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工程最為浩大的古建築之一,中國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又稱苗疆邊牆,全長191公里,地處湘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絕大部分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內,主要遺存位於距鳳凰縣縣城西郊10餘公里處的寥家橋鎮,是明朝政府當時進行軍事封鎖和隔離的工具。

南方長城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對南方苗族鎮壓的產物。為了持續統治,持續鎮壓,想出了這築牆屯兵,分割統治的毒計。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起來,禁止苗漢貿易和文化交往。這是一條由汛堡、碉樓、屯卡、哨台、炮台、關門、關廂組成的關卡,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

鳳凰南長城始修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於明朝天啟三年竣工(公元1622年),歷時六十多年。長城南起貴州省銅仁市交界的亭子關,北到湘西吉首市的喜鵲營,具體由鳳凰縣西的亭子關-阿拉營-拉毫關-鎮竿城-得勝營-竿子坪長官司-乾州元帥府-喜鵲營,因此被稱為「苗疆萬里牆」,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最為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城牆高約三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

南方長城與高大的北方長城相比,小巧靈活了許多。據當地的老百姓說:「南長城是沿山靠水,就地取材建築而成的,如果有石頭的話,就用石頭來壘起,沒有石頭的話就用黃土夯制,儘管南長城不那麼高大,但是他並不缺少作為長城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所應該有的一切,並且他的軍事建築,象哨卡、堡壘關口等等,而且比北方長城更為密集。

在漫長歷史歲月里,南方長城有如一條土石身軀的巨龍在中華大地騰起,縱橫十萬餘里,在地球上留下了蔚為壯觀的人工建築遺存。長城是心中永遠雄踞的豐碑,國人大都以親臨長城為畢生的驕傲。在湘西,南方長城蜿蜒起伏,跨越崇山峻岭,見證了明清時期「苗不出境、漢不入峒」漢苗隔離、「生苗」「熟苗」親人分家的這段悲愴歷史。

古城鳳凰的兵戰特性是鳳凰獨有文化積累,「湘西土匪」、「剿匪」名聲在外,因此,在靈秀鳳凰里,無不顯露出兵戈氣質。

沿梯爬往東門,站在城牆上,右望,可見在原址新修的長城盤旋而上山樑,左觀,是保存完好的約50米的東門城牆。順城牆而走,就來到了那座高高聳立的烽火台,烽火台約八米高,進內看有如一天井,依稀可辨有三層,西側開有一石門,其餘三面均設有槍眼、炮口以及瞭望口。雖然荒蕪滄桑,但雄關韻味猶存。

烽火台北側,則是營盤——只剩下些房屋牆基,野草充斥其中。從牆基看,每間營房在30平方米以上,上上下下有幾十多座。營房下方,是平整而巨大演練場。據說,這裡可屯兵4000人。如今這裡變成了由總重159噸、厚度5厘米的湘西紅砂石和青石板鋪成、總面積達1005平方米的「世界第一圍棋盤」。

站在圍牆上,看到長城將營盤圍成一個圈,據當地人介紹,舊時苗族人被長城隔為生苗和熟苗,長城以北為生苗。戰亂時,這樣的布置,熟苗就可能在生苗的幫助下,翻過長城,繞後襲擊官兵,所以,官兵不得不將營盤四周都圍起來,全面保護兵營。側面說明,同仇敵愾,苗民間的親情是不能被長城隔斷的。

歷史上長城的修建,多是為防禦外敵而設,如中國北方長城,就是用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防線。鳳凰地處中華腹地,北接川鄂,西通滇黔,南有百越,東連湖廣,應該是個通衢之地,但周邊高山環抱,明清一直為苗民割據,被政府稱為「化外之境」而成為「邊關」。生苗所據苗疆,大致在湘西、黔東北的臘耳山脈一帶和黔東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而尤以臘耳山苗民「兇悍難馴」,因此,以臘耳山為主的「苗疆」,就成了明清兩代征剿的重點。

從東面爬長城,可路過常昊和曹熏鉉塑像,長城在這裡「之」字上拐,到達全勝營兵屯最高點時舉目四望,周邊景象一覽無餘。明清時期的南方長城大都傾廢,斷斷續續剩有80餘處遺迹,現在所見蜿蜒于山梁的都是近年修繕的。此牆以北,就是所謂的「生苗」地區。放眼望去,山樑之間,綠樹掩映之下苗寨隱約其中。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猛的忽悠術
中國歷史七大蠢事
中國歷史上最時尚的美女皇后
清明時節話清明
中國歷史上權傾朝野的十大太監,臭名昭著的第一名你或許沒聽過

TAG:建築 | 古建築 | 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南方 | 長城 |