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莊子及其《齊物論》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楚莊王之後人。
莊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其學說涵蓋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莊子》也被稱為《南華真經》,系道家經典之一。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清代學者劉熙載的《藝概·文概》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齊物論》是莊子談對世上萬物的理解與認識,是莊子探索物種的起源、物種生化的觀點的總述。題名「齊物論」含有二意,一是世上萬物,包括人類,雖然形狀千差萬別,但是歸根起來是同等的。可認為是「萬物歸一同等論」。其二,「齊」釋為完美,「齊物論」可認為是「事物最完美的論說」。
這裡兩種解釋定調的「齊物論」,皆為莊子重要的哲學觀點。在《莊子》一文中,約佔四成左右的篇幅與內容,或直接或間接闡述其觀點。它是繼《逍遙遊》中,展現立大志,以大視野看待萬物的一部份。探索物種的起源、宇宙的秘密、生化規律,當然是鯤鵬之志,燕雀安能知哉!
《老子》開篇「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可以說,莊子的《齊物論》是對老子這段文字的具體闡述。
《齊物論》是《莊子》中的代表經論。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其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所有理論)對於人(觀察者,研究者,)來說都是「齊」的不會因主觀變化而變化現在看來理論有哲學,物理學,心理學三重義。
《齊物論》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並且指出它們全都出於宇宙自身;第二部分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並指出這些看似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說明存在均有其道理,得從內心去參悟。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都在矛盾的統一體中;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第四部分進一步指出大道並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並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於一體;第五部分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並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別的必要;第六部分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的途徑,即超越死生、超越是非,心境無際,遨遊於太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讓我們閱讀《齊物論》中的一則原文:
南郭子繤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顔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 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繤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 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繤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惟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竊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者宎,咬者,前者喝於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 調、之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繤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感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用現代漢語翻譯這則文字,大致意思如下:
南郭子綦躺卧在几案上,身體全部遮蓋住下面的几案,仰天緩緩的吐著氣,其樣子像與物什融在一起、靈魂脫離軀體一樣。他的學生顏成子游站在跟前說:「怎麼能這樣呀?軀體凝固可以形如槁木,而心靈能凝固使它萬念俱灰嗎?先生今天的卧式表情,與平時不一樣呀。」
子綦回答說:「仰卧得與物什一樣僵直,不是很好嗎?而你所問的,正是今天我要忘掉自己所要做到的。你知道其中的奧妙嗎?你可能聽說過有人籟,不知道地籟,既使聽說過地籟,也未聞過天籟吧?」 子遊說:「我冒昧的請教一下,怎麼樣才能懂得這些?」
子綦說:「大地萬物的吐故納新,其名為風。不發作則罷,一旦發作像萬物開洞,一齊怒號。難道說只有你沒聽到忽忽的風聲?山林發出令人生畏的怪叫,是因為大樹的周圍都是出氣的洞,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插上木楔,有的圍上柵欄,有的深如臼窩,有的淺如水窪,有的流著贓物。它們發出的聲音,有的如瀑布激流,有的像射出的箭鳴,有的如大聲呵叱,有的如緩緩呼吸,有的似尖叫,有的像嚎啕大哭,有的深沉在山谷中回蕩不息,有的清脆得像鳥雀鬥嘴,也有的像前面有人引唱,而後有人隨和。涼風習習是小合唱,大風呼呼是大合唱,狂風到來所有穴竅就會顯得一下虛弱無力了。萬物晃動,搖曳不止,響聲非常怪異的,這些現象不會只有你看不見吧?」 子遊說:「地籟則由眾物孔竅而出,人籟是從並在一起的竹管內發出的,再冒昧請教天籟。」
子綦說:「天籟者,雖然萬般不同,但是由於它『天人合一』融於萬物,所以它出於人的自身。全都由人的感知而自取,由感知而發,還能是誰激發的呢?」
【評析】
這則文字借子綦與其弟子對話開始,開啟了理解宇宙間「齊物」的必備條件。這個條件其實就是:自身與萬物融合在一起,去感悟天籟。開篇以子綦靈魂脫竅的表情,是說要理解「齊物」,必須心靜,心靈「逍遙遊」於六合之間,即思想馳騁於天地之中。才能理解「齊物」者,天下萬物一致也的真諦。
在這則文字中,「天籟」是個關鍵詞,莊子是如此給「天籟」定性的:人籟,類於人吹笙器的發音,展示人精神的訴求;地籟,大地上生靈的吐故納新,以森林的風聲寓意,這是一個萬物共鳴的世界;天籟,是靈魂的感悟、是人融於自然的感悟,沒有馳騁於六合的心志,是發現不了天外之音的。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戊戌開篇-簡評六十甲子戊戌流年運氣(甲子旬)
※八字案例(四):抑鬱症
※李英華:儒道佛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建設好家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劉邦封了多少異姓王?這些異姓王的結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