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第11集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禍福吉凶在一念之間。不只是自己的禍福吉凶,也是後代子孫的禍福吉凶。而我們中華民族是倫理道德起家,各行各業都重道德。為君者有君道,為官者都以父母來對待百姓;為師者有師道;為商者有商道。就因為重視道德、行善,我們這個民族是唯一全世界綿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這不是偶然的。而我們看到經書上的經句,其實幸福、痛苦,是福、是禍,其實也都在這些經句的一念之間。按照這個經句去做了,善,感福報來;不按照這個經句做,惡,就感禍患來。所以正確的做人處世的態度,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像我們上一次講到的經句: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其實我們為人父母者,看到「刻薄」兩字,能不能判斷是福還是禍?孔子有一次跟魯國的國君在一起,這個國君有講到,「房子往右邊蓋,吉不吉祥?」當然國君是在擔心風水的問題,往右邊蓋吉不吉祥。孔子藉這個問話的機會,把一個人的吉凶,甚至於是國家天下的吉凶,都告訴了國君。因為國君的觀念對了,全國人民都有福報;一個團體領導者的觀念對了,他這個團體就有福報。
跟大家舉一個例子:在江蘇蘇州,有一個固鍀集團,它的董事長吳念博董事長。剛好十一月份到斯里蘭卡,我跟吳董事長剛好同一個寢室;五月份到了巴黎,剛好我們兩個很有緣,又同一個寢室。他所帶領的企業叫幸福企業,就是他的人生要幸福之外,他還希望所有跟著他的員工幸福,而且他們的家人要幸福。他辦的課程除了員工學習,還讓他們的家人一起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然後還要讓社區幸福,他們整個公司有三百多個志工,放假的時候都為整個蘇州市,包含他們的社區在做環保的服務,甚至敬老愛幼。很多當地的這些殘障的孩子、腦癱的孩子,他們的員工都很有愛心,去關懷照顧。
其中有一個腦癱的孩子,本來是不會說話的,他的員工長期去關懷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最後看到他那個員工,會叫她媽媽。大家不要看這個孩子是腦癱,他也是有感覺的,他也是有靈知的。所以他這個幸福是希望員工、還有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的人都能夠幸福。能不能做到?你們要先有堅定的信心,這樣才學得會很紮實。如果邊學邊覺得,真的嗎?是這樣嗎?那這些經句就入不了心了。
我們剛剛講,我們老祖宗是倫理道德起家。老祖宗在《大學》一開始就說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從吳董事長的一生來看,他的心胸愈來愈寬闊,他想著天下的人,所以他的明明德愈來愈彰顯。現在的人假如價值觀不對了,他去追名逐利,利欲熏心,他就愈活愈患得患失,愈笑不出來。現在愈笑不出來,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情況,是社會普遍情況。你們不相信?那我做個調查,您的笑容比小時候還要多的請舉手。大家看,我們不是愈活愈笑不出來?你們有沒有聽過哪個親朋好友說,「我告訴你,我活著的目的,就是拚命的、努力的讓自己笑不出來。」沒這樣的人吧?
其實在這個社會當中生活,努不努力?容不容易?不容易。現在做事業、教育子女、修身齊家不容易。方向一定要對,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方向怎麼才會正確?是不斷放下習氣,煩惱就輕,智慧就長;慾望愈多,愈求不得,痛苦愈來愈多。人生的價值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跟靈性。
再來,「在親民」,利益更多的人,這個才是價值。「助人為樂,為善最樂」,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走對了,孩子跟我們才會有幸福的人生。所以父母有正確的價值觀,孩子才會幸福。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價值觀正確了,而且吳董事長是帶頭學傳統文化,他有兩千多個員工,他自己當班長,坐在第一位,然後每一期差不多一百六十幾個員工輪訓,接著還包含員工的家長一起學,他的家人一起學。結果隨著課程的推展,很多員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人是很好教的,「人之初,性本善」。
有一個員工的孩子,二十幾歲沒叫過他爸爸,後來參與課程以後,就懂得反省懺悔,就叫他的父親,開始懂得孝道。有時候聽到這些故事,都會感覺這些家庭的日子,不知道怎麼過來的。自己的親生兒子連叫都不叫自己,您看這個父親有多難過?這個兒子也夠狠心的,是吧?在座有沒有不叫爸爸的?回去要叫。能在一個屋簷下成為這麼親的親人,俗話講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成為一家人,都是難得的因緣。有當媳婦的從來不叫公公的,學了以後回去懂得孝順,叫公公了。我感覺這樣的企業領導者,積了很厚的陰德,功德無量。人家的孩子教了三十年、四十年沒教懂事,被他給教懂事了。我想這些員工的父母、家人,每一天拿著香拜天地,要保佑這個仁慈的領導者。
他的員工有人喜歡釣魚,結果上了《了凡四訓》,要愛惜物命、要有仁慈心,結果現在不釣魚了,參加放生活動,轉變很大,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了。你釣魚傷害生命,哪有可能會長命百歲的道理?「仁者壽」,仁慈於人、仁慈於生命,你才會長壽;反過來,你傷害生命,當然會折壽嘛。
還包含很多不懂事,明理之後都肯馬上轉變。比方抽煙抽了幾十年,學到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請問大家,有誰不知道抽煙有害身體?都知道。那父母知道抽煙有害身體,當他看著孩子在那裡抽煙,他好不好受?尤其有時候看報紙、看一些資料,抽煙的人得肺癌的比例很高,這些情況,父母要操多少心?為人子,要早一點讓父母不要為自己的身體、德行、家庭再操心,這個才是基本的盡孝而已。結果看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身體來自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把身體照顧好,才是盡孝的開始而已。這些員工懂得了,就把煙給戒掉了。
利益了整個企業的員工還有他的家庭之外,他有一次參加彼得?杜拉克的一個企業研討會。彼得?杜拉克算是美國的管理大師,他已經去世了,但是很多的團體在研究他的學說。還邀請了韓國一個算是企業界影響非常大,叫「新範式」的管理系統。你們上網去查,一定查得到,不然你們會說我吹牛,你們都可以去查。當然,一個人修身從哪裡下手?從不妄語,不能講謊話,言語也不能誇大,要講真實語。假如人有妄語的習慣,一天就要折自己很多福報。而且,你只要妄語一次,可能人家這一輩子都不會相信你了。所以你們可以上網去查。
剛好辦理這個彼得?杜拉克課程的人,有邀請了吳董事長去做一次幸福企業的分享,剛好這個新範式的負責人也參與了這個課程,聽吳董事長談這些企業的理念,包含兩千多個人不用打卡。因為他們是家文化,哪有人回家還要打卡的?包含他們很多員工,是其他省份來工作的,他們的家人常常坐幾天的火車,有時候早上三點多、四五點到了蘇州,他們的主管組成了「溫馨關懷車隊」,就是主管凌晨親自開車,帶著員工去接員工的家屬。大家可以想一下,當員工的家屬拎著行李包,踏出火車站,就看到自己的孩子,又看到他的主管一起來接,那是非常溫馨的,可以感覺到孩子在這樣的團體他非常放心。
像去年的中秋節,他們給每個員工的父母送上全中國最好的月餅,釣魚台的月餅,而且這個月餅是用快遞寄過去的,每個快遞裡面,除了月餅以外,還附上每個員工寫給父母的家書,親筆寫的,大多是寫感恩父母的養育恩德。大家想一想:這些員工家屬,尤其是父母親,接到這個月餅,包含接到孩子親手寫的家書,我想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孩子,這輩子都還都沒給父母寫過一封信。很多父母親都流下感動的淚水。
包含有一個員工離開公司五年,結果聽到消息這個員工生重病,馬上全公司兩千多人發起「愛心捐助」,捐了不少錢,馬上拿去給這個女員工。她已經臥床沒有辦法起來,這個女員工感嘆,「我都離開五年了,他們還像親人般愛護我;我病了好一陣子了,我的公司都還沒有人來看我。」所以這樣的公司,員工非常有向心力。其中有一個貴州來的員工,找了他家鄉一百多個人,到這個企業來工作。一個員工找了一百多個親戚朋友來這個公司工作,那其他的員工呢?所以他這個公司招聘,我看不用上了,省了不少招聘的費用,是吧?
而且現在很多企業員工流動率很高,你培養了幾年,他又走了,這是企業很大的損失。所以這種凝聚力替企業省掉了多少的開銷?這韓國的新範式負責人,聽了這些做出來的成績,非常感動,馬上跟吳董講,他本來在學美國彼得?杜拉克的管理,馬上跟他說,「我們大亞洲應該有東方式的管理」,馬上邀他到韓國去做演講。大家想一想:有沒有治國、平天下?全中國到他公司去參觀學習的,我看已經超過兩、三千家了。
這次我們到法國去,上一節課有跟大家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好像故事還沒講完是吧?剛好我們這次去,法國有成立法蘭西學院,研究漢學幾百年,這裡面有很多頂尖的漢學家,剛好師長給他們講一堂課,之後我們晚上一起用餐,用餐的過程我們有做交流,我就說到,「漢學是心性之學,它裡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能夠讓人的事業愈做愈好,家業綿延千年不衰。」這個漢學家聽我說「事業可以愈做愈好」,他眼睛瞪得很大,他說:「漢學跟做事業有什麼關係?」
諸位長輩、家長,你們聽了有沒有覺得很驚訝?一個研究漢學幾十年的人,他覺得漢學跟做企業有什麼關係,跟做事業有什麼關係?可是我們中國商團,晉商、徽商、浙商這些商團,幾百年來靠什麼事業不衰?就靠中國的這些倫理道德的智慧。所以漢學怎麼會跟做事業沒有關係?變成漢學、聖學沒有人指導,聖教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他再聰明,把它搞成什麼?知識跟學術,不知道它是真真實實的智慧。我看他眼睛瞪那麼大,怎麼辦?得給他for example,要舉例說明。諸位朋友們,你的親戚朋友跟你在談中華文化,他可能會有很多問號,所以你肚子裡面的故事要多存一點,隨時可以用故事讓他體會得比較深刻。
我接著就跟這個漢學家講,比方員工提出來要把一台機器報銷,這一台機器幾十萬人民幣;後來他去上課,上了課知道,要恭敬一切人、事、物,所以回來以後,他就仔細的檢查這一台機器的問題,最後發覺問題,把它給修理好了。那我請問大家,他省了多少錢?大家不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學數學嗎?我們學數學都學了十幾年了,還會使用電腦來算數,來,大家想一想,省了多少錢?十幾萬?幾十萬?都不對。眼前看省了幾十萬,長遠來看呢?他養成這個態度,他可以少浪費多少的機器跟資源?再來,他這個樣板做出來,會不會影響全公司?又省了多少錢?他以後當主管,帶底下的人都養成這種恭敬、勤儉的態度,又省了多少錢?現在我跟大家分享這個例子,你們以後在你們的家跟企業也遵守,又省了多少錢?Computer都不好算,是不是?
所以對傳統文化貢獻最大的是什麼人?是把傳統文化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家庭,變成全天下的好榜樣,這個功德太大太大,算不清楚。吳董事長他公司的功德現在沒辦法算,幾千家企業受他影響,功德無量。而當我這麼跟這個漢學家解釋這個例子,他馬上說:「對,很有道理!」其實這個例子我是前一天晚上才知道,現學現賣,剛好吳董事長跟我同一個寢室,他公司把這件事用e-mail發給他,他翻出來給我看,那台機器還照了照相我都看到。我這麼跟他分享完他很認同,我跟他說,「這一家企業的老闆就坐在你對面。」哇,他高興得不得了,從那以後就不理我,就一直聽吳董事長在講,聽到很高興,馬上告訴吳董事長,「我要帶漢學家去參觀你的公司。」大家相不相信,這些本來研究知識學術的漢學家,看完以後他的整個對漢學的認知會轉變。那這個落實傳統文化的團體,會震動全世界的漢學家,以至於全世界對漢學的觀點。
這次我到法國去,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約吳董事長到馬來西亞來講課。上次有跟大家講過了吧?這個例子上次有講嗎?有講了,你們怎麼像第一次聽一樣?你們的配合度這麼高。你們可以給我使一下眼色,不過我們要了解,學習,聽一次是不夠的,要長期的薰修。
我再講一個例子,保證沒聽過。也是吳董事長家的例子。剛剛是跟大家講到,孔子告訴他的國君,房子往右邊蓋不會不吉祥,有五件事才是真正不吉祥。第一、「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損害別人,想要利益自己,這是錯誤的人生態度,其實只會讓自己招禍,損人決定不利己。為什麼?「天道好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今天你損害別人,最後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比方有一句俗話叫「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我們用心去體會,你打別人,「君子報仇」,馬來西亞版叫「十年不晚」,台灣版叫「三年不晚」,可見馬來西亞的華人忍耐的功夫很強。一到機會了,你這個打人的惡,不又回到自己身上。
《大學》裡面也講,「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罵人,最後這個惡報一定又會回到自己的身上。「貨悖而入者」,你用不正當的手段拿得的財富,「亦悖而出」,最後一定留不住,還會招來災禍。我們之前已經講到,「莫貪意外之財」,損人絕對不利己。而我們剛剛講的,「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你刻薄對別人,是損害別人,那怎麼可能會利益到自己?
在孟子的話當中有講到,領導者,「君之視臣如手足」,領導者對待下屬,把他當手足兄弟一樣,「則臣視君如腹心」,那下屬就把領導者當作心腹一樣。人與人的相處都是相互感應的,你對他好,當然他也對你好。「君之視臣如犬馬」,你把他當犬馬一樣的使喚,不顧及他的感受跟身體健康,「則臣視君如國人」,那底下的人把領導者就當作一般的人一樣,下了班以後可能見到面都不願意跟你打招呼,反正我已經下班了,不歸你管了。「君之視臣如土芥」,領導人對下面的人,非常輕視他,把他當土芥這樣糟蹋,「則臣視君如寇讎」,那底下的人把領導人當仇人一樣看。
刻薄對人,感回來的一定是人家的怨恨。同時父母刻薄,下一輩的人更刻薄。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到頭來你的孩子比你還刻薄,你怎麼會有好日子過?你從小樂善好施,長養孩子的善心,那你們一家人心和善,家和萬事興。家庭不能刻薄,團體不能刻薄。
吳董事長家他們這個大家庭,就有一個領班,領班底下應該也是管七、八個人,這樣的領班,還沒有學傳統文化,底下的人打電話來請假,可能當時候生產線也比較吃緊,他一聽到員工要請假,馬上就說了,「不準,你不馬上來,扣你三天工資。」那就比較苛刻。員工接受這樣的對待,底下都有抱怨,覺得你也是給人家打工的,有什麼了不起?結果他這個態度變成什麼?底下的人不理解他,上面的人又要求他的成績,所以他變夾心餅。
後來學了這些道理,知道要愛心,知道要尊重員工,念頭一轉,員工打電話來請假,他馬上先關心,「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家裡的人有什麼情況?」員工一講,了解情況,「好,我馬上讓你請假兩個小時、三個小時,趕快去把這個事情辦好,你再來。」不只沒有指責,是關心、協助。結果他一轉變,底下人就很支持他,就主動的幫他很多的忙。往往我們一念之間,感來的人生的際遇,是有很大的差別。很可能外面沒有問題,哪邊出了問題?我們自己的態度出了問題。所以得不到身邊人的諒解、支持,要先回過頭來調整自己處世的態度。他從夾心餅就變成幸福的領班。
所以不能刻薄來處世,不然折了很多福報。一個家沒有福,當然家道就要中落,所以「理無久享」。而我們看到所有忠厚的聖賢人,家道都延綿長久。范公很厚道,幫助了非常多的宗族,還有貧窮的人,他不刻薄,他的家道八、九百年都不衰。
包含韓琦,他也是出將入相非常厚道,厚道到連底下的士兵,他都感同身受為他設想。跟大家有舉過一個例子,他有一個士兵幫他撐著燈,他剛好在寫書信,結果這個士兵分心了,火就燒到了他鬢髮,他順勢就把火給滅掉了。過了一會他一看,那士兵被換掉了,他趕緊交代把那個士兵調回來。旁邊的幹部就講,他把元帥的鬢髮都燒著了,趕緊換一個人,他犯了錯了。結果韓琦說,「沒關係沒關係,他已經知道怎麼不燒到我了,把他調回來。」其實更重要的是,韓琦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士兵假如沒有調回來會怎麼樣?可能會被處罰得很嚴重。厚道。而事實上他這麼做,整個全軍一了解到這個元帥這麼樣的包容底下的人,那軍心會大振。所以韓大人的後代也非常好。厚道者,後世子孫可以久享福報。接著下一句講: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倫常,我們常講五倫關係,假如違背了常理,發生了衝突,或者不按照五倫的道義去行事,比方「父慈子孝」,父要慈,子要孝,父不慈就不成人父,子不孝就不成人子;「兄友弟恭」;這些五倫當中都是盡道義,叫十義。而在做人當中,這些都是根本。不能盡到五倫的道義,連做人的資格都不足了,怎麼可能還能夠家道興盛?那變『立見消亡』,消亡就可能家道中落,崩潰了。
舉父子關係來看,我們現在聽到一些例子,孩子傷害父母,這個家道馬上真的就敗喪下來。而事實上孩子會這樣忤逆,還是父母忽略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老祖宗留給我們,一個家「至要莫若教子」,沒有比教孩子更重要的事情。大家現在看到孩子那些忤逆的行為,這個家就完了,可見教育的重要性。而我們現在為人子,就要盡孝,給孩子做好的榜樣。而事實上盡孝,不只是言行要盡孝,要從心底是真正知恩報恩,感父母的恩德,不能是做表面而已。
有一個讀書人叫俞麟,他是山西太原的秀才,還算讀了不少書,國家的公費生,但還沒考上功名,考上功名是舉人、進士,才算有功名,進而才能夠國家分派當官。而他讀了不少書,而且還很多的人覺得他是孝子,還大老遠跑來要向他學習,但是他一直都考不上功名。後來有一個機緣了解到,本來他應該可以考上功名,但是因為侍奉父母親,表面上恭敬,事實上內心埋怨父母,「腹誹」,等於是那些孝順的行為,都是做表面功夫,內心裡的怨恨不斷在增加,所以那個親情是愈來愈疏離了。而對父母如此,對他人也刻薄,常常批評別人。老祖宗留給我們說,要積口德、積口德,嘴巴不可以太利去傷害別人。不孝,又言語傷害別人,而又享有孝子的名,還以君子、孝子自居。我們了解到,名也是福報,名過其實,他的福報就一直在折損。所以本來可以考上功名,最後福報折完,終身都考不上。
這個腹誹,在生活當中,就是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俞麟心裡面都是不以為然,不認同父母,然後表面還裝作恭敬的樣子,浮沉應付,內心裡面事實上都把父母當路人一樣看待,這樣最讓天地鬼神動怒。最後確實他結果是終身沒有功名。「倫常乖舛,立見消亡」,這個家道就中落了。
包含夫妻關係,夫妻是道義的結合,所以應該是互相扶持、不分彼此。我們婚禮整個過程都是教化,都是不斷讓人提起責任心、道義之心。其中新郎把新娘帶回家,入門之後,夫妻喝交杯酒。酒是甜的,盛酒的杯子是葫蘆瓜劈成兩半,本來是一體的葫蘆瓜,劈成兩半,拿來做酒杯。等於是這一杯酒喝下去了,夫妻同甘共苦,酒是甜的,同甘,葫蘆瓜的肉是苦的,共苦;而且葫蘆瓜本來合起來就是一體,代表夫妻同體不可分。結婚當天有這樣的提醒,代表這樣的態度要守終身,不能對不起妻子。
古代有一個人叫史堂,他貧窮的時候還沒有發達,就已經娶妻了,後來他考上了進士,開始當官,沒有感激太太對他的扶持、照顧,反而怨他的太太,覺得就是太早娶了,讓他現在不能娶富貴人家。而且更狠的是,不願意再跟他太太同房,也不大願意再見到他的太太。那太太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定是鬱鬱寡歡,這麼樣跟他同甘共苦,最後得到的結果是這個樣子,然後就病得很嚴重。病了好長一段時間,史堂從來沒有去看過他的太太。妻子內心的怨就愈來愈深,結果到臨終前,剛好丈夫在隔壁,她就喊她的丈夫史堂說,「我就快沒命了,難道我死前你都不願意看我一眼嗎?」這史堂真的還是不去看他的太太。
他太太死了,他心裡不安,人還是有良心,但是正念還是不能夠完全提得起來,心裡不安,結果反而還把他太太的屍體,把她捆得很緊,就是壓她的身體。可能也是聽到一些不好的說法,連死了都用狠毒的方法來對待他的太太。結果他的岳父大人,就夢到了自己的女兒給他託夢說,「父親啊,你把我許配給不好的人,所以我這一生都是憂愁、怨恨,死的時候還要被丈夫壓」,然後就說,「我的丈夫這麼對我,他的福報、壽命都被削減光了。」他的岳父大人做了這個夢。結果這個史堂過了一年就死掉了。這個是夫妻「倫常乖舛」,史堂自己,福跟命整個就折掉了。父子、夫婦、兄弟,這個都是一個家當中重要的倫常關係。
兄弟關係,有沒有跟大家分享過雲南有一對兄弟?這對兄弟,剛好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就跟著弟弟。父親走了,還留了幾千塊錢(其實幾千塊錢人民幣不多),那弟弟沒有很用心照顧母親,後來哥哥就把母親接過來。接過來以後,這個大嫂就常常在那裡嘮嘮叨叨,「現在媽媽是我們照顧了,父親留下來那幾千塊錢,最起碼也要拿給我們一些。」就一直跟她的丈夫在那裡要求。結果她那份不滿,還延伸到講給她的兒子聽,她兒子讀大學,講著講著,兒子對自己的叔叔就很有怨氣了。
有一天這個兒子就火氣很大,找了同學要去打他的叔叔。結果去的時候叔叔不在,小嬸就把門都關得緊緊的,門窗關著,都不讓他進來。這個姪兒就不高興,跟同學拿石頭砸玻璃,後來回去了。叔叔回來看到這個情況,這個小嬸就在旁邊添油加醋,「你看你姪兒他不怕死,他想跟你拼了,你有沒有那個膽?」加油添醋,結果這個小叔就很氣憤,拿著刀就到他哥哥家去,把他的姪兒跟同學都殺傷了。他的哥哥從田裡趕緊趕回來,把這個弟弟抱住,勸他,結果這個弟弟怒氣不消,反而捅了他的哥哥幾刀。他的老母親剛好在旁邊看到這整個過程,我想那個老人肝腸寸斷。這悲劇就發生在雲南,所以「立見消亡」是真的。
大家冷靜看看這個悲劇,大嫂沒了丈夫,小嬸丈夫到監獄去可能要關很久,整家的悲劇。而事實上這麼嚴重的悲劇,其實他家裡的人,只要有一個人是冷靜的、是明理的、是學過傳統文化的,這個家的劫難就過去了。所以把傳統文化介紹給親戚朋友像救火一樣,刻不容緩。人一不明理,都是意氣用事。
大家想一想:這個大嫂假如不計較那幾千塊,會有這個悲劇嗎?這個小嬸假如不添油加醋,會有這個悲劇嗎?這個姪子讀到大學,居然解決方法就是要去打叔叔,那他這二十幾年、十幾年的書讀到哪裡去了?所以讀書在明理、在懂得做人。假如我是這個姪兒的小學老師,真的要去祖先面前,我要跪著叩頭謝罪,我也有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能我這一生結束了,在閻羅王那邊,應該也有記這一筆,跑不掉。他的同學也是這樣子去解決問題。所以大學教育,還是要把德行擺在第一位才行。看到這個句子,再想想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現象,確實是很重要的提醒。從這幾個故事一種啟示,以後家裡面親人之間,哪怕有什麼樣的摩擦,都應該懂得包容。
像唐朝的一個讀書人(張公藝),他們是九代都住在一起,張公九世同居。當時候唐朝的皇帝也很佩服他,就請教他,「你們為什麼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可以這麼和樂?」張公藝很用心的寫給皇帝看,後來皇帝接過來看到什麼?看到一百個「忍」字。很有味道。當你跟家裡人有不愉快了,怎麼辦?忍。實在忍不住了怎麼辦?再忍。你那個忍可以提起一百次,氣就沒了、就消了。而你愈能夠忍,忍得一時之氣,等大家都冷靜下來,對方也會感覺自己理虧。可是假如忍不住,一衝突,可能小事就變大事了。所以整個家庭倫常的和睦,家和,是非常關鍵的,興衰的關鍵。
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他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是明朝的忠臣,楊椒山先生。他忠肝義膽,他敢面對明朝那時候的大奸臣嚴嵩,結果後來被嚴嵩陷害,關到監獄去。他問心無愧,在他行刑前,他要被殺的前一天,寫下了給他孩子的家書。真的,這些聖賢人只求無愧於天地,他死前毫無恐懼,「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像我們一般的人明天要死了,今天都不知道慌張成什麼樣子。他寫下一封家書,裡面就說到:假如(他剛好有兩個兒子)我的孩子其中有一個人,去到官府告另外一個兄弟,那另外那個兄弟能拿著我這封家書到官府去,請大人看到我這封家書,要判罪,是判那個來告的人。因為「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只要官府大人看到了我這封信,您一定要幫我處罰那個來衙門要告自己兄弟的人。他們都是深明「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有錢的家族,為了錢財告上法庭,吵得不可開交,這都是「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大家有沒聽過哪戶有錢人,因為爭家產告上法院,愈告愈有錢,愈告愈發達,有沒有?沒有。你不覺得人很不理智嗎?幾千年來,甚至這個時代,從來沒有一戶人家因為爭財產告上法院,之後會興旺,全部都是「立見消亡」。那幹嘛還用這種方法?這不是變得很愚昧了嗎?所以以後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要依照經典、依照理智,不可以意氣用事。
舉一個正面的例子,因為我看到大家的表情都比較沉重,趕緊要讓大家見到光明才行。明朝的吳子恬,這個讀書人他的母親比較早逝,父親娶了後母唐氏,唐氏比較刻薄,然後就虐待他。後來他娶妻了,娶了孫氏,他的後母還是欺負他,他就受不了,要找後母理論,跟她要爭論。孫氏就勸丈夫,「畢竟她還是你的後母,我們為人子不應該這樣。」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留下來不少錢,還有田產,結果後母唐氏把這些錢都藏起來,把田分成三份,好的田留給自己還有自己親生的兒子,把那個最差的田就分給了吳子恬。吳子恬實在受不了,一定要去找後母分這些錢。諸位女同胞,假如是妳,妳會怎麼做?豈有此理,欺人太甚,會不會跟丈夫一起去理論?一理論,「倫常乖舛,立見消亡」。所以「妻賢夫禍少」,這個妻子很賢德,把這些災禍都化掉了,又勸他不要這樣,吳子恬又忍下來。
後來分完家產,過沒幾年,「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他的後母生的弟弟,就染上賭博,把家產全部都敗光了,唐氏的錢也沒有了,兩個母子幾乎沒辦法生活,要去乞討了。結果當下吳子恬的太太就勸丈夫,「你趕緊接後母回來奉養。」諸位女同胞,妳會不會這麼做?還是說,「蒼天有眼,你看你們也會有今天。」其實坦白講,畢竟那是弟弟、那是後母,你在那裡高興,幸災樂禍,天底下的人也瞧不起你,畢竟那是人倫關係。這妻子趕緊勸丈夫盡為子、為兄之道。真的,當然我們想一想:唐氏跟弟弟這麼惡劣對待吳子恬,他還不計前嫌,把他們都接來奉養、照顧,人都有良知,就喚醒他後母跟弟弟的良知,最後弟弟也把賭給戒掉了。
孫氏為吳子恬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一個家族要出一個進士就不得了,您看她一個母親,生了三個孩子都考上進士,後福無窮。所以人要懂得學吃虧,不要計較,一計較就刻薄,一計較就「倫常乖舛」,就不會有好結果了。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人算不如天算,老天厚道,不會跟人計較,這才是天算。
接著經句講到:
【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這個『兄弟』不只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包含堂兄弟、表兄弟,親人之間都應該有通財之義。親人有非常急需錢財的時候,我們都要盡這份道義才對。還有叔姪,叔叔、伯伯跟姪子之間關係,應該都要不計較錢財,分的時候多分一點給親人,對於比較貧窮的親人,要多去幫助他。這個『潤』就是能夠多協助、關懷他。
古代有一個讀書人叫張士選,他的父母早亡,是他叔叔把他帶大。他叔叔生了七個兒子,後來叔叔就找他說,「祖上留下來的財產,我跟你剛好分兩份,一人一份。」結果張士選就說:叔叔,不應該分兩份,應該分八份,我跟我所有的堂兄弟一起分。」他就是不計較錢財。他的叔叔就非常堅持,「你代表你父親,這樣分兩份才對。」他更堅持,因為他也念著叔叔、嬸嬸對他的養育之恩。其實我們閩南話有講,生我們的父母的功勞,可能還比不上從小養育我們的養父母的辛苦。因為這個養育的過程,我們的身體生病了種種,不好養,養父母都要操很多心;包含整個生活所需,讀書所需,都是要多方的想辦法。所以養的功勞大過生的功勞。
所以張士選他記在心上,最後他很堅持,還是分成兩份。後來他進京趕考,他才十七歲,在客棧裡,就有一個很會看相的人,就說到,「你滿臉的陰鷙紋,你一定會考上功名。」怎麼年紀輕輕積了這麼多陰德?其實就是「分多潤寡」積的厚德,十七歲就考上進士。
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陰騭紋?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大家可以想一想:比方你假如常常生氣,眉頭都皺得很緊,你那個皺紋都是一條一條,都是直條的,這個叫兇相,不叫陰騭文。你假如遇到什麼事從來不跟人家計較,人家無理對你,你也笑一下,那這樣的人他的肌肉活動狀況,他就是常常微笑,所以他的額頭有很多條線,我想可能跟陰騭紋有關係。你假如回去照鏡子,一條線都沒有,代表你平常不常笑。所以「迎喜神是招福之本」,你們家要很有喜氣,迎財神爺來,那就要笑口常開;「去殺機為遠禍之方」。當然不是去殺害別人,就是你那個刻薄,常常都是對人怒目相向,會招來災禍。所以一個人要積功累德、要積德行善,首先從臉上不要有殺氣、不要有脾氣開始做起。明天出門前請照鏡子,假如被自己嚇了一跳,調整好,再出去。
我看到「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我就想起自己的父親。其實坦白講,我們面對像堂兄弟、表兄弟,不去幫助,其實我們的媽媽很難過。比方說我姑姑的孩子是我的表妹,我不去幫助表妹,爸爸好不好受?我姑姑好不好受?必然是難過。我們這些堂兄弟、表兄弟團結,那是對我們上一代人最好的孝行,讓他們看了很欣慰、很放心,以後下一代都能夠不分彼此,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份道義其實還是來自父母的身教。我父親,比方說照顧爺爺奶奶,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方說生病了,我父親都是自己承擔下來,後來都是叔叔姑姑講,「不能只有你一個人出錢,我們也要盡點孝心。」所以父親當哥哥不計較錢財,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是重義輕利,輕財。我們家族從來沒有說因為錢有什麼不歡喜的。包含爺爺,心裡覺得好像要分點財產給孩子,他心裡才比較歡喜,所以就賣田,然後要分錢,孩子們就順了爺爺的心意。結果五個兄弟姐妹在那裡商量,我的叔叔跟姑姑就說,「禮旭是長孫,應該分一份。」結果我爸爸說,「不用了,他不用分,他是晚輩,下一輩的。」你們假如是我,你們是什麼心情?其實我聽到這裡,我非常感動。父親對錢財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都是想著兄弟,所以很佩服。
包含像我母親那一邊的兄弟姐妹、下一代,沒有我們家寬裕,我父親都是主動看到我的這些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交不出學費,家裡沒錢,他都主動的去幫助,沒有等我媽媽開口。那大家想一想,我母親都沒開口,我父親就自己主動去做了,那我母親當然會很感動,是吧?那太太感動,夫妻不就一條心,黃土都變成金。哪去計較錢財,計較到最後夫妻之間常常都嘔氣。
而且父母長輩都「分多潤寡」,幫助親戚朋友,孩子走到哪裡,都得到人家的愛護跟照顧,這是我親身的體會。我出外讀書、出外工作,當地的親戚對我都非常照顧。我以前還不懂這些道理,以為是我長得挺可愛的。你們不相信嗎?我小時長得挺可愛的。後來了解,父母都是主動的幫助親戚、朋友,親戚記在心裡,感這些恩德,遇到了他的孩子來了,當然是盡力的照顧他的孩子。所以我都是什麼?享父母、爺爺奶奶留下來的福報。所以不只積了福報給孩子,也樹立了道義的人生態度給孩子,孩子一生受用。因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道義的人走到哪,應該都得到他人的愛敬。
下一句講,『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這個「長幼」就指家中要長幼有序。這個『法肅辭嚴』,「法肅」這個「法」應該指家規要嚴格;「辭嚴」是長者言辭都要莊重、嚴謹,不可以隨便亂講話。其實這段話就讓我們體會到,家道要興盛,首先要有好的家規做起;而家規要好,必然要長者、父母以身作則開始。以前幾千年來所有為人父母、長輩的人,都有這個態度、都有這個責任感,在孩子面前決定都要給他好的影響,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我們看到這一句,從今天開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謹慎、嚴謹,都要給孩子開個好頭。那這樣我們就沒有白讀這句,這樣我們也沒有白學《朱子治家格言》,這樣也對得起朱柏廬先生。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禍福吉凶在一念之間。不只是自己的禍福吉凶,也是後代子孫的禍福吉凶。而我們中華民族是倫理道德起家,各行各業都重道德。為君者有君道,為官者都以父母來對待百姓;為師者有師道;為商者有商道。就因為重視道德、行善,我們這個民族是唯一全世界綿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這不是偶然的。而我們看到經書上的經句,其實幸福、痛苦,是福、是禍,其實也都在這些經句的一念之間。按照這個經句去做了,善,感福報來;不按照這個經句做,惡,就感禍患來。所以正確的做人處世的態度,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像我們上一次講到的經句: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其實我們為人父母者,看到「刻薄」兩字,能不能判斷是福還是禍?孔子有一次跟魯國的國君在一起,這個國君有講到,「房子往右邊蓋,吉不吉祥?」當然國君是在擔心風水的問題,往右邊蓋吉不吉祥。孔子藉這個問話的機會,把一個人的吉凶,甚至於是國家天下的吉凶,都告訴了國君。因為國君的觀念對了,全國人民都有福報;一個團體領導者的觀念對了,他這個團體就有福報。
跟大家舉一個例子:在江蘇蘇州,有一個固鍀集團,它的董事長吳念博董事長。剛好十一月份到斯里蘭卡,我跟吳董事長剛好同一個寢室;五月份到了巴黎,剛好我們兩個很有緣,又同一個寢室。他所帶領的企業叫幸福企業,就是他的人生要幸福之外,他還希望所有跟著他的員工幸福,而且他們的家人要幸福。他辦的課程除了員工學習,還讓他們的家人一起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然後還要讓社區幸福,他們整個公司有三百多個志工,放假的時候都為整個蘇州市,包含他們的社區在做環保的服務,甚至敬老愛幼。很多當地的這些殘障的孩子、腦癱的孩子,他們的員工都很有愛心,去關懷照顧。
其中有一個腦癱的孩子,本來是不會說話的,他的員工長期去關懷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最後看到他那個員工,會叫她媽媽。大家不要看這個孩子是腦癱,他也是有感覺的,他也是有靈知的。所以他這個幸福是希望員工、還有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的人都能夠幸福。能不能做到?你們要先有堅定的信心,這樣才學得會很紮實。如果邊學邊覺得,真的嗎?是這樣嗎?那這些經句就入不了心了。
我們剛剛講,我們老祖宗是倫理道德起家。老祖宗在《大學》一開始就說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從吳董事長的一生來看,他的心胸愈來愈寬闊,他想著天下的人,所以他的明明德愈來愈彰顯。現在的人假如價值觀不對了,他去追名逐利,利欲熏心,他就愈活愈患得患失,愈笑不出來。現在愈笑不出來,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情況,是社會普遍情況。你們不相信?那我做個調查,您的笑容比小時候還要多的請舉手。大家看,我們不是愈活愈笑不出來?你們有沒有聽過哪個親朋好友說,「我告訴你,我活著的目的,就是拚命的、努力的讓自己笑不出來。」沒這樣的人吧?
其實在這個社會當中生活,努不努力?容不容易?不容易。現在做事業、教育子女、修身齊家不容易。方向一定要對,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方向怎麼才會正確?是不斷放下習氣,煩惱就輕,智慧就長;慾望愈多,愈求不得,痛苦愈來愈多。人生的價值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跟靈性。
再來,「在親民」,利益更多的人,這個才是價值。「助人為樂,為善最樂」,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走對了,孩子跟我們才會有幸福的人生。所以父母有正確的價值觀,孩子才會幸福。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價值觀正確了,而且吳董事長是帶頭學傳統文化,他有兩千多個員工,他自己當班長,坐在第一位,然後每一期差不多一百六十幾個員工輪訓,接著還包含員工的家長一起學,他的家人一起學。結果隨著課程的推展,很多員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人是很好教的,「人之初,性本善」。
有一個員工的孩子,二十幾歲沒叫過他爸爸,後來參與課程以後,就懂得反省懺悔,就叫他的父親,開始懂得孝道。有時候聽到這些故事,都會感覺這些家庭的日子,不知道怎麼過來的。自己的親生兒子連叫都不叫自己,您看這個父親有多難過?這個兒子也夠狠心的,是吧?在座有沒有不叫爸爸的?回去要叫。能在一個屋簷下成為這麼親的親人,俗話講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成為一家人,都是難得的因緣。有當媳婦的從來不叫公公的,學了以後回去懂得孝順,叫公公了。我感覺這樣的企業領導者,積了很厚的陰德,功德無量。人家的孩子教了三十年、四十年沒教懂事,被他給教懂事了。我想這些員工的父母、家人,每一天拿著香拜天地,要保佑這個仁慈的領導者。
他的員工有人喜歡釣魚,結果上了《了凡四訓》,要愛惜物命、要有仁慈心,結果現在不釣魚了,參加放生活動,轉變很大,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了。你釣魚傷害生命,哪有可能會長命百歲的道理?「仁者壽」,仁慈於人、仁慈於生命,你才會長壽;反過來,你傷害生命,當然會折壽嘛。
還包含很多不懂事,明理之後都肯馬上轉變。比方抽煙抽了幾十年,學到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請問大家,有誰不知道抽煙有害身體?都知道。那父母知道抽煙有害身體,當他看著孩子在那裡抽煙,他好不好受?尤其有時候看報紙、看一些資料,抽煙的人得肺癌的比例很高,這些情況,父母要操多少心?為人子,要早一點讓父母不要為自己的身體、德行、家庭再操心,這個才是基本的盡孝而已。結果看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身體來自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把身體照顧好,才是盡孝的開始而已。這些員工懂得了,就把煙給戒掉了。
利益了整個企業的員工還有他的家庭之外,他有一次參加彼得?杜拉克的一個企業研討會。彼得?杜拉克算是美國的管理大師,他已經去世了,但是很多的團體在研究他的學說。還邀請了韓國一個算是企業界影響非常大,叫「新範式」的管理系統。你們上網去查,一定查得到,不然你們會說我吹牛,你們都可以去查。當然,一個人修身從哪裡下手?從不妄語,不能講謊話,言語也不能誇大,要講真實語。假如人有妄語的習慣,一天就要折自己很多福報。而且,你只要妄語一次,可能人家這一輩子都不會相信你了。所以你們可以上網去查。
剛好辦理這個彼得?杜拉克課程的人,有邀請了吳董事長去做一次幸福企業的分享,剛好這個新範式的負責人也參與了這個課程,聽吳董事長談這些企業的理念,包含兩千多個人不用打卡。因為他們是家文化,哪有人回家還要打卡的?包含他們很多員工,是其他省份來工作的,他們的家人常常坐幾天的火車,有時候早上三點多、四五點到了蘇州,他們的主管組成了「溫馨關懷車隊」,就是主管凌晨親自開車,帶著員工去接員工的家屬。大家可以想一下,當員工的家屬拎著行李包,踏出火車站,就看到自己的孩子,又看到他的主管一起來接,那是非常溫馨的,可以感覺到孩子在這樣的團體他非常放心。
像去年的中秋節,他們給每個員工的父母送上全中國最好的月餅,釣魚台的月餅,而且這個月餅是用快遞寄過去的,每個快遞裡面,除了月餅以外,還附上每個員工寫給父母的家書,親筆寫的,大多是寫感恩父母的養育恩德。大家想一想:這些員工家屬,尤其是父母親,接到這個月餅,包含接到孩子親手寫的家書,我想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孩子,這輩子都還都沒給父母寫過一封信。很多父母親都流下感動的淚水。
包含有一個員工離開公司五年,結果聽到消息這個員工生重病,馬上全公司兩千多人發起「愛心捐助」,捐了不少錢,馬上拿去給這個女員工。她已經臥床沒有辦法起來,這個女員工感嘆,「我都離開五年了,他們還像親人般愛護我;我病了好一陣子了,我的公司都還沒有人來看我。」所以這樣的公司,員工非常有向心力。其中有一個貴州來的員工,找了他家鄉一百多個人,到這個企業來工作。一個員工找了一百多個親戚朋友來這個公司工作,那其他的員工呢?所以他這個公司招聘,我看不用上了,省了不少招聘的費用,是吧?
而且現在很多企業員工流動率很高,你培養了幾年,他又走了,這是企業很大的損失。所以這種凝聚力替企業省掉了多少的開銷?這韓國的新範式負責人,聽了這些做出來的成績,非常感動,馬上跟吳董講,他本來在學美國彼得?杜拉克的管理,馬上跟他說,「我們大亞洲應該有東方式的管理」,馬上邀他到韓國去做演講。大家想一想:有沒有治國、平天下?全中國到他公司去參觀學習的,我看已經超過兩、三千家了。
這次我們到法國去,上一節課有跟大家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好像故事還沒講完是吧?剛好我們這次去,法國有成立法蘭西學院,研究漢學幾百年,這裡面有很多頂尖的漢學家,剛好師長給他們講一堂課,之後我們晚上一起用餐,用餐的過程我們有做交流,我就說到,「漢學是心性之學,它裡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能夠讓人的事業愈做愈好,家業綿延千年不衰。」這個漢學家聽我說「事業可以愈做愈好」,他眼睛瞪得很大,他說:「漢學跟做事業有什麼關係?」
諸位長輩、家長,你們聽了有沒有覺得很驚訝?一個研究漢學幾十年的人,他覺得漢學跟做企業有什麼關係,跟做事業有什麼關係?可是我們中國商團,晉商、徽商、浙商這些商團,幾百年來靠什麼事業不衰?就靠中國的這些倫理道德的智慧。所以漢學怎麼會跟做事業沒有關係?變成漢學、聖學沒有人指導,聖教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他再聰明,把它搞成什麼?知識跟學術,不知道它是真真實實的智慧。我看他眼睛瞪那麼大,怎麼辦?得給他for example,要舉例說明。諸位朋友們,你的親戚朋友跟你在談中華文化,他可能會有很多問號,所以你肚子裡面的故事要多存一點,隨時可以用故事讓他體會得比較深刻。
我接著就跟這個漢學家講,比方員工提出來要把一台機器報銷,這一台機器幾十萬人民幣;後來他去上課,上了課知道,要恭敬一切人、事、物,所以回來以後,他就仔細的檢查這一台機器的問題,最後發覺問題,把它給修理好了。那我請問大家,他省了多少錢?大家不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學數學嗎?我們學數學都學了十幾年了,還會使用電腦來算數,來,大家想一想,省了多少錢?十幾萬?幾十萬?都不對。眼前看省了幾十萬,長遠來看呢?他養成這個態度,他可以少浪費多少的機器跟資源?再來,他這個樣板做出來,會不會影響全公司?又省了多少錢?他以後當主管,帶底下的人都養成這種恭敬、勤儉的態度,又省了多少錢?現在我跟大家分享這個例子,你們以後在你們的家跟企業也遵守,又省了多少錢?Computer都不好算,是不是?
所以對傳統文化貢獻最大的是什麼人?是把傳統文化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家庭,變成全天下的好榜樣,這個功德太大太大,算不清楚。吳董事長他公司的功德現在沒辦法算,幾千家企業受他影響,功德無量。而當我這麼跟這個漢學家解釋這個例子,他馬上說:「對,很有道理!」其實這個例子我是前一天晚上才知道,現學現賣,剛好吳董事長跟我同一個寢室,他公司把這件事用e-mail發給他,他翻出來給我看,那台機器還照了照相我都看到。我這麼跟他分享完他很認同,我跟他說,「這一家企業的老闆就坐在你對面。」哇,他高興得不得了,從那以後就不理我,就一直聽吳董事長在講,聽到很高興,馬上告訴吳董事長,「我要帶漢學家去參觀你的公司。」大家相不相信,這些本來研究知識學術的漢學家,看完以後他的整個對漢學的認知會轉變。那這個落實傳統文化的團體,會震動全世界的漢學家,以至於全世界對漢學的觀點。
這次我到法國去,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約吳董事長到馬來西亞來講課。上次有跟大家講過了吧?這個例子上次有講嗎?有講了,你們怎麼像第一次聽一樣?你們的配合度這麼高。你們可以給我使一下眼色,不過我們要了解,學習,聽一次是不夠的,要長期的薰修。
我再講一個例子,保證沒聽過。也是吳董事長家的例子。剛剛是跟大家講到,孔子告訴他的國君,房子往右邊蓋不會不吉祥,有五件事才是真正不吉祥。第一、「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損害別人,想要利益自己,這是錯誤的人生態度,其實只會讓自己招禍,損人決定不利己。為什麼?「天道好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今天你損害別人,最後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比方有一句俗話叫「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我們用心去體會,你打別人,「君子報仇」,馬來西亞版叫「十年不晚」,台灣版叫「三年不晚」,可見馬來西亞的華人忍耐的功夫很強。一到機會了,你這個打人的惡,不又回到自己身上。
《大學》裡面也講,「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罵人,最後這個惡報一定又會回到自己的身上。「貨悖而入者」,你用不正當的手段拿得的財富,「亦悖而出」,最後一定留不住,還會招來災禍。我們之前已經講到,「莫貪意外之財」,損人絕對不利己。而我們剛剛講的,「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你刻薄對別人,是損害別人,那怎麼可能會利益到自己?
在孟子的話當中有講到,領導者,「君之視臣如手足」,領導者對待下屬,把他當手足兄弟一樣,「則臣視君如腹心」,那下屬就把領導者當作心腹一樣。人與人的相處都是相互感應的,你對他好,當然他也對你好。「君之視臣如犬馬」,你把他當犬馬一樣的使喚,不顧及他的感受跟身體健康,「則臣視君如國人」,那底下的人把領導者就當作一般的人一樣,下了班以後可能見到面都不願意跟你打招呼,反正我已經下班了,不歸你管了。「君之視臣如土芥」,領導人對下面的人,非常輕視他,把他當土芥這樣糟蹋,「則臣視君如寇讎」,那底下的人把領導人當仇人一樣看。
刻薄對人,感回來的一定是人家的怨恨。同時父母刻薄,下一輩的人更刻薄。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到頭來你的孩子比你還刻薄,你怎麼會有好日子過?你從小樂善好施,長養孩子的善心,那你們一家人心和善,家和萬事興。家庭不能刻薄,團體不能刻薄。
吳董事長家他們這個大家庭,就有一個領班,領班底下應該也是管七、八個人,這樣的領班,還沒有學傳統文化,底下的人打電話來請假,可能當時候生產線也比較吃緊,他一聽到員工要請假,馬上就說了,「不準,你不馬上來,扣你三天工資。」那就比較苛刻。員工接受這樣的對待,底下都有抱怨,覺得你也是給人家打工的,有什麼了不起?結果他這個態度變成什麼?底下的人不理解他,上面的人又要求他的成績,所以他變夾心餅。
後來學了這些道理,知道要愛心,知道要尊重員工,念頭一轉,員工打電話來請假,他馬上先關心,「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家裡的人有什麼情況?」員工一講,了解情況,「好,我馬上讓你請假兩個小時、三個小時,趕快去把這個事情辦好,你再來。」不只沒有指責,是關心、協助。結果他一轉變,底下人就很支持他,就主動的幫他很多的忙。往往我們一念之間,感來的人生的際遇,是有很大的差別。很可能外面沒有問題,哪邊出了問題?我們自己的態度出了問題。所以得不到身邊人的諒解、支持,要先回過頭來調整自己處世的態度。他從夾心餅就變成幸福的領班。
所以不能刻薄來處世,不然折了很多福報。一個家沒有福,當然家道就要中落,所以「理無久享」。而我們看到所有忠厚的聖賢人,家道都延綿長久。范公很厚道,幫助了非常多的宗族,還有貧窮的人,他不刻薄,他的家道八、九百年都不衰。
包含韓琦,他也是出將入相非常厚道,厚道到連底下的士兵,他都感同身受為他設想。跟大家有舉過一個例子,他有一個士兵幫他撐著燈,他剛好在寫書信,結果這個士兵分心了,火就燒到了他鬢髮,他順勢就把火給滅掉了。過了一會他一看,那士兵被換掉了,他趕緊交代把那個士兵調回來。旁邊的幹部就講,他把元帥的鬢髮都燒著了,趕緊換一個人,他犯了錯了。結果韓琦說,「沒關係沒關係,他已經知道怎麼不燒到我了,把他調回來。」其實更重要的是,韓琦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士兵假如沒有調回來會怎麼樣?可能會被處罰得很嚴重。厚道。而事實上他這麼做,整個全軍一了解到這個元帥這麼樣的包容底下的人,那軍心會大振。所以韓大人的後代也非常好。厚道者,後世子孫可以久享福報。接著下一句講: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倫常,我們常講五倫關係,假如違背了常理,發生了衝突,或者不按照五倫的道義去行事,比方「父慈子孝」,父要慈,子要孝,父不慈就不成人父,子不孝就不成人子;「兄友弟恭」;這些五倫當中都是盡道義,叫十義。而在做人當中,這些都是根本。不能盡到五倫的道義,連做人的資格都不足了,怎麼可能還能夠家道興盛?那變『立見消亡』,消亡就可能家道中落,崩潰了。
舉父子關係來看,我們現在聽到一些例子,孩子傷害父母,這個家道馬上真的就敗喪下來。而事實上孩子會這樣忤逆,還是父母忽略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老祖宗留給我們,一個家「至要莫若教子」,沒有比教孩子更重要的事情。大家現在看到孩子那些忤逆的行為,這個家就完了,可見教育的重要性。而我們現在為人子,就要盡孝,給孩子做好的榜樣。而事實上盡孝,不只是言行要盡孝,要從心底是真正知恩報恩,感父母的恩德,不能是做表面而已。
有一個讀書人叫俞麟,他是山西太原的秀才,還算讀了不少書,國家的公費生,但還沒考上功名,考上功名是舉人、進士,才算有功名,進而才能夠國家分派當官。而他讀了不少書,而且還很多的人覺得他是孝子,還大老遠跑來要向他學習,但是他一直都考不上功名。後來有一個機緣了解到,本來他應該可以考上功名,但是因為侍奉父母親,表面上恭敬,事實上內心埋怨父母,「腹誹」,等於是那些孝順的行為,都是做表面功夫,內心裡的怨恨不斷在增加,所以那個親情是愈來愈疏離了。而對父母如此,對他人也刻薄,常常批評別人。老祖宗留給我們說,要積口德、積口德,嘴巴不可以太利去傷害別人。不孝,又言語傷害別人,而又享有孝子的名,還以君子、孝子自居。我們了解到,名也是福報,名過其實,他的福報就一直在折損。所以本來可以考上功名,最後福報折完,終身都考不上。
這個腹誹,在生活當中,就是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俞麟心裡面都是不以為然,不認同父母,然後表面還裝作恭敬的樣子,浮沉應付,內心裡面事實上都把父母當路人一樣看待,這樣最讓天地鬼神動怒。最後確實他結果是終身沒有功名。「倫常乖舛,立見消亡」,這個家道就中落了。
包含夫妻關係,夫妻是道義的結合,所以應該是互相扶持、不分彼此。我們婚禮整個過程都是教化,都是不斷讓人提起責任心、道義之心。其中新郎把新娘帶回家,入門之後,夫妻喝交杯酒。酒是甜的,盛酒的杯子是葫蘆瓜劈成兩半,本來是一體的葫蘆瓜,劈成兩半,拿來做酒杯。等於是這一杯酒喝下去了,夫妻同甘共苦,酒是甜的,同甘,葫蘆瓜的肉是苦的,共苦;而且葫蘆瓜本來合起來就是一體,代表夫妻同體不可分。結婚當天有這樣的提醒,代表這樣的態度要守終身,不能對不起妻子。
古代有一個人叫史堂,他貧窮的時候還沒有發達,就已經娶妻了,後來他考上了進士,開始當官,沒有感激太太對他的扶持、照顧,反而怨他的太太,覺得就是太早娶了,讓他現在不能娶富貴人家。而且更狠的是,不願意再跟他太太同房,也不大願意再見到他的太太。那太太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定是鬱鬱寡歡,這麼樣跟他同甘共苦,最後得到的結果是這個樣子,然後就病得很嚴重。病了好長一段時間,史堂從來沒有去看過他的太太。妻子內心的怨就愈來愈深,結果到臨終前,剛好丈夫在隔壁,她就喊她的丈夫史堂說,「我就快沒命了,難道我死前你都不願意看我一眼嗎?」這史堂真的還是不去看他的太太。
他太太死了,他心裡不安,人還是有良心,但是正念還是不能夠完全提得起來,心裡不安,結果反而還把他太太的屍體,把她捆得很緊,就是壓她的身體。可能也是聽到一些不好的說法,連死了都用狠毒的方法來對待他的太太。結果他的岳父大人,就夢到了自己的女兒給他託夢說,「父親啊,你把我許配給不好的人,所以我這一生都是憂愁、怨恨,死的時候還要被丈夫壓」,然後就說,「我的丈夫這麼對我,他的福報、壽命都被削減光了。」他的岳父大人做了這個夢。結果這個史堂過了一年就死掉了。這個是夫妻「倫常乖舛」,史堂自己,福跟命整個就折掉了。父子、夫婦、兄弟,這個都是一個家當中重要的倫常關係。
兄弟關係,有沒有跟大家分享過雲南有一對兄弟?這對兄弟,剛好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就跟著弟弟。父親走了,還留了幾千塊錢(其實幾千塊錢人民幣不多),那弟弟沒有很用心照顧母親,後來哥哥就把母親接過來。接過來以後,這個大嫂就常常在那裡嘮嘮叨叨,「現在媽媽是我們照顧了,父親留下來那幾千塊錢,最起碼也要拿給我們一些。」就一直跟她的丈夫在那裡要求。結果她那份不滿,還延伸到講給她的兒子聽,她兒子讀大學,講著講著,兒子對自己的叔叔就很有怨氣了。
有一天這個兒子就火氣很大,找了同學要去打他的叔叔。結果去的時候叔叔不在,小嬸就把門都關得緊緊的,門窗關著,都不讓他進來。這個姪兒就不高興,跟同學拿石頭砸玻璃,後來回去了。叔叔回來看到這個情況,這個小嬸就在旁邊添油加醋,「你看你姪兒他不怕死,他想跟你拼了,你有沒有那個膽?」加油添醋,結果這個小叔就很氣憤,拿著刀就到他哥哥家去,把他的姪兒跟同學都殺傷了。他的哥哥從田裡趕緊趕回來,把這個弟弟抱住,勸他,結果這個弟弟怒氣不消,反而捅了他的哥哥幾刀。他的老母親剛好在旁邊看到這整個過程,我想那個老人肝腸寸斷。這悲劇就發生在雲南,所以「立見消亡」是真的。
大家冷靜看看這個悲劇,大嫂沒了丈夫,小嬸丈夫到監獄去可能要關很久,整家的悲劇。而事實上這麼嚴重的悲劇,其實他家裡的人,只要有一個人是冷靜的、是明理的、是學過傳統文化的,這個家的劫難就過去了。所以把傳統文化介紹給親戚朋友像救火一樣,刻不容緩。人一不明理,都是意氣用事。
大家想一想:這個大嫂假如不計較那幾千塊,會有這個悲劇嗎?這個小嬸假如不添油加醋,會有這個悲劇嗎?這個姪子讀到大學,居然解決方法就是要去打叔叔,那他這二十幾年、十幾年的書讀到哪裡去了?所以讀書在明理、在懂得做人。假如我是這個姪兒的小學老師,真的要去祖先面前,我要跪著叩頭謝罪,我也有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能我這一生結束了,在閻羅王那邊,應該也有記這一筆,跑不掉。他的同學也是這樣子去解決問題。所以大學教育,還是要把德行擺在第一位才行。看到這個句子,再想想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現象,確實是很重要的提醒。從這幾個故事一種啟示,以後家裡面親人之間,哪怕有什麼樣的摩擦,都應該懂得包容。
像唐朝的一個讀書人(張公藝),他們是九代都住在一起,張公九世同居。當時候唐朝的皇帝也很佩服他,就請教他,「你們為什麼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可以這麼和樂?」張公藝很用心的寫給皇帝看,後來皇帝接過來看到什麼?看到一百個「忍」字。很有味道。當你跟家裡人有不愉快了,怎麼辦?忍。實在忍不住了怎麼辦?再忍。你那個忍可以提起一百次,氣就沒了、就消了。而你愈能夠忍,忍得一時之氣,等大家都冷靜下來,對方也會感覺自己理虧。可是假如忍不住,一衝突,可能小事就變大事了。所以整個家庭倫常的和睦,家和,是非常關鍵的,興衰的關鍵。
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他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是明朝的忠臣,楊椒山先生。他忠肝義膽,他敢面對明朝那時候的大奸臣嚴嵩,結果後來被嚴嵩陷害,關到監獄去。他問心無愧,在他行刑前,他要被殺的前一天,寫下了給他孩子的家書。真的,這些聖賢人只求無愧於天地,他死前毫無恐懼,「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像我們一般的人明天要死了,今天都不知道慌張成什麼樣子。他寫下一封家書,裡面就說到:假如(他剛好有兩個兒子)我的孩子其中有一個人,去到官府告另外一個兄弟,那另外那個兄弟能拿著我這封家書到官府去,請大人看到我這封家書,要判罪,是判那個來告的人。因為「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只要官府大人看到了我這封信,您一定要幫我處罰那個來衙門要告自己兄弟的人。他們都是深明「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有錢的家族,為了錢財告上法庭,吵得不可開交,這都是「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大家有沒聽過哪戶有錢人,因為爭家產告上法院,愈告愈有錢,愈告愈發達,有沒有?沒有。你不覺得人很不理智嗎?幾千年來,甚至這個時代,從來沒有一戶人家因為爭財產告上法院,之後會興旺,全部都是「立見消亡」。那幹嘛還用這種方法?這不是變得很愚昧了嗎?所以以後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要依照經典、依照理智,不可以意氣用事。
舉一個正面的例子,因為我看到大家的表情都比較沉重,趕緊要讓大家見到光明才行。明朝的吳子恬,這個讀書人他的母親比較早逝,父親娶了後母唐氏,唐氏比較刻薄,然後就虐待他。後來他娶妻了,娶了孫氏,他的後母還是欺負他,他就受不了,要找後母理論,跟她要爭論。孫氏就勸丈夫,「畢竟她還是你的後母,我們為人子不應該這樣。」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留下來不少錢,還有田產,結果後母唐氏把這些錢都藏起來,把田分成三份,好的田留給自己還有自己親生的兒子,把那個最差的田就分給了吳子恬。吳子恬實在受不了,一定要去找後母分這些錢。諸位女同胞,假如是妳,妳會怎麼做?豈有此理,欺人太甚,會不會跟丈夫一起去理論?一理論,「倫常乖舛,立見消亡」。所以「妻賢夫禍少」,這個妻子很賢德,把這些災禍都化掉了,又勸他不要這樣,吳子恬又忍下來。
後來分完家產,過沒幾年,「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他的後母生的弟弟,就染上賭博,把家產全部都敗光了,唐氏的錢也沒有了,兩個母子幾乎沒辦法生活,要去乞討了。結果當下吳子恬的太太就勸丈夫,「你趕緊接後母回來奉養。」諸位女同胞,妳會不會這麼做?還是說,「蒼天有眼,你看你們也會有今天。」其實坦白講,畢竟那是弟弟、那是後母,你在那裡高興,幸災樂禍,天底下的人也瞧不起你,畢竟那是人倫關係。這妻子趕緊勸丈夫盡為子、為兄之道。真的,當然我們想一想:唐氏跟弟弟這麼惡劣對待吳子恬,他還不計前嫌,把他們都接來奉養、照顧,人都有良知,就喚醒他後母跟弟弟的良知,最後弟弟也把賭給戒掉了。
孫氏為吳子恬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一個家族要出一個進士就不得了,您看她一個母親,生了三個孩子都考上進士,後福無窮。所以人要懂得學吃虧,不要計較,一計較就刻薄,一計較就「倫常乖舛」,就不會有好結果了。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人算不如天算,老天厚道,不會跟人計較,這才是天算。
接著經句講到:
【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這個『兄弟』不只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包含堂兄弟、表兄弟,親人之間都應該有通財之義。親人有非常急需錢財的時候,我們都要盡這份道義才對。還有叔姪,叔叔、伯伯跟姪子之間關係,應該都要不計較錢財,分的時候多分一點給親人,對於比較貧窮的親人,要多去幫助他。這個『潤』就是能夠多協助、關懷他。
古代有一個讀書人叫張士選,他的父母早亡,是他叔叔把他帶大。他叔叔生了七個兒子,後來叔叔就找他說,「祖上留下來的財產,我跟你剛好分兩份,一人一份。」結果張士選就說:叔叔,不應該分兩份,應該分八份,我跟我所有的堂兄弟一起分。」他就是不計較錢財。他的叔叔就非常堅持,「你代表你父親,這樣分兩份才對。」他更堅持,因為他也念著叔叔、嬸嬸對他的養育之恩。其實我們閩南話有講,生我們的父母的功勞,可能還比不上從小養育我們的養父母的辛苦。因為這個養育的過程,我們的身體生病了種種,不好養,養父母都要操很多心;包含整個生活所需,讀書所需,都是要多方的想辦法。所以養的功勞大過生的功勞。
所以張士選他記在心上,最後他很堅持,還是分成兩份。後來他進京趕考,他才十七歲,在客棧裡,就有一個很會看相的人,就說到,「你滿臉的陰鷙紋,你一定會考上功名。」怎麼年紀輕輕積了這麼多陰德?其實就是「分多潤寡」積的厚德,十七歲就考上進士。
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陰騭紋?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大家可以想一想:比方你假如常常生氣,眉頭都皺得很緊,你那個皺紋都是一條一條,都是直條的,這個叫兇相,不叫陰騭文。你假如遇到什麼事從來不跟人家計較,人家無理對你,你也笑一下,那這樣的人他的肌肉活動狀況,他就是常常微笑,所以他的額頭有很多條線,我想可能跟陰騭紋有關係。你假如回去照鏡子,一條線都沒有,代表你平常不常笑。所以「迎喜神是招福之本」,你們家要很有喜氣,迎財神爺來,那就要笑口常開;「去殺機為遠禍之方」。當然不是去殺害別人,就是你那個刻薄,常常都是對人怒目相向,會招來災禍。所以一個人要積功累德、要積德行善,首先從臉上不要有殺氣、不要有脾氣開始做起。明天出門前請照鏡子,假如被自己嚇了一跳,調整好,再出去。
我看到「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我就想起自己的父親。其實坦白講,我們面對像堂兄弟、表兄弟,不去幫助,其實我們的媽媽很難過。比方說我姑姑的孩子是我的表妹,我不去幫助表妹,爸爸好不好受?我姑姑好不好受?必然是難過。我們這些堂兄弟、表兄弟團結,那是對我們上一代人最好的孝行,讓他們看了很欣慰、很放心,以後下一代都能夠不分彼此,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份道義其實還是來自父母的身教。我父親,比方說照顧爺爺奶奶,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方說生病了,我父親都是自己承擔下來,後來都是叔叔姑姑講,「不能只有你一個人出錢,我們也要盡點孝心。」所以父親當哥哥不計較錢財,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是重義輕利,輕財。我們家族從來沒有說因為錢有什麼不歡喜的。包含爺爺,心裡覺得好像要分點財產給孩子,他心裡才比較歡喜,所以就賣田,然後要分錢,孩子們就順了爺爺的心意。結果五個兄弟姐妹在那裡商量,我的叔叔跟姑姑就說,「禮旭是長孫,應該分一份。」結果我爸爸說,「不用了,他不用分,他是晚輩,下一輩的。」你們假如是我,你們是什麼心情?其實我聽到這裡,我非常感動。父親對錢財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都是想著兄弟,所以很佩服。
包含像我母親那一邊的兄弟姐妹、下一代,沒有我們家寬裕,我父親都是主動看到我的這些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交不出學費,家裡沒錢,他都主動的去幫助,沒有等我媽媽開口。那大家想一想,我母親都沒開口,我父親就自己主動去做了,那我母親當然會很感動,是吧?那太太感動,夫妻不就一條心,黃土都變成金。哪去計較錢財,計較到最後夫妻之間常常都嘔氣。
而且父母長輩都「分多潤寡」,幫助親戚朋友,孩子走到哪裡,都得到人家的愛護跟照顧,這是我親身的體會。我出外讀書、出外工作,當地的親戚對我都非常照顧。我以前還不懂這些道理,以為是我長得挺可愛的。你們不相信嗎?我小時長得挺可愛的。後來了解,父母都是主動的幫助親戚、朋友,親戚記在心裡,感這些恩德,遇到了他的孩子來了,當然是盡力的照顧他的孩子。所以我都是什麼?享父母、爺爺奶奶留下來的福報。所以不只積了福報給孩子,也樹立了道義的人生態度給孩子,孩子一生受用。因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道義的人走到哪,應該都得到他人的愛敬。
下一句講,『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這個「長幼」就指家中要長幼有序。這個『法肅辭嚴』,「法肅」這個「法」應該指家規要嚴格;「辭嚴」是長者言辭都要莊重、嚴謹,不可以隨便亂講話。其實這段話就讓我們體會到,家道要興盛,首先要有好的家規做起;而家規要好,必然要長者、父母以身作則開始。以前幾千年來所有為人父母、長輩的人,都有這個態度、都有這個責任感,在孩子面前決定都要給他好的影響,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我們看到這一句,從今天開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謹慎、嚴謹,都要給孩子開個好頭。那這樣我們就沒有白讀這句,這樣我們也沒有白學《朱子治家格言》,這樣也對得起朱柏廬先生。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格言聯璧--持躬 敦品
※經典人生勵志格言大全
※比爾蓋茨的10句人生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原文、注釋與對照翻譯
※勵志格言
TAG: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