大司寇,代理國相,說放下就放下,他為什麼放下?當自己為百姓服務的的政治理想,治理一個偉大國家的這個抱負,不能實施的時候,他不會貪戀個人安逸的生活,所以,這就了不起。一個人,可以把小我的利益和得失放下,為了心中那份道義,14年顛沛流離,這就很了不起。所以,我不是高推聖境,非得把聖人說得那麼偉大,我們將心比心,我們可能一個職稱評不上都不知道難過多少天,可是孔子是大司寇,代理國相,說放下就放下,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心中那份對道義的堅守,吃了多少苦?14年,有幾次甚至連命差點丟了,連飯都吃不上,可是他為什麼堅守?這就是了不起的。

所以,我覺得,一個國家,一定有一些東西是需要堅守的。一個國家的道義或者一個國家的精神、骨氣,如果不能堅守的話,人人都勢利,人人都崇拜金錢和權利,這個國家一定不會有未來。

68歲的時候,孔子回到家鄉,因為年齡大了,他主要做的事,就是做文化的整理和傳承。大家知道《詩經》,《詩經》是早期經典民間的詩集,有幾千首,可是有一些詩集重複了,有的內容不是很健康,孔子把它整理完之後,剩下305篇,就是《詩經》。還有《易經》,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如果五十歲的時候讓我學《易經》,我可以少犯很多過失。據說他是對《易經》做了研究的,這在學術上並沒有定論。《易經》的解讀叫《易傳》,《易經》什麼意思,怎麼讀《易經》,其論文集就叫《易傳》,據說有一些是孔子寫的。包括孔子還整理修訂《春秋》,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經、史、子、集。什麼是經?經:經書,指儒家經典著作,包含那些大智慧的書,儒家的四書五經、道家《老子》《莊子》、釋迦摩尼佛的《佛經》,這都是經典。為什麼經要放在前面?一個經里載的是什麼?是道,經裡面有大智慧,當我們讀經的時候,我們有了大智慧,有了看待事物圓融中道的智慧和態度,再讀歷史,在品評歷史的時候,成敗、得失、原因、教訓、前因、後果才不至於偏頗。如果沒有經,你對人倫大道體會得不夠,那麼你讀歷史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偏激、不中道的看法。所以孔子編寫《春秋》微言大義,孔子晚年甚至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什麼意思?在編撰《春秋》這本史書里,寄託了孔子心中的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哪些事需要批評,哪些事需要褒揚,孔子「微言大義」中都做了指導。所以太宗皇帝在魏徵去世之後說,讀史可以知興替。「興替」就是歷史事件、朝代變革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反思的事物,有了大智慧,才能點評這些東西。孔子編撰《春秋》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材料。

孔子的晚年,從68歲到73歲,就做了這些事。我們今天在整理先秦文獻的時候,如果沒有孔子的整理,我們文化就是有缺失的。孔子在保留古代的文獻,傳承中國先秦經典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下面,我對孔子的思想、智慧做一點解讀。需要說明的是,我下面解讀孔子的思想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如果把孔子的思想比作太陽,我下面講的僅是太陽的一抹光輝,以我的能力、學識、見地,只能講孔子偉大智慧的其中一點點。可是,就這一點點,大家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現,孔子成為中國的聖人,那是有其原因的。

(一)我們如何閱讀《論語》

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中。《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的。孔子去世以後,弟子們很懷念他,想起老師的教誨,把他的話整理下來,最後成書,就是《論語》。《論語》是孔子本人和弟子之間的對話,是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的一個經典文本。我們應該怎麼讀《論語》?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裡面有一個偏見,他說孔子《論語》,一句話一句話,不像西方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有幾萬字、幾十萬字嚴密的論證,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一個倫理的勸說者,讓你做一個好人,他覺得孔子不是像西方一樣的深奧的哲學家。我想說的是,這是黑格爾的誤讀。大家讀古希臘的哲學,蘇格拉底有沒有系統的哲學著作?沒有,只是後代的人,尤其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對他的思想做一點整理。可是,誰又能否認蘇格拉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孔子也是一樣,孔子的話雖然是一句一句的,由他的弟子呈現出來、記錄下來的,我們並不能還原孔子當時在給學生講課時所表達的邏輯,可是通過點點滴滴對話,我們都能體會孔子思想的精髓。

我們怎麼讀《論語》這本書呢?我給大家提一個方法。孔子曾多次告訴學生:「吾道一以貫之。」注意這個話——吾道一以貫之,我自己教育學生、周遊列國,做那麼多事兒,你們看起來有不同,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兒,可是這些不同中,有一個東西叫一以貫之。「一以貫之」就意味著孔子思想內部貫穿著十分嚴密的邏輯。

那麼,我們今天來看,孔子的「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呢?我用中國文化的語境來給大家解釋。實際上是一個開了悟的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做法,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到底應該怎麼做,沒有放之四海的普遍公式。人不一樣,他的狀態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我們到底該怎麼解決?孔子做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指導: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面對萬事萬物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因材施教。面對不同人、不同場合、不同的問題該怎麼處理,沒有放之四海統一答案,這樣就造成了,我們就覺得孔子的話很散亂。恰恰是因為這樣,才體現出一個真正的智者在面臨不同問題、不同人,所閃現的智慧和靈活。所以孔子有一句話,叫無可無不可。這絕對不是沒有原則,是因為世界變化萬千,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針對具體的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這是一個開了大智慧的人的狀態。

所以,《論語》怎麼讀?我送大家一句話:以一心應萬物。一「心」是什麼心?是一個開了大智慧的心,是一個真正的智者和學者的心。「萬物」,遇到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怎麼辦?根據這件事、這個問題的真實狀態,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這叫以一心應萬物。孔子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格,面臨的問題和障礙不同,孔子以自己的智慧,看到問題所在,告訴他該怎麼做,這個狀態就叫以一心應萬物。這個一「心」就是覺悟和智者的心,在處理不同問題上,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孔子晚年「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我們中國的話叫自在,西方的話叫自由。這個狀態是一個非常高明的狀態,所以大家以後要注意,孔子的話,仔細分析,是大有深義的,絕對不是我在高推聖境。他的話是一個真正的智者和學者對問題的看法,他能一下子抓到問題的實質,他抓到那個東西看似平凡,實際上是很高明的,關鍵是你能不能理解這個智慧,你的慧根夠不夠。

我們就開始解讀孔子的智慧。論語裡面他給我們什麼信息呢?

1、關於人生的追求

第一個,關於人生的追求。人該怎麼活,這是人生的第一大問題,大家捫心自問,我們這一輩子吃飯、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恐怕不是為了吃飯活著,也不是為了簡單的工作賺幾個錢。那麼人一輩子到底該怎麼活?這個人生的第一個大問題如果不解決,那你就是渾渾噩噩,說得再重一點,就是行屍走肉。你為什麼活著?人生該追求什麼?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那麼多的困惑,那麼多的糾結,當我們面對考驗的時候,痛苦源自哪裡?源自對人生該怎麼活沒搞清楚,一個人該怎麼活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面對考驗和苦難的時候,才能從容,才能知道該怎麼處理,所以孔子給了我們很多啟迪。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晨聽到道、悟到了道,夕死可矣,就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死都可以。當然,這是一個形容的說法。這話給我們什麼啟發?人這一生,有些追求是可以超越生死的。不要說什麼當官,賺多少錢,甚至可以把生死放下,那是什麼?那是大道。道是孔子最高的追求,生死在他面前都可以放下。這就是一個民族的骨氣。大家想想,這句話給我們這個民族多少啟發?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的時候,為了民族去打拚,近代以來,多少人欺負我們?這個民族受到多少凌辱?那些共產黨人,像秋瑾「拼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那時候,多少的苦難加在我們這個民族頭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傷亡三千五百多萬。這麼大的傷亡,很多志士仁人,為了民族的尊嚴和老百姓的幸福,把生死放下了。

所以,我們共產黨人早期被抓捕以後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用在孔子這個話,主義就是道啊,為了它死都不怕。一個黨、一個組織,或者一個民族,如果在追求道義的這條路上,生死都可以放下,這個民族的力量得有多大?所以,中國共產黨從那麼薄弱的力量可以成長起來,是因為有這一批人在,有追求道義的人在。當然,這個道義在不同的人心裏面是不一樣的。可是,要有這份精神,知識分子要有一份骨氣,一份為了民族的未來,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懼生死的骨氣。

2、關於對道義的堅守

孔子還說過:「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認為,志士仁人應該志於道,把追求道義當做自己的最高追求。「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就是嫌吃得不好,嫌穿得不好的人,孔子說未足與議也,沒有什麼和他們好說的。我們今天一些人,虛榮攀比,一個手機,非得要某個牌子。我的手機是國產品牌的,千八百塊錢,用得挺好。有的學生,不賺錢,拿著父母的錢,非得攀比,非得買某些品牌五、六千的手機,何必呢?有什麼用呢?它無非是一個通訊工具,它能增加你的內涵嗎?它能提升你的智慧嗎?它對你的成長有幫助嗎?有的孩子的家庭不是很富裕,可你非得從父母手中要一點錢,去滿足自己攀比需求的時候,你不覺得自責嗎?所以,士志於道,而不是追求虛榮攀比。

如果一個人老是抱怨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未足與議也,沒有什麼跟他好說的。孔子這個道,如果要把它說明白,也很複雜,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道義。什麼道義?一個人對社會、對國家、對人生的意義,應該怎麼活,就是悟道,那份真理就是孔子心中的道。

孔子說,人活著,應該「志於道,據於德」,就是在做任何事都要有規範,不能放縱自己。「依於仁」,就是做什麼事都要符合仁,仁者愛人的仁。「游於藝」,就是一個人活著可以有多種技能,或者多種愛好,風雅的愛好讓人生活得很有趣。

孔子還說,既然我們追求道,道義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的意思是什麼?假如讓我吃粗糧,飯的味道不好,也喝不到很好的東西,甚至睡覺連枕頭都沒有了,枕著胳膊,我亦樂在其中矣,也過得很快樂。孔子過得那麼苦,為什麼還高興?其實就是因為心中有一個道義在。「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符合道義的富和貴,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通過權錢交易,通過貪腐等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孔子講,於我如浮雲,我絕對不會去做。這是孔子跟我們說的,人該怎麼活。

人心中應該有一份對道義的堅守。個人如此,國家也應該如此。一個民族,如果都是把金錢和權利當做自己最高的追求,這個國家一定會墮落,民風一定會衰敗,國力一定會走下坡路。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有一份對道義的堅守。所以,我們讀孔子的時候,應該深切地反省。現在社會上就有這種現象,同學聚會或者大家在評價某一個人是否發展得好時,怎麼評價?賺錢多,當官大。這個價值觀是扭曲的,一個人真正的價值,跟當多大官,賺多少錢,沒有多大關係。孔子周遊列國14年,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從大司寇辭官下來,他就是一個老百姓,到各國去周遊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接受他。那是背井離鄉的14年,可就是這樣風雨蒼黃的14年成就了千古遺聖。兩千多年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是哪一個讀書人能夠比的。很多帝王死了,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當朝代輪換的時候,孔子得到中國人幾千年的讚揚,全世界都把他稱為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還有雷鋒,雷鋒作為一個戰士,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大海中去,他也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所以,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簡單地用金錢和地位來衡量的。

孔子的思想對我們影響非常大,我們看近代史,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成為執政黨?很多共產黨員為了民族和國家,置自己生死於度外,比如,葉挺、方誌敏、江姐,當理想接受考驗的時候,可以把生死放下,這才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說得重一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蠅營狗苟,只講利益,只講金錢,這個國家怎麼會有希望?所以,我們今天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學什麼?不是簡單學幾句話,而是要重塑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內核,要賦予我們這個民族無論經歷多少坎坷都能站起來的那份骨氣,那份對道義的堅守,面臨考驗的時候,能做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一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別重要。

所以,人該怎麼活?「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朝聞道,夕死可矣」,尤其是我們知識分子,更應該有一個道在。所以,漢語學師者,不是教一個公式,教一個英語單詞那麼簡單,師者要給人正確的導向,如果沒有正確的導向就違背了「師者」這兩個字所擔負的使命。

孔子的《論語》給我們什麼啟發?我們怎麼堅守道義?堅守道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孔子怎麼說的?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那些志士仁人,追求道義和堅守道義的人,沒有為了自己苟且偷生而違背道義,很多都是殺身成仁,把自己的生死放下,來成就那個仁,成就那個道義。朋友們,我是很受感染的,非常願意從這裡面學習智慧。

全世界四五千個民族,綿延不息到今天,歷史沒有中斷的,只有中華民族,這是史學界都已經公認的。原因何在?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每當我們這個民族遇到考驗的時候,你看都什麼人起來了,我舉古代一兩個人。比如岳飛,岳飛從小背上就刻了四個字——精忠報國,為了國家統一,老百姓免於戰亂,岳飛為了這個道義,一生是怎麼做的?他在39歲時候冤死於風波亭,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了。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岳飛在回到臨安的時候,他的兒子已經被秦檜安了一個謀逆罪,謀逆罪在古代是要抄家的,這時候岳飛還沒有到臨安,回到臨安一定會出事,那岳飛為什麼還要回去?我個人看法,這恰恰是岳飛的偉大,明明知道回去是一個死,可是他還是回去了,這麼一個年輕的將領去世了,可是他成為了千古稱頌的將領。不要說古代,就是近代抗日戰爭的時候,為了保家衛國,多少將領死都是以岳飛為楷模啊!岳飛偉大在哪裡?四個字:精忠報國。為了這四個字,他自己回去,我沒有謀逆罪,我問心無愧。所以,秦檜讓他在認罪書上簽字的時候,他寫了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天地良心,我岳飛精忠報國,怎麼可能謀反呢?「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在中國歷史上成了一個精神的符號,鼓舞了多少人?這就是殺身以成仁。

近代的譚嗣同,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其實已經有船票了,別人讓他跑,譚嗣同也是可以走的,可是他偏偏不走。他說,自古以來,國家衰敗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變法,可是如果要變法的話,就需要有人流血,如果需要有人替國家流血,就從我譚嗣同開始。所以,他在家裡等著,「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我想跟大家說的是,這就是孔子說的殺身以成仁。當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一個人對道義的那份堅守,讓他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坦然處之。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經歷過那麼多苦難,一直能夠走下來,就靠這個精氣神。如果人人都講利益,為了利益什麼都能做,為了利益什麼都能放棄,中華民族焉能有今天?所以,孔子這個精神對道義堅守特別重要。

關於孔子對於道義的堅守,在周遊列國期間,還有一個故事。孔子有一次去衛國,從衛國離開之後去了陳地,在陳這個地方一下子絕糧了,沒飯吃了,而且跟著孔子的學生也生病了。大家想想,又沒飯吃,學生也生病了,孔子的學生子路,就不高興了,他脾氣比較急躁,怒沖沖地找到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君子難道也會那麼落魄嗎?我們中國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很善良的人,應該過得好。子路說,你作為一個君子,我們跟著你,怎麼那麼窮困潦倒,落魄到這個地步,難道君子應該過成這個樣子嗎?君子亦有窮乎?抱怨,意思跟著老師你怎麼鬧到今天這個地步,飯都吃不上。孔子的回答特別重要,他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話什麼意思?君子固窮是說,固就是堅守,君子無論自己過得多窮困潦倒,心中永遠要堅守對道義的那份追求。無論我活得多窮困,不要說物質的窮困,甚至刀架在脖子上,我還要對道義有一份堅守,這叫固窮。可是小人,一個沒有操守的人,他一旦遇到困難和考驗的時候,孔子的話叫窮斯濫矣,什麼意思?他就會胡作非為。

所以,抗日戰爭時期,當大軍壓境的時候,很多志士仁人把家庭都拋下,為了國家去死,那就是君子固窮。當對國家、對人生的承諾,面臨考驗的時候,固,我仍然堅守。可是小人不是,小人一旦窮困潦倒,什麼都做,根本不會有什麼對道義的追求。他給我們又一個啟發,就是我們此生面臨考驗的時候,甚至很窮困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把那份道義守住?這一點,我覺得孔子講得好:君子固窮。

孔子的學生曾子就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是什麼意思?弘揚道義,承擔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就是把推行仁義道德作為自己的任務和使命,這不是很重大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一直到生命終結,弘揚道義的這份責任,才算有個了結,不亦遠乎。

我再講一個孔子《論語》給我們的啟發。文化的東西,一定要落實到當下,如果居廟堂之高,在書齋裡面,在圖書館裡,跟老百姓沒有關係,這樣的文化必死。它可以作為個別學者研究的對象,但文化的生命力一定要滲透到百姓生活中去,融化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傳播文化的朋友們一定要切忌脫離民眾,不光政治,政治要得民心者得天下,文化脫離民眾以後,也一樣沒有源頭活水。

3、關於做人的態度

那麼,我們怎麼做人呢?我跟大家分享孔子的幾句話。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是,我有問題,而小人遇到第一反應是怪別人。大家想想,我們現實中,有多少人做到君子?當我們與別人合作,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多反思自己的責任,不要怨天尤人,把責任推給別人,孔子說了,小人才求諸人。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記得這個,遇到問題多反省自己。現在社會中有一種風氣,對我們國家和社會有很多抱怨和指責,我想說,與其抱怨和指責國家,不如捫心自問,你給這個國家做了什麼?我們13億中國人,人人都能盡自己的本份,人人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人人都從自我做起,13億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個國家怎麼可能不強大?反過來講,人人都不檢討自己,都去指責這個國家,都去推諉責任,這個國家又怎麼有希望?比如說我們教育體制的問題、環境的問題,如果每一名老師盡到老師的職責,每一位校長都兢兢業業管好學校,這樣的話,我們的教育環境就會改變,我們的教育事業就會蒸蒸日上。

孔子還說過一句話:「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這話什麼意思?他對我們做人有啟發。「不患無位」,現在很多年輕人進取心特強,有一個位置都想爭一爭,有一個主管都想自己去做,孔子說,不患無位,一個人不要把眼睛盯在那個職位是不是我的上,「患所以立」,而要憂患你有沒有能力承擔這個職位。這對我們年輕人有非常大的啟發,二十多歲的人,學識、人格、見地、智慧都還不夠,你怎麼可能發展得快,你根本沒有能力擔當。所以孔子講「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大家看,歷史上中國共產黨能夠發展壯大,五次反圍剿血的教訓、雪山草地的歷練、抗日戰爭的洗禮,經歷了那麼多以後,這個黨才成熟起來的。古代的劉邦、李世民,哪一個不是九死一生?當自己的智慧、見地、能力、格局都歷練成熟了,這時候有機會才能抓住。所以,我們不要老想著這個位置是不是你的,而是要捫心自問,我有沒有能力來承擔這個使命。如果你自己的人格、見地、智慧、能力、修為還不足以擔當這個位置,你有什麼好抱怨的?你看,孔子的話對我們多大的教育意義?

孔子還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這對我們做人有什麼啟發?見賢思齊,見到優秀的人,要向他學。我們社會中有一種不好的心態,叫羨慕嫉妒恨。羨慕還可以理解,如果嫉妒恨,就很不應該了。一個優秀的人比自己強,你嫉妒有什麼用呢?你不應該嫉妒一個優秀的人,你嫉妒人家的優秀,人家照樣在成長、發展。相反,你越嫉妒別人,因為心胸狹窄,自己反而越落後,越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一定打開自己的胸懷,上天讓一個優秀的人在身邊,不是讓你嫉妒的,是讓你學習的,是給了你一個進步的老師,讓你把這個優秀的人作為一面鏡子,來照出自己的弱點來,發現自己的弱點,向人家學習。所以,遇到優秀的人,永遠不要嫉妒,用誠懇的態度,讚揚人家,學習人家,見賢思齊,可不能心胸狹窄!沒有這份胸懷,你就會被時代淘汰。

下面一句,「見不賢而內省也」。如果見到一個不好的,謾罵人家、嘲笑人家,這不對,見到不好的現象一定要反思。想一想,這些毛病我也有嗎?我是不是和這種人一樣,我也有那種弱點嗎?避免自己犯類似的錯誤。你看孔子的話,對我們做人多麼有幫助,他實際是解決了我們現實中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

還有,孔子的學生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很多人聽說過,可是多少人不知道自己的本份啊!你自己講了一萬條理想,可是你的本份做好了沒有?不管你有多大的雄心,你一定是在做好本份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年輕人18歲讀大學,花了家裡那麼多錢,人生最燦爛的四年青春年華,你知道這個「本」嗎?如果四年碌碌無為,渾渾噩噩,大學、研究生或者博士結束的時候,自己根本就沒有東西,你這個「本」是怎麼做的?如果你這個「本"做不好,將來到社會打拚的時候,你必被社會淘汰。

我曾經給一些企業和政府做培訓,他們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剛就業就不踏實,患得患失,抱怨收入,工作態度不積極,又沒有多少本事,他問我這個現象怎麼辦?我就跟他講君子務本,打一個比方,人找一份工作就像栽一棵樹,我們到一個單位工作,就是把這個樹栽到這個單位裡面,這棵樹剛栽下的時候樹葉稀稀拉拉,為什麼?因為它的根還沒有紮下去,根沒有紮下去樹葉就很少。可是,你等三五年之後,樹根紮下去了,源源不斷的水份和養料來到這個樹上,就會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我們年輕人,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切忌不能浮躁,不能患得患失,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找到自己的路後,一定要踏實。就像栽樹一樣,沉下心來,去吸收營養,去成長。吸收營養、成長、紮根的過程就是你的能力、心智、人脈、經驗等成熟的過程。當你能力、歷練、經驗、心智具備的時候,就會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你的生活才能改觀。可是有的年輕人不懂得君子務本,反而得隴望蜀、患得患失,也不踏實,結果是什麼?結果是這個工作幹上兩年、半年,別的工作幹上一年、兩年,換一個地方。你沒有累積,還沒有在這個地方紮根到枝繁葉茂的時候,你就開始換,換來換去,到三四十歲的時候,還在社會的底層,永遠不能成為行業的精英和佼佼者。所以,看看我們聖人的話,很了不的,你就做到「君子務本」這四個字。

公務員兢兢業業給老百姓做事;金融機構好好扶持實體企業、對國計民生有幫助的企業;商人好好的把自己的產品質量提高,對消費者負責;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公安同志把社會治安管好。大家想想,這樣的社會怎麼可能不好?這就是務本啊!可是很多人不務本,不務本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你的成長會遇到重大障礙,因為你沒有務本,而人生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前走的。所以,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兩千年,是不是過時了?沒有。無論幾千年怎麼變化,人類生活面臨的問題具有共同性,聖人在那個時代提出對問題的很多思考,到今天,對我們仍有很大啟發,絕不會過時。

孔子還講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很簡單,但背後的內涵是非常深刻的。中國兩千多年來,雖然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非常多,但是像孔子這樣地位的人,大家都承認的不多。我想問那些驕傲的人,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連孔子這樣偉大的哲人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一種什麼胸懷?要謙卑,要海納百川,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你永遠不會成長。所以,有些人讀了一點點書,就傲氣得不得了,說話就開始不注意了。你以為你掌握真理了嗎?你以為中國古代聖人的智慧,包括當今的科學你都了解了嗎?不可能的事兒。人類的文化智慧像太陽,你不過是一抹陽光,甚至連一抹都沒有,你有什麼驕傲的?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話很了不起,我們要時時反思人性的弱點。任何一個普通人,人性之中都有很多弱點,千萬不要美化自己,要常懷謙卑之心,海納百川,自覺地向別人學,一定要有這個自覺。所以《易經》里有一卦叫謙卦,就是謙卑的「謙」。劉邦這樣的帝王都懂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定軍心、運糧草我不如蕭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但正是這種精神成全了劉邦。反過來講,認為我比誰都強,那是因為你無知和狂妄。所以,孔子講的這種反省精神,是我們這一輩子都需要的,「吾日三省吾身」,這也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講的。

孔子還有一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對我們做人有什麼啟發?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時代里,不同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怎麼辦?今天社會上產生了很多衝突,觀點的衝突、生活方式的衝突、思維方式的衝突,還出現了路怒族,動不動就開始發脾氣,各種暴怒、厲氣社會上都有。面對這些衝突,孔子的態度是「君子和而不同」,當我們遇到不同觀點的時候,和而不同,什麼叫和而不同?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面對不同的看法,第一個是互相尊重。我們對問題,對生活方方面面有不同的理解,這個社會是多元的世界,只要不違背法律,不違背社會的公序良俗,人家有自己選擇和生活的權利,互相尊重這是第一。

可是,光尊重還不夠,第二層含義,學習。比如,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你和我觀點不一樣,首先我尊重你,我捍衛你說話的自由和權利,可是還不夠,我要傾聽,你為什麼跟我不一樣,你在跟我不一樣的過程中傳達了多少智慧,我一定要向你學習,我學習了你的智慧,再加上我原來已經有的看法,去生成、創造,然後達到更高的境界,那個境界就是「和」,所以和而不同。

第一,多元世界一定要相互尊重。不要因為人家跟你不一樣,就心理不舒服,打壓別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道路,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習慣,為什麼非得改造別人呢?阿拉伯人有阿拉伯人的世界,非洲的朋友有非洲的生活,中國有中國的道路,韓國有韓國的道路,這就是孟子講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世界豐富多彩,每一個國家走自己的路,這是很正常的,這就是和而不同。要尊重多元,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發展道路。第二就是學習。我和別人不一樣,我一定要海納百川,學習別人,在學習別人基礎上,還要生成一個比我原來見識更高的層次,這就是一種非常自覺的學習態度和精神,這才是和而不同。有了「和而不同」這個自覺,大家生活中會減去多少矛盾!

要觀察人家為什麼那麼高明,人家為什麼和我不一樣,自覺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把自己的境界和智慧重新升華,這叫和而不同了。小人就不一樣了,孔子說了,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只追求同,你和我一樣,我就和你結成聯盟,別人和我不一樣,我就打壓別人。應該學習孔子,尊重人家、學習人家,不同民族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包容,推動整個人類的文明不斷升華,不斷發展,這才是我們儒家提倡的大道啊!

4、孔子中道的智慧

孔子在《論語》里還有管理的智慧。剛才講的是對人的智慧,那麼對管理呢?怎麼做一個出色的管理者?孔子的《論語》里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中道,在《論語》第二十篇堯曰篇里,孔子說了四個字:允執其中。「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爾舜,上天的規則在哪裡?就是你的國家發展得興旺不興旺,它內在的規則是什麼?是爾躬,是你自己一定要勤奮,要自強不息。要怎麼做呢?四個字,允執其中。反過來講,如果你自己不能勤勉地從事政治管理工作,如果不能做到允執其中,結果是「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到那個時候,天下就會大亂。那麼,怎麼才不大亂?四個字,允執其中。「允執其中」這四個字是《論語》里關於如何從事管理,包括企業管理和政治家的極大智慧。我自己的體會,如果大家能做到「允執其中」這四個字,那你就把握了管理的精髓。大家今後無論從事什麼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允執其中了,你就能深刻體會到堯舜禹的智慧、孔子所說的智慧,你就會在政治管理上做得非常出色。

什麼是允執其中呢?其實就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在各種對立中,一定要找到中道,這個「中」不是說物理學、數學的正中的「中」,它是各種力量在對比的過程中的那個「中」。我舉幾個例子,為諸位闡述什麼是中道。治理國家時,對外開放和以我為主就是一對矛盾,我要強調以我為主,又要海納百川學習別人,這就是一對張力,這對張力的中道是什麼?就是既要以我為主,一定又要海納百川,這就是中。如果完全以我為主,這就叫閉關鎖國;不以我為主,完全向別人學,這就叫全盤西化,都錯了。

我們看中國的歷史,盛唐氣象,大唐初期,從李世民到武則天,既發展自己,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化上可謂蔚為大觀,汪洋恣肆,唐詩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同時,盛唐一點都不封閉,唐朝高僧鑒真東渡,給日本帶去了先進文化,玄奘法師用一雙腳,丈量十萬里路,到天竺求取大乘佛法。盛唐氣象,既是以我為主,又海納百川,這就叫中道。可是到了明朝以後,尤其是明清之際,清代開始搞閉關鎖國,文字獄,使得民族生機一下子萎縮了。你沒有一個渠道向其他民族吸取營養,你做不到和而不同,中華民族一步一步衰落。所以,滿清閉關鎖國種下了一個惡因,果報什麼時候來的?就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那麼多列強欺負我們,這個惡因在明清之際就種下了,只不過這個果報在鴉片戰爭之後才呈現,而且一直到了1949年,我們才重新站起來,這中間的苦難罄竹難書。如果堅持允執其中,永遠以我為主,保持大中華的特色,同時海納百川,永遠敞開胸懷,向世界其他民族去真誠地學習,這個民族怎麼能敗落?可是我們當時沒有做到。所以,以後一定要學習聖人的智慧,在治國方面一定要注意中道。

我再舉例子,比如經濟和文化建設,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建設,靈魂的建設、心靈的建設、信仰的建設一條腿,另外一條腿是老百姓要吃飯、要富裕。這兩者之間一定要堅持中道,既要讓人民活得富裕,同時讓我們這個民族活得有信仰、有文化。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建國之後,老百姓一日十年,吃飯問題沒有解決,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文化、信仰建設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所以,我們習總書記現在為什麼那麼強調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對「發展是硬道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補充。這就是中道,比如在環境建設方面,很多人指責環境,可是大家想過沒有,一個由農業文明轉向信息社會和工業文明的時期,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實際上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堅持中道,不要以犧牲環境,犧牲後代子孫的利益,來謀取飲鴆解渴的發展,我們要保護環境。可是,我們也要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也要保護,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又是一個中道。你如果不做到中道,經濟沒有發展,就業解決不了,社會也有問題。空氣污染了,水污染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不可獲缺空氣和水都出問題了,我們發展的意義何在?

再比如,近代史上列強欺負我們,階級鬥爭在當時的環境裡面,鼓勵中國人站起來,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客觀的說是起了作用的。可是環境變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安安靜靜的搞社會主義建設了,政策就要調整,怎麼調整?你要回到中道上來,這個中道就是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安居樂業。所以,大家以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在管理過程中,在所有的矛盾和各種衝突之間,一定要找中道,不能偏。

可是,有的時候,這個社會出了問題了,社會已經開始偏了,就需要「矯枉過正」一點,把社會發展趨勢給拉回來。就好比小平同志,改革開放初期,連飯都吃不上,那個時候不得不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當時那個社會狀態下,更多的是強調經濟發展。可是今天不能這樣,到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社會取得一定程度發展以後,我們一定要重視中華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家園的建設。中華民族將來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富裕、強大的國防之外,還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一定要有讓其他民族能學習和借鑒的文化和價值觀,那是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世界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中道。

所以說,允執其中是一個非常大的智慧。我們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偏的,我們人類的管理之所以出問題,其實是偏了。比如企業管理,業績好了我就有獎金,這叫物質獎勵。但是,單純注重物質獎勵,這個企業一定會死,為什麼?物質獎勵是能激發人,可是當企業經濟效益不好的時候,員工如果沒有利益了,他不就走了嗎?所以一個真正偉大的企業,物質的獎勵之外,還一定要建立企業的價值觀,這就使得企業發展的動力源,不僅有物質的積累,還有企業所塑造的那份價值觀的認同。這個時候,當企業真面臨困難的時候,即便是經濟效益差一點了,員工仍然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還能凝成一股繩,使企業渡過難關,這個政策也叫中道。企業的激勵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價值觀的認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這就是《論語》里中道的智慧,它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啟發。

(二)人們怎麼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境界和智慧?

孔子的思想非常多,說完它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在這裡就稍微結個尾。孔子這麼高的境界和智慧,人們怎麼做到?這個問題就來了,孔子做了回答:「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做一個有仁義道德的人,我就能做到。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其實很深刻。孔子說,我講的這些高妙的境界看起來很有智慧,很有境界,可是他不懸空的,是人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想做就能做到,叫我欲仁,斯仁至矣。這背後傳達了中國儒家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什麼觀點?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大智慧。好比人人心中都有一顆光亮的明珠,這顆明珠有的時候蒙上污垢了,所以變得自私,變得狹隘了,變得愚蠢了。那麼,孔子說,只要我想做,我想把我心中這個珍珠給擦亮,讓它光芒四射,我就能做到,這叫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接著說過,人人心中都有覺悟自己的那種能力,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叫良知,而且這個良知人人都可以感受,怎麼感受?你哪天在河邊散步,一個人不小心掉到水裡了,也許你不會水,沒辦法去救,可是你看了一個人在水中掙扎的時候,心裡是非常難過的,這叫惻隱之心。比如,你坐公交車,好不容易排了一個座位,剛坐上過了兩站,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拄著拐杖,顫顫巍巍擠上車,就在你身邊,你什麼感覺?你如果假裝看不到老太太,那會如坐針氈,很不舒服,這是禮讓之心。所以,我告訴諸位,你看到很多事情的時候,是你的良心在起作用,任何一個人都有那個東西。比如,我們黨反腐敗,好多被撤查的官員痛哭流涕,他也知道自己錯了,也沒管好自己。他知道自己錯了,那就是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們說,做了虧心事,心裏面難過,這就是證明那個良知在。孔子說,我說的那個智慧和境界沒什麼,是我們都能做到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把心中那個智慧找到,把那個大智慧找到,你願不願意真心去做。

所以,我這裡給大家做一個小結,孔子的這個話,代表了中國文化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誰能拯救人類,我提出這個命題。當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認為,一個造物主來拯救,中國文化不這麼認為,誰來拯救你自己?人類自己拯救人類,這就是孔子的一句話,叫敬鬼神而遠之。

什麼叫敬鬼神而遠之?敬什麼意思?就是要敬畏,對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要敬畏,如果我們這個社會沒有敬畏,什麼都敢做,這叫沒節操、沒底線,這個社會會出大問題的。我們對大自然要敬畏,對未知的東西要敬畏。人有了敬畏之心,才有底線,才有操守。孔子說的敬鬼神意義在這裡,我們有一顆實敬畏之心,對大自然的敬畏,對我們人類所不知道的東西的敬畏,這個時候我們人類才有了操守和底線,才知道什麼是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

那麼,什麼叫遠之?就是不要走盲目崇拜的道路,不要盲目崇拜而迷失自己的道路。人類的救贖到底靠誰?靠人類自己。所以,一個人違法犯罪,不管你到哪裡祈禱,該抓的還得抓,該承擔的責任必須得承擔。那麼,怎麼避免這個惡果?用孔子的話,叫自強不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奉公守法的人,君子務本的人,這樣才能不被那個惡果所纏縛,自己做好才是根本的解決之路。所以,為什麼要遠之?就是中國文化的八個字: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所以,中國文化實際上寫的是大寫的人,是自己要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誰來救你?自己來救自己。所以提高境界、拓展智慧、完成人格,然後凈化心靈,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在給國家在給社會服務的過程中,來對社會好,也對自己好,這就是皆大歡喜。

所以,孔子提出那麼多境界,怎麼做,孔子自己都說了。

(三)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最後,孔子對自己的一生,實際上有一個小結,這個小結我就當做對孔子思想介紹的結語了。孔子說,他這一生,怎麼成長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這一生,他從十五歲志於學,一直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做了這個概括。我的看法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從孔子成長的一生中間,來吸取智慧,把孔子當做一個標杆,當做一把尺子,對照自己,和他老人家比,我們缺什麼。

比如,十有五而志於學,什麼叫志於學?就是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這一生要做什麼,都已經非常清楚了。我們多少人活了三四十歲,都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還在碌碌無為,還不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責任啊!有人問了,有沒有人做到的?周總理十二歲「為中國而崛起而讀書」,也是這個狀態。所以,十五有志於學給我們的啟發是,一定要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人的一生,說起來八十年、九十年彷彿很長,可是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要知道自己這一生的追求是什麼。

三十而立,什麼是立?孔子到三十的時候,看問題、處理事情,基本的格局就立起來了。我們現在很多人一輩子都立不起來,聽到張三說張三有理,聽了李四說李四有理,某一個海外歸來的人一說西方多好,就覺得多好。到底人應該怎麼看問題?要立起來,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考,要有自己判斷的能力。很多人陷入到傳銷裡面,進去以後,一兩天就已經完全被洗腦、征服了。我們聽到各種觀點,聽完之後,用中庸的話,要明辨之啊。你難道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沒有理性判斷的能力嗎?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三十而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自己關於人生和宇宙等重大事情,有了一個基本判斷之後,再聽各種學說,就知道該怎麼取捨,該怎麼判斷。

四十而不惑,就是對道理上都很通達,看什麼都很通達。可我們多少人有惑啊!工作里有很多惑,人力關係有很多惑,包括自己升職的過程中,發展遇到很多障礙,有很多惑。可是,孔子四十歲的時候,他看這些事情都已經不惑了,不惑這背後有秘密的。世間的規則都有因和果,任何事情的出現,必有其原因,任何事情原因苗頭出現了,必有其結果。理解這個道理之後,你再看事,你的嫉妒也好,你的不解也好,都會消解很多,像孔子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是知天命?這個境界很深,一個人知天命,就是一個人,不僅是對外部的道理很通達,而且是對自己在宇宙中間應該怎麼活有了領悟。如果「四十而不惑」是對外部的一種通達,「知天命」則是指我本人(孔子本人)在宇宙中間,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他很清楚了,這就是知天命。知天命的境界,就是我們這一生,該做什麼,不做什麼,這要很清楚。

六十而耳順,什麼是耳順?我們現實中做不到,我說你好,你高興;說你不好,你生氣。表揚你優秀,你美滋滋的;說你這個人不咋地,你就生氣。你為什麼不耳順?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對小我的執著,你的話符合我的想法,我就高興,當你的話不符合我的想法,我就生氣。這就是被小我緊緊地包裹了,只有把小我打開了,沒有小我了,擁有了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時候你聽到什麼都耳順。這就是孔子的修為。

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從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做什麼也不違反規矩。這個境界非常大,我們現實中的人,如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得做多少違法亂紀的事兒?可是孔子說不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心所欲還不逾矩,他的秘密是什麼?秘密就是孔子把心中那個污點給去掉了,把很多人性的弱點給克服之後,心中留下的是什麼?用孟子的話叫良知。用我剛才打的比喻,就是光亮的珍珠,光芒四射,孔子都找到了,找到以後,按照那個良知去做事,超越了人慾境界,從心所欲,就完全是道德的境界。道德的成名之後的境界,而不逾矩,這個時候我們說四個字:人與道同。人和宇宙的大道是一體的,孔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都不違背道。這就是孔子的一生。

這裡,我再就「六十而耳順」跟大家說,正是因為我心中有我執,才造成我們生命中那麼多障礙和不愉快。當我們看到一件事很生氣,起源就是它不符合我心中的我執。人生的很多衝突都在那裡,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了,你就把我執給放下了。把自己的我執放下多少,你的生命就會開拓多少。你把我執放下得差不多的時候,宇宙是我心,我心是宇宙,那個境界打開以後,再看世界,春花秋月。用那個境界看世界的時候,用佛經的話,叫「直心是道場」。心中沒有障礙了,再看這個世界,就是另外一番局面,因為把小我打掉了。這個時候,宇宙、人生是一體的,那個境界就生成一個大我。

二、孟子的智慧和精神

各位朋友,我們說完孔子的思想之後,再來了解一下儒家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孟子的思想主要是集中在《孟子》這本書中,它是記載孟子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本。反映孟子思想的語句非常多,我跟大家分享兩句話,從中來學習孟子的智慧和精神。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句話很簡單,可是它的內容很深刻,對於我們的人生非常有教育意義。在孟子看來,成就大事的人物,不失赤子之心。什麼叫不失赤子之心?很多人在小時候,或者青春年少的時候,說幾句狂話,發一些感慨,談一些人生的理想。比如說,有的人沒有考上公務員之前說,我要做一個好官,我要捧著一顆良心給社會做事;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說,我要做一個有教養、有公益精神的企業家,成就一番事業以後,不僅自利還要利他,還要給社會做事。很多人實際上是有這個初心的,可是等到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後,在社會的大染缸中,經過歷練之後,壞掉了,把內心那份曾經對人生的承諾,對社會的情懷、擔當和使命丟掉了。這種情況非常多。所以,一個人說幾句大話,承諾承擔一些使命和責任並不稀奇,難在哪裡?難在說了以後,用一生的時間去證明它、踐行它,這一點了不起。周恩來總理為大家所尊重有很多原因,他12歲的時候就發下宏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一個積貧積弱、災難深重的時代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大家看他的一生,從12歲說這個話,一直到去世,無論經歷多少艱難困苦,始終圍繞著為中華之崛起在努力奮鬥和工作,這就是一個人的偉大之處。

《華嚴經》中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最初做事是有發心的,發心非常重要,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價值觀是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如果第一個扣子錯了,剩下的扣子就會全扣錯。什麼意思?一個人的價值觀如果是扭曲的,他的行為就會扭曲,他的人生就會走錯道。那麼,初心是什麼?初心其實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是一個人的願,我要怎麼活,我要給社會做什麼樣的貢獻,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就是初心。那麼可貴在哪裡?可貴的不僅是有這個初心,關鍵是不忘初心,用孟子的話,就是不失赤子之心。比如說考公務員之前,一個人說了,我一定要用公權力給社會、給老百姓實實在在做事,這個發心很好。考上以後,成為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乃至成長為高級幹部,隨著權力的增大,誘惑也越多,考驗也越多,可是不管地位怎麼變,永遠不丟掉心中對國家、對人民那份沉甸甸的承諾,永遠做一個一身正氣的人,了不起。比如創業的人,我自己現在很困難,我創業幹什麼,我要幫助很多像我這樣困難的人。最後,當成為一個優秀企業家的時候,資產多少億,甚至上百億的時候,仍然不忘當初自己對人生的那份承諾和擔當。不僅自己好了,還成就別人,幫助很多人改變命運,這就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我們這一生,有一份美好的願景,有一份美好的初心,這是可貴的,比渾渾噩噩,不知道人生該怎麼活要好。可是,更重要的在哪裡?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所以大家常聽到一句話:這一生聽了很多道理,可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大家可能很熟悉,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不是,聽了很多的道理,不是一定過不好這一生,聽了很多人生好的道理,但是關鍵在做了沒有。如果用一生的時間去踐行它,去做它,一定會改變命運。所以,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永遠不丟掉自己對人生的那份承諾,不管賺多少錢,有多高的地位,永遠都對社會、對人民有一顆兢兢業業的心,有一顆成全別人、服務社會的心,這樣的人尤為可貴。

孟子還有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大家從小就知道,可是這句話包含的深意,大家可曾想過?孟子的這句話給我們什麼啟發?就是人這一生,如果想做成一番事業,必經過一番洗禮。上天交給你多大的使命和責任,先要給你一個多大的考驗。當你經歷並且通過了這個考驗的時候,才有一份感天動地的使命和責任交給你,否則你擔不起來。大家看一看歷代的帝王,包括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等,哪一個不是經歷千難萬苦,九死一生?正是在血雨腥風、九死一生的艱難困苦中,才走出了偉大的英雄或者偉大的領袖。所以孟子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經歷什麼樣的考驗?有幾個大的考驗,我給大家分享一下。人這一生是一場修行,所有遇到的事都是對你的考驗,如果我們不能通過這些考驗的話,人生必出現大坎坷,甚至人生就終止了。反過來講,如果人生所面對的考驗,你都能走過去,你必然成就一番事業。有哪些考驗?

第一個考驗:苦難。我告訴諸位,吃多大的苦,就有多大的福報;能吃多大的苦,就能擔多大的責任。一個人吃了苦之後,能挺過來、站起來,這種人必成就一番事業。拿我們黨來說,中國共產黨最初僅13人在上海開會,經過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圍剿,後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開始長征,長征之苦不是常人能想像的,一雙草鞋走雪山草地,幾萬里的征程,可是她就能走出來。抗日戰爭時期,有日本軍國主義給中華民族的那份巨大壓力,再加上國民黨政府時而反共,我們黨經歷的考驗是面對多個敵人、多種障礙。可是,中國共產黨走過來了。所以,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不是偶然的,是經過多少苦難走出來、歷練出來的。

所以,苦難是人生的洗禮,吃多大的苦,就會成就多大的事業。當我們遇到障礙、困難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羨慕別人。當有一份苦難給你的時候,那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你的成全。當然,我們都不希望人生遭遇苦難,可是苦難不是你想不要就不要,想不遭遇就不遭遇,有的時候它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怎麼看待苦難,能不能在苦難面前站起來,這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經歷多少苦,你的人生就會有多大的成長。

第二個考驗:名利。很多人在苦難面前挺過來了,可是當鮮花和掌聲來到的時候,往往經不起考驗。很多人春風得意、風生水起的時候,常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最後咎由自取,這種事情太多了。實際上很,多人在苦難面前不失為英雄,可是在春風得意、風生水起的時候栽了大跟頭。所以,一輩子無論多順利,都要謙卑,無論多麼風生水起,永遠要看到面前的危險,居安思危。所以我們的黨,包括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提居安思危,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繁榮的背後,其實積累了大量問題,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會有顛覆的危險。國家如此,個人也是如此。所以第二個就是名利關。

第三個考驗:平凡關。平凡關是什麼?我們這一生完成劃時代任務的可能性,實話實說,不是很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時代的英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驚天動地的偉人,我們更多的是芸芸眾生,是一個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做普通的事、過平凡的一輩子的人。你做好準備了嗎?當平凡伴隨自己一生的時候,能不能過得很幸福,過得很歡喜?反過來講,過得很難過,老是羨慕別人,覺得別人好,甚至心理上發生扭曲了。所以我說,平凡關要通過,這一輩子無論多平凡,也要過得幸福、歡喜、充實、有意義,這一點很重要。

平凡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事實。人這一輩子平凡不怕,關鍵是明白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真正的意義不是轟轟烈烈。多高的地位、多大的事業才是活得有意義?有的人身居高位,未必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有些人很平凡,他的位置很平凡,不是高官顯貴,可是他做了非常有意義的事。比如雷鋒,他就是一個普通戰士,但是他把自己這一滴水,融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大海中去,他的思想和精神感染了千千萬萬的人,這不是很有意義嗎?平凡也可以活得很充實、很有意義,關鍵是自己想不想做。比如一名老師,在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你教了孩子三年課,這三年里,孩子跟隨老師的成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個孩子是堂堂正正、浩然正氣,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還是價值觀扭曲、自私、狹隘、不懂得與人分享?除了家庭、社會的因素之外,老師非常重要。所以,不要小瞧自己的崗位,在平凡的崗位上,可以做非常有意義的事,可以做服務社會、利於大眾的事。

第四個考驗:慾望。如果說我們完全沒有慾望,這個做不到。可是怎麼看待慾望,這裡邊有智慧。人這一生,吃、穿、住、行等基本的需求是很低的。這個時代誰吃不飽飯?你如果非要吃山珍海味,高血壓、腦血栓、糖尿病這些疾病,哪一個不是吃出來的?所以,吃飽就可以,健康就可以了。現在很多人提倡素食主義,為什麼素食?其實就是健康的考慮,並不是說我們吃不飽飯,吃一點就可以了,吃多會造成身體的負擔。住,有房子住就可以了。中國傳統講一個風水,風水是講什麼,是講外在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這個房子不是很大,可是人氣很旺,這就是一個好的風水。我們能養老,能對老人盡到孝心,能撫養孩子,能對社會承擔責任,身體如果不好了,能有救治。在滿足這些基本需求之外,正確看待慾望。附加的慾望是多餘的,甚至會給你帶來災難。很多貪官被抓了以後,什麼幾十億、幾億、幾千萬,何必呢?你的生活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可是你自己身陷囹圄之後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人的一生很多時候都是咎由自取,都是自作自受。

對待慾望,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很容易滿足,滿足了這些需求之後,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踏踏實實給社會做事、給國家做事。到了垂垂老矣的時候,回望一生,我沒有白活,我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國家,也給這個社會、給別人做了有意義的事,多好的感覺啊!這就是正確的慾望觀。反之,該止步的時候不知道止步,慾海無邊,最後把自己搞得家破人亡,豈不悲哉?這是慾望關。

第五個考驗:生死關。生死是一個大問題,我們老說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有人也說不是,有的人發展得好,有的人發展得不好,可是在一件事情上絕對平等,就是死亡。沒有一個人不面臨死亡,在生死這個問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怎麼看待生死,這是一個大問題。死亡來臨的時候,很恐怖、很愧疚,那是不好的感覺。那麼,怎麼看待生死關?孔子有一個態度:「未知生,焉知死?」什麼意思?一個人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該盡的責任盡到,對自己、對家庭、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我該盡的責任盡完了,這個時候,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非常坦然,這個感覺是人生的一個好感覺。所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就是一個人一定要把人做好,把此生該盡的責任盡好,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那個感覺就好。

總結一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講得是什麼?人生是一場修行,人生有很多障礙,正是在克服一個個困難、障礙中,才彰顯出人生的意義。所以,大家讀《華嚴經》,它為什麼把蓮花當做象徵花,一定要在污泥濁水中間開出蓮花的聖潔。苦難也好,坎坷也好,名利也好,這麼多考驗,你無處可逃,一定要經歷。如果哪一關你過不去,必成為你人生的障礙,你就會栽倒在這裡。反過來講,哪一種考驗,你心裡都看得非常清楚,非常達觀,非常有智慧,絕對不被迷惑,能夠克服它、跨越它、超越它,這個時候就是「蓮花」,在污泥濁水開出蓮花的聖潔,在處理一個一個的考驗和坎坷中,成就人生的那份智慧和高遠,這就是一個好的經驗。

所以,孟子的智慧非常多,他的書裡面有幾萬字,我就摘出這兩句話給大家分享。這兩句話啟發我們,這一輩子要在很多問題上保持智慧、達觀和超然的心情。大家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孟子,要讀《孟子》這本書。

三、《大學》里的智慧:內聖外王、厚德載物

第三個儒家思想,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學》。大家知道,四書五經是儒家經典,「四書」里除了《論語》《孟子》,第三本書就是《大學》。《大學》有幾千字,其核心就是「三綱八條目」,什麼是「三綱」?《大學》這本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八條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八條目」的核心意思是什麼?我稍微給大家介紹一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叫明明德?儒家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明德,就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個非常光亮的道德、德行或者良知、智慧。注意,人人心中都有,可是我們在現實中經過了很多污染,在社會上與各種人打交道的時候難免有誘惑,心中那份良知可能會泯滅,這個時候怎麼辦?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大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擦亮心中的那份明德,或者是找到心中的明德。人人心中都有這份大智慧,這份光亮的德行,可是有的時候我們迷失了,大學之道就是引導我們,找到那個光亮的德行。如果用孟子的話,就是人人心中都有那個良知,我們自己去內求,把自己心中光亮的德行或者良知找到了,人人都可以做一個有仁、義、禮、智、信的人。

「三綱」的第二句話,在親民。當然,學界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新民」,有人說是「親民」。可是這裡邊用「親民」合適一些,為什麼?一個明明德的人,一個找到心中光亮道德的人,他自然能夠親民。什麼是親民?就是親近老百姓,真心給老百姓做事。一個心中充滿了自私和慾望的人,他說給人民服務,你信嗎?他心中想的是自己,他在與別人打交道的時候,算計別人,為的就是自己,為的就是自己能夠得到那些小利益,這種人怎麼可能親民?只有明明德之後,每一個人超越了小我,成全了大我,心中把光亮的德行找到以後,他才能做到親民。親民就是安下心來給人民做事,親近老百姓。所以,明明德之後是親民,這是有邏輯的。如果你沒有明明德,心中很多雜七雜八的慾望,自私、狹隘,你怎麼可能親民?因為你心中只有小我,只有自己的得失和算計。

「三綱」的最後一句話,叫「止於至善」。大學之道的目的是追求至善純美的境界,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一直要朝著那個方向走。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前五條合起來就是把自己做好,把自己做好以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我們這一輩子,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合在一起就是四個字:內聖外王。所以我建議朋友們要把這四個字記住:內聖外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不斷地把內心中光亮的德行給修出來,這叫內聖;一個人真正把內聖做好了,把內功修好了,有了大我的情懷,有了使命擔當,有了光亮的德行,這是內聖。這個時候再去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有了根基。所以,內聖才能外王,厚德方能載物。

大家讀清華大學的校訓,一個自強不息,一個厚德載物,這裡邊是有深意的。厚德才能載物,內聖才能外王。一個人的修為就是地基,一個人的德行和人格就是大樓的地基,這個樓的高度就是你的視野,你想做多大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企業家,可是地基是什麼?是你的修為和人格。只有把德行和人格的「地基」打好了,你才能建高樓,如果你的地基很薄弱,終有一天,高樓會轟然倒塌。很多高官,由於德行不夠,當面臨誘惑的時候,不能自已,最後身陷囹圄;很多企業家,賺了錢以後,不知道怎麼用錢,結果是驕奢淫逸;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名人有了名聲以後,多傳播好東西,多以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就是傳播好的文化,傳播正能量。如果你有了名聲以後不做這些,反而因自己的不當行為,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你是要負責任的。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才能外王,這就是《大學》主旨。它對於我們這一生有非常大的啟發。我們這一生,尤其是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管你有多麼遠大的理想,一定要把德行和人格的「地基」打好,只有把這個「地基」打好了,才能載物。載什麼物?以後不管你有多大的權勢,多少的財富和多高的地位,永遠不失赤子之心,永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操守和底線清楚,這種人將來必成大器。

《大學》里還有一個思想,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非常有智慧。一個人只有知止,不要什麼都得到,不要什麼都想貪,用孟子的話,人這一生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止了以後就能定,定下心來,定下來、靜下來了,智慧才能湧現。所以大家觀察,但凡有智慧的人,很穩重,外邊的風吹草動,很難擾動自己的心智。反過來講,有一點事就搞得自己很躁動,外邊一些輕微的擾動,自己就勃然大怒、大發雷霆,一旦大發雷霆、勃然大怒,就會讓自己的心智都錯亂了,這個時候你的智慧就會蒙蔽,就容易說錯話、辦錯事。

我常給年輕人講,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讓自己的心智不要輕易被擾動,對事物有很穩定的看法,心智很穩定。外邊有風吹草動的時候,自己的心智穩定,這個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心智輕易被擾動,就很容易說錯話、辦錯事。很多時候,我們干蠢事和傻事,都是我們心智被擾動的時候,是勃然大怒的時候,是自己貪心被人家勾起來的時候。反過來,如果「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果真知道止、定、靜,能夠把心沉下來,外界很難擾動自己,該做什麼、該說什麼,清清楚楚,這個時候我們很難說錯話、辦錯事。

所以,大家看我們的領袖,你看歷代的偉人,都非常沉穩,表情很沉穩,是不輕易動的。表情不動的背後是什麼不動?心不動,外邊無論多大的干擾,心智是不動的,這種人是了不起的人。所以,佛家特彆強調「戒、定、慧」。什麼是戒?不該做的不要做,這個時候,你的心智就能穩下來,有戒就有定,有定必然生慧,這和《大學》里的意思是一致的。

四、儒家經典《中庸》的智慧

我們再說儒家的第四個思想,就是《中庸》里的智慧。《中庸》也是「四書」之一。中庸歷來爭議很多。我們中國人幾乎人人都知道中庸,可是什麼是中庸?有人說,中庸就是人際關係中,誰也不得罪,做事四平八穩。不是的,我曾經給一個人講,我說誰也不得罪,聖人怎麼可能教育你這樣,那豈不是沒有原則?中庸真實的智慧,不是做事四平八穩,中庸其實給我們說了一個大智慧。那麼,我們就體會體會《中庸》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發。

《中庸》第一章這幾句話,我給大家解釋一下,然後告訴大家什麼是中庸。《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命之謂性」就是說,上天賦予每一個人的東西,就是一個人的性,或者稱為天性,不管張三李四,每個人本來就有的,上天賦予的東西,我們稱作天性,叫天命之謂性。上天本來就賦予每一個人的,或者叫天生都有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大學》講的明德,用孟子的話就是良知。

可是,那個明德、良知,我們迷失了,我們很多時候是被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給污染了,怎麼辦呢?所以下一句話:「率性之謂道」。什麼叫修道,什麼叫得道高人?中國文化有一句話,說你這個人修的好,得道了,得道聖仙、得道高人,那是一個很有修為的人。《中庸》里叫「率性之謂道」,一個人只有擦去心性上的污染,找到心中的那個明德和良知,依循本性而行,那才叫得道,叫率性之謂道。

第三句話,修道之謂教。什麼叫教育?教你開車技術,教你幾個單詞,教你計算公式,那不是教育。在中國文化中,真正的教育是修道,什麼叫修道?就是找到我們心中的那份良知,找到我們心中的那份明德,找到我們心中的至善純美的天性。所以,我們今天對教育的理解應該糾正一下,教一點知識可以稱作教育,可是更重要的教育是教給我們怎麼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如果怎麼做一個人這方面丟了,這個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所以,按《中庸》的話,修道之謂教,教育是修出我們心中的那份良知,至善純美的那份心性。

這裡《中庸》的智慧就出來了。《中庸》講得不是一個標準,不是四平八穩,而是一種狀態,一種什麼狀態?一個人去掉了雜質,把自己內心之中至善純美的天性找到了,按照至善純美的天性去思考、去行為,那個狀態就是中庸。你具備這個狀態以後,到任何一個場合,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該說什麼,心中自有分寸,那個狀態就叫中庸。所以,中庸絕對不是講話的一個標準,而是指一個非常具有智慧、通達的狀態,是一個人去掉了心中所有的雜質,把內心之中至善純美的天性修出來之後,而呈現出來的那種狀態,那個狀態叫做從容中道,自然而然。中庸不是具體的標準,我們面對萬千的事物,面對萬千的眾生,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不一樣,中庸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在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不同的場合,該怎麼做、該怎麼說,只要你具備了至善純美的天性與智慧,你總是能夠把分寸拿捏好,把度拿捏好,這就是中庸的含義。

再結合前邊談孔子思想的時候,孔子在《論語》里指出了我們管理的智慧,叫做允執其中,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把握一個中道。今天大家就明白了,人怎麼才能中道,就是你具備中庸的狀態,當你自己還沒有達到中庸狀態的時候,你很難做到中道。為什麼?你心中有雜質,你心中有很多的得失和算計,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很難客觀地看待事情,總是有所偏。修出了中庸的狀態,你做事的時候自然是允執其中。

大家知道,古代法制不健全,並沒有對帝王的太多限制,那時候帝王靠什麼?靠自覺、靠智慧。一個人的德行和智慧修到非常高的境界,幾乎不需要外在的制度約束,就能做得非常好。那個時候的那個狀態,就叫允執其中。

所以,《中庸》給我們的啟發是:做事一定要注意掌握中道,我們看人類歷史,只要出現了苦難,必是違背了中道。什麼時候出現了盛世,必是老百姓安居樂業,這個時候你的管理是符合了中道。可是,我們怎麼才能中道?《中庸》做了進一步的回答,叫「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去掉了雜質,把內心至善純美的境界和狀態找到了,自然是從容中道的。有了這個狀態,才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五、《易經》中的事物演變之道

儒家的另外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易經》的思想。《易經》非常深刻,我找幾個點給大家說說。《易經》被稱作「五經」之首,大家如果讀中國的哲學史,後邊的很多思想家,他們智慧的源頭都在《易經》上。所以,讀《易經》很重要,但是《易經》不容易讀。《易經》經過周文王的演繹之後成為六十四卦,它最初是八卦。八個卦是什麼?就是八個自然事物,天、地、雷、風、火、水、山、澤。八個自然事物代表了這個世界的八種狀態,或者八個組成部分。這八種狀態在一起疊加,形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以我讀六十四卦的體會,六十四卦講了我們生活中,或者宇宙和人生的六十四個狀態,它的智慧非常大,我稍微找幾個點給大家分享。

比如六十四卦的第十一卦:泰。第十二卦:否。我們中文有一個詞叫否極泰來,那「否」是什麼?自然是諸事不順,或者不怎麼吉祥,否極泰來,就是一個人經歷苦難和不順利之後泰來。泰就是吉祥,就是順利。但是,實際上在《易經》裡邊,泰卦是在前邊,後邊是否卦,為什麼泰卦之後就是否卦?剛剛春風得意,馬上就是不順利,所以我給諸位說,這是我們中國的先哲對於宇宙和人生非常深刻的觀察。很多人,一旦有了小成就就飄飄然,之後馬上都是災難。大家看,多少人都是尾巴翹到天上以後栽的跟頭。所以,泰卦之後是否卦,它是太高的智慧。多少人一旦取得點小地位、小成就,就得意忘形,甚至飛揚跋扈,結果就是身陷囹圄、咎由自取。所以,泰之後是否的例子太多了。

《易經》里還有一卦叫謙卦,謙卦的卦象是什麼,就是上邊是地,下邊是山。我問大家,山應該在哪裡?是不是應該在地的上面?可是這個卦象是什麼?地在上面,山在下面。本來應該高高聳立的山,卻跑到地的下面,什麼意思?這個卦就是謙卦,一個人非常威武,是一個大官,非常有權勢,可是他偏偏在人民面前特別謙卑,特別隨和,善於傾聽人民的呼聲,特別尊重人民的意願,這個卦必然好。所以,卦的安排是非常深刻的。那麼,泰卦之後就是否,它警告我們,人取得成就以後,一定要謙卑、居安思危,一定不要張狂、飄飄然,一定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吃哪碗飯,否則的話一招不慎,全盤皆輸。歷史與現實中的例子太多,所以大家永遠記住,泰卦是否卦,取得成就以後,絕不可飄飄然,絕對要謙卑、待人誠懇、兢兢業業,絕對要懂得反思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否卦。否則的話,剛剛春風得意,馬上就跌跟頭。

第四十九卦是革卦,第五十卦是鼎卦,鼎是祭祀的禮器。這裡又體現了我們的先賢對事物發展狀態的審慎觀察。革就是變化,一個事物到了一定程度,它必然要變化。但是革卦之後為什麼是鼎卦?我問大家,一個社會發生革命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後,大家覺得最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休養生息,一個社會,經歷了戰亂、朝代輪換之後,元氣大傷,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所以鼎這個卦是什麼,它取象是怎麼取的?鼎是一個禮器,非常大,上面蒸煮食物,它跟我們做飯的鍋不一樣,鼎是祭祀用的大禮器,不是普通人用的,它在做飯的時候,用火慢慢地煮,青銅禮器很長時間才能煮熟。慢慢把食物煮熟的過程,它給我們什麼啟發?休養生息。所以革卦之後,一定不要折騰,一定是休養生息,元氣大傷之後切忌折騰。

中醫治病,一個人的身體衰敗以後,為什麼給病人提出要求,不要折騰?元氣大傷以後,一旦再折騰,甚至會危及生命。國家也是一樣的,所以劉邦在建立漢朝以後,就休養生息,經過文帝、景帝,到了武帝,70年左右的時間休養生息,後來國力一下恢復了。所以漢將陳湯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大家聽了以後特別解氣,真是大漢的雄風。可是這個雄風背後的經濟基礎怎麼來的?是經歷了70多年休養生息得來的。

所以,大家好好去研讀六十四卦,它的順序從乾一直到未濟,未濟就是沒有結束,它講了一個圈之後,馬上最後一卦告訴你未濟,這個世界是無限展開的,沒有終結。六十四卦的六十四個狀態,大家好好讀一讀,它對於我們怎麼做人,怎麼處事有非常大的啟發。

有人說,2000多年以前提出的東西現在還有作用嗎?錯了,偉大的哲人和思想家是超越時空的,因為人就是人,不論發展變化幾萬年,乃至幾億年,人類面臨的問題就是那樣,人類栽跟頭的原因就是那樣。聖人已經給我們總結了,偉大的哲人已經給我們總結了人該怎麼活,人為什麼會栽跟頭,人栽了什麼跟頭應該怎麼吸取教訓,為什麼不向聖賢學習?人類文化是累積的,歷史是累積的,先賢提供的智慧,對人類穿透性的、超越時空的思考,不僅在過去、在今天,乃至在無限的將來,永遠對人類智慧有啟迪的作用。

上面談的就是孔子、孟子、《大學》、《中庸》、《易經》的一點體會。這些就是對儒家思想做了一個小小的概括。當然,儒家思想非常豐富,並不是我這一點時間能夠講清楚的,我講這麼一點,希望能讓大家去體會、感受、學習。


推薦閱讀:

架子鼓的「起源」
文房四寶:端硯的起源和發展
大爆炸的那一刻,是否已經有了牛二定律?
中國36大姓氏起源 你的姓氏始祖是誰(6)
儒家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TAG:思想 | 儒家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