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基本不信教的原因與無神論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

中國人自古以來基本不信教的原因與無神論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191842-1.shtml

時間:2014-07-17 23:53:00  現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法治思想深入民心。但請別忘了,即使在美國,多數人仍是宗教信徒。道德的約束在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必需的。  任何宗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種道德體系。  中國人自古以來基本不信教。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  早期的孔孟,老子,墨子的學說其本質也是一種道德體系。共產主義學說也包含道德教化和理想。  一  宗教不是人類文明史的起源,宗教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化過來,那時的人矇昧無知,對大自然的現象無法解釋,迷茫中相信神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所以可以說:宗教是人類迷信思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與結果。  「中國人自古以來基本不信教」,則不等於說中國人不迷信,不等於說中國人不信神。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中國人的迷信思想還沒有完全破除,而且這種迷信思想是根本無法完全剷除的,相信神的存在的還大有人在,有迷信思想的人過去有、今天有、將來還會有的。但是中國人迷信又不等於中國人信教,問題的關鍵是:中國人迷信思想始終沒有發展成為一種宗教思想,沒有形成統一的全國性的宗教組織、宗教教會與教派,沒有形成能影響政治的宗教教規與宗教戒律。  「中國人自古以來基本不信教」這裡的「古」字在時間上應該是從春秋戰國的時候算起。因為在春秋時期,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仁者,人也」,所以說儒家學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學說。到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並被漢武帝採納以後,儒家學說就成了二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主流思想。既然「獨尊儒術」了,那麼也就自然而然地扼殺了宗教產生的空間了,中國也就不可能產生教會、教派、教規與宗教戒律了。  孔子無神論的民本思想也不是孔子首創的。孟子稱孔子是一個「集大成者」,即孔子是集了前人思想的「大成」而再形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的。    (1) 孔子之前有夏、商、周三代,孔子自己在闡述三代思想特點時說:「夏人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從這段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夏、商、周三代之中除了商代「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之外,其他二代都不信神。  周在商之後,完成了由商代「尊神」到「事鬼敬神而遠之」的轉變。這也就是說周代在推翻商王朝奪取政權後,對商代的制度與意識形態都進行了改造。《史記?周本紀》中有周公「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的記裁。這種改造雖與夏代「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忠焉」有相同之處,但與夏代「尊命」下的「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不同的是周代講究的是「尊禮尚施」下的「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這個「尊禮尚施」與「尊命」之間的最大區別就是:周代的「尊禮尚施」要比夏代的「尊命」更突出對「人」的尊重與提高了「人」的地位。因為「禮」與「樂」是為人而制定的,不是為神而制定的。  (2) 周本是殷商王朝位於西北邊陲岐山腳下的一個小部落。商代末年,帝紂繼位後「好酒樂淫,嬖於婦人」,「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又「重刑辟,有炮格之法」,這樣就造成了「殷人弗親,諸侯益疏」的眾判親離局面。而周西伯(文王)在立位後「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利用紂「淫亂不止」的機會,「乃陰修德行善」,於是「諸侯多叛紂而德歸西伯。西伯滋大」。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即位。周武王即位後十一年二月率領諸侯出兵伐紂,與商紂軍隊對陣於牧野。當時紂王「發兵七十萬」,武王雖大會諸侯之兵也不過「車四千乘」,雙方力量懸殊。但是「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非但「無戰之心」反而「心欲武王亟入」,所以戰端一開「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由於紂王的軍隊臨陣倒戈一擊,周武王才得以以少勝多,打敗紂王,滅了商朝,奪取了政權,建立起了周王朝。  在周奪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民心的向背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也為周武王與周公旦(即周王朝的統治者)上了生動的一課。這也就是「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的原因。  周人反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的制度與規矩後,就建立了更加尊重人的「尊禮尚施」「禮樂並舉」的制度。禮是外作,樂是內修。無論是內修還是外作,都是對人來講的。且禮更講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秩序,更講究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秩序。  禮樂制度的建立對人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春秋左傳—魯桓公六年》中記載了隨國季梁對隨侯講的一段話,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象這樣反映「民為神主」思想的話,《左傳?僖公十九年》中也有記載。《左傳?庄公三十二年》記載了虢國大史對虢侯求神賜土田的行為評論說:「虢其亡乎!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七年後(僖公五年)虢國果然被晉國所滅。從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春秋時期社會的主流意識,人的中心地位已經形成,人的地位的上升就意味著神的地位逐漸下降且已經變成為人的附屬品了。  (3)孔子自己說自己是「從周」的,他總結繼承了周以來的民本與無神論的思想,建立了以「仁」為思想核心的儒家學說。「仁者,人也」,仁就是關於「人」的學問,孔子用「仁」確立了「人」在思想領域裡不可動搖的第一位的地位。孔子不但自己「敬鬼神而遠之」,甚至於還把神與亂、力、怪四者一齊相提並論,列入「不語」之列。他的學生子路問他如何服事鬼神的時候,他告訴提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叫他先要學會事服人。孔子另一個學生宰我問孔子:「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時,孔子回答得就更加精彩了,他說:「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在這裡孔子把鬼神直接解釋為氣魄了,大家氣、聖人氣躍然紙上。我們知道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了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他那種以「人」為中心的「仁」的思想與無神論的思想也就直接統治了以後二千多年的中國思想意識,甚至於一直影響到今天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所以說要講人權,中國人要比外國人早了二千多年,孔子可以說是世界人權運動的開山鼻祖與領袖。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暫時不展開來談。  因此說,中國從周朝開始隨著人的地位的上升與神的地位的下降,產生宗教的溫床也逐漸失去了,到了孔子以後中國社會根本就不可能產生宗教了,宗教產生的溫床與土壤被儒學徹底地實剷除了。可是中國人不信教不等於在中國就沒有宗教,中國民間一直存在著宗教,甚至於皇宮裡面也相信宗教,但是因為沒有教會組織,信教與否完全自由,而且政教是被完全地嚴格分離的,所以宗教只是民間的一種信仰而已,在政治上不發揮任何作用。  二  中國本土沒有產生宗教的條件,但是佛教卻從外國傳入了中國。佛教傳入中國後演變為禪宗,然後迅速發展,形成與中國本土的儒、道兩家構成儒道釋三位一體的中國主流思想意識。雖然佛學成為了中國的主流思想意識,但中國封建制度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選拔官吏的科舉考慮制度,考試內容卻始終只考儒家經典,宋朝以後基本上只考《四書五經》了。所以在儒、道、釋三位一體的主流思想意識中,儒學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儒家一枝獨秀的局面並沒有因為佛教的發展而受到影響。  佛教在歷史上北魏、北周與唐朝時期也一度發展到了具有勢力相當大的地步,佛教僧侶們也曾經想利用自己的勢力來影響和參與朝政,但是被北魏武帝、周武帝與唐武宗給無情地鎮壓了下去,他們殺僧、燒廟、沒收與分配寺院的財產。佛界稱之為「三武之禍」。之後儘管清朝的皇帝也在皇宮裡面念佛,但作為宗教再也與政治無關了。嚴格的政教分離,使得佛教在中國始終培育發展不出一個象西方天主教會那樣的一個全國性的宗教組織來。  西方的教會組織相當發達,教皇是最高領袖,對各國的大主教都有任命權,在中世紀甚至於連各國國皇都要教皇來任名,拿坡侖稱帝還要把教皇從梵蒂崗綁架來給他加冕。各國教會都隸屬於梵蒂崗,梵蒂崗對各國的神職人員有任命權,各國教會財產也都歸梵蒂崗所有,這種宗教組織架構與中國的中央集權的行政架構很相似。  在中國卻大不一樣,各寺廟之間是完全獨立的,互不隸屬。在廟大香火旺的寺院當一個方丈,就是大廟富方丈;在小廟香火也不旺的廟裡當個方丈就是個小廟窮方丈。富有的大方丈與貧窮的小方丈之間各不相干,各念各的經,各做各的佛事,誰也管不了誰。  就是因為中國始終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宗教組織和產生教派、教會與教規,所以二千多年來中國沒有發生過一場教派衝突,沒有暴發過一場宗教戰爭。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大幸事。  三、  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宗教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有一句話叫:「宗教是哲學之母」。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中國人不信教中國人就沒有哲學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以儒家為代表主導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思想中有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這大家只要去讀一讀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就可以了。因為中國人不信教,儒家無神論的思想主導了我們二千多年直至今天,所以中國人在生死、天人、哲學思維上就與外國人大不相同。  (1)我們發現在國外宗教國度里,一個人一旦選擇了信仰某一宗教就不能同時再信另一個宗教了。即信天主教的人就不能再信伊斯蘭教,信印度教的就不能再信錫克教,反之亦然。甚至於在同一基督文明裡信了天主教的不能再信基督教和不能再信東正教,反之亦然。  在中國信仰卻完全自由,即信不信教完全自由,信什麼教完全自由,同時信一種或幾種宗教也完全自由。今天你高興可以蓄髮為道,明天改變主意可以削髮為僧,後天可以再蓄髮為道或回俗,亦僧亦道亦俗是件隨心所欲完全自由的事。一個人甚至還可以早晨在天主教堂去做禮拜,中午到廟裡燒香求佛,下午去道觀抽籤問卦,一日信三教也完全自由。  由此可知,要講宗教信仰自由中國是最自由的了,時間上要比西方人早了二千多年,程度上也不是西方當今可與比擬的。即使這樣西方人還要批評指責中國沒有宗教信仰自由,套用中國人一句俗俚叫:「自己的屁股還沒有擦乾淨有什麼資格講別人」。  實際上這也是西方人不了解中國人的緣故。中國確實有限制宗教的行為,但這種限制並不是限制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而是限制宗教參與政治和干預政治。嚴格的政教分離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穩定器。  (2)在生死觀上,國外宗教國度里每個人都希望活著的時候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指引,死去以後能進入天堂和到達天國,而活著的時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在死後進入天堂與到達天國。但是活著的時候能不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指引,死了以後能不能進入天堂與到達天國,自己是不知道與無法把握的,還要通過教士來向上帝轉達自己的心愿和通過教士來聆聽上帝的旨意與得到上帝的指引。  在中國就完全不是這樣的。孔子學生子路問孔子什麼叫死,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說你連怎麼活還沒有弄清楚,怎麼搞得清楚死的事。  在生與死二者之間,中國人更多考慮是生的問題而不大考慮死的問題,更多考慮的是應該怎麼個活法而不是考慮死後會或應該怎樣的問題。在生活中,中國人強調「事在人為」,「千里之行始於」自己的「足下」,萬事只要自己去做就可以了。即使中國人在考慮死的時候,也不大關心自己死後會怎麼樣的問題,而是考慮自己死後能給後人(活著的人)留下點什麼的問題,不留遺產也要留芳名,最高境界是千古青史留名而不是進什麼什麼天堂。  中國人與西方人在生死觀上的差異,在建築上也反映了出來。古希臘與古羅馬時代的建築到現在還矗立在雅典和羅馬,而同時代的中國古代建築早已灰飛煙滅不存在了。這是因為西方人尊神重死,追求的是永恆,故建築多用石材,為的是能永久使用,但是石材取建都難,所以活著的人在活著的時候都不一定能建造完,更談不上享受了。中國人重生輕死,多想在世的問題而很少考慮死後的問題,所以建築多用木材。木材取易造快,建造的人很快就能享受到,但是碰到雷擊、火災等自然災害就很容易被毀於一旦。這就是中國這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卻缺少上千年的建築的原因。    (3)通過以上所述可知,宗教文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排他性,這種排他性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就是單元的思維方式。西方形而上學的產生與發展實際上就是宗教思維排他性導致的單元思維的結果。  中國人自周以後開始產生到孔子時定型的以人為本的無論神思想的發展,在思維方式上就產生了多元思維。天、地、人三位通盤考慮就產生了「執其二端,允執其中」的三元思維方式的「中庸」思想。這種多元的思維方式與西方宗教的單元思維方式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的多元思維方式產生了兼容性非常強大的好學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行之,擇其不善者而去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至理名言充分反映了中國人好學善納的博大的心胸。這也是佛教這一外來文化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得到傳播的原因,這也是中國文化與文明一直能夠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向外擴張的時期只有漢朝和唐朝二個朝代,其它時期大都是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與佔領,開始北方少數民族還只能在長江以北建立政權,漢人還能保住江南半壁河山,到後來北方少數民族居然能夠建立元朝和清朝兩個全國性的政權。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發現,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的入侵和佔領的最終結果不是侵略者吞併了被侵略者,不是戰勝者同化了被打敗者,恰恰相反的是被侵略者與被佔領者同化了侵略者與佔領者。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佔領得愈久,被同化得也就愈徹底。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和建立清朝的滿族人相比可以看出,滿族人建清朝統治二百九十多年被同化的程度就要比建元朝統治一百年的蒙古人徹底得多。  這就說明中國人同化北方少數民族,向外擴張的手段主要不是靠軍事手段,而是靠文化與文明的手段在向外擴張。北方少數民族作為軍事上的勝利者與佔領者最後成為了失敗者,軍事上的失敗者卻能用文化與文明來取得最後的勝利。  中國人在同化北方少數民族的同時,也在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也在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文明中的優秀東西,這也是北方少數民族心甘情願被你同化的原因。漢族人在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文明中的優秀東西以後,再用中華文化與文明加以改造,就把它們變成了中華文化與文明的一部分。善於吸收外來文化與文明中的優秀部分並加以改造後充實自己文化與文明這一特點,也就是中華文化與文明始終能保持強大的原因。  1840年鴉片戰爭後,特別是甲午戰爭後,中國人任西方列強宰割,雖割了許多土地給人家,賠了不少銀子給人家,但大而統一的國家還基本保存著,沒有給外國列強分割成象歐洲或非洲那樣變成為一個一個的小國。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但在義和團的頑強抵抗下,侵略者認識到了一個真理:即中國人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中國是不可能被分割的,瓜分中國的念頭也就從此打消了。四十多年後,中國人就走上了獨立自強的道路;一百年後,中國人已基本擺脫了貧困落後局面,開始趕超世界強國了。這一切的原因除了用文化與文明的強大來解釋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原因了。  中國文化博大兼容,還可以從猶太人移民到中國後的結果來加以說明。猶太人被趕出家園在世界各地流浪了二千多年,但是猶太民族始終存在沒有被同化掉。猶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都保持了他們的猶太教教規,保留了他們的猶太教士和猶太教堂,他們也講居住國的語言,但他們的希伯萊語始終都在。古代猶太人也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流浪到了中國並定居了下來,幾百上千年過去以後我們發現,在中國的土地上沒有人講希伯萊語,沒有猶太教士和猶太教堂,那他們到哪裡去了呢?他們被中國人同化了。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宗教都有排他性,猶太人在其他宗教國度里流浪,他們始終被人家看成是異教徒,始終被人家排擠甚至於被人家屠殺。在那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外界的壓迫反而迫使他們增加內聚力,而一個沒有領土的流浪民族唯一的內聚力就是文化、語言與宗教習俗。所以猶太民族在全世界流浪二千多年而沒有滅亡,就是因為他們保留了他們的猶太文化、語言與宗教習俗。而中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度,宗教信仰完全是自由的,又有好客敬賓傳統與習慣,猶太人他們通過絲綢之路到了中國後可以非常坦然而自由的生活,沒有人再把他們當作為異教徒,沒有人欺侮、壓迫他們,更加沒有人會屠殺他們,他們可以在中國隨意經商、娶妻和成家立業,做任何中國人可以做的事。世界各地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國家和地方象中國人這樣善待猶太人的,所以猶太人到了中國以後很容易地就融入中國社會。他們保護自己再也不用靠希伯萊語,再也不用靠猶太教堂、猶太教士與他們的猶太教習俗了。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成為了中國人中的一份子。到今天,我們在人種上還能看到他們的影子,在人的長相上還能找到他們的後裔,但在文化、語言、習俗上我們已經找不到一點猶太民族的遺迹了。  (4)在天人觀上,我們從西方電影與小說中經常聽他們說:「上帝會饒恕你的」,但上帝會不會饒恕你誰也不知道,你要到神父那裡去懺悔,聽從神的指意。在宗教的國度里,天上和人間、神與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就是天,神就是神,而人則是人,兩者之間是無法也不可能轉換的。這種天人觀在哲學上就反映在西方形而上學發達的原因了。  中國人則講究「天人合一」,兩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原來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犯了天條而被罰到人間來做了一頭豬。天上掉下的一個神仙卻連人都不如。佛教講究追求佛的境界,但對佛的追求則全在自己而不一定要求助於他人,更不用求助於僧侶。「事在人為」嘛!「酒肉穿腸過」是沒有關係的,「佛主在心中」就可以了。在這裡佛教的戒律都只是擺設,關鍵是自己的心中有佛就可以了。更有甚者的是「放下屠刀」居然可以「立地成佛」,就是說你剛才還是一個殺人犯,但現在不再殺人了,改邪歸正了,立馬就可以成佛了。神與人之間的轉換就是這樣的容易和簡單。既然求佛那麼簡單,用不著去求助僧侶,更用不著去參加僧侶組織,中國沒有產生全國統一的宗教組織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這有一點儒家的「內聖外王」的意思在裡面了,心中有沒有佛的關鍵在於「修身」了。這種佛教思想與佛教發源地的佛教思想已經大不相同了,已經是被中國的本土文化與文明改造得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了。也就是這種天人可以隨意轉換的思想,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現在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辯證的思維方式。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與唯物辯證法能在中國傳播,這也應該是原因之一。  四、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無神論思想產生於周朝,到孔子時發展成為以「仁」核心的人本主義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創造了世界上最燦爛最光輝的文化與文明,並讓中國在世界上保持領先了二千多年;這一思想還幫助我們接受了外來的新鮮而先進的思想與技術,使我們得以克服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與封建愚昧,戰勝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實現了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洗刷百年屈辱;在今天我們追趕世界強國時候,這一古老的思想還將發揮關鍵和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如何勸說信教入迷的母親?
共產黨員能否信教,如果不能,這與宗教信仰自由是否矛盾?
我信教會:《教會》總第71期出刊了!(2/3)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中國人 | 原因 | 思想 | 無神論 | 作用 | 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